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01|回复: 7

[佛教文化] 佛陀14类问题不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人类语言的限制,佛陀不可能将佛法全部尽说-佛陀14类问题不答。由于人类语言、人类生命经验、思维的限制,佛陀没有、也不可能将全部佛法说尽。
有14类(也有说10类,大同小异)佛陀不答。
佛陀认为人类若陷入此类问题究竟的纠缠,与人类修行并无益处。
人类生命有限,此类问题难以理解、难以用人类语言说清楚。
人类生命有限,弄清楚主要问题后,就抓紧时间笃行、修佛法吧,抓紧时间念佛、诵咒、发愿往生吧!


佛陀不会回答的14类问题


十四无记


(一)世间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能恒久存在)
(二)世间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常的(不能恒久存在)
(三)世间亦常亦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也是无常的
(四)世间非常非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既不是有常的也不是无常的
(五)世间有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有终端,有限的)
(六)世间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边的(没有终端,无限的)
(七)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
(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 -
(九)如来死后有---------------------有人说如来死后还有(保留了某种主体)
(十)如来死后无---------------------有人说如来死后归无
(十一)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有人说如来死后既是还有也是归无
(十二)如来死后亦非有亦非无---------有人说如来死后既不是还有也不是归无
(十三)命身一-----------------------有人说命(生命的主体)就是身体
(十四)命身异-----------------------有人说命不是身体


佛陀对此等皆不作答,归纳原因,凡有三种:   
(一)不应讨论此等虚妄无实之事。   
(二)诸法从缘起-----------既非「有常」,亦非「断灭」。  
(三)此十四无记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



或10问题: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 使人迷失方向。
。。。。。。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

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可目前有少数自以为高明的佛教学者,不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高谈阔论,讲起佛法来玄而又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当然,对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我们不是不可以研究,但过分纠缠于此则有失偏颇。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

发表于 2010-3-3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3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谨学之、谨记之!
发表于 2010-3-3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3-30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3-3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30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
发表于 2010-3-30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2:37 , Processed in 0.53578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