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85|回复: 26

上海世博会尼泊尔馆将展出佛祖真身舍利(有背景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3f9dd83f15529b9de0cc7b33385bb7f.jpg

2010419155548.jpg

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尼泊尔馆: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将从尼泊尔送到中国,供奉在尼泊尔馆佛塔的塔心,举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展出。 世博会展出的将会是佛发或佛牙舍利,它将以专机的形式送到上海,供奉在尼泊尔馆佛塔的塔心,观众可以登上塔顶,自上而下瞻仰,观众上行的楼梯被设计成螺旋形,寓意着佛祖的启蒙之路。

  尼泊尔馆方面还计画将蓝毗尼的佛祖脚印复制后,放在佛塔内进行展出。传说,佛祖诞生时正好走了七步,而第一步的脚印如今还可以在当地寻到遗迹。此外,尼泊尔方面还会举行从蓝毗尼至上海的汽车/摩托车拉力赛,拉力赛的主旨是将象征和平的永恒之火从蓝毗尼带到上海。



[ 本帖最后由 斜风细雨 于 2010-4-22 19: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3 收起 理由
净土一莲 + 1 感谢分享!!!
妙意 + 1
香馨 + 1 感恩布施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世博会尼泊尔馆效果图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概况

  展馆以大型佛塔形式为主体,周围环绕数个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尼泊尔民间房舍,展现尼泊尔工匠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才华。馆内展现寺庙之城——加德满都城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探索它的过去及未来,为城市寻找灵魂。

  建筑外观

  异域之魂:充满艺术色彩的尼泊尔馆将以大型佛塔形式为主体,周围环绕数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尼泊尔民间房舍,述说几个世纪以来尼泊尔工匠们展现的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才华。

  展示内容

  尼泊尔馆将回顾加德满都的发展历程,展现其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加德满都古都正在发生的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以及自然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3 收起 理由
妙意 + 1 严重随喜赞叹
慧剑无锋 + 1 严重赞叹!
香馨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1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发表于 2010-4-21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舍利是什么?

舍利梵语音译为“设利罗”,译成中文为灵骨、身骨,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佛经上说,舍利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涅磐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

而且,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禅宗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古书中记述其他荼毗(即火葬)高僧而获舍利者亦为数不少。《宋高僧传》卷七《希圆传》载,希圆圆寂后,荼毗其遗体,得舍利七百余粒;同书卷七《玄约传》述及收得玄约之舍利数百粒。但近年来,舍利现象屡有出现,却也成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个奇闻。

1990年12月。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圆寂,火化后,人们在他的骨灰中捡到480颗彩色的、类似水晶体的硬物,有些还闪烁着钻石般的光亮。据辨认。与佛门珍宝舍利子毫无二致。

高僧们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大小不一,色泽各异,1993年5月7日晚,我国东北沈阳唯一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胜寺的79岁大经师召乌力吉高僧(蒙族),感觉身体不适,想回原籍辽宁阜新一趟,不料,寺里派人刚送他到沈阳火车站,他便悄然圆寂。高僧的遗体是送到沈阳文官屯殡仪馆火化的。火化后,在他的骨灰中发现红、绿、黄、黑、白等多色珍贵结晶体数十枚,大的如黄豆,小的似米粒,经佛教专家鉴别,认为是高僧圆寂留下的珍贵舍利。

据说,有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多达万颗。1991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显法师圆寂火化后,即得五色舍利子一万一千颗。

一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竟大如鸡卵。1989年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洗石庵住持、93岁高龄的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到了3颗碧绿色、晶莹透明的舍利子,每颗直径3-4厘米,好像绿宝石一般。

另见各种辞书的解释:

《实用佛学辞典》(上海佛学书局 1934年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重印): 【舍利】 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二种舍利](名数)一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是也。二碎身舍利,如释迦佛之舍利是也。又一生身舍利,依戒定慧所熏修,如来灭后留全身或碎身之身骨,使人天永获供养之福德者。二法身舍利,一切大小乘之经卷是也,智度论曰:“经卷,是法身舍利。”   【舍利子】 (术语)释迦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宗教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舍利】 佛教用语。梵文音译,又译为“设利罗”、“室利罗”,意即为“身骨”。佛教用于称呼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据传释迦灭世后遂将其火化,其尸骨结成珠状物。佛教称释迦的遗骨为佛舍利,而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据传当时有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建塔供养。不同经卷对舍利说法又有区别,有三种舍利说: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红色肉舍利。还有四种舍利说: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生存舍利、法身舍利(指佛教全部经卷)。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舍利】 梵文Sarira 音译的略称,亦译“设利罗”,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渐次盛行。

《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出版): 【舍利】<名> 也叫“舍利子”。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后的珠状物。后也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头。

《新编汉语词典》(湖南出版社 1988年出版): 【舍利】 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化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出版): 【舍利】 佛教术语。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室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珠状物,称舍利。后世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遗体火化后的遗骨。

《简明华夏百科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年出版): 【舍利】 (Sarira) 死者死后火葬所得的残余的骨灰,梵文音译,其梵文原意为“身骨”。舍利通常是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也称为“佛骨”或“佛舍利”。据佛学典籍所传,释迦牟尼涅般后,其遗骨由八王分别获得。八王各自建塔将释迦牟尼遗骨供奉于塔内。此后,供奉佛舍利的佛教仪规遂形成。

《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舍利】 佛教圣物。源自梵文Sarira,又译实利、设利罗、室利罗等。意译体、身、身骨、遗骨。相传释迦牟尼佛涅般后,经火化出现了许多坚硬如石的物质,佛教徒称其为舍利,并将它们拿到印度各地供养,以后又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早在三国期间就开始供养舍利,著名的有1988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舍利塔地宫发现的佛陀指骨舍利。此舍利在唐朝时期曾由朝廷专门供奉,几代皇帝都专程谒拜迎入宫内。1998年10月,在西安市周至县城之南15公里的仙游寺法王塔地宫内,发现一鎏金铜棺,棺内有一琉璃瓶,瓶内存有10粒舍利子,颜色均呈亮灰色,略泛黄色。据史籍记载,此舍利为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1年诏令建舍利塔时,入塔供奉的。世界最著名的舍利是于1898年在尼泊尔发现的佛舍利,现分供于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及日本等国。

除了佛舍利外,一些高僧在火化后留下的遗物,也称为舍利。它们或放在专置的舍利殿供奉,或放在舍利塔内保存。舍利一般为白色颗粒物,表面细腻光滑,据说也有五彩舍利出现。舍利的出现,科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许多人认为,因僧人终生素食,摄取了大量的钙质食物,又长期修行,体内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所以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钙化物。

佛教徒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有的地方佛舍利从不轻易示人,只有在佛教节日期间,才开放给众人参拜。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香馨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有多少已知的佛舍利?

第一,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1987年发现);

第二,是北京灵光寺招仙塔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发现);

第三,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81年发现);

第四,是镇江甘露寺铁塔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60年发现);

第五,是杭州雷峰塔的释迦牟尼佛髻发舍利(2001年发现);

第六,是辽宁朝阳北塔的释迦牟尼佛血舍利(1988年发现);

第七,是山东汶上宝相寺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94年发现)。

这里面,以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最为珍贵,其次,就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它是肉身形成的舍利。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香馨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舍利有多少?

佛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磐,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尊于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八分,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

佛教徒对于佛之舍利,存有难逢难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养。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事之意趣,欲结下值佛闻法之因缘而速成菩提。《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谓:'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除上文所载之阿育王集佛舍利盛于八万四千宝箧,建立八万四千塔之外,其他各地亦有供养舍利的情形。如《高僧法显传》师子国(锡兰)条载,该国王城中有佛齿精舍。《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婆罗国(锡兰)条说,王宫之侧有佛牙精舍。《高僧法显传》载,那竭国界醯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玄照条载,玄照曾至迦毕试国礼拜如来之顶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玄奘回国时请得如来之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携回。《宋高僧传》卷一载,义净归朝时携回舍利三百粒。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香馨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所见舍利崇奉及其意义管窥

  佛经所见舍利崇奉及其意义管窥
  厦门大学  刘泽亮
  供养舍利,从最早的四《阿含》,到后来的《法华经》、《华严经》等各类教典中都多有记载。更有专门阐说起塔供养舍利及其功德的经典。本文拟以这些教典为主要依据,试图梳理其中所见舍利崇奉及其意义。  
  一、舍利及舍利崇奉
  (一)舍利为般若波罗蜜修熏,具有神圣性。
  佛舍利是佛的法身,为“戒、定、慧三学熏修而成”。关于舍利的含义,宋法云《翻译名义集五》引经论说:
  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
  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正
  新修大藏经》,第54册,No.2131,《翻译名义集》五)
  复次,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亲近供养,
  恭敬尊重赞叹。是人离诸恐怖。世尊!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供给左右,债主
  反更供养恭敬是人,是人不复畏怖。何以故?世尊!此人依近于王,凭恃有
  力故。如是,世尊!诸佛舍利,般若波罗蜜修熏故,得供养恭敬。世尊!  当知
  般若波罗蜜如王,舍利如负债人。负债人依王故得供养,舍利亦依般若波罗
  蜜修熏故得供养。(《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No.0223,《摩诃般若波罗蜜
  经》卷十)
  舍利的神圣性来自于般若波罗蜜的熏修。舍利如负债人,般若波罗蜜如国王。负债人因亲近国王,凭借国王的威力而使债主反过来恭敬供养;舍利为般若波罗蜜所修熏,因般若波罗蜜故而得供养。对佛教信仰者来说,见舍利如同亲近佛祖,亲近三宝,因而是至高无上的圣物。
  (二)舍利示现种种神变,具有灵异性。
  佛舍利大小如米粒,坚硬如钢铁,晶莹透明。具有虽经火炼椎击而了然无损的神奇属性。
  《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
  是骨,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
  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又多闻长子名哪吒,
  尝以佛牙赠宣律师。太祖皇帝疑非真牙,以火锻之,了然不动。(《大正新修
  大藏经》,第54册,No.2131,《翻译名义集》五)
  佛舍利的神圣性还体现在为众生示现种种神变:
  我般涅盘后。其有众生以众宝物供养舍利,……乃至正法尽法灯永灭法
  幡倒已,令我舍利乃至入地金轮上住……令从彼上乃至阿迦尼咤际住……令
  彼从天来下为娑诃世界一切人说十善业劝令住中……令彼逮下乃至金轮上
  住……令彼舍利复更变成绀王摩尼,上至阿迦尼咤际住……令彼舍利乃至金
  轮上住……复令舍利上升虚空乃至阿迦尼咤际住……于尔所时为如是苦切
  众生现如是种种若干神变。(《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No.0158,《大乘悲
  分陀利经》卷五)
  此外,《长阿含经》卷四、《佛说灌顶经》卷六等均载有佛陀灭度后人天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及佛舍利威神之事。舍利与佛法身之加持能力无二无别,大福气者方能见闻,需百劫千劫中积累善法,修佛法者才能有此善缘。坚固不坏的舍利,便是要在无常变迁的世间中,为常住不灭法身的代言。因此,对舍利,信众应生恭敬心。
  (三)八分舍利与舍利崇奉。
  佛涅盘后,八国分持佛舍利之事,详载于《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及《十诵律》等。“佛在拘尸城般涅盘”,“尔时长老摩诃迦叶,以成治毡,取佛舍利,与诸力士。诸力士从长老摩诃迦叶,取佛舍利,盛以金瓶。举着车上,烧种种香,持诸幡盖作诸妓乐人拘尸城。尔时拘尸城中有新论义堂,扫洒清净,香洁无量,悬缯幡盖,散诸杂华。敷象牙床,以佛舍利金瓶着上。阿难先以花香伎乐种种供养,亦教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供养礼拜。”各国“为舍利故,各欲夺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3册,No.1435,《十诵律》卷六十)于本土起塔供养,乃备四种兵至拘尸城,遣使者请分舍利。在一婆罗门的调解下,八国均分得一分舍利,“还国起塔华香供养”,“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盘后起十塔。自是已后,起无量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3册,No.1435,《十诵律》卷六十)安置佛舍利之宝塔,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供养佛舍利之法会,则称为舍利会。舍利会则往往礼赞佛陀舍利及佛愿众生得脱的平等大智之赞文。诸经论都多所记载。
  佛门传说,佛陀灭度后二百年,称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弘扬佛法,把舍利分载于八万四千个宝函,由僧众分送世界各地。
  舍利可感而得,有感必应,是正法久住的证明。在我国,由于至诚而感得舍利之记述甚多,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三国吴孙权之时,康僧会感得舍利,孙权令人以铁槌击之不碎,乃建塔供养,是为造立舍利塔之嚆矢。隋文帝之时,天下诸州建舍利塔之风气极盛。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载,仁寿元年至二年(601—602),文帝并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后,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之事。由此,随着舍利圣物的分持供养,佛教也得以广泛流播。
  二、供奉舍利是一种独特的修持法门
  (一)供奉舍利是佛陀的遗教。
  首先,供奉舍利是佛陀的教诲。
  佛告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
  般涅盘。汝等但当供养舍利。(《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No.0099,《杂阿
  含经》卷三十七)  
  诸佛灭后,以无上供具供养舍利,广行大施,满足一切众生意愿,所行大
  施不可思议。不求果报,为哀愍饶益摄取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恭敬供
  养一切诸佛,护持正法化度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厌足,是为第
  九深入智慧大海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No.
  027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八)
  一一如来般涅盘后,皆以无上供具供养舍利,及广行惠施满足众生。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No.027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五)
  童子白佛言。世尊。……彼般涅盘后,如舍利法供养舍利,护持正法。
  乏戒众生,劝令持戒使住其中;少见困厄众生,劝令正见使住其中;少意众生,
  劝住正意;无威仪者,令住威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No.0158,《大
  乘悲分陀利经》卷四)
  可见,供奉舍利是佛所教诲的“真妙之法”,为满足众生意愿,护持正法的需要而施设。由此可以摄受众生,引发道心,使乏戒者得住戒中,少见者住正见中,少意者住正意中,无威仪者住威仪中,最终得证圆满菩提。
  (二)供奉舍利是独特的修持法门,可以调御丈夫,柔软心地。
  供奉舍利是一种独特的“大悲深”修持法门。《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说到此“大悲深法门”及其功德:
  尔时旃檀舍如来。与彼菩萨授记别已。然后究竟入于涅盘。一切人天
  供养舍利。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如来大悲深重具足圆满。非诸声闻缘觉
  境界。善男子如是法门。能令汝等佛种不断。若有众生闻此法门。受持读
  诵书写解说。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未入涅盘相续不断。何以故因
  不断故。如来于此众会之中。说是大悲深法门时。有一恒河沙数众生。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恒河沙菩萨得随顺忍。三恒河沙菩萨得于如来
  十六大悲。及一切佛灌顶法忍。(《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9册,No.0997,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四)
  此法门可以调御丈夫,使心地柔软。
  “灭度已后正法住,供养舍利起庙塔。受法藏人若干种,调御丈夫皆悉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1册,No.0310,《大宝积经》卷十)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No.0262,《妙法莲华经》卷五)
  (三)崇奉舍利具有十五种功德。
  《佛说浴像功德经》说供奉舍利的功德计有十五种:
  世尊,诸佛如来以何因缘得清净身?·若佛在世亲近供养,及灭度后供养
  舍利,此二种人所获福德其功等不?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清净慧,
  我灭度后有二种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舍利造
  佛形像如大麦等,造塔如庵罗果,表刹如针,盖如浮萍,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
  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无差别。如是之人,得十五种功德:一者得净
  念心,二者得顺法心,三者得惭愧心,四者得见如来,五者发净信心,六者能持
  正法,七者如说修行,八者得亲近诸佛,九者诸佛国土随意受生,十者若生人
  中生大姓家,其心柔软人所敬重。十一者才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者诸魔军
  众不能恼乱,十三者于末法时能护正法,十四者常得十方诸佛如来恒加覆护,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No.0697,《佛说
  浴像功德经》)
  事实上,众生经由参礼瞻仰供养小如芥子之舍利,与诸佛在世时亲近供养一样,其功德无量无边。如《僧伽罗刹所集经》所说:“若我取灭度后,彼若供养舍利如芥子等,此功德无有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No.0194,《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下)
  三、供奉舍利可以断诸苦,证菩提
  (一)供奉舍利可以断诸苦。
  佛告释提桓因:
  我今问汝,随所报我。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全身舍利;若复持如芥子者
  分与他人令供养者。其福何所为多?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所闻
  法中事,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若复分持如芥子者与他人,其福甚多。世
  尊!如我重察其义。如来住于金刚三昧,自坏其身,下末舍利如芥子者,而供
  养之,受无极福,断诸苦之际。(《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No.0221,《放光
  般若经》卷七之《摩诃般若波罗蜜舍利品第三十八》)
  佛告释提桓因:
  侨尸迦!我还问汝,随汝意报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诸佛舍利,恭
  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许与他人,令供养恭敬尊
  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其福何所为多?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
  闻法中义,有善男子、善女人自供养舍利乃至幡盖。若复有人分舍利如芥子
  许与他人令供养,其福甚多。世尊!佛见是福利众生故,入金刚三昧中碎金
  刚身作末舍利。何以故?有人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
  边乃至尽苦。(《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No.022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十)
  可见,供养舍利可以断绝诸苦。
  (二)供奉舍利可以证菩提。
  供养舍利证得菩提涅盘果。
  “佛人灭后,我以七宝,建塔供养舍利。如是修行,经无量时。大目干连,我于是时,得证菩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No.0439,《佛说诸佛经》)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我灭度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在家若出家,乃至
  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谦下供养。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当
  得涅盘果尽涅盘际。(《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No.0380,《大悲经》卷
  二)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车磲与玛瑙、玫瑰琉
  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沈水,木檀并余材,砖瓦
  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
  已成佛道。(《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No.0262,《妙法莲华经》卷一)
  (三)毁坏舍利及塔庙当得罪报。
  供养舍利如同礼拜佛祖真身,可以结下殊胜因缘而速成菩提,助成佛道。相反,毁坏舍利塔庙当得罪报:
  佛言:阿难,汝今应当作如是知,若恒河沙诸佛入涅盘后,为供养舍利造
  作塔庙,有人恶心焚烧毁坏?于意云何?是人当得几所罪报?阿难言:如是
  人等受报甚苦,则不可说亦不可闻。若诽谤此经说其过恶,所得罪报亦复如
  是不可得闻,何以故?是人毁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切法眼故。(《大正新修
  大藏经》,第9册,No.0267,《不退转法轮经》)
  若王大臣见塔朽故,为欲修补供养舍利,于是塔中或得珍宝即寄比丘。
  比丘得已自在而用。如是比丘名为不净多起辟诤。善优婆塞不应亲近供养
  恭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No.0374,《大般涅盘经》卷七,宋慧严
  译本)
  四、供奉舍利具有符号象征意义
  舍利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信仰符号,舍利供奉具有符号学象征意义,其核心在于自度度他、离苦得乐的法义。
  (一)供奉身骨舍利与法颂舍利是一体两面。
  舍利有两种,《浴佛功德经》说:“诸佛世尊具有三身,谓法身受用身化身。我涅盘后,若欲供养此三身者,当供养舍利。然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6册,No.0698,《浴佛功德经》)
  供养波罗蜜与供养舍利,供奉身骨舍利与法颂舍利,本为一体两面,具有同等的意义。
  师子奋迅,若有众生见一切智,清净信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施诸所安衣
  服饮食卧具医药安身所须,以如是等现在供养。若复有人于佛灭后供养舍利
  如芥子许,是二人福正等无异。(《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1册,No.1357,《佛
  说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
  这是因为,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二者一而二,二而一。
  复次,世尊!置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舍利。如恒河沙等诸世界满其中舍利
  作一分,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
  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是般若波罗蜜修熏故,舍利得供养。……
  以是故,世尊!我不为轻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
  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故。(《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No.0223,《摩诃般若波
  罗蜜经》卷第十)
  (二)舍利崇奉的真实意义在于波罗蜜。
  舍利供养与崇奉的必要性,来自于其为诸法波罗蜜之器,承载着离苦得乐的法义。正因为此,舍利崇奉不可执著与拘泥,甚至迷信。
  舍利者是般若波罗蜜之宝器。无断无着波罗蜜,无生无灭波罗蜜,亦不着亦非不着波罗蜜,无生无灭波罗蜜,亦不应亦非不应波罗蜜,亦不举亦不下波罗蜜,亦不来亦不去亦不住波罗蜜,是故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舍利得供养。舍利者,是诸法波罗蜜之器,以诸法波罗蜜合成故,舍利得供养。世尊!置是三千大干刹土如来舍利。如恒河沙刹土舍利满中,我故取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如来舍利皆出是中,故得供养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舍利,恭敬承事者,得天上世间之福,得生刹利、梵志、长者大姓家,得生第一四天王,得第六天上功德之福。值此福已,因诸善本必度众苦。若复持是般若波罗蜜供养承事,便具足五波罗蜜、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度罗汉、辟支佛地,住菩萨之德,便得神通,从一佛国复至一佛国,随其所应而教化之,各令得所。或作遮迦越罗,或作刹利、梵志,或作长者大姓,随其习俗而教授之。是故,世尊!我不为侨慢不恭敬承事,不为不欲受持舍利。
  舍利为般若波罗蜜的载体(函器)所代表的深层意义,是依于正法而成就法身的智慧,即第一义谛,是佛教修行者借由恭敬佛的法身而契证悟人的重要凭借。因此,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舍利”表象即色身舍利的执著,而要由此提升到法身舍利的更高层面,做到眼观色身舍利,而感悟法身舍利,色身舍利在这里仅仅成为了一种象征,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未来成佛之所共的法身慧命,而不是局限于色身舍利本身。舍利供奉与修般若波罗蜜,乃是由色表法,色法不二,形上形下不二、真谛俗谛不二。如果仅仅供养身骨舍利,而弃诸法颂舍利,舍本逐末,就会成为“舍于读诵修禅智慧,供养舍利因之活命”的“痴人”,此等痴人,与佛道相隔。《大宝积经》,卷八十九《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之二》载:
  尔时世尊告迦叶言:..…·迦叶。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诸菩萨,亲近恶友
  少读诵经,唯作供养舍利之业,以香花璎珞幡盖灯明,供养如来舍利塔庙。迦
  叶。我为在家无智众生,令种善根,说供养舍利。彼诸痴人不解我意,但作此
  业。迦叶。我于一切天人之中,常说此法,修奢摩他昆婆舍那,以自调伏。世
  间当有信乐婆罗门居士,供养舍利。迦叶。彼诸痴人舍于读诵修禅智慧,供
  养舍利因之活命。迦叶。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香花灯明,一
  一灯炷如须弥山,以如是等供养如来。若有菩萨,净心持戒于师尊所,受持读
  诵一四句偈,净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胜彼无量无边。(《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11册,No.0310,《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五、余论:舍利崇奉的文化意义
  舍利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在佛教内证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佛教传播以至佛教文化上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舍利崇拜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佛教广泛流播的重要途径与凭借。《翻译名义集》五载康僧会感舍利建业兴佛之事:“感通传,天人王墦言是大吴兰台臣也,会师初达建业,孙主即未许之,令感希有之事,为立非常之法。于时天地神只咸加灵被,于三七日,遂感舍利。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舍利所冲,盘即破裂。火烧、椎试,俱不能损,遂兴佛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No.2131,《翻译名义集》五)。通过梳理舍利崇拜的历史线索,可以还原、展示佛教的真实传播史。
  同时,舍利是佛教圣物,舍利崇拜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传统和值得重视的重要精神文化现象,也是今天了解佛教信仰者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从历史上看,分析研究不同时代的舍利及其崇拜现象,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为还原完整的佛教传播史及佛教徒的信仰史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资料。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香馨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  好帖子  要收藏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8:22 , Processed in 0.909629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