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742|回复: 16

[原创] 闻说阿弥陀佛,发愿求生,持念名号,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5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面几日,大家对于往生的事见解不一,末学回去翻阅净土宗经纶,终于在《弥陀略解圆中钞》中找到了答案!


      疏云:又复当知,弥陀已证究竟第一义谛。一称嘉号。万德齐彰。罪消尘劫。福等虚空。何况一日至于七日耶。良由法藏本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承彼佛因中愿力。果上光明。执持名号。功德无量。临终见佛。决定无疑

      又云:况我弥陀以名接物。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结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实谓多功德也

      又云: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所能主持。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有的师兄问到,临终昏迷会失去正念,印光大师文钞中曾经提到,末学为此也去翻阅了文钞,记载如下

       莲宗正传跋


       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洗沐,换衣,哭泣等,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周师导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现诸瑞相而终。由是彼昆季石印数百册,以送远近有缘者。今又以母所遗资,印莲宗正传一万册,以结净缘。冀其母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因将此录,附于其后,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坏之利害。庶不至以爱亲,及爱兄弟,妻子,眷属者,背道而驰。以爱恋之心,行损害之事,尚自以为吾于亡者,能尽其职。但以凡夫知识陋劣,未闻佛法,所有损益,人孰得知。此书传布遐迩,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生则深种善根,没则神超净土。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文钞三编卷二,复章缘净居士书




     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断不能生。勿道工夫浅,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世间事事可以伪为,唯临终不能伪为。既能起坐观西方三圣像,口念佛菩萨名,不生西方,将何生乎。况死后身有异香,面貌如生,头发光润,此皆系生西瑞相。若此事不实,则便难说决定往生。若一一是实,不须问乩,自可决定判其往生耳。至疑工夫浅,戒品未全,不知临终一念之关系甚大。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己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导和尚临终正念文,当亦看过,何须致疑


   善导和尚临终正念文

   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短长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上面的文章都是出自祖师的语录,无人修改过,大家可以对照好好看下,印光大师说的是不做功夫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助念,使其不起情爱及嗔恨心,皆得往生,而善导大师文中说的亦是对在世眷属的叮嘱,我辈是明晓净土者,莫以昏迷即认为失其正念而不能往生!        《弥陀要解》云“往生之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即是凭信愿之有无决定往生!!!          那往生应该不凭昏迷之有无!!!     

     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信愿持念名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4-5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4-20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4-21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4-22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法师《复某居士书》三十九     某人岂念佛所误乎?以彼心存速证,故得魔鬼附体。从兹妄造谣言,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彼之学者,皆以彼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说。凡去见者,有时预知其心,有时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来则有,鬼去则无。凡亲近彼者,有得心地清净者。有未得谓得,妄自称尊者。亦有发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好异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则彼之巧技无得而施。
发表于 2010-4-22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祖师讲解念佛着魔的文章汇集: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着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文钞三编上.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测度。彼愚人唯知以医药治病,及祷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谓担麻弃金,背道而驰之流类也。汝以一病,得知工夫非泛泛悠悠,能得实益。又知佛法实有点石成金此系喻勿错会,以凡作圣之功勋。亦属宿世善根所使,亦系现世修持所得。宜善用心,勿以此为奇特而退堕前功,则将来当更有深益可得也。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垦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着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文钞三编上.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文钞三编.卷二.复刘慧焯居士书》民.印光大师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即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着,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遦,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苦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梦入佛殿所记之二句经文,固属善境,然此二句,语甚明白,返虚依觉路,归真悟常空者,谓人妄认世间诸法为实,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观诸法当体本空,则便依乎觉路,出迷入悟,归真谛而悟真常之真空实相矣。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文钞上·卷二·复何慧昭书》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文钞上.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却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文钞上.卷二.复某居士书》
发表于 2010-4-22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着魔辩》-—省庵法师  |||  希望诸位念佛同修借本转贴----远离误区,深入念佛净土法门,正信正愿正行,交流体会,普皆成就。更祈请诸位大德多多慈悲指导初学我等。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着魔辩  或问省庵曰:“参禅一门,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则仗他力,故承佛护念,魔事不生,有诸否乎?”  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敢问何谓也?”  曰:“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参禅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厌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舍直截而求纡曲者。或两路兼行,两路俱失者。或以途中为家舍,平地为高山者。如是错误,不可胜举,皆教理未明之过也。   “念佛一门,极圆极顿,至易至难。只如《弥陀经》中‘一心不乱’四字,浅言之,愚夫愚妇皆可为;深言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今初心行人,或暂得轻安,自谓已得事一心者。初开浅解,复自谓得理一心者。或粗念不生,细念犹生者。或勇猛过分,精进倍常。不知外心无佛,速求取证。不达善巧方便,急欲舍身。魔鬼因之遂入其体,为疯为狂,都不觉知。此善友不遇之过也。  “夫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然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是故见地高则我见俱高,工夫进则我见亦进。若不时时检点,刻刻提撕,则念念发生,心心增长,随逐行人,虽死不离。是故学人心不虚,则自不觉察。不觉察故,我见增长。少有所得,则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有修行,终成魔事。此自不觉察之过也。”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往生,何藉善友、经教?”  省庵曰:“是何言欤?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况念佛为出生死要门,若无善友、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观经》下三品,皆是临终善友开发,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则不必言矣。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汝不因经教,何由而知净土法门,而生信向耶?”  或曰:“若因经教而知念佛,则《弥陀》一经足矣,奚以多为?”  曰:“上根则可,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庶几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否则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发表于 2010-4-22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
发表于 2010-4-22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菩萨的净土----道坚法师


如果修净土者强调过度,这就不是净土原倡者心愿。如果单一的弘扬一宗,有时会出差错,因为不知修行者的根器如何,愿力又如何。其实每个人的愿力大致平等。所以我们在比较不同法门的过程中,提到其他宗派时要客观,要不然就可能谤佛、谤法、访僧,因为各各法门都是佛说的。

净土法门,在一般人的概念,是指弥陀净土,其实十方都有净土。因此以为净土宗专指弥陀净土是不大正确的。弥陀净土是净土之一而已,不能代表其他的净土。所以有人在一些文章中发表说专修弥陀净土应该称为弥陀宗或西方净土宗比较正确。

◎十方净土
其实,释迦牟尼佛介绍了很多净土。在历史上,传入中国最早弘扬的净土法门是弥勒净土,即是道安法师所提倡的。道安法师便是提倡弥陀净土初祖慧远大师的师父。慧远大师初随师父学弥勒净土法门,后来到了庐山,创立了白莲精舍,提倡弥陀净土法门。

◎弥勒净土与弥陀法门之历史
唐朝之前,大多以弥勒净土为主;唐后,弥陀宗开始发展并超越了弥勒净土修行,慢慢的很少人修行弥勒净土法门。以净土来说,弥勒净土是第一个为人们所修的净土法门;当时也因为一些事故,令当时的皇帝提倡了弥陀净土。因为在隋朝时,一些穿白衣者闯进皇宫,自称弥勒下生,使当时的皇帝惧怕。后在历史上元朝有白莲教义,大明王、小明王概念随着出世。朱元璋自认为大明王出世后,推翻元朝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明。到了清朝,又说是弥勒下生而使政治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以致后来政治活动逐渐脱离自白莲教的门规。

早在隋朝,弥勒净土的概念就是说:未来有佛示现。朝廷不愿见到弥勒净土兴盛、未来佛示现的概念,便有意无意中打压弥勒法门。所以历史上的研究,弥勒宗的兴盛多少,也跟这些历史背景有关系,也许因缘在所难免。

撇开弥陀宗不谈,每尊佛都有其净土,你要往生哪个净土自己选修,如大学里有很多系,在净土宗即是净土修行者。

◎心净则众生净 -阿含经
与净土相对的就是秽土。我们娑婆世界有很多烦恼,问题多多,而净土却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就像阿弥陀佛经里说树会念佛、念法、念僧;而在兜率净土是念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门,所以说净土法门就是环境比较好,比较优越。许多人误会净土法门只是大乘才有,其实在杂阿含有提到「心净则众生净」。所以并不是说大乘才有,可是有些南传的修行者反而排斥净土,他们能接受的是弥勒净土,却不能接受弥陀净土。其实净土与我们这世界,只是环境不同而已,只要有愿力与有修行,成就是一样的。如果修净土者强调过度,这就不是净土原倡者心愿。如果单一的弘扬一宗,有时会出差错,因为不知修行者的根器如何,愿力又如何。其实每个人的愿力大致平等。所以我们在比较不同法门的过程中,提到其他宗派时要客观,要不然就可能谤佛、谤法、访僧,因为各各法门都是佛说的。

◎净土十疑论说…
当年我听法时,有听到有关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的比较;在「净土十疑论」中,便是偏低了弥勒净土,说须有很深禅定,才能往生兜率天,「净土十疑论」是某位祖师所著,可是法师还是找弥勒经、上生经及向其他法师求证是否如此,发觉到其实只要简单的修法就可往生兜率天。

再说,解脱与善恶无关,善恶是因缘生法,若果作善能解脱,那么作一百件善事或富人很轻易的作一万件善,不是早解脱了?有目的行善,可能得人天报而无缘无相的大慈大悲布施才能得到解脱。

举例来说,如果要来古晋,是否因为我要来,古晋才有在?不是的,古晋早就存在,我要走路,坐飞机、塔船也好,一定要来到这里,而如果飞机到了我不会下机,机场到了我不懂出来,我可能就会跑错地方了。修行也如此,修任何法,成就不在法而是法能帮助你证悟否?

◎成佛是超因果- 楞严经
楞严经说,成佛是超因果,非因果的。如果成佛是有因有果那它会生灭,因缘生因缘灭。成佛不是因缘生,所以不会灭,而是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有。

修净土者,除了佛号,要多读经典,这样来加强巩固自己的信心,要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何要说那么多经典?所以修净土者,该彻底,而且要在人间来修,不该简化,要求上品上生,这才不会白白来人间一趟少修了。我们修行要深而广而不是越修越窄,窄到最后自己变成眼光越狭小,所以太虚大师在「太虚全书」中业反对“一句佛号,一部经典”。

◎心净则国土净 -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讲“心净则国土净”与阿含经的说法一样,因此娑婆也是佛的净土。净土法门有几种,一种称“唯心净土”就是往生即不生,心净国土净的;第二种是要求往生的,这是有相,是一种方便,去到那边,最后是与“唯心净土”一样。解脱可在任何地方做到。

每尊佛的说法都一样,阿弥陀佛也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与八正道。这是宇宙的真理,我们眼光要放远,不要被局限。对於所听的法要经过验正,要有疑问,就应坦然去探讨、求证而肯定。

◎常寂光净土 - 天台分别净土种类
大乘讲十方净土,天台也分别净土为多种类。我们学佛要分清楚,所听到的法只是方便法门,不一定跟经典符合。一般人分净土为常寂光净土等四种。常寂光净土比较坦白的说,就是佛所处,只有佛才能达到的。这四种是天台宗祖师列出来的,佛的净土,既然释迦牟尼佛已无相,还须净土吗?道生法师说,认真的讲,众生去处不能叫净土,真正佛的净土,才叫净土。其余不能称为净土。

一些书本称净土修行为横出三界,即是色界、欲界、无色界。其实这只是后人的概念而竟变成我们的口头禅。横出三界是解脱,既已解脱,又为何求往生净土?

四大庄严土是大菩萨才可以到达的,再来方便有馀土是二乘的像阿罗汉或有成就者去的,还有凡圣同居土,就是有菩萨、有罗汉,有佛有众生。以释迦牟尼佛当年讲这就是凡圣同居所,要不然佛怎样能令他的弟子证果呢?

我们要认清楚,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的不同。方便法门是最终须通过究竟法门才能证悟。如果通不过,方便法门永远是方便法门,而究竟法门才是彻底的法门,一了百了的。当天堂、地狱、净土的念全消时,可与佛一样入涅盘的。佛陀的法门有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而当时他讲法时,能够接受究竟法门的,很多都证悟了。所以我们要认清楚方向,我们学佛必须以正法、正见来探讨与修行。

◎弥勒菩萨出世
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时出世,他是在波罗奈国迦波利村一个宰相家出世。当时国王听说有一个小孩出世即有特别的庄严相,又很聪明。国王很担心,怕这孩子是真命天子,将来会取代他的地位。於是就想办法要将他铲除。有人知道了,通报弥勒菩萨家里。他父母赶快将他送到舅舅家去受教育,舅舅带他一起去学法。

后来释迦佛成佛了,舅父就令弥勒菩萨跟其他十六人一起随佛出家,那十六人都证果而弥勒菩萨初果都没有。但这并不表示他不行,然而佛陀“偏”授记他成佛。当时佛其他弟子都疑惑,佛解释说他的修行并不是你们从他外表看得出来,他的发心,在久远劫来已修了很久,已经具备成佛的条件。佛说他将来会在人间成佛,那时候的人天,寿命是八万岁。

佛说弥勒菩萨在过去世,有一次是国王,叫法爱王。在一尊弗沙佛出世时,看到一个出家人,入慈心三昧,生欢喜心发愿要成佛,故佛就授记他将来成佛,叫弥勒。

另一部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提到有一尊佛,教人持无量慈,必能成佛。当时弥勒菩萨也心生欢喜要学。当时弥勒菩萨是一大婆罗门,称作一切智光明婆罗门,为了学佛想成佛,躲到深山里去修行称为仙人。

有一年,天雨不断,洪水成灾,连续下了七天,仙人都没东西吃。当时森林里有一只母兔与她的孩子,她带领了五百只白兔。看到仙人修行,若是饿死了,佛法便不能延续,便发愿烧身为食,供养仙人。於是山中树神便集柴燃火,母兔与孩子皆往火中跳。仙人看了不忍吃他们的肉,因此自己也投身火中。投火之前仙人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想,不吃肉,要行慈心三昧,直至成佛。所以佛授记他将来在人间成佛,而下一尊佛就是弥勒菩萨。

佛陀知道他灭度后有人会自称是佛,故先宣说下一尊佛是弥勒佛。其实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佛更早发心成佛,可是释迦牟尼佛精进超越,发愿在五浊恶世成佛,共超越九十大劫成佛。

◎弥勒菩萨的净土-兜率天
弥勒菩萨的净土之一是兜率天,也称为知足天,所有的佛要来人间出世先要在兜率天逗留一段时间,等待因缘成熟才下生。

◎未来的龙华树下
弥勒菩萨的第二个净土,就是在未来的世界,在五十六亿万年后下生人间,龙华树下讲法三次、度无量众生,使众生成就解脱。

弥勒菩萨的净土有何好处呢?佛陀教导人们修十善,以便因缘成熟往生。这里有仙人造的宫殿,八功德水,风吹振动,树枝也会说法宣讲苦、空、无常、无我。

◎如何往生兜率天
在经典中说要往生兜率天有几个条件。第一,须先成为弥勒菩萨的弟子,愿意生天,将来与弥勒菩萨一起下来度化众生。第二,不厌生死,乐生天者。只有兜率天受推崇往生,因为这里有未来佛。第三,发无上菩提心。欲往生天者,须真诚恳切,虔诚的人人内心发愿,愿度一切众生。

◎往生的上中下九品
这里有品位的分别。修上品者,修功德,修六度万行、守戒如八戒、出家戒等,身心清净如思维兜率天净土的优点、礼拜及念弥勒菩萨的圣号,发大愿。对世上的事物都不那样执着,念弥勒菩萨的圣号,绝对会往生兜率天,一到那时,就会有天人来接引,引见弥勒菩萨。

修上品上生者,将来有机会随弥勒菩萨下生,第一个闻法。中品的,只要听到菩萨之名心生欢喜,恭敬礼拜,也能不堕三恶道、不邪见,不会毁谤三宝,而且眷属成就,师长学生也和乐。修下品者,单念圣号、礼敬、香花供养求往生便可。就算他犯了戒,能听闻了弥勒菩萨的名字而忏悔,得以清净。有时礼敬都能消掉百亿劫的生死罪,如果他不想升天,或其他净土去,将来他也能在龙华树下得依弥勒菩萨的教法而发无上心。

净土法门每个都可以简化,根据所修而分上、中下品,这决定在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佛制定的,这在任何净土修法中都一样。

◎佛所推崇的唯一天界
最后佛告阿难尊者,他之所以每讲弥勒菩萨法门是为了未来世众生开生天之路,只有这个兜率天,佛提倡推崇,他要指示众人发菩提心、走上菩提道,主要是不要断了佛种,希望很多人将来都能成佛。

修弥勒法门就是这么简单,礼敬、供养、念圣号,发愿往生即可。若欲提升自己,就多思考、学禅定,持戒、多读经典。我们学法时要用佛陀给的上方宝剑-依法不依人,多方面去深入探讨,去求证,且足正见,修行正法,且应该要求往生净土中的上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7:26 , Processed in 0.59265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