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乃仁术
中华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讲:“医乃仁术。”这在几千年来中华医药学中不断涌现的民族良医中以及医药学思想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医必知“道”
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中说:“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拟,比。谕,同“喻”,说明,告知。受,同“授”,传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佛性、天理)是非常广泛的,它比拟于天地,匹配于四海,如果你不知道“道”的真谛所在,那么你在授道(比如传授医道)时,就会把本来很清晰明白的道理讲得糊里糊涂。
2、一药乃“道”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以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一种药来遍治众生之病的是“道”(佛性、天理),能够在众药之中选择药物对一种病进行治疗的是“医”(生)。
佛法认为,佛性之理(道、规律)贯穿于整个宇宙之中。人之所以会得病,主要是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身心规律等客观法则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在对“健康”下的定义中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因此,疾病并非仅仅是躯体的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疾病、适应能力的疾病和道德的疾病。佛法中认为治疗这些病的总体方法是医学(医道)和以佛性(道)为线索的佛法(法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治疗疾病的统一一味药就是“道”。
3、医道天德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泯(mǐn,音敏),消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生的天职,是帮助延续人们的生命健康的。这种道所体现出来的德和天地长养万物的大公无私之德相一致,它是佛性随缘而生利他妙用的生生之德。作为医生,一刻也不应缺少这种德。
4、医心近佛
明·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仙,比喻才华脱俗出众。慧有夙因,指天资聪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才华不脱俗出众,心灵不亲近于佛,即不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话,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将医生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它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佛性)之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
5、医破“我执”
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中说:“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灵知,即灵智,与“一灵空窍”都是指人的真心佛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医生,应当首先做到虚怀若谷,因为人的真心佛性就象空洞一样,本来无有一物,即所谓“人之初,性本无”。如果只是固执地执著于自己的见解(“我见”),而不谦虚,那么就会使自己和事物对立起来。“我见”坚固,势必就会轻视别人而产生傲慢之心,执著于“我是人非”,从而与外界对立起来。真心佛性就会被这些执著烦恼的扰动所蒙蔽。这样的医生,即便每天在形式上亲近别人,他最终也难以受益,直到年老还固执己见而不求进步,真是可悲啊。
6、良医三善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聿(yù,音育),笔。
意思是说:良医处世,不傲慢于自己的名声,不计自己的利益,这反而树立了他的品德形象;能挽救生命,妙手回春,这就建立了他的功劳;阐发深奥的医学理论,著书立说,这就建立了他的言论思想。医生就应该在掌握医学这门手艺的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善德,可见 “医道”对于世间而言,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7、苍生大医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恻(cè,音册)隐,同情。含灵,生灵。妍蚩(yánchī,音沿吃),相貌美与丑。华夷:华人和外国人。
“药王”孙思邈(581-682),中国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他博览群书,据《唐书·本传》记载,他精通儒、道、佛和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医治病时,一定要安神定志,稳住自己的心神,无欲无求,首先应该发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和普救众生之苦的宏伟誓愿。如果有求救治疗疾病的人,无论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本国人外国人、愚智,都应同样对待,平等布施,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也不要瞻前顾后,过于考虑自己的安危,护惜自己的身命。见到对方苦恼,就象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深深同情,不管寒暑、饥渴疲劳,一心前去救治,不要有怕耽误自己工夫和旅途劳累之心,如此才可称得上是“苍生大医”。反之,则是生命的巨贼。
8、医具三昧
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中说:“医虽小道,实具甚深三昧。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习存,忙中习定。外则四体常和,内则元神常寂。然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涵泳,涵养。性灵,指真心佛性。存,存思,即禅定。元神,本原的心神,即指真心佛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术看上去好象仅仅是一门技术,然而它也是需要很深的三昧(定态)的。医生应该守住自己的真心,涵养自己的佛性,动中也注意把握住自己,在忙中也注意修习定态。在外则身体协调健康,在内则内心安详清净。由此,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望色、闻声、问病和诊脉,自然会深入其实质,从而产生出适宜的施治方法。
9、百草之尝
《四部备要·淮南子·修务训》中说:“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硗(qiāo,音敲),土地坚硬而不肥沃。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神农开始教人民播种五谷,并根据土地的干燥湿润、肥沃与否、高下等具体情况进行栽培。他曾经亲自尝百草的味道和泉水的甘苦,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应该躲避的,什么是可用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有时一天能遇到七十次有毒的时候。
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学的发明者。他敢于冒毒尝百草的精神就是菩萨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所以后世有人尊称神农为“药王菩萨”。
10、改恶崇善是药饵
明·龚廷贤《鲁府禁方·卷四·医有百药》中说:“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人,他们在行善时,并不因为善的心行很小就不崇敬、不实施;对于恶的心行,也并不因为很小就不改正。改正恶的心行,崇尚善的心行,是治疗疾病的药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给健康下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人的疾病分为四类:躯体疾病、心理疾病、社会适应能力的疾病和道德疾病。通过改正恶的心行,崇尚善的心行,可以治疗道德的疾病,同时使心胸豁达起来而治疗心理的疾病,又可以协调周围环境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影响生理,所以又可以协助治疗躯体的疾病。可见,改正恶的心行,崇尚善的心行,确实是治疗疾病的药饵。
11、医忌邪念
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凡例·附录良医格言》中说:“凡诊视妇女及孀妇、尼姑,必俟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观看,既可杜绝自己邪念,复可明白外人嫌疑,习久成自然,品行永勿坏矣。即至诊视娼妓人家,必要存心端正,视如良家妇女,不可一毫邪心儿戏,以取不正之名,久获邪淫之报。”孀妇,寡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是一般妇女和寡妇、尼姑,必须要等着陪伴患者的人在旁边,然后才可以进入患者的房中进行诊治。这样做,既可杜绝自己产生邪念,又可以避免外人对医生的嫌疑,这种作风长期下去,成了自然,那么医生的品行就总也不坏。对于医生而言,即使诊治的病人是娼妓,对她也一定要心正行端,视之如良家妇女,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邪心和儿戏。如果没有注意这一点,会落得一个行为不正的名声,时间长了必定会遭受邪淫的恶果。
其实,岂止是医生对待患者如此,平常人们与异性相处时,也应该注意这样做。
12、勿起厌心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中说:“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蒂芥,即芥蒂,梗塞的东西,比喻心里厌烦或不快。疮痍(chuāngyí,音窗移),创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患有恶疮、痢疾等臭秽不堪,令人难以目睹而不愿看见的病人,医生也应该生起同情之心,而不应该生起一念厌烦或不快之心。
对待这样的病人,并非仅医生如此,其他人也应如此。这是悲心回向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