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01|回复: 2

[其它] 卍续藏第21册No.0375盂兰盆经疏孝衡钞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75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21 册 No. 0375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No. 375-A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柰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柰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经。

  No. 375-B

  报父母恩咒(世间有生无不从父母而得。能诵此咒及能慎终追远。恩无不报)

  南无蜜栗多哆婆曳娑诃

  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念诵式

  出家之士。清规具载。在俗高贤当依此式。正月必须入于塔寺中。大会修设。凡孝顺男女。欲报生身父母。必预七月初一日为始。每日晨朝然香奉供。务在精专。修小弥陀忏。或礼三十五佛。代为存亡父母忏罪。至速往无量光佛刹。白云。

  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报答二亲恩。忏除三障罪。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尽法界冤亲。同生安养国。

  举盂兰盆经毕。念阿弥陀佛真金色(云云)。紧念阿弥陀佛百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十声毕。回向云。

  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劬劳德。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四恩三有诸含识。三涂八难苦众生。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至晚礼三十五佛了。白云我等同孝志(云云)。毕。念弥陀经。洎念往生咒毕。举阿弥陀佛真金色(云云)。念阿弥陀佛百声。千声。并菩萨圣号。发愿云。

  愿所生父母。或今存在。或已终亡。随其所居。逐彼生处。惟愿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光明照烛。愿力摄持。三障销除。五根成立。发菩提愿。修净土因。存者得满报龄。终归宝刹。亡者即捐诸趣。便托莲胎。睹妙相明心。听玄谈入位。现前授记。尘刹分身。广度有情。同登妙土。伏愿。我等孝顺之心。深入至道之法。无遗当来诸佛贪中。同作应生眷属。二严等备。三觉俱圆。法性有边。愿心无极。尽入如来愿性海中。

  转身对立。施生并如常式。

  或午后有暇。念盂兰盆经。或念阿弥陀经毕。念阿弥陀佛百声。或千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十声。回向云。以此修行众善根。(云云)或再暇念金刚经。或弥陀经 普门品 圆通品 楞严等咒。

  盂兰盆斋念诵式(终)

  No. 375

  佛说盂兰盆经疏并序孝衡钞卷上

  讲 经律论沙门 遇荣 钞

  【钞】奇哉圣主。积孝行以无伦。垂范资徒。续良规而不坠。欲晓经旨。须善疏文。释此疏文。大分为三。初释疏题目。二彰造疏人。三释疏本文。疏题分二。初释正题。后释并序。正题分二。初离释。后合释。离释分二。初辨所释经题。后辨能释疏字。

  ○且经题者。梵语佛陀你舍乌蓝婆拏门佐罗素呾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今以随方生善。文词稳顺。含多义故。所以华梵相兼。仍存讹略。故云佛说盂兰盆经也。梵语佛陀。略言佛也。此云觉者。者是主义。体即无漏。五蕴假者也。觉体是慧。觉察断障。觉照真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如次。简余凡夫。二乘。菩萨。唯有如来独到彼岸。跨十方而为主。握五性以称师。三觉圆明。故名为佛。梵语你舍。此翻为说。振圆音而警众。扬妙义以符机。益物导迷。故名为说。盂兰盆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拏。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随力所办金银等器。器中具饭百味甘美五果等物。及余妙事。供养三宝。福资父母。利益存亡。四义。意云。行孝顺故。所以设供。设供集福。酬养育恩。救倒悬苦。正取救倒悬义。余义兼之。由饿鬼等渴??烧心。饥火逼腹。命唯喘息。苦似倒悬。设供集福救彼倒悬之苦。故以为名。然意有通别。别者。目连得道欲报父母之恩。观见亡母堕饿鬼中。神通力小不能救之。白佛世尊备申哀恳。佛即为说盂兰盆供。集福荐拔即得离苦。故下经云。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乃至云。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通者。若僧若俗王臣庶人。皆应为父母设此盆供。保安荐殁。故下经云。若有僧尼国王太子。乃至庶人。行慈孝者。皆应为现在父母。及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于现世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盆者。所设盆供能救之器。盂兰者。所救之苦。盂兰之盆。名盂兰盆。依主释也。梵语素呾?。旧名修多罗。修妒路。皆讹也。此云契经。存体略用。但名为经。天亲四义释经。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谓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名之为依。真俗谛相。善巧等法。密意等义。上生疏云。经者。摄也贯也常也法也。生资教摄永绝烦笼。理藉文贯长离散灭。百灵常轨干叶良规。利物诠真。目为经也。然此经体以声名句文四法为性。由此四法能诠义故。又瑜伽云。一文二义而为经体。以文一法。进摄名句。退摄于声。总以声名句文。及所诠义。五法为体。由此五法摄益胜故。盂兰盆之经。名盂兰盆经。能说即佛。名为佛说。佛说之盂兰盆经。名佛说盂兰盆经。亦可所说即盂兰盆经。佛之所说盂兰盆经。持业。依主。可知。

  ○第二辨能释疏字者。疏犹记也。纂录之义。纂录诸教相应文义。释此经意。故名为疏。又疏者。疏(平声)也分也决也。疏通文义。分别旨趣。决择胜劣。故名疏也。即以疏主声名句文。及所诠义。五法为体。然以先贤述作。作必有意。述此经疏略有三意。一者为酬缁素请故。故下疏云。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式允来情发挥要道。二者为欲利益父母等故。下云。我今所赞述。自他存殁亲。离苦常安乐。三者欲留轨仪示后人故。下云。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示未闻。垂范后学故造此疏。南齐高祖。常于七月十五日。送盂兰盆往诸寺中供自恣僧。颜氏家训云。七月十五日盂兰盆斋。望于汝等依行不绝。自古圣贤所尚。其来远矣。皇宋三叶。丁酉岁季春月嗣帝位。思报昊天之恩。于季夏月诏两街僧录。问盂兰盆仪式。时左街僧录达识大师行清令赐紫沙门省才。依经附疏。具录仪式。进于皇帝。皇帝得已。依法修设。由斯此典讲听兴焉。今皇四叶。壬戌年癸卯月嗣帝位。至于秋首。诏僧三七于延庆殿开建道场七日七夜。昼讲斯经余时礼念。至七月十五日。复诏两街僧职。译经三藏。及讲经律论者。总二百五十人。具就道场中。礼八万四千舍利宝塔。于长春殿设盂兰盆斋。集诸妙利。资父王之仙驾。酬昊天之鸿恩。皇朝异事。迈古超今。未之有也。予于是时亦预其数。故此略述。欲冀英贤。上行下效耳。

  收科可知。

  ○后合释者。造疏本为释经文义。显经意趣。故从所释经。以彰其名。佛说盂兰盆经之疏。依主释也。

  收科可知。

  ○第二释并序者。序犹致也。序致此经孝道本末。应孝子心。拔二亲苦。酬养育恩。教流此土造疏因由之事也。又序者。绪也。如茧之得绪。绪尽一茧之丝。疏之得序。序尽一经之意。并者。兼也。不唯释经兼作其序。故言并序。

  △二彰造疏人。

  【疏】充国沙门 宗密 述。

  【钞】充国者。今果州西充县也。昔者汉时为充国县。今标旧名。仍略县字。故云充国。然其疏主。本居长安。住草堂寺。后入终南山。今标充国者。意表依经行于孝道。父母家乡生缘处故。行在孝诚不忘亲爱故。沙门者。略梵语也。具云沙迦懑曩。此云息恶。息不善故。亦云勤息。勤修众善。息不善故。法华疏云。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摩拿。或云室摩那拏。此云功劳。谓修妙道有功劳故。今略梵语故言沙门。宗密者。疏主名也。碑文极广。略其要云。圭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也。建中元年生。元和二年受具。后谒遂州圆和尚传契心印。又遍访名能。广乎知见。讲圆觉。华严经。自后乃着圆觉。华严。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并集诸宗禅言为禅源诠。及酬答书偈议论等。总九十余卷。并传于世。文宗皇帝。于太和二年庆成节。诏入内殿问诸法要。赐紫方袍。寻请归山。至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其月二十二日。道俗奉全身于圭峰茶毗。得舍利数十粒。俗寿六十二。僧腊三十四。后追谥定慧禅师青莲之塔也。述者。叙也。撰也。内录藏教。外采群书。言无不经。事无不古。纂叙文义。撰集成章。名之为述。唯识疏云。叙理名述。先来有故。作故名造。今新起故。

  △三释疏本文二。初疏家叙分。后疏家正宗。初中四。初泛明孝道为经起之端由。二正显此经彰佛说之所为。三教流此土遵式奉行。四式叹能仁颂德祈愿。然此四段次第尔者。为文体式。欲正称扬一事。而先泛述端由。言在于远。意在于近也。泛述孝道。本居气象。渐贯生灵。释迦。孔圣。皆宗于孝。设教化民。故有初段文也。既泛述已。然来委知何所以故。佛说此经。故有第二彰佛说之所为。其所为者。为孝顺之子。欲救慈亲之苦。意酬养育之恩。故说此经示其妙行。此说西土。次应显示此方流布传受因由。故有第三教流此土遵式奉行。此方释子。依教设会。讲经劝众。造疏释经。垂范后学也。将欲造疏。求圣加护。述造疏意。方陈词翰。故有第四式叹能仁颂德祈愿。是故四段如是次第。初中三。初明孝道本末二。初本居气象。

  【疏】始于混沌塞乎天地。

  【钞】淳元之气。清浊未分。形如禽卵。谓之混沌。清浊已分。谓之二仪。谓清气上升。穹窿无碍。圆覆曰天。浊气下沉。旁礴坚厚。方载曰地。以人居中。通名三才。周易钩命决云。大地未分之前名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名五运也。气象未形。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象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形质始具。谓之太极。转变五气。故称五运。气象质具而未相离。皆太易之名。有五种也。历帝记云。天地未分。谓之太易。气兆始萌。谓之太初。高下相应。谓之太始。质象既成。谓之太素。天高地卑。谓之太极。圆清方浊。谓之两仪。人居其间成三才也。易纬通卦云。太极生两仪。谓清气轻者上为天。浊气重者下为地。以人参之。名三才也。易序卦云。有天地万物。然后立君臣。定父子。长幼夫妇之礼。尊卑上下之别。今显孝道初始。在于混沌元气之中。贯于五运。渐随元气。充塞天地。遍三才。通万物也。故孝经援神契云。元气混沌。孝在其中。礼记祭义云。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推之放诸东海而准。推之放诸西海而准。南海北海亦然。(尔雅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此四晦昧无知。谓之四海)总其意者。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尽一切时岁月朝夕。遍一切处四方上下。于一切物贵贱尊卑。凡所进退。动静。语默。好恶。欢戚。皆顺人民万物之理。名之为孝。其孝损益者。幽显生灵有父母者。应常慎行也。慎行者。敬身也。敬身者。不损体也。不损体者。不令父母忧也。故谓之孝。夫子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曾子云。身也者。父母遗体也。父母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今明孝道。前后言之。横该五运。上下言之。竖贯三才。四海言之。纵罗万物。至德幽微深而复广。故云始于混沌塞乎天地。

  △二末贯生灵。

  【疏】通人神。贯贵贱。

  【钞】孝通幽显。于显举人摄余兽等。于幽举神摄余鬼等。故通人神也。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总五等人。其中奴婢之类皆名为贱。自余长幼皆名为贵。贵贱虽殊。行孝奉亲。彼此无异。故贯贵贱也。言五等人者。一天子。二诸侯。三卿大夫。四士。五庶人。各有一章名此五孝。如孝经说。彼经序云。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故疏云尔。

  △二儒释同遵。

  【疏】儒释皆宗之。

  【钞】上依儒教叙孝本末。此文双指儒释皆宗。释教所宗疏文影略。今为助者。通人神贯贵贱。始于真际。充乎世间。该圣凡。被诸趣。儒释皆宗之。且儒教所宗者。儒有五常。以仁为首。仁又以孝为本。由于此五。立身扬名。安邦治化。百行之源。是故宗之。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言五常者。谓仁义礼智信。好生恶杀曰仁。知恩报恩曰义。长幼恭勤曰礼。敏速多知曰智。立行可依曰信。又云。不杀为仁。不盗为义。不乱为礼。不淫为智。忠实为信。由于此五。王者以之治国。君子以之立身。不可暂亡谓之五常。释教所宗者。释有三学。以戒为首。戒又以孝为体。由此孝故。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断障证理究竟成佛。万德之源是故宗之。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言三学者。谓戒定慧。防非发善名戒。心专一境名定。决断拣择名慧。又以戒定为福门。以慧为智门。福智二门。自他俱利。出生死苦。入涅槃乐。而此福智三学妙行。常修无间。证法报化三身常住。如次凝然。不断相续。是谓出世无比三常。非如世间小小五常。

  △三指陈结叹。

  【疏】其唯孝道矣。

  【钞】指陈孝行。遮简余善。故云其唯孝道。君子务之为本。本立而道生。菩萨结之为戒。戒立而果满。孝者。孝顺爱敬从命之义。道者。道理为本之义。即由此行。爱敬尊长。从命不违。示理益物。能生众德。故名孝道。又孝经疏云。孝者。事亲总名也。又畜也。好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顺也。善事父母也。谓事亲之道。常畜在心。尽其色养。中心悦好。承顺无违。故名孝也。道者。通达义。孝行通于天下。民用和睦。矣。语助也。

  △二正显此经彰佛说之所为二。初愍赴孝诚。

  【疏】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

  【钞】应。赴也。孝顺之子。名为孝子。非谓居丧。目连恳切至诚请佛。意有通别。别者。为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请佛求法而救拔之。通者。复为众人皆有二亲。在厄难者。咸欲拔济报其恩德。请佛开示要妙法门。故佛世尊赴其恳诚。说此法门。显示要行。令救二亲苦难危厄。二亲者。生身父母及七世父母。(通别经文如前已引)昊天者。尔雅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昊。大也。盛夏之天。阳光暑气。充乎六合。无有穷极。百谷苗稼。芳草园林。由此成熟。天有此恩。未曾有心辞于劳苦。父母亦尔。生我育我。腹厚于我。回干就湿。乳哺养育。咽苦吐甘。慈训长成。怜念之心。未曾暂舍。如此恩德。未曾有心辞于劳苦。故父母恩。比昊天恩也。恩重经云。佛告大众。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是以寄托母胎。怀身十月。岁满月充。母子俱险。生堕草上。乃至云。非父不亲。非母不养。慈母养儿去离栏车。十指甲中。食子不净。子饮母乳。八斛四斗。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佛示妙行。令其孝子酬恩报德。故疏云尔。

  △二指陈结叹。

  【疏】其唯盂兰盆之教焉。

  【钞】结叹可知。

  △三教流此土遵式奉行二。初求法遵行复二。初丧亲追感。

  【疏】宗密罪衅。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之恨。

  【钞】衅者。祸之兆也。早年者。童稚之年。夫为人子。晨夕事亲。敬养服劳。顺色无犯。汤凊致乐。不疾亡忧。乃得永存福寿。奉于甘旨。故父母有疾。子云拙于侍养。况至丧乎。盖是我之罪愆。祸及父母。致令童稚之年。丧于二亲也。雪霜者。祭义云。秋。霜雪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惊其景变也。故于节序而相慰问。皆有感怆感思之言。疏主每履践于雪月霜露之景。思念父母。常怀悲怆。何祭义中。乐正子春云。举一足。不敢忘父母。出一言。不敢忘父母也。风树者。韩诗外传中皋鱼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孔子家语中。丘吾子亦有此叹)皋鱼自少天下游学。后还亲丧故有此叹。其风若止树必安静。其亲若待子必侍养。致敬致乐。自恨无亲侍养。故此叹也。疏主亦尔。永怀风树之恨。恨己不得侍养父母也。

  △二念报劬劳二。初念世孝道不益遵灵复二。初念尽于孝诚。

  【疏】窃以。终身坟垄。卒世蒸尝。

  【钞】窃者。私窃也。不形其言。私思念之。含文嘉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准后汉书。通植松柏。今言坟垄者。总相思于坟墓。丘垄也。古者父母丧已。负土为其坟垄。植柏成列。庐墓三年。以尽孝诚。孝德传云。汝南蔡顺。字君仲。孝顺父母。亲丧葬讫。于庐坟次。鸟兽从之栖宿。哭时即助悲吟。后汉时人。类林云。颜乌。会稽东阳人也。至孝。父亡已后负土为坟。感于群乌以助衔土。乌口中血出。因名伤乌县。后改为义乌县。前汉时人。言卒世者。终身一世也。蒸尝者。祭名也。礼记祭统云。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取其文便。而举秋冬。影显春夏也。私窃思念。终此一身。庐坟守垄。思念声容。终此一世。四时祭祀。礿。禘。尝。蒸。极尽孝行。报其恩德。故孝经云。为之棺椁文衾而举之。(周尸曰棺。谓榇身也。周棺曰椁。谓榇棺也。衣。谓殓时之衣。衾。谓单被。用此举尸。入棺并覆尸上也)陈其簠簋。而哀戚之。(簠簋者。祭器名也。受一斗二升。足高一寸。如龟形也。簠。内方外圆。簋。内圆外方。俱丹中漆外。器素无饰。表有哀戚之心也)擗踊哭泣。哀以送之。(男踊。谓以足跳踊也。女擗。谓露胸擗击也)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选安置也)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宗。尊也。庙。貌也。立其尊貌以鬼礼享之。似见父母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影于冬夏也。寒暑变移。转加增感。四时祭祀。展其孝思。上注皆?。广如彼文中具)。

  △二纵夺显无益。

  【疏】虽展孝思。不资神道。

  【钞】问。终身坟垄。四时享祀。足可以展孝子之恳诚。报劬劳之厚德。何不依行。而但思之。何谓也。故此释之。上句纵。下句夺。虽者。纵夺之词。思者。情也。纵其施展孝行情恳。终身坟垄。卒世蒸尝。然而不能资益神识冥道。又上句进。下句退。进退思之。终是无益也。生前敬养。犹有少益。殁后蒸尝。全无所济。若也苹蘩礿禘。犹不堕于二亲。傥或杀命蒸尝。反祸及于父母。但扬虚名。不资神道。又若父母在于鬼趣。可以飨祀。若生余道。焉能受祭。又于鬼中。有财无障之类。容受蒸尝。无财炬口之流。反祭成毒。故窃思之而不为也。

  △二佛法渊深能资父母三。初求法遂意二。初求得法门。

  【疏】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是妙行。

  【钞】遂者。蹑前起后也。由前俗孝不资神道遂即搜索圣贤之教。求荐亲法。三乘见道已前名贤。修习福慧具贤德故。见道已去名圣。圣者。正也。以无漏智正合理故。圣贤所说所学之教。显示无量世出世间利益之门。于此教中。?仰志求追资荐拔之方法。果遂愿心。于藏经中得此法门。实谓妙行。法门者。即此经也。教为显理之门。出苦入乐之门。名为法门。实。实也。指陈叹美。故言实谓。实谓要妙。酬恩孝行。存亡皆济。七世咸资。周孔经中。曾无所闻矣。

  △二指其妙行。

  【疏】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钞】此显妙行之相也。年年七月十五日。众僧夏满名受岁日。诸比丘等。自己有过。恣任他举而忏悔之。故云自恣。四事者。阿含经云。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同下疏云。物华四事。谓房舍衣服饭食汤药也。供养三尊者。进修财行名供。有所摄资名养。佛法僧宝可敬可尊名为三尊。故下经云。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又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

  △二设会荐亲。三讲经劝众。二科合。

  【疏】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示未闻。

  【钞】初二句。设供荐亲。显自利行。后二句。讲经劝众。显利他行。自利利他。菩萨行也。尔雅中卷云。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也)商曰祀。(取四时祭祀一终也)周曰年。(取禾一熟义)唐虞曰载。(唐尧。虞舜。取物终更始义)载。是年之别名。疏主得此经已。依法修崇。设供荐亲。已历多年也。诰者。经诰。如言诏。?。制。敕。皆是教令之别名也。谓治万民曰诰。命百官曰诏。政诸侯曰?。取法度曰制。诫州县曰敕。今就通意。法王教令名经诰也。每于其日午前供会。集福荐亲。斋后讲经。诲示道俗。使彼未闻者令闻。未解者令解。同己修崇。各资宗祖耳。

  △二造疏解释二。初道俗睹胜请释。

  【疏】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

  【钞】旧钞云。即太和二年赐紫之后。表辞归山。归山之后。然请入蜀。立先代传法碑。述祖师德业。因此归乡。开筵讲经设于盆供也。耆艾者。老年之称也。曲礼说。五十曰艾年。??发苍然如艾色也。六十曰耆年。身虽耆老而心强也。疏主归乡属于夏满。依常年事开设盆供。兼讲经文教示僧俗。众睹胜事故生喜悦。知恩难报故乃悲伤。悲喜交彻遵教奉行。身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众请大师。别制新疏。削旧繁谬撮取简要。符经宗旨以顺时机。使见闻者。知释门之孝行。迥异儒流。识盆供之荐亲。居然脱俗。如来设教。意在利人。众等愿闻。希垂妙释。

  △二疏主应命发挥。

  【疏】心在松柏。岂慢乡闾。式允来情。发挥要道。

  【钞】松柏者。考妣坟茔之所也。心随父母在松柏间也。诗传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亦名为闾。五百家为党。乃至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也。式者。敬也。允者。顺从也。发挥者。发扬挥展解释之义。疏主意云。心在松柏岂敢侮慢乡故闾里。敬顺乡知来请之意。由此解释此经要道。要道者。要妙孝道也。

  △四式叹能仁颂德祈愿二。初式叹佛德复二。初行孝自利德。

  【疏】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

  【钞】稽首者。法苑依俗解云。稽。至也。首。头也。以首至地。故名稽首。此即拜跪。首至地故。依真释云。俱舍论言。稽首接足。故言敬礼。屈己所尊之首。接彼所卑之足。故言稽首。即是三业敬礼之通称也。此能敬相。三界已下所敬之体。三界主者。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化利凡圣。独自在故。大孝释迦尊者。具云释迦牟尼世尊。五分律说。昔有国王名懿师摩。贬子出国。其子因到雪山之北。近舍夷林顿止此地。郁为大国。人民炽盛。后父知之。因而叹曰。我子释迦。我子释迦。从是已后。姓释迦也。姓释迦氏。名忧陀罗。忧陀罗王有子名曜罗。曜罗王有子名尼浮罗。尼浮罗王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王有子名悦头檀。(此云净饭)悦头檀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睺罗。故我佛得姓已来六世矣。释迦。能义。亦云能仁。能以仁德而治化故。牟尼。寂义。亦云寂默。谓能仁氏。具大悲智。证寂默理。有大悲故。不住涅槃。有大智故。不住生死。即是姓释迦名牟尼也。又法华疏说。谓能证彼寂默理故。复能离彼烦恼喧故。故名能寂。福慧相好。胜余群圣。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名为世尊。就结颂故。略言释迦尊也。孝行深广超诸世间。故名大孝。何者大孝。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谓从生死长流界中。始发深固大菩提心。即行孝行。孝行。即戒也。累三大劫。备修孝行。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如何报之。谓现存者。竭力供养。劝发道心。亡故者。妙行潜资。离苦得乐。谓在三涂者。拔济令出。在人天者。得见诸佛。闻法悟解。不唯报答一生父母。乃至无量生来父母六亲而皆报之。故律颂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入无为。真是报恩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彼有难者。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又彼疏云。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如次证得法报化身。故云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名为大孝。然今疏意。随顺初机。指菩提树下成正觉也。

  △二示孝利他德。

  【疏】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欲使背恩人。咸能酬罔极。

  【钞】将。欲也。锡。赐也。众类者。众生之类不一也。演者。法音流注不绝。如水流演也。佛欲永劫法赐众生。所以应目连请演说斯经。问。法赐众生。有何意趣。答。欲使背恩人。咸能酬罔极。佛说此经。欲令一切背恩逆人。皆能酬答罔极之恩。罔。无也。父母之恩。犹如昊天无穷极矣。

  △二陈情述赞二初陈情祈愿。

  【疏】我今所赞述。愿众圣冥加。

  【钞】此疏主自指。随世所称。世流布我也。愿众圣冥加者。加护有二种。一显加护。谓现身语赞即所作。二冥加护。潜垂覆摄不现身语。众圣威重。不敢求于显加。故求冥加护也。我今意欲赞经述疏。唯愿众圣。冥垂加护。慈悲覆摄。使我心通妙理。语巧身安。然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前但稽首敬叹于佛。佛是主故。义该法僧。故此求愿。总言众圣。圣主。圣法。圣僧。通名众圣。又解。此中初颂佛。次颂法。次半颂僧。敬叹三宝。配疏可知。此解文势疏断。意不相连。于其僧宝但有求愿之文。全无敬叹之意。又求愿之意唯局僧宝。不贯佛法。故前解正同于天亲俱舍初云。诸一切种诸冥灭。(上是诸佛也。断一切种冥谓不染污无知。证非择灭。若断诸冥。谓染污无知。证于择灭)拔众生出死泥。(前句自利。此句利他)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

  △二陈造疏意。

  【疏】自他存殁亲。离苦常安乐。

  【钞】造疏集福。为利自他多生父母。若存若殁。在人天者。离病等苦常受福乐。若有一生乃至多生父母。在恶道者。离三涂苦受人天乐。在人天者。离生死苦得于圣果受出世乐。故疏云尔。

  △二?家正宗二。初标列门名。

  【疏】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初中复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孝道故。四示胜田故。

  【钞】疏开四段。即是四门。收摄无拥。名之为门。将欲释经。于其文前略以四门收摄经意。疏(平声)条旨趣。显示大纲。令诸学者。依门入解。经宗意趣。而无拥滞。凡所释义体性意趣。则有所归着也。次第尔者。欲释本文。先须委知说经因由。为何等事。佛说此经。故有初门教起所因。既知所因。为如是如是事故。佛说此经。次应须知三藏五乘。如何收摄。故有第二藏乘所摄。已知此经藏乘收摄而有所归。然未委知宗旨如何。欲令学者。晓于此经所崇所尊所主。意旨归趣究竟处故。故有第三辨定宗旨。即已晓于经宗旨趣。即便科判释经文义。故有第四正解经文。故此四门如是次第。

  △二随标显示四。初教起所因复四。初酬宿因故又二。初叙佛孝行之意。

  【疏】初酬宿因者。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本为修行得道。报父母恩。

  【钞】悉达者。具云萨缚喝剌他悉陀。此云一切义成。世出世间之义皆成就故生迦维罗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阿私陀仙相其太子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弃而出家。号一切智人。化一切众生令出生死。太子长大。不绍王位。舍于亲族去离国城。入雪山中。示依外道修苦乐行。日食麻麦六年苦行。后成正觉称天人师。说法利生报父母恩。劝发道心出三界苦。受胜妙乐。是大报恩。阿含经云。如来出世。必为五事。一为转珐輪利众生故。二为度多生父母报其恩故。三为无信人立信地故。四未发菩萨意者令发意故。五授当佛记。为此五事。故出世也。

  △二正显说经之意。

  【疏】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己。故开盂兰法会。以福自他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此。

  【钞】务者。事务也。事务急速之貌也。

  △二酬今请故二。初酬自利请故说。

  【疏】二酬今请者。谓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见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佛示盆供。救母倒悬。

  【钞】因心之孝者。若善若恶皆因心起。大目犍连因于内心发起孝行也。

  △二酬利他请故说二。初目连起请。

  【疏】由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法门(施音异)。

  【钞】施字。但以试音呼之。义及于上曰施。(音异)恩及于下曰施。(音试)尊者目连。由爱其亲母得离苦。复以教行。惠施(音试)于下。利及一切。故为僧俗。请佛世尊说此经也。下云。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慈母。已蒙三宝功德。未来孝子。得同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乃至庶人皆同如此。

  △二酬请说经。

  【疏】酬目连所请。即是说经之由致也。

  【钞】此通前段自利下转。致者。至也。因由至极之所以也。

  △三彰孝道故三。初标举科分。

  【疏】三彰孝道者。复有其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

  △二随释二。初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复二。初正明亦二。初儒教以孝为本又分三。初标举。

  【疏】初通明中。且明儒教以孝为本者。

  △二正显二。初总陈五孝作众德之泉源复二。初约事总显又二。初王臣行孝立庙祀亲。

  【疏】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家国相传。皆立宗庙。

  【钞】家国者。天子诸侯境宽名国。卿大夫已下境狭名家。皆立宗庙。礼记祭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分九州地。建诸侯国)置都立邑。(谓王畿内。及诸侯国中。置公卿之都。立大夫士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亲四。始祖一。文武二祧。合为七也)一坛一墠。(此在七外也。封土曰坛。除地曰墠。近亲封土。远亲除地。示将去然也)谓考庙。(父庙曰考。考。成也。谓父有成德之美也)王考庙。(祖庙也。王。君也。言祖有君成之德也。祖尊于父。故加君名)皇考庙。(曾祖也。皇。大也。君也。曾祖转尊。故加大君之称)显考庙。(高祖也。显明高祖。居四庙最上也)祖考庙。(祖。始也。此庙为王家之始。故曰祖考)皆月祭之。远庙为祧。而有二祧。(二祧。文武庙也。文武并在应迁之例。故云远也。特为功德而留。故谓之祧。祧之言超。言其超然上去也)享尝乃止。(享尝。四时祭也。文武特留。故不月祭)去祧为坛。(谓高祖之父也。昭行寄藏武祧。穆行寄藏文祧。四时不祭。若有祈祷。则出就坛受祭)去坛为墠。(谓高祖之祖也。不得在坛。若有祈祷。则出就墠受祭)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若又有从坛迁来墠者。则此前在墠者迁入石函为鬼。不祈祷也。唯禘祫乃出之)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谓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月皆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谓考庙。王考庙。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适士二庙一坛。谓考庙。王考庙。享尝乃止。皇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谓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适士上士也。官师。中士下士也。庶士。府史之属也)王臣行孝立此宗廓。宗。尊也。庙。貌也。安立形貌尊敬如在。而严祭之。依尚书中周公旦言。自古先王立庙祀亲。不指帝代。

  △二纵夺显孝能生众德。

  【疏】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钞】五孝者。一天子孝。二诸侯孝。三卿大夫孝。四士孝。五庶人孝。五人有殊。其于孝道为一为异。故此云尔。虽复五孝用事有别。然而百行之源。孝道不殊。水本曰源。水分千派从源而出。人有百行从孝而生。故孝如源也。

  △二引文释成三。初孝为道德之体。二孝为设教之本。二科合。

  【疏】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孝文)。

  【钞】开宗明义章者。孝经一十八章。此初章也。彼疏云。开。张也。宗。本也。于此章中。张孝道之宗本。明孝道之旨义也。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疏曰。至。谓穷理之极。德为众行之本。故名至德。要。谓以一总众。道为众理之要。故名要道。孝为道之要。为德之本也。先代圣王用此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人民之心。人民依之。自相和睦。尊卑上下。无相怨者也。今复有义。至德者。一孝。二悌。三臣。此悌臣行。从孝而生也。广至德章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由此德者。体也。本也。为广敬之宗体。作普导之本源。至者。首也。极也。总众善之先首。贯群心之妙极。故名至德。言要道者。一孝。二悌。三乐。四礼。五敬。悌乐礼敬皆从孝生也。广要道章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民亲爱父母。礼顺兄长。莫加于孝悌也。悌。友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兴变。因乐而彰。乐声哀怨。知国亡乱。乐声和美。知国善政)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殊。故可以安上化下也)礼者敬而已矣。(敬者。礼之本也。礼以恭俭庄敬为主也。有礼无敬。礼不可行。故以敬为本也)由此道者。理也。本也。以理示于王民为本。生于众德。要者。略也。妙也。略陈孝行。妙契人心。居上者仁和。在下者允睦。故名要道。至德通明孝悌臣行。意在于敬。孝能生敬也。要道总明孝悌及乐礼敬。具陈众行。前狭此宽。皆以孝为正为本。余行为兼为末。故此疏云。标为至德要道。释云。道德以之为体。双释要道至德。皆以孝为本体也。又以古圣设于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此五教。从孝而生。文不为孝。即非教故。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三孝为生道之源。

  【疏】何有君子而不务本(孝悌)。

  【钞】务。谓忽遽专好也。本。谓孝悌也。疏是反释。意显君子而皆忽遽专于孝行友悌也。又悌者。易也。易慢从敬。易违从顺也。若此孝悌成立。即五常道德从此而生。释成孝为百行之源也。故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弟。孝经作悌也)。

  △二别显三年彰圣人之立意二初孝服三年之意。

  【疏】既为天经地义。须令企及俯从。

  【钞】既为天经地义者。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疏曰。经。常也。义。利也。天有日月星辰照临于下。为天之常道。地生百谷草木以供人用。是地之义利。人生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气以成其身。故法天常明。法地常利。而常行孝。上事于父母。又经曰。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依孝设教。法天常明。法地常利。以顺天下人心故得教令。不待诚肃自然而成。不行严厉自然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以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博。广也。君爱其亲。以此化民。民化君德。无有遗弃其亲者也)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民起思而行之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斋庄中正为敬。推功尚善为让。以化化民。民不争竞也)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民知禁令不敢犯也)言须令企及俯从者。父母之丧。浆不入口三日。孝服三年。不肖者举心就之。谓之企及。贤达者俯首就之。谓之俯从。古圣立此时限。意令行孝者上就下就。故曰须令企及俯从。礼记檀弓云。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口七曰。(子思。是伯鱼之子。孔子之孙也)子思曰。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起踵曰企。俯首曰俯)故君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杖而后起。(亲丧。三日不食不浆。太近则抑于贤达。太远则遗于不肖。齐此三日可谓得中。三年之丧亦然。盖令贤愚俯企也)孝经曰。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疏曰。此说持孝服丧之期限也。父母亡已。子有终身之痛。服丧三年者。盖以人有贤愚。丧期不可无数。故制三年。所以然者。论语云。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报父母丧但止三年为限也。冀其贤者。则使割哀止痛俯就之也。不肖者。则使勉力企步以及之也。持守三年之丧。则是人子终竟父母之道。故自天子下达庶人。三年之丧。为天下之通礼。

  △二诃诫不肖之俦。

  【疏】虽论礼坏乐崩。终诃衣锦食稻。

  【钞】论语云。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姓宰。名予字子我。孔子弟子也期。周年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尽也)新谷既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顺也。善事父母也。谓事亲之道。常畜在心。尽其色养。中心悦好。承顺无违。故名孝也。道者。通达义。孝行通于天下。民用和睦。矣。语助也。

  △二正显此经彰佛说之所为二。初愍赴孝诚。

  【疏】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

  【钞】应。赴也。孝顺之子。名为孝子。非谓居丧。目连恳切至诚请佛。意有通别。别者。为其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请佛求法而救拔之。通者。复为众人皆有二亲。在厄难者。咸欲拔济报其恩德。请佛开示要妙法门。故佛世尊赴其恳诚。说此法门。显示要行。令救二亲苦难危厄。二亲者。生身父母及七世父母。(通别经文如前已引)昊天者。尔雅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昊。大也。盛夏之天。阳光暑气。充乎六合。无有穷极。百谷苗稼。芳草园林。由此成熟。天有此恩。未曾有心辞于劳苦。父母亦尔。生我育我。腹厚于我。回干就湿。乳哺养育。咽苦吐甘。慈训长成。怜念之心。未曾暂舍。如此恩德。未曾有心辞于劳苦。故父母恩。比昊天恩也。恩重经云。佛告大众。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是以寄托母胎。怀身十月。岁满月充。母子俱险。生堕草上。乃至云。非父不亲。非母不养。慈母养儿去离栏车。十指甲中。食子不净。子饮母乳。八斛四斗。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佛示妙行。令其孝子酬恩报德。故疏云尔。

  △二指陈结叹。

  【疏】其唯盂兰盆之教焉。

  【钞】结叹可知。

  △三教流此土遵式奉行二。初求法遵行复二。初丧亲追感。

  【疏】宗密罪衅。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之恨。

  【钞】衅者。祸之兆也。早年者。童稚之年。夫为人子。晨夕事亲。敬养服劳。顺色无犯。汤凊致乐。不疾亡忧。乃得永存福寿。奉于甘旨。故父母有疾。子云拙于侍养。况至丧乎。盖是我之罪愆。祸及父母。致令童稚之年。丧于二亲也。雪霜者。祭义云。秋。霜雪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惊其景变也。故于节序而相慰问。皆有感怆感思之言。疏主每履践于雪月霜露之景。思念父母。常怀悲怆。何祭义中。乐正子春云。举一足。不敢忘父母。出一言。不敢忘父母也。风树者。韩诗外传中皋鱼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孔子家语中。丘吾子亦有此叹)皋鱼自少天下游学。后还亲丧故有此叹。其风若止树必安静。其亲若待子必侍养。致敬致乐。自恨无亲侍养。故此叹也。疏主亦尔。永怀风树之恨。恨己不得侍养父母也。

  △二念报劬劳二。初念世孝道不益遵灵复二。初念尽于孝诚。

  【疏】窃以。终身坟垄。卒世蒸尝。

  【钞】窃者。私窃也。不形其言。私思念之。含文嘉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准后汉书。通植松柏。今言坟垄者。总相思于坟墓。丘垄也。古者父母丧已。负土为其坟垄。植柏成列。庐墓三年。以尽孝诚。孝德传云。汝南蔡顺。字君仲。孝顺父母。亲丧葬讫。于庐坟次。鸟兽从之栖宿。哭时即助悲吟。后汉时人。类林云。颜乌。会稽东阳人也。至孝。父亡已后负土为坟。感于群乌以助衔土。乌口中血出。因名伤乌县。后改为义乌县。前汉时人。言卒世者。终身一世也。蒸尝者。祭名也。礼记祭统云。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取其文便。而举秋冬。影显春夏也。私窃思念。终此一身。庐坟守垄。思念声容。终此一世。四时祭祀。礿。禘。尝。蒸。极尽孝行。报其恩德。故孝经云。为之棺椁文衾而举之。(周尸曰棺。谓榇身也。周棺曰椁。谓榇棺也。衣。谓殓时之衣。衾。谓单被。用此举尸。入棺并覆尸上也)陈其簠簋。而哀戚之。(簠簋者。祭器名也。受一斗二升。足高一寸。如龟形也。簠。内方外圆。簋。内圆外方。俱丹中漆外。器素无饰。表有哀戚之心也)擗踊哭泣。哀以送之。(男踊。谓以足跳踊也。女擗。谓露胸擗击也)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选安置也)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宗。尊也。庙。貌也。立其尊貌以鬼礼享之。似见父母也)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影于冬夏也。寒暑变移。转加增感。四时祭祀。展其孝思。上注皆?。广如彼文中具)。

  △二纵夺显无益。

  【疏】虽展孝思。不资神道。

  【钞】问。终身坟垄。四时享祀。足可以展孝子之恳诚。报劬劳之厚德。何不依行。而但思之。何谓也。故此释之。上句纵。下句夺。虽者。纵夺之词。思者。情也。纵其施展孝行情恳。终身坟垄。卒世蒸尝。然而不能资益神识冥道。又上句进。下句退。进退思之。终是无益也。生前敬养。犹有少益。殁后蒸尝。全无所济。若也苹蘩礿禘。犹不堕于二亲。傥或杀命蒸尝。反祸及于父母。但扬虚名。不资神道。又若父母在于鬼趣。可以飨祀。若生余道。焉能受祭。又于鬼中。有财无障之类。容受蒸尝。无财炬口之流。反祭成毒。故窃思之而不为也。

  △二佛法渊深能资父母三。初求法遂意二。初求得法门。

  【疏】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是妙行。

  【钞】遂者。蹑前起后也。由前俗孝不资神道遂即搜索圣贤之教。求荐亲法。三乘见道已前名贤。修习福慧具贤德故。见道已去名圣。圣者。正也。以无漏智正合理故。圣贤所说所学之教。显示无量世出世间利益之门。于此教中。?仰志求追资荐拔之方法。果遂愿心。于藏经中得此法门。实谓妙行。法门者。即此经也。教为显理之门。出苦入乐之门。名为法门。实。实也。指陈叹美。故言实谓。实谓要妙。酬恩孝行。存亡皆济。七世咸资。周孔经中。曾无所闻矣。

  △二指其妙行。

  【疏】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钞】此显妙行之相也。年年七月十五日。众僧夏满名受岁日。诸比丘等。自己有过。恣任他举而忏悔之。故云自恣。四事者。阿含经云。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同下疏云。物华四事。谓房舍衣服饭食汤药也。供养三尊者。进修财行名供。有所摄资名养。佛法僧宝可敬可尊名为三尊。故下经云。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又云。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

  △二设会荐亲。三讲经劝众。二科合。

  【疏】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示未闻。

  【钞】初二句。设供荐亲。显自利行。后二句。讲经劝众。显利他行。自利利他。菩萨行也。尔雅中卷云。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也)商曰祀。(取四时祭祀一终也)周曰年。(取禾一熟义)唐虞曰载。(唐尧。虞舜。取物终更始义)载。是年之别名。疏主得此经已。依法修崇。设供荐亲。已历多年也。诰者。经诰。如言诏。?。制。敕。皆是教令之别名也。谓治万民曰诰。命百官曰诏。政诸侯曰?。取法度曰制。诫州县曰敕。今就通意。法王教令名经诰也。每于其日午前供会。集福荐亲。斋后讲经。诲示道俗。使彼未闻者令闻。未解者令解。同己修崇。各资宗祖耳。

  △二造疏解释二。初道俗睹胜请释。

  【疏】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

  【钞】旧钞云。即太和二年赐紫之后。表辞归山。归山之后。然请入蜀。立先代传法碑。述祖师德业。因此归乡。开筵讲经设于盆供也。耆艾者。老年之称也。曲礼说。五十曰艾年。??发苍然如艾色也。六十曰耆年。身虽耆老而心强也。疏主归乡属于夏满。依常年事开设盆供。兼讲经文教示僧俗。众睹胜事故生喜悦。知恩难报故乃悲伤。悲喜交彻遵教奉行。身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众请大师。别制新疏。削旧繁谬撮取简要。符经宗旨以顺时机。使见闻者。知释门之孝行。迥异儒流。识盆供之荐亲。居然脱俗。如来设教。意在利人。众等愿闻。希垂妙释。

  △二疏主应命发挥。

  【疏】心在松柏。岂慢乡闾。式允来情。发挥要道。

  【钞】松柏者。考妣坟茔之所也。心随父母在松柏间也。诗传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亦名为闾。五百家为党。乃至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也。式者。敬也。允者。顺从也。发挥者。发扬挥展解释之义。疏主意云。心在松柏岂敢侮慢乡故闾里。敬顺乡知来请之意。由此解释此经要道。要道者。要妙孝道也。

  △四式叹能仁颂德祈愿二。初式叹佛德复二。初行孝自利德。

  【疏】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

  【钞】稽首者。法苑依俗解云。稽。至也。首。头也。以首至地。故名稽首。此即拜跪。首至地故。依真释云。俱舍论言。稽首接足。故言敬礼。屈己所尊之首。接彼所卑之足。故言稽首。即是三业敬礼之通称也。此能敬相。三界已下所敬之体。三界主者。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化利凡圣。独自在故。大孝释迦尊者。具云释迦牟尼世尊。五分律说。昔有国王名懿师摩。贬子出国。其子因到雪山之北。近舍夷林顿止此地。郁为大国。人民炽盛。后父知之。因而叹曰。我子释迦。我子释迦。从是已后。姓释迦也。姓释迦氏。名忧陀罗。忧陀罗王有子名曜罗。曜罗王有子名尼浮罗。尼浮罗王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王有子名悦头檀。(此云净饭)悦头檀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睺罗。故我佛得姓已来六世矣。释迦。能义。亦云能仁。能以仁德而治化故。牟尼。寂义。亦云寂默。谓能仁氏。具大悲智。证寂默理。有大悲故。不住涅槃。有大智故。不住生死。即是姓释迦名牟尼也。又法华疏说。谓能证彼寂默理故。复能离彼烦恼喧故。故名能寂。福慧相好。胜余群圣。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名为世尊。就结颂故。略言释迦尊也。孝行深广超诸世间。故名大孝。何者大孝。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谓从生死长流界中。始发深固大菩提心。即行孝行。孝行。即戒也。累三大劫。备修孝行。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如何报之。谓现存者。竭力供养。劝发道心。亡故者。妙行潜资。离苦得乐。谓在三涂者。拔济令出。在人天者。得见诸佛。闻法悟解。不唯报答一生父母。乃至无量生来父母六亲而皆报之。故律颂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入无为。真是报恩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彼有难者。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又彼疏云。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如次证得法报化身。故云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名为大孝。然今疏意。随顺初机。指菩提树下成正觉也。

  △二示孝利他德。

  【疏】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欲使背恩人。咸能酬罔极。

  【钞】将。欲也。锡。赐也。众类者。众生之类不一也。演者。法音流注不绝。如水流演也。佛欲永劫法赐众生。所以应目连请演说斯经。问。法赐众生。有何意趣。答。欲使背恩人。咸能酬罔极。佛说此经。欲令一切背恩逆人。皆能酬答罔极之恩。罔。无也。父母之恩。犹如昊天无穷极矣。

  △二陈情述赞二初陈情祈愿。

  【疏】我今所赞述。愿众圣冥加。

  【钞】此疏主自指。随世所称。世流布我也。愿众圣冥加者。加护有二种。一显加护。谓现身语赞即所作。二冥加护。潜垂覆摄不现身语。众圣威重。不敢求于显加。故求冥加护也。我今意欲赞经述疏。唯愿众圣。冥垂加护。慈悲覆摄。使我心通妙理。语巧身安。然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前但稽首敬叹于佛。佛是主故。义该法僧。故此求愿。总言众圣。圣主。圣法。圣僧。通名众圣。又解。此中初颂佛。次颂法。次半颂僧。敬叹三宝。配疏可知。此解文势疏断。意不相连。于其僧宝但有求愿之文。全无敬叹之意。又求愿之意唯局僧宝。不贯佛法。故前解正同于天亲俱舍初云。诸一切种诸冥灭。(上是诸佛也。断一切种冥谓不染污无知。证非择灭。若断诸冥。谓染污无知。证于择灭)拔众生出死泥。(前句自利。此句利他)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

  △二陈造疏意。

  【疏】自他存殁亲。离苦常安乐。

  【钞】造疏集福。为利自他多生父母。若存若殁。在人天者。离病等苦常受福乐。若有一生乃至多生父母。在恶道者。离三涂苦受人天乐。在人天者。离生死苦得于圣果受出世乐。故疏云尔。

  △二?家正宗二。初标列门名。

  【疏】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初中复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孝道故。四示胜田故。

  【钞】疏开四段。即是四门。收摄无拥。名之为门。将欲释经。于其文前略以四门收摄经意。疏(平声)条旨趣。显示大纲。令诸学者。依门入解。经宗意趣。而无拥滞。凡所释义体性意趣。则有所归着也。次第尔者。欲释本文。先须委知说经因由。为何等事。佛说此经。故有初门教起所因。既知所因。为如是如是事故。佛说此经。次应须知三藏五乘。如何收摄。故有第二藏乘所摄。已知此经藏乘收摄而有所归。然未委知宗旨如何。欲令学者。晓于此经所崇所尊所主。意旨归趣究竟处故。故有第三辨定宗旨。即已晓于经宗旨趣。即便科判释经文义。故有第四正解经文。故此四门如是次第。

  △二随标显示四。初教起所因复四。初酬宿因故又二。初叙佛孝行之意。

  【疏】初酬宿因者。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本为修行得道。报父母恩。

  【钞】悉达者。具云萨缚喝剌他悉陀。此云一切义成。世出世间之义皆成就故生迦维罗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阿私陀仙相其太子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弃而出家。号一切智人。化一切众生令出生死。太子长大。不绍王位。舍于亲族去离国城。入雪山中。示依外道修苦乐行。日食麻麦六年苦行。后成正觉称天人师。说法利生报父母恩。劝发道心出三界苦。受胜妙乐。是大报恩。阿含经云。如来出世。必为五事。一为转珐輪利众生故。二为度多生父母报其恩故。三为无信人立信地故。四未发菩萨意者令发意故。五授当佛记。为此五事。故出世也。

  △二正显说经之意。

  【疏】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己。故开盂兰法会。以福自他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此。

  【钞】务者。事务也。事务急速之貌也。

  △二酬今请故二。初酬自利请故说。

  【疏】二酬今请者。谓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见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佛示盆供。救母倒悬。

  【钞】因心之孝者。若善若恶皆因心起。大目犍连因于内心发起孝行也。

  △二酬利他请故说二。初目连起请。

  【疏】由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法门(施音异)。

  【钞】施字。但以试音呼之。义及于上曰施。(音异)恩及于下曰施。(音试)尊者目连。由爱其亲母得离苦。复以教行。惠施(音试)于下。利及一切。故为僧俗。请佛世尊说此经也。下云。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慈母。已蒙三宝功德。未来孝子。得同尔不。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乃至庶人皆同如此。

  △二酬请说经。

  【疏】酬目连所请。即是说经之由致也。

  【钞】此通前段自利下转。致者。至也。因由至极之所以也。

  △三彰孝道故三。初标举科分。

  【疏】三彰孝道者。复有其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

  △二随释二。初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复二。初正明亦二。初儒教以孝为本又分三。初标举。

  【疏】初通明中。且明儒教以孝为本者。

  △二正显二。初总陈五孝作众德之泉源复二。初约事总显又二。初王臣行孝立庙祀亲。

  【疏】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家国相传。皆立宗庙。

  【钞】家国者。天子诸侯境宽名国。卿大夫已下境狭名家。皆立宗庙。礼记祭法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国。(分九州地。建诸侯国)置都立邑。(谓王畿内。及诸侯国中。置公卿之都。立大夫士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亲四。始祖一。文武二祧。合为七也)一坛一墠。(此在七外也。封土曰坛。除地曰墠。近亲封土。远亲除地。示将去然也)谓考庙。(父庙曰考。考。成也。谓父有成德之美也)王考庙。(祖庙也。王。君也。言祖有君成之德也。祖尊于父。故加君名)皇考庙。(曾祖也。皇。大也。君也。曾祖转尊。故加大君之称)显考庙。(高祖也。显明高祖。居四庙最上也)祖考庙。(祖。始也。此庙为王家之始。故曰祖考)皆月祭之。远庙为祧。而有二祧。(二祧。文武庙也。文武并在应迁之例。故云远也。特为功德而留。故谓之祧。祧之言超。言其超然上去也)享尝乃止。(享尝。四时祭也。文武特留。故不月祭)去祧为坛。(谓高祖之父也。昭行寄藏武祧。穆行寄藏文祧。四时不祭。若有祈祷。则出就坛受祭)去坛为墠。(谓高祖之祖也。不得在坛。若有祈祷。则出就墠受祭)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若又有从坛迁来墠者。则此前在墠者迁入石函为鬼。不祈祷也。唯禘祫乃出之)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谓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月皆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谓考庙。王考庙。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适士二庙一坛。谓考庙。王考庙。享尝乃止。皇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谓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适士上士也。官师。中士下士也。庶士。府史之属也)王臣行孝立此宗廓。宗。尊也。庙。貌也。安立形貌尊敬如在。而严祭之。依尚书中周公旦言。自古先王立庙祀亲。不指帝代。

  △二纵夺显孝能生众德。

  【疏】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钞】五孝者。一天子孝。二诸侯孝。三卿大夫孝。四士孝。五庶人孝。五人有殊。其于孝道为一为异。故此云尔。虽复五孝用事有别。然而百行之源。孝道不殊。水本曰源。水分千派从源而出。人有百行从孝而生。故孝如源也。

  △二引文释成三。初孝为道德之体。二孝为设教之本。二科合。

  【疏】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孝文)。

  【钞】开宗明义章者。孝经一十八章。此初章也。彼疏云。开。张也。宗。本也。于此章中。张孝道之宗本。明孝道之旨义也。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疏曰。至。谓穷理之极。德为众行之本。故名至德。要。谓以一总众。道为众理之要。故名要道。孝为道之要。为德之本也。先代圣王用此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人民之心。人民依之。自相和睦。尊卑上下。无相怨者也。今复有义。至德者。一孝。二悌。三臣。此悌臣行。从孝而生也。广至德章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由此德者。体也。本也。为广敬之宗体。作普导之本源。至者。首也。极也。总众善之先首。贯群心之妙极。故名至德。言要道者。一孝。二悌。三乐。四礼。五敬。悌乐礼敬皆从孝生也。广要道章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民亲爱父母。礼顺兄长。莫加于孝悌也。悌。友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兴变。因乐而彰。乐声哀怨。知国亡乱。乐声和美。知国善政)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殊。故可以安上化下也)礼者敬而已矣。(敬者。礼之本也。礼以恭俭庄敬为主也。有礼无敬。礼不可行。故以敬为本也)由此道者。理也。本也。以理示于王民为本。生于众德。要者。略也。妙也。略陈孝行。妙契人心。居上者仁和。在下者允睦。故名要道。至德通明孝悌臣行。意在于敬。孝能生敬也。要道总明孝悌及乐礼敬。具陈众行。前狭此宽。皆以孝为正为本。余行为兼为末。故此疏云。标为至德要道。释云。道德以之为体。双释要道至德。皆以孝为本体也。又以古圣设于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此五教。从孝而生。文不为孝。即非教故。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三孝为生道之源。

  【疏】何有君子而不务本(孝悌)。

  【钞】务。谓忽遽专好也。本。谓孝悌也。疏是反释。意显君子而皆忽遽专于孝行友悌也。又悌者。易也。易慢从敬。易违从顺也。若此孝悌成立。即五常道德从此而生。释成孝为百行之源也。故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弟。孝经作悌也)。

  △二别显三年彰圣人之立意二初孝服三年之意。

  【疏】既为天经地义。须令企及俯从。

  【钞】既为天经地义者。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疏曰。经。常也。义。利也。天有日月星辰照临于下。为天之常道。地生百谷草木以供人用。是地之义利。人生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气以成其身。故法天常明。法地常利。而常行孝。上事于父母。又经曰。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依孝设教。法天常明。法地常利。以顺天下人心故得教令。不待诚肃自然而成。不行严厉自然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以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博。广也。君爱其亲。以此化民。民化君德。无有遗弃其亲者也)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民起思而行之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斋庄中正为敬。推功尚善为让。以化化民。民不争竞也)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民知禁令不敢犯也)言须令企及俯从者。父母之丧。浆不入口三日。孝服三年。不肖者举心就之。谓之企及。贤达者俯首就之。谓之俯从。古圣立此时限。意令行孝者上就下就。故曰须令企及俯从。礼记檀弓云。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口七曰。(子思。是伯鱼之子。孔子之孙也)子思曰。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起踵曰企。俯首曰俯)故君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杖而后起。(亲丧。三日不食不浆。太近则抑于贤达。太远则遗于不肖。齐此三日可谓得中。三年之丧亦然。盖令贤愚俯企也)孝经曰。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疏曰。此说持孝服丧之期限也。父母亡已。子有终身之痛。服丧三年者。盖以人有贤愚。丧期不可无数。故制三年。所以然者。论语云。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报父母丧但止三年为限也。冀其贤者。则使割哀止痛俯就之也。不肖者。则使勉力企步以及之也。持守三年之丧。则是人子终竟父母之道。故自天子下达庶人。三年之丧。为天下之通礼。

  △二诃诫不肖之俦。

  【疏】虽论礼坏乐崩。终诃衣锦食稻。

  【钞】论语云。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姓宰。名予字子我。孔子弟子也期。周年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尽也)新谷既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0:24 , Processed in 0.20250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