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36|回复: 10

[说说布施网] 弥勒菩萨不可思议功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佛说弥勒下生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皆悉观察亦复如是。国王大臣人民姓字则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佛告阿难。汝还就坐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坐。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绸罗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波罗奈蠰佉。有大宝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宝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王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翅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花。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返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时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艳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闻展转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王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弥勒圣尊与诸天人。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尔时翅头城中有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人得阿罗汉。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与王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尔时诸女人尽得阿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当佐弥勒劝化人民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申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是事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华香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月*逢]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若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华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专意听受法。来至我所。或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有书写读诵。来至我所。或复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  禅及思惟业  善修于梵行  而来至我所  劝施发欢心  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  皆来至我所  或发平等心  承事于诸佛  饭饴于圣众  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  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  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  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  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  班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  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诸物  供养于神寺  自称南无佛  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  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  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  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  必至无为处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彼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  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  速脱生死关过千岁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在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翅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者。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承事诸法师。名花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弥勒下生经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犹如段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葉,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悉云集。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瓈色,一切众色入玻瓈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玻瓈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华,水出华中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华庄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   “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第二大神名曰华德,身雨众华,弥覆宫墙化成华盖,一一华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华,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   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人天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华,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坐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世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弥勒菩萨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   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佛說法滅盡經 失譯 大正藏 卷十三 1118頁 No.396 涅槃部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於地。世尊寂靜,默然無所說,光明不現。 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至此?其必有故,願聞其意。’ 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損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蕪、不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淫佚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 ‘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盡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 ‘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盡故,日月轉短、人命轉促,四十頭白,男子淫佚、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子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 ‘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護衛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 ‘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全消,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 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于往世过十恒河沙等劫时。有大劫名善普遍。于此劫中是娑婆世界。微妙清净一切庄严。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号娑罗王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比丘僧。复有不可计诸菩萨摩诃萨恭敬围绕。尔时娑罗王佛。为诸大众说是解了一切陀罗尼门。我于尔时从彼佛所得闻是法闻已修学。学已即得增广具足。如是无量无边劫中。有不可计阿僧祇佛。我于尔时随其寿命。以诸菩萨所得种种师子游戏自在三昧。供养如是无量诸佛。我于尔时便得于此一一佛所种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阿僧祇善根。种善根已即得无量大功德聚。以是善根故无量诸佛与我授记。以本愿故久在生死。以待时故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惟愿如来。于今与我受佛职位。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华香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 ‘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全消,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
发表于 2010-3-4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張老師談彌勒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在人世作佛的時候,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祂們兩者之間,不僅是亦師亦友亦伴,而且過去祂們本來就是同學,是古佛底沙佛的同修弟子。由於這一因緣,釋迦牟尼佛不但授記彌勒菩薩當來作佛,而且說了許多與彌勒菩薩直接相關的經典: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重視。 佛法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話雖這樣說,但若從重要的佛經中,能窺探出從什麼法門著手,也許會事半功倍,這就不能不談到彌勒菩薩了。 佛法中有兩部最重要的經典: 一是經中之王: 《華嚴經》; 另一是經中之寶: 《楞嚴經》。 在這兩部經典中,雖非像前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與彌勒菩薩有關的經典一樣,直接談及彌勒菩薩,但當在《華嚴經》和《楞嚴經》出現彌勒菩薩時,彌勒菩薩即在這兩部經典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以華嚴為例: 釋迦牟尼佛首先向諸神打了招呼以後,便以毘盧遮那佛(法身佛)即本體佛作總樞紐,接著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出面,然後是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的問道歷程,最後由代表行願的普賢菩薩作總結。 這裡有一關鍵,就是在《華嚴經》快結束前,彌勒菩薩向善財童子所展示的兩點: 第一、彌勒菩薩向善財童子顯示出華嚴性海、不可思議的彌勒內閣,是那樣的莊嚴、華美、高貴、豐富……,這說明人是可以攀上精神宇宙之最高峰的。 第二、彌勒菩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囑咐善財童子,作一位發心菩薩和成佛,「菩提心」的重要性,若沒有菩提心,則文殊菩薩的智慧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者之間是連接不起來的,這也就是說,彌勒菩薩在《華嚴經》所展示的,絕對是連結文殊菩薩的智慧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者之間的一座宇宙人文精神理想世界的天橋。 彌勒菩薩在悟道的《楞嚴經》中所展示的,也是如此: 《楞嚴經》的悟道有二十五位「圓通」,第一位「圓通」是憍陳如體悟四聖諦│苦、集、滅、道。二十五位的證道,不論是哪一位,都是經由體悟和證驗色心五蘊。最後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三慧證空、契空而捨空,由之上與諸佛菩薩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起用則展示出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的「觀音法門」。 第二十四位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念佛圓通的關鍵在一個字:「淨」。這裡有一個大問題: 如果沒有大勢至菩薩所成就的「淨」,就不可能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法門」,因為觀音法門非具備「淨」不可,這當然不是說觀音菩薩的「淨」,是由大勢至菩薩那邊來的,而是說明若沒有「淨」,即沒有「觀音法門」。 那「淨」又是那裡產生的呢? 若從《楞嚴經》二十五位圓通來看,那彌勒菩薩就是在理上助人產生「淨」的關鍵了,這個關鍵就是: 「唯心識定」。 「唯心識定」簡單的說,就是把我們生生世世的那個不定、痛苦和煩惱給定下來,知一切乃「識」所變現,最後應入「圓成實」。原文是這樣的: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如上所述,彌勒菩薩在佛法中所展示的,不是至為重要所能形容的。學佛是瞭解自己,若不首先成就「唯心識定」,就無從瞭解自己,而其所述的《瑜伽師地論》,便是唯識的主論。這本論典把佛法見地、工夫、行願從羅漢、菩薩、佛,一步一步的說得至為清楚和細緻,而且洞見了人類歷史的末世景象。那麼久遠以前,祂即看出了當今世界的墮落,這不是「神通」所能形容的,而是乃其所以要成佛的道理所在,吾人豈可不嚮往乎? 謹虔敬膜拜頂禮。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一)弥勒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着。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他 “心常怀懈怠,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生活或修学。而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记作佛,是难以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的偏见,对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着重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发表于 2010-3-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1:21 , Processed in 2.12202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