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2|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南怀瑾老师:我们的心理经常在这两种状况之间翻来覆去、摇摆不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8 0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这里又开始了一个GC。在我们后世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语“自暴自弃”,这四个字就是从《孟子》这里来的。现在我们看孟子对“自暴自弃”是怎么个讲法。



这个文字,我想同学们一看都懂了,严格解释很麻烦的,因为这是韵文,有韵律。我们可以这么解释,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见,刚愎自用;我见很强的人“不可与有言”,不可以同他讲话提意见,其实也就是同他无话可说的意思。不过,这样解释不一定对,也不能说不对。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值得讨论。再说“自弃”,就是有很强烈自卑感的一种人。常常听到年轻人讲,老师啊,我是没有希望的我不行了,我是白痴啊;或讲我是笨蛋啊,我永远没办法。这些都是“自弃”的话,不过这些还算是客气话,真正“自弃”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极点,想走自杀的路,结束自己的生命。像这种人,“不可与有为也”,照文字解释,是没有办法与他共事,是不是真的应该这样解释?也是问题。关于这些,我们必须先看下文。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说话不合礼义,就是“自暴”。孟子有个注解,一个人的言论,就代表了他的思想。从哲学的立场来讲。言语是表达到外面的思想;换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就是没有发表的语言。所以思想是在里头的言语,譬如我们说,有个人一天到晚不讲话;如果拿禅宗祖师一句话形容,就是四个字——“其声如雷”。他一天到晚自己跟自己对话,打雷一样,大声得不得了。因为他在里头自问自答,自己发脾气,自己开玩笑,自己后悔;如果他自己跟自己真不讲话了,这个人连思想也没有了。世上只有两个人不讲话,一个躺在殡仪馆,一个还躺在妈妈肚子里。其他凡是生命,没有不讲话的,凡是生命就有思想。



所以中国人有句老话:“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要晓得这个人的思想啊,你只要听他嘴里的话就知道了。不过人的嘴巴有时候跟头脑两样,常常头脑转得快,嘴巴来得慢,手写更慢。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如果一个人把每一分钟的思想字字都记出来,起码得好几张稿纸。有人常常因为思想来得太快,来不及写,自己也讨厌,恨不得能慢一点想;结果稿子不写了,反正跟不上,算了。



当然,最好一个字都不漏,那是真正的工夫了,这要真正的定力。我们测验自己一下,打坐做工夫的人更要注意,自己一天之中都在想,我假设问你,你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想什么?一定记不得,恐怕刚刚进门的时候你的念头想什么也记不得了。所以真正的修养定力都要弄清楚。尤其是学佛的朋友们要注意,修道学佛,你以为打坐很舒服,半天没有想,以为这个叫定,哼!你这个定力也属于“自暴”与“自弃”的范围,就有这样严重。所以自暴自弃的范围是很广的。



因此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一个人的言语思想如果不纯正,不合于“礼义”,没有逻辑,就叫做“自暴”。这里头有个问题了,什么叫“礼”?什么叫“义”?你们诸位年轻同学,对不住,我要向你们吹牛了。我看过老一辈子读线装书出身的,那个装模作样之讨厌,他言必“礼义”,已经中了“书毒”,是中了四书五经毒的模样了。所以我们同学们都骂:假道学!其实四书五经不是这样的啊!那是书发了霉,霉被他吸进去了,他中的是这个毒。这不是真正的“礼”和“义”。



所以“礼”、“义”两个字要特别慎重。现在我们简单地讲,一个人的思想言论都合于真理,处处合乎规矩的限度,有逻辑条理,就是合于“礼义”。 譬如我有个朋友,四十多岁,在外国当教授,五六年前在我们这里教书。我经常看到他都怕,虽然他也叫我老师,不过我也称他为老师。有一天我请他来专门谈话,我说你啊能不能放轻松一点?因为他进来叫一声老师,然后坐得四平八稳,半天不动。他不是假装的,没有人看见时他也坐得四平八稳。我说你可以把腿翘一翘,再笑一笑,轻松一点嘛!他说老师啊,我从中学开始起,读四书以后,就觉得要这样做人,养成这个习惯了。我说你这个习惯倒蛮好,但是我觉得未免太枯燥了。我说《诗经》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是活泼泼的啊,不是你这样死板板的。他说是啊老师,我在你这里听课这么久也知道,我想改,但改不了啊!不过我们当年读古书,言必中矩,循规蹈矩就是这样。我说这个是不对的啊,你这样下去叫病态心理。 当时在场的还有好几个同学,现在都还在这里,可以证明我的话。几年以后他到美国了,最近听说在美国进了精神病院。他所认为的言必“礼义”,是不懂得“自暴自弃”的含义,其实“自暴自弃”以外应该还有个病名,叫做“自梏”,或者是“自卑”,这是另一个道理。



对于“自暴”和“自弃”的第二个解释,“吾身不能居仁由义”,我的身体不能“由义”而居住在“仁”的境界里;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不是走“义”的路线,这种人叫做“自弃”。这是孟子对“自弃”的结论,下了定义。这个定义的范围,还值得我们讨论。



我们人,当情绪高涨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能,活不下去。所谓“壮不如人老可知”,这是古人的一句诗,年轻都不如人,现在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啊,经常在这两种心理之间摇摆不定。借用学佛的比喻,说一个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乱、思想乱跑,就是昏沉、想睡眠。实际上那是讲修养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个景象,不散乱就昏沉。这是讲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状况包括身心两方面。其实我们检查自己真做学问修养工夫时,我们每天随时随地的情绪思想也是这样,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来了,都是在这两种状况中翻来覆去。



孟子所谓的“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以历史的故事来看,汉高祖打下了天下,当时一切制度尚未建立,刘邦坐在上面当皇帝,有功劳的部将们在下面乱吵,一个读书人陆贾就告诉他,必须要建立制度。汉高祖说了一句话,那一句话就是“自暴”。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就是骂那个读书人,意思是说老子的天下是打来的,你懂什么?!就是这个态度。碰到陆贾这个书生,那是真书生,真是儒者,他说对啊,“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天下可以从马上打来,但是天下不能在马上治之。如果你这样了解《史记》上的记述,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当时对话不是文字。他们的对话就是:老子的天下是打来的,你吵个屁啊!那个陆贾就说:好!天下是打来的,你不能永远打下去吧?汉高祖聪明,态度马上变了,他说对啊,那怎么办?陆贾说我有办法。高祖说好!你弄个计划来,我看看。这是描写汉高祖“自暴”的一段。再说汉高祖在“自弃”的时候,是没有起来打天下之前,整天喝酒,当个里长一样的小吏,什么都不管。朱元璋也是一样,没有饭吃当和尚,到处流浪。他们这些人,也不晓得自己后来能当皇帝,那个时候非常“自弃”。



再说“言非礼义”,我们看到历史上项羽和刘邦对立的时候,项羽当时很得意,“言非礼义”,说话狂妄。历史上记载,他年轻的时候,读书不成,去学剑。可见他功课不好,书读不好,老子不读书了,去学剑术武功。学剑又不成,可见他很没有耐性,然后就读兵书,因为学剑是一个打一个的,没有意思,他要学万人敌。看见叔叔在那里读兵书,研究军事嘛,他就想学万人敌。项羽万人敌也没有学好,历史上描写他这几句话,就是“自暴”,最后失败了,八千子弟都打光了。一个撑渡船的老头劝他过江回家去,家乡还有年轻人会跟你出来;但他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脸回去。还有人说项羽晓得不能上当,只有一只船,这个老船家,你晓得是不是敌人的?万一渡江一半,把他丢下水,那就完蛋了,他宁可干脆自刎。这是后人的猜想,实际上,他到失败的时候无颜见江东父老是真话,那个心理已经低沉到“自弃”的境界了。



再看南北朝时那个苻坚,淝水之战,苻坚要来打南方,那个威风之大,有人说江不能过啊,你准备不够。他说那条小水,隔得了什么?我的部队那么多,“投鞭断流”,每人手里的马鞭丢到江里去,水都可以截断,都可以当桥过去,怕什么?结果他被打得片甲不留。那一种话,就是“自暴”的话。换一句话说,“自暴”就是狂妄,每人都容易犯这种心理的毛病,有时候道理上知道,但当情绪高涨修养又不够的时候,不应该讲的话就冲出来了。譬如我们看到有些人,有时候脾气一来,天不怕地不怕,老子什么都不怕;真到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怕了,这个是修养的问题。



所以讲“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这个“身”字要注意,心理的修养到达了,生理上气质变化了,自己每一个动作每个行为自然都是合于“义”的修养。人的高贵气质并不是故意装的,而是学识学问和道德修养来的。所以要“居仁”,要住在那个“仁”的境界,也就是说一般讲学问修养的人要随时在这个境界,定在这个境界,“由义”起的作用那个行为自然合于义理。如果不能这样,孟子说就叫做“自弃”。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一点,希望青年同学们注意,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随时随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弃的境界。要能够既不“自暴”、又不“自弃”,非常平稳,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学问。



《孟子与离娄》

-------------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



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金刚经说什么》《论语别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1:43 , Processed in 0.12146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