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839|回复: 22

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26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26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一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01

  诸位同修,隔了两年,我们在此地又有机会见面,跟同修们在一起研究《无量寿经》。记得上次我们讲这个经,大概讲了不到一半,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暂时中止,这一次隔了两年,我想我们还是从头讲起。这次有一个月的时间,连续三十天,以六十个小时,这部经可以介绍得出来,有个完整的介绍,对诸位同修于佛法的认识、修学都会有个好的帮助。

  学佛实在是不容易,佛门里面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我们愈想愈真实。六道里面,人生虽然很短暂,确实不容易得到,得到人身最可贵的就是闻佛法。但是我们晓得,佛法在这个世间虽然流传得很久、很广,毕竟真正得闻佛法的人还是非常的稀少,尤其是闻到正法更是难得。首先要跟诸位介绍的,什么叫做佛法?学佛如果对佛法没认清楚,我们一生当中的修学,就很难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佛法现在在世间,跟这个世间的世间法一样的混乱,我们今天讲的染污,佛法也有相当严重程度的染污,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见到。但是如果我们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真正佛法还是不难见到。

  首先我们要认清楚的,什么叫做佛法?「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法」是指一切万事万物,在佛教里用这一个字做为总代表、总代名词。于一切万事万物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它,正确的理解它,这就叫做佛法。所以说佛法无边,万事万物无有边际,我们对它的观察、对它的理解也是没有边际的。观察、理解要依什么?要依智慧,因此佛法所求的是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我们得到这样的智慧,在佛学里面有个名词,就叫佛陀。所以佛陀不是专指一个人,是指一个真正证得究竟圆满智慧的人,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佛陀。他依照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去修学,还没有证得圆满智慧之前,我们称他作菩萨。菩萨是在学习阶段,佛陀等于是毕业了,圆满的阶段。由此可知,菩萨与佛在佛教里面都是普通的名词,正如同现在学校里面学位的名称差不多,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相当于我们世间的博士学位一样,最高了,没有比这个更高。硕士学位相当于菩萨,阿罗汉相当于学士。所以,佛门有三个学位的称呼。因此诸位要记住,佛、菩萨、罗汉都不是神仙,与神仙都不相干,这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它是佛门修学某一个阶段成就的名称,这是要搞清楚的。

  佛法究竟是什么?诸位要仔细去观察,它不是宗教,现在大家都把它看作宗教。所以我们在佛法上修学,往往得到的效果是相反的,或者是歪曲、错误的,这都是我们一开头就把佛教看错了。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与我们中国孔老夫子所传的极为相似。孔老夫子教学的范围是一生,始从胎教,最后到慎终追远,这是一世的教育。而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比儒家教育范围要大,他是三世的教育,他讲过去、讲现在、还讲未来。所以在范围上来说,比儒家教育要来得广大,从纵深的方面来讲,也比儒家要精深。可是他们在理论、方法上可以说是非常的相似,很接近。佛法追求的是智慧,儒家求的也是智慧,儒家教学讲求悟性,佛法讲开悟,可见得他们教学的目标都相同,方法上尤其是相似。

  佛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他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如来智慧德相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才艺,他说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既然统统都有,现在我们都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原因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着,执着是一种感情,叫情执。你有妄想、你有情执,你把你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这个丧失不是真正的丧失,是迷失,佛跟我们讲迷失,如果你一觉悟,你的能力又恢复了。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佛没有法教人,无非是帮助你恢复你自己本来具有的智慧德能而已,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恢复你自己的能力。这些智慧、德能是你本来具足的,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完全相同。这是说明了佛法教学的目的。

  佛法的大用,简单的讲,就是教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人生是本人,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这么一种教育,可见得这个教育是非常踏实。我们能认清自己,能够认清我们的生活环境,小环境是我们一天到晚接触的,大环境是整个宇宙,我们今天讲太空,无尽太空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这些都要认识清楚。认清了,我们在宇宙之间,自己才能做得了主宰。所以佛又叫做「无依道人」,佛教给我们要依自己,不要靠别人,靠别人靠不住,靠别人会受别人控制,你自己就有苦,有痛苦,就不能得大自在,所以要靠自己。这一定要认识清楚,你真正认识清楚这个教学的目标、方向,我们现在很有趣味,对我很有受用,你才会很乐意的来修学。

  用佛经上的话,佛经上的术语,佛法教学的目的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古德所翻的叫「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先说正觉,正是正确,没有错误的,觉就是对一切法认识清楚,没有迷惑了。世间人,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也都有觉,对宇宙人生都有研究、都有探讨,也有许许多多的说明,可是在佛法里面,认为他有觉,但是这个觉是不正。佛法这个正字招牌的标准建立在哪里?这个要知道,佛法这个正,是建立在断烦恼。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你还有人我是非,心里还有贪瞋痴慢,有这些烦恼,虽然有觉,那个觉不正。必须要把烦恼断尽,那个觉才叫做正觉,佛法的正字招牌是依这个建立的。在小乘佛法里面讲见思烦恼断尽了,见惑就是见解,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他断尽了,所有一切错误的思想他也改正过来,这个觉才称之为正觉,在佛法里称他作阿罗汉。

  再往上进一级,这叫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叫「正等正觉」,不但是正觉,加一个正等,等是等于佛,当然他还没成佛,等于佛,这叫菩萨。最上面,究竟圆满了,无上了,没有比这个更上,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位置,就是成佛,佛叫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是有阶级的,在大乘佛法里面,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好像读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直念到五十一年级,五十二位次就成佛,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小乘阿罗汉有八个阶级,四向四果,有八个阶级。这就好比佛教的教育,小学教育是八年,八个阶级,八年级,大乘佛法五十一个年级,这是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所以罗汉、菩萨、佛都是人,都不是神仙,不能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当作神来看待就错了。现在有不少人有了灾难、有了痛苦,去拜佛、拜菩萨,求他消灾免难,这是把他看作宗教,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神明有没有能力消我们的灾、免我们的难?给诸位说,绝对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佛法把事实真相都告诉我们,我们的灾难从哪来的?从自己迷惑颠倒所造一切错误结果得来的,自作自受,谁能代替得了!自己做了恶业,说神明能够代替、能够赦免,这个话不合乎逻辑,没有这个道理,决定是自作自受。佛教给我们认清事实的真相,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佛对我们的加持,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保佑是一句良言,是一句真实的教训,我们明白了,依照这个去做,灾难自然就没有,自然就可以避免。

  这个在佛法总说叫业障,大家常讲消业障,业障是什么你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业障究竟有没有消自己不知道。绝对不是说念几卷经,拜个忏,业障就消掉了,到底消了多少?我告诉诸位,什么叫业障?「业」就是活动,就是造作,我们身体的造作叫身业,口里头的语言叫口业,心里面起心动念叫意业。身口意三种业有善、有恶,善业则得善的果报,恶业要遭恶的报应。怎么样消除?真的消除了吗?身口意三业清净你的业障就消除了。你念佛、念经、拜忏,心里面还胡思乱想,还有贪瞋痴慢,你的业并没有消掉,这个要知道,这才是讲真话,没有欺骗你。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知道有许多同修有苦难了,才入佛门来学佛;还有很多人听说学佛,我没有什么罪业,我为什么要学佛?乍听起来也满有道理,其实他错了。你说你没有什么苦难,不错,你对你自己,对你周边的环境,对于你的过去、未来,你知道吗?你清楚吗?不清楚。要想搞清楚、搞明白,就得要学佛,学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这是我们把佛法教学初步的目标、性质认清楚了。

  再说佛法从哪里学起?这就很重要。这一入门,大家都知道,我们去受个三皈依,三皈就是修学佛法的起点,从这个地方开始。传授三皈是教给你,传授,诸位要记住,传授,是把这个方法传授给你,佛法修学的纲领。从今以后,你只要遵守这个纲领去修学,就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目标;换句话说,究竟圆满的智慧要怎样恢复?佛告诉我们,你要从三皈这个方法下手,决定可以恢复。所以三皈就非常重要。三皈大家都晓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怎么个皈依不知道,什么叫佛法僧也不知道。皈依佛,一看到佛像,你要皈依它,错了。那是木头雕的,所谓泥塑木雕,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你!

  什么叫佛?前面跟诸位说了,佛是觉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觉才是佛。觉在哪里?觉是你的自性,自性觉。所以皈依三宝是讲求自性三宝,不是外面的,三宝都是你的自性,都是你自己的本能,王阳明先生所讲的「良知良能」,这是自性三宝。皈是回归,就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我们以往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所见的、耳所听的,都是迷惑颠倒。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从今天起我不再迷惑、不再颠倒,我要依自性觉,我对一切万事万物我要觉而不迷。依自性觉,就真的有依靠了。所以皈依从哪里归来,究竟依什么,这要搞清楚。佛是教你依自性觉,这个叫皈依,叫皈依佛。

  法是什么?法是一切正确的知见,正知正见,你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完全是正确的。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从今天起我要依正确的想法、看法,这个叫皈依法。皈依僧,僧不是指出家人,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今天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地球再要是不改善污染,恐怕再过几十年,地球上人类不适合生存。这种污染大家都觉悟到了,可是另一种污染比那个还要严重,现在人没有觉悟,那是什么?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不得了!地球污染不能生存,顶多断身命而已,断身命没有什么了不起,心理的污染是断你的法身慧命,这个问题严重。皈依僧就是心理污染的预防、保护,佛教给我们,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心。

  所以三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这个叫三皈。我想许多同修都受了三皈依,都受了形式的三皈依,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皈依,也没皈也没依。这是把佛法完全错解了,认为拜一个法师作师父,这是我皈依的师父,错了。诸位一定要把佛法修学的纲领记住,学佛就是学觉、学智。怎么学法?就是学觉、正、净。用什么方法去学觉正净?就有很多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方法、门道很多,统统修的觉正净。所以说法门虽然很多,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全是修的觉正净。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如果不是修觉正净,那就不是佛法,纵然打着佛法的旗号,打着佛法的招牌,也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诸位要能够辨别什么是正法、什么是假的佛法,你从这个地方就能辨别清楚了。正法,我们所得到的一定是觉正净;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觉正净得不到,你所修学的得不到。如果你真正得到,你头脑一年比一年清楚,不迷惑就清楚了,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这个就是你修学有了心得、有了收获。如果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还是迷惑颠倒,还是严重污染,那就错了。错的不是佛法,是你自己错解了佛法,错修了佛法,你修错了,修学不如法。

  刚才讲了这三个修学的纲领,这三大纲领你只要学一个,一个得到,三个同时都得到。譬如我真正觉悟了,觉悟的人还会有错误的思想吗?有错误的思想、见解,这个人没觉悟。觉悟的人,心还不清净吗?你就晓得,这三个只要修一个。在我们中国,佛法总共有十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八大宗里面,禅宗就是偏重在觉。这三个纲领,它只选择一个,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觉门入,它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以外叫做教下,像贤首、天台、三论、法相,这些宗派都是从经典下手,用经典来修正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它走的路子是正门,正知正见。净土宗跟密宗走的是净门,就是修清净心。心地清净了,思想当然纯正,自然也是觉而不迷。就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觉门、正门、净门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走进来都一样。没有进来,三个门有差别,进来了,统统是一样。所以一个门进来就统统都得到了。我们净宗所选择的就是净门,修清净心,特别着重在心地清净,心净则佛土净。

  诸位在三门里面要知道选择。觉门,实在讲,是要很利的根性,普通人觉不了。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他所接引学生的标准,什么人才有资格跟他学?上上乘人。大乘人都不够资格,都没有办法学这个法门,上上乘人修觉门,从这个门进去。大乘法多半从正门,也就是教下。而以净门实在讲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修清净心,上上根人可以修,下下根人也可以修,都能成就。所以,净门比觉、正就来得广大,从这个门进来的人最多,从觉门进来的人最少,其次的是从正门,净门进来的最多。这些都是事实真相,都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想想我是什么样的根机?我应该选择哪一个门,我才能进得去?门坎太高,我跨不过去。觉门的门坎最高,正门其次,净门没有门坎,平平的,一下就过去了,这是最容易进来的,这就是我们要善于选择。我跟同修们说这些话,这都是佛学里最浅显的常识。

  佛法是教育,我们从称呼上你就能理解。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所以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教育里面才有师生,跟宗教不一样。宗教称神是天上的父,他是父子的关系;称主,主仆的关系。他们没有师生关系,我们这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老师跟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宗教,人跟神不能平等,信了教不能都做上帝。佛法是学了佛,各个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应当成佛,应该成佛。即使在现前,我们通常称出家人为和尚,实在讲这种称呼不太恰当。为什么?尊敬过分了。他真的跟你是和尚关系吗?所以你要晓得和尚是什么意思,然后才晓得我称他作和尚太过分了。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亲教师,亲自指导我修学的,现在的话是指导教授,这个是和尚。另外一种人,校长,一个学校的校长称和尚。指导教授是和尚,这个关系太密切了。没有这种关系,我们通常称「阿阇黎」。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个是教我的老师,一个是我们学校老师,但是没有上过我课的,称呼不一样。亲自教导我的我才称他和尚,不是亲自教导我的不称和尚,我们跟他没有这个关系,称阿阇黎。阿阇黎是轨范师,就是他的德行、学问可以做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没有跟他学过,所以在称呼上就有差别。这些学佛不可以不知道,你要不晓得,就会把佛教变成宗教,把佛教变成迷信了。

  实在讲,现在学佛的人虽然不少,真正对佛教有认识的人不多,误会的太多太多了。佛法是教育,是一个非常广大圆满的教育,是我们应当要接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要认真修学的。因为它所求的是破迷开悟,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唯有智慧德能才能带给我们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个就讲的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佛教就是离苦得乐的教育。如果学佛学得很辛苦,那个错了,不是佛法里头没有乐趣,是你没有如法修学,所以你学得那么苦。真正学佛,确实一年比一年快乐,一天比一天快乐,如果要不快乐我就不学了,学它干什么!人生讲的是享受,佛法是人生第一好的享受,最好的享受。

  其次我要跟诸位同修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介绍这部经?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当中,它究竟是一个什么地位,我们也要把它弄清楚。佛法的经典就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经典之多,经典之丰富,可以说在这个世间任何教学都不能够跟它相比。为什么有这么多典籍?因为它的内容太广大了,博大精深,比现在这个世界最完整的大学还要来的丰富,还要来的健全。纵然对于现前这个世界一切万事万物有相当研究、探讨,但是对于过去世、未来世,那就很贫乏。现在对太空也开始来探测,宇宙之大,范围之广,以现在这个科技所能够探讨的,恐怕是万分之一、万万分之一还不到。而佛法里面讲的是圆满、周全,绝对不是现在学校里面所能够相比的。

  佛法究竟用什么方法,能把宇宙人生彻底明了?它的方法就是刚才跟诸位所讲的觉、正、净,就是用这三个方法,这三个方法总归纳来说就是定。所以在教科书总纲领上,佛跟我们提出三纲,就是戒学、定学、慧学。所有一切经典来归纳,不外乎这三大类,我们称为三藏经典。这三大类特别着重在定,戒是手段,是帮助你得定,慧是目的,目的是没有法子求的。心地,禅定到一定的程度,心开意解,叫大彻大悟,智慧自然现前。所以佛法的修学,是以定学为枢纽。不但禅宗讲求定,教下讲止观,止观就是禅定;净土宗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密宗讲三密相应,三密相应也就是禅定。所以只是名词不一样,内容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学佛对于修定是非常的重视。

  修定的方法很多,通常打坐是一个方法,念佛也是个方法,读经也是方法。所以你要晓得禅定两个字的本义。大家一听说禅定,就会想到盘腿面壁,你只知道禅定的一种,禅定还有许多种你不晓得,因为你对于禅定这两个字的定义没搞清楚。什么叫禅?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得很好,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六祖大师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实在讲,他老人家讲的禅定还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上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什么叫禅?不取于相就是禅,换句话说,外面所有的境界不能诱惑我,我不被外境所诱惑,这叫禅;内里面,我接触一切境界,我内不动心,这叫定。外不受诱惑叫禅,内不动心叫定,这是真正的禅定,禅定的本义。佛法无论大小乘,无论各宗各派,统统都是修这个,可见这个重要。净宗特别提倡的是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禅,不被外境所乱,也就是不被外境诱惑,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它特别着重的是先从定上修,先修一心,从一心达到不乱,这是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即使在禅宗,也非常重视念佛法门。百丈禅师是中国丛林的创始人之一,丛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教大学,是有一个完整制度化的教学。丛林之建立是在中国唐朝时候,马祖、百丈这两个人提倡的。马祖是道一法师,他俗家姓马,在禅宗是一代祖师,人家称他作马祖。大家不要联想到我们台湾妈祖庙的妈祖,那就错了,那就误会太大了。这是禅宗的道一禅师,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跟百丈两个人建立中国第一个丛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佛教大学,提倡大家在一起共同的修学。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是什么?戒律。戒律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但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每个时代不一样,每个地区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了解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条文要随时修订的,不修订不适用。诸位现在要翻开《大藏经》里的条文,没有办法用,用不上。你们如果去受戒,究竟受了什么戒?大概也是马马虎虎,含糊笼统,有名无实。实在讲,今天就没有这样的高僧大德,把戒律再做一次修订,使戒律现代化。百丈大师那个时候制订的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地化,戒律的现代化,他是唐朝时候,这一点诸位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就像我们一进门,上面写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进门看到的几个大字,那是戒律的精神,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是在唐朝时候正式把戒律做一次修订,适合中国人、适合本地人来遵守。但是唐朝到今天,可以说在制度上不相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意识形态也不一样,所以那些条文我们今天看起来也不适用。今天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东西依靠,没有戒律的依靠,这是佛法之所以衰微到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要知道它的原因在哪里。虽然这个清规每一个朝代都有修订,甚至于每个地区、每个寺庙丛林,都适合于它的生活环境,都有一部分的修改,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了。

  百丈大师当年就提倡「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我们今天怎么样?今天寺院是以多事为兴盛,没事就好像不兴盛。你看人家是怎么讲?以无事为兴盛,身心清净。诸位要知道,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以无事为幸福,多事不幸福,多事很苦,很烦恼。这是世间人往往想不通的,他想的恰恰相反,不知道佛家所讲的清福。清福实在讲,要有相当的德行与智慧他才能享受,普通人是没有办法享清福的。红福好,红福热闹;清福难,清福是真正的福报。红福里头享福造业,清福里头不造业。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所以禅宗丛林晚课还要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还要念佛求生净土,你才晓得念佛法门多重要。什么人提倡的?百丈大师提倡的。这是说明这个法门的重要性。然后我再跟诸位提一提,这个法门认识它很难,修学很容易,认识它很难,这也就是经上一再所说的难信之法。虽然百丈大师是这样的提示我们,可是几个人能相信?几个人能接受?如果不是把它真正认识清楚,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当中,你怎么可能选择这部经!一般年轻人尤其好高骛远,我本人就是一个,年轻的时候好高骛远,看中什么?看中禅,看中唯识,大家认为这是很了不起的。教下的《华严》、《法华》,所谓经中之王,喜欢搞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难,要有好的老师指导,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才能得到少分。我学佛总算非常幸运,前后就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是密宗的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我佛学的基础是从他那里奠定的。章嘉大师圆寂之后,隔了一年,我认识了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教,跟他十年。这是在这个时代,古人讲师承,我还沾了一点师承的边缘,这很不容易。所以我的佛法是两个老师教的,对于显教、密教我也都懂得一些,真的假的骗不了我。

  李老我跟他十年,我偏重在教上。他虽然是继承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法门,他劝我学净土,我只是不反对而已,能不能接受?很困难。到最后,他就给我说,这个法门自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都学习这个法门,纵然被它骗了,我们这一生也被它骗一次也没关系,那么多人都被骗了,我们被它骗一次算什么!真是苦口婆心到了极处,我听了也很感动,但是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你就晓得头脑顽固,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最后我学《华严》,我跟他学《华严》,我跟他主要修学的是《楞严》,《楞严》下的功夫最深。楞严、般若,就是《金刚经》跟《楞严经》这两部下的功夫最深。有这个基础,以后学《华严》实在讲是得力很多。《华严》我听他讲一个开端,八十卷我听一卷,这一卷听完,后面我统统都会讲,我就不要听了。我在台北讲《华严》,民国六十年开始讲,我讲了十七年。从《华严经》上认识了净土法门,这才死心塌地专攻专学,所以我对净土的起信是《华严经》建立的。

  我在《华严经》上得到两个大的利益,第一个就是对净土法门肯定了。因为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反省。智慧第一的菩萨他选净土,这一定很有道理,让我认真去反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懂得念佛的方法,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如何修学一心不乱,我明了了。第二个,我在《华严经》上看到了,全部《华严经》原来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大家都会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部《华严经》讲什么?就是讲这四句话,我真正搞清楚了。对于修学的层次、顺序、程序我很清楚,我知道从哪里下手,应该怎样修学才会有结果。所以我的净土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

  《无量寿经》究竟是什么?再告诉各位,《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浓缩。这下找到了,我就不再讲《华严经》,为什么?太大了,太麻烦,这是小华严,古人称这个经叫「中本华严」。我一听,一看到这个字样,我立刻就相信、就承认,确实这是中本华严。中本还有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等于说是《华严经》的题目、目录,《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提要、纲领,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细说,这三部经是一桩事情,内容性质完全相同。特别是在《四十华严》,《四十华严》讲四弘誓愿讲得实在是太清楚、太圆满了。一开头善财童子发心,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本会里面,文殊菩萨这一会,善财所修的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尽了这才出去参学,五十三参,从德云比丘到弥勒菩萨,五十二个善知识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对净宗的信仰,一切放下,专修、专学,是十七年的功夫得来的,不是人劝我的,人劝我我还未必相信,这是自己搞清楚了。然后才想想从前老师苦口婆心的恩德,非常之感谢,得来真不容易,正像这个经上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佛云难信真难信,亿万人中一二知」。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能够选择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的庆幸,实在是不容易。这是这么多年来,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才真正找到,实实在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第一经。我这个说法,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肯定,他看到我这个说法他特别赞叹,他说一点都没错。

  前面我就说到此地,现在就要入经题,把经题略略的跟诸位介绍一下,这个经题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次我为了节省时间,我把玄义、概要都省略掉。这部《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来是最早的,在后汉时期,佛法刚刚传到中国来,这个经就到中国了。在中国流传非常之广大,流传的地域也很广,先后有十二次的翻译。所以在同一部经,翻译之多没有超过本经。在一般经典上,我们所看到的有不少重译的,像《金刚经》就有六种的译本,文字虽然不相同,里面内容实在是大同小异,出入不大。同一个原本,翻译的人不相同,意思总是会差不多的。唯独《无量寿经》,十二种译本里面出入很大。十二种本子流传到现在,只有五种,其中有七种本子都失掉了,这些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因为在中国古时候,书本都是靠手抄的,手抄的数量很少,很容易失传。印刷虽然从宋朝时候发明,但是能够印出来的数量也很少,流通并不能说是很广,所以失传的机会很多,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非常进步,印的东西非常快速,数量也很大,价格很低廉,不容易失传。像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经本,我在这几年差不多已经印了总有三十万册,流通在全世界,这样大的数量流通出去,失传的机会就会很少。大量来印行,大量的流通。

  流传的五种本子里面,出入就很大。诸位将来细细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他的序文讲得很详细,介绍这部经的历史、翻译以及会集的经过,都讲得很详细,我在此地不必重复了。因为出入很大,所以古人就仔细去研究,于是发现这部经的原本一定不相同。如果原本要是相同的话,翻译的人再多,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一定是原本不相同。原本为什么不相同?那就断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多次宣说,不只讲一次。佛当年在世讲经,差不多一部经一生就讲一遍,没有讲过第二遍的,这部经是重复讲过很多遍,所以才有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流传到中国来,因此才有翻译的必要,翻译的内容出入就很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要研究净宗,因为这是净宗最主要的经典,就必须把它重新校对、重新来编,编成一个本子,编成一个最圆满的本子,我们中国人集大成,这就有必要。

  最早做这个工作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他编的这个本子叫《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流通很广,因为他编集的本子确实比原本要好,但是它里面还有遗憾。他所依据的本子是四种本子,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他没有见到。由此可知,王龙舒可以说是大佛学家,在佛教史上他有重要的地位,以他这样的人搜集这个经书,五种本子还缺一种,你就想到从前经书得到之难。缺一种,这一种里面有些经文是其它四种里面都没有的,当然他这个会集本也没有,所以他这个里面就有缺失。同时,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斟酌用字。会集就不行,会集是依据别人的译本,你要把人家经文改动了,后人不服气,虽然改得很好,但是也不服,为什么?你改经,他有这些弊病在。

  因此到了清朝时候,清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他有一个节本,他对王龙舒的本子不满意,他编一个节本。但是他的节本也很遗憾,他只取五种本子的一种,其余的四种他都没有采取,编得虽然是好。《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彭居士编的,经文是他重新编校的,批注也是他自己作的,这个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到咸丰年间有魏源(魏默深居士),他觉得《无量寿经》确实有重新会集的必要,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所以他的本子确实是比王龙舒、比彭际清的本子都要完善。但是还是不能够避免偶尔改了一些字,还有取舍的地方有些不太妥当,就是真正重点他没有完全把握到。有些很重要的他漏掉了,有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他长篇大论的节录出来,所以这也是一个遗憾的事情。

  一直到民国年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是一九三二年,夏莲居老居士他发心重新来编集。用了三年的时间,从五种本子里面重新校正,重新编集,编成这个本子。三年编成,又用三年的时间来修改,总共这部经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大概是用了六、七年的时间,编成这样完善的一个本子。确实超过了原译本,以及前人所会集的本子,这是近代梅光羲老居士、慈舟法师赞叹为《无量寿经》最善的版本。这个本子出来之后,慈舟大师在山东讲过,就用这个本子讲。梅光羲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广播过。民国三十七年律航老法师到台湾,将这个本子带到台湾。律航法师在大陆上亲近夏莲居老居士,跟黄念祖居士都是同修。

  这个本子带到台中之后,就送给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当年就叫瑞成书局重新排版来流通。我们现在看的这个本子,就是瑞成书局排版流通的本子,现在影印的。李老居士在三十九年,在台中讲过一遍,现在这个本子上写的字,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亲笔写的。我在台中亲近他老人家的时候,他把这个本子交给我,我看了之后非常的欢喜,因为他注得很详细,段落、层次、重点都交代得很清楚。我依靠这个注子我也能够讲,我就发心到台北去讲这部经。老居士告诉我,他说这个经现在不能讲,为什么原因?因为是会集本,有很多人对于净宗不了解,对于净宗误会的,尤其是对于这部经认识的人更少,所以批评的人很多。他说你年岁太轻,刚刚出去讲经,如果这些老居士、老法师来对你批评、指责,你困难就多了。老居士这一指导,我就把这部经放下来,就开始讲《楞严》。我在台北,《楞严经》讲过很多遍,讲《楞严》、讲《金刚经》,讲过很多经,总讲了有几十部。

  一直到李老居士往生,这个本子我偶然翻书的时候又把它翻出来。我一想,老居士这是一生的心血,这么好的注子,就把它印出来,印出来也算是纪念他老人家往生。这个本子流通了。这一流通出去之后,许多同修看到都喜欢,来找我,要我讲解,所以就开始讲这部经。从老居士往生到现在,这个经大概也讲了将近有十遍,遍遍都不相同,每一遍的意思讲得都不一样,愈讲愈新,愈讲愈契合我们实际的生活。所以愈是后听到的愈是有福气,这不是我吝法,不是的,是体会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圆满,道理在此地。

  『佛说』,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字,古德常讲是畅佛本怀,特别是这部经。佛说法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契机、要契理。理就是刚才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佛所跟我们讲的,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介绍给我们,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原则。第二要契机,契机就是我们学了之后,一定要得到实际上的用途。假如我们学了,学了没用,那佛就不说了。一定是你学了之后立刻就用得上,学以致用,这叫契机。特别是这部经,你学了之后马上就可以有用处,无论用在你的家庭,用在你的生活,用在你的事业,统统用得上,这才是真实带给我们生活的幸福美满。所以得《无量寿经》的利益的人非常之多,这几年流传的效果也非常之大。

  特别强调这部经,后面经文上会说到,因为这部经是直接度众生成佛道的法门。前面跟诸位说过,在大乘佛法,菩萨修学一共有五十一个阶级,这是什么?这是直捷成佛的法门,不要超过五十一个阶级,这是天才班,直捷成佛,这个很不可思议。诸位想想,不相信的人很多,这不足奇怪,看看他的样子,他像成佛的样子吗?这是对成佛的人说的,作菩萨、作罗汉的不够资格听这部经,也没有缘分听这个经,直捷教人成佛的经典,所以这个是很难得。佛说这部经是无比的欢喜,见到大众当中有这个机缘成熟,这一生可以圆满成就,怎么不欢喜!才说出这样的法门。

  『大乘』,拣别不是小乘经,也就是成佛的经典。『无量寿』,这是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弥陀经》上解释阿弥陀称为无量寿、无量光,实际上,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神通、佛的才艺、佛的德能、依报正报样样都是无量,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无量。这些无量里面顶重要的是寿命,譬如说你有无量的富贵、无量的财宝,你要没有寿命,谁去享?所以一切无量当中,寿命是第一,你有无量寿,所有一切无量我才能享受得到。寿命是无量无量当中第一德,以无量光为用,体用清清楚楚。

  『庄严』就是无量光的意思,无量的光明。唯有真实的智慧,正确的思想与见解,这是真实的庄严。庄严也就是我们讲的美好,我们个人生活美好、家庭美好、事业美好,统统都是庄严两个字所包含,这是我们所求的。无量寿、无量光明,这是我们所求的,要怎样才能求得到?下面就给我们讲方法,那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什么?如果从三学上来讲,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就是慧,戒定慧三学。如果从三宝上讲,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就是三皈依。所以我自从在新加坡讲这部经,新加坡的听众很多,每天晚上来听经的人都有一千多人,这一皈依就是几百人,取法名都来不及。没有法子,所以我一想,灵机一动,《无量寿经》上讲「妙音如来」,它是说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将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行成就圆满,再到他方世界去作佛教化众生,统统都叫妙音如来。既然将来都是妙音如来,现在我们就做妙音居士,不是很好吗!所以一律都用妙音了,法名统统用妙音。这个妙音就是《无量寿经》上来的,《无量寿经》上给大家授记,授记成佛,现在就用这个法名。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皈依,不仅仅是一般皈依三宝,教你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是皈依《无量寿经》的三宝。佛宝是阿弥陀佛,法宝是《无量寿经》,僧宝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三皈依真正落实了。所以我们修就是修清净、修平等、修觉。

  清净,简单的说就是三业无染,我们身语意不为外境所染污,就清净了,这一点很重要,要晓得保护自己的心地。可是今天这个染污真的严重,实在是严重。我在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候,那个时候正是大陆上推行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文化破坏很大。老总统在台湾提倡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因为看到文化大革命,他才注意到这个问题。有一天我在方东美先生家里,有几位教育部的官员那时候也在座,向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文化复兴运动,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法,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方先生听了之后,沉默了好几分钟,很严肃的说出来,他说有。那些教育部的官员精神都提起来,就问他应该怎么做。他说第一,要把台湾所有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广播、电视一律都停止。他们听了摇头,这个做不到。方先生说,这些东西天天都在破坏中国文化,如果这些东西不能够停掉的话,谈复兴中国文化,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听了有很深的感动,为什么?你想想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对我们的心理、精神、思想、见解的染污,非常严重,我们的确把它疏忽掉了。

  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怎么样?这些东西决定不能看。真正学佛人,你要修清净心,修一心不乱,你天天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就乱了,所以不能看。跟我学佛的人,认真要想修行,我叫他最好不要看报纸、不要看电视。天天天下太平,人家问什么事?没有事,今天世界上什么事也没发生,天下太平,我的心清净,我的世界清净;你的心不清净,你的世界不清净,我的心清净,我的世界清净。非常重要,什么事情不知道最好,你知道事情多,你的烦恼就多;你认识人多,你是非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我不要认识他,我也不要记他的名字,什么地址,我统统不晓得。来请我皈依,我都不知道。尤其现在用的法名都是妙音,统统是妙音,晓得是哪一个妙音?统统不晓得。别人给我写信,我一律都不回答。我看了一看,有人问我要书什么东西,我都交到基金会去,去照寄。问我其它的不重要的事情,我一概都不回答。为什么?百丈大师讲了,「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我们个人修行也是以无事为第一功德,要求无事。这是讲清净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怎样修清净心、怎样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凡是对自己心地清净有妨碍的,真的要知道防范,要远离。

  其次第二个是「平等」。古德给我们讲,平等在本经里面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平等普觉众生,这是讲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的确不可思议。诸位要晓得,众生不平等,十法界你想想看,从菩萨、缘觉、声闻到底下六道,它怎么平等?佛这个法门就是平等普遍觉悟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个不得了。地狱众生跟等觉菩萨,你们想想要能平等成佛,这个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相信的人太少了,真的难信。地狱造作罪业极重,他可以跟等觉菩萨平等成佛,你说谁相信?难信,真难信!但是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仔细读了这部经之后才晓得,这个真是佛度众生的本怀,佛度众生的本愿。换句话说,佛不是没有能力叫罪业极重的众生,立刻要堕阿鼻地狱永不翻身,我们要问,佛有没有本事叫他马上成佛?如果说佛不能,那么我们说佛万德万能,那是赞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真的;他说能,那佛的德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真的,确实。什么法门?就是这部经,能够叫极重罪业的人立刻成佛。换句话说,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依照这个方法修?不是佛不能,问题就是你信不信。你要信了就能,你不信,是在你这边,不是在佛那边,佛确实有能力。

  第二个意思是以平等法觉悟众生,这就指这部经。这部经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依据这个理论、方法能够叫一切大众平等成佛。这样的经典、法门,我们就不能疏忽了,因为在所有一切经论法门当中,没有看到这样殊胜的。《华严》的确是圆满,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的。《法华》、《楞严》最低限度也要中根以上的人,在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不敢保证。唯独这个法门,人人能修,绝对成就,这就不可思议,这才是第一殊胜的法门,没有比这个更殊胜。

  莲池大师到晚年专修净土,我这才明白,他晚年是真正彻底觉悟了,他老人家才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不要了,要这部经就够了;八万四千法门,饶与别人行,你们去修行去,我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行了。我自己也是发现之后,才想到莲池大师这两句话说得彻底、说得究竟、说得圆满。这样也同时才明了,佛说那么多经典、那么多法门,那么样辛辛苦苦干什么?是为了不相信这个一生成佛的法门,才不得已说一些权巧方便,去逗逗他们。真的呢,真的就是这一门,可惜他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相信了,还用得着饶舌吗?还用这么麻烦吗?不用了。我现在在美国达拉斯也盖了个小佛堂,里面也买了不少书,《大藏经》现在有八套,不同的版本的,我讲得很清楚,让与别人悟的,我自己看也不看它的。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

  平等第三个意思,平等觉是一切如来的正觉。第四个意思,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可见得「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对我们来讲是无比的亲切。古德对净宗有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弥陀,也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德号。这是这个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最简单的介绍。

  『经』这个字,此地讲「经」讲得很多了,所以这个字我们就把它省略。一般解释有四个意思,贯、摄、常、法。「贯」是贯穿的意思,无论是在理论、在方法,自始至终是一脉相承,有条不紊,这是贯的意思。「摄」是摄受,像磁铁的吸引力一样的。确实这个经你不接触不知道,你要是念多了,你晓得确实入进去之后,就欲罢不能。现在在台湾、在大陆有不少人,一天念十遍以上的,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要多少时间?三十分钟。同修们告诉我,早晨三点钟起床,在吃早饭以前,他已经念了六遍了,中午念两遍,晚上念四遍,就一天念十二遍,不妨碍他的工作。念这个经精神饱满,是最好的营养剂。

  这个法门最殊胜的功德,我跟诸位讲的真话,从前在此地也讲过,这个法门真正的好处,第一个叫我们不老,第二个好处不生病,第三个好处不死。我跟大家讲的话都是真话,绝对不是假的,身心清净,百病不生。疾病的根源是什么?是烦恼。就是你心地的染污,这是疾病的根源,那是因;缘是身体的染污,就是生理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就是你饮食吃东西不消化,排泄不好,脏的东西堵塞了管道,这是属于生理的。心清净、身清净,怎么可能生病,这不可能生病的。所以,饮食是愈简单愈好,量不要多,能够摄受养分就好了。这个法门,我所得到的效果是不老、不病、不死,你们要想得到这个好处,那就不能不学!

  明天我们就可以介绍经文了,从第一章。这部经总共是有四十八章,称四十八品也可以,前面两章是通序。确实,虽然这经不长,它是有大经的派头,那就是序文很长。一般佛经序文没这么长,它的通序有两章,第三章是别序,到第四章才入正宗分,流通分也有六章,也相当之长。所以,它是具足大经的架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02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

  【法会圣众第一】

  这部经内容总共分为四十八章,这是第一章。佛经的撰写很像我们现代的会议记录,所以一开头,它记载有时间、有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哪些听众,都记载得很清楚。这是所谓的证信序,使后来的人看到这部经能够生起信心,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经文一般讲序分都不是很长的,但是本经确实是有大经的架式,它的序分在这部经里面占了三章,第一、第二、第三都是属于序分。这样长的序分在佛经里面是不多见的,只有在大部经上才能见得到。经序的来源,我们在这个地方也把它省略掉,因为常常讲经,这些故事都常说的,许多同修们都知道,我们就省一点时间。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一开头有『如是我闻』,大概凡是佛经,开端都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实在说,它的含义非常的深广,也就是说明了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讲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一开端就把他所要说的告诉我们,就是「如是」。「如」的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宇宙人生的本体与现象。现象,我们讲森罗万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发生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用这两个字统统概括了。现象如其本体,本体如同现象,所以称作如如。这样解释怕初学的人听了还是很难体会,所以古德用比喻来说明,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到银楼里面看这些金器,那个样子、形状几千种、几万种,每一种都不同,质料是什么?质料全是黄金。用这个来比喻、形容这两个字的含义,整个宇宙之中,一切万事万法就好比是相状,好比是器,它的本质是什么?本质都是真金,这样从比喻上我们容易理解。宇宙人生的本体是什么?在佛法里面叫真如、叫本性。这个「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也叫本性,现在哲学家称之为本体。

  「是」就是讲的万事万物无有一法不是自性,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佛为我们说了许多的经论,无非是把这桩事实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所以,真如就是自己的本性,不是外面的。佛法与其它的学说不同,佛法整个所说的都是自己本分的事情,自性以外,无有一法可得。它所讲的全是讲自己,讲自己的真心,讲自己的本性,讲自己的真心、本性所现出的种种现象与作用。由此可知,佛所说的法与我们自己本人关系实在是非常的密切,绝不像其它的学说,我们可以学,我们也可以不学,或者我们选择某些种类来学习,佛法不然,不能不学。

  在一切经论之中,昨天跟诸位做了个简略的介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部经?在一切经里面,这部经不仅是第一经,佛经里面的第一经,实在讲对于我们自己切身受用来讲,这部经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圆满的运用在生活之中,这是非常的难得。就本宗来解释如是,「如」就是《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是心是佛」,「是」这个意思就是「是心作佛」。佛在哪里?昨天跟大家说过,佛就是自性觉,自性本来觉而不迷。佛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见得佛不是从外来的,本来是成佛的。可是现在很不幸的把自性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是迷了。佛教我们把迷惑去掉,恢复自性,这就叫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要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昨天还有一个同修来问我,他说我们人生活得很快乐,何必还要学佛?觉得没有学佛的必要。我给他解答的是,我说佛就是最快乐、最幸福、最美满的人,你的快乐、幸福有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说不出来。我说你要想你更快乐、更幸福、更美满,佛还是得学,不学不行。

  一开端用这两个字把整个佛法的精髓表达出来。这两个字也是正信的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佛所讲的法确实有理论、事实的依据,不是随便说的。不是他的理想,不是他的推测,而是实在的事实,决定可以相信的。这两个字也是指全部的经文,就是指这部经。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尊者,是佛的弟子。因为佛当年讲经说法,只是讲演,没有笔记,也没有写成书,只是讲演而已,讲完之后并没有记录。一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了,圆寂之后,这些弟子们才开会,把佛一生所讲的东西我们把它写出来,记录下来、写出来流传给后世,这是经典之由来。经典是佛灭度以后记录下来的,正如同我们中国孔老夫子当年教学,也是以讲演的方式。像《论语》就是弟子们记录孔夫子的言行,是夫子过世之后所记录的。这种情形在中国跟印度几乎都完全相同,不过儒家所记载的东西分量少,佛法记载的分量非常丰富,几乎将佛一生所说的差不多是全部都记录下来了。

  当时记录的方式是采取公开民主的方式,这是非常值得取信于大众,就所谓是集结经典。第一次的集结,主讲的就是阿难尊者,阿难是佛的堂弟,他跟释迦牟尼佛家族的关系,他是堂兄弟。出家,阿难是佛的侍者,也就是最亲近的弟子,照顾佛的日常生活,所以佛每一次讲经他都参与。他的特长是记忆力非常之好,听过一次就永远不忘,像我们现在的录音机一样。因此集结的时候大家都推选他,请他把佛当年所讲的经重复讲一遍。当时听众是五百阿罗汉,都是佛的弟子,大家听了之后,想一想阿难所讲的跟佛讲的是一样的,没有讲错,才可以记录下来。五百个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说,阿难,你这句话讲得好像我听了不大对,这一句就删掉。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是有一个人提出意见,这个就不能够记录下来。换句话说,要所有的听众(都是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每个人都同意,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的,这样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所以经典就非常的可靠。这是说经典的来源。所以,一开端有「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们能够相信,决定是真实的,阿难尊者自己说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所说的,不是传闻,是亲闻。

  『一时』,这两个字是说说法的时间,时间没有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没有这样记载,只记载个一时。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看到佛的经典确实非常佩服,但是对于经序,我知道「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讲的信成就。信,实在讲是入佛的初门,离开了信,可以说就不能入门。所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道是成佛之道,就是说信心是成佛之道的源头,一切功德都从信心里面生出来的,可见得信心非常重要。在净土里面讲,像蕅益大师所说依实相之理,理论是依据事实的真相,念佛求生净土决定不会错的,这叫「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解释「如是」这两个字,专就净宗角度来阐扬。可是对「一时」这两个字,太含糊笼统了,我们没办法心服口服。初学的时候,初初接触有这个怀疑,到以后搞清楚、搞明白了,对于他这个记载才非常佩服,为什么?因为时间不是真实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都是部落的社会,就像我们中国在周朝时候。周朝实在讲并没有统一,念中国历史都知道,中国的统一是在秦始皇,秦始皇以前,中国这个土地上有许多的国家,印度也是如此。不过中国在夏商周,历法已经统一了,印度的历法不统一,每个国家有它自己的历法。释迦牟尼佛到处讲经说法,到底要用哪个历法?统一的历法好记载,不统一的没法子记载,这是事实上有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主要意义。主要意义,佛这个一时是讲师资道合的时候,这个叫一时。也就是佛看到学生有能力、有机缘接受这个法门,佛就应当给他说这个法门,这叫时节因缘成熟了,应当要说,应当要传授这个法门。在净宗来讲,一定是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足。学生当中,对于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大家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奉行、能够成就,这个缘分成熟,佛是一定要跟大家介绍这个法门,这叫做一时。这个意思才是一时的正义,真正的意思。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佛」是说法的主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讲的人,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为我们主讲这部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当年讲经的处所。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们要想到印度去看看世尊当年的遗迹,相当不容易,现在交通便捷,到印度去观光旅游机会很多。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灵山,灵鹫山,《法华经》是在这个地方讲的,《无量寿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在这个地方佛讲了许多重要的大乘经典。这是处所给我们说出来了,下面是当时与会的听众。『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我们在其它经典上比较一下,各位就明白了。其它经典上讲「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部经是「万二千人俱」,几乎是其它大会的十倍,说出这个法会是特别的殊胜,跟《法华经》没有两样。诸位看看《法华经》的序分也是「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部经跟《法华》是相等的。《法华》是大乘圆教,通常我们尊重它是经中之王,它与《法华》相等,听众人数一样多。

  底下两句是赞叹这些听众们的道德、学问,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是『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大圣就不是小乘阿罗汉,所以这里比丘称为大比丘,是大乘比丘,不是小乘。大乘比丘再加上大圣,他们的地位至少也跟《华严经》相等,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参与这个法会不是普通人,在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绝对不是权教、小乘,不是这些人。这两句显示这些与会大众的身分。

  下面就列出几位代表,在佛法里面称为上首,我们今天讲代表,列几个人。这几个人不是随便列的,每部经展开,它所列的人不相同,它列的这些人含义很深,代表这个法门。就像会议记录,我们如果看看出席那些名单,就会知道这个会议的性质。如果开这个会议,看看出席名单都是工商业的巨子,我们就晓得这个会议一定是讨论工商业,讨论这些问题。假如这个会议这些出席的人都是教育界的学者,我们一定知道它是一种学术会议,就能够知道一个大概。佛法也是如此,看看列的这些人,就晓得这部经里面的内容。第一位它列的是:

  【憍陈如尊者。】

  这很不平常,诸位如果细细去看佛经,你很难得看到有这个人。我相信你们也看过很多经,有没有看过『憍陈如尊者』摆在第一个?没有见到过。这个人摆在第一个是非常的不寻常,什么原因?因为憍陈如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个度的弟子。世尊当年示现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对五比丘说法,说法当中,第一个开悟证果的就是憍陈如。把他列在此地,意思很明显,这个经是第一得度的,是第一成佛的经典。你说一切经典讲成佛,哪个经典是第一?这部经是第一。怎么晓得是第一?因为憍陈如在此地,他代表第一个得度、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果,他表这个意思。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很少看到把他代表第一。这是诸位要了解佛法编写的义趣,将来你看佛经心里就有数,看看这些人,就晓得这部经典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位置、它的分量,都能够理解。这是第一位。第二位是:

  【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

  『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当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跟『目犍连』,我们在很多经典上都看到他,他代表智慧,目犍连代表神通。神通这两个字怎么讲?诸位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它,千万不要错解了。现代人常常讲这个有神通,那个有神通,到底什么叫神通?神通两个字的本义没有搞清楚。通是通达,也就是明了通达;神是超越常识,神奇莫测。我们哪一个没有神通?你眼能见,耳能听,这都叫神通。你要问眼为什么能见?耳为什么能听?这个就很神奇了,能见、能听就通了,这就通达了。为什么能见?为什么能听?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所谓的神通,就是讲六根的作用。但是他们这些人能力比我们强,我们的肉眼,隔着一道墙,墙外面我们就看不见了;他隔着墙,墙外面那些境界他能看得见,这个墙障碍不了他,这个能力就比我们强。

  可是这两个人的智慧、神通上面冠上「憍陈如」,意思就不一样,跟其它经典上表法的义趣不相同,要加上第一智能、第一神通,有这个味道在其中。如果没有第一智慧、没有第一的能力,在众多经典之中,无量法门里面,你怎么会选出第一?这就好比中奖,那么多奖,你怎么一下就中到第一奖?所以这种排列跟其它经典一比较,显出非常不平凡,使我们了解这部经典在一切经中的分量、价值,都从这里表达出来。所以这部经,确实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夏莲居居士说得很好,他说这个法门「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知道的人太少了。我们非常幸运,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发现,能够把它找出来。我到此地来讲经,如果不把这部经介绍给诸位,讲其它的经论,那我很对不起你们。你们现在不知道,将来要是真正了解、知道了,你就会骂我:你这个法师吝法,知道第一经不介绍给我们,介绍第二、第三的。那个时候你会说话,现在你不会说,为什么?现在你不识货,到你识货的时候,你就会骂我。这就说明,我这些年来在世界许多的国家地区讲经,统统介绍这部经,其它的经论我都不讲,让别的法师他们去讲。这是说明,没有第一智慧,没有第一的神通,你就不可能选择这部经典。再下面是:

  【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这个『等』字就是省略掉了,省略掉哪些?就是一万二千人,只举出这几位做代表就足够了。迦叶尊者是禅宗初祖,释迦牟尼佛将禅宗传给迦叶,在印度传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他到中国来,把禅宗介绍给中国人,所以到中国来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传到第六代就是惠能大师,六祖惠能,禅宗在惠能大师的手上才真正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佛法产生了非常广大深远的影响。把迦叶尊者放在此地,就是说明了禅净不二,也说明了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之禅,表这个意思。他代表宗门,阿难代表教下,禅宗以外所有宗派都叫做教下。阿难是经典的集结人,所以是教下共同的祖师,不管哪一宗派的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的,流传给后世。

  他们两个人摆在此地,宗门、教下殊途同归,到最后归到哪里?统统归到净土,才晓得净土之殊胜。诸位要是细细去读《华严》你就明了,《华严经》上世尊告诉我们,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所以你现在修学任何宗派,你尽管去学,没关系,等到你将来证到初地以后,你会遇到普贤菩萨,跟普贤菩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现在纵然反对、排斥,没有关系,为什么?程度还不够,到那个时候你就了解了。那是拐了很大的弯,走了很多冤枉路,耽误很多时间,到最后还到西方净土。现在就相信,就念佛求生净土,到那里去了,不晓得过了多少劫才看到他:你老兄到现在才来!

  所以,整个佛法有三样东西是共同的,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决定离不开的。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共同科目,不管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有不持戒的,戒律是共同科目。第二是唯识,唯识是理论,共同的理论基础,净土也离不开它。第三个就是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归宿,不管你学哪个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净土。在中国的禅宗,禅宗昨天跟诸位同修介绍过,百丈禅师制定的宗门,就是禅宗的早晚课诵,晚课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虽然修禅,晚课还是念佛,临终的时候还是求生净土,诸位看看《禅门日诵》你就晓得了。《禅门日诵》在台湾也多次翻印,也很普遍的流通,大家都可以能看得到。所以,戒律、唯识、净土,这是佛门的共同科目,我们应当要知道。

  以上举出五个人是代表声闻众,就是释迦牟尼佛常随的弟子,下面是讲菩萨众。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我们看到这几位菩萨,就更深刻的体会到这部经的不可思议,为什么?普贤跟文殊是华严会上的上首,那么这部经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华严》、《法华》都是大家公认的经中之王,尤其是《华严经》,我们中国佛教称它作根本珐輪,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好像《华严》是一棵树的主干、树根,其它一切经是枝叶花果,都是从这个根生出来的,所以称它作根本珐輪。《华严经》上除了毘卢遮那佛之外,代表的就是二大菩萨,普贤、文殊,普贤排列在第一,文殊排列在第二,本经亦复如是,也是这样的排列,意思就是说明,这部经跟《华严经》没有两样。所以在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称本经为中本《华严》,《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是彭际清居士说的,说得非常有道理,他说的一点都不错。

  同时,普贤菩萨也表净密不二。密宗现在在美国也很盛行,密宗从哪里来的?龙树菩萨传下来的。龙树菩萨在南天开铁塔,见到了金刚萨埵菩萨,金刚萨埵也叫做金刚手菩萨,把密法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传到世间来。金刚萨埵是什么人?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在密教里面,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密教里面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就说明密净不二,这部经是无上的密乘。这个法门可以说把佛法各宗各派的东西统统都包括,你学了这个法门就样样都学了,没有一样漏掉的;学其它的法门,学一个可能漏掉很多,学这个是全都学到了。

  现在大家喜欢密宗灌顶,灌顶是什么意思?拿点水在你头上洒洒,那叫灌顶?你每天在淋浴洗澡的时候,那个灌顶比那个灌得更过瘾。所以要懂得灌顶真正的含义。像我昨天跟大家讲的三皈依,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那是完全错误。「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最殊胜、最顶的法门;换句话说,以大慈大悲传授你最殊胜、最顶高的法门,这叫做灌顶。我们晓得这部经是一切经中的第一经,这是顶法,你每天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两遍就是两次灌顶,这是一切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你都不晓得,这是真实的。所以,这个经是无上的密乘。文殊师利菩萨是代表大乘的禅宗,也表禅净不二。所以普贤表密净不二。

  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佛,根据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法灭之后,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到我们世界上来,下生示现成佛,这是贤劫第五尊佛。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对于弥勒菩萨非常的向往,希望将来他成佛可以做他的大弟子,得好好的巴结巴结。弥勒菩萨在本经里面,后一半他是当机者,前一半阿难是当机,后一半弥勒是当机。当机就是佛教学主要的对象,就是教给他的,前一半主要教的对象是阿难,后一半是弥勒也加入。由此可知,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他要不要讲这个经?当然要讲,弥勒在本经里面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要护持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这是弥勒菩萨的使命。

  『贤劫中一切菩萨』,贤劫一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弥勒是第五位,弥勒后面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现在是菩萨,贤劫中一切菩萨就是指他们这些人。换句话说,贤劫千佛没有一尊佛不接受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将来不弘扬、宣讲这个法门;换句话说,没有一尊佛不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看这些人参与这个法会,究竟是些什么意思?因此,我们在这里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大众统统都表示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称性的至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也就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能,的确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断烦恼、出三界、证佛果的第一法门。

  以上说的是出家的菩萨,再看下面经文,有在家菩萨,在家菩萨的人数比出家多。出家菩萨在此地我们只看到三个人,普贤、文殊、弥勒,在家菩萨列了十六位。我们看第二章:

  【德遵普贤第二】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共给我们列了十六位,这十六位统统是在家菩萨,这个就说明了,学佛要不要出家?我们在家学佛能不能成就?在家学佛成就比出家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比例。这些菩萨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实在了不起,他们跟普贤、文殊地位是平等的,统统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在家人能够证得等觉的果位,跟观音、势至地位完全相同,给我们举出十六位。这一段意思非常之深,非常明显告诉我们,这个法门主要是度哪些人成佛?主要是度在家人,在家人多,出家人少。在家,一生当中能够圆满成佛,只有这个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个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记住,要细心去体会。

  经文当中,除了『贤护』之外,其它的十五位菩萨多半是他方世界来的。贤护是印度人,出现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以在家身分证到等觉的地位。他方世界的菩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里面来集合,这个意思就又不一样。诸位想想它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他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也讲这个法门,也以这个法门普度众生。由此可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如来统统是这样的。一听说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些菩萨们统统都来,来给释迦牟尼佛做证明,证明十方如来与释迦牟尼佛同德同心。

  除了贤护之外,底下十五位菩萨简单跟诸位介绍一下。贤护,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他表的是这个意思。佛一定是护念菩萨,大菩萨一定护念小菩萨,彼此互相照顾,不让他堕落,不让他退转,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成就他,这是菩萨的事业。这是娑婆世界的,他方世界的有『善思惟菩萨』,这个菩萨代表的是正智明了。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对于世出世间法不能够通达明了,你也很难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需要真正的智慧。『慧辩才菩萨』,如同如来四无碍辩才,才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选择这个第一殊胜圆满的法门。『观无住菩萨』,这也像《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六祖能大师就在这一句经文上开悟的。所以这些菩萨名号表法里面有很深禅的意味,有甚深密的意味,显示出这个法门的圆满殊胜。『神通华菩萨』,这个代表的是善巧方便。

  『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也就是最高的智慧。在佛法里面,光都是表智慧,英是英发,杰出,就这个意思。『宝幢菩萨』,这是代表智慧的殊胜,幢是高显的意思。在古时候,佛法的教学跟儒家一样,佛法是教育,是属于师道,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要求学,没有人来拉你的,是你自动自发到老师那里去求学。老师如何告诉大家?像寺院里面讲经了,绝对不会发通知,不会邀请你来。像现在是发通知邀请你,在古时候那就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对法不尊重。不尊重,你虽然来你也学不到东西。求学的确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邀你来、请你来,你根本就没有诚敬之心,你来也是白来。怎样通知你?就是寺庙讲经的时候,寺庙大门前面有旗杆,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旗杆是挂幡幢的。幡是扁形的,我们这个地方,那边那个叫做幡。如果寺院里面做法会,旗杆上就挂这个,大家一看今天有法会,喜欢来参加法会的他看到就来了。如果今天讲经说法,就悬挂幢,幢是什么?是圆形的,也是幡的一类,但是当中是空的,有点像飞机场上风筒差不多。你看到旗杆上挂着是圆形的幢,就晓得今天这个地方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自动就来了。所以,不发通知,也不会打电话,用这种方法告诉大家,喜欢的你就来,你不愿意来的决定不勉强。

  这才是修学的根本,『寂』是根本,是学佛的根本。《仁王经》上把菩萨分为五个等级,统统叫忍,忍辱的忍,五种忍。第一种叫伏忍,伏就是降伏。第二叫信忍。最后一种是寂灭忍。寂是根本。寂灭忍是什么地位?地位可高了,寂灭忍有上中下,下品的是十地菩萨,就是法云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成佛,所以佛是上品的寂灭忍。可见得「寂」是成佛的根本。我们就晓得,为什么众生成不了佛?不甘寂寞,成不了佛。你要想成佛,心地要寂灭,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都要把它灭掉,心地才能恢复到真正清净光明,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它代表的意思很深,有密宗的味道在里头。

  『信慧菩萨,愿慧菩萨』,这非常明显代表净宗法门,净宗三大条件就是「信、愿、行」。信愿行都要以智慧为基础,它不是感情为基础,它是智慧为基础,都是从智慧里面生出来的。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信。念佛的功德利益实在不可思议,诸位把这部经听完之后,你才真正明了,才会尝到念佛的味道。现在虽然念,念了枯燥无味,所以你念不下去,没尝到味道,也就是念得不相应,虽然念,念得不相应。念到相应就有味道了,那个时候人不劝你,你自动也会念,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乐趣。

  『香象菩萨』,他代表的是愿力无边。不但我们自己要成就,我们要帮助一切有缘的人成就。哪些人有缘?他肯信、肯愿、肯行,这叫有缘。你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也不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没有缘。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不度他,是他不愿意让佛度,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佛不会以勉强他,佛是从来不勉强任何一个人。在动物里面,象的力气最大,把牠用来比喻,比喻愿力之大,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宝英菩萨』这是代表愿海德严,万德庄严。四弘誓愿要真正能够做到圆满,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弘誓愿可以说是一句口号而已,不是事实。即使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所讲的十大愿王,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成就,这是真实的。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任何一条都没有办法做到圆满,只能做到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做到,即使生到他方诸佛国土也不能圆满。要想圆满的把十大愿王做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文殊不能不发愿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诸位要是细细的去研究《华严》你就会明了,然后才知道这部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经》到最后结归哪里?结归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才真正是《华严经》的总结,是根本之根本。这么一来,我们对于这部经才真正把它认识清楚、搞明白了。

  『中住菩萨』代表的是安住中道。『制行菩萨』代表的是持戒念佛。『解脱菩萨』代表的是灭除烦恼。这些菩萨的名号都表示修净土的人必须要具备的智慧德行,我们不能说念念就过去了,不可以的。古人教给我们随文作观,我们念了名号,自己想想我有没有具备这个德行?我应该要如何来学习?将这些智能德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应用在事业之中,学了才有真正的利益。

  这是把表法的几位上首给诸位简单的介绍出来,看到这些人就晓得这部经里面的内容,人家问《无量寿经》里面究竟讲些什么?大概你也知道了,你也能够说得出。再看底下的经文: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几句可以说是本经的总纲领,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有根据,他不是随便说的。根据什么?就是根据这几句经文。佛讲《华严》,到最后总结,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经》的总结,结归在十愿。净土宗里面所有一切修学大众,统统都是修『普贤大士之德』的,换句话说,那一点都不假,真的是《华严》的精华了。

  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在此地简单跟诸位介绍一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个十愿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有一丝毫勉强做作的,没有,自然流露,性德的流露。礼敬对象是诸佛,诸佛到底是指哪些?除了自己之外,万事万法都是诸佛。所以诸位看到「礼敬诸佛」,不要把诸佛想到是十方一切佛,那就错了,那是诸佛里面的一小部分。为什么?《华严经》上佛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诸佛就是指一切众生。众生这两个字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我们这个人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是众生。这个东西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它也是众生,它众缘和合的。众缘和合拿现在的话说,它是许多条件组合的,哪一物不是众缘和合的?无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的。所以,众生不单单讲动物,植物、矿物统统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这个礼敬的范围太大了,不仅是我们这个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你想想看,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礼敬诸佛」能做得圆满吗?做不到。即使生到他方诸佛世界里面,刚才我跟你讲了,也只能做到一部分,不能够圆满。圆满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文殊不得不往生西方世界,道理在此处,他才能够把性德发挥到究竟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样劝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普遍劝导一切大众求生净土,理由就在此地。否则的话,我们为什么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东方药师如来琉璃世界不是也满好的,为什么偏偏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道理在。药师琉璃世界不是不好,是满好,但是还不足以称性,这是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因此,礼敬诸佛,我们对佛如何的恭敬,要拿这样的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绝对不是说我对佛恭敬,对人就可以不要恭敬,对事物就可以马虎一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佛教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拿对佛那种恭敬心来对一切人、对一切物、对一切事。诸位要记住,是以这分诚敬之心对人,不是讲外表,讲外表你见到佛会磕三个头,,你到街上见每个人都磕三个头,人家不说你神经才有问题,那个错了,是要拿这分真诚的心对人。对物,物是一切事物,为什么?物是众缘和合的,桌子、椅子都是众缘和合的,它也叫众生。我们对它怎么礼敬?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把它擦得很干净,对它的礼敬。对一切事我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它做好,是对事的礼敬。你想想看,这个学了有用,学了真有用,这才是你一生真正幸福美满的依据。幸福美满从哪里来的?从这些地方来的。当然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得很圆满,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个学佛的人,尤其是修净土的人,对人要真诚,对物要爱护,对事要认真负责,这是修「礼敬诸佛」。

  第二条是「称赞如来」。礼敬是普遍的,称赞这里面就有差别,所以它不叫诸佛,它叫如来。如来跟佛有什么差别?《金刚经》上就讲得很好,诸位念《金刚经》,有的时候念到佛,有的时候念到如来,佛跟如来是两个意思,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说的。所以,礼敬是普遍的,的确没有分别的,称赞就有分别,他是善的,我们称赞他,他是恶的,我们就不称赞。换句话说,他与性德相应的言行,我们称赞,与性德相违背的我们不称赞。这个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中,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得到。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所接触到的。所以这部《华严经》,实在讲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社会大众里面有善、有恶,善财童子对一切善人、恶人都普遍的恭敬,恭敬决定没有差别,赞叹有差别。你看在五十三参里面,他对于胜热婆罗门有礼敬,没有赞叹,为什么?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三毒烦恼里面的痴,愚痴。对于甘露火王没有赞叹,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没有赞叹,她代表的是贪淫。这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与性德相违背的,所以对他们有恭敬,没有赞叹。赞叹是要用智慧来拣别的,他是善,行善、心善,我们赞叹他;心行不善,我们恭敬他,不赞叹他。所以,赞叹的标准是如来,不是佛,礼敬的标准是佛,不是如来,这是有差别的。

  第三,「广修供养」。实在讲,广修供养就是六度里面布施的扩大。初学的时候我们学施舍,到性德流露的时候,那不叫施舍,施舍里头没有恭敬心,至诚恭敬的施舍是供养。供养要广大普遍的供养一切众生,这是性德,而且是无尽的性德,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希望自己有财富,都喜欢发财,实在说佛跟我们讲,我们每个人自性当中有无尽的财宝,这些财宝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他自性的财宝现在发不出来。唯有真正学佛的人就真正发财了,发了大财,为什么?他知道把自性的宝藏怎样开发出来,因为财宝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用什么方法来开发?用广大心、用清净心、用真诚心、用慈悲心来开发,你无尽的智慧德能财宝全都开发出来。

  我们今天那个财宝为什么开发不出来?我们的心,心是假心,虚情假意,哪个人曾经用过真心?虚情假意,佛门常讲三心二意,这个不能开发,悭贪、嫉妒,这个没有办法开发的。诸佛菩萨知道,他把这些障碍性德的统统把它洗刷干净,都去掉,性德才能够圆满的流露,统统显现出来。所以,佛教给我们从布施做起,布施要真正去做。财布施就得财宝,不要以为我的财舍掉,以后财就少了,那就错误了,愈舍愈多,财布施得财富。可是财施,财布施要施舍的得当,如果施舍的不得当,不但不能得财富,恐怕还要得罪过。为什么?你拿钱财去造罪业,这个不得了,这就错了。所以布施要有智慧。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你有财富是你过去生当中所修积的福德,你今天运用财富,那是高等的智慧。没有智慧,这个财用得不恰当,往往拿财富造罪业,那就不值得;有智慧,财富是造作无量的功德。

  财富应该怎样用法才能够不造罪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就想了很久,到最后我想了有三个用途,是决定不造罪业的。第一个印经布施,这个不造罪业。经书纵然送给别人,人家拿去卖钱也没关系,他拿去卖钱,他也得一点好处,还有人买去看,这个决定不造业。第二种放生,这是决定有好处。第三种是救济病苦。我们中国人常讲「救急不救贫」,人家有急难的时候,我们应当尽力的帮助他。这三个是真实的功德。在从前,经典里面所讲的,建道场供养出家人,这个功德很大。但是现在有很多道场里面天天打架,如果我建的这个道场,就让那些人天天在打架,这个罪业就造得很大。所以在没有观察清楚的时候,都不放心,不敢去做。那么印经、放生、救济病苦,这是不会有过失的。

  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你的钱财多,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有什么大的本事赚来的,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跟你同样一个行业,比你聪明、比你更能干的,为什么他赚不到钱,你能赚到钱?你能赚到钱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的,怎样聪明能干也赚不到。这桩事情诸位要好好念念《了凡四训》就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愈布施愈多,财富就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要的。我们想财富、想聪明、想健康长寿,但是你不肯修因,你怎么会得到?修因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有三大类,这三大类你要真做,很勤奋的去做,你决定可以得到,这三样东西你一生绝对不会缺乏,愈来愈多,这是事实。

  我在学佛之前,给诸位说,这三样东西我统统都没有。我命里没有财富,所以命很苦;也没有智慧,有一点世智辩聪;更没有寿命,从前看相算命都说我活不了四十五岁,短命。但是现在看看还有一点福报,四十五岁早就超过了,这些果报都是这一生学佛得来的,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这一生修来的,非常有效,非常可靠。只要你肯修,愈修愈多,这有真实的受用。为什么一些人读了佛经,也听讲了,还是不敢做,为什么?他有怀疑,恐怕靠不住,他有疑惑,他不敢做。所以前面讲「信为道元功德母」,真实功德你要得到,你得要有信心,你肯相信,你去照做,就可以得到,不过这个与亲近善知识是有关系。

  我那时学佛的时候,我是个军人身分,阶级很低,一个月收入在那时候新台币只有五十五块,哪有钱去供养老师!所以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他三年,我没有供养他一分钱,为什么?没有钱供养。老师对我非常好,非常爱护,有时候给我讲一点东西讲得很晚了,快要吃午饭的时候,他就留我吃饭,我在他那里吃了不少顿的饭,一分钱也没供养过。我相信他的话,为什么?他对我,没有一点东西他能得的到,所以我想他教给我的东西一定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像现在,现在法师来讲经,要你恭敬,还要你供养,还要收你红包,「大概不是真话,他是来骗红包的」,这不相信了。

  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大家容易懂,什么叫无畏布施?当众生有恐怖的时候,就是他身心不安的时候,我们能够保护他,让他能够得到平安,离开一切恐怖,这一类就叫无畏布施。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有人晚上走路害怕,怕遇到坏人,怕遇到鬼,走路不安,「我送你回家」,他心就平安了,这都叫无畏布施,诸如这一类的叫无畏布施,使别人得到身心安稳。不杀生、放生都是属于无畏布施,他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广修供养」是必须要修学的,福慧都从这个地方建立,非常重要。

  修供养真的要有智慧,否则的话,所产生的副作用实在讲太多太多,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佛当年在世,对出家人的供养只限于四种,叫四事供养,所以他决定没有过失。第一种是饮食。因为出家人托钵,你看到出家人,供养他一餐饭,这是决定没有过失。第二种衣服,衣服都不要天天供养,这一件衣服穿烂了、穿破了,才供养一件新的衣服给他。第三种是卧具,我们今天讲他睡眠的时候要被盖,卧具。第四种是医药,他生病的时候供养医药。没有财物供养的,像现在供养的有金钱,这个流弊就很多。钱多了就做坏事,钱多了,至少他心不在道上,他天天想到钱,他就不想道,把道给忘掉了,这个就有很大的过失。所以供养要有智慧。现在还有供养房屋,他本来出家了,没有家,现在供养一个家,又叫他回家去了,这个问题很严重。本来人家出家了,你把他搞回家,这个罪就很大,自己还以为功德很大,我建了个道场。没想到道场他有所有权状,有他的名字,他已经入了家,再回来了,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布施供养实在不容易,确实要有智慧。

  第四,「忏悔业障」。忏悔业障,同修们都很重视,常常去拜梁皇忏、拜水忏,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要忏悔。但是什么叫业障,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什么叫业障?你真的把业障忏悔掉了吗?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业障。「业」就是造作,业是造作,身体动作是身业,口里面的言语叫口业,心里面的念头,想东想西,叫意业。这三种造作障碍了本性,就叫做业障。我们要想忏除,那好了,这三种都不造作了。三业要正,三业不能邪,三业邪了就叫业障,就障碍自性;三业要纯正,业障就消除。消除业障第一好的方法无过于念佛,我们身拜佛,身业,口念佛,心里面想佛,三业清净,佛是最极清净。昨天经题上讲,无量寿佛是清净平等觉,我们身礼佛,口念佛,心想佛,三业都造的是清净平等觉,业障才能消除,最好的方法。念佛念久了,确实业障就轻了,智慧就增长,精神也饱满了,自自然然就不一样。所以要晓得怎样忏悔。忏了之后,究竟有没有效果?业障是不是真的少了?自己可以检点得出来的。假如忏是忏了,业障并没有减少,也没有消除,那就是白忏、白修了,修的没有效果。这些地方都要认真去检讨,修学才有真实的利益。

  第五是「随喜功德」。因为一切有情众生,可以说与生俱来严重的烦恼就是嫉妒,嫉妒心人都有,不要学的。你看一、两岁小孩他就有嫉妒心,你给他糖吃,别的小朋友给多一点,他就很不高兴,嫉妒心就现前,不是学来的,与生俱来的。佛告诉我们,这是很大的业障,教给我们用随喜功德的方法,把这个业障消除。见到别人好就跟自己好一样,不但不嫉妒,而且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他的好处就是自家的好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以教给我们随喜功德。这五条都是属于自性的功德,要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开发性德。

  第六,「请转珐輪」。请转珐輪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请法师、大德来讲经,因为讲经真正帮助许多多人觉悟。不讲,他没有听到佛法,迷惑,自己不自觉;听了佛法之后,他慢慢就觉悟了。所以这个利益很大,必须要有人启请。前面讲过了,佛法是师道,他不会自己来的,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去请,请这些老师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佛教是教育、是师道,所以学佛一定要尊师重道。为什么要尊师重道?这个意义我们必须要清楚。绝对不是老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对他恭敬,如果老师有这样的心,老师的心就不清净,老师的心就不平等,他要拿什么东西来教学生?所以尊师重道,诸位要晓得,这是性德。我们学习的目标要开发自性,用什么方法来开发自性?开发自性最好的工具就是孝道、师道。孝亲尊师是本性的性德,一定要利用性德才能够开发自性。自性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没有孝与敬,你就迷失了自性,自性不能够现前。由此可知,孝敬非常重要。

  儒家的教育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开过会,也没有互通消息,真是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圣人的知见不谋而合。我们要想求佛法,要想接受佛陀的教育,一定要懂得尊师。所以请转珐輪,转珐輪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讲经说法,或者是说教学。教学,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的请老师,这个老师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样的恭敬,心不能够有分别。若出家人我们对他恭敬,在家的老师我们就不恭敬,那就错了。本经就在这一章前面所列的十六位在家菩萨,统统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完全相同。不能说我对观音菩萨多一分恭敬,对这十六位正士我就用轻慢心对待他,那你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他们跟观音菩萨没有两样。

  所以我们求学,只要他是老师,不管他是什么身分,出家的身分也好,在家的身分也好,男人的身分也好,女人的身分也好,只要我拜他做老师,我就要以对佛菩萨、老师的心态去看他、去恭敬他、去向他学习。印光老法师说得很好,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俗话也说「善教莫如善学」,会教不如会学,会学,他真正得到了。怎么叫会学?就是具足虔诚恭敬心,对老师的恭敬,他真正能把老师所传的东西完全接受,完全消化,就靠敬心来消化。没有恭敬心,虽然学了,学了不消化,学了你得不到受用。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清楚。因此,我们要常常礼敬请这些大德们(刚才讲了,无论是在家、出家)讲经说法。有修、有学,当然最好有证果的,证果的人现在很难遇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凡是有修有学都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应当要请他来教导我们。这个「请转珐輪」就是请求他们来教导。

  第七,「请佛住世」,比前面的意义就更深了。我们请一个善知识到此地来教导我们,讲一部经,开一次法会,时间不长。譬如说《无量寿经》,每天讲两个小时,一个月的时间这部经就可以讲圆满,讲完了,老师走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情绪很热烈、很欢喜,似有所得,老师走了之后,没几天就又忘掉了,正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所以修学如果不能够继续,不能够长时间的熏习,很难成就。因此,我们对这个善知识,不但要请他来教导我们,而且最好请他常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受惠就多了,成就就不可思议。像在台湾,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一住就是四十年,这就是住世。他如果在台中没有长住四十年,台中莲社的莲友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有不可思议的成就,这种成就都是老师常住在世间。由此可知,请佛住世非常重要。

  佛不在世了,我们得请善知识。请善知识用什么方法请?是不是我们对他很礼遇,对他供养很丰富,让他生活过很自在,是不是这些?不是的。真正的善知识绝对不会计较供养,不会计较享受。你看李老师在台中四十年的表现,我们看到他所住的一个小房子,四十年没有更换过。现在我们看那个房子破破烂烂的,谁都不愿住那个房子,他在那里一住四十年。他的生活非常简单,非常朴素,我认识他这么久,没有看过他老人家做一件新衣服,他的衣服都是几十年前的。甚至于还有补的,破了他都没有换一件新的,他补了再穿,这是诸位到台中都可以看得见的。他是不是没有钱?他有钱,他自己有工作、有待遇,他把这些钱全部拿来广修供养给供掉了。别人有送他衣服的,我在台中十年我知道,送他新的衣服、好的衣服,他过几天转手就供养别人了,看哪个人没有的,他就送给哪个人。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非常之苦,衣食都有缺乏,所以人家送给他的衣服,他常常就送给我穿了。我到现在手上还有两件新衣服是他送的,我也舍不得穿,拿来作为纪念。

  怎样才能叫他住世?只有一个方法,依教奉行。老师的教导我们认真的学习,一定要把它做到,这样子不辜负他的教学,他必定愿意常住在世间。如果我们对他供养得再好,让他住好的房子,吃得好、穿得好,一切供养都好,他所教导的,我们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敷衍,私底下全违背,这个老师是决定不可能住在这个地方的。由此可知,「请佛住世」的条件就是依教奉行。这是我贡献给诸位同学、诸位同修,在一生当中,真正遇到大善知识,求他常住在我们这个地区教导我们,你就用这个方法,他必定乐意接受你的请求。对于生活方面来说,他是不在乎这些,他一定过得很简单,绝对不会麻烦别人,不会有多一丝毫的要求,吃得饱、穿得暖,足够了,最重要的是他的教学要真正能够有效果。

  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回向」。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告诉我们,十愿前面七项是普贤菩萨的大愿,后面三愿统统是回向,也就是常常讲的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这个地方讲得非常具体,便于我们学习。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育,我们要学佛,学佛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作为我们的榜样,作为我们的典型,我们希望学得跟他一模一样。在一切经典里面,实在讲这部经是无比的殊胜,因为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做法,统统在这部经典上。我们依照这部经典来学习,希望我们的想法与经典相应,我们的见解与经典相应,我们的身语意三业行为与这部经典相应,那你就是百分之百的学成了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你就是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的替身,你是真正的阿弥陀佛,百分之百的阿弥陀佛。为什么?没有两样,完全相同。因此「常随佛学」这个佛,我们在此地,在本经、本宗法门,虔诚肯定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就在这部经上,依照这部经就是常随佛学。这个跟一般讲法不相同,一般讲法没有这么踏实,唯独在本经、本法门里面,那是非常的踏实。

  第九是「恒顺众生」,为什么?如果你不能够恒顺,顺是顺从,恒是经常,要常常顺着众生,因为你顺着众生你才不会有烦恼,你才能真正成就你的清净心、平等心;你不能顺从,就要生烦恼,心就不清净,心就不平等。由此可知,《弥陀经》上所主张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与这一愿关系太大了。你不能修恒顺众生,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大的障碍。往生的条件是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无量清净,心是无量清净觉,我们的心觉但不清净,怎么能往生,怎么能相应?

  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我们要恒顺、要和顺,不但要顺,一定要和睦,纵然遇到不如法的事情,我们心里清楚明白。但是他在执迷不悟,我们用什么样心态?六祖说得很好,「合掌令欢喜」,决定不要与他争执,让他欢欢喜喜,慢慢去影响他,他总有回头的一天,总有觉悟的一天。这个「合掌」最好是念阿弥陀佛。他来给我们说了一大篇大道理,甚至于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是迷信,念阿弥陀佛没有智慧,这是愚人所修的。我们可以跟他合掌说,我聪明智慧都不够,学别的法门都学不会,我是个愚人,佛很慈悲,开了一个愚人的修行方法,我就遵照这个方法修行。合掌「阿弥陀佛」,说我不如你,你的智慧、你的德能程度都比我强,你修那个法门能够成就,我修那个法门不能成就。这样他听到也很欢喜,也很高兴。他责备我们,我们统统接受过来,不相妨碍,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叫恒顺众生。不要批评、不要争执,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平等,与经相应,这样就好。能够劝导他的,我们要劝导他念佛,不能劝导他,我们合掌令欢喜,这样就好。

  第十,「普皆回向」。普是圆满、普遍,把我们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也就是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一切不执着、不分别,心地才真正达到真正清净。如果自己的功德执着,我所修的功德不愿意给人,这是一念的无明,这是一念的染污,你的心纵然清净平等,没有达到究竟,为什么?这一点肮脏东西还没有把它去掉。可见得「普皆回向」才能够真正成就清净平等觉,圆满的达到目标。这个是十大愿王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三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0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一行,从第二句看起: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们,乃至于十方世界修学净土、求生西方的这些众生,没有一个不是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普贤十愿昨天简略给诸位说过了,十愿可以说是菩萨行愿的总纲。所以底下接着给我们说明『具足无量行愿』,「无量」是说行门以及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发的大愿之深广。「行」像通常大乘经上讲的六度万行,《华严经》上讲的文殊十行,就是十波罗蜜。「愿」,像前面讲的十大愿王,通常我们所说的四弘誓愿这一类,都包括在这一句之中,说明修学净土这些人他们行愿的深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是讲如来果地上无尽的功德。我们初学的人,怎么能够安住在如来果地的功德中?这确实不是一般经论上所说到的。因此,这个法门称为难信之法,称为不可思议的法门。通常在一般大乘经上说,菩萨必须要证得圆教初住以上,才确实「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圆初住以下都达不到这个境界。可是净宗很特殊,只要往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们讲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就安住如来果地上无尽功德之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只要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楞严经》上所讲的,像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可以示现什么样身分而为说法。在一切大乘法里面,别教是要初地以上,圆教是要初住以上,唯独这个法门非常之奇特;换句话说,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生到西方就有这种能力,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下面说: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个几句可以说是把净土的法门统统说尽了。『游步十方,行权方便』,这是讲菩萨上求下化,在十方世界普遍度化有缘的众生。佛门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是他不肯接受,菩萨再慈悲也没有办法,不能够勉强一个人来接受。所以,有缘就是他欢喜接受,他能够接受,这就是有缘的众生。只要有缘,佛门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会舍弃,只要有缘,佛菩萨一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去成就他。这是讲「行权方便」,权就是我们常讲的善巧方便。

  『入佛法藏』,佛法藏这个藏是含藏的意思,所有的佛法都含藏在其中,像个仓库一样,都含藏在这个里面。你能够入佛法藏,就是得一切佛法,就能够得到。通常把它称为「一乘果海」,在此地实在讲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是一切诸佛的佛法都含藏在其中。所以,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生在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华严经》上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用西方净土来解释这句话,那是再恰当也不过。

  『究竟彼岸』,「彼岸」是讲成佛,「究竟」就是讲的圆教佛果,这个才叫究竟彼岸。天台家说四教,藏、通、别、圆,四教都成佛,但是藏、通、别佛都不究竟,唯独圆教的佛才究竟。因此,我们也就明了了,文殊、普贤他们的成就已经是别教佛果之上。别教的佛只等于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文殊、普贤是圆教的等觉菩萨,超过太多了。他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问问为什么?圆教等觉菩萨何必还要求生西方净土?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究竟彼岸」。可见得,圆教佛果一定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他们才发愿往生,这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才知道选择。

  有这样的能力,换句话说,就可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随类化身,这是说他的智慧、德能之圆满。下面经文举一个例子,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指成佛,也就是经上所讲,应以佛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就是这个意思。佛身都能够自在的示现,其它菩萨、声闻、六道那就不必说了。这是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底下,这就是他的行权方便。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世界无量无边,现代我们科学家也证实了,太虚空当中无量无边的星球。有许多星球有高等的生物,甚至于比我们人类还要聪明,科技还要进步,这都被现代科学家证明了。这些世界都有众生,众生机缘成熟,与菩萨有缘,他就示现去帮助他们。度就是帮助的意思。哪个世界众生缘成熟了,他就到那个世界去示现,如果许多世界众生缘同时成熟,他就同时示现。极乐菩萨神通广大,能够同时分无量无边身,分身去教化,有这样的能力。底下就是一般所说的示现成佛,那个样子是「八相成道」。第一个:

  【舍兜率。】

  没有成佛之前,菩萨住在兜率天,像现在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后补佛,释迦牟尼佛法运过去之后,他就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成佛,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兜率』是什么意思?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知足,这个很重要,唯有知足他才常乐,唯有知足他才能成佛。我们要特别注意名词里面的含义,为什么菩萨不住在其它地方,要住在兜率天?实在讲代表知足,他的心安住在知足,安住在喜足,喜是欢喜,这样才有资格成佛,才有资格去帮助一切众生。那个帮助是真正的帮助,为什么?对于一切众生再没有取予,没有要求,完全是一种施舍。因为他本身知足了,他什么都不须要求,这样才能真正示现佛身,帮助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这是第一个相,从兜率天降生,下降到人间。

  【降王宫。】

  示现成佛一定要王子的身分。为什么?前面讲他知足了,在我们这个世间,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其它人还不知足,做国王这没得说了,富贵到了尽头,再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生在帝王之家,然后再示现舍弃王位。这就告诉大众,做国王还没有真正修行好,世间富贵不如学佛。这就是身教,以身作则,给我们作个榜样。为什么?世间纵然富贵之极,诸位想想,生死轮回不能解决。生死,实在讲还是小事,轮回才是真正的大事。我们这边同修,我相信都念过《地藏经》,《地藏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人死了以后,四十九天之后就投胎去了。四十九天是绝对大多数,有些人不必要这么长的时间,有的人比四十九天还要长,甚至于有两三年都没有投胎的,那都有,但是那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四十九天去投胎了。这是麻烦事情,舍身受身,六道轮回,那是苦不堪言。

  所以诸位要知道,死,死了以后的问题严重。真正觉悟的人,学佛的人晓得,死了就不得了,问题严重了。如何在这一生当中要找一个不死的法门?这是世间法里头找不到的,唯独佛法里头有。佛法,说实在话,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不死的法门。虽然门门皆是,我们众生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随便修哪一个法门他都能够证得、都能成就;根性劣的人、业障重的人,就有许多法门你想学你学不成功。在一切法门里面,最容易修学、最简单、最稳当、最靠得住的,人人都能够成就,决定成就,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都宣扬,因为这个法门广大,人人都进得去;其它法门必须要具足良好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修学的。这不是说其它法门不好,其它法门门坎太高。

  『降王宫』在八相里面包括两种,一个是投胎,来投胎,第二个是出生,有这两种相。下面说: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这个四句就是八相里面的第四,出家。像释迦牟尼佛,他是王子,舍弃了王位,出家去修道了。释迦牟尼佛带头做了个榜样,在后世,确实有不少王子出家。早期在我们中国弘法、翻经的法师安世高,就是王太子,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在汉朝的时候叫做安息,唐朝的时候称为波斯,现在称伊朗。他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之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他出家修行。以后在中国弘法,是中国早期译经大师最有成就的一个人。他翻译的东西翻得好,我们中国人非常喜欢念。《无量寿经》他有译本,很可惜的他这个本子失传了。我们在目录里面看到有《无量寿经》安世高翻译的,这个本子现在见不到了。

  这是讲国王王子出家,示现成佛一定要这种身分,舍弃富贵去修苦行,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随顺世间,也就是教给我们修行要怎样修法。前面的兜率表知足,修行人要知足,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够了,于这个世间不必要奢求。为什么?心就安了,心安道就成就了。佛法修学,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法最重的是禅定,因为它的教学,三大纲领里面是戒、定、慧,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当中是以定学为枢纽,不管是哪个法门都要修定。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么?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诸位不要误会,禅宗才修禅定,其它宗就不是修禅定,那你就错了。所有的佛法,大小乘统统是修禅定,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

  什么叫禅定?实在讲,前面都曾经说过,在此地不妨再重新提一提。《金刚经》上有两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尊者的,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讲禅定就是根据这两句话说的。不取相是对外面境界不执着,就是不着相;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绝对不会被外面环境诱惑,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动摇,这叫做禅。内心清净,对于外面的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起贪瞋痴慢。换句话说,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叫做禅定。这是整个佛法修学的要领。

  心定了,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慧没有办法求,慧是本来具足的。乱心起作用就是烦恼,就是知见;定心起作用是般若智慧,是《法华经》上讲的正知正见,是如来的知见。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我们这个心定下来,定下来了,就成菩萨、就成佛;心要是乱了,那就叫凡夫。佛法不是讲别的,就是讲怎样把这个心定下来。我们这个心为什么定不下来?是对于事实的真相不了解,所以叫你修定,你不愿意修定,你不甘心、不情愿修定。于是乎佛说了这么多经典,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穿,让你真正明白,明白了就看破了,看破之后心自然就定下来,不再去攀缘。这是教给我们怎样修学。

  人心清净,给诸位说,那是真正的享受、最高的享受。这里面有真正的快乐,不是外面的刺激,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快乐、喜悦,叫法喜充满。一般世间人看到修行人很苦,他生活太苦了,哪里晓得那个修行人看世间人真可怜、真苦,看法不一样。修行人你说穿得破破烂烂,吃的有一餐没有一餐,他有真乐,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理解。世间人的苦乐,出世间的人他理解,出世间修行人的快乐,我们世间人不能理解。他有真乐,他对于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他都清楚、他都明了,他不迷惑。下面是第五相: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魔怨』我们凡夫都有,什么是魔?魔是折磨。我们身体上种种的痛苦,精神上的苦闷,这叫折磨。这个魔,古时候古译的经典,魔下面是个石字,就是折磨之磨。这个字把石头拿掉,换个鬼,这个字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梁武帝造的字。梁武帝认为折磨太苦了,就跟鬼一样,所以把它换成个鬼字。所以这个字,梁武帝之前,我们中国字里没有这个写法,这是梁武帝造的。但是意思诸位要懂得,就是种种肉体、精神上的折磨。怨是冤家。

  「魔怨」指的是什么?佛在经上跟我们说,魔有四种,第一种叫五阴魔。五阴,就是《心经》里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这是我们本身的,我们这个人的身体结构,就是五蕴和合组织成这么个形状。由此可知,这个组织的物质就不是个好东西,本身就是魔障,所以这个身体有什么好处?对身体种种之爱惜、种种照顾,实在讲没有必要。不要过分的爱惜这个身体,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过分的去爱惜它、照顾它,往往产生了许多副作用,不如听其自然的好。当然不能够有意把它损坏,那也是过失,要特别照顾、保护它,也是过失,它都不正常。要让它自然去发展,这才是对的。佛法里面还有很高明的方法,这个经上都会给我们谈到。

  第二种魔,烦恼魔。烦恼很痛苦,是一种折磨。贪瞋痴慢,五欲七情,我们中国人讲五欲七情,佛经里面讲见思烦恼。第三种叫死魔。我们知道,求学道路很长,尤其是佛学。我们看到佛教的经典,这一部《大藏经》我们一生能不能学得了?学不了。还没学了寿命到了,这个事情可麻烦了。纵然你修得不错,来生再得人身,来生再投生做人,你总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接着学,至少也要过个十年、二十年;换句话说,你就中断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中断,前一世所学的都忘得干干净净,一切又要从头来起,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我们功夫生生世世都没有进步,原因就在此地。所以死魔也是很麻烦的。

  第四种叫天魔。天魔的意思可以说,前面三种是本身的,烦恼是本身的,生死也是本身的,五阴也是本身的,天魔不是本身的,是环境上的折磨,叫自然环境上的折磨。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现在这两种环境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都不好。物质的环境,大家晓得,由于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副作用,把物质环境生态统统破坏尽了,连气候都不正常,这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更不必说,伦理道德的观念一天比一天下坠,整个世界都在动乱。这使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肉体所受到的苦难,都是属于魔怨。

  怨是冤家,冤家也不是在外,还是在内。佛在经上讲「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冤家是十恶业,十恶是身所造的杀盗淫,口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里头的贪瞋痴,这十种,佛讲这是冤家。所以,冤家也不在外,它在内。用什么方法来对付魔怨?要用『定慧』。定能够伏住、能够控制住,慧能够转变它,能把它化解,有智慧去化解,把它转变。定慧非常的重要。这叫降魔。所以,降魔不是神通,是定慧,神通没有用处。现在大家都喜欢神通,我看到不少人学神通的,年纪轻轻,书也念得不错,学神通大概学个半年、一年,他也证果了,证什么果?精神分裂果,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我们看到真可怜、真痛心。他要不学,没有事情,他学这个东西所带来的苦难,不但是他自己个人的灾难,给他整个家庭都带来了痛苦。学佛最后学成魔了。那些人说老实话都是很用功、很认真的在学,他要是不用功、不认真,他不会有那个结果,都是很用功、很认真的学,学成这个样子。

  诸位要晓得,真正的佛法是教你修戒定慧,绝对不是教你学神通。到你自己将来真正有了神通,你也不会用神通,也不会用神通教别人。为什么?因为要以神通做佛事,就是以神通教化众生,佛教容易被人家冒牌。为什么?鬼神都有神通。佛菩萨要用神通来教化众生,鬼神也用这个,到底是佛与魔,的确你没有能力辨别。所以佛菩萨有神通不用,他讲经说法,魔不会讲经说法,这个他没有办法冒牌的;用神通,魔会冒牌,他有一套,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佛门不用神通接引众生,释迦牟尼佛神通广大,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并没有显神通。这是我们应该深深去思惟,好好的去想想。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句是八相里面的第六相「成道」,就是示现成佛了。佛是怎么成佛的?『得微妙法』,微妙是讲的实相妙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最正觉』就是成佛。正觉,阿罗汉称为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还没有到「最」,佛是最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示现成佛。如果我们要依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讲的,他老人家讲得非常具体,也非常的踏实。他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是念阿弥陀佛成佛。如果要依蕅益大师这个说法,「得微妙法」,这个微妙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微妙法就可以指本经,本经就是微妙法,就是成最正觉的微妙法。我们学佛还要找什么经典?这一部就够了。

  下面这段文很长,是第七「转珐輪」。佛为什么示现成佛?当然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众生说法,帮助大家破迷开悟,这是他主要的目标。所以底下这段文就特别长。

  【天人归仰。请转珐輪。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这一句是佛说法的总纲。『归』是皈依,『仰』是信仰,佛是世间的导师,对于佛没有不敬仰的。『请转珐輪』,佛说法是要启请的,没有人请,佛不会自己说法。虽然也有特别,有没有启请的佛就说了,那个情形很少。无问自说,这个法门是非常特殊,《佛说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但是《无量寿经》是有人启请,不是无问自说。无问自说那一定是非常特殊的法门,净土三经里面就有一种。

  「转珐輪」是比喻说法,转是辗转的意思。佛法要流通,释迦牟尼佛说了,弟子们听了,明白了,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得到真实的利益,他必须要把他自己所修所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告给别人,所以讲辗转流通。将佛法推广,普遍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就有转的意思,辗转流通的意思。轮是表法的,换句话说,是佛法里面的一个标志,用这个图案来代表佛法,这个图的确是有很深的含义。圆是动的,我们看看今天这个世界,科技之所以发达,诸位想想,如果离开圆,所有科学都停摆,都不能动了。所以它是动的。心是静的,它代表「动静一如」,代表这个意思。圆是「有」,它那心是「空」的。诸位想想圆心,圆心只是个抽象的东西,它确实有心,心找不到。所以心是空,圆是有,代表「空有不二」。佛讲的话就是空有不二,就是动静不二,佛给我们讲的法,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修身养性也就抓到了原理。

  我们这个身就是圆,就是轮,所以身要动,身要不动,身就要长毛病。你看叫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就死了,你要活就要动。可是身要动,心不能动,心一动,心就坏了。现在人他颠倒,他身很舒服,他要不动,他心在那里动,这叫颠倒错乱。佛法里面跟你讲颠倒,你要晓得颠倒在哪里?不该动的他动,该动的他不动,这不是颠倒了吗?所以人的苦难就来了。真正学佛的人,心是常净,心里面没有东西,干干净净,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染污。本来无一物,他怎么会接受染污?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心不能动,身要动,该动的要叫他动。诸位明了,学佛对于世间一切事务没有妨碍,你身,天天你该做什么,你就去做,心要清净。也许就说了,我做事情要用头脑、要想,想是心。实在讲不必要想,不必要想,你的事情就做得非常圆满,你要去想,反而把事情想错、做错了。为什么?想是妄想,不想是智慧,你心地清净,事情一到面前来,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决定没有错误。

  像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这些弟子们有问题请教他,问题提出来,佛就给他解答。佛有没有去想一想,你这个问题我考虑考虑,我再答复你?没有,没有过的。如果佛要是想一想考虑考虑再答复你的话,佛心就动了,就不是自自然然的照见。佛没有想的,照见!所以法师们讲经,真正讲经的法师,那个好法师讲经之前要不要去准备准备?不要。对了!如果去准备准备,他心就动了。法师讲经之前是怎么准备法?入定,他是在那里打坐,什么念头都放下,时间一到他就升座,这个讲就不会有错误。你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应付一切事务也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心要常净、要常定,什么事情到面前,自然那个智慧就现前,处理得非常恰当,这叫功夫。所以,轮是代表这个意思。

  在佛法里面,标志用轮是最多的,其次用莲花。莲花也是代表「出污泥而不染」,表这个意思。修行人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的根生在泥土里,把泥土代表的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在六道不染六道。六道之上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佛法,你不要被世间法所染,你也不要被佛法所染污。世间法染污人,佛法也染污人,被佛法染污了,实在讲跟世间法的染污是差不了多少的,都是错误的。莲花开在水的上面,把水代表佛法,泥土代表世间法,花开在水上,世出世间法都不沾染,这就对了!

  所以,给你讲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才超越,真正超越。我们对于释迦牟尼佛由衷的佩服,就是他不牵我们鼻子走,我们不是跟他学,是超越他。他只是给我们指路,指出之后,我们会超越,不是跟他走;跟他走,错误了,跟他走你永远不能够超越,永远不能跟他等齐。佛法是要求你超越的,要求你独立自主,决定不能跟一个人。跟一个人是在初学的阶段,学到某一个程度之后,老师要把你放出去,你要独立,不能永远跟随。这才是个真正好老师,是我们非常佩服的。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为一切众生说法,目的是叫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说法就是帮助大家觉悟,帮助大家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佛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底下是详细说明教学的方针,也就是说他教学最重要的几个目标,前面讲的是总目标。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

  『城』是城堡,比喻非常坚固。众生『烦恼』的意念很坚固,就像城堡一样,佛说法帮助我们要把这个城堡攻破,也就是断烦恼。实在讲,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断烦恼学起。『欲』是欲望,我们常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不是好东西,世间人对这些东西都是很贪爱。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是烦恼的根源,必须要认清楚它,要把它舍离。『堑』是从前护城的城河,护城河,在此地都是比喻,形容词。贪瞋痴慢、七情五欲首先要把它远离,所以在四弘誓愿里面,你发了菩提心之后,接着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佛法从哪里学?从断烦恼下手。烦恼要没有断,你所学的法门都是邪知邪见,换句话说,都不是正觉,纵然是觉,不是正觉,这个在第一天就跟诸位报告过了。必须烦恼断尽,你的觉才是正觉,你的法门才是真实的法门。这个话也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所说的,他老人家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就是断烦恼。你烦恼没有断,你对佛法懂得很多,不过是增长邪知邪见而已。他老人家又说「有行无解,增长无明」,真正用功修行,对于理论、方法都不懂,叫盲修瞎练,增长无明。这个两种修学都是错误的,必须要解行相应,要懂得理论方法,认真去断烦恼。

  唯有烦恼、欲望舍离了,我们这个心才会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只要你有烦恼、有欲望,你想修定是决定修不成功的,没有这回事情。这是第一个教学的目标,要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利害得失告诉我们。我们如果真正明白了,才晓得这是无始劫以来的祸根,这才认清楚,才真正下定决心把这个根本拔除。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两句是讲我们的心性。我们心性被烦恼、被欲望所染污,现在把烦恼断掉,欲望除掉了,我们心性的染污才去掉,就好比『洗濯垢污』。这些东西洗干净了,心性重新又显露出来,禅家讲明心见性,这个两句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这种教学的目标是通于大小乘,通于一切宗派、法门,佛法教学的就是这些。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

  这是讲教学的方法、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上面教学的目标?这个方式也是总说,细说,各宗各派都不一样。『调』是调伏、调教,要调顺众生的性情,他才能够接受。能接受的时候再给他讲解,『宣妙理』是给他讲解。所以诸位要知道,佛法教学在方式上先要从「调众生」,从调伏下手。我们这一代,无论在家出家修学,修学得很辛苦,不能说不用功,但是为什么没有成就?说老实话就是没有这一句,把这句疏忽掉了。这一句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五年学戒,学佛,五年等于说是新生训练。不管在家出家,你要想学佛,开头五年要接受新生训练。新生训练训什么?就是调心。用什么方法?方法很多,禅宗里面打坐,用这个方法,教下教你读经,净土宗教你念佛,密宗教你念咒、教你拜佛,这都是方法。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讲的。譬如说,你想跟我学佛,那我就教你,我是修净土宗的,你也想修净土,我就把《无量寿经》告诉你,每一天念十遍,念五年再来看我。这个念五年是什么?就是调众生,你的心,所有这些妄念都给念掉了。为什么?念经就不会打妄想,这就是调心。心到真正清净了,然后你再来找我,你如果有五年这样的功夫,你在我这里听这座经决定开悟。你们来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就是你没有这个基础,你是乱心来听、杂心来听,所以你得不到受用。今天人没有这个耐心,叫五年回去修清净心,他受不了。受不了怎么样?受不了没有成就,这是真的,是事实。有没有其它方法能够代替?给诸位说,没有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清净心学起,就是前面讲的断烦恼。把你的妄想、执着、分别、杂念、忧虑、牵挂统统要把它舍掉。打坐是一个方法,你只要有这些妄念,老和尚的香板就打下来了,有念就打,把妄念打掉;没有念头也打,没有念头是无明,要把无明打掉。所以禅宗最初的教学是什么?是香板的教育,天天都要挨打的。教下,教下主要是读经。读经,每个宗派里面念的不一样,贤首宗教你念《华严经》,天台宗念《法华经》,各宗念自己主修的经典。五年当中只有念的分,没有听讲的分,没有资格听讲,就是念。念到一定的遍数,它的目的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给念掉,恢复到心地清净,用这种方法。我们今天要想真正修学,说老实话,不走古人的道路就没有成就的指望,这是事实。

  由此可知,读诵非常重要。现在虽然跟大家讲经,但是我特别着重的,还是劝诸位要认真去念经、去念佛,你念的时间愈长愈好,每天至少要有两个小时,不能够再少,当然时间是愈长愈好。每天两个小时,五年不中断,五年以后可以听经。听经能不能有悟处?还靠不住。为什么?因为你功力不够。你每天要能有六个小时,可以说保证有悟处。古人修学,每天用功不会少过六个小时,总在六个小时以上。所以他五年之后,他听经会开悟,他修行会证果。绝对不是说我们这一代的人没有古人聪明,那是笑话,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人比古人聪明太多了。之所以没有古人那种成就,我们的方法错误。这是「调众生,宣妙理」,非常重要。

  『贮功德』,积功累德。『示福田』,指示什么是福田。其实这四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心地清净是功德,清净心能生智慧,那是真实的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法』是讲种种方法,这个方法决定是觉悟的方法,不是迷惑颠倒的方法。为什么?才能够救『三苦』,三苦就是指的六道,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就是指的六道轮回,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净宗,就是修净土,在许多法门里面,我们在行门里面特地选了五科,就是五个科目,我们能够依照这五个科目修行,这一生就决定有成就。这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种福,学佛不能没有福,先修三福。三福第一个福是人天福报,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种,我们要做到。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这是根本,这是教育。第二福是二乘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阿罗汉、辟支佛所修的。念佛往生是大乘法门,不是小乘,所以还要修第三福,菩萨所修的。第三福也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三福不能细讲,要细讲也可以讲一个月。

  这个里面「深信因果」特别重要,我在早年学佛,这个三福十一句,只有「深信因果」这一句不懂,搞了好多年才搞明白。为什么?因为它摆在菩萨里头,他要摆在第一条,我马上就懂。我们通常讲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谁不知道!摆在菩萨那个地方,这个严重了,菩萨还不知道?那是什么因果?搞了很多年才晓得,原来是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的确很多菩萨都不知道,才真正搞清楚。它不是普通的因果,不是善恶因果,是成佛的因果,这个的确许多的菩萨不晓得。要从三福学起,三福那是修的自己。

  我们在这个社会,不能离开大众,跟大众相处要修「六和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个科目,我们以这个「法药」就能够「救疗三苦」,帮助我们上上品往生。换句话说,一个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以这五个科目作为我们修行的准则。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灌顶,阶是阶级,『升灌顶阶』,那就是有相当的成就,可以代佛弘法了。「灌顶」的意思,此地是讲的密宗。我们这部经典,显、密都有,禅有、教也有,可以说这部经典是整个佛法的浓缩,整个佛法的精华,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的思想、教学的原理原则,我们这部经上统统具足。灌顶,昨天跟诸位略略说过了,灌是大悲护念的意思,顶是佛果最顶,就是佛的头顶,表示第一法门,至高无上的法门。灌顶就是诸佛护念,帮助你成就无上法门的意思。我们明白灌顶的真义,就晓得这部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称赞的第一经,就是佛果顶法。我们依照这部经修学,将这部经念一遍,将这部经想一遍,也就是十方诸佛给我们灌顶一次。使我们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清净平等觉,这是真实的灌顶。佛法的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授记」是预先告诉你,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成佛度生,像这一类的预先告诉你,这叫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

  『阿阇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教授、老师。他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是为了教学。菩萨是学生,是一个真正求觉悟的人,我们称他做菩萨。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

  这四句,实在就是一部《四十华严》五十三参的纲领,一部《四十华严》也就是这四句的详细说明。『常』是不能间断,『习』就是修学,『相应』,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行,乃至于我们在世间从事种种事业,都要与佛的教训相应,都要与体性相应;换句话说,要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这样『无边』的『诸行』,行是行为,才能够『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所以这部经跟《华严经》,实在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熟读《华严》,深入《华严》,对于这部经要想详细的理解很难,它确实是《华严》的精华。五十三参在《四十华严》是整整四十卷,此地四句就讲尽了,十六个字就说尽了。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这一句是说诸佛加持,一个人认真的修学,努力精进,必定会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

  【诸佛剎中。皆能示现。】

  一切诸佛剎土,前面说过,遇到有缘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分得度,就可以示现。

  【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这四句话很重要。『善幻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魔术师,会变魔术的。变魔术,诸位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叫游戏神通,他并不执着。『现众异相』,应该现什么样的身分,他就示现什么身分。像《楞严》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菩萨自己有心现,是众生有感,菩萨自然应现,自然的,这很可不思议。『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在这一切应化迹象之中,他不分别、不执着,于一切法无有取舍,有取舍就着相了、就执着了,没有取舍,不取不舍。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这些极乐世界的菩萨,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这种能力,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要是从其它法门修学,佛在经上讲,成佛要三个阿僧祇劫,必须修满两个阿僧祇劫,你才有这个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须要修两个阿僧祇劫,我们这一生念佛念得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能力马上就得到;换句话说,省了两个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这个法门人家很难相信,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这是难信之法。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这两句是讲他的智慧。『法性』是本体,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众生相』是讲现相。他的智慧显现,一切诸法的本体、现相、作用,他完全通达明了,他没有迷惑。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供养诸佛』这是身教。前面说过,三福里面第一个是孝亲尊师,菩萨教化众生要给我们做榜样,他要不孝亲、不尊师,他教我们孝亲尊师,我们就不可能接受,他自己本身要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开导群生』这是言教,前面一句是身教。『化现其身,犹如电光』,电光是比喻,比喻「快速」,就是感应道交来得快,众生有感,他立刻就有应,就像电这样的快速。电光有「破暗」的作用,它是光明,它有破暗作用;它有「不住」的作用,它「无有分别」。所以,「电」含着有这四个意思。佛菩萨教化众生也就像闪电一样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只有一个愿望,帮助我们破除邪知邪见。『魔见』就是一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帮助我们远离。『缠缚』是指的烦恼,帮助我们断烦恼。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声闻、缘觉虽然有成就,但是成就是有限的。不像此地这些菩萨们,他们的成就几乎与佛相等,绝对不是阿罗汉、辟支佛能够相比的。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空无相无愿』,大小乘都说,我们通常叫它作三解脱门,三种解脱门。但是,名称大小乘是相同,里面的含义,大小乘就不一样,大乘比小乘殊胜的太多了。「空」是讲性空,一切诸法没有自性,从性上讲是空的。相虽然是有,相是假相,不是真的。怎么知道是假相?因为相是剎那生灭。我们今天这个身体,诸位从家里到此地来听经,在这里坐了两个小时,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不是两个小时以前的?不是的。现在做医生的,大夫都知道,这个身体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换了多少,不是原来两个小时以前的身体。所以一切现象,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剎那生灭,心心不住。相是假相,才称作「无相」,无相就是假相。「无愿」就是没有妄想执着,没有取舍。换句话说,空、无相是所,无愿是能,我们所取的是境界,能取的是自心,心性、境界俱不可得。《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事实真相,这叫三解脱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体会到佛给我们讲的真相,我们的烦恼、得失、忧虑自然就没有了,就减少了。

  现在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电视,都喜欢看电视,看电视,往往把电视屏幕里面当做真的,它笑你也跟着它笑,它生气你也跟着生气,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所以,我在台湾最近做了一个小的贴纸,是透明的,可以贴在电视屏幕上,是《金刚经》上四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贴在电视屏幕上。你看电视,记住,你要见到诸相非相,你就见如来了。看电视也是学佛,看电视也是修行,我在看电视上修清净心,修不着相。你才晓得大乘佛法的修学,真是它的范围广大无边,不是局限在天天在佛像面前敲着木鱼念经,不是!是在生活当中修学,在一切境界里面,要认清楚这些境界都是些幻相,都不是真实的,我们的心不要被它欺骗,不要被它染污,这叫真正修行。要在一切虚幻里面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叫佛法,佛法是教给我们这些东西。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这两句是总结,转珐輪的总结。『善』是善巧,『立』是建立,就是佛给我们建立了许多法门,所以说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显示三乘』,由于众生根性不相同,分为三大类,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好比创办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声闻是佛法的小学,缘觉是佛法的中学,菩萨是佛法的大学。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这是八相成道里面最后的一条。佛对于有缘的众生都已经帮助完了,功德圆满,功德圆满他就走了,就示现灭度。诸位看经文要看清楚,『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于上上根人,佛没有灭度,佛不生不灭,哪有灭度的!我们看到佛灭度了,是中下人看到佛灭度。上上根人知道佛没有灭度,佛是在这里演戏的,到后台去了,由前台转到后台去了,说不定又转到另外一个舞台上去,他没有灭度。诸佛菩萨如是,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所以要晓得,生死不是真的,是假相。因为我们一般人不知道是假相,把它当做真的,所以贪生怕死。如果真正知道真相,生死就看得很轻,不在乎了。好像我们穿衣服一样,衣服脏了,脱掉换一件,这个身体老了、坏了,再换一个,就那么样的自在,确实是如此。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大段,这一大段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行权方便」的举一个例子。举成佛,就是以佛的身分来教化众生,举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够联想到,他可以各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世间。像《普门品》所说的,像《楞严经》上所讲的,确实他得大自在。我们再看底下经文,下面又是一个段落,说菩萨的德用无方。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

  三摩地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今天的享受都不是正常的,正常的享受是清净心受用一切境界,那是正常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在受用境界里面,会起贪瞋痴慢,会起喜怒哀乐,这都不正常。正常是清净心,所以他得的是『无生无灭诸三摩地』。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

  陀罗尼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此地所讲的意思,他是把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的纲领他找到了。总持就是纲领,他真正抓到了。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华严三昧』也叫做佛华严三昧,《华严经》上所讲的,它是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论依据。法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只有一个,所以叫一真。我们通常讲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真里头变现的幻相,是迷人所见到的;真正彻底觉悟的人,他知道法界只有一,没有十。十,是迷惑人、没有正觉的人他见到,也就是说,没有见性的人所见的法界有十种;如果明心见性了,他所见的法界是一种,绝对没有十种。一种是真的,十种是假的。

  华严三昧是讲一真法界,能够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理解了,然后菩萨一切众行如佛无异,教化众生,庄严净土,这叫华严;一心修学,这叫三昧。由此可知,一心非常重要。我们净土宗所标榜的是一心不乱,这在修学里面是再直接不过了,直接了当,就是修一心不乱;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一真法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不必理会,只要修一心不乱,真正得一心不乱,一真法界就现前。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都必须要修得一心才能够证得。这个三昧庄严法身,法身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性。古德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是这个心性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心性,所以还归这个心性,这就是『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三昧是定,定哪有这么多?「百千」还不是个数字,是个形容词,无量无边。换句话说,在无量无边的境界当中,你的心统统是清净的,这就叫百千三昧。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这个甚深禅定是性定、是理定,它不是事、不是修,本性里头本来就具足。大乘佛法所讲求的,是要恢复我们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就是此地讲的『深禅定』,是大经里面讲的性定。无量无边诸佛都是自性显现出来的,那怎么会见不到?当然见到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统统见到。如果就本经,我们这个法门来说,念佛见佛,念佛三昧所以称为宝王三昧,也是这个意思。

  【于一念顷。徧游一切佛土。】

  这句是说他的能力,举一个例子。『一念顷』是很短的时间,他就有能力周遍一切诸佛的国土,他有能力统统都到,这个「到」是讲的分身、化身。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这底下是讲利益众生,前面所说的都是自利,菩萨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底下是讲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要为众生说法,说法需要有辩才,所以第一个讲『得佛辩才』,佛的辩才是圆满自在。更重要的是『住普贤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这个经与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换句话说,普贤十大愿王是必修的科目。可是十愿很不容易修,非常难修,难修要修,从哪里修起?刚才跟诸位说过,从三福、六和修起。没有三福、六和的基础,十大愿王是连边也沾不上,要知道从哪里修起。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对于一切众生的言语他能够通达,不必要学就通达了。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的言语,都是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见了性之后,自然就没有障碍。还有障碍,换句话说没见性,见性就没有障碍。『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非常重要。开是开示、是开导,这是老师一边的;化是学生一边的,是变化气质。学生接受老师的开导之后,就变化气质了。这个气质不是普通的,是佛菩萨的气质。为什么?「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这一句不是普通的标准,是明心见性的标准,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标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这是讲佛法的教学超越世间。世间教学,人间、天上都不能够见性,唯独佛法的教学能够帮助我们见性。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谛』是真实,实实在在菩萨的心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所谓普度众生。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为什么他能够在『一切万物』他『随意自在』?那就是他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着,就自在了。我们凡夫于一切法不能自在,就是有分别、执着,心不清净。人家心是清净的,就像禅宗所说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只要我们自己无心就行了,这个很重要。无心是无分别心、无妄想心、无执着心,无这些心。佛家讲离相,也是离这个相,离你心里面所执着的相,不是离外面的。如果外面都离掉,佛还能教化众生吗?佛教化众生不能离开我们。离是心里面不执着,不是在外境上舍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菩萨,菩萨可以找到人的家里去教他。佛就不行了,因为佛是老师的身分,老师是要学生来求教的,老师不能找到学生教,那不可以。为什么?师道的尊严丧失掉了,学生对老师不尊重。菩萨跟我们的关系是同学,同学没有关系,同学可以拉着你一道去,这个无所谓。所以菩萨可以『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甚深法藏』确实就是指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六字洪名实实在在是一切诸佛如来的甚深法藏。

  【护佛种性。】

  『佛种性』在一般讲就是发菩提心,念佛、修六度万行,都是佛种性。在净宗,连着上面一句,就是老实念佛,这是真正护佛种性,护自家的佛种性。

  【常使不绝。】

  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兴大悲。】

  『兴』就是发心,发起大慈悲心。

  【愍有情。】

  怜愍有情的众生。

  【演慈辩。】

  『演』是演说,以清净心、慈悲心与一切众生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授法眼。】

  『法眼』不是肉眼,也就是帮助他,让他也能够认清诸法实相。

  【杜恶趣。开善门。】

  恶趣是指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要把三恶道堵住,三恶道的业因就是贪瞋痴,如果我们能够把贪瞋痴舍掉,三恶道就没有了,这是『杜恶趣,开善门』,至善之门是西方极乐世界。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菩萨教化众生终极的目标在此地,看众生就跟看自己没有两样。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对于一切众生决定不会有一丝毫的希求,希望众生有所报答,没有这种意念,有这个意念那就不是菩萨。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悉』是讲自他,我们的收获、我们的成就是相同的,福慧庄严与佛平等。这是赞叹与会菩萨的德能,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底下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参加大会的菩萨众数量太多了,此界他方,就是十方世界菩萨,像前面贤护十六正士这样身分的人太多了,没有法子计算,这是说的菩萨众。底下说: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这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跟佛出家的女众。

  【清信士七千人。】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居士,男居士,有七千人。

  【清信女五百人。】

  这个女居士。佛讲经的时候,在座听经的,有在家的女众有五百人,男众有七千人,出家的男众有一万二千人,出家的女众有五百人,总共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是两万人,听众是两万人。还有:

  【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

  这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数也非常之多。

  【悉共大会。】

  到这个地方,我们把序分的通序介绍完了。下面是属于别序,是本经的发起。我们在这部经文上,经是不长,但是它的序文有这么样的长,确实是有大经的架势。所以文虽然不长,我们要看它作大经,跟《华严》、《法华》没有两样。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四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04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第四行:

  【大教缘起第三】

  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两章是本经的通序,在广叹菩萨德行的时候,这个经文很长,里面有许多都值得我们学习。从广叹之中,也能够体会到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今天这一章是本经的发起序,也就是给我们说明《无量寿经》的来源,为什么佛会讲这部经,从这一章我们就能够看到了。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是说释迦牟尼佛放光,佛放光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这个地方我们从经文上看,很清楚的能够看到两种现象,一种,这是我们人间常常有的,就是他的精神非常好,这一天显示得特别的光彩,特别的愉快。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释迦牟尼佛今天遇到喜事,这个喜事是他一生当中最欢喜的喜事,所以他今天特别高兴,他的仪容、光采跟平常迥然不同。这是前面所看到的,『世尊』,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这些统统是讲他今天仪容、光采不同于平时,显示他心情特别的欢喜、愉快。末后二句,『现大光明,数千百变』,这是放光,这样的放光在经上也很少见。一般经上讲佛放光的很多,可是在本经,这是序分,序分见到佛放光,正宗分、流通分都放光,这是一般经上很少见的。一般经上我们看到佛放光都在正宗分,序分、流通分里头很难看得见。这是三分都放光,显示这个经非常之殊胜,非常的特别。

  佛的侍者就是阿难,阿难尊者是最接近释迦牟尼佛的,照顾释迦牟尼佛生活起居的这个人。他看到佛今天的仪态,就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从前从来没有见过,没有见过佛的相好像今天这样的殊胜,精神之愉快也从来没见过。所以他就好奇,提出来发问了,下面就是他问的话。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阿难可以说是我们大众的代表,我们的观感、我们心里的想法,他老人家都给我们说出来。他就想,想到世尊今天这个仪态、光采、欢喜是过去没见过的。其中两句是『光颜巍巍』,这是总摄仪容的超异,与平常不一样。『宝剎庄严』是讲佛放光,佛放光,前面讲了,「数千百变」,变的什么?佛的光明里面显示十方诸佛的世界,从这个光中可以能够看得到,很清楚的看到,这非常之稀有,从来没有见到这样的一个奇特之事。所以,心里面非常的欢喜,觉得很稀奇。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因为稀奇,就要发问。发问之前,这是礼节,古人所谓「请业则起」,向佛请教要有礼貌。从自己座位,听经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座位,有话要问的时候一定要起立。『偏袒右肩』这都是礼貌。『长跪合掌』,合掌是表一心,表诚敬。『而白佛言』,「白」字是下对上的敬称。下面是他所说的话。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

  这个都是阿难心里猜想的,否则的话,佛的仪容不可能今天现出这样的特别,这样的殊好。所以他就想,今天一定是『入大寂定』,心地清净光明,无比的清净,一定心里面安住的是非常奇特的法门。其实这个法门就是指的这部经,佛今天要跟大众宣讲《无量寿经》,这部经在一切经里面就显示出非常的奇特。『住诸佛所住』,这个话也是真的。念佛成佛,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安住的法门,今天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扬念佛成佛的法门。『导师之行』,导是引导,引导一切众生成就成佛之道,这个才是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在一切大道之中,这个道是无比的殊胜,所以称为最胜之道。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现在』,这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彼此都相念。佛也念佛,佛的相好已经是非常殊胜的,佛再念佛,相就更好、更殊胜。我们中国人常说,尤其是看相算命的,常讲「相随心转」,一个人常念佛,他的相慢慢变成佛相,佛的相是清净慈悲。所以佛的相已经很好了,今天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不但阿弥陀佛加持释迦牟尼佛,同时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的。因此,世尊念阿弥陀佛,也同时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那他今天这个相好是超越。

  换句话说,这个法门就是对这个人说的,其余没成熟的是旁听的。他虽然不能发愿修学这个法门,但是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听了之后,他知道宇宙之间还有这么一桩事情,让他知道。什么时候他想修学,也不难再遇到这个机会,所以这个叫称机,这是问得太好了!第二个意思,这是真正畅佛本怀。佛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大家常讲度众生,度众生是一句很含糊笼统的话,一定要这个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是佛的本怀。佛出现在世间,说实在的就是为这个。如果不能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佛不必用三十二相这样的身分出现在世间。观音菩萨三十二应里面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不必用三十二相,八相成道,不必用这个。佛讲经说法这么多年了,今天机缘才成熟,给他说这个法门,他才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能够依教奉行。所以佛今天是非常的欢喜,也就是他示现以佛身分在世间,那个目的今天才达到。缘分一直在等,等到今天才成熟,你想他多高兴。所以阿难这一问,极力赞叹着:

  【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实在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这些弟子们也不是普通人,都是跟佛一道来的,好像来唱戏,整个班底统统都来了。弟子当中有许多是古佛再来的,真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好像我们唱一台戏,主角只能有一个人,其它的人统统来唱配角。配角里面有许多可能都是主角的老师,老师来唱配角,学生唱主角。这个叫千佛拥护。实在讲,像目犍连、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早就成佛了。阿难也不例外,也是大菩萨应化而来的。所以佛在这个地方赞叹他,你为了『哀愍利乐』,哀愍是怜愍众生,众生在六道轮回不能出离,这是苦,利是利益,乐是欢喜,为了叫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无过于成佛。为这个缘故,阿难尊者代表大家来请法,来启请,问这个『如是微妙之义』,微妙之义就是指的本经。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

  这是说请法的利益。供养圣贤人福报很大。『阿罗汉、辟支佛』是得道的圣人,供养多少?供养『一天下』,「一天下」数量就太多了。在佛经里面跟我们讲,一个单位世界以太阳为中心,环绕太阳四周的叫四天下,一天下就是四分之一。这个「一天下」绝对不是指一个星球,我们现在讲天空当中的星球,环绕太阳的许许多多星球的四分之一这么多,这么多星球里面所有的众生。现在我们科学很发达,在探测太阳系可以说是知道得相当清楚了。知道太阳系当中除了地球之外,其它的星球上都没有生物。这种探测是不是可靠?很难讲。也许我们科学再过个几十年、几百年,进步了,发现到月亮里面也有生物,甚至于太阳里面还有生物,这是我们肉眼所不能见的。肉眼见不到的就很多,譬如说我们这个佛堂,这个佛堂里面就有很多我们肉眼见不到的众生,可是有人能见到。有人到这里一见,看到许多的众生在这里,他不敢在这里逗留,几分钟他就走了。有人能见到天人,有人能见到鬼神,这都不是现在科学能够观察得到。由此可知,这许许多多星球里面,决定有有情众生。此地是假设的话,一天下那些众生统统都证到阿罗汉,都证到辟支佛了,这是假设的,你供养的功德有这么大。下面又说:

  【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对于圣贤,我们说供养,对于六道众生,我们说布施。布施的也是很大的福德,种福,这是布施六道众生。布施多久?『布施累劫』,不是一天二天,时间是论劫数的,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还不止,比前面所说的功德是百千万倍,这个简直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我们要问,他这个请法问这一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这话是真的吗?如果我们冷静的去想一想,有道理。供养阿罗汉、布施六道众生,这个福虽然大,还是有限度的,如果能帮助一个人成佛,这个功德是无尽的。为什么?他成佛之后,又不知道要度多少众生,又不晓得要度多少众生又成佛道。众生成佛,佛度众生,这样辗转的功德,无有穷尽,当然不是供养一四天下、布施六道众生功德可以相比的。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请法功德不可思议。但是这个法决定是正法,决定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之法,才有这样大的功德。下面世尊把这个道理也简单的给我们说了。

  【何以故。】

  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功德?

  【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出来了,也就是我刚才讲的辗转,众生成佛,佛又度生,生又成佛,这个辗转功德不可思议,都在阿难这一问。这一问,佛为他宣讲这一部《无量寿经》。根熟的众生,所谓根熟,就是他听了之后他能相信,他能够理解,发愿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这样的人就叫根性成熟,这样的人他在这一生当中必定成佛。当然根熟的人不多,虽不多,他有,他不是没有,一直到今天,每个地区,几乎每个道场,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这是非常之难得。

  这个地方讲的『度脱』,跟一般经上讲的度脱不一样。一般经上讲的度脱,如果说超越六道就算是度脱了;换句话说,他能证得阿罗汉、证得辟支佛,或证得菩萨果位,都算是度脱。本经不一样,本经是成佛,成究竟圆满佛,所以这个度脱是彻底的、是究竟的,功德又不一样。法门虽然简单容易,可是实在是难信,所以佛在未说之前,先要特别劝大家相信,底下这段经文就是这个意思。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

  这些话都是劝勉我们,对于佛要有信心。佛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来的?我们自己有没有想过?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要来?我来干什么的?能够常常去想想,这个人慢慢就会觉悟。我在年轻的时候,十三、四岁,常常就想,一个人在河边树下就想,我为什么要来?我来干什么?就想这些怪问题。想也想不出答案。这佛为我们众生说出来,为什么来的?酬业而来的,你前生造的业,这一生来受果报,这个说得是很有道理。诸佛菩萨他没有造善业、恶业,他来干什么的?尤其是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要来?这里告诉我们,他来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他来干这个的。所以是以无尽的悲心,无尽的慈悲,怜愍三界六道的众生,这样一个原因他出现在世间。

  要帮助大家,用什么方式?用教学的方式。『光』是比喻智慧,佛教众生光明磊落,心地光明,方法正大。『阐』是阐扬,给我们详细的解说。『道』是道理;『教』是教学。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教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在宇宙当中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不会被人欺骗,不会被人诱惑,要做个顶天立地之人。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欲拯群萌』,萌就是众生,称为「萌」就是现在讲的,众生都是胡里胡涂,没有智慧,对于事实真相搞不清楚。对于这些人,『惠以真实之利』,惠是给他,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利益什么叫真实?什么叫不真实?在佛法里面讲,如果这一生给你利益,来生没有利益,这个利益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利益是生生世世都得利益,这个利益是真实的,真实利益唯有诸佛菩萨才能够给我们。佛今天是以最真实的利益,最真实的利益就是这部《无量寿经》。诸位如果真正能够理解它,实在说绝对不是这一生你得到幸福、得到快乐、得到美满,确实像佛所说的,你从今之后生生世世决定得到圆满的幸福。这一点都不假,永恒的幸福才是最真实的利益。

  这桩事情,难!『难值难见』,佛家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里面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闻佛法,六道里面,人道闻佛法的机缘最殊胜。为什么?天人他太幸福,太快乐了,他说我已经这么快乐,我去学佛干什么?这就叫「富贵学道难」,他不愿意学习。三恶道里面太苦了,如果生活很困苦,三餐饭都没有着落,他哪有心情听讲经说法?这也不行。所以人道在六道里面好比是小康之家,也不太富,日子也能过得去,有些闲功夫来听佛讲经说法,人道之可贵处就在此地。人道之可贵处,如果这一生不幸没有遇到佛法,实在讲,这个人身也就白得了,这一生是白来了。

  佛法博大精深,无量法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在理论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在理上说的。在事上讲不然,事是什么?不是佛法的事,是我们自己本身。众生根性不相同,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修学起来才容易,才有兴趣,才欢喜,能够有成就;如果选择的法门不妥当,修学困难、痛苦,不会有成就。因此,在无量法门里面,我们要善于选择。到底我们选哪个法门?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有些人选了一辈子,到死还没有能决定,这很冤枉!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很多。凡是选择决定了的,那多少都会有点成就。

  决定之后,可贵的就是一门深入,这非常重要,要专修,要专精,你才能够有所受用,这个在经题上已经跟大家说过了。真实的受用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如果我们修学,心地确实一天比一天清净,这就有受用。心地清净,烦恼少了,妄念少了,烦恼、妄念要少了,智慧一定就增长。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会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处事待人都看不清楚,犯了许多的过失,那是没有智能。现在处事觉得很有条理,待人觉得很有分寸,能够跟大众相处非常得融洽,这就是进步。使我们生活会更美好,困难一天一天减少,幸福天天增加,这是现前所得到的利益。

  所以,佛法确实是很难遇到,值就是遇到,难值难见,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见到的。『如优昙花,希有出现』,这两句是比喻。

  【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佛说这一番话实在就是说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机缘不容易遇到,遇到了切莫错过。你今天这一问,带给众生的利益太大了。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

  像这样的经文,在普通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我们很少看到。这的确是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的劝导,劝导我们要建立信心。这叫着阿难,告诉他,佛的智慧不可思议,一定要相信。凡是读过大乘经典的人,我相信对于佛的智慧,多少会生起一点信心。佛一生所说的,现在我们集结流传到中国,翻成中文的经典,我们称为《大藏经》。看到那么大的份量,我们想想这个世间人,哪一个人一生的著作能够比得上佛?这是我们不能不佩服的。经典流传到现在,要用西方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照中国人的记载,那就三千年的历史。普遍到全世界,三千年当中多少人在研究、在读诵,叫我们不能不佩服。佛在此地特别提示出来,教我们要相信佛的智慧。

  同时,诸位一定要知道,佛的智慧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专有的。如果是他专有的,这佛经我们不念也罢了。为什么?我们也成就不了智慧,念它干什么?佛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佛有多大的智慧,我们自己也有,跟佛没有两样。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智慧也平等,德相也平等。佛虽然说平等,可是我们现在感觉得不平等,我们大家在一起,智慧就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佛告诉我们,这是你自己把你的智慧迷失了。佛法讲迷悟,不是迷悟别的,是迷悟自性。自性里面本有圆满智慧德能,现在迷了,迷了就不能现前。佛的智慧,他不迷,不迷就完全现前,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佛的教学,实在就讲以他的经验,他是怎么样开悟的,怎么样恢复自己德能的,把他这个经验方法,传授给我们,提供给我们作个参考。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也能够破迷,也能够开悟,也能够恢复自性的智慧光明,这就是佛法的教学。所以我们对佛智相信,就是对自己心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生起了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信佛不信自己,自己是成不了佛的;信自己不信佛,你也成不了佛。为什么?你不能接受那些开悟的人,他们的经验方法。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佛,相信自己本有智慧德能,与佛无二无别,相信佛他开发自性的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值得我们效法的。

  这段经文大意就是说的这些。底下一句说佛的德,德是说他的能力,前面讲智慧,智慧不可思议,他的能力: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无量的能力当中只举一种,这一种是我们人办不到的,不但人办不到,六道里面诸天也办不到。不但天人办不到,阿罗汉辟支佛也办不到,菩萨也远远比不上佛。『能于念顷』,念顷是短时间,很短的时间。『无量亿劫』是很长的时间。极短的时间,他能够把它变成很长的时间。这个事情我们也能够相信,像我们中国古代传奇小说里面所讲的「黄粱梦」,我想不少同修念过这个文章。「黄粱梦」你看看,黄粱是什么?就是高粱、小米。煮小米那是很容易煮熟的,煮小米的时候他在打瞌睡,做了个梦。这个梦,这是个秀才,梦着他上京城去赶考,考取了。每次去考都考取了,以后中了状元,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到最后退休。这一觉梦醒了,黄粱还没煮熟,他在梦中已经过了好几十年。这不是一念之顷吗?化成几十年,他在梦中的感觉确实是过了几十年。佛有这个能力,在很短的时间,住无量劫,也能够把无量劫化成一念。念劫圆融,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不能自在,把长时变成短时,短时变成长时,就不可能。时间不是真实的,也是随心变现。人在欢喜的时候,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人在烦恼苦闷的时候,就觉得时间太长,度日如年。可见得,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是心理上的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不是真实的。

  【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这就是不生不灭。凡人在时间里面,他身体是剎那剎那生灭,是有变化的。佛没有变化,没有增减,这是说他智慧德能都不可思议。诸位要知道,佛的智慧德能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智慧德能,他是完全恢复,完全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我们今天没有恢复,自己做不了主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要学佛实在讲,就是要学在宇宙之中我们自己能够做得了主宰。如果自己真做得了主宰,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年年十八,你要果然做到了,那确实如此,永远年轻,永远不老,你能做得了主宰。你一年比一年老,一天比一天老,你没做得了主宰,学佛就是学这个。下面佛把智慧德能之所以然,又给我们说出来。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这个『最胜自在』是总结,最殊胜的自在,完全自己做得了主。什么原因?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记住经上的两句话,『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再把它浓缩一点,关键就在定慧。我们没有定、没有慧,所以我们做不了主宰。你要想真正在宇宙之间做得了主宰的话,你要有定、要有慧,要有究竟圆满的定慧,那就跟佛一样了。这就说明,学佛学什么?要学定、要学慧。

  这部经上统统是教给我们究畅无极的定慧。在没有答复他问题之前说这么多话,你才晓得佛的苦口婆心。因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这些话都是勉励我们,对佛的教训要相信。底下这才允许他。

  【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正常的享受;也翻作禅定,所以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是六根对外面的对象。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三昧。假如接触外面,虽然心地不染,但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是堕在无明,就是堕在惑,你迷惑,你不清楚。样样清楚、样样明白又不染污,不染就是定,就是三昧。可见得「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是叫你天天去面壁。眼见色不为色所动,就是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这是真正入定。眼见色的时候,对外面的色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外面色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清楚、明了是慧,不动心、不分别、不执着是定。所以,定慧等持、定慧等运,都是用在生活上,这是真实的禅定,定要这样修法。

  方法很多,所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其中之一。当我们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在凡夫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如果你不起心动念,那你都是佛菩萨再来,你就不是凡人,凡人一定会起心动念。所以古来祖师告诉我们,说「不怕念起」,起心动念不怕,怕的是什么?怕的是「觉迟」,你要觉悟得快。因为起心动念是无始劫以来贪瞋痴的习气,今天虽然觉悟了,贪瞋痴是三毒,是对我有害的,我要把它断掉,不是那么容易断掉的,它自自然然会起现行,时时刻刻它会起现行。一起来的时候,你马上就觉悟,就不怕它,把这个念头转过来。

  譬如说看了合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不合自己意思的,就起瞋恚心,这一定道理。不管你什么念头,这个念头一生起来,念佛的人他就转得快,第一个念头是贪瞋念头,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他就把它换掉了。用阿弥陀佛把你贪瞋痴的念头取而代之,使贪瞋痴的念头不能够相续,马上就把它断掉,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修行、这叫功夫。久而久之,你的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贪瞋痴渐渐就没有。念佛,你将来到哪里去?将来成佛,这才真正『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真正达到了。所以在许许多多法门里面,念佛法门实在是非常殊胜,它简单、容易、稳当,人人可以学,人人都能成就,一定会成就。要紧的就是在念头上转得快,这个才决定成就。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底下这是求佛觉他之德能。前面这六句是自己成就了,自己成就之后就要像佛一样的教化众生。所以也像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为彼』,彼是指一切众生,就是作为他们的『导师』。导师在佛门里面是对佛的尊称,通常对佛的敬称有导师、有大师,这是不能够随便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大智大德,也称为大师、导师,那实在就是过分了,这是不应该的。称呼应当是名实相符,这是正确的,这才是真正的尊敬。譬如你是个小学老师,我们为了尊称你,我们称你作教授,行不行?你听了一定很难过,为什么?这是挖苦人,这哪里是尊敬!普通的一个法师,你要尊称他为大师,就好比是小学教员被人家喊他作教授,就这个意思。现在这个社会乱了,称呼也乱了,这是我们要知道。

  我在有些场合当中,人家也称我作大师,我马上就告诉他,我说不能这么称呼,为什么?我没成佛。等我哪一天成佛了,你再称我大师。你看连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称大士,没有称大师的,文殊、普贤我们都称大士,没称大师,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否则的话,对这个出家人,我们好像尊敬他,称他为大师,实在讲,你连佛学常识都不懂。别人,内行的人看见笑话一桩,不可以过分。

  在佛门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这是净土宗的祖师,一般人尊敬他,称他作大师。像近代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一般人称他作法师,是他老人家圆寂之后,大家尊称他为大师。为什么净土宗祖师可以称大师?净土宗这些祖师们,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跟佛没有两样。佛教给我们念佛成佛,他也是教给我们念佛成佛,他这个教法跟佛没有两样,可以等同如来一样的教学,所以有这样的尊称。其余像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们都没有这个称呼。在过去,禅宗里面称禅师,修戒律的称律师、称法师,皇帝的老师称国师,都不能够称大师。这是我们学佛同修必须要懂的,这是普通的佛学常识。这是效法「为彼群生大导师」,就是他发心将来教化众生要像诸佛一样。

  『能救一切诸世间』,一切诸世间范围就包括的广了。佛法里头通常讲十法界,十法界除了佛之外,有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下面有六道的法界,九法界众生。一切诸世间,换句话说,上面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他都有能力去救度。如果我们讲三途六道,说救度我们很能够理解,要讲到等觉、地上菩萨,还要讲救度吗?会不会说得太过分一点?给诸位说,不过分。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要想断那一品生相无明,相当不容易,这是要靠佛去帮他忙。所以佛有能力去救度等觉菩萨。

  『生老病死众苦恼』,这一句以生老病死这四桩事统统说明苦。我们六道这个生老病死统统都有,佛跟我们讲欲界有八苦,苦实在太多了,佛是把这些苦归纳,归纳成八大类,称之为八苦交煎。八苦前面的四种就是生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够免除的。在我们这个世间,古时候讲,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不能够避免的,都要受生老病死的苦。除这个之外,有「求不得苦」,众生都有欲望,欲望达不到,这苦恼。另外一种,「怨憎会苦」。怨憎会是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环境,总想离开,离不开,天天在一起,天天看到眼里不顺眼,感觉得很苦,怨憎会。这是确实的,也是一切众生普遍都存在的。八苦里面最后一条是「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属于因,前面讲的都是果,是属于果报;换句话说,因不清净,果报当然就苦。所以佛说法一般都是先说果后说因,说果大家容易体会,感触很深,然后再告诉你苦从哪里来的,你要想离苦,必须把因消除,果报才会远离。如果不是从因上消除,果报是不会舍离的,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这两句是说佛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有能力,这也是我们一定要相信的。我们相信了,佛菩萨又不在我们这个世间,信了有什么用处?诸位要晓得,你要说佛菩萨不在你身边,那是你自己愚痴、你自己迷惑,你不认识;其实佛菩萨就在你身边,从来也没有离开你一步。在哪里?这经典就是。我们要见佛菩萨,目的何在?目的还不是向他请教,教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他教导我们的方法统统在这部经上。经典所在之处,给诸位说,就是阿弥陀佛所在之处,也就是本师、一切诸佛所在之处,因为这个经是一切诸佛共同宣说的。我们想亲近佛菩萨,你把这个经从头到尾恭恭敬敬念一遍,就是亲近诸佛菩萨。你只要念,一定有好处,愈念愈清楚、愈念愈明白、愈念愈开悟,自自然然烦恼就轻了,智慧就长。可见得佛菩萨真的是在我们四周,没有远离我们,就看我们认不认识,肯不肯去亲近。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今天学佛,又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平常我们日子怎么过?这两句就是教我们。要『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毒的,三毒烦恼贪毒很严重。先从外财布施,就是身外之物,要学,要认真的学。我记得我最初学佛,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是有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第一天印象非常深刻,跟他老人家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只说了几句话。章嘉大师教学的方法非常的严肃,跟一般法师不一样,一般法师会跟你讲很多,讲了很多,你听了之后抓不到重点,不晓得讲些什么。章嘉大师他言语简单,几句话,非常有力量。

  我见到他老人家之后,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但是有没有方法叫我们很快就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他很严肃的看着我,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都不说。我们就是眼睛看眼睛,就这么瞪着看,看了半个钟点,这半个钟点的气氛非常之严肃。实在讲,以后我们才晓得这是入定,他是叫你整个心情稳定下来,然后再告诉你,这个教训一生都不会忘记。那个教学法好,太好了。等了半个钟点才等到一个字出来,说有。「有」之后他又不说了,这又等,这个等没有等那么长,大概等了有五分钟的样子,也相当长,然后慢吞吞的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得没有我这么快,说得很慢,说六个字。

  我们没有他那种定力,我们听了之后,马上第二个问题就连着提出来。这六个字我懂,看破、放下,看得破,放得下,从哪里下手?我们要认真去做,从哪里下手?大概又等了差不多有十五分钟的样子,他老人家给我说两个字,「布施」。布施,从布施下手。所以那一天去,我就学到了布施。非常重要,为什么?从前我很小气、很吝啬。我喜欢读书,我的钱都买书,可是我的书不准人摸。人家向我借,根本不可能,为什么?他借,会把我的书弄脏,我看了就很难过,所以是不借的。章嘉大师这一开示之后,我就晓得我这个毛病很严重,要改。那天向他告辞的时候,他老人家很亲切,送我到门口,送到门口的时候,还特别嘱咐我,「今天我给你讲的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是莫名其妙,就是被他那个气氛震摄了,就真的相信,真的老老实实去做六年,很不容易。

  学布施,先学什么?我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的东西可以舍掉,可以送给人。然后是自己觉得有多余的,多余的也可以给人。最后再进一步,自己喜欢的东西,人家要,也可以能分一点给人家,很不简单。真的他老人家讲的,我六年才舍干净,就是自己心爱的东西,人家问我要,毫不吝啬能够施舍,真的做了六年。这是烦恼很深,没有真正的好老师,真正觉得这个老师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佩服的,我们才会信受奉行,别人劝我,那不可能接受的。我年轻的时候很顽固,学佛,要是遇到什么法师,要劝我学佛,那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会说,我也会说,我有一块歪道理会把他驳倒,他辩不过我的。

  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我跟他学哲学,他介绍给我的。他说佛法是哲学里面最高的哲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很动听,从这个地方开始来认识佛教。因为在从前,我们都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但是佛教表现在外面也确实给人家有这个观感,真的是迷信,所以一个知识分子很不容易接受,我是从哲学里面接受它。最初三年确实受方先生的影响,把佛法看做哲学,以后深入之后,才晓得它的范围太广大了,确实是一个圆满的教学,哲学是它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这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章嘉大师教学确实有古大德的风范,真是难得。我亲近他三年,每个星期都跟他在一起,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静坐,两个人面对面静坐,那个受用实在讲比研究讨论还要大、还要深入。

  所以要学布施,布施对自己有决定的利益,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要想得财富、得智慧、得健康长寿,你修布施就统统都得到。但是布施,有些人听到佛法讲的好像是满有道理,可是实际上又不肯做。为什么不肯做?不敢做。我很辛苦赚来的钱布施掉了,明天有人钱送给我吗?总是有疑虑、有恐惧。所以最好在学佛之前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念少了没有用,念三百遍你就会有体悟,你能够体会到里面的道理。我自己当年接受章嘉大师的教学,《了凡四训》对我影响很大。《了凡四训》是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的,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里面讲的是因果报应。一个人一生要没有相当修持的功夫,是有命运的,你也没有办法超出你的命运,你命当中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换句话说,你命里面有的,你怎么样丢丢不掉,你这边丢掉,那边会来。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敢布施,没有怀疑、没有忧虑,敢,敢做。命里头没有的,用什么心机你也得不到。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不知道一切是他命里注定的。

  《了凡四训》实在讲也是改造命运的一部好书,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确实佛法常讲有求必应。当然佛法讲的比那个更是周全、更是精深,但是佛法不容易体会。《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完全讲的我们日常生活,很容易领会,是做为学佛的基础,一部很重要的课本,所以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是有道理的。人人能够相信因果、人人能够相信命运,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自然就有分寸,不会做坏事。为什么?一个人一定是自求多福,他晓得福应该怎么个求法才能够真正求到。所以,菩萨法要从布施做起。

  戒律就是「持戒」,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佛给我们制订的戒条我们要遵守,佛法之外的,像国家的宪法、法律我们要遵守,社会的道德我们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这是佛法里头没有的,但是统统在戒律精神里面所包括。所以学佛没有不守法的,一定要守法。「忍辱」是讲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你才会有成就。『精进』,进是讲要求进步,不求进步,我们现在常说的,那你就落后、就落伍了,要求进步。佛法里面讲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日新又新就是精进的意思。但是,进要紧的是精,就是精纯。因此,佛法法门虽然很多,你要知道修学只能学一门。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个学校科系很多,你只能学一个科系。同样的道理,你不可能把你学校所有的学系统统都学,那是不能成就的。社会上行业也很多,你只能够专心从事一种行业,你这个行业才能够出人头地,才会有成就;你要同时做几十个行业,就注定要失败。所以,进步要求的是精进,纯而不杂。

  同时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所修的就是戒、定、慧三学,你学杂了,三学就得不到。你专门学一样,很容易得定,得了定之后就开慧,智慧一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接触则已,只要一接触就会通达,不须要学的就会通达。这是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自己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只要得到性定,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理解的。所以智慧开了,佛法里面常讲,叫自然智,自然知道,叫无师智,不要学的,师是要学,这个不要学的,就都知道。这些能力都是本能,都是从定当中生出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是在禅定,我们净土宗讲一心不乱,你要是会修一心不乱,你对修学真正掌握到了,真正抓到了。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就从这里学起,这非常重要。你与其去研究许多经论,不如去念一部经,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十年,心真的定下去。十年之后你再去看《大藏经》,我可以说只要一年的时间全部都通了。你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这部《大藏经》给你念三百年你都通不了。为什么?你没有智慧,你所研究的全是世智辩聪,真正佛法的意思你得不到。像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那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你不可能做到的。如来真实义是从自性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自己心地不清净,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

  所以同修们要记住,修定重要。念佛就是修定,念这本《无量寿经》就是修定,或者念《阿弥陀经》也是修定。如果你要是想将来的目的是求生净土,你所念的、选择的最好是净土宗的经论,与本宗相应。净土经论是五经一论,这个五经任何一部经都可以,你只要常常念,念一种就好。五种,我五种都念,五种都念也分心,也不容易得定,不如念一种,一定有好处。人家现前说我们愚痴,说你对佛法,大乘佛法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没关系,说我愚痴我就愚痴,我也不跟你争。你高明,我不如你,这就好了,何必要跟他争?你懂的东西比我多是不错,可是要说心地清净,你不如我。什么东西有受用?心地清净有受用,不生烦恼;烦恼少、妄想少这才叫真正受用。方东美先生常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心地清净,不生烦恼,这才是真正的享受。妄想多、杂念多、分别执着多,那是凡夫,懂得再多还是个凡夫,不是真智慧。所以,诸位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有成就,那你就是一门深入。专到什么程度?专到连法师、道场都不要去,这才叫真正的专。

  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的一些学生,跟他受皈依的、接受他教导的,他教人实在是非常简单,就是教你回家去老实念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教你伦常道德,老实念佛。这些学生有时候到庙里面去看看师父,老和尚见到了,一定把他臭骂一顿。你来干什么?「我来见师父。」师父你已经见过了,还有什么好看的?为什么不在家老实念佛?跑到外面来,心也跑散乱了,钱财也跑掉了,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不在家里老实学佛,老实念佛?这种善知识才是真正善知识,天天劝你东跑西跑的,那个不是善知识,把你的心跑散乱了。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凡是妨害清净心的都叫做魔障。你在家念佛,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邀你到哪里去,那是什么?魔来了,心不能清净,定不下来了,这魔障。最好怎么样?家里不装电话,就没事了。现在外国电话很方便,电线拔掉就行了,我要打出去,我接上去,我不打的时候拔下来,统统没有电话进来,这个方法好。我在达拉斯跟台湾,我的电话平常都拔下来的,我用什么?用传真,人家给我联络用传真,不接电话,免得啰嗦麻烦。

  所以,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什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个重要。人得罪几个没有关系,为什么?我心地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像经上讲的,我的智慧、神通都圆满具足,我再来度他不迟,这才是真正的善友。不要被他现在折磨,搞得他去不了,我也去不了,这麻烦大了。所以暂时对他冷淡一点没有关系,我们还是没有把他忘记,等我们成佛,回过头来先度他,这是对的。

  『定』就是禅定,禅定的意思就是不散乱,拿现在的话讲,精神集中、意志集中,不散乱、不分心,这是定。学佛,选择的法门一定要专一,专一最好就是一部经,就是一个方法,一生都不要改变,绝不受外面境界动摇,这个人就有定。即使释迦牟尼佛来了,跟我说还有一个法门比念阿弥陀佛往生还要快、还要稳当,我们听了说「谢谢本师,我已经选了这个法门,你再好的法门我也不要」,这才叫真正有定,这才是决定成功的保证。各人有各人的机缘不相同,自己一定要认清,要认识清楚。我们看看古人,你看看《高僧传》、《居士传》,过去的人学佛三年五年有成就的人很多,十年八年成就的人更多。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了几十年,连一点消息都没有,愈学愈迷惑,愈学愈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学乱了,不像古人那么样的专,学乱了。不是你不用功,你很用功、很勤快,一天到晚到处去跑庙,跑得不亦乐乎。觉得你很勤奋,这个勤不叫精进,叫乱进、叫杂进,又乱又杂,他怎么可能会有成就?不能成就。

  近代印光大师提起来没有人不佩服,但是没有人赞叹他,为什么?他叫信徒都不要跑庙,谁敢提他,提他,我庙里没有人来了。实在讲,百丈大师说得很好,「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清净就是兴盛,为什么?净土!一天到晚乱烘烘的,哪里叫净土?那不是净土。所以道场是愈清净愈是庄严,愈清净才叫真正的兴盛。可是现在人就想,信徒都不来,我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怎么办?实在说这是自己没有好好认真去想想,自己没有道,你只要有道,不怕没有道粮。道粮谁供应?护法神供应,护法神的头头是韦驮菩萨,护法神的头目。如果我这里缺少道粮,我真正修道没有道粮,在这饿死了,饿死不要紧,饿死就往生,正好往生,韦驮要撤职查办。不可能的事情,何必要担这个心?何必要怕没有道粮,没有供养?不怕,怕的是自己没有道。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我们才有定,才能够精进,有定之后就有智慧。

  这是佛教给我们,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这六条,要布施、要守法、要有耐心、要精进、要有定功、要有智慧。智慧简单的讲是理智而不用感情,现在人讲人情的包袱太重,打来拉一拉,人情,这不去不好意思,完了,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慧。『六波罗』,这个六是指上面这六条,波罗是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圆满的意思,前面六项你要圆圆满满的做到。

  【未度有情令得度。】

  这就是还没有听到佛法的,或者是已经接触到佛法没有真正发心的,这是讲『未度』。我们要帮助他,帮助什么?帮助他入门。

  【已度之者使成佛。】

  有了这一句,这两句一对照,意思浅深就很明显。前面这一句是『未度有情令得度』,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已度之者使成佛』,这就是讲净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已经得度。已经得度,他真正能相信、真正能发愿、真正能精进,他决定成功。台湾在这个四十年当中,念佛往生的人,最保守的估计应该有五百人,只会比这个数多,不会比这个数字少。这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地球上是非常稀有的,有这么多人往生,而且其中有不少瑞相真正不可思议,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都不少,在台湾。不生病,自己晓得哪一天走,这不是假的。在大陆上这四十年来,我们晓得的大概将近一百人的样子,我们所知道的,没有台湾这么多。但是大陆的幅员之大,人口之多,这个比例,那台湾就非常殊胜。

  像台北李济华居士,老佛教徒们都认识的,李老他往生的时候八十多岁,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在台北创办莲友念佛团,在龙江街,是他创办的,初创办的时候很简陋,我去参观过。老居士往生是在念佛共修的时候,他在往生前大概两、三个月就知道了,所以亲戚朋友都去走一走,辞行,都去看看。走的那一天,到念佛团去共修,他跟他太太坐三轮车,那时候还没有出租车,坐三轮车。在路上就跟他太太说,他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到寂寞?因为他那时候儿女都在美国,在台湾就他夫妻两个,八十多岁了。老太太听了之后,不晓得他那天要走,就同意了,满口答应。

  到了念佛堂之后,他们的共修会就是念佛,通常像佛七一样,但是只是一枝香,当中有开示,大概有半个小时,这些老居士们轮流讲开示。那天是轮到了魏老居士,我也很熟,都认识的,他就跟魏老两个商量,他说我们两个对换一下,今天我来讲,下一次我的时间给你,就换了一下。一上台,他就非常恳切,跟大家讲了一个半钟点,讲得很恳切,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讲完之后向大家辞行,说我要回家去了。听的人以为八十多岁了,讲了一个半钟点讲累了,以为他要回家去。哪里晓得他下了台之后,念佛团小客厅的沙发他老人家这么一坐,就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看看,走之前声音宏亮,讲了一个半小时,坐下来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这真的,一点都不假。往生之前一、两个月就晓得,晓得自己哪一天走。这是坐着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走得这么干净利落。

  我所知道的,台南将军乡还有一个老太太比他还要高明,人家是站着走的。大概是民国五十六、七年的样子,大概是五十七年的事情,我是五十八年在佛光山,星云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请我去做教务主任,我就给他做了一个学期。是他那边的长工,工人,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他是台南将军乡的人,他劝我们念佛。他说念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因为他的邻居,隔壁的老太太站着往生,他们亲眼看到的。这个老太太念佛念多久?三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念三年。他告诉我们,他说这个老太太人非常之好,老实,待人很诚恳,但是不懂佛法,心地善良,也不晓得什么叫神,什么叫佛?神佛不分的,哪里都去拜,到处都去拜,就是这么一个人。

  三年前她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她婆婆不要去乱拜。家里供养阿弥陀佛,劝她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老太太很难得,她听媳妇的话,她从此以后就不再去乱拜,就在家里老实念佛,就这么念了三年。往生这一天,她就告诉她的儿子、媳妇,她是在吃晚饭的时候,她说我去洗个澡,你们吃晚饭,先吃不要等我。她就洗澡去了。儿子媳妇很孝顺,还是等,等了很久,老太太没出来,就进去看看,确实她洗好澡,不在浴室,再找找看,房间也不在。她家有个小佛堂,看到老太太站在佛堂当中,面朝着佛像,衣服穿得很整齐,穿着海青,手上拿着念珠,喊她也不答应,仔细到面前去,她已经走了,站着走的。洗好澡,换上衣服,在佛堂里一个人念佛走了,站着走的。这是她的邻居长工告诉我的。

  好像这个老太太的事迹,林看治居士写的《念佛往生见闻记》里有,有她的事迹。南部同修很多都知道,我去年到高雄讲经提到这个事情,有很多人晓得。所以人家三年为什么成就?专精,没有别的。这个老太婆也没有念什么书,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三年,有这样的成就,了不起。这才是我们学佛真正的好榜样,人家叫真正学佛。我们现在是玩佛,不是学佛,玩佛,玩弄佛教,闲暇无事到道场里面去消遣消遣,去干这个去。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已度之者」是真正能够相信,根机成熟的人,要把这个快速稳当成佛的法门教给他。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两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什么?现在世间求福的人多,这个地方讲供养佛,供养什么人?供养诸佛菩萨、阿罗汉。供养多少?像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不如坚勇求正觉』,就是不如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你的功德超过供养恒沙圣人太多了,这个功德不能为比的。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这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就是法藏比丘自己说的,他的修学专精,他不杂。他安住在三摩地,这就是求净佛土的大愿,也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此地讲的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我们常常讲三昧中王,也称之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就是念佛三昧。这是法藏自己要求的,他求的实在讲也就是给我们做个样子,我们要真正修学,就要像他一样。

  『恒放光明照一切』,这是以光明摄受一切众生,所谓是寂而常照。清净心里面就放光明,就普照一切众生。这个意思就是说,菩萨心里面念念希望度一切众生早日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感得广大清净居』,这就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无等伦』,这一句是形容极乐世界的状况。此地是略说,这个经里面有很多段的经文要给我们细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

  这是讲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面这些苦难众生,都是他心心念念希望他们能生到极乐世界来,在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为什么要在极乐世界成就圆满的佛道?经文后面会详细给我们说明。他方世界六道之中恶缘太多,也就是障碍太多,你修学很困难。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没有障碍,只有帮助你成就的,绝对不会有障碍的,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原因就在此地。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这两句是他弘愿的总结。『常』,这是讲的时间,永远没有间断,大慈大悲帮助这些有情众生。『度尽无边』,无边是讲空间。说时间、说空间,当然就把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包括了。最后一首,请佛给他证明。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

  法藏说,我今天发的愿、立的志,心地非常坚定,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退转,只有佛你能够给我作证明。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修行,有很多的苦难须要克服,度众生,众生很难度,像《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你好心去帮助他,他还误会你,还得找你麻烦。所以菩萨要有很大的耐性,永远不退转,这是愿行相符,才能够满愿。有愿要没有行,这个愿会落空,这个愿是假的;有行要没有愿,这个行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不会有结果。所以,行愿要相辅相成。

  求往生,一定要求上品上生,这才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期望。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低,「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可以了」,这个话说的是没错,我们中国俗话常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这个目标在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弄不到,还有个中品中生,还可以;如果你目标订在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得不到,这就生不了,去不了。所以,志要立得大,要立得坚定,然后以行填愿,要认真努力去做。怎么个做法?这个做法一定要依靠经典。净宗,正说的是有三经,这个三经,第一就是《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所念的这个本子,第二部《阿弥陀经》,第三部是《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都是专讲净土的。

  《无量寿经》,前面跟诸位做了简略的介绍,是西方净土的概论。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详细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来源,它的历史、状况、因果、修学的方法,统统在这部经上。所以这部经讲得最完备,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弥陀经》,它的目标是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念佛,所以《弥陀经》是以信愿行为宗旨,劝信、劝愿、劝行。《观无量寿经》它里面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这很难得,说明了理论的依据,我们明白了,会对它坚定信心,不会怀疑。给我们讲方法,十六观方法讲得很详细,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它讲得很详细,再给我们讲九品的因果。所以,它主要是讲理论、方法、因果,这三样东西它讲得详细。换句话说,《观经》跟《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这些东西《无量寿经》统统都说到,但是说得不详细,详细在那两部经上,所以是个补充的说明。

  到清朝魏默深居士,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加在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四经是这么来的。这个加上去非常有道理,不能不说他的正知正见,因为「行愿品」跟《无量寿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读这个经一开端就看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读「行愿品」怎么知道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这个加上去很有道理。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加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典到这里可以说圆满了,有没有东西再加了?我觉得没有了,再没有东西可以加。「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非常不可思议,它是净土宗的心经。你们平常念的《心经》是《般若心经》,般若部的《心经》。「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确实是净土宗的心经。不仅是净土宗的心经,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修净土的人,五经当中只要选一种,专精,你每天去念,念的遍数愈多愈好。你每念一遍总有一点体会,不要去研究,自自然然它就明了。天天念天天都会明了一些,念上三年自然就通达。真正专修,说老实话,三年往生不往生那是你自己觉得有没有必要?觉得必要的话,三年确实可以走得了,像前面的人一样,站着走、坐着走,预知时至,可以走得了。所以我们看到《往生传》里头,很多学佛都是三年就走了。有些同修就问我,是不是学了三年,真的他的寿命就三年,就走了吗?在我想不一定,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寿命没有完,他为什么三年走了?他三年可以走,他为什么不走?这个地方这么苦,那个地方那么舒服,早就走了。只有一种人,还有留此地的必要,什么必要?大概有一些人需要帮助,这样他才不走。如果没有人接受,他觉得他自己没有缘,跟别人讲人家未必相信,缘没有了,他就走了。由此可知,生死自在,生死真的没有了。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是七十岁,有一次在中兴新村讲演,我们有十几个同学跟他一道去。他在中兴大会堂跟大家宣布,他说他念佛的功夫是想哪一天走就哪天走,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就是讲随时可以走。我们几个同学听了老师这些话,回头来大家商量,希望老师多住几年。商量一个什么方法?我就提出,最好请老师讲大经,经没讲完他总不好意思走?于是乎这才决定选《大方广佛华严经》请他讲,果然这部经把他拖了很多年。请他讲《华严经》八个人,我有一个,我带头请的。《华严经》的批注,清凉大师的批注,他用的那本是我送给他的。请他讲这部经,目的就是希望他多住几年,因为他自己宣布他可以多住几年不碍事。生死自在,他老人家七十多岁的时候证得,这都不是假的。他可以能够证得,我们每一位同修都可以证得,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照这个方法修学?你肯照这个方法修学,是各个人都可以证得。这是佛法里头不可思议的成就,真实不虚。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依照这本经足够了。其它经论虽然多,说得虽然是广,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不迟,先把极乐世界拿到,然后其它的问题好办。现在就这个想学、那个想学,学来学去一样也没学成功,西方极乐世界也错过了,也去不了,这损失才大,太大了。我们真正明白这个事实,这才是真正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了,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专念《无量寿经》。我现在是台北建一个道场,在美国建一个道场,我希望的什么人来跟我共修?就是一生当中只修一部《无量寿经》,只念一句阿弥陀佛,我欢迎你来,因为我们志同道合,我们会在一块处得很圆满,我欢迎。如果你还想学这个、学那个,你到别的地方去学,我这个地方没有,我这里只有这么一门,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这是最稳当不过的。我在这里能有一点成就,所以我才很肯定的奉劝诸位,提供诸位同修作个参考。我跟大家说我决定往生!所以我敢劝你,这个事情一点不假。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一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六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06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从第一行看起:

  【至心精进第五】

  这一章经是叙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阿弥陀佛在因地修学的经过,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应当要特别注意。请看经文: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到这里是一小段。前面一句是承先启后之词。他告诉世间自在王佛,也就是他的老师,『我今为菩萨道』,这是说明他发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是求自利,菩萨道是志在度生。『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在前面偈颂里面我们已经读过,他发的是无上菩提心,希望自己早一天成佛。不但要成佛,而且希望成佛之后,度化众生这样的智慧、德能也要像佛一样。接着就向佛请教,发愿成佛怎么成法,这里面就有理论、有方法,这是要请老师教导的。『愿佛为我广宣经法』,这一句是他求法。佛如果为他说了,他说『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遵守老师的教诫不敢违背,把老师所教的我统统都能够做到,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师资道合。老师希望找到的学生就要像这样的学生,能够对老师的教诫完全接受。经当中,我们常常在经文一开端看到「如是我闻,一时」,一时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学生愿意学,愿意完全接受,老师欢欢喜喜为他讲解,这叫一时。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下面经文说,『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所修、所求的。凡夫为什么不能成佛?就是有无明烦恼不能够断除,无明烦恼就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因此,学佛要想有成就,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断烦恼,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烦恼不断,道业就不会有成就,纵然对佛法精通,那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他可以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佛教的学者,对于修行证果他决定没有分,这是不相干的事情。佛教修学真正的目的是要断烦恼,证无上菩提,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因此,我们也要像法藏比丘一样注重断烦恼,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一桩大事情。

  烦恼断尽了,无上正等正觉自然就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现在不能现前,原因就是被烦恼障碍住。所以烦恼也叫业障,障碍什么?障碍了自己的正等正觉。所以,如果我们把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简单的讲,「见」是对于一切法错误的见解,我们看错了,「思惑」是思想,于一切法我们想错了。我们所看、所想的都不是事实真相,这一类的烦恼就叫做见思烦恼,这一类烦恼要是断掉了,你就可以说是正觉。再进一步能够把尘沙烦恼也断掉,无明烦恼也能断个少分,这个地位就又往上提升一层,叫做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叫做菩萨,正觉我们称阿罗汉,自自然然你就证得这个果位。什么时候把无明断尽,那就叫成佛,障碍统统都没有了。障碍都没有了,都断尽了,这时候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

  由此可知,证阿罗汉、证菩萨、成佛,关键都是在断烦恼。烦恼不断,佛法再通达也没用处,也不相干,换句话说,决定还是凡夫,还要搞六道轮回。这是学佛同修,特别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有一点成就,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下面这段经文就不可思议了,稀有难得。我们看: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学佛的同修,如果我们要问,你为什么到佛堂来?你为什么要学佛?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到佛堂来?有很多人大概都是遭遇了很多苦难,这才进佛堂。所以世间有一班人说,这个人好好的,他为什么去学佛?换句话说,学佛都不是好人。好好的,他怎么会去学佛?可见得这也确实有不少数遇到了困难、遇到灾难没有法子解决,才到佛堂里来求一点精神上的安慰,不能说没有。学佛的因缘无量无边,不管是什么因缘,只要你能够走到佛堂来,能在佛堂遇到正法,都是非常好的因缘,都是非常之难得,稀有可贵。可是我们几时曾经听人说过,这个人走到佛堂来,他是为了要成佛的?你们诸位同修有没有遇到过?我们自己踏进佛门,是不是目的来成佛的?太少了。

  我过去读《六祖坛经》,几乎就发现六祖大师一个人,他进佛门动机跟我们不同。他在黄梅去见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这个口气不得了,他是来作佛的,他不是为别的,他来作佛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又看到法藏比丘,他比六祖还厉害。六祖虽然说作佛,还没有说「我要超过一切诸佛」,六祖没有说这个话,我只是作佛而已。法藏他不但要作佛,他作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我们确实没有看到第二个人有这样一种口气,这么一种心态,没见过。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殊胜的原因,发心的动机就不相同。

  『智慧光明,所居国土』,国土就是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教授名字』,教授里头有人、有法。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三位老师不但我们娑婆世界非常熟悉,特别跟我们中国人缘分更深。经上告诉我们,十方诸佛世界,这三位西方三圣的名称是众所普闻者。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菩萨都为大众介绍,把西方三圣介绍给大家,这是人,教授的名字。其次是法,法就是《无量寿经》、净土三经、六字洪名,这是教给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佛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一定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这是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这个不可思议,其它诸佛名字不见得能闻十方。我们晓得佛菩萨的名字无量无边,我们能够知道几个?纵然你去念《万佛名经》,《万佛名经》里面所列的名号也才一万二千几尊,并不多!何况就是这一万二千多尊的佛号,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我们能够记得住的恐怕连二十个都不到,绝大多数的佛菩萨我们对他很生疏。西方三圣名称普闻,这个不可思议,第一不可思议。后面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这些地方我们念了之后要记住。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这一句指的是六道众生。诸天是讲的三界二十八层天,人民是讲的人道,蜎飞蠕动这是畜生道,饿鬼、地狱这文字上没有,没有也就包括在其中,就不必再说了。这是讲六道的众生。六道众生『来生我国,悉作菩萨』,这一句大家要特别注意。作菩萨不容易,刚才讲了,见思烦恼要断掉,尘沙烦恼也要断掉,无明烦恼至少得破一分,这才是菩萨。要想做到这样的功夫,通常佛在一般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从我们凡夫修行要修多久?要修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够证得菩萨的果位。此地讲的是六道众生,这里没有说要断烦恼,只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叫带业往生。带业就是烦恼统统没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是菩萨,这个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没有办法使人相信。可是这个话是佛说的,决定不是假的,我们要相信佛,佛决定没有妄语。这个世界特殊,这个法门特殊,非常奇特,不可思议,不可以用一般普通法门来衡量它。一切诸佛剎土都是十法界,有四圣、有六道,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换句话说,纯一菩萨法界,它那里只有菩萨。我们这里念佛,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萨,不但是菩萨,而且是很了不起的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这个我们在经文当中逐渐会读到,逐渐就会明白了。

  下面,法藏就说了,『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他这个愿确实是十方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没有的,他发这么一个愿。向佛请教『宁可得否』,我能不能办得到?这个愿太大了,实在讲多少诸佛如来还没想到,没想到的事情,他有这么一个愿。这是提出质疑来向老师请教。下面老师给他的回答。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

  学生有这样志气、抱负,这是很值得赞叹的,老师当然尽心尽力去教导他、去帮助他,使他的愿望能够圆满实现,所以老师就给他讲经说法。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

  这是先用比喻说。人立下了大愿,只要他有恒心、有毅力,认真努力去做,一定会成就。所以就举个比喻,像大海,大海一个人用斗去量,量海水,如果给他长时间,『经历劫数』,海水也可以被他一斗一斗量完。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这是给法藏比丘无比的勇气。法藏能够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一切诸佛剎土,他做到了。我们今天想求生西方,我们想生到那里去,难道做不到吗?这个地方我们要好好的想想。假如我们能够至心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桩事情是决定可以做得到的,问题就在「至心精进」这四个字。什么叫至心?至心是一心一意,这叫至心。三心二意就不能成功,未必能去得了,一心一意决定成就,学佛可贵之处就在此地。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在他《谷响集》这个小册子里面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修行,同修贵精不贵多。精是什么?就是「至心精进」的同修,这是可贵的。人多,人多大家心志都不齐,不但不能帮助我们专精,往往还造成我们自己的障碍。千万不要以为人少,这个地方好像不兴旺,大家看到的兴旺是香火兴旺,这是表面的。真正的兴旺是这里面有多少人成佛,这是兴旺。这个道场有五个、十个、八个成佛了,这是无比的兴旺,那还得了,这个要知道。所以专精非常之可贵,只要能『至心求道』。在我们,你能够至心念佛『精进不止』,就决定往生。

  法藏,人实在是太聪明,绝顶的智慧聪明,有志气、有愿望、有决心、有毅力,这是老师对他非常赞叹的。所以底下就说: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

  老师并不告诉他,反过来叫他自己去思惟,你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你的愿望?

  【汝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这地方连着讲了三个「自」,『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这三句话很重要。佛法在哪里求?佛法在自己身边求,不是在外面求,外面哪来的佛法?所以佛学叫内学,佛经称为内典。佛法是叫你从自性当中去求,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要从自性当中求。所以这三个「自」在此地是关键的开导,非常重要。

  法藏比丘当然能够体会、当然能够领略,可是他在此地表现得非常谦虚,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二力法门」。不靠自己,我们一昧的要依靠佛菩萨,他老人家在此地,这个地方就是开端,开二力法门之端。佛教他从自性当中求,完全靠自己,这就是一般大乘法门所说的。我们看底下经文: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法藏他不靠自己,他要靠佛,这给我们开了个榜样,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的,就是要靠阿弥陀佛。净宗的皈依,「皈依佛」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法」,法是经典,就是《无量寿经》;「皈依僧」,僧宝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是我们真正的依靠,要真正回头,依靠西方三圣、依靠《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教训我们统统做到,往生净土的愿望必定就成就了。这在一切法门里面,确实是最简单的法门、最容易的法门。因为学佛的人往往看经典太多了,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净宗就这一本经,就这么多,你就从这下手就行了。把其它的统统放下,也就是回归,不但从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回过头来,也要从整个佛法里面回过头来。我从前学了许多的经论、许多的法门,现在我统统回过头来,回过头来我就依靠《无量寿经》,依靠这一本,这就专了,专才精。回头是愈早愈好,要真正认清楚,要真正想明白。这一回过头来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平等觉就是戒定慧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就是慧学。所以念佛实在是三学等运,这种功德、利益知道的人不多,这就晓得念佛有多少的好处。

  一句佛号涵盖了圆圆满满的佛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切」,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法,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也离不开这一句佛号。为什么?这一句佛号如果用中国意思把它翻出来,是无量觉,你们想想看,哪一尊佛说的法能够超过无量觉?觉是觉而不迷,无量无边是指一切法,无量无边法当中统统觉而不迷。所以这一句名号,确实是摄尽一切诸佛所说的法门,不可思议。

  佛在此地表现的是这样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谦虚是性德。所以他说,老师所讲的意思太深了,不是我的境界,因为这三个「自」,从自性里面去寻求,是深一点,在禅宗里面讲,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实在讲,法藏比丘是确实有能力体会、领受的,他在此地给我们这样的凡夫做个榜样,不向这方面去领取,回过头来依靠佛陀。『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应就是应供,正遍知这是如来十号之一,前面介绍过了。称佛的十号都是对佛的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9:17 , Processed in 0.16532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