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32|回复: 9

从发心中担当责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佛教青年经常会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说要担当“责任”,更不知道责任的重要。因此,“发心”往往只有五分钟的热度,而不能坚持自己的发心,贯彻自己的发心;我们应该把发心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理所当然、必需担当的一种责任。   
        我们知道“发心”的重要之后,进一步要了解“责任”的重要;比方说船只遇到海难的时候,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开始逃生,但是最后一个离开船只的必定是船长。这是为什么?因为维护船上人员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责任。所以当船长的人,甚至于必须与其所负责的船只共存亡。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我们平常认为发心是一种义务,于是,高兴就发心,不高兴就不发心,这是有流弊的,现在,我要在“发心”后面加上两个字“责任”,因为发心就蕴含着责任。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什么?他不爱家吗?他不爱老母妻儿吗?是因为责任不容许他放弃自己的职守,为了要完成责任,只有牺牲小我。   
        《梵网经》说:“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为什么听见人家谤佛会觉得像三百矛刺心那么痛切?因为佛法不能兴隆,遭受外来的毁谤,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心理怎么能不痛苦?常听人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家务也好,事业也好,都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负担的责任。什么叫做责任?我为它下三个定义:  
(一)责任是利他的行为   
        因为除了我以外,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我要为更多人负起责任来。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是利他的行为,是勇者的担当,是有为青年的抱负;不肯负责任的人是弱者,唯有肯负责任的人,才是强者;不负责任是懦夫,肯负责的人才是勇者;好比船长重视其责任更甚于生命一样。  
(二)责任是菩萨的本份   
        我们应该为佛教、为社会、为众生负担责任。为什么呢?谁叫我们是普利人群的圣者之徒?谁叫我们是佛教的信仰者?谁叫我们要学菩萨道?我们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容许我们推卸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的存亡继绝,也是佛弟子的责任。
(三)责任是能者的义务   
        负责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负责任的人,不管他学问多好,都是庸才。为国为民,固然要担当责任;守卫看门,也是担当责任。负责任不是你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人的义务。   父母生儿育女,养之教之,因为这是父母的责任,有些父母把恩爱给儿女,并不希望儿女回报,因为他把教养儿女的责任看做是义务,所谓义务,尽了义务才会心安。   
        我们要发心,我们更要尽义务来担任责任。   
        今天的佛教青年责任感真是太缺乏了!希望今后大家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担当起这时代应负的责任。同时更要把我们的精神勇气提起,修养道德,把我们的佛法学好,为什么?为了担当未来更大的责任。

[ 本帖最后由 仁雅 于 2010-3-14 22:21 编辑 ]
发表于 2010-3-1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心,发心,真若心本连心,自然心能感心。

有些道理告诉了他他反而不懂,为啥?
感同身受,不是教育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

有所图而发心,心若连心,心自然能感。
无所图之发心,风扫落叶,叶落风消。
发表于 2010-3-17 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17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好文章!
发表于 2010-3-1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3-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18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草心 于 2010-3-16 19:57 发表
发心,发心,真若心本连心,自然心能感心。

有些道理告诉了他他反而不懂,为啥?
感同身受,不是教育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

有所图而发心,心若连心,心自然能感。
无所图之发心,风扫落叶,叶落风消。


同感
发表于 2010-3-18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3-1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大愿!
发表于 2010-11-1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老和尚开示: 佛法与报恩
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众生恩,不忘三宝恩。

报恩的理论
报恩的理论来源于佛教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的思想。佛陀教导我们:人与大自然、人与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的这一观点已被当今科学所认同,但佛陀是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佛教把我们每个人由过去业因所感的身心叫做正报,即我们生命的主体;而把我们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国家社会叫做依报,即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同样的道理,自己与他人、众生与佛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体不二的。

做到这三种“不二”是我们完善人格、成佛作祖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呢?或者说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三种关系呢?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这些思想,就能逐步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

我们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因而我们会爱护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国南方以及日本等国,常常看到人们祭祀大树,祭祀河流山川,向这些自然景物顶礼膜拜,烧香点灯。很多人以为这是迷信。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我认为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恩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把每一棵树奉若神灵,能在树前烧一支香、磕一个头,那我们就不会滥砍滥伐,森林就会得到保护;见了河流,我们烧香磕头,水源就不会受到污染……。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它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全世界50亿人的生命。我们时时处处能有感恩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我们敬仰、怀念佛陀对我们的恩德和教导。没有佛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丰富,中国人的道德观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完善。佛陀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修行解脱之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教奉行,则每个人都能成佛。

报恩的内容
报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报众生恩;第二,报国家恩;第三,报父母恩;第四,报三宝恩。

(一)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就我们当下的生命来说,没有所有众生的恩惠,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他不二,有恩应报。这仅就人与人之间互为生存的条件而言。如果我们把生命的当下推向遥远的过去,我们同一切众生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互为存在的条件关系,从无始以来,与我们有关的人真是无法统计。面对芸芸众生,既有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有我们过去生中的朋友、兄弟等等,所以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应看作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恩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所需,从食品、衣服、房屋,到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都是别人提供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我们却不可能创造一切。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反省一下这句话:人人都在为我,我是否也在全心全意地为人人呢?能够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会自觉地报众生恩。

报众生恩还应该从人类扩大到一切动物。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存是一体的。动物种类的大量减少实际上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正如每一个人都可能曾经是我们的亲朋,每个动物也同样可能与我们互为亲友。因此,我们要有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思想,进而做到戒杀放生。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也正是由此而形成的,仅就报恩而言,这一传统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二)报国家恩

报国家恩,也叫报国土恩。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河大地,纯朴勤劳的人民,都能激起我们的爱国之心。没有国哪有家?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常怀感恩之情,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把国家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国家的恩德,才是一个爱国爱教的佛教徒。

(三)报父母恩

报父母恩,父母恩德如泰山。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是非常遗憾痛心的是,现在儿女虐待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学佛的人,不但要报答现生父母的恩情,还要报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这也体现了我们爱一切众生,爱全人类的精神。

(四)报三宝恩

报三宝恩,三宝即佛、法、僧。佛是导师,法是真理,僧是宣传真理的老师。“有佛出世人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三宝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三宝就像一条船,把我们从苦海中度到清凉的彼岸。三宝是阳光,是雨露,是大树下的清凉地,每个佛教徒要时刻不忘报三宝恩。

报恩的实践
我们应当怎样来报恩呢?报恩的内容实际上已把报恩的实践包括在内了。当我们得到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众生,要把我们这一份欢乐与一切众生共享。佛教徒吃饭、喝茶、穿衣的时候,都要“当愿众生,共享喜悦,共成佛道”。《华严经·净行品》告诫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不要忘记众生,这就是报恩的实践。当然,我们不能把报恩的思想仅仅停留在感情上,更重要的是要用报恩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言行,所谓“存于中,形于外”,知恩报恩,重在实践。

对我们广大的在家佛教徒来说,工作尽职、家庭和谐就是报恩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融洽,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就是报恩的实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五戒、四摄、六度去做,就是最好的报恩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每时每刻,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情,都要体现报恩的思想,成为报恩的实践。报恩就是修行,修行在报恩。?

1990年8月讲于临济禅寺盂兰盆节报恩法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20:28 , Processed in 0.2525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