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44|回复: 8

[说说布施网] 障碍成佛的四种魔 和 六种破魔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转载--- 经文介绍了障碍菩提的四种魔及六种破魔的方法,为了同修读诵方便我作了简单的白话并注明了标题... 2500年前,佛在印度王舍城 耆阇崛山的大塔中,正在为弟子开示究竟的佛法,法会进行中海慧菩萨问佛:尊敬的导师请问,菩萨怎样做才能坏一切魔和他的伴党? 佛说:菩萨如果能不求一切法,那时则能破坏魔众,菩萨不追求一切的境界和因缘。(注: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下面佛介绍障碍菩提的四种魔: 善男子,要知道魔有四种,第一种是阴魔(注:阴魔即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能毒害众生的佛性,所以称之为魔。) 第二种是烦恼魔。(注:烦恼能恼乱身心,障碍菩提,故名为魔。) 第三种是死魔(注:死亡使人在这一生中无法再继续修行佛法,所以称死为魔。) 第四种是天魔。(注:天魔:又称天子魔、魔天、魔王为欲界顶上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主,不喜众生出离三界,故对佛及修道者作种种扰乱,名波旬。) 下面佛介绍 观实相 破魔: 男子,如果能观一切法如同幻相,这个人则能够破坏阴魔。 如果见一切法皆是空相,这个人则能够破坏烦恼魔。 如果见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人则能破坏死魔。 如果根除骄慢则能够破坏天魔。 下面佛介绍用四谛法(苦、集、灭、道)破魔: 还有善男子,如果知道“苦”则能破坏阴魔(注:苦谛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如果远离“集”则破坏烦恼魔。(注: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所以称为集。) 如果证悟“寂灭”则能破坏死魔。 如果修“道”则能破坏天魔。 下面佛介绍用:苦、空、无常、无我的方法破魔: 还有善男子,如果能见到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皆是“苦”则能破坏阴魔。 如果能见到一切法真实“无常”则能破坏烦恼魔。(注:无常:世间一切有为法皆生灭迁流而不常住) 如果能见到一切法真实“无我”则能坏死魔。 如果能见到一切法“寂静涅盘”则能坏天魔。 下面佛介绍用六度波罗蜜心法来破魔: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一布施: 还有善男子,菩萨如果能对这个身没有贪执,舍去这个身而行布施,布施时回向菩提,则能破坏阴魔。 布施时远离悭贪的心则能够破坏烦恼魔。 如果观财物乃至一切皆无常则能够坏死魔。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原故而修慈悲的布施则能够坏天魔。 二持戒: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不因为有“我见”而受持清净的戒律则能够破坏阴魔。如果有菩萨不因为有“贪”而受持清净的戒律则能破坏烦恼魔。如果为了远离生死的过失而受持清净的戒律则能坏死魔。如果能发心令毁禁戒律的人,都能受持清净的戒律而受持净戒则能坏天魔。 三忍辱: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不见 “我”修忍辱,而修于忍辱则能破坏阴魔。不见 “众生相”而修忍辱则能破坏烦恼魔。不见“生死”则能破坏死魔。不见“菩提”则破坏天魔。 四精进: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勤修精进,他的身寂静则能够破坏阴魔。勤行精进他的心寂静则能够坏烦恼魔。勤行精进观一切法无生则能够破坏死魔。勤行精进为了调伏一切众生令他们出离生死则能够破坏天魔。 五禅定: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不为这个五阴具足的身体而修集禅定则能够破坏阴魔。不执着于三界十八界处而修集禅定则能破坏烦恼魔。不执着入处修集禅定则能够破坏死魔。所有一切善回向于菩提则能坏天魔。 六智慧: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知道五阴的智慧方便则能够坏阴魔。知道三界十八界的智慧方便坏烦恼魔。知道入的智慧方便则能够破坏死魔。以如是等种种智慧方便回向菩提则能够破坏天魔。 佛介绍空、无相、无愿法门破魔: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观一切法都是“空相”则能够破坏阴魔。观一切法皆是“无相”则能够破坏烦恼魔。观一切法皆是无愿则能够破坏死魔。具足如是三法而回向菩提则能够破坏天魔。 佛介绍 正观四念处:身、受、心及法 破魔: 还有善男子,如果有菩萨观身以及身处,不觉不着则能够破坏阴魔。观感受和感受处不觉不着则能够破坏烦恼魔。观心及心处不觉不着则能够破坏死魔。观一切法及法处不觉不着则能够破坏天魔。 如果能够作如是的观法终不会退失菩提心,这个人则能够坏破四魔。 善男子,如果有执着于“我相”的人,则会增长魔事.
发表于 2010-2-8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发表于 2010-2-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魔   【魔(梵ma^ra,巴ma^ra,藏bdud)】   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全称魔罗,又称恶魔。意译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此外,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据《长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四等所说,魔王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另据《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所述,魔王名为波旬,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又有魔女魔鬼等,常扰乱佛及其弟子等,妨碍善事。   此中之‘魔’字,古译经论多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以其为能恼人者,遂改作‘魔’。按,梵语mara,系从有‘死’之词义的语根mr!转来之名词,即‘杀者’之义。原似根据夜摩(yama)之思想而来。依《梨俱吠陀》所述,夜摩为死神,住在天界最远之处,常以‘死’(mr!tyu,从mr!而来之名词)为使者而夺取人之生命。由此可见,其意与具‘杀者’语义之‘魔’有相通之处。但至欲界六天之说兴起,则认为夜摩住于第三天,佛教另以湿婆(S/iva)为魔神,而将之置于第六他化自在天,号破坏正法之恶魔,即天子魔。   此外,又有自内观方面以解说‘魔’之语义者,由此乃有烦恼魔、五阴魔等四魔说。《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七云(大正27·984c)∶‘以诸烦恼害善法,故说名为魔。’《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9c)∶‘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此处之‘魔’主要以‘破坏’为其语义。又,《大智度论》卷六十八说夜有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等四种,其下并谓‘魔,秦言能夺命者,死魔实能夺命,而其余亦能作夺命之因缘,亦夺智慧之命,是故名杀者’云云。《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阐明五阴魔为死之所依,烦恼魔令感当来之生而至死,死魔正是死之自性,天子魔障碍欲超越死者,故共名为魔。此中,以‘死’通为‘魔’之语义,即根据夜摩之思想而来,实则其中唯有死魔相当于夜摩,天子魔指破坏正法之湿婆,烦恼与五阴二魔则是从天子魔之义转来者。   此外,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二谓魔有十种,贪着五阴称为五阴魔,烦恼能染污障碍称为烦恼魔,自憍慢称为心魔,远离受生称为死魔,起憍慢放逸之心称为天魔,心无悔称为失善根魔,味著称为三昧魔,于彼生着心称为善知识魔,不能出生诸大愿称为不知菩提正法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又总括为分段、变易二魔。‘烦恼障’障碍三乘称为分段魔,‘所知障’障碍菩萨称为变易魔。分段、变易二魔各有烦恼等四魔,故总成八魔。凡此皆系以广义解释‘魔’之语义。   另外,《法华经》卷五〈安乐品〉自烦恼魔等四魔中,除去天魔,而揭举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骂意经》更列出天、罪、行、恼、死等五魔,此系于上述四魔之外复加罪魔而来。《涅盘经》则在四魔之上另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曾就修禅中所起之魔而广加分别;《大乘起信论》亦说及有为魔邪诸鬼所恼乱之事。   此外,依《普曜经》卷六〈降魔品〉所载,释尊成道之际,魔王波旬曾派遣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迦叶佛时,有头师魔王出现。《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卷四十五等处曾述及佛陀降魔之事。《中阿含经》卷三十亦述及有关佛弟子目连降魔之事迹。而密教为防止诸魔之侵迫,故于修法时常行结界等法以资防范。   ◎附一∶〈魔〉(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云(大正45·348b)∶‘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二云(大正27·272b)∶‘何故名魔?答∶断慧命故,或常放逸而自害故。’《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9c)∶   ‘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佛法中名为魔罗;是业是事,名为魔事。’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大正30·448a)∶   ‘或见在家及出家众欢娱杂处,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便生欢喜,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于佛法僧苦集灭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中略)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中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   《大智度论》卷五又云(大正25·99b)∶‘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同书卷五十六云(大正25·458c)∶‘魔作龙身种种异形、可畏之像,夜来恐怖行者;或现上妙五欲,坏乱菩萨。’ [编辑本段] 魔的分类   (1)内魔、外魔,内魔由自身产生障碍,外魔则系自他身而来之障碍。《定善义传通记》卷三谓四魔之中,以天魔为外魔,其他三魔为内魔。又有就分段、变易二身而分,或从烦恼、所知二障而分。   (2)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三者,《法华经》卷五〈安乐品〉云(大正9·39a)‘见圣贤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此三魔乃自四魔中,除去天魔者。   (3)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四者,出自北本《涅盘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等。又,《超日明三昧经》卷上所谓身魔、欲尘魔、死魔、天魔者,亦同于上述之四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之云(大正45·348b)∶‘烦多扰乱名为烦恼;色等积聚名之为蕴;将尽、正尽、尽已名死;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此四即魔。’   (4)天、罪、行、恼、死等五魔,出于《骂意经》。乃于上记四魔,复加罪魔。   (5)《涅盘经》谓四魔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又谓分段、变易二身各有四魔,故成八魔。   (6)《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列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名利、自高慢等十魔,并释云(大正45·348b)∶   ‘可欣名欲,心戚名忧愁,悕求食饮名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所恐怯名怖畏,犹豫两端名疑,损恼身心名毒,悕誉贪财曰名利,自举陵他名高慢。欲等即魔,亦持业释。’   《华严经大疏钞》卷二十亦列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并释之云∶贪着五蕴为蕴魔;执着五尘境,起一切烦恼为烦恼魔;一切恶业为业魔;高慢心为心魔;命终为死魔;他化天大魔王为天魔;执着所修善根为善根魔;耽着所得禅定,不求升进为三昧魔;悭吝法,不开导他人为善知识魔;着菩提智为菩提法智魔。   ◎附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摘录)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蕴魔,生诸取故;烦恼魔,恒杂染故;业魔,能障碍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舍生处故;天魔,自憍纵故;善根魔,恒执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识魔,起着心故;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恶心布施,嗔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盘离欲寂静,是为魔业;于菩萨所起嗔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乐学世论巧述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何等为十?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扩展阅读:
发表于 2010-2-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四魔   【四魔】   (梵catva^ro ma^ra^h!,巴catta^ro ma^ra^,藏bdud-bshi)   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   (1)烦恼魔(梵kles/a-ma^ra,巴kilesa-ma^ra,藏n~on-mon!s-pah!I bdud)︰指恼害众生身心的贪嗔痴等烦恼。   (2)蕴魔(梵skandha-ma^ra,巴khanda-ma^ra,藏phun%-poh!I bdud)︰指起种种障害而构成众生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又作阴魔、五蕴魔、阴界入魔等。   (3)死魔(梵mr!tya-ma^ra,巴maccu-ma^ra,藏h!chi-bdag-gi bdud)︰指能断众生命根的死。   (4)他化自在天子魔(梵deva-putra-ma^ra,巴devaputta-ma^ra,藏lhah!I buhi bdud)︰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及其眷属,以其憎嫉贤圣的无漏法,作出种种扰乱,妨害众生行善事,令无法成就出世间善根。又作天魔、天子魔。   关于破斥此等四魔之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九云(大正13·53a)︰‘若能观法如幻相者,是人则能破坏阴魔。若见诸法悉是空相,是人则能坏烦恼魔。若见诸法不生不灭,是人则能破坏死魔。若除憍慢则坏天魔。复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坏阴魔,若远离“集”破烦恼魔,若证“灭”者则坏死魔,若修“道”者则坏天魔。’   《大智度论》卷五谓(大正25·99b)︰‘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着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但若就释迦佛破魔之相而言,则起金刚心时破烦恼魔。舍第五分寿入无余灭时破蕴魔。应魔王之请后留三个月时破死魔。成道之际在菩提树下降伏魔王的扰乱,是破天子魔。   上述四魔之说明,仅就界内的分段生死而言。此外,另有试图简别界外的变易生死而作说明者。如天台智顗《摩诃止观》卷八之三谓有界外的四魔,即无常等四倒是界外烦恼魔,界外的五阴是阴魔,变易的死是死魔,界外虽已无欲界六天的天子魔,但在二十五三昧中的赤色三昧未究竟,故以义立为天子魔。   此外,智顗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书中,将四魔的第四种称为鬼神魔,并将其分为精魅、堆剔鬼、魔恼三种。又,《摩诃止观》卷五之一将止观十境摄为四魔,以阴入境、业境、禅境、二乘境、菩萨境为阴魔,烦恼境、见境、慢境为烦恼魔,病患境为死魔,魔事境为天子魔。(参见附录)   此外,在中国佛教里,也有人指无常、无乐、无我、不净的四颠倒心为四魔。此四者亦能恼害众生,故称为魔。《大乘义章》卷十四云(大正44·752c)︰‘第六天子无常、无乐、无我、不净,此四倒心复为四魔。’   ◎附︰《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摘录)   当知诸魔,略有四种。魔所作事,有无量种。勤修观行诸瑜伽师,应善遍知,当正远离。云何四魔? (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蕴魔者︰谓五取蕴。烦恼魔者︰谓三界中一切烦恼。死魔者︰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夭丧殒殁。天魔者︰谓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是名天魔。   当知此中,苦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于其死作障碍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种,建立四魔。谓依已生,已入现在五取蕴故;方有其死。由烦恼故;感当来生。生已便有夭丧殇殁。诸有情类,命根尽灭,夭丧殒殁,是死自性。勤修善者,为超死故;正加行时,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为障碍。由障碍故;或于死法,令不能出;或经多时,极大艰难,方能超越。又魔于彼,或有暂时不得自在。谓世间道离欲异生。或在此间,或生于彼。或魔于彼,得大自在。谓未离欲。若未离欲;在魔手中,随欲所作。若世间道而离欲者;魔缚所缚,未脱魔倦罥。由必还来生此界故。
发表于 2010-2-8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发表于 2010-2-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发表于 2010-2-8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发表于 2010-2-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3 编辑

发表于 2010-2-10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0:31 , Processed in 3.44205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