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4|回复: 1

[佛教文化] 转帖:圣严法师:佛说法喜与禅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3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令修习者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到的“禅悦”或“三昧乐”,是佛教所说定心的一大功用。《增一阿含经》以“禅悦食”(禅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维摩经》卷一云:“禅悦以为食。”意谓由禅定所得的喜乐能提供滋养人的食粮,使人身心健康幸福,是一种高级精神营养品。

  《杂阿含经》中佛将初获禅悦名为“现法乐住”、“现法喜乐”——现前享受到幸福安乐。禅籍中所说初得奢摩他时得身心轻安,即有心情安乐轻快之意。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禅悦会愈益深细。

  初禅、二禅皆以“喜”、“乐”为主要的两种功德。《杂阿含经》中说,有众生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从禅定起,遍告大众:“极寂静者,离生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清净道论》说进入初禅时的喜以“身心喜乐为味,或充满喜乐为味,雀跃为现起” ,其喜分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踊跃喜、遍满喜五种。小喜,谓喜乐令人身上的毫毛竖立。刹那喜,喜乐倏然而生,有如电光突闪。继起喜,喜乐如海岸的波浪一度到来,又一度消退。踊跃喜,喜乐之大令人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甚而跃上空中。遍满喜,喜乐充满全身,有如吹涨了的气泡,如山窟充满了流水。同论说,五种喜成熟之时,身心轻安皆悉成就,身心轻安成熟时,会成就身、心二种乐。所谓乐,谓“善能吞没或掘除内心的苦恼”,“以愉悦为相”。喜与乐的区别,是乐属受蕴,是内心的一种享受或情绪,喜则属行蕴,是因为获得未曾有过的愉悦而生的激动,喻如在沙漠跋涉中渴乏不堪之人,听说、看见前面有树林泉水时所起的激动为喜,走进树林中尽情饮用泉水时为乐。二禅之乐,更胜初禅,三禅之乐,更胜二禅,为世间喜乐之极致,《杂阿含经》佛称三禅离喜之乐“是名乐第一”。

  《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说,世间由五欲的满足而生的诸喜乐,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条件,为某种匮乏的满足,如人饥饿时得到饮食,饱餐痛饮而乐,故名“有食乐”;修定者进入第二禅时,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此乐不凭借任何条件,唯从内心自然生起,故名“无食乐”;当进入第四禅时,离喜乐的扰动而住于安乐的舍心正念中,这种平静的安乐名“无食无食乐”,即连“乐”也不需要凭借的乐。《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说,众生常被欲火所烧,热恼不安,当由修习禅定而进入初禅时,如同跳进清凉的泉水中,惊悟到从来没有尝受过的、远远超过五欲之乐的清凉喜乐,“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喜支”。尝受到禅乐后,其心恬然,安隐快乐,即名为乐。喜为粗,乐为细。喜时心中踊跃(激动),乐时心中恬静。二禅的喜乐更超过初禅。进入二禅时,“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亦如人从暗室中出,见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行者受于喜中之乐,恬淡悦怡,绵绵美快”。初禅之喜乐由超离欲界五欲等而生,称“离生喜乐”;二禅喜乐由定心而生,名“定生喜乐”。初禅喜乐依禅触、觉观而生,心分别身体上的触觉,难免有扰动,较粗;二禅喜乐则不从外来,只从自心生起,唯属意识,较细。第三禅离二禅喜的扰动,唯有独特的乐,其乐与定心同时生起:

  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

  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

  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是。

  三禅之乐,被称为“世间第一,乐中之上”。然而,有乐,终究是一种扰动。四禅以上,超越了喜乐的扰动,不苦不乐,心如明镜止水,实际上心灵处于一种极深的寂静、放松状态,是一种超越喜乐的快乐。

  因为进入正定者能享受到远远超过世间依赖物质条件等刺激而得的粗劣的五欲之乐,才能使他们自然不追求世间的五欲,不被声色货利所惑,暂时制伏欲界的贪嗔等烦恼而不起现行。但享受禅悦,又可能产生对禅定喜乐的贪着,谓之“味禅”、“醉三昧酒”,属色界、无色界烦恼。这种对禅悦的贪、沉醉,可能使人只管自己打坐享乐,对家事、世事和众生、社会冷漠,失去责任心,不想利益、济度众生,不想追求真正堪以超出生死的智慧,成为生死之因。佛陀教导佛弟子:虽然修习禅定,但其目的是进一步获得出世间的智慧,不可“味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以正见修观而证得正智。大乘更强调要以“无所得”的般若智为导修禅定,虽入正定而不住着于定,须利济众生,服务社会,在菩萨六度万行的实践中享受更为殊胜的无住涅槃之乐。

  定心予人的喜乐,尽管只是修定者个人的主观体验,也不无实际的价值,任何幸福快乐,有哪一种终归不是个人的体验?何况禅定喜乐之体验,有可验证性、可重复性,任何人只要如法修习,都可在自己身心上验证,都可获益。从佛教禅学看来,初修禅定阶段很浅的、片断的三摩地,多在初禅以下,达不到四禅八定之正定,其所得到的喜乐相当粗浅微小,而已不乏健身治病和获得气功快感之效。若深入正定,其喜乐当更有益于身心。这仅就世间禅定而言,至于出世间的定,其所得的“法喜”和利益,更非世间禅定所能及。

  圣严法师:法喜与禅悦

  一、修行方法

  修行的方法有两种:

  (一)观念的疏导:用佛法观念疏导内心的烦恼,便得「法喜」。时时以观念帮助我们消灭妄想执着、去除自我中心;每当遇到困难、痛苦的时候,我们就用佛法的观念解除心理上的压力、负担和不自在。

  (二)身心的锻链:用「方法」来锻炼我们的身心,主要是指打坐、礼佛、唱诵等等。这些方法,能够使我们以正念代替妄念;然后,渐渐以正念统一杂念,最后至于无念,修行的过程便得“禅悦”。

  二、身心统一

  以正念消除杂念之后,自我中心就会从散乱而归于集中。能够集中的时候,便能够指挥自己了。当「集中的心」成了「统一的心」,此时,会发现自己的存在已经不重要。所谓个人的不重要,是指自己跟环境、其他人乃至身体和心,已经不是相对立的了。既然不是对立,身体就不会有负担;对外,就不会有追求或抗拒,内心会经常保持在一种和平、快乐的状态。

  佛经中记载,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和时代,能够听到鬼神或化人说出一句半偈佛法,就能够得无量的法喜。在我们的世界中,没有听过佛法的人极多,诸位不但有佛法可听,而且至少已听了整整一个星期,虽然尚未得解脱,却可以用听到的佛法,随时帮助自己处理心理上以及观念上的种种问题。

  既然时时都在佛法指导之下修行,所以没有一刻是失望、痛苦、悲哀、怨恨或是妒嫉的。

  三、认识法喜

  所谓佛法,诸位究竟听到了些什么?听了七天的佛法,诸位可能要问:「怎样才能叫我们高兴?那一句话可使我们欢喜?」那是因为你们这七天之中已经听得太多,反而弄不明白,什么叫作佛法。犹如我们天天呼吸空气,而能意识到是空气使我们有了生活与生命的切身感者,究竟有多少呢?

  诸位在这七天当中,可曾听到「因果」、「因缘」、「信心」、「忏悔」、「惭愧」?又可曾听到「供养」、「发愿」、「回向」、「放松自己」,及「把心门打开」呢?「不要把心的大门关起来,堵得紧紧的」、「把心打开以后,让所有的念头自由进出,而心里面对什么东西都不要有取舍」等等,诸位是听到了的,这些算不算佛法呢?

  事实上,这些都是佛法的大纲,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持。

  信仰三宝,你就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相信「因果」,你就不会怨天尤人或得意忘形。相信「因缘」,你就不会把痛苦的事看成是永远的,把幸运的事,认为是实在的。懂得用「惭愧心」,你就不会有骄傲心、我慢心,也不会有妒嫉心了。

  我们发愿要「供养」,供养,就是把我们的身心奉献给三宝,来修持佛法,接受佛法,并贡献给众生。把自己奉献出去之后,自己的问题,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众生比自己更重要;当你能把众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时,你不会再为自己烦恼,当然会欢喜罗!

  佛教我们「少欲、知足、知惭愧」--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安心于佛法的修学;也唯有少欲、知足,才会真的生起惭愧心。知道惭愧以后,才能够忏悔往昔的罪过业障。忏悔之后,才能使我们心得安乐。这就是佛法,这就有「法喜」。

  如此说来,能够让我们感到法喜的项目,实在太多了。经云:「佛法难闻今已闻」,能够在这七天之中,听了许多佛法,纵然尚未亲证诸法的体性或空性,但能听到佛陀的正法,应是更加地欢喜才是。

  四、体会禅悦

  这七天,我们都在紧密地锻链身心。初进禅堂时,因为身体尚未适应禅修的生活,故有许多障碍,感到沈重、疼痛、不舒服。可是,经过打坐的训练以后,肌肉和神经放松了,身体的气脉舒畅了,这就使得身体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种轻松和安定的感觉,能够给我们带来「禅悦」。

  这是因为能用「方法」集中注意力,使我们散漫、杂乱的心,渐趋集中,然后统一,或是接近统一。那时自然就会减少情绪的波动和心不由己的无奈感,觉得自己生活在充满自信和活力的心境中,既明朗又稳定;经常知道自己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当中,也经常会知道凡事尽其在我,不必心存得失人我,不需要忧悲苦恼,这不正是「禅悦」吗?

  这七天之中,常教导诸位「把身心松弛」,诸位逐渐可以做到了。既然知道身心能够化紧张为松弛,这就已是初嚐「禅悦」的滋味了。

  五、懂得放松

  打坐时,可以练习身心的松弛,在任何时间,也都可以练习。

  能够把松弛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将身心放松。

  所谓身心放松,就是要我们休息。当头脑不得不休息时,就叫它休息;当身体、肌肉及神经紧张时,也叫它休息。能够让头脑和身体获得充分的休息,不用头脑想,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不用身体感触,那该是多舒服啊!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安定、轻松,也是「禅悦」的体验,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圈中,也是「处处有禅悦」。

  今天早上,讲了两个名词,一个是「禅悦」,一个是「法喜」。这两者之间,有着互相关联以及互相连贯的关系,诸位至少已拥有其中的一种,故在打完禅七之后,我要祝福各位「时时法喜」、「处处禅悦」。

  (一九九○年六月一日圣严法师于纽约东初禅寺第四十八期禅七第七天的晨间开示)

发表于 2018-12-1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一切因缘众生速闻、速遇、速诵、速修僧伽吒,速得佛果。
愿法界一切众生都具足无穷大的担当和心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9:55 , Processed in 0.18256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