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初八,佛诞圣日。
末学一行驱车前往汶上宝相寺,瞻拜向往已久的佛牙舍利。
汶上古称中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行之一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则之。
宝相寺坐落于汶上县城西北隅。始建于盛唐,始称昭空寺,宋咸平五年重建易名为宝相寺。明清代有葺修拓广,其建筑宏伟,独具东方民族风格。寺内“群僧萃处,暮鼓晨钟,亦精兰之胜境也”,历千余年而不衰。寺之后院有宝相寺塔,塔宫瘗藏佛牙舍利,石匣铭文曰太子灵踪塔。
宝相寺塔(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北宋,塔宫中珍藏佛指真身舍利并百余件佛圣物、文物。明清代数次葺修,1994年春葺修一新。于3月15日,在太子灵踪塔的地宫中,发现了历史上记载的唐朝悟空法师从北天竺犍陀罗获得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大般涅槃经·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唐朝高僧义净,在其译著《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汶上发现的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带回中国的。
宝相寺佛牙的流传
悟空西游
悟空,俗姓车,字奉朝, 后魏拓拔族后裔。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北天竺罽宾国大首领萨婆达干和国师舍利越摩来到唐朝的长安城,向唐玄宗上国书,表示愿意归附大唐,请求皇帝派天使安抚。第二年,玄宗派出由内侍省宦官张韬光为首的四十人出使罽宾国。经过四年的艰苦跋涉,来到罽宾国的犍陀罗王城。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天竺,病愈后,投在舍利越摩门下出家,法名法界。舍利越摩是罽宾国的大国师,掌管迦湿弥逻佛牙伽蓝的祭祀。法界在天竺巡礼学法三十多年,后来异教侵入,佛教衰落,法界更加怀想故国亲人,于是拜辞恩师,准备回国。舍利越摩也深感佛教在天竺已日趋没落,他希望法界能将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于是亲自授予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作为赠别的宝物。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他跟随出使的大唐内侍宣慰使段明秀回到长安。从出使至此前后四十年,时年六十岁。法界将佛牙舍利和翻译的佛经进献给德宗皇帝,皇帝亲赐他法名悟空,授予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住持章敬寺。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唐德宗亲率百官至章敬寺慰问悟空。
悟空是继唐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影响最大的西行高僧之一,是滞留天竺时间最久的求法人,也是有记载的唐朝最后一位取经人。正如明朝吴承恩借重玄奘的名气塑造了唐僧形象一样,《西游记》的作者同样借用了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绎出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他带回的佛牙后世称作“悟空佛牙”,是中国唯一一颗典藏记载的由大唐天使自古天竺获得的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
皇权象征
在历史上,自南陈为始,佛牙一直是正统法权、即皇权的象征。佛牙祭祀是皇帝的专利,其地位相当于“传国玉玺”,新登基的帝王多以获得佛牙垄断祭祀权作为取得正统皇权的象征。
悟空佛牙在皇宫供奉了四年后,于公元794年移奉长安城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
当时的长安城是个国际大都会,很多国家的使节、僧人来这里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日本僧人圆仁于会昌元年(公元845年)瞻礼佛牙,写下著名的被誉为古代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述皇帝召开“佛牙供养会”的空前盛况。
六十年后,唐宣宗还亲自到大庄严寺观礼佛牙。又过了四十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到成都,在带走的少量珍宝中就有这颗象征皇权的大庄严寺佛牙,他在成都的大慈寺建了一座“佛牙楼”,专门供养悟空佛牙。
佛牙在成都滞留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后唐建立,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京师洛阳,名为唐明宗祝贺生日,实则掩盖自己称帝的野心。
十年后,后晋取代后唐,洛阳左右街僧录(主管佛教的官员)可肇等把佛牙送到后晋京师开封,献给了石敬瑭。石敬瑭是契丹国扶持的“儿皇帝”,他惧怕契丹人贪得无厌索要,把佛牙隐藏在宫禁,秘而不宣。
咸平奇缘
宋朝建国之初,一直没有找到传世的悟空佛牙,寻找佛牙下落便成了宋太祖的一大心病。于是千方百计要借某种神话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以获得佛牙供奉权来向世人宣示“君权神授”。太祖听说洛阳有一颗“神授佛牙”,其来历就十分蹊跷,据传是唐朝西明寺道宣律师从天神那吒手里得到的。志磐《佛祖统纪》记载:
初,太祖疑宣律师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烈火锻之,色不变,心敬神异,遂制发愿文。
显然,太祖对“神授佛牙”由疑而信,很快确立了这颗“镇国之宝”的神圣地位,将佛牙隆重安置在皇家大相国寺昭示天下。之后的北宋皇帝都盛赞这颗佛牙的神奇,今有多篇“御制”《佛牙赞》传世。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曹皇后让宦官清理出五代故宫秘藏的所有舍利,瘗藏在位于咸平县的洪福院,无意间将悟空佛牙混入其中。
曹后为什么将故宫所有舍利瘗藏在咸平县洪福院呢?
曹后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仁宗正宫皇后。仁宗十三岁登基,由刘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刘太后去世,仁宗才得知生母是李宸妃。此时李宸妃已故,灵柩安放在位于开封南五十里的咸平县皇家功德寺洪福院。仁宗追谥生母为庄懿皇太后,对洪福院大加修葺。据记载,仅购买木材就达九万四千余条,曾激起范仲淹上疏反对——这就是民间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曹后瘗藏舍利的目的正是为仁宗生母荐福。
曹后在熙宁时代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老祖宗,对北宋政治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十年后,著名的大博物家沈括,在熙宁五年(公元1073年)九月察访汴河水利工程,来到咸平县(今开封市通许县)。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说:有一天路过一座佛寺,同行的咸平知县刘定对他讲,寺院里有一颗佛牙很不一般。沈括斋洁后,虔诚地请出佛牙来观看。这颗佛牙忽然生出舍利,就象人身上的汗滴,突然冒出来,多的不计其数!有的飞向空中,有的坠到地上;人用手去接,舍利马上就透过手掌。舍利落到床榻上,哔叭作响,然后又透到床下去了。舍利晶莹剔透、光明耀眼。沈括到了京师开封,在公卿士大夫中盛传这件奇事。不久,有人把这颗佛牙从咸平县迎到开封,执政官取入东府(相府),后来又流布到士大夫之家。其神异的迹象很多,不能详记。神宗皇帝下诏把佛牙留在大相国寺,还专门制作了一个木塔来藏佛牙。
和沈括同时代的王巩在《闻见近录》里也记载了这件奇事儿。他说,咸平县有个僧人收藏了一颗佛牙,大两指多、淡金色。他曾经请来供养。佛牙光彩照人,不大会儿,舍利从佛牙中冒出来,开始象露水,在佛牙上巡游;有的还飞出几十步远,有想求取舍利的人马上可以得到。后来神宗皇帝迎请佛牙进了皇宫。皇帝亲自把佛牙密封在一只匣子里,让人藏起来。后来很少有人再见到了。
沈括和王巩记载的咸平县的佛牙,正是后晋石敬瑭秘藏于宫禁、曹皇后瘗藏于洪福院的“悟空佛牙”。悟空佛牙如果早些被太祖找到,恐怕就不会费尽周折,迎请洛阳那颗颇有疑问的道宣“神授佛牙”了。然而,此时发现了传世的悟空佛牙,其“神异之迹”有目共睹,流传有序,不容抗辩,这多少让神宗皇帝感到尴尬。神宗无论如何是不能对祖宗认可的“道宣佛牙”提出质疑的,那么他的态度只有 “双重承认”,采取的措施是:诏留悟空佛牙在大相国寺封存,以免蛊惑人心,动摇了对道宣佛牙的神圣信仰。
日本僧人成寻在熙宁五年十月礼拜大相国寺的“佛牙堂”,他记载说看到了一颗发现不久的佛牙。这颗佛牙放光,十分少见,不可思议,以重重匣封,深藏不露,非经皇帝下旨,不得开放。然而成寻是外国使节,还是“取旨”瞻仰到了佛牙真面目。
如此严密封存也不免被人看到,密封不是万全之策。王巩记载说,后来神宗干脆让人藏起来。果然,很少有人再见到了。
佛牙原本是“东府”收藏的,应该还是由这位“执政官”解决如何藏和由谁来藏的问题了。
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浅画 于 2010-5-24 11:0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