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3|回复: 3

[大德开示] 比丘住山佛欢喜。住在闹市佛担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中有开示:
  古人说。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世上利锁名缰。层层缠缚。去了一层又一层。习气毛病。笼罩到转不得身。有觉照的人。不随他去。无觉照的都随他去了。故做人有种种为难处。古德每每说。比丘住山佛欢喜。住在闹市佛担忧。比丘应住阿兰若。大日经疏曰。阿兰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是十二头陀行之一。城厢闹市。骡马交加。名利二字。把人萦绊系缚。终日是非闹不清。所以古来祖师。居山者多。释迦世尊出家修道。于雪山苦行六年。在家在城市不是一样修行吗。何必定要到雪山去呢。因为雪是冷的。下雪在腊月间。万物收藏的时候。山河大地。成了银色世界。万种色彩多封闭了。这种境界。就是道人的境界。叫你二六时中。冰冷冷地万念俱灰。不为境转。这就叫雪山。不在世间叫出家。不打妄想叫落发。佛修行都要躲到雪山去。我们凡夫。何以反敢在闹市里过日。古德一住深山。就不染世缘。任你皇帝来请也不下山。昔日汾州无业禅师说。古德道人得志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中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无垢性品第四中有经文:
 “出家菩萨远离喧闹。住阿兰若修摄其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三世如来离诸喧闹寂然闲居。万行增修证菩提果。缘觉声闻一切贤圣。证得圣果亦复如是。其阿兰若有十种德。能令证得三菩提果。云何名为十种胜德。一者为得自在住阿兰若。四威仪中不属佗故。二者离我、我所名阿兰若。于树下时无执着故。三者于卧具等无所爱着。由斯当卧四无畏床。四者阿兰若处三毒微薄。离贪嗔痴所缘境故。五者乐阿兰若修远离行。不求人天五欲乐故。六者能舍喧闹住闲寂处。修习佛道不惜躯命。七者爱乐寂静离世言词。弃舍凡愚无散乱故。八者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易得成就。无障碍故。九者阿兰若处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净如空以为舍宅。心无障碍得大智故。智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若为听法供养病人师僧父母。出阿兰若入聚落中。宜速还归于兰若处。若有因缘未得归者。应作是想。今此聚落犹如山林。所得财物虚假如梦。若有所得不应贪着。如是佛子是摩诃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阿兰若品第五中有经文: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常精进。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兰若处是菩提道场。若有发心求菩提者。不应舍离阿兰若处。是兰若中有多众生。虎豹豺[豸*良]毒虫恶兽。乃至飞鸟及与猎师。不识如来。不闻正法。又不敬僧。此诸有情无复善根远离解脱。何故如来令修学人住阿兰若速得成佛。唯愿世尊。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决疑令喜。发菩提心使不退转。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问于如来清净解脱。饶益未来诸修行者。功德无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别演说阿兰若处种种功德。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如汝所说。阿兰若处得成圣者。山林之中多诸众生。以何因缘不得成佛。是义不然。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识三宝。不知厌足。不识善恶。于山林中。虽有世间种种珍宝。而不能知伏藏之处。菩萨摩诃萨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萨能知佛法僧宝是出世宝。七珍伏藏是世间宝。悉能辨其种种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贪求。亦不乐见。何况手取。菩萨出家。发坚固心不惜身命。舍离父母六亲眷属。乐住山林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尽之时。七日并出。火灾炽然焚烧万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铁围山等。时至皆散。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还生下地。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眷属四洲咸伏。寿命报尽须臾不停。我今亦尔。假使寿年满一百岁。七宝具足受诸快乐。琰魔使至不免无常。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诸众生修菩萨行。当得金刚不坏之身。还来三界救度父母。作是愿已。住阿兰若。为诸众生发弘誓愿。上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常于露地长坐不卧。中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于树叶中常坐不卧。下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于石室中常坐不卧。如是三根出家菩萨。坐三种座。各作是念。过去菩萨坐于此座。而能证得陀罗尼门功德自在。过现未来诸菩萨等皆于此座。得陀罗尼修证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处。必当成就于陀罗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四无量心。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五通神力。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六波罗蜜。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善巧方便。终不舍离阿兰若处。若有菩萨。未能调伏一切有情。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四种摄法。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修习六念之法。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成就多闻智慧。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成就坚固信力。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断除六十二见。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修习八种正道。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永断二障习气。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圆满随病与药微妙智慧。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圆满大菩提心。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圆满恒沙三昧。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成就无量神通。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以定通力见十八空而心不惊。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圆满一切智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一切种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十地万行。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于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业。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如来四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未能圆满证大涅槃。终不舍离阿兰若处。或有菩萨。坐金刚座未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萨阿兰若行。善男子。出家菩萨发菩提心入于山林。坐三种座炼磨身心。经三大劫而修万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六、离世间品第六中有经文:
 “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着。于佗财宝欲令损减。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困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一切菩萨分明知见如是因果。常生恐怖欲求解脱。由是恐怖远离眷属住阿兰若。或有菩萨。以渴爱心而为恐怖。于诸未得一切财宝。日夜追求生渴爱故。或有菩萨。我我所见而为恐怖。为诸烦恼作依止故。或有菩萨。以诸法见而为恐怖。与所知障作依止故。或有菩萨。六十二见而为恐怖。入邪见林难出离故。或有菩萨疑为恐怖。于真正法生疑惑故。或有菩萨。以彼断见而为恐怖。执无后世拨无因果。生大邪见入地狱故。或有菩萨。以彼常见而为恐怖。执五趣身恒常决定。随善恶业无变易故。或有菩萨。以彼嫉妒而为恐怖。不耐佗荣怀恶心故。或有菩萨。常以掉举而为恐怖。心不寂静生散乱故。或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或有菩萨。以彼无惭而为恐怖。内无羞耻常造诸恶。业障无明难见佛故。或有菩萨。以无愧心而为恐怖。外无羞耻弃恩背德。生死轮回堕三涂故。或有菩萨。以忿恨等而为恐怖。能损自佗互为怨结。于多劫中障佛道故。或有菩萨。以彼忘失而为恐怖。于所闻法不能忆持。忘失文义增愚痴故。或有菩萨。乃至一切不善黑业而为恐怖。何以故。一切不善是生死因。轮转三界不得出离。于是无量无边恐怖。皆能障碍出世胜法。或有菩萨。以五种盖而为恐怖。五种烦恼覆盖菩萨菩提心故。或有菩萨。以憎恶心而为恐怖。于诸众生无怜愍心。修菩提行多退转故。或有菩萨。以破戒垢而为恐怖。污秽圣法难得果故。或有菩萨。以彼忧恼而为恐怖。妄想炽然失善业故。或有菩萨。以恶作心而为恐怖。于所修善生追悔故。或有菩萨。而说狂醉是为恐怖。不识善恶无尊卑故。或有菩萨。以非时死而为恐怖。不住正念归无常故。或有菩萨。以妄语业而为恐怖。生生世世所有言说。一切众生不信受故。或有菩萨。以四颠倒而为恐怖。由四颠倒轮回生死。起烦恼业不求佛故。或有菩萨。而说恶友是为恐怖。随不善友造恶业故。或有菩萨。以五蕴魔而为恐怖。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以是因缘而生恐怖。或有菩萨。以烦恼魔而为恐怖。大小烦恼能续生死。退菩提心堕恶道故。或有菩萨。厌患死魔而为恐怖。发菩提心未得不退。身坏命终生退转故。或有菩萨。以诸天魔而为恐怖。天魔眷属充满欲界。障修道人退菩提故。或有菩萨。以无记心而为恐怖。于诸善法不能进修。空过长时退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彼八难而为恐怖。堕八难者从冥入冥。生死长夜难遇明故。或有菩萨。观彼地狱而为恐怖。一堕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难解脱故。或有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jie nan出离故。或有菩萨观饿鬼道而为恐怖。于恒沙劫受饥渴苦。难可值遇佛法僧故。或有菩萨。想欲界生而为恐怖。烦恼杂起造诸恶业堕三涂故。或有菩萨。以彼色界而为恐怖。有覆烦恼能障定故。或有菩萨。以无色界而为恐怖。三界之中最为寂静犹如涅槃。有情妄执而为究竟。劫尽命终堕地狱故。或有菩萨。数数生死而为恐怖。生邪见家难出离故。或有菩萨。厌离生死而为恐怖。死此生彼常受苦恼。障菩萨行求涅槃故。或有菩萨。以世间语是为恐怖。心常散乱妨善业故。或有菩萨。以心意识而为恐怖。所缘行相不可知故。若在俗家由斯恐怖。昼夜相续扰乱善心不能证得无恐怖法。过去菩萨住阿兰若。皆能证得无恐怖法。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菩萨住阿兰若。悉皆当得无恐怖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十方诸大菩萨住阿兰若断一切障。得无恐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当知。随应修学三世菩萨。摄念身心住阿兰若。调伏妄想永无恐怖。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一切恐怖着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舍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何以故。若有我想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作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汝等谛听。若有不着一切法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发表于 2010-4-1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1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4-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5:48 , Processed in 0.93098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