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197|回复: 28

[说说布施网] 请进来顶礼、赞叹、感恩 传承净土法门的祖师菩萨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进来顶礼、赞叹、感恩 传承净土法门的祖师菩萨门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了然、德森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海盐李净通敬编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心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久证法身,是大势至菩萨示现娑婆,乘愿再来。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实为末法不可多见。凡所著述如〈印光大师文钞〉,机理双契。若依据经法,其法语句句不违经法,若论依据四依,则段段依据四依法也,无须多说,只一正知正见可为粗说已,若详略,则赞之难尽矣!此是佛教界大德一共所认可也,大同也!印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印祖常云:在昔之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有根本。 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与讲经说法的形式弘扬净宗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为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创办弘化社,广印经书流通,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广被中外。    实在讲净土法门之事实妙妙妙也。如大师言:善导大师劝导专修,其利无穷,古来大德皆劝导指归,只要能信 只要能愿 只要能念佛则万修万人去,此乃万不漏一圆顿大乘一特别法也!但信要真信,愿要切愿,念要摄心专念,可为符合万修万去之旨义也,反是,若无信愿,则万修万必不去也! 印祖一生潜修实证,淡泊平常,后为龙天推出,以文字因缘作人天眼目,利益叵测,人称大势至菩萨再来。其著作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赞云:   幼习儒业,圣学自励。病困知非净土期,精修敛行迹。慧命灯续,末世永归依。   禀承善导专修旨,宪章灵峰续文钞。德厚流光终不掩,龙天共推示径要。昌明因果挽世运,专弘净土敦儒教。折摄语默皆教化,竭诚尽敬妙妙妙。
印光大师的文钞,风靡海内外,如果一个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不知道印光大师,没看过文钞,那真的可以说是孤陋寡闻了。这本《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对印光大师文钞中最最精要部分的摘录,欲得有心了生死者,印光大师的文钞皆应要读。
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再次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再次再次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赞净土超胜 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佛通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业正宗 。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念佛为净土之正行。(续)净土指要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三)复康寄遥书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行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极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那摩)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做、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圆顿法门。以故等觉菩萨,已邻佛地,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逆恶罪人,将堕阿鼻,若能称念洪名,即预末品。法门之妙,无以复加!世每以愚夫愚妇,悉能修持,谓为浅近。致令如来究竟度生之心,郁而未畅。众生现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禅师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伏愿一切见闻,同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回向往生也已。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正)印施极乐图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正)与徐福贤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莲池大师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正)净土决疑论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于《华严》末会。善财遍参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刹佛国。其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然华严会上,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着,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续)无量寿经颂序    ●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修习?(莲池大师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编者敬注。)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续)念佛恳辞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于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 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狮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照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五台,乃文殊应化之道场。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乎!(续)致广慧和尚书  ●极乐世界,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三)复叶福备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续)无锡净业社年刊序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道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决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三)复吴思谦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倘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 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倘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续)念佛恳辞序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续)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3:28 编辑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上.覆裘佩卿居士书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22:58 , Processed in 0.1738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