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87|回复: 7

[佛化生活] 三晋名刹-----------双塔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晋名刹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

  双塔寺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这就是寺名的来由和含意吧。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创之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至于那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和万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过明确的记载。

  宣文塔和永明寺问世不久,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永明寺、宣文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来太原主持扩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那个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李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皇太后出资佐助下,用了 4年的时间,即万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永祚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于这年(万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后,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两塔均定名为“宣文塔”。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阳曲县地方官曾对双塔寺进行过一次修葺,新筑两塔之间的过殿。有关资料说,这次修寺,曾准备新建该寺山门,后不知何故而未盖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也曾筹砖备瓦,准备大兴土木,兴建双塔寺的围墙并山门。恰巧,这年升迁为汉阳知府,未能如愿。直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才由阳曲县继任知县刘江召集工匠,砌起从东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围墙,并辟建一简陋之极的山门。这样,总算使空旷且坦露了八十余年的寺院有了遮拦。因为起建围墙和山门的夙愿,发至于前任戴氏,刘江在工程完竣后,请戴梦熊提了“祗国胜境”的门额。今天的永祚寺二门,就是当时所建的山门。

  民国以来,永祚寺因年久失修,尤其是大雄宝殿和三圣阁,多经风雨剥蚀,损坏到几乎“倾覆”的地步。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杨子端等人积极活动,组织募集捐款,维修塔寺,并在修旧的基础上,在大雄宝殿对面,东西配殿北端,破土动工建起六间单坡式北房,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门,构成传统的四合院式布局。如今的永祚寺三门,即门额书“永祚禅林”的寺门,就是当时的产物。

  解放前夕,双塔寺由于其地势险要,成为军阀阎锡山固守太原,负隅顽抗的军事要塞。高大的双塔,变成了阴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驻扎军队的兵营。名刹古寺进入它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饱经战乱,满目疮痍
舍利塔的原名叫做宣文塔(与文峰塔同名),因为它是由明代万历年间的高僧妙峰大师(即福登和尚)监造,而且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或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的北端(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

  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 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逮至 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

  舍利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濒临顶层。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述:“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新兴工业高精大,后继英才专敢红。”难怪明人李博登临塔顶之后深有感慨地赋诗:“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若进塔的西门,则与东门之内迥然不同。这里没有步步高升的台阶,不用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可以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券 ,形成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饱览券进式楼阁宝塔的内部结构。那时,你将对当时劳动人民的精湛建筑技术产生新的具体的认识,给你以美的知识的享受。

  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刹顶宝瓶的外壁上楼刻着许多铭文,其中比较重要和有代表性的铭记,对于我们了解舍利塔、文峰塔的创建原因,是什么人修建,以及这两座塔各自的属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太原的牡丹花,不见经传,无论从种植历史,还是种植的数量和品种,别说与洛阳,就是与彭县、毫县、淮阳、菏泽相比,也难以同日而语。可是,太原也有种植牡丹的历史,并且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历经三百五、六十个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这似乎又有别于几个牡丹花盛地,使其难以望尘,而值得提它一笔。

  近来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九色齐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技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争相观赏,置身于缤纷斑澜的牡丹花间,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

  双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紫霞仙”,是这种牡丹花的古代名称,从洛阳的牡丹花品名称演变系统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紫霞仙的个名已经变作“紫云仙”了。

  紫霞仙,属于毛良科,芍药属,牡丹种的多年生落叶灌木花卉。原产我国西北部,后经人工养植广种于河南洛阳,明代中叶徙植于太原。这种牡丹花种植年代久远,品种较为稀少,花型为单叶,也叫做单瓣型牡丹花,即使在盛开之日花瓣也比较少,是比较著名的观赏花。据养殖牡丹花和研究牡丹花种的工作人员讲,紫霞仙为早开晚收的牡丹花种,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呈肉红色,盛开之际呈淡紫色,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花期约20天。每当大部分品种的牡丹花开过盛期,临近凋谢或已经调落时,正是紫霞仙喷芳吐艳,馨放沁香,蓬勃盛开之际。那时节,它独树一枝,花团锦簇,紫中透红,红里发紫 ,至为壮观 ,无愧为牡丹花后期之佼佼者。难怪金元大诗人元好问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命笔赞美:
  天上真妃玉镜台,
  醉中遗下紫霞怀。
  已从香国编熏染,
  更怕花神巧翦裁。
  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憨卧于古刹院中。

  如今,有着“百年牡丹”之誉的“紫霞仙”已经成为太原市游览名胜中的一景,名曰“明代牡丹”。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a6558742_s.jpg (209.84 KB)
2010-5-26 18:51

a6558743_s.jpg (208.2 KB)
2010-5-26 18:51

a6558745_s.jpg (287.02 KB)
2010-5-26 18:51

a6558747_s.jpg (95.13 KB)
2010-5-26 18:51

a6558751_s.jpg (184.75 KB)
2010-5-26 18:51

a6558752_s.jpg (222.15 KB)
2010-5-26 18:51

a6558755_s.jpg (237.08 KB)
2010-5-26 18:51

a6558758_s.jpg (196.54 KB)
2010-5-26 18:51

a6558759_s.jpg (126.72 KB)
2010-5-26 18:51

a6558762_s.jpg (197.61 KB)
2010-5-26 18:51

a6558764_s.jpg (168.38 KB)
2010-5-26 18:51

a6558765_s.jpg (150.19 KB)
2010-5-26 18:51

a6558768_s.jpg (216.37 KB)
2010-5-26 18:51

a6558770_s.jpg (212.97 KB)
2010-5-26 18:51

a6558773_s.jpg (200.45 KB)
2010-5-26 18:51

a6558775_s.jpg (136.93 KB)
2010-5-26 18:51

a6558777_s.jpg (81.02 KB)
2010-5-26 18:5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a6558781_s.jpg (168.64 KB)
2010-5-26 18:55

a6558783_s.jpg (278.92 KB)
2010-5-26 18:55

a6558785_s.jpg (230.3 KB)
2010-5-26 18:55

a6558788_s.jpg (221.85 KB)
2010-5-26 18:55

a6558789_s.jpg (369.1 KB)
2010-5-26 18:55

a6558792_s.jpg (248.77 KB)
2010-5-26 18:55

a6558795_s.jpg (82.46 KB)
2010-5-26 18:55

a6558799_s.jpg (100.33 KB)
2010-5-26 18:55

a6558804_s.jpg (114.97 KB)
2010-5-26 18:55

a6558807_s.jpg (215.38 KB)
2010-5-26 18:55

a6558810_s.jpg (171.21 KB)
2010-5-26 18:55

a6558813_s.jpg (217.47 KB)
2010-5-26 18:55

a6558817_s.jpg (179.65 KB)
2010-5-26 18:55

a6558823_s.jpg (316.42 KB)
2010-5-26 18:55

a6558824_s.jpg (243.97 KB)
2010-5-26 18:55

a6558826_s.jpg (200.71 KB)
2010-5-26 18:5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a4754036_s.jpg (158.58 KB)
2010-5-26 18:58

a4754037_s.jpg (127.16 KB)
2010-5-26 18:58

a4754041_s.jpg (112.01 KB)
2010-5-26 18:58

a4754042_s.jpg (218.6 KB)
2010-5-26 18:58

a4754043_s.jpg (152.43 KB)
2010-5-26 18:58

a4754048_s.jpg (167.41 KB)
2010-5-26 18:58

a4754054_s.jpg (158.02 KB)
2010-5-26 18:58

a4754059_s.jpg (138.74 KB)
2010-5-26 18:58

a4754067_s.jpg (255.37 KB)
2010-5-26 18:58

a4754076_s.jpg (167.08 KB)
2010-5-26 18:58

a4754081_s.jpg (182.23 KB)
2010-5-26 18:58

a4754088_s.jpg (165.98 KB)
2010-5-26 18:58

a4754095_s.jpg (202.5 KB)
2010-5-26 18:58

a4754099_s.jpg (126.37 KB)
2010-5-26 18:58

a4754103_s.jpg (383.35 KB)
2010-5-26 18:58

a4754108_s.jpg (139.32 KB)
2010-5-26 18:58

a4754110_s.jpg (103.91 KB)
2010-5-26 18:58

a4754115_s.jpg (243.13 KB)
2010-5-26 18:58

a4754120_s.jpg (507.27 KB)
2010-5-26 18:58

a4754125_s.jpg (167.9 KB)
2010-5-26 18:58

发表于 2010-5-2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好庄严
发表于 2010-5-2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5-2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心动生念?缘生缘灭,心动的缘分到了。动无对错,错在因何而动。 六道凡夫,因情而生相,为或大或小自己的得失生妄心而动,当破之,则应发“度尽一切众生”之愿,后念念不离此愿,事事不离此愿。哈哈,天堂地狱,杀人放生等,无不是为此愿而动,也就是将念念为自己的得失妄心变化为念念不离“度尽一切众生”。

                                                                                                                             ---------选自回师《论‘破’》
发表于 2010-5-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5:04 , Processed in 0.34216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