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511|回复: 16

[原创] 也谈在家与出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论坛里接连有好几个帖子是询问出家问题的,也引起了大家的一些共鸣。我在这里把自己学佛之后对于在家与出家的认识变化做个总结,我想大家很多人其实和我的想法是很一致的。
        我是2005年因为儿子体弱多病接触佛教的,当时就觉得佛教好,在网上如饥似渴的收集了很多资料,然后觉得,哎呀,我怎么结婚了,我怎么有孩子了,我要是现在单身多好,我就可以出家修行了,这种心理是很多学佛的师兄共有的,大概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看到那些年轻的学佛人,我都会衷心的祝福他们。
        当学习越学越多的时候,当渐渐的知道更多的时候,出家修行不再是我唯一渴求的东西,反而是化烦恼为菩提成为修行的一个要点。
        在这里首先声明一点,我非常赞叹能出家修行的人。出家人是末法时期众生的福田,是佛法僧三宝中的僧宝,能够出家追求解脱,是给众生表法的。能够出家的都不是简单的人,多是往昔有着愿力才能今生出家的。我在北京,见过凤凰岭龙泉寺的出家人,他们的威仪,他们的修行,从学诚大和尚的博客里可以每天看到僧团修行的故事,他们是如何调心,如何修行的。还有辽宁海城大悲寺的僧人们,他们不着金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末世,他们依旧乞食,日中一食,每每看到这些,都让人心情激动。这是出家修行的好去处。
        但是这个社会学佛,学什么,学佛就一定要出家吗?
        或者讲,学佛修行,修的是自己那颗心,在哪里修有那么重要吗?诚然出家有好的修行环境,有好的师父带领,自己又能够依师好好修行的话是可以很快成就,可是这就能说明所有的学佛人最后都只有出家一条路吗?
        身出家固然可喜,心出家才最重要。
        心不能出离三界,心没有放下对物欲的追求,即便是人在寺庙,却又有着对金钱,对名利,对欲望的种种追求,那么今生解脱无望不说,还会因为受大众供养而没有好好修行落入地狱的。
        在家修行,如果能够心出离三界,对物欲追求放下,对人世间的种种假象认识清楚,并能严格持戒,广行布施的话,一样是好的表法人,而且这样还可以度化身边的更多有缘人。在这里非常推崇回家人老师一直以来的理念,了知三身四智,山河大地皆是自性化现,同时严持戒,广布施,心念佛。
        如果不是为了寻求解脱而出家的话,如果不能放下心中的种种妄想,如果不能认清修行其实修的是自己的这颗心,要的是转变自己的心,去除业障,改变习气,去除贪、嗔、痴、慢、疑的话,那么出家显示的身出家,心不出家,也是效果不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首先要知道修什么?其次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下面的一个法门中有很好介绍,供大家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修行,一般从善恶入手,从戒定慧入手,很少有人从智慧入手。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期以戒为师,这个是对的。但,现在的修行人,往往视戒律为桎梏,觉得难以做到,即使少数人做到了五戒十善,但对于身口意三业来讲,五戒只是身口二业,最重要的意业没有涉及到,持戒依然远远不够,修佛就是修心,意业不清净,就只是暂时保留善根,并非从心地修起,所以,依戒定慧修成的人极少。

佛菩萨的智慧叫般若,凡人的智慧依然称之为智慧。有了智慧,能够分辨善恶,观照善恶,取舍善恶。但是,勉强守五戒的人,未必有智慧。

所以,明得认为,修行佛法,一部分人可以从智慧修起。这个法门,就叫般若法门。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三世因果经》,《金刚经》,《心经》,《圆觉经》,《楞严经》。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般若法门分三步修:喜乐修、清净修、菩提修。
一、喜乐修:点亮心灯
1、仇人呼?怨亲债主呼?了业菩萨也!!!
我不知道怨亲债主一词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我无意冒犯。
上辈子,我们对他们造了业,今生,上天安排他们来给我们了业了,有业,我们就要堕落三途,有债就要还,今天,不必我们去找他们还,他们来找我们了,我们有机会还债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张开怀抱热烈欢迎我们的了业菩萨呢?所以,明得的佛学词典里,没有怨亲债主这个词,只有“了业菩萨”——来了(liao)我们业的菩萨,了业菩萨来了,我的心情是极乐的。因为,我的业,有了(le)了结的希望了。
俗人眼中的仇人,是佛子眼中的怨亲债主,是现实中的了业菩萨。
印光大师说:人人都是菩萨,唯我是凡夫。
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了业菩萨,还有帮助我们的顺缘菩萨,以及考验我们的逆缘菩萨。
我期待,所有的人,都能认清我们周围的人,都是菩萨,只有一个凡夫,就是我们自己啊。

2、烦恼即菩提
了业菩萨给我了业,逆缘菩萨给我考试,助缘菩萨给我力量。都是来解脱我们的,成就我们的,是帮我们成道的,哪有烦恼啊,都是我们的大恩人。身边的三种菩萨认识清楚了,不就是“烦恼即菩提”么?到了这个境界,哪里有辱需要忍的呢?——除非你还沉浸在迷途里,不想成道。
3、理事圆融
我讲讲理事圆融,譬如自己不生气是对了一半,不惹别人生气,才是完美的,这就是理事圆融。所以,不但要修好自己的心,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4、何为“妄想、执着、分别”?
人的业障,不外乎“妄想、执着、分别”
妄想来自猜疑
一个小姑娘在大街上走,被迎面来的帅哥瞟了一眼,心想:他为什么看我呢?难道是看上了我?难道是认识我?难道是对我有意思?难道是我脸上有脏?难道是我衣服漂亮?难道。。。。。。
等该帅哥彻底路过了,心里又生起了烦恼,既然他喜欢我,为什么不跟我要电话号码呢?为什么不跟我说话呢?。。。。。。。
这就是典型的妄想。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执着就是不随缘
TA不学佛,全家人都可以不信佛。TA信佛了,全家都得信佛,如果有不信的,TA就不让家人好过。等TA吃素了,全家人都得吃素,如果不吃素,TA就整天闹别扭,生怕家人死后去了畜生道,堕落地狱。结果执着了半天,全家人都不信佛了,简直是断人慧命啊。佛子应知“万法随因缘而生”。
分别就是不明因果
他欺负她,全因上辈子她欺负他,谁是善谁是恶呢?皆在轮回苦海中互报。

5、明得谈富贵贫贱:皆为我们自己选择
看明得的佛学修行大纲要明白一个东西,人有三性,人用什么性,得什么果
三性为:佛性,习性,禀性
佛性:纯善的,万善的,只见人好,不见人坏,大智慧的。
习性:习性是洗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善人在一起容易做善事,跟恶人在一起,容易做恶事。
禀性:是我们生生世世业力以及祖先业力信息的总集,表现为怒恨怨恼烦。
以禀性用事的人,遇事喜欢发脾气,看人都是坏人,只有自己最好,遮障天性的纯善与智慧,主贱;
以习性用事的人,如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主富;反之,主贫。我们古代有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这个道理,各位切记:“百善孝当先,万恶淫为首,禀性(脾气)又是万之源”,孝敬的人,莫不富裕;邪淫的人,即使前世福报大,福报也会很快消耗掉的。我们要和没有脾气、善于自律的成功人士交朋友。
以佛性用事的人,只见人好,人人都有优点,唯有自己缺点最多,天天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经常赞美他人,与人为善,每天都在不断完善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主贵。
到了自净其意的程度,则贵不可言,这就是佛。
所以,贫贱富贵,皆为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
看完我写的,你自己思量下,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6、省、缓、止、戒///省、缓、行、扬(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下面这个方法是我在修行中参悟出来的,大家看看会不会对自己有帮助。
很简单,什么叫恶?对他人的伤害的,叫恶;对他人有好处的叫善;对自己的好处远大于对别人的好处,这也属于恶,对别人有一点点伤害的也叫恶。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有四个字:省、缓、止、戒。
省就是反省,每天我们在不做事情的时候,比如每天晚上睡之前,可以打打坐,或是静坐,可以思考一下,我从前做的事情,我今天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恶事,哪些事情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哪些事情对别人造成了不利,就反省一下自己,忏悔一下;那些事情做的对人有好处,对人有利益,我们也可以表扬一下自己,这叫省,反省我们做的恶事,善事;
缓:我们第二天睁开眼了,要工作了,要生活了,要做事情,可以缓个三秒钟,或是更长时间,为什么要缓呢,我们要琢磨一下,要做的事,要说的话,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呢?对别人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恶的,我就不做了。如果是善的,我就去做,这叫缓;
什么叫止呢,这是个恶事,我不做了,就叫止;如果是善事,就去行。
以后,这类恶事我都不做了,就是戒。如果是善事,以后要发扬。
随着修行的提高,我们就会做的恶事越来越少,善事越来越多。所以“省、缓、止、戒”是修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一个办法。通过这个办法才能慢慢的达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这个方法,核心就是止恶扬善。
通过对了业菩萨,烦恼即菩提,理事圆融,妄想执著分别,富贵贫贱以及醒缓止戒的理解,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哦,原来世界是没有烦恼的,哦,原来,学正法,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哦,原来还有这样具体的修行方法,这样我们的心呢,就被点亮了。因为我们不做恶了,烦恼变成菩提了,喜怒哀乐舍掉了哀怒,只剩下喜乐了,所以,这步修行叫喜乐修。喜乐修的人,整天乐乐呵呵,遇到以前认为是烦恼的事情,现在不烦恼了,只有感恩和喜乐,看身边人人都是好人,都有优点,只有自己需要不断地进步,喜欢赞叹他人,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喜修正法。

二、清净修
1、了解人之三性
修佛就是修心。《心经》云:(自性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见,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那么还要修什么呢?不了解自己的心,怎么修心呢?要了解自己的心,首先要了解生命的9个指标:
人的9个生命指标:性心身,对应三性和三命

佛性        天命        性
习性        宿命        心
禀性        阴命        身

    三性:为佛性,习性,禀性

佛性,就是心经里特别提到的这个“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是万善的,是大智慧的、大光明的。
禀性就是嗔,是万恶之总集,是一个人生生世世以来的业力加祖先的业力,表现为五种脾气,是万恶之源,是万恶的,愚昧的,黑暗的。
习性是贪,就是身体的欲望,实际包括身业中的杀盗淫,围绕着这个身业,就有了一系列的嗜好,包括名利淫赌吸,吃喝玩乐穿。人有了嗜好,什么正事都顾不上了。
三性中,禀性和习性是有住,若舍掉禀性和习性。其实就是《金刚经》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般若法门的修行核心是:去禀性,化习性,圆满天性。这个天性就是佛性,佛性本戒,佛性本定,佛性本慧,所以,实际上,戒定慧为觉(佛性)之一体三面。修行人若能去禀性,化习性,则佛性的般若智慧必将逐渐显现。人有了般若智慧,则能更好地把握自己,修正自己,引导众生修行。
2、般若法门的核心是要借助愿力忏悔业障,要善于发愿,佛力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学佛不发愿,不依靠愿力,难得成就。但是,不同于传统修行中从身口二业的五戒开始,般若法门是从意业开始,从心地修起。初始阶段,最主要针对的就是贪和嗔,即习性和禀性。真正的修行人,因守五戒,习性基本不成问题,剩下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禀性,人若能去掉禀性的五种脾气,则不仅可以化解生生世世的业力,还能超拔祖先,则必智慧现前,真是一举数得。

怎样化解恶念?恭敬一切众生!
念头也是了业菩萨,也是附体,只不过,这种附体太微小了,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觉察。我对你有意见,我脑子里有了恶念,这些恶念也能跑到你的脑子里。所以,我们脑子里的恶念,是我们对很多人有意见产生的,是很多人对我们有意见产生的。所以,化解恶念,我们对别人有意见,应化烦恼为菩提,别人对我们有意见,我们要找自己的不足,认自己的错误,要忏悔。如果还是避免不了别人对我们的意见怎么办呢?我们的心要清净,要不着一尘。
这个方法,其本质就是诸恶莫做了。

所以,我们想别人好的时候,我们恭敬别人的时候,别人的脑子里必定产生善念,对我们善,所以,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恭敬万物,必得万物之灵助!得万物之灵助,必得天人合一境界。此为众善奉行。

人为什么知道脾气不对而改不了呢?
过去发脾气是因为无知,现在意识到了不对,还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因过去发的脾气存在心里,情绪激动,难以控制。
如气球少气,很难爆炸,但是,气多了,膨胀到很大了,却是一触即爆。脾气也是一样的
所以,要把身体里过去发的脾气挤出来,以后,就不容易发脾气了。如何做到呢?请看

如何做到真正忏悔?
当我告诉很多师兄他们需要忏悔的时候,我常常听到不可思议的问题:师兄,忏悔,要读什么经?怎么回向呢?
或者问我:大悲忏好,还是梁皇宝忏好呢?
我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都感觉很悲哀,于是,每次跟大家交流,都要仔细讲讲这个问题。
有一次,一位女性师兄因病问我,我说,你是否堕胎过?她回答是的,我说,你去忏悔吧?她说,是拜大悲忏好,还是梁皇宝忏好呢?
于是我问她:堕胎是杀人,我现在不杀你,我给你硫酸毁容,然后我要向你忏悔,我是拜大悲忏好,还是梁皇宝忏好呢?要拜多少部你才能原谅我呢?
她寻思了一会,然后,斩钉截铁地跟我讲:无论大悲忏,还是梁皇宝忏,我都不接受你的忏悔,多少部也不接受。那于是我问她:己不所欲,勿施与人。既然你自己都不接受,如何让你的了业菩萨接受呢?结果她哑口无言。
我常常遇到不懂忏悔的学佛人,我至今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懂得忏悔的人。
有人也许会说,我以前生病,拜大悲忏拜好了呀!
我要告诉各位,拜大悲忏确实有效果,但是,拜大悲忏了业,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导致了这个病或者这个灾,你拜是拜好了,因为你不懂,以后还要犯,病是要反弹的。
所以,明得说,真正的忏悔是:
(1)首先要明确“百善孝当先,万恶淫为首”,“禀性为万恶之源”,身口意三业分别指:
a、身业│身不履邪径、不染恶习,不任伤生,即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
b、口业│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
c、意业│不贪(明得注:身体的欲望)、不嗔(禀性的五种脾气)、不痴,则意业清净。
(2)你要知道自己怎么错了。从孝道开始,从禀性的怒恨怨恼烦开始,然后杀盗邪淫口业。
(3)你要在佛前发愿悔过,誓言忏除一切业障,你要认错,真忏悔是要哭出来的,哭不出来给自己掌嘴,还哭不出来,一事一忏,一忏磕头108个。能找到人的,找这个人忏悔,找不到人的,找你最信仰的人或神或菩萨忏悔,请菩萨加持,为你调解。真心发完愿的人,必得佛力加持,从前犯的小错,都会一点点记起来,只要想到的,肯定是你错了,要多检讨自己,如果你禀性大发,说:这个事情就是他错,不是我错,则佛力加持嘎然而止。
(4)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5)学会补救和感恩。比如对人发了脾气,要找到人家的好处,比如,明得讲的了业菩萨,哦,原来他是给我了业来的。要对人家感恩,要谢谢人家,必要的时候,可以代替对方或对方的怨亲债主(了业菩萨),读X部地藏经或N句佛号,将功德回向给地藏王菩萨利益众生。感恩才是真正的认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堕胎,应该用另外的忏悔方法。
因为婴灵是孩童思维,他只要妈妈对他好,如果他的妈妈嚎啕大哭,那么,会吓坏孩子的。所以,堕胎的人,应该找观世音菩萨忏悔,同时,对身边的婴灵进行供养,给孩子准备婴儿食品,玩具,好看的衣服,给婴灵讲故事,唱儿歌等。比如吃饭的时候,倒一杯牛奶,心里跟婴灵说(因不方便,不必说出口,婴灵有她心通),孩子,来喝牛奶,妈妈给你准备的。不必害怕婴灵,婴灵被堕胎,确实憎恨母亲,而且因为他并没有得到别的孩子(生下来的孩子)的待遇,所以,他的内心会有憎恨,但是,如果母亲真的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那么,孩童的心,很快就会转化憎恨为爱,这是很容易办到的,因为他的心智很小非常地容易改变。等供养一年左右的时候,孩子对你没有憎恨只有爱的时候,你可以给他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故事,参照佛说阿弥陀经,等你觉得孩子产生了向往的时候,则可以恭请西方三圣,念佛号请西方三圣接引孩子往生西方净土。或请地藏王菩萨安排孩子往生善道。在这之前,最好能多代替孩子,读经或放生或做其他善事,将功德回向给地藏王菩萨利益众生,以便让孩子获得无量功德。即使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有足够的资粮往生善道。
为什么要在大悲堂论坛写忏悔日记?
日记就是写你的心,你的行为,众人就是天,众人都原谅你了,赞叹你了,支持你了,就是天原谅你了,支持你了,赞叹你了,写忏悔日记,就是向这里的众人忏悔,向天忏悔。
在心里忏悔,众人不知,天也不知,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自己原谅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忏悔的效果
疾病轻了或好了,内心清净了,妄想执着分别少了,看人人都是好人,能和他人愉快相处。能找到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随缘自在了。这个就是清净修。
看看我们是否做到了?
读经回向,以及超拔,其实是一样的效果,如果坚持了很久没有这样的效果,要考虑下,自己的路是否走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3、贵不可言:波罗密---—直接了当的见性大法。
内心清净了后,实际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这个时候,应该考虑波罗密了,即“到彼岸”
妄念出自第六识,也即自净其意的“意”字。能够观到妄念,是超凡入圣的标志。谁观到了妄念呢?第八识也。诗云: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觉。

凡人以第六识用事,思考问题,面对这个世界,圣人用第八识用事。
换位用事,即为到彼岸,是见性状态,看明白了,做到了,才是成就。
当你做到的时候,就会明白,《楞严经》讲的摄心,其实就是《心经》讲的观自在,就是《圆觉经》讲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就是自净其意。而摄心为戒,其实就是六度中的持戒波罗蜜,六度中的波罗蜜三字比持戒二字更重要,这三个字告诉了我们持戒的方法。这样,我们应该明白,戒定慧实为一体。
明白到这里,就知道。世界只有两样东西:有相的东西和无相的东西。
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是看到了有相的东西,知道无相的东西,隐藏在有相的东西的后面,正如我们知道,太阳在乌云后面一样,所以,我们要拨云见日。
而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的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既然如此,那么就只有无相的自性了,从而直达空性,顿悟成佛。实质上,见性就是以第八识代替第六识,掌控我们的身心,凡人是第六识掌控身体,第八识在睡眠。简单点说:就是换位。真正到第八识执掌身体,就能观到念头,原来念头与第八识没有关系,能观到就是波罗蜜,就是离相,就是无住,就是摄心,就是以净观不净,以觉观心。
明得写这个题目有点自大,但是,这是我的心得,所以,还是写了,欢迎各位大德,各位师兄批评指正。
很多经典里提到“波罗密”,不少高僧大德注解为“到彼岸”的意思,但我看过两位高僧的注解,对这个问题都没有深究,觉得挺遗憾的。今天晚上,一位师兄来电说,自己修行几年了,读了很多经咒,但一直没有进展,想让我帮他分析一下。我问他两个问题:1、你为什么要读经?2、你怎么读经。他回答:我通常在佛堂燃香后读经,我一听,明显不得要领。所以,我决定自不量力,讲一下这个骇人的题目:“波罗密——直截了当的见性大法”。
我相信,很多人知道“波罗密”的意思是“到彼岸”,但是,继续深究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其实,我个人认为,“波罗密”,才是整个修行的核心,不理解这个问题,成就不可得。而今,我不想赘述,我相信,大家耐心看完我简单的理论阐述,就会明白,作到了,就是见性,所以我讲,这是见性大法。理论基础如下:
(1)两岸。佛教的世界观只有两样东西:有相的和无相的。这个无相的东西,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自性,也称觉性,类似道教讲的无极。有相的东西包括,这个世界我们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即“色受想行识”(其中识,是身体的灵魂,表现为念头),好比一条大河,把有相的和无相的东西隔离开。
(2)颠覆,到彼岸。人类的一切活动,受妄念无明支配,这是迷而不觉,人站在有相的此岸。自性在迷失中。到彼岸就是颠覆这个现象,让自性主导人的活动。由有相的此岸到无相的彼岸,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觉而不迷。
举两个例子:
(1)女孩子看韩剧,拿着面巾纸不停地擦眼泪。本质就是妄念支配,让你感觉自己就是剧中的女主角(其实你不是),看韩剧还好呢,下面这个例子就要命了。
(2)人在马路边看车来车往,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为一辆车,走进马路,结果会怎么样呢?被撞死了。所以,迷而不觉,是凡人;觉而不迷,是圣人。
马路上车来车往,跟我何干?既然已经把世界划分为无相的和有相的,那么,一切虚妄的东西与我无相的自性何干?这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生如戏。如果你在戏里,你是凡人,如果你看到人生原来是一台戏,则你在戏外,这就是到彼岸。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被妄念牵着鼻子走,那你在戏里,如果,每个妄念,你都能象站在马路边看车来车往的人一样,都能观照到他们,你就在戏外,是觉而不迷了。谁在观照妄念?反观即为自性也,当下见性。
所以,《圆觉经》讲: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处,幻,即为《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即为我在分类中所讲的“有相的”。
《心经》的第一句话印证了这个问题: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到自己的自性还在,为什么在呢?因为我能观照到妄念象车子一样来来去去,象舞台上的戏子,哦,那是一处戏,我是看戏的人。谁在观照妄念?反观即为自性。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观自在菩萨”了,就是知幻,你跟幻划分清楚了界限,让自性主导你的生命活动,就是波罗密——到彼岸。这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是见性。这个境界是要慢慢锻炼的。让妄念支配你的时间越来越少,让自性支配你的时间越来越多。
照见五蕴皆空,你见性后,色受想行识五阴俱在,通过观照,照破五蕴,突破五十阴魔,然后就能进入实相般若菠萝蜜的阶段,究竟圆满成佛。
度一切苦厄。这个时候,你就成就了,以慈悲之心可以度一切苦厄了。所以,成就后,一定是要度众生的,我们的清净修后,也是要进行菩提修的。
心经的第一句话,实际是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观、行、照、度四步曲。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4、日常修行须依三种般若波罗蜜
三种般若波罗蜜为:
(1)文字般若波罗蜜:是经典,或善知识的讲话,作为我们修行的方法,指导原则,依据禅宗顿悟心印,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首先认识什么是幻?幻就是相法,声色香味触为“相”,一切法为“法”,所谓相法无住,二性双空。简而言之,就是要“离一切相,舍一切法”。法无定法,心生万法,执着于法,肯定错。
(2)观照般若波罗蜜:依文字般若波罗蜜,在日常修行中,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念,能观照到这一切的部分或全部,即为“离幻”,谁观照到了这一切呢?觉。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得很清楚,离幻即觉。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修行的突破:横超三界,了脱生死。开始训练,可以用禅定的办法,观照自己的声色香味触法,如观念头,观呼吸,观耳根听觉等,如果能够一直观照到,而不迷失,打坐的禅定可以结束了。以后,就修:行走坐卧,无不在禅定。这个过程,就是观照般若波罗蜜,时时警觉,时时观自在,这个过程很漫长,一生都要观照。
(3)最后,经过漫长的观照般若波罗蜜,照破五蕴,超越五十阴魔的障碍,达到最终的实相般若波罗蜜,成就正等正觉,也就是圆觉成佛。
整个过程,就是《心经》的第二句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意思是,依文字般若波罗蜜,逐步深入,日常修行进行“观照般若波罗蜜”,最后达到实相般若波罗蜜的圆觉境界。行深,是个很关键的词语,按照状态来分,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有念觉,无念觉,无无念觉。若以反应快慢来分,又包括:后觉,等觉,先觉。若以保持的时间多少来分,又分偶觉,常觉,圆觉。若以觉知的面积来看,又分点觉,多觉,全觉。等等
发表于 2010-2-2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22:59 , Processed in 0.45218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