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50|回复: 1

[说说布施网] 佛教发展的三个时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7 编辑

佛教发展的三个时期
若从净土宗的角度看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佛教诸宗形成时期。 第二个时期:佛教诸宗汇归净土时期。 第三个时期:净土宗复兴时期。 一、佛教诸宗形成时期 第一,佛教诸宗形成时期。从佛教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各宗各派形成,大约是六百年的时间。 宗派,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才有的,印度并没有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佛教的分宗分派,也有人对这点提出异议。其实他是不了解,这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可以叫做佛教来到中国之后的一大进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教在印度产生的初期,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随应不同的根机而开说一切经典,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一个老中医,他是个大医王,随便来什么病人,只要一把脉,心中一切明了,马上就把药方开出来。病人依方抓药,就能把病治好。后来大医王涅槃了,留下了八万四千药方——释迦牟尼佛就是大医王,祂留下来的经典就是药方。有这么多的药方,大医王却不在了。后来的人得病的时候,只好自己捡取这些药方。因为对大医王很尊敬、很崇信,就有可能认为:「这些药方是大医王留下来的,都可以治我的病。」只要是大医王开出来的,都视为至宝。这个心情很好,可是如果随便拿一个方子自己服用,就可能会吃错药。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如果不懂得立宗判教的话,往往就有这么个观点,他觉得说:「佛教干吗还要分宗判教啊?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都是好的啊!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啊!」这就好像说:「这些都是大医王开的药方,都是可以治病的,都拿来吃吧!」这样就产生了紊乱。所以,佛法来到中国以后,祖师、大善知识就发现这么一个情况:小乘、大乘,讲空、讲有,不同的经典、不同的法门对应不同的根机。如果不说明这些经典是对哪一类根机,是对什么样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修法,如果不把它们做一个分类、归纳、整理、判别的话,后来的学者就抓不住头绪。 打个简单比喻,我们进百货公司买东西,商品都摆在货架上。如果没有分类的话,就很难找到要买的东西。我们要找到修学的法门,打开佛的经典,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经典,到底哪一部适合我们的根机呢?如果没有祖师的判教,我们就难以抉择。所谓祖师的判教,就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按照他本身对修学的理解,按照他的路子,把它们分类、归纳、整理,然后加以判别,目的是帮助后学的人抉择法门。就好像刚才说的到百货公司,人家分类了:电器在四楼,衣服在三楼,食品在二楼。这样你才知道:「哦,我要买食品,我就到二楼去。」这样很明了!所以,各宗判教,有它的必然性。
二、诸宗汇归净土时期
接下来从唐末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佛教进入诸宗融合汇归净土这么一个历史时期。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时期呢?因为一开始,由于有了判教,各宗各派的特色比较分明。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众生根机逐渐暗钝,各宗各派的祖师善知识都一致地导向净土法门,纷纷引导本宗的有缘信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象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着《观经疏》、《阿弥陀经义疏》、《净土十疑论》,以天台教理阐释净土,最后吉祥卧往生西方净土;华严宗四祖澄观,着《观经疏》弘扬净土信仰;禅宗的许多祖师大德也都提倡净土法门,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被尊为莲宗六祖,同时也是禅门法眼宗三祖。 这样一来,形成一种什么趋势呢?就是诸宗汇归净土。这种汇归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使净土法门迅 速壮大,蓬勃发展。就像很多支流汇聚到长江,江面变得非常宽阔。禅宗的祖师也讲念佛,「修行以 念佛为稳当」;天台宗也说要念佛,「教宗天台,行归净土」;《般若经》的讲师也说「教宗般若, 行归净土」;《华严经》的讲师也说「教宗华严,行归净土」;南山宗宏扬戒律,严格要求自己,但 是也「行持在净土」。这样,各宗各派的善知识都引导有缘众生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就使得净土法门 非常普及、非常广大。现在大家共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几乎是没有二话可说的,大家都形成共同 的认识和知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诸宗的汇归使得净土法门深入人心。 三、净土宗的复兴时期 诸宗汇归净土,自然以各自的教理解释净土,这就使得净土法门色彩纷呈。我喜欢参禅,你喜欢诵经,他喜欢持咒,都回向求往生;但是如此一来,各宗都以本宗的观念解释净土,净土宗本身的“宗”的特色没有彰显,一旦到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到底怎样才能往生?人家持大悲咒回向往生的,我要不要持大悲咒?别人持楞严经念佛往生的,我要不要诵楞严经?人家禅定功夫很深,念佛回向往生很殊胜,那我需要不需要再修修禅定?如此种种,让我们莫衷一是,不知道哪种方法才是往生的正因。 举例而言。比如到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是怎样的念佛?实相念佛也是念佛,观想念佛也 是念佛,观像念佛也是念佛,持名念佛也是念佛,到底如何抉择?? 如果我们依据净土宗的根本经典,答案就非常明了。《佛说阿弥陀经》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 名号”明显开示的是持名念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末,“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彰显的也是持名念佛;有了净土宗经典的这种分判之后,理路就非常清晰。劝导别人念佛,证据就非常确凿。
发表于 2010-3-5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7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6:28 , Processed in 2.15233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