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49|回复: 6

请教师兄们,皈依有年龄限制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次去寺庙,看到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孩想去皈依,但是听寺院里的人说,小孩子不满18岁不能皈依?难道皈依还有年龄限制吗?阿弥陀佛!请教各位师兄!
发表于 2010-5-24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呃,师兄好像没弄清皈依和出家的概念。出家应该是要18岁的,社会关系都清白,父母同意才行。皈依,没有年龄限制吧,六道众生都可以皈依的呢!

不过,因为法门和因缘的关系,有的道场也有自己的特别规定,这个要看个人机缘和福报了。

[ 本帖最后由 浅画 于 2010-5-24 14:06 编辑 ]
发表于 2010-5-2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师兄回答的不错
发表于 2010-5-24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摘录)

(一)真正出家与其动机︰凡在家者,茍信仰佛陀,依其教法而修行,即能达于解脱之大目的。虽然,要而言之,世间乃以欲为根基而成立,则于此世间,而行真正无欲无我之修养,固属非常之难事。此所以仅于表面上,限定在家之得果,为第三不还果,而不承认其现法涅槃也。是故蓦直突进于大理想,可推挚克使此现实显现之方法,即在依于出家与为乞士,而得无我无欲之生活。夫舍家、舍财、舍恩爱,斯乃离舍我执我欲之修道也。如《中部》第三十八经〈Maha^tan!ha^san%khaya-sutta〉云︰
‘居家生活有障碍、有尘埃,出家生活则豁达自由。凡在居家,则难于纯一专心奉持梵行,迄于寿命尽,不如我今剃须发、着袈裟(坏色衣)。由居家而至于无家,如是彼遂舍少财或多财,舍多少之亲属,剃须发,着袈裟,由居家出离于无家。’

此盖佛陀于力陈世间修行难于彻底后,常时极力称道之文句也。夫剃须发着坏色,寖至无一定住所,非仅为出家之仪表,乃在对于世间执着之种因,真能离舍,集注精神,专肆力于永远之解脱。顾自历史言,亦如前所常述,此亦因袭于婆罗门之第三期,或第四期之制度。惟婆罗门教制度,须至老年期,方得出家。佛陀则不问年龄之老幼,凡属感念人生痛苦者,皆得劝令出家,此与婆罗门之制度大异。盖如佛说,若人生年龄,具有一定,则耄岁出家,虽亦具有用意,然谓必俟年老,方志于道,是为对于永远之不忠实者,故不必以此为限。此佛教团所以有老少男女之种种出家者,即据此理由,而为佛陀所奖励之结果是也。

是故佛陀之所谓出家,须有非常巨大之决心。自原则言,茍非真在期诸永远之解脱,暨真能体验人生之无价值者,终莫能有此期望。何则,夫人当毛发未燥,血气方盛之时,欲其遗弃人世,自非易事。试征诸佛弟子之先例,曷尝不以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哉。今吾人虽无暇一一记述之,若略举先例,则如赖吒和罗(Rat!t!hapa^la)诚为其中之一人也。按赖吒和罗者,生于俱虑国,为良家之单传子。自受佛陀教诲,即痛念人生,力求解脱,难以休止,虽父母涕泣劝阻,亦弗听顺,遂至绝粒,下伍乞丐,期修正道。似此态度之坚决,即以全世界畀之,亦莫之能夺也。此项事迹,具载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赖吒和罗经〉(《中部》第二十八经〈Rat!t!hapa^la sutta〉)与《长老歌》(《Theraga^tha》,776 ~805)等,尤其《长老歌》且叙及其出家后之抒怀,益使人肃然正襟。迨佛教诗人马鸣出,撰《赖吒和罗歌》,相传谓多有因诵此歌而出家者,信非妄语。综之,佛教教团,真正理想的出家,实以如斯动机与决心为原则,即佛陀自身,亦系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故以如斯出家,推挚真正之出家也。

兹宜注意者,佛弟子中,由于个人之特殊经验,痛感人生,因而出家者,固属不少。但为佛教之仪表者,则谓由于个人之经验,毌宁以为由于人生全体之无常、苦、空、非我而出家,乃为真正。如佛陀及前述之赖吒和罗,与长者子耶舍,其个人均无别项罪恶,亦未受特殊之悲惨,然亦有此伟大之发心是也。尤其为无常与业相结之观念,更属最大之动机,与佛陀以至众弟子,皆多因此而出家,盖如前述。吾人之生命,常望其持续发展于无穷,然事实则与此相反,固属人事之常,茍加深念,洵为最大悲痛者矣。矧欲世界所最重之财力、权力、名誉、恩爱等,胥不能为谁何,此所以不能不离舍之,而别谋拯救之道,凡此在赖吒和罗之述怀中,言之綦详。综之,斯即前篇末所述,适应于窥见人生全体价值判断之出家,乃得谓为出家之哲学的根据是也。

(二)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自实际言,现今亦如此。凡为佛弟子,未必均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尤其当佛陀僧伽势力强盛之时,依附之人既多,故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者,亦殊不少。盖有以出家为佛弟子,虽无特定职业,然当勿虞衣食,而以此为乐事者。亦有以国事多艰,盗贼凭陵,债务相逼,心生恐怖,乃至为谋衣食之安全而出家者。甚或有外道欲盗佛法而出家者,是故虽为佛弟子,不必咸属热心行道。其中固多有不可信赖之徒,亦奚足异。故佛陀分出家之种类为四︰第一为道行殊胜者。第二为能说道义,而不必能行者。第三以修道为名,而图生活者。第四为道行之玷者。夫此非专以佛弟子为标准之分类,而得应用于一般之沙门团,固不待论,惟佛弟子亦当包括于其中。即须知真正出家者,仅为第一种。至于第四种,则为玷辱教团,不足与伍者也。

然则佛陀何以不完全排斥此类不纯之动机者欤?按佛陀为绝世大教主,自信于出家后,能使彼辈变为纯正之动机也!盖如佛弟子中,其初由此道,后卓然成为罗汉者,亦不乏人。试观《长老歌》与《长老尼歌》之所言,其事甚着。即佛陀不别四姓,不分男女,均认为道器。由其出发点言,虽以纯粹之动机为贵,然其不纯正者,亦姑许之,并指导一切,俾至于真道,所谓具有教诫示道之妙术是也。佛陀之所以成为三界导师,固即以此,然自僧伽言,其由于不纯之动机,归依佛陀,是为违反佛陀,污蔑僧伽,乃所最忌者,当不待言。故自上引之《赖吒和罗经》,以至《沙鸡帝三族子经》等之说法,皆不外为记录佛陀之劝诫,排斥不纯动机,而使之转变于真正之动机也。
发表于 2010-5-2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教信徒若愿出家修道,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而且需要一定的条件。通常说来,这个程序是:按照佛教戒律,先找一位比丘(俗称僧人,又叫和尚),请他做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广泛征求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其为弟子,剔除须发,授沙弥戒(共十条),这被称为“初坛”,是出家的第一步。沙弥戒必须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沙弥最小的年龄是7岁。沙弥年满20岁又能守戒规者,经过僧侣们同意,召集10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或称具足戒(共250条),只有受了比丘戒才成为真正的比丘,此称“二坛”。比丘戒最多允许三人同时受戒。受比丘戒满5年后,方可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行。大乘佛教流行之后,修大乘法的比丘根据自愿,可从师受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此称为“三坛”菩萨戒,也须单独受戒。
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即尼姑),受沙弥尼戒(共10条);年满18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共6条);年满20岁时,受比丘尼戒(共340条),此人即成为比丘尼。比丘尼可根据自愿受菩萨戒。
在家信仰佛教者为居士。成为居士的程序相对要简单得多。在家信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戒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即投靠的意思,意味着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教三宝,依照佛法僧的教导修行。受持三皈的须请一位法师依照《三皈仪轨》为自己说明三皈的意义,自己表示今后终生皈依三宝,这样即成为优婆塞(男居士)或优婆夷(女居士)。如果进而再从法师受五戒,则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以后若进一步从法师受菩萨戒,又可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
尽管入教的程序比较复杂,但要放弃则很简单。出家僧人若想还俗、在家居士若想放弃佛教徒的身份,则只需与任何一个人声明一下,便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发表于 2010-5-2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出家年龄是7-----70岁,60岁出家不能受戒。还要看国家有关规定。
哈哈哈
发表于 2010-5-25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恩楼上师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5:40 , Processed in 0.44908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