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6|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华严禅与玄奘法师历史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瑜伽行派的传承:

依据大乘佛法传入中国的记载中,大乘佛教有两大派系:

一者为龙树菩萨所创的中观论派,另一为弥勒,无着、世亲所传的瑜伽行派。玄奘大师印度那烂陀大学除了请回经藏之外,行法即是大乘瑜伽行派。龙树的中观论派,后来演进为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八大宗派之所共祖,而弥勒等的瑜伽行派,却不知何故而销声匿迹以至于今。

虽无有瑜伽行法,大乘佛法中的祖师大德亦能以唯心之行,而屡有石破天惊的伟大成就;唯是此等成就无法以一定的修学流程而示教利导,因此形成了禅宗一派的各出手眼、各自用心的心法相传。

然此一心法相传,虽谓之心地法门、祖祖相传、心心相印、正法眼藏,却也是唯有过来人始能窥其堂奥,一切行者皆是无缘亲炙芳踪,甚为遗憾!

瑜伽行法与中观论派大异其趣。中观论自阿斯坦瑜伽别出,发展思辩之学,终至于倾向大脑的逻辑论辩,虽能统摄八宗,却也失去了「定慧等持」的佛法修学基本理念,而产生「慧解脱即是成佛,不必修禅定」的邪知见。

瑜伽行派在中国遭受了极大的误解,以其出自哈达瑜伽,首重调理身体的障碍,故基本上反为道家所接受。故有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万载阴灵难入圣之说。


瑜伽行派重实践,且以身行中直接切入,区别身心合一的无明起用,故凡夫皆以身心合论,而身即受识的牵引而不自知,此是谓根本无明。

而此瑜伽行法则在行法中,先标明根性的存在与用根的训练,即「首破根本无明而直接发起根性之用」,不同于唯识次第「转八识成四智」,是谓普贤行法中的「果地觉因地心」。此一部分在中国的大乘佛教中付诸阙如。

根性即 prana,其行法的第一步即放任根性的作用而不作意压抑,任令根性带动身体的自由活动,直到压抑的根性能量释放完毕,「能观心」就能观「所观心」!(此能观心即「心」;而所观心则是所谓的「身」,亦即根性的本质)。自此以去,方有修行可言。

瑜伽行派的此一行法,动作之大恐非中观论派的文人所能接受,在未弄清楚状况之下,就揭天掀地的进行剧烈的生命改造工程,心理上的负担恐怕太大!在此一心理压力之下,文人行者恐怕退避三舍,无法正视此行法的至真等正觉,因而失传于中土!

瑜伽行派的中土意译,应翻为实践派或实修派,以其少言语而在整个行法中唯是几句公式而已!而此偈陀式的偈颂公式,实是一种实践派的教学体系及修行程式,此一程式当然不能直接就语言而论,必须从修行次第逐一充实,一步一步的实践过来,此是为 skillin action 。

在此 skill in action的前提下(事实上,此 skill in action即是技术面),其能观心的心即是 evenness of mind,以此 evenness of mind仅维持在无功用行上,此实乃工程面,此心唯观而顺其行,是谓无功用行。

若此心一起作用,即是识性之用,根不发起也,此乃实践派的下手处也。




圓融道的行法有其特色,絶對的特色,但是它沒有辦法象聖解脫道這樣,得到殊勝的金剛那羅延身,殊勝的法身,不可能。



所以圓融道你在這一期生命結束以後,假如你能夠按照第二階段的圓融道修行,你也可以入法界,這個叫慧解脫,跟身解脫不一樣。因為你的身沒有接受那種鍛鍊,他不可能。



但是慧解脫沒問題,還是入法界。但是你沒有辦法像身解脫那樣,保持金剛不壞的法身,而入形而上本體界,你就不可能,因為你沒有那種訓練。



简单来说定慧等持

中观论派属于慧解脱

瑜伽行派属于定解脱

有这个见地认识的亲

后台留言联系


就中国禅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支系:

一,部派佛教行法支系;

二,菩提达摩的楞伽思想支系;

三,大乘瑜伽行法支系。



对于前两者在此暂不详谈,就大乘瑜伽行法支系而言,那么,玄奘法师对此行法的引进,遂使中国禅宗的行法完成了自成一格的态势,才有后来的马祖道一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气势,中国禅宗自此灿然大备。此中的盘根错节,恐非三言两语能竟其功。



首先,智者的六妙门、小止观,依于安那般那而厘出;

杜顺的法界三观依空性而厘出,尚无法构成一套实修步骤与具体指导,且都在各自的教下单独进行;

弘忍、惠能一系,只能说在般若性宗一系中。



在玄奘大师回国后,依《大般若经》的般若智系指导,行于大乘瑜伽行法,将此行法中的“三昧境”言之于唯识,故能大昌于京都,盛行于当代,而龙象辈出,而此种龙象辈出的情形,实得力于正确的行法指导。


大乘瑜伽行法,在中国佛教中称为瑜伽行派为无著、世亲兄弟所倡行,两兄弟皆擅唯识。唯识是在描述三昧境中的心行轨迹,以入三昧属法界范围,所用语言文字皆世间范围,约世间言故称“唯识”;若约法界言,则称“唯智”,唯智属法性,摄此大乘瑜伽行法的次第,即首破根本无明,此即大乘禅宗所谓的“悟后起修”、“从根本修”、“果觉因心”的实照。

此中的一系列称为《瑜伽经》,唯有短短五页、数百字而已。此一行法次第与步骤,名之为“圣解脱道”或“次第道”。

大乘瑜伽行法在玄奘大师的师徒间大力提倡之后,才构成了慈恩宗,慈恩宗本应在般若智指导行法,行法再将“三昧境”中的“三昧见”表之于唯相的相;

后人不察,唯以大脑识性研究唯识,致使唯识成为哲学与心理学的领域,反而遗失了其行法;而“行法”则由禅观行者独揽,终至自成一家,而成为禅宗。
禅宗反以般若智慧为依,弃文字、语言,极力排斥唯识,只是为了与娘家的慈恩宗划清界限,故说“不立文字”、“禅之一字不可言说”,唯是禅家初成禅宗的态势而己。

禅宗初祖,可以远追至安世高,近承玄奘遗风。而中国禅宗的真正成立则是马祖、百丈师徒的睿智与辛劳。

中国禅宗的定义,应以大乘瑜伽行法为禅观的骨干。其中以般若法性为工程面的指导,禅观过程即指入三昧后,依于观照、照住、照见三阶段,完成“定中见”与“定中境”的工程建设,并在技术上,以数息达“置心一处”的参禅金三角,用以入三昧。此中的大原则即:
一,破根本无明,释放根性能量。
二,觅得根性,静观根性随缘。
三,根智合一,随缘而动。
四,根智双泯,并以智为先导,游心于法界矣。
此为禅宗的本体,并非不可说,皆是三昧境界。道场清规、施设等,为禅宗教学的载体,红尘中事,若无此身何以闻法、修法?所以护持、建庙、印经、绕塔、供养等事,属“事事无碍”中的十大愿王,用以激发行者壮志乐道的的媒介;若无此度生的制度,正法何在、本体何用呢。所以,思想理论架构于前——理法界,将此行法系统化——理事无碍法界,建设基地供信众使用于正法的淬炼——事事无碍法界。

首先要告诉你华严禅,是普贤乘宗的海印三昧行法,华严禅是熔为历史上四大行法系统为一炉的精华。四大行法你们可能不知道,因为禅门本身不谈这些。教下呢,也不研究宗门,所以你就不知道禅门有四大行法。



第一个是涅盘系统,
第二个是寻伺系统,
第三个是菩提系统,
第四个是三昧系统。

现在大致上讲的都是三昧系统。而中国禅宗讲的还是涅盘系统。所以是最原始的,那个一般小乘,他们认为我们不是,其实小乘大部分都跑到三昧系统去了。因为他们是依人而修,我们是依法而修。所以基本上我们都还停在涅盘系统里面。

所以你会发现在中国禅宗里头,大概没有证果的次第。只见到有明心见性,或者开悟,破参,大概就听到这些。在所有的记载里头你大概没有看过,有人证什么阿罗汉、证三果、二果、一果或者,初禅、二禅统统没有,统统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停在涅盘系统里头。

中国的禅宗是立足于东山法门之上的,《景德传灯录》有1750多个公案,他们都是依靠东山法门,这套禅宗的修行系统成就的。这套系统在唐朝的时候成就了将近1万例的大德,在宋朝的时候成就了将近2万多位的成就者,为什么这么殊胜的东山法门会失传呢?因为到元朝的时候忽必烈请的国师八思巴喇嘛,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当时元朝大肆破坏禅宗的道场,就导致中原的人都去修藏密,不再修禅,那时候非常流行密教,元朝又大肆破坏禅宗道场,就导致东山法门失传。现在是在各种因缘聚会之下,海云继梦和上又重新从印度把大乘瑜伽行法接回来,把以前那些流传下来支离破碎的佛教思想,还有从印度接回来失传的行法,重新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修行道路,就有我们现在用华严的立场去看汉传佛教概论,这个概论呢,是个完整的佛教概论,不再是支离破碎的,我们可以完全地,好好地,依照这个概论来修行,直到最后能够入华严的法界。所以请大家好好珍惜,这一世有这样难得的机会遇到完整的行法。因为,从唐朝到宋朝将近600年的时间,这一套系统,成就了将近30000到40000的成就者,但从元朝失传之后,从明朝到现在800年的时间,我们总共出现的成就者区区可数,只会有100多位。所以请大家好好珍惜这个难得的因缘。


附:玄奘大师的历史定位


历史上把玄奘大师归为慈恩宗之宗主,而没有标明他是大乘瑜伽行法在中土倡行的发起人;更忽略了他在中国佛教界中真正的地位,而将玄奘大师的位置摆错了!

他不是慈恩宗的法相祖师,若是,他更该兼有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玄奘赴印度时,主要是在那烂陀寺依戒贤师学;

而当时的那烂陀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僧人是修学怛特罗密法,玄奘没有依学怛特罗密法,自有其个人之特质;

但其西行取经之目的是摩诃衍乘之教理,所以取经以《大般若经》为最代表,可是法相之唯识学亦是其主要的范围;

大乘国度里,好象是褒法性而贬法相,而其子窥基却以法相为长,并尊玄奘为始祖,此中自有历史流变,
但是,以「慈恩宗」称,实应含三部分,
即: 一、般若智系 二、大乘瑜伽行法 三、唯识系

因明、唯识缘于无着、世亲,而慈恩亦遥秉西天之祖;
然无着、世亲正是「大乘瑜伽行派」之祖,故唯识之行法亦此 Maha Yogachar 之行法,此一行法即架构在般若智系之中,行法之后的演义则成唯识系。

玄奘、窥基时期,慈恩之盛行非是译场之盛况而已!
其中,大乘瑜伽之行法所成就之龙象,才是法筵盛开的主要因素。

且楞伽经系的传承,其中亦以楞伽中的唯识思想为导归,因此可证大乘瑜伽之行法与唯识之一体性。

又般若智系之影响,在禅宗里,僧灿首倡《信心铭》,道信守心,而弘忍倡《金刚经》,惠能更重智慧;

所以,玄奘之《大般若经》的般若智系,于其时也,必是互相推波助澜!

禅观的发展在此情形下,才由教下逐渐自成一系,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当时观禅自成一系,此中即是以玄奘之大乘瑜伽行法为体、智慧为相、唯识为用!

今人每将唯识比于哲学、心理学,而不以禅观之实践来体验,是为妄言也!

所以,禅宗自马祖、百丈师徒建立后,实是玄奘系的「大乘瑜伽行」为主体,并融入传统禅观的智慧架构,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乘禅宗,所以禅宗自许从果地修、从根本修,实乃大乘瑜伽行法之 DNA 也!

今我宗之行法统称禅观,就广义言,统一切禅法,不排他也;

就狭义言,为我一宗之独门功夫,我宗禅观之独门功夫是不对外广传的,但是共世间禅部份是开放的,乃藉以淘炼人才以进趣深入而可登堂入室也!

而共世间禅部份的淘炼,乃在培养共识,依凭共同的语言模式及思惟模式,在入定之后,「心行」方不致于迷失应走的方向!



我宗行法在共世间禅方面是一般共识的,但自入定指导起,即自入我宗行法之特色。
行地依《瑜伽师地论》言。观行依《法界安立图》言。出三界正行依「十信位」,入法界之行依「六位行法」。
十信满心之后有《大华严经》之指导,不作广传。
而此之前,自前行之静心至入定为第一阶,自入定到入正定为第二阶,自入正定到初果为第三阶,此三阶乃三摩地行之前行也,而一般所指导禅修前行为第一阶之前行,禅修正行为第一阶正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3:44 , Processed in 0.21520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