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10|回复: 1

[因果之律] 十二因缘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在外道中有人主张无因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因无缘”,现象是偶然发生的,因此没有什么因果报应。佛陀反对无因果报应的理论,他提出的四谛说就是阐明对苦因、苦灭的见解,并提出十二因缘的理论进一步发挥他的因果观点。
  因缘或缘生、缘起,一般而言,是指事物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具体来说,是把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称为“因”,而把起间接或辅助作用的原因称为“缘”,因此有“内因”、“亲因”和“外缘”、“疏缘”的说法。缘起说的基本命题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意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现象存在;这句话也可以反面来表述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说,任何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离开了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正如《中阿含经》卷30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在这里,“缘起”与“佛法”同位甚至合一了。
  所谓十二因缘是把人生分为十二支或十二五一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也叫作“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每一支的含义解释如下:
  “无明”也作“痴”,意为不明事理,是人生和世俗世界的最后本原。
  “行”指造作或行为,包括思想、语言和行动;“行”造成一种影响作用,形成业力,而业力活动是愚昧的结果,产生报应。
  “识”指感觉和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名色”之“名”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指精神;“名色”之“色”相当于物质,就人来说指肉体。
  “六处”   即“六入”,是指人的感觉器官的意识机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处。
  “触”是主观和客观相接触所产生的触觉和知觉,触觉必须由六处(六根)、六境(相对的外界,有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相会合才能形成。
  “受”指感觉、感受,包括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爱”即渴爱,是指对人及其他事物的爱恋和追求。包括欲爱(对欲界的爱)、色爱(对色界的爱)、无色爱(对无色界的爱)。
  “取”指执著地追求,据称有四取:欲取(对五欲之境即色声香味触的贪求和受取)、见取(执著所谓错误的见解)、戒取(执取非佛教的戒律)、我取(执有“我”的见解)。
  “有”指人和人所生存的自然界,进而指一切有情众生及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包含宗教的虚构成分)。
  “生”指出生,形成生命。
  “老死”是“老”与“死”的合称,人生的终结。
  十二因缘是用“缘起”说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转过程的,这十二支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追因,前者叫顺观,后者叫逆观。在这十二支中,最重要的是“生”、“爱”与“无明”。
  “业报轮回”说以十二因缘为其理论基础,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按照佛教后来比较普遍的说法,十二因绷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的果,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的困。十二支在三世因果中的过程如下图:

  过去世之二因      现在世之五果       现成世之三因      未来世之二果
  无   行           识   名   六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
           明                 色   处                                  死
                         集谛                               苦谛

十二因缘图.jpg
发表于 2010-6-17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2:58 , Processed in 0.243426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