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74|回复: 4

[大德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7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十七.令人惊奇的怪事
学佛法,要学正知正见的大乘法,不可学邪知邪见的法。
这次到亚洲弘法,有那样多人来听佛法,并不是我讲得好,而是我讲得真。我是不讲假话的,处处往真的地方去做。直言直行,不用任何手段来待人接物。我要说的话,不管在什么地方我都要说,我也不怕得罪人。我不要说的话,在什么地方我也不说,绝对不打妄语,不欺骗他人。
大概是因为我是从美国去的,所以才有这样热烈的反应。有很多人,特意来听我讲法。虽然来听,可是多数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来听。我所讲的经,用通俗道理来讲,令一般人都能接受,绝对不讲令人听不懂的哲理,这是我讲经说法的一贯的宗旨。
这次到亚洲,得到很多经验。以前我对喇嘛的印象很好,以为他们也是修道人。对于其他僧侣的印象更好,以为他们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的作风,没有变质。想不到他们没有慈悲心,所行所作,违背佛制。不但有些冒充喇嘛会向人下蛊,利用卑鄙手段来害人,就是某些似是而非的佛教徒,也采用这种手段来迷惑人,令人失去本性,受其控制。我觉得很惊奇!这种伤天害理的事,竟然发生在救人济世的佛教中,实在令人不敢相信,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不能不信。
人人想学密法,本来欲得利益,想不到反受其害。所以学佛法,要学正知正见的大乘法,不可学邪知邪见的法。稍有不慎,便容易落在邪见坑里,被邪人所迷惑,这是末法现象的特征。身为佛教徒的我,看到这种不良的现象,非常痛心。所以我们今后对冒牌喇嘛和假佛教徒,本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要以为他们有什么法术?有什么道业?这一点,要特别小心,免受其害。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种恶因,将来就不会结恶果。要种清净的因,时时一心向道,不生半点染污心。时时循规蹈矩,不调皮,不捣乱,将来一定会结清净的果。
若现在于因地时,不守规矩,将来到果地时,一定痛苦无边,受尽苦的果报。各位!我对你们说的话,都是真实语,绝非戏论。不要当作耳边风,吹过去就算了。
五十八.修道不可错因果
对因果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小心。
这么多年来,有些人修道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可是还糊涂不清醒,不懂因果,也不怕因果,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所以,修道要特别谨慎,不要错因果。错了因果,铸成大错,后悔莫及,所谓:
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因果是丝毫不爽,错了因果,“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对因果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小心。
各位注意!不要一面修行,一面打妄想,放不下世俗的享受,要认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如果天天打些邋遢的妄想,必会错因果,将来一定堕地狱。并不是吓唬你们,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形。
五十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一切不要为自己打算,要以大众的利益为前提。
所谓“善一伙,恶一群,什么人找什么人”,的的确确是这样的情形。世上的人,各从其类。读书的人和读书人做朋友,种田的人和种田人做朋友,乃至于做生意的人、做官的人、做工的人,互相为好友,彼此往来,聚集在一起,感情融洽,互惠互助。即使是畜生,也是这样;马和马在一起,牛和牛在一起,羊和羊在一起,猪和猪在一起,和睦相处。
我们人为万物之灵,智慧比较高,畜生的智慧比较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畜生经过阎罗王化学工厂的淘汰,其灵性被分开了,所以只有小部分的、不完整的灵性存在,所以畜生的智慧比较低。
有人发问:“怎样把灵性分开呢?”譬如有一个人,他因为业障深重,所以转为畜生。虽然是畜生,可是不一定为一个畜生,甚至为十个或者二十个(转高等畜生为一身,转低等畜生为多身)。这样便把智慧分开为许多份,所以智慧越分越低。
畜生都是有贪心的,无明很重,刚强好斗。好像鸡狗,虽然物以群分,但是它有斗争的思想。两只鸡相遇,必定战斗;两只狗相遇,必定打架。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食物,而起悭贪、舍不得。这就是前生为人时,那种自私自利的习气未除,所以做畜生的时候,这种自私自利的心,仍然存在。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消除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不要为自己打算,要以大众的利益为前提;再能无所求,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时候,什么也不求,顺其自然,行所无事,达到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万佛圣城六大宗旨)的境界。世界人类都有这种思想,一定和平相处,绝无战争。这时候,人人注重道德,不会做亏德的事。不注重道德的人,也会做有德行的事。所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在这世界上,人人一定要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努力修道,完成使命。
六十.世界为何有战争
人人有这种你争我夺的思想,这世界焉能没有战争?
因为人人有贪心,贪而无厌。贪得则喜,贪不得则嗔。因嗔而愚痴,因愚痴而战争,这是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非得斩草除根,天下才能太平。如何除根呢?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
我们和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不争、不贪、不求,在这种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明白。不明白的人,在这世间同流合污,人在求名求利,我也求名求利。人人有这种你争我夺的思想,这世界焉能没有战争?
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不是个平安的世界,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核子战争,人类的生命和财产一扫而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为什么教我们对境界要看破,要放下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就会得到自在。
要想不发生核子战争,非得人人改恶向善,去邪心、存真心,不贪、不嗔、不痴。对一切的人,要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人人能如此,世界的危机,才可以解除。否则的话,终有一天会爆发,而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终将会同归于尽。所谓“劫数难逃”,众生业力所感,真正到了坏劫的时期。目前的时局,真令人不寒而栗,有谈虎色变之感。
文章来源于http://www.suyuan.org/fbyd/xuanhuasr/xhsrks/200709/240.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万佛圣城中选圣贤
画饼不能充饥,说食不能充饱,还是要脚踏实地去修行。
我们现在参禅,是为开智慧,不是为争第一。有人想:“哦!我的功夫了不得!我在西方人中是最用功的修行者。”有这种思想的人,必是贡高我慢大愚痴的人。在佛教里不允许有这种思想行为存在,佛教是让而不争,要晓得参禅是为开悟而参,不是为我慢而参。在禅堂里要往真善美来参,“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
真正修道人,不见人之过。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己。为什么?因为它只能向外照,不能回光返照。我们参禅人,要回光返照照自己。所以我在前天新年时,说一偈颂:
今逢一九八二年   十方聚会来参禅
回光返照观自在   万佛城中选圣贤
参禅要回光返照,不向外驰求,看看自己在不在?在,就是没有打妄想;不在,就是在打妄想。如果不打妄想,那就自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谁能回光返照,谁就能自在,谁就能入圣贤之选,入圣贤之流。可是要拿出真功夫来,不是口头上说。画饼不能充饥,说食不能充饱。还是要脚踏实地去修行,拼命去参!参!参!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自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都有成佛的希望,可是背觉合尘,回不了家,也就是回不去常寂光净土,所以在这娑婆世界流浪生死,不得出离。
六十二.修行如同做生意
多作善功德,就赚钱;多造罪孽过,就赔本。
我们在今生做点善事,来生就富贵;今生做点恶事,来生就贫贱。好像做生意一样,会做生意的人就赚钱;不会做生意的人,就赔本。多作善功德,就赚钱;多造罪孽过,就赔本。这是因果律,万古不变的定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有时赚钱,有时赔本。赚一点钱时,就心满意足,不肯努力再经营,慢慢便赔本了。在赔本时,又兢兢业业来做生意,久而久之又赚钱了,如是周而复始,在这种情形之下流转不已!所以不能了生脱死,跳出轮回之外。这是说在好的时候,不肯修行,所谓“富贵学道难”,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知修行。
所谓“前生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生苦”,这种道理和做生意一样。一般人,只知做小本钱的生意,不知做大资本的生意。为什么?第一资本(善根)不够,第二经验(智慧)不足,所以没有大发展。什么是大生意?就是出离三界的生死大事。
各位!想一想,这种生死问题怎么办?怎样能断生死的长流,停止轮回的波浪?唯一办法,赶快来到万佛圣城参禅。以这个法门,就能断绝生死长流的波浪。
参禅的人,想得开,放得下,才有进步。如果看不破,放不下,那就有苦恼。有了苦恼,就到轮回中受生死。若是把生死的苦都忘了,与道相违背,则辜负参加参禅的初衷。
六十三.糊涂生命糊涂人
把来的路和去的路,弄明白了,才算不是糊涂人。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步骤,人有“生、老、病、死”四个过程,事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
“劫”代表时间的单位,一增一减为一劫。增劫的计算,从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减劫的计算,从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这叫一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世界“成”的时候,有二十个小劫;“住”的时候,有二十个小劫;“坏”的时候,有二十个小劫;“空”的时候,有二十个小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小劫,是为一大劫。大劫的时间是很长,不是我们凡夫的智慧所能想象得到的。
人的寿命,到二十岁时,代表“成”劫;到四十岁时,代表“住”劫;到六十岁时,代表“坏”劫;到八十岁时,代表“空”劫。二十岁以前,是生长知识的时期;四十岁以前,是发展事业的时期;六十岁以前,是病老的时期;八十岁以前,是死亡的时期。
物的生住异灭的道理,亦复如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中间经过“住”期和“异”期。物成之后,经过一段住的时期,慢慢变异而起化学作用,又慢慢消“灭”了,这是必然的现象,所谓“无常”,是自然的定律。
在这种情形之下,真正能明白的人不太多,真正能修行的人也不多,大多数是在这里糊里糊涂混光阴。由生那一天起,到死那一天为止,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一生就胡混过去,人类都是这样,迷迷糊糊把光阴混过去了。
我们要寻找光明的道路,才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到什么地方去?把来的路和去的路,弄明白了,才算不是糊涂人;否则就是糊涂人。
来时糊涂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一回
莫如不来亦不去    亦无糊涂亦无悲
我们被业所牵,所谓“业不由己”,而生到这世上来还报。因为在往昔所造的业不同,所以今生就受不同的报,所谓“业网交织”。因为种种因缘和种种境界,而造成人的糊涂生命。但人还不知道,总觉得活在世上蛮有意思,也不去想办法了生脱死,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六十四.人死只有业随身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业障。障碍你不能上升,乃至障碍你出不了三界。
从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欢喜珠宝和金银,可以说“珠宝满仓库,金银堆成山”,成为世界第一大富翁。因为他最欢喜金银珠宝,所以他的大儿子名叫钻石,二儿子名叫金子,三儿子名叫银子,小儿子则名叫业障,不知为什么缘故。
他一生爱钱如命,吝啬成性,不肯布施去救济穷人。自己享受,天天美食,大鱼大肉填肚子。可是吃来吃去,脑满肠肥,成为大肚子,于是乎便患了高血压,不久就中风(脑溢血),半身不遂,行动不便,卧床不起。可是他舍不得花钱请护士照顾,所以想叫自己四个儿子轮班侍候。这样既省钱又得天伦之乐,不料大儿子、二儿子以及三儿子皆反对,只有小儿子细心照料。不久,小儿子也罢工,不管他了。
这位最富有的人,就这么一气之下,病势就加重了,到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又想,我自己到阴间去,无人作伴,这太寂寞了,于是想叫大儿子陪他去,乃唤大儿子到病床前,说:“钻石!我快要死了,感觉一个人太寂寞,你能不能陪爸爸一起去死呢?”大儿子一听,便皱眉头地说:“爸爸您老糊涂了,我怎能陪您去死呢?”说完扬长而去。
他又唤二儿子到病床前,便说:“金子!爸爸对你很好,很疼爱你,我现在快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陪伴我死呢?”二儿子一听,把眼睛一瞪地说:“岂有此理!要死就快点死,不要发神经!”乃怒气冲冲地走了。
他又唤三儿子到病床前,便说:“银子!我对你不错,你所要求的事,爸爸皆满你的愿,今天爸爸要死了,希望你陪爸爸一起去死。”三儿子一听,大发雷霆地吼叫:“你这个老东西!我应该把你打死,免得作怪。”说完之后,转身就走,还狠狠地说:“你真应该死!”
这时,无有余策,这个富有的人,便很悲哀地痛哭流涕向小儿子说:“业障!我虽然不爱你,可是你是我的小儿子,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去死?”小儿子不加考虑,很慷慨地说:“我愿意陪爸爸一起去死,您到什么地方去?我跟您到什么地方去,免得爸爸一个人太寂寞。”富人一听,心里很舒服,两眼一闭,两腿一伸,到阎王殿去报到,结束一生。
这个公案,警惕世人,不要贪恋红尘,无常转瞬即至。
渐渐鸡皮鹤发   堪堪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弱病老
           任你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人生在世,莫待老来方学道,试看那些孤坟,尽是少年人。不要留恋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好像这个富有的人临死时,金银珠宝带不去,只有业障陪他去,这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要赶快觉悟,发菩提心,修无上道,才能了生脱死,没有白来这世界一趟,不要再糊涂一辈子。切记这两句话,把它作为座右铭:
见事省事出世间
见事迷事堕沉沦
有首偈颂,说的道理很正确,今天不妨说出来作为参考,仔细地研究,有一番哲理在其中。是这样说的:
鱼在水里跃    人在世上闹
不知为善德    亏心把孽造
金银堆成山    闭眼全都撂
空手见阎王    愧心把泪掉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五.业和情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业障。
六道轮回,就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按照业的轻重和情的深浅来判断。所谓“业重情迷”,这种人死后堕地狱。所谓“业深情痴”,这种人死后做饿鬼。所谓“业重情浓”,这种人死后转畜生。业越轻,情越浅,便往生于三善道。到“业尽情空”的时候,便是圣人。
业重,就是时时刻刻存着邪知邪见,不怕因果,见利忘义,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迷,就是遇到感情,没有智慧,便着迷了。所谓“理智控制不住感情”,任其发展,便铸成大错。这类众生,将堕落在地狱里。这种业太重的人,就是佛菩萨来耳提面命,来教化劝说,他也不会听的。真理他不听,只信邪理,这一类的众生,虽然做人,可是无药可救。
业深情痴的众生,他的业障虽然很深,但是没有那样的重。遇到感情便糊涂了,分别不出是道、不是道?是法、不是法?境界一来,便随着境界转了,转到什么地方去呢?转到饿鬼道去,到那时候,悔已晚矣!
业重情浓,业障虽重,犹比入饿鬼道者较轻点;情感虽浓,还比入饿鬼道者较浅一点;这种人,将来转为畜生,受各种不同的痛苦,其苦不堪设想。
“业”是一种最公平的惩罚,堕落不堕落,乃由感情来分别。只知有情,不知有智这种人,将来一定堕落在三恶道中,这是毫无疑问的。你存什么心,就到什么道中去。修道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明眼善知识一看便知,将来他会堕落在哪一道中受生。
凡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业障。障碍你不能上升,乃至障碍你出不了三界。凡是对着境界而生出执着,就是情感。见到境界,便生执着,这皆是情感的作用。诸位要深自警惕,不要被情感所牵而不能出离,当知“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盼共勉之!
六十六.众生教 人教  心教
佛教像是虚空,能包括所有无量世界。
刚才许教授讲:“世界的宗教,有独神教、多神教、全神教。”但是没有讲无神教,也没有讲有神教。何谓神?聪明正直谓之神。什么是佛?佛是位觉悟者。谁能大公无私,谁就是神。谁能有大智慧,谁就是佛。
神不是独神,佛不是独佛,神、佛是最民主的,谁都有资格做神佛。好像民主的国家,人人皆可当选为总统,可是要有才能,才会被选为总统,替老百姓服务。有人说:“天主才是真神。”这种说法,不合逻辑,单单一个天主,他能做些什么事情呢?所以,我们要把神教变成民主作风,人人可以成神;把佛教变成民主思想,人人可以成佛。绝对不要那样的独裁,也不要那样的专制。
宗教不应该用强迫的手段,来威胁或利诱人信教,应该用感化力劝导人信教。要出于自然,心甘情愿来信教,那才是真信。若勉强来信,或用感情来信,那是假信,可能另有企图。世界各国的宪法,都规定“有信仰自由”这一条。人民信仰宗教自由,政府绝对不干涉。
宗教自由,不是把人绑上,强迫信教;也不是把人囚在监狱,命令信教。“你只可以信我的宗教,不可以信其它的宗教。”这就等于把人绑上一样,没有信仰自由。各人有各人的信仰因缘,中间有许多因素,多数是环境所造成,或者因为某一种因素所造成的。信仰应该比较自然,不可用强迫手段逼着人信仰某宗教。如有这种行为,那和所传的教义便相违背,不但不能给信徒快乐,反而增加愁肠,统统失掉传教的意义。
我所讲的佛教,不是像印度所讲的佛教,也不像中国所讲的佛教,更不像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家所讲的佛教。为什么?因为我所讲的佛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教。《华严经》的境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圆融无碍的境界。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人人皆有作佛的资格,不管信佛不信佛,将来都可成佛。由此可证,佛教不是独裁的宗教,而是民主的宗教。
佛教绝对没有这种思想:“只有我一个人才可以成佛,你们凡夫俗子,只有给我做奴隶的资格。”佛说:“没有一个人不可以成佛,不但人可以成佛,就是所有的众生,皆可成佛。”这种思想,多么的民主;其它宗教,望尘莫及。
有人说:“我不愿成佛,所以我不信佛。”你不信佛,不愿成佛,那是暂时的问题,将来你自己也做不了主。为什么?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譬如今天想吃这种东西,到了明天,你的胃口有改变了,又想吃另外一种味道的东西。同是一个人,为什么今天想吃这个,明天想吃那个?这是最简单的比喻。对于衣食住行四大项,尚有很多的改变,何况信仰宗教,更有改变的可能。
有人说:“我皈依三宝,我永远信佛。”要知道,出家人也会还俗的,现在这种人大有人在,这不是改变吗?信佛之后,又不信佛,去信天主教或基督教。信佛教尚能改换,那么若信其它的教,谁能保证他不会改信佛教?这一生是这样,来生更没有把握。你能保证今生不信天主教,不信基督教,来生能保证或不能保证呢?我相信你绝对做不得主,你若能做得主的话,那你就不会死了。
就因为你做不得主的缘故,所以不管怎样有学问,怎样有财富,到时候都会死的。一切改变了,一切环境又不同了。你今生不信佛,到来生会信佛。来生不信佛,再来生会信佛。总而言之,你终会信佛的。
有人说:“我不相信有来生!”你不相信有来生,那就无话可说。你觉得人死了,什么也没有,没有轮回、因果和报应。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杀人放火,只要对自己有好处,都可以做。为什么?因为没有来生,不受果报。那么,就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但那是不行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因时候未到。既然知道有报,就要行善止恶。果报各有不同,或在今生报,或在来生报,乃至多生报。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麦得麦,种稻得稻,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我所讲的佛教,包括一切,所谓“尽虚空,遍法界”。谁能跑出法界外,谁就不用信佛;谁能跑出虚空外,我就不把他算作佛教徒。如果不能跑出虚空法界之外,那就是佛教徒,这是我讲佛教的宗旨。当然,有些人听了之后,觉得这种理论不顺耳,但是久而久之,就认为是对的。为什么?因为我不和任何宗教分家,分门别户。
我把所有的宗教,合并为一家,所以我把佛教叫做“众生教”。因为谁也跑不出虚空法界外,谁都是众生,所以佛教乃是众生所学之教。我又把佛教改为“人教”,因为所有的人,都有做佛的资格。只要专一来修行,最后会成佛。我又把佛教改名为“心教”,因为人人有心,修行是去妄心、存真心。有妄心是凡夫,有真心是佛。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真心。
宗教本来是没有的,因为宗教只为对治人的病。人的病,就是贪嗔痴,宗教就是戒定慧。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是绝症,戒定慧是特效药,有药到病除的奇效。
宗教越多,人的自私心就越大。这个宗教说:“我的宗教最好。”那个宗教说:“我的宗教最真。”又有宗教说:“我的宗教最伟大。”又有宗教说:“我的宗教最无上。”没有一个宗教说:“我的宗教是最坏的。”大家都用一个最好的名词来自我宣传。外表是好的名词,内容好不好?不得而知,恐怕有问题吧?我们要学真正的宗教,不要互相诽谤,也不要彼此攻击,要和平相处,劝人向善,改邪归正,这才是宗教的使命。不要为拉信徒,而不择手段,那是卑鄙的行为。
我所信的教,不是一定好的,可是我愿意信它,因为佛教是开智慧的教。为什么说它不好?你看!所有的人,并不是都是好人。我把不好的人包括在佛教里,所以佛教也有不好的。佛教像是虚空,能包括所有无量世界,哪个世界没有厕所?如果没有厕所,怎能成世界?所谓“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极”。好是从坏处形容出来的;坏是从好处比较出来的。好到极处便该坏了,坏到极处便该好了,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是必然的变化。
我们要明白真实的道理,那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会说糊涂的话,糊涂人不会说有智慧的话。有道德的人,不说亏德的话;无道德的人,不说有德的话。为什么?关键在智和愚的分别。所以我们研究宗教,要实事求是,不可意气用事,甚至引起宗教战争。
许教授又说:“有种宗教,引发战争。”那不是宗教之错,而是宗教徒之过。他们不明宗教的宗旨,反而感情用事,引起争论,发生战争。所谓:“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德,不明道德。”这话说的道理很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http://www.suyuan.org/fbyd/xuanhuasr/xhsrks/200709/241.html
目录
一.什么是自在
二、要回到本有家乡
三、空前的百日禅七
四、严守禅堂的规矩
五、把嫉妒骄慢放下
六、各位都是善知识
七、认识本来的面目
八、参禅就是持戒
九、炼成金刚不坏身
十、禅堂是造圣人之处
十一、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十二、受苦是成佛的基础
十三、何谓金刚菩提海
十四、一念不生全体现
十五、修道不可生嗔心
十六、大悲神咒  妙用难思
十七、南无观世音菩萨
十八、追悼沙德先生
十九、念自性中的观音
二十、修行要回光返照
二十一、为何要打观音七
二十二、念观音救受难人
二十三、石头人来求法
二十四、移民到极乐世界
二十五、万佛圣城洗涤身心
二十六、多念观音少妄想
二十七、六根互用念观音
二十八、反省自己的错误
二十九、紧急关头念观音
三十、见到境界不动心
三十一、要挽救世界的危机
三十二、贪嗔痴障碍修道
三十三、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灵应事迹
十四、传授开智慧咒
三十五、六道轮回
三十六、七菩提觉知
三十七、佛法在美国刚开始
三十八、佛法不可思议的感应力
三十九、阿难以四事问佛
四十、宇宙白
四十一、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四十二、一个佛教徒之本分
四十三、万佛圣城的兴起
四十四、虔诚念吉祥神咒
四十五、五戒十善消灾难
四十六、杀气弥漫全世界
四十七、元旦吉日谈佛理
四十八、效法地藏菩萨的精神
四十九、不要染污虚空
五十、道贵在于行
五十一、菩萨为什么作布施眼睛的功德
五十二、守口防心
五十三、人身上的蛆虫
五十四、万物因道生
五十五、正法住世的道场
五十六、正法时代的境界
五十七、解释“道”字的构造
五十八、七情障碍修道心
五十九、九法界众生皆颠倒
六十、为复仇而学神通
六十一、世界有成住坏空
六十二、出家  最彻底的布施
六十三、菩萨等视众生的父母心
六十四、〇  自性的大光明藏
六十五、同参道友互勉励
六十六、修道要学基本法
六十七、世界宗教大同  不可有纷争
六十八、正法住世的所在
六十九、念起即觉  觉之即无
七十、弥天大罪  一忏便消
七十一、世界宗教徒的皈依处
七十二、一念无明  即堕轮回
七十三、人生如梦亦如影
七十四、究竟什么是道
七十五、上德不德  下德执德
七十六、为何与道不相应
七十七、人有神通为什么不能显
七十八、楞严经  正法的代表
七十九、修道要断欲去爱
(按照网址自己看,恕不一一复制了)
发表于 2010-3-1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顶礼宣化上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3:32 , Processed in 0.27780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