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635|回复: 18

[说说布施网] 为什么我说的话有时比较很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7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五   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何缘说方等经。譬如甘露亦如毒药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来秘藏真实义不。 迦叶言尔。我今实欲得知如来秘藏之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或有服甘露 伤命而早夭 或复服甘露 寿命得长存 或有服毒生 有缘服毒死 无碍智甘露 所谓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杂毒药 如酥醍醐等 及以诸石蜜 服消则为药 不消则为毒 方等亦如是 智者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则成毒” 大乘经典没有学好,有些人学佛法如同服毒药。或说我自己。理解佛经是我个人的问题,通常不与别人争辩。我也不喜欢与别人争论不修。 不同人理解佛经通常都是不同,很多学佛人根本没有自己理解佛经的能力,很多学佛人迷信大德法师法语,认为大德法师法语就是真理。 我是以学修佛法法门产生的定力理解佛经,因此通常不关心大德法师说些什么。大德法师的理解是他们的理解,我固执的认识,谁的理解也不如自己以如如不动的心学修佛法法门。 有很多人对我侮辱诋毁漫骂,与我争辩,我认为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因此说,不你下地狱就我下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佛性】 --------------------------------------------------------------------------------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 FROM:【佛学大辞典】 【佛性】 --------------------------------------------------------------------------------   佛性者,觉性也。即诸佛所证真觉湛明之性,无染无净,离过绝非,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佛性】 --------------------------------------------------------------------------------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与所知诸法的不同分位,立不同的名称。在众生数上称佛性、如来藏,在非众生数上称法性、如、实际,但此通内外。《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解释如、法性、实际时说“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又指内外诸法自性本空皆同一性,故《涅槃经》中说佛性有种种异名。性有不断、不改、不变之义,如麦因果麦性不改变,如矿中金银与出矿时的金银体无增减,所以佛性、法性虽无增减,但有隐显净染之分,隐、染即生死,显、净则涅槃,众生因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性,法性,若修行则能见性获得解脱涅槃。   大乘经中说佛性,《阿含经》亦明佛性,但不甚分明。印度诸宗对此各有所解,如《佛性论》云:“若依分别部(论者假定,非二十部计)说:一切凡圣众生,皆以空为其体,所以凡圣众生,皆以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则大涅槃;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该论举此立三种种姓,一、定无佛性,如一阐提,二、不定无有,修时得,不修不得,三、定有佛性,如三乘人。并自立三因佛性,一、应得因,即二空所显真如,二、加行因,由发菩提心,修道品等,三、圆满因,即修加行得果圆满,并以三性三无性摄此三佛性。若依《宝性论》,则以清净无为法身为佛体。龙树中观学派多分是谈法性,以中道实相为体。《涅槃经》卷二十七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即是涅槃。”可见,佛性、法性都是指的诸法真性,众生若断无明,则见佛性,获得涅槃。   佛教传入中国,修行成佛之原因,在佛徒中久久未能正确解决,当晋末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经中说除一阐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则认为经义未尽,遂倡一阐提皆得成佛,并立“顿悟成佛说”,受到旧学僧的抨击和摈斥。后来昙无谶译出《大涅槃经》四十卷,经中明说“一阐提定当成佛”。因而对佛性的探讨风起云涌,各宗无不盛谈佛性。到隋吉藏《大乘玄论》卷三,列举了十一家异说,一一加以评判,而他自己则赞成以中道为佛性。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成佛证涅槃,佛说佛性是为教化有卑劣慢众生,了知众生究竟,定当成佛以为要旨。《涅槃经》中说一阐提无佛性,是指在犯四重、五逆和谤方等的一阐提位,无善根性,暂无成佛的可能性,若舍一阐提发菩提心修圣道,即非一阐提,定能成佛,这就是《大智度论》中说的“恶可为善,善可为恶”,“法无定性”之义。这不仅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成佛不相违背,同时正显示诸法本空,染净两重缘起的正理。   (任 杰) --------------------------------------------------------------------------------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 【佛性】 -------------------------------------------------------------------------------- 又称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能性、因性、种子、佛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或断烦恼即显佛性。 在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大士‘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修得佛性”!依此而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1.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2.引出佛性,以依修行所引发之佛性。3.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但中、日诸宗派,亦有诸说而论难!? 1.台宗:立正、了、缘三因佛性之说,①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三谛三千理。②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智慧。③缘因佛性:能起智慧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故三佛性是非纵非横。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智德)、果果性(涅槃断德)即称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 2.华严宗:以众生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真如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 3.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法身,故立悉有佛性说。 4.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议论,以别说因果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无所得中道为佛性。 5.法相宗:二种佛性论,①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真如理。②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因之无漏种子。强调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性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三种定性、不定性及永不能成佛之无性;主张唯菩萨定性与不定性具有行佛性。 6.禅宗:以证悟众生本来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之有无等,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 7.净土宗:承认理佛性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本愿力,即如来给予众生信心为佛性,认信心就是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修行、称名等。 [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二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末] -------------------------------------------------------------------------------- FROM:【天台教学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是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如来性品第四之五 因此,佛性概念的解释肯定是有误的,因为佛性唯佛能知,是修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佛性是佛的境界,只有佛能清楚的表达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我理解佛性肯定是有误的,但是有理解,因为觉成无上道是每个学佛人的方向,怎样理解佛性也并不怎么主要,相信自己能够成佛,相信自己无畏一切艰险最终觉悟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主要的。 我理解佛性,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如心经所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心经的境界是佛性。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离一切相的境界是佛性,离一切相不可说,因此佛性不可说。 我是什么,我实质上是一个空体,我是由分子组成,由原子组成,由更小的微粒子组成,但是,无论由什么组成,皆是建立在空体之上,因此说,我本质上是一个空体。 我本质上是一个空体,但是入不同的烦恼中产生出不同的身心意思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我建立在空体之上的表现形式。
发表于 2010-2-1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人之道,朝生夕死,瞬间已永恒,这世间没第二个佛陀,但有千千万万个我,就算丝毫不懂佛法的人,心中一样会有善念,一样有慈悲,一样会到达彼岸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我本质上是一个空体,是一个幻体,因此,能够幻现一切恐怖一切世界,执着幻体本身坚固实有既有众生界,既有世界,随心幻变既是神通力,彻底幻灭既是无余涅盘。 因此,我常常是麻木不仁,我常常追寻自身的因果法则,善者善之,恶者恶之,恶我者我常常不怎么去理会,因为我相信祸必灭己。 因此,常常不愿意与别人结什么善缘,不愿意与别人皆什么恶缘,因为无论善缘恶缘都会引起我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我不喜欢情绪上的波动,因为我追求的是自身的安静与祥和。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善恶不二】 --------------------------------------------------------------------------------  (术语)善无善之实性,恶无恶之实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 FROM:【佛学大辞典】 【善恶无记三性】 --------------------------------------------------------------------------------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 FROM:【佛学大辞典】 【善性】 --------------------------------------------------------------------------------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性质之善者。有四类:一胜义善,涅槃之体性毕竟安稳者,胜义为涅槃之异名。二自性善,惭愧及无贪无嗔无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三相应善,心心所中与彼自性善相应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语二业及不相应法由彼自性善相应善引起而为善性者。俱舍论十三曰:“由四种因,成善性等:一由胜义,二由自性,三由相应,四由等起。” -------------------------------------------------------------------------------- FROM:【佛学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善恶】 --------------------------------------------------------------------------------  (术语)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恶以乖理为义。”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槃俱为恶也。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三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故涅槃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二达此圆理为善,著之为恶,圆之著尚为恶,况复其余?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次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又曰:“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圆著尚恶,况复余耶?”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著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善】 --------------------------------------------------------------------------------   1、凡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事,叫做“善”,若只利自己不利他人的事,则叫做“恶”。   2、心所名,所谓善,没有罪恶的意思,凡有益世人的事,就叫做善。善心所一共有十一种:   一、信,即信仰,能信仰真理;   二、精进,即努力修善断恶;   三、惭,对自己德学未充,常怀惭念;   四、愧,是做了坏事无脸见人;   五、无贪,是知足而无他求;   六、无嗔,是对逆境能乐安天命,不生嗔恨心;   七、无痴,凡事以智慧观照,事理分明;   八、轻安,是断除烦恼,身轻心安;   九、不放逸,是精进不放荡的意思;   十、行舍,是舍弃名闻利养和五欲六尘,一心努力修行;   十一、不害,是不存损害他人的心,也不做损害他人的事。 --------------------------------------------------------------------------------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41 编辑

【善】 -------------------------------------------------------------------------------- p1136 瑜伽五十六卷五页云:问:何义、几蕴、是善?答:能感当来乐果报义、及烦恼苦永断对治义。一切一分是善。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八页云:又言善者:谓能摄受可爱果故。又云:又言善者:能与无罪可爱果故。 三解 如增上戒学差别中说。 四解 显扬五卷十七页云:问:何义、几种、是善?答:感后乐果义、烦恼苦断义、及彼对治义故。一切少分是善。复有余义。谓无过失义、对治过失义、随顺功德义故,是善。 五解 集论二卷八页云:云何善?几是善?为何义故,观善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善。为舍执著法合我故,观察善。何等自性善?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何等相属善?谓彼相应法。何等随逐善?谓即彼诸法习气。何等发起善?谓彼所发身业语业。何等胜义善?谓真如。何等生得善?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何等加行善?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何等现前供养善?谓想对如来,建立灵庙,图写尊容。或想对正法,书治法藏,兴供养业。何等饶益善?谓以四摄事饶益一切有情。何等引摄善?谓施性福业事、及戒性福业事故;引摄生天乐异熟,引摄生富贵家,引摄随顺清净法。何等对治善?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何等寂静善?谓永断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若想受灭,若有余依涅槃界,若无余依涅槃界,若无所住涅槃界。何等等流善?谓已得寂静者、由此增上力故,发起胜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 六解 成唯识论五卷十一页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 -------------------------------------------------------------------------------- FROM:【法相辞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3:42 , Processed in 0.26320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