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47|回复: 10

[说说布施网] 毛泽东与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8380_2010011110142610Dju.jpg 拜石头为干娘   毛泽东的外祖母与母亲都笃信佛教。在毛泽东出生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已生过两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氏生下第三个儿子毛泽东,格外疼爱。她唯恐这个儿子再夭折,多方烧香拜佛,并念佛吃斋,她坚持吃“观音斋”的历史从这个时候开始。   文氏还不放心,为了使儿子“根基稳固”,她将毛泽东寄居娘家,拜后山龙潭口一块巨石为干娘。文氏娘家有个龙潭,内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且挺着一块石头,高二丈八,宽二丈,石下传说镇有一妖怪,石上建有小庙,人们称为“石观音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前来祷告。毛泽东出生不久,外婆就和文氏把他抱到“石观音庙”烧香叩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小时候大家便叫他“石三伢子”。   随母亲信佛   文氏虽未读书,但佛教思想对她影响极深。毛泽东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也跟随母亲信仰佛教。1909年,因为母亲生病许过愿,毛泽东曾到南岳朝山进香。毛泽东还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凤凰山的佛寺里去拜佛。他自家的堂屋供有佛菩萨像,也是依时按节烧香叩拜,从未间断。同时,也拜天地,祭祖宗。1959年6月,毛泽东重返故居时,还指着堂屋正中摆过神龛的地方风趣地说:“这是我初一、十五工作过的地方!”   佛教讲慈悲、布施、平等、博爱,这些思想在毛泽东母亲身上有完整的反映。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给贫苦乡亲接济粮食。在饥荒时,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有《祭母文》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并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于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   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有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一直到他成为伟人之后,他仍旧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解放后,毛泽东经常给父老乡亲和师友,尤其是生活困难者多次寄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设宴款待,送给许多礼物。而他自己则节衣缩食,吃、穿很普通,生活相当俭朴。这些无疑是幼年受母亲影响的缘故。   两“党”之间的斗争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不信佛教,他一心想的就是发家致富,对妻子和儿子的施舍行为非常不满,甚至体罚和责骂毛泽东。因此在家庭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正如毛泽东同斯诺所说:“我们家分成了两个‘党派’。一个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包括雇工。但反对派组成的‘联合阵线’内部也存在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不直接进攻的政策。她批评任何明显情绪表露和对执政的公开反抗,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传统。”   家庭出现了矛盾,反对党认为其根源是父亲不信佛,导致思想分歧。因此,大家千方百计引导毛顺生信佛。毛泽东同斯诺说过:“因为我母亲虔诚地信奉佛教,她向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自己的父亲不信佛而难过。我九岁时,就同我母亲认真地议论过我父亲缺少对佛菩萨虔敬的诚心。从那以后,我们曾多次试图改变他,但却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我们被他的进攻所制服,只好败下阵来另想办法。而他就是对佛教不买账。”(以上均引自《西行漫记》)   尽管父亲反对信佛,但毛泽东和母亲仍旧我行我素,并在生活中搞慈悲布施活动。在穷人们“吃大户”那年,父亲囤积谷子不肯平粜。父亲要毛泽东收一笔账,毛泽东就在收回的路上将钱分给了几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毛顺生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这遭到了毛泽东和母亲的坚决反对,并且又偷偷去接济这位穷本家。   “佛教是文化”   毛泽东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他一直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观点他是始终没有改变的。   据他的卫士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时,有一天和李银桥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们去看看寺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些迷信。”毛泽东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革命不仅不能一下子否定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借助传统。1942年11月2日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讲过这样一番话:要把最高原则同群众当前的日常要求联合起来。像破除迷信、婚姻自由、社会主义、扩大城市都不要忘记,可是有一条一定要按照群众的要求,才算联系群众。接着他又以彭湃同志的活动为例说:彭湃同志是农民运动大王,他是留学生,是中共中央委员呢!他自己去拜观音菩萨,老百姓二月十九日去拜,那天他也去,如果不去人们就会认为他这个人不大正派,连菩萨都不信。   “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   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逢先知回忆,毛泽东重视宗教问题,特别重视佛教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他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使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慧能圆寂后由其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   毛泽东阅读经书,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在1961年1月23日同班禅说:“我赞同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据近年公布世界上有基督徒16亿,穆斯林10亿, 佛教徒3亿多,大部分在亚洲和中国。笔者注),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1963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一个文件上写了一个批语:“对世界三大宗教(耶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可见毛泽东对宗教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可惜人们没有理解和执行。   毛泽东一生跟书形影不离,他身边的书也常有佛教经典。据逢先知提供的书目单,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除马、恩、列、斯、黑格尔、费尔巴哈、诸子百家、朱熹、王夫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外,指名要带的佛经有《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可见,正因为毛泽东博学多闻,才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转文-----
发表于 2010-2-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2-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2-2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发表于 2010-2-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发表于 2010-2-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2-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红色经典剧“一致的细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三部红色经典剧“一致的细节” 梁煜璋 刊发时间:2010-02-01 14:42:26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电视剧《长征》、《解放》和《红色摇篮》是近年来央视热播的三部红色经典剧。说实话,笔者并没有全部认真地看过。不过在偶尔留心看到的一部分中,却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 先是电视剧《长征》,在第21集中有一个情节,是毛泽东与洛桑活佛“谈经论道”。相信当时很 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因为在此之前的影视剧中,几乎没有将毛泽东与佛教联系在一起的情景。尽管我们知道,当年毛泽东曾经向斯诺坦陈他在母亲的熏陶和教育下曾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这种事还是秘而不宣的。似乎一讲佛教就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有所冲突或背离,而在一个时期我们何尝不是将佛教等统统归为封建迷信,甚至对于宗教的认识,也受马克思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即“宗教鸦片论”的影响而多有误解。后来经过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甚至是当时党的总书记***同志撰文和讲话,在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观。比如***同志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包括“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指明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向和道路(黄铸:《中国共产党宗教理论和政策的历史考察》,载于《人民日报》 2003年11月14日 第九版)。大约电视剧《长征》就是在这样一种新宗教观背景下的产物。 再者就是现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红色摇篮》,在第18集中笔者也注意到:毛泽东“赋闲”携夫人贺子珍隐居东华山寺院,与慧明法师“谈经论道”。有了这两个一致的细节,笔者就联想,是不是中间的电视剧《解放》也有这样的细节呢?因为笔者当时没有看过,现在只好搜索查找。果然,在电视剧《解放》第29集中就有毛泽东(当时化名李德胜)登五台山拜访清净法师,并与他一边走一边“谈经论道”。这与那两个电视剧中“坐而论道”是有所区别的。有这三个一致的细节,笔者便认为这已经带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中,一为单,即个别;二为偶,即偶尔;三为众,即比较多,可以成群,带有普遍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三部央视热播的红色经典剧《长征》、《解放》、《红色摇篮》都要专门设计和突出“毛泽东与佛教”这一细节呢?除了上面讲到形成新宗教观的背景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是为了用佛教来渲染“毛泽东”这一角色的光辉?比如《长征》中就借助洛桑活佛之口,称赞“毛先生,你不但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慧者”。再比如《解放》中也借助清净法师之口,称赞“李施主”即毛泽东“智者为山,慧者为海。”据笔者理解,所谓智,首先是知识渊博;所谓慧,当然是指觉悟。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大智慧的人物。但两部电视剧中不论是“毛先生”还是“李施主”都是谦虚地谢绝了这种赞誉和恭维。 是为了迎合民众朴素的类似宗教的心理吗?毛泽东被中国人民誉为“大救星”,甚至也有人说毛泽东就是文殊菩萨转世。在民众心理,毛泽东就是一尊佛。就像过去甚至现在一样,很多人悬挂毛主席画像,佩戴毛主席像章,甚至家里还要供奉一尊毛主席雕塑。人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些实际的行动或仪式表达对毛主席虔诚的热爱和无尽的怀念。比如,在《长征》中,洛桑活佛就将毛泽东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直接称作“马教”,“毛先生”也没有纠正这种叫法,而是接着阐释他的宗教观,当活佛问:“毛先生说得在理,用佛家的话说,如果有一天马克思主义不能普渡中国的众生,你将怎么办呢?”毛坚定地回答说:“我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样一种宗教的形式表达自然要比不加修饰的马克思主义说教更易于民众接受。 还是为了对现实有所启发?这是央视主旋律作品的一大特点。我们从中也会有所感悟。比如《红色摇篮》中毛主席与慧明法师的坐而论道。就讲了佛教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不衰,其根源就在于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存,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文化”是相映照的。而更深刻的主题就是,我们党的政策、理论以及文化,同样离不开其他理论和文化甚至宗教这样一种多元的氛围,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绽放“一枝独秀”。因为这也表明我们党新时期体现出“兼容并蓄”的一种性格和特点,我们不是对外界充满敌意,而是携手构建和谐。我们党八十多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新中国六十多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自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我们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只有这样,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无限希望和光明前途。 在《解放》中,毛泽东对清净法师讲:“吾心即吾佛”。事实上也只有“宁静”才能“致远”。我们需要那样一种虔诚的态度,也需要那样一种执着的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矢志不移地奋斗,才能像佛教那样普渡众生,让社会和谐,让百姓幸福。
发表于 2010-2-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发表于 2010-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48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17:46 , Processed in 2.960008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