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31|回复: 2

[说说布施网] 人有二十难(八)被辱不瞋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16 编辑

  被辱不瞋难   证严法师著述   第八,“被辱不瞋难”。   每个人生气的时候都会说:“这口气我忍不下!”为什麽忍不下呢?“因为我被人欺负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讲道理”,大多是这些问题让人忍不下这口气。   “气”由何而来?由“贪、瞋、痴”而来。多数人都有贪、瞋、痴三毒之念,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离不开这三毒,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贪、瞋、痴,会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让,社会也是因为人有“瞋”念而互相计较斗争。本来人生应该是很美好的,就是因为人人有贪、瞋、痴等三项心理病态,所以稍被人家占了点点便宜,就忍不下来。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体中,能忍下别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击,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艰难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饥耐饿以德化怨   当年,佛的僧团中,有一位提婆达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统领僧团,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结,二人互通计谋。阿阇世王想早日取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残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来,禁供水谷,要让父王活活饿死;提婆达多也用种种的方法要杀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共议一计,且传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不准供养佛僧,若有违犯,必遭重罚。因此全王舍城内无一人敢供养佛陀及僧众。   佛的弟子虽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这一餐饭。时日一久,僧团已快无法维持生活。佛就叫目犍连、舍利弗、迦叶尊者等诸大弟子,分别带着僧众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唯独佛和阿难及五百位僧众留在城内,他们忍饥耐饿,佛陀想以这分忍辱、毫无抵抗的忍德来感化阿阇世王。   慈悲心调服狂象   提婆达多得知佛的大弟子们都已带着僧众离开佛陀而分散各地后,又向阿阇世王说:“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众都已离去,现在城里只留下佛和阿难以及五百僧众,我们可以趁着人少的机会,来消灭佛及僧众。”   提婆达多教国王明天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而他自己就计划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等佛来到半途时,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图利用醉象去践踏佛陀及僧众。象不但力气很大,被灌醉后更会发狂而到处攻击人畜,极为危险。他们决定了计谋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计行事,请佛来供养。   佛陀虽明知他们的计谋,但仍然很欢喜的接受。于是和阿难率领五百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一群疯狂的大象冲出来,所有的民众都惊慌走避,唯有佛、阿难和僧众都安然不动。醉象已冲到近前,佛陀却仍然安立不动。   奇怪地,这群原本疯狂怒奔,惊天动地呼啸而来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跟前时,竟然都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温顺驯服。佛陀安详的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后穿过象群,走入王宫。   阿阇世王看到这幕景象,心里很吃惊。他发觉佛陀不只具有调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驯服。所以,他内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养佛陀。佛陀对这件人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养后,还真诚地祝福阿阇世王。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们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点点的欺侮,就要力争到底,而佛陀却是“被辱不瞋”,虽然受人侮辱、侵扰,甚至于到了让人断绝粮食、且以醉象要来加害的地步!佛都能毫不动气;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净如明镜,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着无量的爱心。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个人若有爱心、慈悲宽容的心,怎会产生瞋怒?我们若能消除瞋怒,又怎会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在室内坐着,外面的雨声滴滴答答,虽然没有冷风吹进来,但光听到雨声,就增加了几分寒意;这是心里的感觉。佛陀一再警惕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快乐、或是痛苦,都是从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对待人,或别人对待你,一切的动作感受都是从心而起。不但人是这样,其实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我们必须了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触时,心里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来?而欢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压制、转化?培养快乐的心境,压制、转化瞋怒之心念,这就是我们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被辱不瞋难”,就是指:一个人在遭受侮辱时,一点都不会发脾气,这个人才是真正的难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点都不在意,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间能找到几位这样的人物?   多数的人都会钻牛角尖,本来人家对你并没有不敬之念,也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内心一直要往坏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过去,孔子曾说,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无事可争斗,世间的圣人都这么说了,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圣人——佛陀;他也教我们要学习“忍辱”。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周朝时代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人叫做纪渻子。“斗鸡”,顾名思义,那种鸡是好斗成性的;两只鸡对立时,一只稍微一动,另一只就立即反应,于是两只鸡就冲突起来,彼此攻击,有时斗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鸡毛拔光了,它们还是不甘罢休,到最后通常是两败俱伤,甚至必须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欢看斗鸡,这位纪渻子专门为他饲养斗鸡。有一天,有人从外面买来一只很强壮的斗鸡,周宣王很高兴的把它交给纪渻子,过了几天,周宣王就问道:“几天前买回来的斗鸡,你把它训练得怎样了?可以上场去比斗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可以,因为这只鸡血气方刚,斗志高昂,还不宜上场。”   再过几天,周宣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的回答仍是:“还不能上场,因它一看到其他鸡的影子,就会冲动,所以还不能上场。”   又过了多天,周宣王再问,这次纪渻子说:“可以了,因为它看到其他的斗鸡,听到它们的声音时一动也不动,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就像是只木鸡一样,所以可以上场了!”   诸位听这个故事会觉得很奇怪吧!争斗不就是要血气方刚、斗志高昂才斗得赢吗?平常人都以为是这样;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后,就不认为是如此;如纪渻子他认为这只斗鸡虽然很强壮,斗志很高昂,但如果一点风吹草动就先主动攻击,那它必败无疑。因此,使它的斗志收敛于心,才可让它下场争斗。   后来这只训练后的斗鸡果然一上场就稳稳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鸡到了她的身边百般挑衅,它还是像只木鸡一样处处不动,只以眼睛注视着对方,对方就会产生莫测高深的畏惧,自然的后退,不敢攻击。万物众生也有这种心理战术,能不斗而胜,连禽类都讲究心理的运用,何况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这分不瞋的涵养,不可动不动就心浮气躁,以为别人都在与你做对。我们要以宽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他还以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话说“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要担心的是人家说你太聪明,太聪明就是狡猾,“聪明”不是好听的话。如果人家说:“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侮,一点也不在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就是成功了。   近来,每次看电视新闻,就教人触目惊心,从最高的议事殿堂,以至社会群众皆以暴力做诉求,用拳打脚踢来解决问题。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人生,为何却变成互相争斗的情形?这都出于不肯忍让而起的争斗之心啊!   前面也说过“见好不求难”,经济富裕者还要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崇高者还要追求更高的权势,所以才会起这番争斗混乱的场面。我们每一个人若能尽本分,以佛心为己心,哪还会有什么争端?学佛的人,就是要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发脾气;才是真功夫啊!   一“忍”天下无难事   佛陀告诉我们“被辱不瞋难”,虽说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确实很难,如果动不动就说:“他对我如何的过分,如果我不反击,他还以为我很傻”,像这样的人,常常会一败涂地,大家学佛要学习这个“忍”字,如果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这一生就太难度过了。修行如果少了“忍”字,那任何“行”都无法修,所以六度波罗密其中之一就是“忍辱”。   请大家记着,要像那只斗鸡般不轻举妄动,只是稳稳一站,自然其他的斗鸡就不敢来侵犯。我们修行如果能修到“内定”的心态,自然一切世间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学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声滴滴沥沥,此时在大殿里头坐着,如果没有这分生忍,大自然的气候就会让你坐不住,心里想:“天气这么冷,如果蒙在被窝里不是很温暖吗?为什么要在这里枯坐?”人和外在的大自然无法彼此接纳,则“生忍”的功夫就无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间的对待更是如此。   多多体会这个“忍”字,习得“忍”的功夫,则得海阔天空,诸事无难。
发表于 2010-2-1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16 编辑

善哉
发表于 2010-2-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16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1:53 , Processed in 4.10546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