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03|回复: 2

[大德开示]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8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1)
净界法师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因缘,来和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那么,我们在正式讲这个阿弥陀经之前呢,我想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这次研究这部经的一个目的。 那么基本上,我们学习佛法,每个人进住佛门那,各有各的因缘不同。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我们今生乃至来生的身心,能够离开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那么我们依着这样的目的啊,来到了佛门。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修学佛法。在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我们应该要如何的离苦得乐?这个痛苦是怎么产生的?安乐又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从佛法的因缘观来说明那,这一切的痛苦,是由于生死轮回而引起的。身是苦本。换句话说,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每一次受生,都积聚了很多的痛苦。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僧会苦,乃至於五蕴炽盛苦。换句话说,当我们在三界,一旦受生,痛苦就不能避免。每一期的受生都积聚了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我们讲,熄灭痛苦就必须要熄灭生死的轮回,达到无生的涅槃彼岸。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主要宗旨。那么至于这个方法,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当中呢,把佛陀的法门呢做了一个判教。他说,佛法当中主要有两大门,一个是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 那么这个圣道门的一个方法就是以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就是你必须仰仗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消灭你无始劫的烦恼和罪障。那么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个方法,这叫圣道门。那么第二个你可以选择净土门,就是仰仗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我们一念真诚的心,来忆念弥陀的名号,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相好。那么跟弥陀感应道交以后呢,我们到了净土,去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一个是在秽土断惑证真,一个是在净土断惑证真,这样一个差别。那么这两个差别呢,印光大师讲出了一个譬喻:说这两个法门的差别呢,就像是蚁子登于高山,以及风帆杨于顺水。说我们假设选择一个圣道门,就像蚁子,就像蚂蚁在登高山,这整个过程是非常的辛苦,很多的障碍,烦恼障。在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烦恼会障碍你修学圣道。业障,你无量劫来所聚集的业力,障碍你修学圣道。报障,你的这个生命体有老病死,老病死一出现的时候,障碍你修学圣道。就像这个蚂蚁,它要经过很多很多的波折,才能够到达山顶。入道多辛苦,这个叫做难行道,当然这也是一个方法。那么第二种方法,你可以选择到净土去,那么这种情况就好像是风帆杨于顺水,那你这一个船,在一个顺风的情况之下,你坐这个船那,坐着弥陀的大愿船,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这当中当然在弥陀大愿船的摄受,你就比较容易成就。在净土当中呢,极乐世界这种依正二报的功德的摄持,你就能够在那个环境,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么,这两个法门,所成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就不一样。那么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末法时代啊,这个业障深重,福慧浅薄啊,这样一个根性来说呢,净土法门对我们来说,就比较是契机的法门。那么在整个净土当中啊,我们讲三经一论,这阿弥陀经的一个特色啊,印祖说,这阿弥陀经啊叫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文字简要,但义理却非常的详细丰富。文简意赅。所以说,我们如果透过阿弥陀经的学习啊,我们的确能够正确地掌握净土的理论跟它的方法,乃至我们未来一个自利,乃至于一个利他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研究这部经的一个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8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2)
净界法师
好,那么现在我们打开我们的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来解释阿弥陀经。看讲义,将述此意大分为三,我们正式呢分成三大科来解释这部经 一、自序,蕅益大师自己作了一个序;第二个解经,正式解释经文。第三跋语,藕祖写完要解后呢他的一段跋语。 经初,先看第一科,自序。那么自序分成两大科,第一个是序法门。先说明佛陀所施设的这些差别法门,第二个呢是序注疏。讲到藕祖个人,他著作这部要解的一个因缘。先看序法门:序法门当中分成两科,第一总序多门,二、别显净宗。先笼总地说明,佛陀这个说法的一个原则。是个总说。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这个原夫是个发语词,没有意思的。这三世诸佛以大悲心啊,佛陀在这种自受用的神圣法性三昧当中呢以这个大悲心啊怜悯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那么随机施化,为众生说法。这说法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站在契理的角度呢虽归元无二。那么站在契机的角度呢,而方便多门。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 归元那,这个元和根源的源同一个字。这个归元指的是我们整个修学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究竟的真理。那么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呢,我们所追求的真理啊,对天台宗来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如佛性。那么在经论上说呢,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是怎样有的呢?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执著,所谓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是寻。寻就有思,凡夫的寻思乃至各式各样的业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无量无边的罪业,是有我们的妄想所创造的。所以熄灭我们的妄想,恢复我们的清净的本来面目呢,这是所有佛弟子的究竟皈依处。所以说这样的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他内心当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个位的,同一个法性的,就是佛性,所谓的一如无二如。那么我们就着众生的根机,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有些差别相。我们讲禅教律密净。你可以参禅来对治妄想;你可以持戒来对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观,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来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恢复你的本来面目。所以说,站在方便契机的角度呢,这个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他的一个会归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清净光明的佛性。这句话的意思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消息。说这个学佛啊,他是一个心地法门。他是一个心地法门,法法消归自性。 归元那,这个元和根源的源同一个字。这个归元指的是我们整个修学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究竟的真理。那么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呢,我们所追求的真理啊,对天台宗来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如佛性。那么在经论上说呢,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是怎样有的呢?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于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想、执著,所谓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是寻。寻就有思,凡夫的寻思乃至各式各样的业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无量无边的罪业,是有我们的妄想所创造的。所以熄灭我们的妄想,恢复我们的清净的本来面目呢,这是所有佛弟子的究竟皈依处。所以说这样的一个目标是一致的。归元无二,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他内心当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个位的,同一个法性的,就是佛性,所谓的一如无二如。那么我们就着众生的根机,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有些差别相。我们讲禅教律密净。你可以参禅来对治妄想;你可以持戒来对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观,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来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恢复你的本来面目。所以说,站在方便契机的角度呢,这个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他的一个会归处,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清净光明的佛性。这句话的意思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消息。说这个学佛啊,他是一个心地法门。他是一个心地法门,法法消归自性。 在这了凡四训中讲了一件事:说有个女居士,这个女居士,她很贫穷,那么她对三宝有信心,经常去寺庙里面礼拜赞叹供养三宝。那么有一次呢,她好不容易积聚了二文钱,就拿到寺庙去,很虔诚地去供养寺庙。那么这个方丈和尚看到以后呢非常感动,就亲自为她诵经为她回向。那么过了几年以后呢,这个女居士,福报现前,被国王选为贵妃,住到宫里面去啊,那当然是个荣华富贵的境界。那么这个贵妃有一次呢,她又到这个寺庙,拿了千金,用千金来供养寺庙。但是这次的方丈和尚呢,他并没有亲自为她回向,他叫一个旁边的徒弟啊,代他诵经回向。那这个女居士就很奇怪拉,说:师父啊,我以前供养二文钱,你亲自为我诵经回向,我现在供养千金,你却叫你的徒弟给我回向,到底是怎样一回事?这个方丈和尚说:你当初供养这二文钱,内心非常的真诚,这一念真诚心的功德太大,我一定要亲自为你诵经回向。但是你现在供养千金那,你这一念心呢,充满着骄慢。所以我就叫人,小徒弟代我回向就可以了。 所以说呢,一切的福田不离方寸,就是说,我们整个的修学过程当中呢,现前一念的心是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这印光大师的文钞也说到一件事,说有一个印祖的徒弟啊,他每天念佛念的很多,拜佛也拜的很多。那么他呢写了信给印祖,说:师父啊,我每天拜了很多佛,念也念了很多佛,但是为什么,我越念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印祖说啊:你这个修行啊,只是在事相上下功夫,没有把这些法门用来对治你心中的妄想。你只是说,哦我今天拜了多少佛、念了多少佛,心外求法。所以这样子呢,跟整个佛法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所以这个地方,益大师的慈悲啊,就一开始就标示出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说,不管你修学任何的法门,你一定要往你清净心的目标去会归,这个是三世诸佛一个施设教法的一个原则,这是一个总原则。那么这一段呢就叫做:总序多门。这是一个拢总的把佛陀施设教法的原则给标示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38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4)
净界法师
接着看下一段,又显持名胜,那么在整个净土当中呢,这个持名又特别殊胜,看两段,第一个正显: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那么,念佛法门啊,这个我们说本尊相应啊,他的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的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够接触,感应道交。在这当中呢基本上有三种方法:第一个,你观想佛菩萨的相状,观想或者是观像。或者是持名,你忆念他的名号。就是说你,去观想、观像、持名,都能够与佛菩萨的大悲心相接触的。但是呢,在这三个法门当中呢我们如果要加以简别的话呢,就是他要能够至简意,下手最简易,他的成就最稳当,万修万人去,成功率最高。那么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执持名号,他有这个简易跟稳当的两种功德。这个简易跟稳当这件事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呢从平时的修学来说。 那么,念佛法门啊,这个我们说本尊相应啊,他的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令你的这一念心跟佛菩萨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够接触,感应道交。在这当中呢基本上有三种方法:第一个,你观想佛菩萨的相状,观想或者是观像。或者是持名,你忆念他的名号。就是说你,去观想、观像、持名,都能够与佛菩萨的大悲心相接触的。但是呢,在这三个法门当中呢我们如果要加以简别的话呢,就是他要能够至简意,下手最简易,他的成就最稳当,万修万人去,成功率最高。那么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执持名号,他有这个简易跟稳当的两种功德。这个简易跟稳当这件事啊,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呢从平时的修学来说。 在这个丛林啊,古时候有个叫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啊,他欢喜吃冬瓜,所以人家就称他为冬瓜和尚。这个冬瓜和尚啊,看他的工作啊,他是采购。古时候丛林啊,天下名山僧占多啊。从高山上从山上走下来四个小时,上去四个小时,来回八个小时。那么他哪有时间去念佛堂用功呢?这整天就在外面跑来跑去。但是他想,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那么这一天呢隔壁来了个客比丘,参学的比丘呢,他就去找他说啊:我这一天到晚在外跑来跑去啊,你能否告诉我一个方法能够修持?那么这个客比丘啊就对他说:你啊,就好好地专心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个人也是老实厚道啊,一听就相信了。那么,他就在这工作当中啊,跑来跑去,心中就好好的念阿弥陀佛。信愿专持名号。那么这么一天呢,早课做完大家要下殿啊,冬瓜和尚就站出来了,说:大众师慈悲,我今天要往生净土,请大家先不要下殿,送我一程。那么大众师心想啊:你平常念佛堂啊也没看见你来参加,你现在说要往生净土?大家是半信半疑。那么大家想:好吧,那看看吧。那么冬瓜和尚就在中间坐着,大家为他念佛。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呢,冬瓜和尚就讲了一个偈颂:他说: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讲完以后呢,就安然地坐化。这当中呢,就把他整个,他一生的修因跟他的功德,因地的修因,果地的功德给表现了出来了。看他因地是怎么修的?说他因地呢:终日走街坊。我这个人的工作啊,随缘尽份吧。我的工作范围是一天到晚在外跑,在街坊、菜市场整天的跑过来跑过去啊,不像你们有这个福报啊,在念佛堂禅堂用功。当然这只是我身体的状态。我的身体在这个街坊当中啊跑过来跑过去,终日走街坊。但是我内心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心中念佛忙。内心当中是念念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啊。不过我们看看这释禅波罗蜜啊,任何的止观的修学,一定要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把所有的这些尘劳的事都要放下,没有说什么终日走街坊的。那么,因为净土法门,他的所观境最简易,因为你这个佛号一现前,一句弥陀念诵听,心念,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经过这三个次第,这个佛号从你的信愿心里面升起,从嘴巴的震动,产生一个声相,又把他听回去,哎,这件事就相应了。就跟你的本尊相应了。所以说呢,他最后的成就呢: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你看到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来跑去啊,我内心的境界啊,我心中的佛号是什么境界,世人皆不知,别有一天堂。所以从这句话也可以看的出来,这净土法门的方便。你在佛堂用功当然是好,但是你在动中也可以与弥陀相应。当然这是约平时的用功来说。 第二点呢,是约在临命终。这个临命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关键的时刻。古人说啊:“腊月三十算总账。”印祖说:我们一个人哪,平常什么事情都能够作假,你没有修行也可以装出有修行的样子。你造了很多的罪业,你也可以现出一个慈悲善良的样子。平时是可以作假,临命终的时候你是作不了假的呀。临命终,你现出什么样的相貌啊,善业起现行或恶业起现行,那个你作不了主,你没办法作假的,那么你这个就要算总账了。那么这个算总账呢,就会影响到我们下一辈子的投胎。善业起现行或者恶业起现行,这当中呢有两个因素会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第一个,随业往生。那么会随顺我们过去的善恶业去投胎。如果善业起现行,那么就投人天法界去,恶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法界去。随业往生。第二个,随念往生。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能够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去改变你的业力。趁这个业力还没有成熟之前那。比如,你忆念你一生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善法?那么以这个强大的善念,能够去使令你这个善念先去得果报。随念往生。或者你在这个净土法门当中呢,你这个时候,专心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心念。这个时候也是带业往生。随念,但这个随念的标准,这个念力一定要能够强过你的业力,念力一定是非常的明确,非常坚定的念力。那么在临命终的时候这样一种散乱心的状态。我们要栽培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念力。那么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简易最稳当的。因为他的所观境最简单。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啊,色身的败坏,内心的散乱,你要想去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可就不容易。不像你平常啊,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念佛堂当中啊那么容易。所以站在临命终的时候呢,这个至简易、至稳当非常重要。那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我们讲下手最简易,成功最稳当的呢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把这个念佛当中再加以简别。那么蕅益大师讲完这段话以后呢,他又加以引证。把他的理论再作一个引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20:45 , Processed in 2.88881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