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24|回复: 1

[大德开示] 净空法师解《六祖坛经》(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悟法传衣第一(一)
    《六祖坛经》第一章,是六祖在大梵寺应韦刺史之请,为大众一天演讲的完整记录,也是一部完整的经,非常宝贵。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一段经文,和佛经上的序分相同。这是大师自广州法性寺,来到韶州曲江县曹溪宝林寺时,其确实年代,依法海旧序推算,大约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属、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学,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为报恩光孝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八个字,就是当时六祖演讲题目,这个题目也是当时大众们所请求。敦煌本的经题:《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实际所指,当为今经首章。而此八字题目非常重要,因为六祖在黄梅,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成为千古第一人。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诃般若波罗蜜,自性本来具足,与十方诸佛所悟得者无二无别。“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语,中文意思是“圆满究竟的大智慧”。佛法总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成就圆满究竟大智就是成佛。读此章末后一句“何期岭南有佛出世”,便是明证。
    六祖已悟入、已证得,今韦刺史、同参道友等辈,哪一个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开悟?更希望大师慈悲,也指点我们大家皆能开悟,这是此次讲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将这么重要的讲题删掉,实为不当。而只说“为众开缘说法”,究竟说的什么法?全然莫名其奥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讲题俱陈,令人一见便知大师所说宗旨,即时就可以抓到纲领,方是说听无二。这样的讲题,的确很能吸引人。当六祖升座时,讲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们共一千余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可见当时法会的庄严殊胜。
  “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这个题目多么动人!我们怎能轻易放弃这样大好的机缘而不去听法?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须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时的会场必定非常宁静,大众都聚精会神的倾听说法。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于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说,在大梵寺开示,到此地已经将悟入的法要讲完了。
  在此简短开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是圆成总净心念。“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圆满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着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着,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认得真性,性德本净,然后直指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无上佛道,何其简易!永明大师说:“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净心明本来是佛,正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开示是六祖一生教学的总纲领,我们千万不可轻易忽略。大众愿闻般若法要,六祖于此总示法要。
  以下经文开示,是六祖叙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经过,对于后学极具启示作用,是六祖的身教,现身说法。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人做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五岭之南,是现在的广东省,新州即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卖柴度日。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到一位客人在念经,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悟。于是就问客人诵念什么经?客人说:《金刚经》。我再问他: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人说:我从蕲州(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来。东禅寺又称莲花寺,位于黄梅县西南约一里的东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参学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个寺院礼拜祖师,听受此经。五祖常劝出家、在家大众们:“只要受持、念诵《金刚经》,就自然能见自本性,直下了悟成佛。”我听他说完之后,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取十两银子给我,做为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这一段文,在流通本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而这八个字却非常重要,说明大师开悟机缘乃在偶然闻经。他在当时必定与那些客人议论经义,而为众人衷心敬佩,才有人慷慨赠金,劝勉参学。不然,何以黄梅初见五祖,就显出机锋,超绝不凡?由此可知,黄梅八个月,乃是求印证此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代莲池大师解释说:“应”是当也,应当无住而生心,不应当有住而生心也。无住而生者,是清净心也。若以心本不生,不得言生。“应生无所住心”,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前言应,后言不应,正是反覆说明“无所住而生者,生即无生也”。
  六祖是不识字之人,却能一闻经句心即开悟,可见他的心平常就很清净,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开,虽然贫苦,却不求富贵。他对五祖说:“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听了这几句话,可见悟达之人福慧本来具足,夫复何求?是一位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于至善境界之人。他的为人也必然是和悦、诚信的达人,才能一闻便悟。这就是六祖大师现身说法教导我们。我们和大师一样、和诸佛一样,都具足福慧圆满的清净心,何以我们不能证得?原因在“有住而生心”,住色生心、住声生心,乃至住法生心,生分别心、生妄想心、生执着心,生贪心、嗔心、无明心,所以才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清净的真心自然不能证得。如果我们真发心愿意证得,大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只要依此经理论和方法,持之以恒,便有悟入的机缘。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大师开悟之后,接受诸客人的劝教,于是备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辞别了母亲。还不到三十多天,就到达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平民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其他。”这是两位祖师初见面时第一番问对。只看他“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一句,能大师就活活泼泼的现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气象!是何等的超脱、庄严、非凡!真是人中龙凤。这是教我们学佛求道要向最上乘着眼,而槽厂踏碓正是最下处着手,这是修无住心、修无住行的真实样子。因此,我们不可以轻易念过,这正是菩萨学处。反省自己,也曾经拜师、求戒、参学,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违?如果参学不为作佛,而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恶道,而不是菩萨道。此处一定要认识清楚,辨别明了,才不至求觉反迷、求升反堕。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岭南是中国的边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开化的蛮夷少数民族,通称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来平常,其实乃是对能大师的口试,也就是入学考试。而能大师的答案,佛性无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与野蛮人。佛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大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楞严经》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五苦章句经》云:“一切壮无过心”,世出世间最为强壮有力的无过于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说明心造六道轮回,“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这是讲相随心转,“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这两句与《金刚经》“降伏其心”的意思相同,“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这几句话说明,成佛也是心之所为,正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大师亲证如是境界,于是,六祖口试的答案得到满分。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这一节经文,我们又见到五祖充满了不寻常的喜悦,使我们想起《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是“知心人乍见话知心”。但是又恐别人嫉妒,只好差遣随众去做事务。“作务”,就是为大众、为团体服务,这是为自己修福、为团体造福而令大众享福,这是佛陀教育中真参实究、福慧双修、三学等运的方便妙门,诸佛菩萨共行的大道。五祖也不例外,教六祖如是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六祖听到五祖差遣他随众作务时,他又说:“惠能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这几句话,正是考试满分之后,还格外要求加分,希有!希有!直叫五祖叫绝,欣然赞叹,也是印证,说道:“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厂去吧!”
  在此番对话里,已经显示六祖大师业已功圆果满。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现身教,为后学做榜样。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六祖这几句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无量喜悦。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行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必于法喜充满,始得见道;于一一法生无量喜悦,充满尽法界时,是为菩萨初入欢喜地的境界。反观我辈,于一一法中迷惑颠倒,生无边尘劳烦恼,岂不愧对佛祖?这又是怎么回事,何以落得如此模样?参!
  六祖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两句话更不容易体会。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圆满;无住生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圆满。慧圆满是理事无碍,福圆满是事事无碍,他已经具足菩萨学行。如是境界,我们在佛祖、孔子、颜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证明;方东美先生说“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也正是佛陀教学的宗旨,真正的离苦得乐。现在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证得“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也藉禅宗的一句话说:参!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惠能大师于是接受五祖的教诫,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带发修行叫做行者,分派惠能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这样工作了八个多月。向下经文是五祖传法。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有一天五祖到后院,见到惠能,告诉他说:“我想你的见地可用,唯恐有坏人对你不利,所以不与你多说,知道吗?”六祖出生在盛唐,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佛门中就存有嫉贤妒能,障碍阻挠正法的弘传。不仅于此,佛氏内有六群比丘、提婆达多等为佛障缘;外有恶王、外道时加阻挠,可见正法的弘扬、承传必有其时节因缘,尤其善巧方便。若云一切顺利而无逆缘,不可能也!须知大觉至善,顺逆皆方便,原是不二法门。孔门教学亦有类似境缘。我们应该深省,忍辱、恒顺、随喜,完成自己的修学、弘传、继往开来神圣使命,才是真佛弟子。佛氏盛唐尚有恶人,何况末法今时?逆境、障难乃意中之事。能大师是一位大觉大悟者,岂会不知?他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意,不敢在法堂前行走,避免大众生疑。”
  六祖大师初见五祖仅三番问对,说话不多。八个多月并未见面,至此相见,道出“汝之见地可用”,“见地”指入佛知见,“可用”是说一真法界的真实受用。于此可见他们之间神交默契,心心相应,言语之间具足无尽法味。亦信此经不属文字,乃祖意佛心也。
    (资料来源: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真居士整理)
发表于 2010-5-27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7 15:39 , Processed in 0.15055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