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4|回复: 0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转帖:修养不等于修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上很多讲佛法,尤其是在讲净土的人,其实他不是在讲佛法,而是在讲儒家的做人规范。当然这样说不准确,因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指的是佛法的胜义谛与究竟义。既然法师讲的佛法都有待商榷,想想看,我们学佛者对佛法的认知会正确吗?所以所学的基本上是佛教的文化与杂讯,而不是佛陀的真理。太虚大师有一首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六祖大师也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进入到华严的道场来修学,按照三阶九次第的修学体系,我们第一步要求学员完成的就是处众生戒、自净戒与三缘念。这正是人格养成的部分。既然以上所说,都是在讲人格的完成,而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其修养也一定非常好,那为何修养不等于修行呢?让我们结合着以下的图来进行说明。
从这个图表看,就可看出,“心”的构造没有那么容易。不管讲唯识的也好,讲净土的也好,都需要我们弄清楚这些是在讲什么。我们这个图依“生、住、异、灭”四个阶段来说明心的运作,让我们从右往左依次来看。

一般凡夫的人生都是在“灭”的阶段;“异”则是指修养的人生;“住”才是修行的领域。凡夫生死也就是惯性人生,是在已知范围内的生死轮回,所以我又将其写成“概念确定以后的等流变化”。概念确定以后,譬如我们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有人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有人说人生以赚钱为目的,有人说人生以享受为目的等等,总之在他概念形成以后,他会按照他的等流,即他所造的业去受报,这就是凡夫的状况。所以自己现在会确定人生是什么,那自己的等流果就这样而来。这个“灭”的阶段,最典型的特质就是强烈的个人意识形态。很多人来学佛,会看到“佛里佛气、怪里怪气、妖里妖气”,满口佛言佛语的人,对于学佛还有着很强的意识标准的,比如说学佛人就应该怎样怎样,菩萨就应该怎样怎样,道场就应该怎样怎样,总是带有这种“一定、必须”的字眼,其实他的潜台词就是,只有他说的对,你们都要听我的,像这些情况都还在“灭”的阶段。不要以为有做功课就是在修行,这还停留在“灭”的阶段里。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反省、检讨的地方。

那么到了“修养”的人生(异的阶段),则是在概念之间做取舍。有取舍就会有痛苦,对一个处在修养阶段的人来说,他的生命就像是一条鱼,当其被挤到模子里面去的时候,它当然会很苦啊,可它只是受这一种苦。一个修养的人就好比是这样的鱼,虽然他的苦比较少,但是他的苦却比较深,因为他有修养,就会受到一些限制,他为了要符合那个规范,只有把自己框在里面,往往只是那一种苦,就会把他苦死了。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有修养的人,常常为了一个原则、一个规度而去自杀,所以越是有修养的人,他的人生其实往往越痛苦。而对于一般不太重视修养原则的凡夫而言,他没有那样深刻的苦,但是他会有逼迫,而且随时会有逼迫,所以他的苦是无量无边。

再来,到“住”的地方才是我们修行的领域。“异”到“住”能够转进来,才叫做发菩提心。准确地来讲,应该是发出离心,从“住”到“生”,是指你证得了空性——空性圆明。“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就是指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的境界。没有实际的功夫,还体会不到。由此会看到,没空性的基础,在世间行善,只是人天善,而不是菩萨道。所以说,佛法是经过提纯的人性,人性是还没有提炼的佛法,人情则是在空性的基础上佛性的展现,这就是华严所讲的事事无碍法界。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再从“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这边开始讲。“心”是本体,心起作用——心生,即是性。起了作用以后,对应的那个相就会在心上,所以叫做“今心”,即是念。所以“心、性、念”是心的体相用,这三者是一体的。笼统地讲,心是讲心性念,这个念是无念之念,还没有起作用的念,是本体念。而我们还处在“异灭”阶段的人,第一念是意识形态的第一个意识形态。比如一个人,“我实在很生气,可是第一念告诉我,不能生气,于是我就笑笑了之”。这不是第一念,你这一念是“灭”的意识形态的反映。一个意识形态的念,大概有一百万个概念,每个概念大概有一百万个识,每个识又有一百万个念。你去算算看,你是第几念。第一念与意识形态的念,这当中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修行,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回到“生”的领域里,这叫做回归生命的故乡。我们现在都迷路了,流浪在法界里,随业起伏、漂泊无依、流浪生死。而净土正是从这个第一生命象限要转入的第二个生命象限。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我在讲修行的时候,通常是讲“生”与“住”之间的关系,可是听讲的人,却是用“异”与“灭”之间的关系。因为还没有进行训练,自己只是套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异灭的思维模式,这是需要觉知的地方。

  从这个图表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我们一直还在“灭”的意识流、惯性之中,还有很强的分别意识、人我对立,如果一直在“异”的概念取舍之间,如果我们一直在“异灭”里面念佛、修净土,往生可以吗?古大德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是什么意思?学净土的菩萨们,自己带着疑情好好去参吧。

节选自:《华藏妙海》之华严净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3:41 , Processed in 0.12488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