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87|回复: 6

真修行的内涵以及修行人的心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为何有些人吃素后,反和别人关系更紧张而变为一个“怪人”?如何看待家庭婚姻中的生克关系?何谓修行?修什么?行什么?修心养性过程会出现什么常见病症?根源在哪里?中国传统文化经书智慧如何给我们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言行中落实?请看罗老师在UC阳光心里访谈室和同学们做了一次交流。

今晚讲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修行?修行的着力点在哪里?
(二)修行应该朝什么方向修?修行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在哪?
1)修行之初:放下烦恼
之所以修行,无非是因为在现实中发现了人生有烦恼,比如身体的病痛、人际关系的不顺、对前途的迷茫等等。所以我们有缘生在东土,接触儒释道圣贤的大智慧,是一种福气。我们希望跟随他们的足迹,提高悟性,走出烦恼,有病能够治疗好,心结可以打开,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可以化解,这是修行首先希望达到的效果。
修佛的着力点
修行人更大的愿望就是:修成正果,超脱生死轮回。这只是口号,是佛家关注的发愿。相比之下,道家和儒家就不是这么讲。儒家的《论语》里讲孔子怎么去开解、辅导不同的学生。学生问他什么是人,孔子有天就想听听各位同学的志向,子贡,曾子等谈了不同的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里是子路和颜渊的回答)从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的点评可以看出他是真正大智慧的老师,他会根据不同学生的根器给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喜欢盲目地喊大而空的口号,发一堆空愿,其实并不了解发愿和修佛的着力点在哪。现在人贪心比较多,喜欢跟佛做生意,主要有有两种倾向:一是速成——佛教密宗的“即身修成”吸引了很多人学佛,期望求得一个密咒秘法一步登天修成佛法;另外一种就是简单,这以佛教净土宗为代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了。如果你劝他深入研究般若智慧的,这些人会说这是瞎忙。其实这两类人修佛的心态都有问题的。佛教密宗和净土宗的真实思想不是那么简单的。净空法师曾指出过这种错误。
2)一句“阿弥陀佛”是对是错
净空法师的讲坛谈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修佛,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行。这句话对还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前面的讲座提到,对错是对于具体评价维度而言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讨论三态身(光态身、气态身、固态身)这三个层次谈过此问题,不同维度,对错就会不一样。老太太年纪大,无论智力精力都比不上年轻人,如果对她说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她就会失去学佛的信心。
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这是净土法门。修了半天,六根都在放逸,普通人的心定不下来,眼耳鼻舌身意,都被外在信息吸引,心就动念,潜在潜意识里的杂念就全部出笼,慢慢乱花渐Yu迷人眼。所以,老太太文化不太高,教她这些来学佛,不现实;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简单的法门,因为她很信,会老实去做,慢慢就会把六根收回来了,直达本心。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用这句佛号取代各种杂念,然后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自己信念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融合,这就是人佛共通。这种融合很容易让人走出小我,体验无我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一个方便的法门,也是一条捷径。这种捷径一下子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轮回——心的轮回,心的生灭。这个老太太未必最后可以悟到这个层面,可是让她老实去做,教她这样的方法没错。老人年纪大了,比较闲,但是年轻人不能一句阿弥陀佛就拉倒,需要多读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才能搞懂佛的真正智慧。

年轻人会遇到很多事情,要工作,跟人打交道,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不能什么事情一句阿弥陀佛拉倒。阿弥陀佛的最终智慧,要超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文字相。阿就是无量;弥,无量寿,无量光;陀,圆满圆融;佛就是觉悟者。大家看这四个字,无量光无量寿,圆满圆融,觉悟者。如果对于现实的各种人和事都一句阿弥陀佛应付,而不是像觉悟的佛陀那样——以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智圆融地处理各种人和事,那么就会导致更多的矛盾问题烦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实工作生活的各种难题,恰恰是考验我们修行感悟到哪个层次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为人处事实践中去参悟经书的智慧。这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3)修行人容易犯的毛病

3.1什么是真守戒

比如,学佛人要吃素,过年回家,父母辛辛苦苦为你做了一顿年夜饭,里面有鱼肉,然后你满脸不高兴,说你们这些人都要下地狱的,杀生害命。你这么一说,本身就违背佛的一点:恒顺众生。父母满身心疲惫准备了团圆饭,大家正在开心喜悦中,你这么一说,大家都很受打击,父母觉得很伤心,觉得你不理解他们的苦心。恒顺众生,父母不是众生的一员么?修行修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把很多戒律、智慧变成伤害众生,破坏正常人际关系的工具。念佛也好,守戒持戒也好,它们都是督促我们修行的利器,没有般若智慧驾驭这把利器,不管自己没修好,还可能被拖到地狱里去。什么是地狱?地狱就是内心的痛苦。“我执”加大加重,恰恰跟修佛背道而驰。要达到无量光无量寿,需要去掉小我;去掉小我是否就是把肉体残害呢?这里面又有问题。刚才在面相心相群(49988206)有个网友发了一段话:说吃饭多,淫Yu就出来,前面的修行前工尽弃,这依据的是佛陀教我们过午不食。对于这种现象,怎么看待?不能盲目死板地守过午不食的戒律。大家要清楚,佛陀二十几岁修行,那时正是青春期,青春期的人,精力旺盛。佛陀当年不用工作,他就专心致志地去修,饱暖思淫Yu,青春期吃东西一多,淫Yu很容易被激发。少吃一点,人容易精神,这时可以闭关打坐,既保证身体需要,又不容易昏沉,不容易激发淫Yu。



3.2什么是“中庸”?

我们首先要知道,生理的Yu望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很难搞清楚戒,戒了也是乱戒,最后可能把身体搞坏。所以我建议大家,无论学佛学道,学儒也好,心胸要放宽。道家讲性命双修,“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修性修命,不能偏颇对待。心理Yu望降低了,身体能量就得到提纯。相反,生理Yu望炽盛,放纵自我,寻欢作乐,你的生命层次就退化了。对男女生理Yu望,只是“压”不是根本解决方法,放纵更不是解决方法,要中庸。什么是中庸?打个比方,未修行前,身体很像盲流,没有正确导引和提纯,盲流就会成为戕害自我身心的泥石流,驱动身体言行的信息是心的杂念,小我在驱动Yu望,遇到好吃好听好玩的就飘飘Yu仙,就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能量就耗散。身心放逸之后,身心受损。每次受损后就会寻找更刺激的东西去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恶习越陷越深。



沉沦吸毒赌博SeQing的人,最初多是因为无聊,心结打不开需要转移压力而沾染这些恶习 ,慢慢就会在毒品、赌博和色Yu的幻觉那里寻找刺激。赢的成就感,……让他一下子找到自我,XingYu发泄后忘我的快感、吸毒后的飘飘Yu仙……可以让他暂时从阴郁Yu火里解脱出来。而实际这是以耗损生命精华(元精、元气、元神)为代价的,本质就是身体能量的一种无意义发泄。这种发泄配合你的心念幻觉的固化,就成为一种难以忘却的贪Yu。



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戒淫Yu着力点在哪里?我建议大家好好把网站回家人老师关于戒淫邪的文章(淫Yu真的无罪?--戒淫(上篇)

男人就一定是男子汉大丈夫吗?--- 戒淫(中篇)

好好看看,里面讲得很精辟。现实很多修行人,越修,我执,我慢越来越大,觉得别人不修行很可怜,别人都没有他好,看到别人的错误,他就用佛的境界去做法官似的审论——这是常见的佛病。修佛最后要超脱生死轮回。轮回的根本是我执,“我执”在于不明白世界人生的真相——《金刚经》讲得很清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心里有人“我对错是非”,而且执着于人我对错是非,那么就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不是变得越来越圆融,不是变得越来越让众生欢喜,不是变得越来越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和谐温暖,而是变得偏执孤僻、怪里怪气,不通人情——这是修行的心病。谈这里大家觉得滑稽,我们为了修行不杀生、吃素、戒淫Yu,最后变成跟父母、夫妻、周围的同事处处碰撞,大家看看,我们修行修到哪去了?



3.3什么是“无住相”?

有人说:那我就到深山老林去修行,说我可以修到一念不生,要注意啊,搞不好修到无记报,最后修到畜生道那里去了?无论佛家还是道家,表面是出世的,最后落脚点都是入世,《道德经》讲无为而无不为,最后还是为。前面一个为,指不要妄为,为要符合规律符合道,所以无所不为,最后落点在“为”,在现实中做人做事。很多修行人带着贡高我慢的心理,我来度你,觉得自己读了点经书,以为自己比别人高,很多人容易犯这个错误。我做老师感触最多是容易犯职业病——喜欢教训人,这也是我执我慢表现。

修佛的人满口佛气,让人感觉怪异难以亲近。这些都违背了《金刚经》里面提到的般若智慧——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应无住相而生其心。什么是无住相?无住相就是不要把一种“相”作为死板的东西去套用,着相的结果其实就是迷信,很可怕。举个例子,很多人遇到婚姻烦恼,认为我跟他不和,他克我,因为他们都没有搞清楚八字的生克原理。八字是我们前世所有生命信息的缩影,包括自己和他人信息的缩影。这种缩影在后天各种人事表现出来。既然跟一个人结婚,说明前世跟这个人有很深的关系。“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古人这副对联说得很到位。既然凑在一起了,这种关系就是你这一生无法逃避的问题。无论这种关系好还是不好,你都要面对。既然作为一家人就要好好面对,用真心诚心和智慧去解开与家人的心结。不能说看到八字上克你就离婚,这都是自欺欺人的迷信,都是对命学真谛的曲解。

五行的生克关系,是不是相生就很好?父母爱子女,这种爱如果变成溺爱,小孩子变得放纵自我,这就是生之过——“生”反倒变为“克”了。克也不是简单地不好,也有转化为支持性的作用,比如一个小孩容易撒野,但是父母严格,撒野的性格和行为就慢慢转化;同理,一个很放纵的学生,若遇到管教严的老师,他没办法撒野了,慢慢地通过老师的严厉纪律约束以及循循善诱方法教育,他改了自己错误的认识,变好了,这就是老师的“克”变为对他是“生”的作用了。“克”里面带着“生”。

修行,吃素也好,守戒律也好,遇到烦心的事情,这些都不是逃离和发脾气的借口。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是因为我们的涵养智慧层次还不够高,不能默默地感化别人。修行并不是让你处处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了很多佛和道方面的书,很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这不好。俗话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想补充一点,严,方向原则没错,过严就有问题了。过严其实是思想走极端。我自己在这个方面的弯路也走了很多,过严,完美主义倾向严重,不允许自己犯错。我们古人经常说,“察见源鱼者不祥”,“水至清则无鱼”。不完美恰恰就是一种完美。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优缺点。如果我们个性的优点和缺点在团队里齐心协力地工作,别人的优缺点点和自己的互补,达到1+1>2的效果,过严要求别人,反倒1+1< 1,过于严于律己的人,比较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变得孤僻。这心态说白了也是一种贪着---对自我心理那种“完美境界”的贪着。修佛、修道本质是跟儒家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如果各位难以理解中庸是什么,那么不妨关注一下我们在Q群的发言,从中可以看出不同人的性格:凡是容易跟人吵架火拼的,心里都是不平衡?,虽然争吵中引用很多佛道儒的经典句子,但大家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是气呼呼的,我们如果不参与讨论,在旁边看看,就明白中庸。反思自己,只是做个旁观者,是不是心态有问题呢:高高在上。参与了,可能不知不觉意气用事,吵了一通。《道德经》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大家仔细研究这几句话,就知道道家不是跑到高山老林不问世事。跑深山老林一个人闭关打坐,这是提升自己生命智慧,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不少人学佛学道后变得更加自我,心理学叫“自大狂想症”。这类人跟人聊天的动机是——希望别人夸奖他,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偶像权威的认可,对于与他观点不合的人和事容易嗔怒。其实我们修心养性的目的是让自己放下自我执着而回归心平气和的生命状态,戒瞋、多包容等修养原则不应该变成挑剔别人的借口,而需要我们真正理解消化并转化为现实的言行,那才有意义。其实反过来,我们要感谢身边各种各样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有修养,修养得怎样,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金刚经》说得好,所谓渡众生,实无有众生可度。众生也好,我也好,佛也好,其实都是我们心念在分辨,如果心里总是带着“我开悟了、我跟人交流就是度化他人”的潜意识,这人很可能是走火入魔了。修养越好的人越内敛,与人交流越是谦虚平和,大家都喜欢跟他交往。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也,如果修了半天,看这不顺看那不顺,那就越修越偏,大错特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4)颜回早逝给我们什么启示?

刚才有同学问,颜回早逝,怎么看这个问题。第一,寿命长短是怎么回事,去世早不等于修得不好,寿命长不等于就是修行高,智慧开窍。修道的人很容易走入一种偏差——只着重肉体的长生不老而不关注心性开慧,这样的结果叫“守尸鬼”,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黄龙禅师与吕祖对话”的故事。修佛的人容易片面强调心性而忽视身体,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是正道,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性命双修。

身心一元,既不要执著于固态身,也不要盲目否定固态身。固态身是光态身的衍生物,既然是衍生物,它就包含光态身很多奥秘。佛家讲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成就,道家讲性命双修。颜回早去世,不能说明他的境界低。颜回和孔子的出现,可以理解为一场戏,颜回、子贡、孔子等等,他们都是剧中的角色,而颜回扮演很高层次的学生。我们活着一趟,不也是演一场戏吗?跟这生父母子女夫妻的关系,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你演了这个角色,就要参悟,到剧演完,回到真实的世界,不要留恋不走,缘聚缘散都是自然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活着,如果内心充实,有口饭吃有口水喝,都很快乐,所谓安贫乐道也。“贫”指财物的少,但心理并不觉得少、更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一种精神生命的富足充实。“安”是一种随缘,不执着于贫困还是富裕。有些人觉得自己贫穷可悲,人家有宝马他没有,所以很烦恼——他对生命的理解停留在“物”的层面,心由物役,所以烦恼多。颜回安贫乐道,不是每个人能做到,他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生是否快乐,不在于拥有财物多少,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5)从我自己的经历谈快乐

谈到这里,说说我的经历吧。我91年在中大本科毕业,98年我继续在中大读博士,一天有个本科同学来找我,我们聊起来,这么多年,大家过得怎样。他看到我当时居住环境——当时在中大博士是两个学生住一间7、8平方米宿舍,墙有点破旧。他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我在这里,我住不下去。以前本科住集体宿舍也罢了,不过熬到30岁了还住这破破烂烂的宿舍,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听了后我没有再多说,他的感慨也可以理解,我们的价值取向不大一样。他比较有钱,有3套房子,其中有一套别墅,他也不是暴发户,有自己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理解,比较看重物的层面。我倒觉得自己住在中大宿舍挺好的,觉得在中大读博士期间自己收获很大的。我对这段经历感慨很多,每个人对于是否快乐的标准差异很大。虽然宿舍就两张铁床,两张木凳,两张书桌,一个铁书架。但我住在那里感觉没有缺什么。我自己毕业后,尽管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家里设施除了添置一台洗衣机和冰箱,其他的和学生时代差不多。所以也没啥后顾之忧——小偷不会光顾这种住家,即使不幸被小偷光顾了,也没啥好担心的,因为没啥东西可丢失。可担忧的事情不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从我个人角度看,这种简单的生活很从容自在。

也许与当前社会流行的财富享乐观有很大差异,不过想深一层——何谓财富?何谓贫富?不同价值观取向的人对此定义不同,我们不好对别人定义评论,自己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自己对生活的快乐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学问的真正价值——让自己过得更从容快乐。毕竟物质财富有限、精神财富是无限,做一个精神财富的富翁,担忧的东西很少,会从容很多,物质财富多寡、寿命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心灵的自在安详和智慧道德的充实,对于人生而言更重要,这是颜回这个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6)交流与进步

以上内容谈不上讲课,只是自己的一点经验教训而已,我讲的东西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很多学生给我提了建议,我一直心存感激。我觉得师生的关系更多是朋友的关系,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什么听课,希望这个讲坛成为大家相互交流进步的精神净土,大家不要有太多辈分的分别。论语里面讲为师之道说得很好:“作之父,作之亲,作之师。”

7)读经对声相、面相的影响

在寺院敲钟,钟声清脆悦耳,久久盘旋回荡。我们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由于身心结构各异,声波频率不一样。有的人声音磁场好,人一听就感到悦耳;有的人就像打破罗,一开嗓子,人们不爱听,这也是一种因果。面相,声音,我们不要太刻意,也不要随便不关注。声音也是一种相,是心相在声音方面的表现。心圆润,声音也是这样的信息;心焦灼,声音也带着这样的信息。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相学方面有关书籍。

读经会让面相声相变得越来越好。为什么这么说?一边读《清静经》,大脑就出现神仙菩萨清静和谐的画面,思想则是一种和谐圆润澄明的心境。这种心境会不断修正生命的信息——让原来的偏执焦虑的心理变得豁然开朗、和谐柔顺,因此大家不要错过每晚在UC阳光心灵访谈室的读经学习的聚会.这样的学习其实也是给每人认识自我的一个机会,所谓“旁观者清”,你在领读,别人听众则是镜子。在别人的反馈之中,你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现在进步了多少?修行有很多法门,读经是否心庄严清静,声音是否圆润真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所谓修行,其实修掉不良习性,行正道,行中庸之道。

同学把我的录音转化成文字,他们劳动很辛苦。看到这个讲座的文字版,我自己在反思,讲座里我的废话很多,逻辑不严密,连贯性不强,深感惭愧——觉得没有资格跟人家讲经。讲课中口头语太多,拖沓冗长,也是因为禅定功夫不好,修行不到位。今天晚上大家读完心经和清静经,接着入静体会一下上面我们谈到的禅定境界。
发表于 2010-3-1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3-1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3-14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1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0:04 , Processed in 0.42730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