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84|回复: 2

[佛教文化] 转帖:净土法门: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结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7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结要



    第一部分:关于般若

   (1)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

    纲举则目张,必须对金刚般若的义趣深解,对一切佛法才能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自性的般若作用是正智,以分别、执我污染了自性便成了藏识,是妄心。

    降服和去除分别、我执,引归正道,叫正智。

    学佛就是要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修行要在转识成智,佛法看似广大无边,实则亲切有味。看似高深,实则平实。

    净土念佛法门,下手就是转识成智,转熟成生便是降服,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两边不着。

   (2)教宗般若、行在弥陀

    江味农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佛往生的。

    1938年5月18日往生的,他往生时,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决定往生。

    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十愿为最重要。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稀有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3)大乘、自度度他、六度和般若的关系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4)般若与六度

    般若为空,余五度为有,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

    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即以空为主,虽不应坏有,仍不应着有。

    般若为理和智,余度为事和境。

    般若为观门,余度为行门。

    理事不离,观行并进,智境双冥。

   (5)如何能得到般若

    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正智,是无上正等正觉,能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

    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一心不乱就得般若,就照见事实真相。

   (6)忍辱

    忍辱非易,非久久修学般若,得大空三昧。正恐忽遇极大逆境恶缘,嗔心少动,前功尽弃。

   (7)嗔恨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瞋恚心。

    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

    忍辱对治嗔恨。



    第二部分:关于病根

   (1)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化除我见,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不起分别,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此二即转,则五识和八识随转。

    我法二执,由分别而起者粗。俱生我法二执,是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

    因私故执,因执而愈私。

    无我之理,破我之法,读诵大乘来圆观圆解。

   (2)心量狭隘是三毒的病根

    凡夫我见重,三毒深,病根实由心量狭隘。须以广大心治其病根。

   (3)无始无明来自哪里

    无始无明一是来自第七意识的执着,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因惑造业,造业受苦,苦而又惑。情执我见,实为爱根。爱跟不除,心何由净。二是来自第六意识的妄想和分别。

   (4)妄想、分别、执着和无明

    妄想就是分别心。执着是我执和法执。无明就是妄想和执着。

    妄心无他,分别、执着之谓耳。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因对待故,极易生起分别计较。







    第三部分:关于修行

   (1)应该从小熟读《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一生读诵、受持《金刚经》,为人演说。

    因他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他从小也就熟读《金刚经》,每天一遍,一生不缺。

   (2)学佛要在生活中突破妄想和烦恼

    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要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凡夫很可怜,终日生活在妄想、烦恼当中,苦不堪言。

    学佛就是教我们如何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突破,也要活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

   (3)念佛

    念时心中一无所有,专精不杂,则得弥陀加被,成就三昧。

    念佛必应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妄尽情空,一心清净,是谓一心不乱。

    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勿自欺。

    应发大悲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得一个究竟。则世出世间,皆有一个办法矣。报佛恩在此,救一切众生在此,满菩提愿亦在此。

    读经、念佛,仰仗弥陀本愿加持,除去障蔽,解行并进,久久不懈。则障心轻,心渐空,慧开观圆。我法二执,渐化渐除。法与非法,渐渐不着。所谓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离相与念佛同修。

   (4)诵经

    读经是经转我,以经转移凡情。以经作观,则为我转经,常生智慧。

    后五百岁,斗争至于极,竟能读诵受持,必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熟读经,常常观照其中一段或一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须尽离一切妄想、杂念、澄心静虑、一向专注。不在文字上生解,即是不取法。又将全神贯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非法,这就是修定。久而久之,忽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这就是正思惟。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同时修了。

   (5)修行就是除障而已

    修行法门无量,除障碍而已。

    惑障,是见思烦恼,除则成般若德。

    业障,是一切罪业,除则成解脱德。(临命终时,业障现行,随业往生。贪财、贪吃、贪色、怨恨、嫉妒、挂念、惦记等无明为因,怨亲债主等孽缘为缘,因缘具足,随业流转。)

    报障,是六道苦报身,除则成法身德。

    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无法,成就发身,脱诸苦。

   (6)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

    修行之要,在理事双融。发大心,修大行,得大果。

    对镜随缘,勤习勘验。历事练心,动静一如。学人在衣食起居,尘劳中锻炼,便是降服妄心最好的办法。须是对镜随缘、不迷不烦。

    有条不紊即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

    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服之道,尽在其中。

    应云何住?佛随缘安住。

    云何降服其心?佛之自然降服其心,以觉心住,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

    应如是住,即善护念、善咐嘱。

    如是降服其心,自然降服即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即自然降服其心。

    降服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但求息妄,莫更觅真。所谓除妄,实无可除。所谓降服,乃善巧转移,大而化之。

    发广大心量能化妄心,发广度无量无边之心,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情执消泯。

    降住,就是立志坚强,勿生怯弱,看破放下,求生净土。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除降服外,别无修法。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7)无住

    无住是无妨随缘生心而住,住而实无所住。生是任运而生,法尔显现,生而实无所生。果能如是,则法法都显无住生心,物物莫非般若实相。

    无住是不应住于尘相发心,但也非是令心如死水也。

    生心时即是无住时,无住时即是生心时。

    事来便应,事过即忘。

    以世法言,凡所当为者,自应尽心竭力,不起劳怨之心,不存居功之想。不因之烦恼忧愁,慨叹忿恨。

    以出世法言,无论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备,而觉不自是,决不自满,行无所事。

    本来无一物,住则有物矣。

    有住即有惑业苦,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

    住尘生气,乃无始来之积习。而欲了脱生死,必须背尘合觉,定要做到一切不住。

    所谓不住,乃不着之谓,非谓不行其法。

    “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

    “云应何住”是为什么要这样安住?

   (8)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人相是相对假立。

    众生相是缘合假立。

    寿者相是相续假立。

    我相因我见,我见是我相显。一里一表,从来不离。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

    发心为一切众生,即降服我相。

    皆度之成佛,即降服人相。

    实无众生得度者,即降服众生相。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之念,即降服寿者相。

    能得是我相,所得是人相,能所不一是众生相,执持不断是寿者相。

   (9)两边不立,中道不存   

    佛法是一不是二,一异一如;

    虽度众生,实无所度,不着有也。所无所度,度之不息,不着空也。

    大心行人,着空则无所起修。着有责堕六道。不着两边,合乎中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以此历事炼心。

    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住空。由此脱离五浊之六尘,即不住有。故佛法治心,不重降服而重转移。使众生转向佛境之六尘,即脱离五浊之六尘。二边不着之下手方法,即在此。

    凡夫执着,住法相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非住法相生烦恼。不可执着,亦不厌恶。

    但见诸相即着有,但见非相即着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见如来。

    广修六度万行,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不着法相,亦不着非法相,二边不着,即名中道。

    舍法,是舍其着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着空之病。并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佛境界。

   (10)观照

    观照,观即正思惟,照即照住照见。心寄一处即照住。照见指功夫修成。

    念佛也是观,即念即观,若妄想纷飞,散心念佛,不得受用。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

    观一切法,因缘聚合,当体即空。又众生同体,如此观照,则不知不觉,我执自然化去,此乃消归自性之善巧方法。

    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用功最要是作观,作观即是改变想法,看法。

    凡夫见思皆不离执着,即是错误。吾人终日所闻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声,当体即空。则空有不着,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声。

    修观,转其向来所有之观念。化偏执之病。

    观深,见理深;观圆,见理圆。见理深则观愈深;见理圆则观愈圆。

    多读大乘,以广闻见。静意觉照,领会精微。定慧在其中矣。

    清净平旦时,向自心中观照;对镜随缘时,向一切法上观照。

    一面以金刚经义理,观照自心,遣其凡情。一面恳切持名,求与众生同生净土。

    读经,当至诚恭敬读,悠游涵咏读。紧要之句,须时时存养于心中,令与自心冥合为一。此最妙之观门也。

   (11)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一切众生,无不有欲、色、识,此三者若不转移,则永远轮回三界六道。而转移之善巧,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

    诸恶莫作是止,众善奉行是作。

    布施对治悭贪。

    持戒对贪嗔痴。戒杀对治嗔。戒盗对治贪。戒妄对治贪和痴。戒酒对治贪、嗔、痴。

    忍辱对治瞋恚。安心顺受。不怀疑、不夹杂为法忍。明了生本无生之理为无生法忍。

    精进对治懈怠。

    禅定对治散乱、昏沉、掉举。寄心一处,久后得定。

    般若对治愚痴。

   (12)众生无边逝愿度

    一切众生缘生,同体,本寂。

    不修一切法,如何能度众生。修一切法而住相者,亦不能度众生。

   (13)佛法自始至终无碍一舍字

    布施即一切法,布施即舍,即放下。

    般若舍两边及我法二执。

    天人舍欲界升色界,舍色界升无色界,舍我执即证阿罗汉,舍法执即为菩萨,舍娑婆即生极乐,舍亦舍即成佛。

    处事、待人、接物,公而无私,国而无家。只要一面行去,一也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着也。

    不落两边,心中些微不着,方为究竟舍。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是不住法相,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六尘固不可住,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

    能不执着即大智,行于布施即大悲。

    降伏即发大愿,行于布施即行大行。

    降伏即不住,两事即一事。

    修行下手,即是一舍字。舍即破我执。究竟舍,我执方破尽。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法执未破。自始至终只一舍字。舍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心量要大到无量边。



   (14)如何发心

    发心要发究竟圆满。如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虽上成而实无所成,下化而实无所化。

    无所成而上成,无所化而下化。

    性德究竟,体用圆满,为大菩萨。

   (15)信愿行

    发心要广大,非广大不能破我见。

    离修说性则空谈,离性而修则盲进。

   (16)离念离相

    证性须无念,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

    念即是观,观即是念。当起心动念之时,除去分别心,依佛之法,向内思惟,此为念无念。

    念佛亦然,久久相应,即能无念,即是觉正净。

    不住法相,事事照佛说去行,心中却无一事。不住非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

    住于境则心不清净。

    《金刚经》不住六尘,《无量寿经》全是六尘,看似相反,实则相同。正见净土境界之高,是住而不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着。

    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只须彻底明了一切相皆是虚妄,则相不障性,即见如来。

    不执着相,即不为相所转,且相反为我所转。   

    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

    未起心动念时,精密观照。念头不起则已,起则非之。离念之快刀利斧也。

    心中若无其事,不着也,无相也。

    一切世间法,事来即应,事过便休。虽休而能应,应而能修。提得起,放得下。应时便是修时,休时便能应时,人生最高享受如是如是。

    由初住到妙觉,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不住六尘生心,而后乃能离一切相。相离则性显。

    自度度他,明心见性之方,离相离念是已。

    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华水月,迷着计较,徒增烦恼。须持戒修福,断其染缘,除其贪嗔。如是观行久久,情执渐薄,妄想亦随而减少。无始来习气之深,虽知相皆虚妄,而攀缘不息。必须于动念处着力,向心源上反观。

   (17)持戒修福

    持戒修福是成佛的基本条件。持戒必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

    凡夫能持戒,方能离外染。如不持戒,则心不清净,不能摄心一处,不能作观,如何能生般若。

    不住于相,则持戒者最宜。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

    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之财。

    诸恶莫作是持戒,众善奉行是修福。

    欲开正智,必应持戒。

   (18)往生

    念佛求生西方,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证法身,分身百界,广度众生。



    第四部分:关于得定

   (1)三昧

    三昧也叫正受,正定。不受苦乐忧喜,一切不受,则不为一切所动为正定。

    学道之人,在在处处,时时刻刻,皆应安心不动。无论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应一心正受,即名忍。

   (2)禅定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

   (3)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一切法实亦非实,非实而实。相即非相,非相而相。

    一切法但是幻相而无实体,体唯净心,万法唯心。

    我本缘生幻有,当其现幻相时,即是非有。

    寿者相是念念迁流,刹那生灭之相续,亦即非相。

   (4)空与有

    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时。在在处处,无一非中。所谓圆中。

    学佛人见有即非有,非有而有,曰开眼道。

    养道心,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必须生空,先法空,而后心空。此时,提起一句万德洪名,一心而念。

    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时想。万法同体想。众生本来是佛想。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凡夫心相,世间法相,因果法相,亦是无实无虚。





    第五部分:关于证果

   (1)自性

    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众生因障不显,障无一定,则除障之法,哪有一定。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者,自性清净心。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

    性是里,相是表。性是本,相是末。性是能生,相是所生。

    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如本性,也叫自性清净心。

    性是本具,安有所得。

   (2)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大悲心,也可以说是大智慧、大愿力、大悲心。

    只可不着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

    所谓发菩提心,一心清净而已。继而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

   (3)清净心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性,不应住香声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贯彻全部《金刚经》。应生清净心。

    清净心是本具之性。虽为无明烦恼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

    不住六尘生心,为清净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信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得一心清净。

    蓦直念去,一念不起,果能断得一分虚妄,清净心便现一分。

    若离相得一分,清净心便显现一分。

    心清净故,法界清净。

    清净心即是本性,所谓本来面目是也。

   (4)诸法实相是一切大乘经典的体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诸法实相为体。

    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5)实相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观照般若,因观照而证实相。

    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

    无明为障,使妄心生灭不停。

    若返闻自性,时时照,时时闻,则定见诸法实相。

    真心不现,全由妄障。

    知见立见,是无明本。

    学人欲见实相,当静心与“一切皆非”上领会。

    实相便是非相,心中少有相不相得影子,便非实相矣。

    实相是一真法界,诸法一如。

    一真法界中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佛、众生、生、死等一切对待之相。四相皆我,万念俱寂。

    离一切诸相,证得法身。

    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     

   (6)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妄尽情空,业识即转,生灭心灭,生死海出,而证入不生不灭之圆明性海。

   (7)初果

    初果断尽三界八十八使。断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见取见。见真空之理,而知无我亦无我所。



    第六部分:关于概念

   (1)福德与功德

    福德有为,功德无为。修功德而着相,则功德成福德。修福德而不着相,则福德即是功德。

   (2)众生知见和佛知见

    众生知见是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

    佛知见是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3)什么叫波罗蜜

    波罗蜜是到彼岸。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

    涅槃是不生不灭,本自不生,今亦不灭。

    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见俱尽,始达彼岸。若不舍,则不能离此岸。众生不肯舍,是无观照正智。

   (4)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

    因尘沙、无明而有变易生死。

   (5)常乐我净的我

    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突破空间维次障碍后,见到常乐我净之我。

    三际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

   (6)烦恼即菩提,五蕴即法身

    五蕴即法身,但勿逐妄,何须求真。

    烦恼即菩提,性相一如。真心妄心,本来同体。

    起心动念,则全真即妄。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烦恼分分除,真心分分见。

    生死即涅槃。

   (7)五种菩提

    十信是发心菩提;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伏心菩提;初地到七地是明心菩提;八地到十地是出到菩提;如来果位是无上菩提。

   (8)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万法缘合现生,缘散即灭。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就性而言,本既不生,今亦不灭。

   (9)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佛性本具,佛种缘生。

    缘生是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

    同体是相虽别而体同,一法界也。

    平等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10)性相用

    一切法皆是同体,在性体上是一个。一切法就是假名,无有定法可得,不可住。

    虚空无相,不碍诸相发挥,有而不有,空而不空。

    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须只相之虚妄即可。如又执空,即堕于断灭。着空无为不能度众生。

    性与相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

    心不着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相做性。亦可以身相见如来,相由性来,性相不二。

    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相实不可断灭,因其本由性显。

    性心现相,性相不离。相从性生,仍归于性。

   (11)法身、报身、应化身

    直心是断德,成法身。深心是智慧,成报身。大悲心是恩德,成应化身。



发表于 2019-4-8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刚经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7:02 , Processed in 0.15003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