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12|回复: 1

[大德开示] 转帖: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愿乃菩萨万行之总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8 1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海雲繼夢和上





1

文殊之行为万行之枢机






(一)  华严之广大教海中,“能诠之教”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代表,“所诠之理”则以普贤菩萨为代表。

而普贤法中是以“十大愿王”为法要。

文殊法中则以“净行品”为根本。

是故:“欲广弘大教于斯土,必先倡『净行品』于斯时。”



(二) 净行者,菩萨为欲饶益众生故,依于清净之根本智所行之行谓之净行也。



(三) 文殊一百四十一愿,是菩萨万行之总纲。

是故净行者智行也。

以智为先导,行不失时也,且文殊之答以日常生活为张本,故云文殊之行是为万行之枢机。

净行乃普贤愿王之基础也。



(三) “净行品”中称为“善用其心”,善用其心者,持心清净也。

以心地清净而行故称净行。

以随缘历事而心清净不为尘染,历事虽繁广,而心本如如不动,清净而不为外缘牵动,是真善用其心。



以此“善用其心”总摄一切万法,展开百四十一大愿于日常生活中,由日出而作以至于日入而息,皆属二六时中(指全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之所行,凡此皆“行之基”,由此为基,复展为弥纶法界,无不统摄此“善用其心”,故称此经为根本法轮,依之而行,究竟觉悟之谓也。



(四) 文殊所代表的是属于“能证之教”或“能成之道”。



此一系统主要的重点在“历练成就之志”及“指导成就之方”。



因此其所彰显者主要属于成就的过程,次第、阶次。



故文殊之德约行者言,则在心志的淬炼、心路的历程、心性的彰显、心地的成长,与转化“经验”。



所以行者重在“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为菩提”等转化工夫上,其教法上乃是“觉悟的训练方法”。



(五) 一百四十一大愿中,愿愿是对缘造修,无一不是在令行者“见境、入境,以成其境”,此种“转化观行”的工夫,正是“正行”之模范。



-海雲繼夢和上《華嚴經淨行品剖裂玄義疏》






文殊菩薩  圖|網絡



2

文殊菩萨的回答






入华严法界有两层意义:

第一、当我们提升到某个境界时,就是入体得体;

第二、是依体起用,不只是很单纯的到风景区去看风景而已,而且还当主人,主客融于一体,不可分开。



前面的菩萨因地是自己修行,到了果地境界,则同时产生了自受用与他受用,所以这样的问法不但让众生得到,自己受用,而且在自受用以后再让他受用。



而文殊菩萨的回答,又把我们心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这就是不定相理论。



西方的理论思想都是先下好定义,可是一下定义就容易被框在那里,不下定义就不会框住,但是可以感受得到。



感受得到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当感受可以通达明了的时候,也就是觉悟了。



经文讲到这里,即使不是很具体,多少也有些印象、影子,再加上文殊菩萨的回答,一切都具体了,就算讲不出来,也可以感受到。



所以这种文章是把目标定义放在后面,权小二乘、世间著作则放在前面,这是第一层意义。



其次,那些世间的、权小二乘的教法,是建立在凡夫的立场,华严的精华,则是建立在法身大士的立场上,两者截然不同。



佛法可以简单的从两个立场来看:

一是站在佛的立场,

一是站在众生的立场。



一般的说法大都是以众生的立场而言,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是站在佛的立场来看,后来转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时,则又是站在众生的立场,然而众生无法体会佛的境界,讲了也听不懂。



华严即是从佛的立场来讲的。大家体会看看,从众生立场讲,是一步一步往上的,从佛的立场则是由上往下,如水银泻地般的整个洒下、散开,一时之间完全通达透彻,没有所谓的最高境界,因为他就是站在最高的境界往下洒。



但是凡夫不同,他们不知道最高到底在哪里,这就形成一种状况,也就是在《华严经》里,佛法都是从最高的境界讲起,最后再在结尾做补充,这是章法上的特色。



从这点来看,文殊菩萨是如何作答的?他说:



佛子!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

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佛子!

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这一段是总答,也是一种境界的展开,一时之间能有多少人获得,很难掌握得到。经文上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那么该如何用心呢?






文殊菩薩  圖|網絡





3

善用其心,才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现在是从佛的立场往下讲,所以首先要具足信心。



信心又包括三个条件,

第一、是相信自己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第二、信此境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尘皆是普贤境界。



第三、信我们的起心动念、思想行为皆为普贤大行。



更进而能信这个讲经的道场就是普光明殿,来此听经的每一个人都是佛、菩萨,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普贤行。



能够这样想,就能知道“善用其心”该怎么用心了。而这不是从凡夫的立场所能体会得到的,所以文殊菩萨在“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之后,举了一百四十一个例子,便是以此信心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可见具足此信心才能善用其心,能善用其心,才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其实别说是功德,光是福报就无量无边了。



至于有那些胜妙功德呢?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首先对一切佛法均无障碍。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其次能安住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法中,也就是说一切诸佛同此法门。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能够恒顺一切众生,而不舍离一切众生。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对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物都能通达。



“断一切恶,具足众善”,所谓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能善用其心,这些也都具足了。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何以要说当如普贤,因为普贤身像如虚空,无所不在。



换句话说,普贤的意思即为诸法实相,此时的普贤为法普贤而非人普贤,是就法而言的。



又何以要说色相呢?因为诸法实相是最美的,而我们所见到的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当实相现前,自然是第一了。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人有许多愿,都不能完成,其实只要发愿去做,做得完成是圆满,做不完成也是圆满;圆满的定义不在完不完成上,而在尽力而为,因缘具足自然会完成,因缘不具足也不要起烦恼,因为因缘用尽了也是一种圆满。否则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用种种手段,惹来一身烦恼,最后或许是完成了,可是并不圆满。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简单的说,是于一切境界,无不自在。



法的定义有广有狭,一切法包括了一切人、事、物,与人相处,处理事情,乃至于一切时空中皆要能自在;许多人换个床便睡不着觉,因为不习惯,不习惯就是不自在。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原文是“第一导师”,因为中国人重礼,而释迦牟尼佛是第一导师,所以其他的都称“第二导师”。



其实修行到这样程度,都已经成佛了。在印度人来讲,既然有此大成就,皆可为众生导师。



前面提过“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无上、为无等等”,当然就是第一导师了。



这其中“胜妙功德”是总说,其他九句是别说。



是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能获得十种利益,既然如此,要怎么样用心呢?



刚刚曾提过要善用其心,



首先要建立以佛立场来看众生的前提,这也是文殊菩萨所说的基本定义;



从众生立场来讲善用其心,是渐进式的。



譬如慈悲,中国人就慈悲中国人,大慈大悲,就是慈悲中国人以外的人,甚至慈悲人以外的众生,这些都是凡夫的慈悲。



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是清净平等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而不是逐渐的扩大。



扩大要到什么时候才究竟圆满呢?



一切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扩大到最后还是不平等,还是会想像有哪
发表于 2019-5-20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3 11:27 , Processed in 0.25689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