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8|回复: 1

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问答汇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7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弟子规问答及讲座等》

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问答汇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07/3/7  澳洲净宗学院(节录自弟子规答问52-203-01)  档名:52-359-0003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今天藉由这个机会跟诸位同修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在《弟子规》方面的一些修学体会。刚好有同修写了问题,我们做一下交流。

  问:第一个问题,男众想邀请女众照相,《弟子规》有何规范?

  答:这跟往生好像没什么关系。《弟子规》从头到尾讲一个孝字,《弟子规》从头到尾也讲一个敬字,对人的恭敬。我们所有处世待人能圆融,父母不担心,《弟子规》从头到尾也讲一个孝字。所以有孝心、有恭敬的心,要落实弟子规就不难,而且孝敬的心是我们本有,对自己要有信心。我们修行人不能讲我的个性怎么样,我的个性怎么样,个性不是真正的我们,我们的本善里面跟圣贤、跟佛菩萨是无二无别。我们从心境上去学《弟子规》,落实起来就不困难。是一个孝字、是一个恭敬,也是一个忍字,忍住烦恼,伏住烦恼,放下过去错误的个性。修道人没有个性可言,个性就是贪瞋痴慢,叫个性,修道人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我记得二00五年一月一号到新加坡跟新加坡的同修交流中国文化,师长见到我们第一句话跟我们提到,「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学儒就要学孔子」。我们是学佛、学儒,我们不是佛学、儒学,学佛、学儒最重要的就是从存心上去契入。存心上一定是不断的息灭我们自己的贪瞋痴,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切言行,跟佛菩萨、跟圣贤人相不相应。佛菩萨的行持是一切皆是孝敬的心,所以是礼敬诸佛。我们今天去邀请别人照相,要有礼敬的态度,但是我们想想,做任何事情有没有意义要先想。我们每天念著无常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精进就是跟了脱生死、跟往生无关的事就别干了。男众去邀女众照相,这个意义好像不大,真的照完相之后,照片怎么处理还真麻烦!到时候照完洗出来,又被太太看到问「这个人是谁?」那有什么意思?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先想想有没有意义?烦恼就不见了,有意义的事再做。

  那天悟道法师跟大家讲解一段《寒笳集》,蕅益大师的教诲,那段话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我们要深深记在心上。诸位同修们,法会结束了,它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让我们把从每个法师教诲当中给我们的启发,从此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落实下去,这才是真正对所有法师给我们的教诲,真正的供养、真正的回馈。而不是我们到法师面前说「法师,你们讲得太好了!」更重要的,诸位法师最欢喜见到的,还是我们依教奉行,佛菩萨最愿意见到的也是如此。诸位同修们,我们七天课程结束了,每位法师的教诲还有多少印在我们的心上?

  悟道法师那天提到的,「真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我们所有的规矩都是真为生死做的。从这段教诲,「真为生死营福」,我们做一切布施、一切服务大众的事,统统不求来生福报,也不求子孙发达,都不求,只求了脱自己的生死,只求一心一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真为生死」四个字真留在我们的心中,这些问题不会问。佛陀说「系心一处,无事不办」,不管做任何事情,专注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只为了这个目标,那一定成就。我们在家庭里面,我们在工作、在处世当中,统统为了广修供养,给世间人做好榜样,都是为了敦伦尽分,求生极乐,那每天的生活统统在积累往生的资粮。

  我们刚刚说到男众邀女众照相,《弟子规》有没有规范?《弟子规》是讲礼敬、礼貌,我们要去邀请别人,当然要对方同意才可以照,这就是「礼者,敬而已矣」,我们用恭敬的心去请教别人、去邀请别人。而且「人不闲,勿事搅」,人家在忙的时候就不要找他去照相,做什么事情。而且不认识的,找也不好,不是很熟的去找人家,人家要拒绝也不是,这就恼害众生。我们邀请他人做任何事,都要让对方感觉很自然、很舒服,这就是一颗柔软的心。

  问:第二个问题是女众不想个别跟男众照相,如何婉谢?

  答:我们不要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就直接说「对不起,阿弥陀佛,这个跟往生无关」,然后很恭敬。人跟人不是言语在交流而已,最重要是心境在交流。我们讲这段话说,「你昨天没听课!真为生死还照什么相?」这就跟他结怨了。但是我们是藉由这个机缘广修供养,「真为生死,我看就别照了」。言语「怡吾色,柔吾声」很重要。

  问:第三,优婆塞可否同优婆夷搭肩照相?

  答:有些问题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我们的敏锐度、感受能力就起来了。真的,我们看那个动作看起来不雅观、不文雅、不端庄。我们看到走在路上年轻男女搭著肩走路,他们不累,我都替他们很累,那走起路来多不方便。而且我们要了解,我们为什么出离不了六道轮回?男女的情欲是个大障碍。人跟人,男女没有接触都会生烦恼,更何况接触的时候还太过这种亲密,那对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碍。我们学贵自知,修道人需要清楚了解自己的状况,任何动作会引起我们贪瞋痴慢这些念头的,尽量持戒,不要犯、不要做,戒是修个清净的心。像俗话讲的「英雄难过美人关」,但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英雄,英雄都难过美人关,哪有可能不是英雄还过得了!说实在的,这句话经典也没有,这句话谁说的?那个犯错的人找藉口说的。自己都犯错了,还封自己一个英雄的名号,所以这叫「倘揜饰,增一辜」。讲这句话的人,果报要负很大的责任。倘揜饰这是我们时时要观照到,不能找藉口,确实不能不谨慎。

  我们看到唐朝唐玄宗,唐玄宗帮《孝经》下注解,写得很好,也是很有德行。唐玄宗还没遇到杨贵妃以前,治理国家是「开元之治」,是盛世。当然在那时候他旁边有好的大臣,有张九龄、有韩休两个大臣辅助他。唐玄宗当初还没遇到杨贵妃,治国很精进,韩休时时都会指出他的缺点,唐玄宗也很有雅量,接受他的劝谏。但是说实在的,听完劝谏之后还是很难受,直接批评他还是很难受,但是他点点头,也不敢生气,很有修养。大臣就进谗言,「皇帝,韩休对你讲话这么苛刻,你怎么对他这么有礼貌,还这么客气?」唐玄宗讲,韩休讲的话真正利益人民,虽然我听他的话可能三天吃不下饭,我的体重都下降,但是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你看唐玄宗为了听这些直谏,这些好的言语,他自己承受直谏的难受。当然假如学过《弟子规》就不难受了,《弟子规》讲的「闻誉恐,闻过欣」,不只不会难受还高兴。

  我们上一次有提到,大禹为什么是圣人?他「闻善言而拜」,人家指出他的缺点,他给他顶礼道谢。子路是贤人,他「闻过而喜」,人家指出他的过失,他很高兴,道谢。但是我们这里要再往深处去探讨,为什么大禹、子路能闻过而喜,为什么我们不能闻过而喜?心境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慈悲心。因为大禹想著,假如我有过失,我所影响的是整国的人民,他来是要造福人民,不是来障碍人民。他那颗为人民奉献的心,让他做任何事情战战兢兢,深怕自己没做好。有人能提出他的缺点,让他能把服务众生的事办得更好,他欢喜、他感恩。真的,我们修学最根本的还是慈悲心,慈悲为本。

  今天这些圣哲人,当他们被叫君王、当他们被叫老师的时候,他们深怕对不起别人对他们的恭敬,这分慈悲的动力,督促他们每天要「德日进,过日少」。我们今天对治自己的习气,假如悠悠放任,那就要再回到根本上,我们利众的心不够深切。我们今天假如早一天成就,很可能许多有缘众生就不会堕落。他们跟我们是一体,我们不忍心看他堕落下去,时时抱持著「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心境,相信这样的心量对治我们的习气不困难。因为当悲心起来,妄心就不复存在,圣狂之分在乎一念之间。下次他人指出我们缺点,我们欢喜、我们感谢。

  后来韩休死了,有两个大臣,一个叫张九龄,一个叫韩休,这两个是最好的大臣,一个老了,一个死了,没有办法帮助他。又出现杨贵妃来,从此君王不早朝,荒废朝政。当时候的读书人感叹,因为当初韩休在的时候,唐玄宗只要贪玩乐的事情,他边做,很有意思,做了一下突然说「韩休知不知道我在玩?」他的话问完没多久,马上就会听到太监说「报」,韩休的奏摺来了,开始批评他。所以他被韩休批评到只要玩乐,马上就想到韩休,就想到韩休知不知道。我们身旁有没有这么好的善知识?我们在浪费时光的时候,马上想「他知不知道?他知道了又会来批评我」,有这样的朋友是我们人生的大福。可是往往这么好的朋友,我们都离得远远,反而会巴结、谄媚我们的人,我们最喜欢跟他们讲话。这都是很值得我们从历史当中,观照自己的心境、心态。

  「福在受谏」,人生最大的福,面对善友、善知识的谏言,我们能欢喜的去领受。而且更重要的,领受完之后要后不再造,要依教奉行。所以当初杨贵妃出来的时候,整个朝廷很感叹,「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再也没有忠臣的劝谏到朝廷来。唐玄宗的德行算是相当不错的,都抵不过女色这一关,我们男众更应该在修行当中要更注重男女的分寸。唐玄宗跟杨贵妃这段,对我们女众也要好好的有启发,你看写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话,女众招架不招架得了?这个时候要突然想到师父的一句话,「佛菩萨有真感情,众生都是虚情假意」。这句话要会听,谁虚情假意?我们一听完,众生都虚情假意,比半天都比别人,没比自己。其实说实在的,当我们这么一比,一只手指头对别人,几只手指头对自己?四只手指头对自己。

  杨贵妃没学《弟子规》,也不能怪她,她没有办法判断,一个男人面对自己祖宗遗留下来的基业,不能尽心尽力,他已经没有孝道,没有孝道哪来的爱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所以学《弟子规》,判断婚姻大事、判断朋友、判断事业的合作伙伴,判断可以找到同生极乐国的这些同修们,都可以从孝道、从《弟子规》判断。杨贵妃她也没有判断,唐玄宗对她的爱是真的吗?所以后人写了一段话很感叹说到,「空忆长生殿上盟」,就想到他们在长生殿上不是在那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吗?「空忆长生殿上盟,江山情重美人轻」,就是后来逃难的时候,军队不愿意走了,说只要杨贵妃不死我们不走,整个军队统统都停下来。江山重要还是美人重要?「江山情重美人轻」。这个时候唐玄宗头低低的,一句话都没讲,「华清池水马嵬土」,在华清池帮杨贵妃洗澡的是唐玄宗,亲手把杨贵妃害死在马嵬坡,用黄土把她埋掉的也是唐玄宗。「华清池水马嵬土,洗玉埋香总一人」,有真感情吗?假的!关键时期这个爱就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当初假如唐玄宗说,这件事情不是杨贵妃的错,是我的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位同修,假如当时候唐玄宗是这么样提起一种气慨、一种理智、一种反省,历史会改写,很可能杨贵妃就很感动,之后也会转恶为善。大家的表情好像不大相信,精诚所至。但是这个时候亲手把杨贵妃给埋掉,缠绵悱恻的两个人的关系,下辈子还是来讨债。所以,我们没有真感情,没有真智慧,每天都在跟人家结恶缘,你看这么好的感情的缘,到最后还是这样收场。真正夫妻有这个因缘,男女有好的因缘、善缘,一定都要导归极乐,一定都要结法缘。

  问:我们接下来看下一个问题,有一个三岁的小外孙,在两岁时就曾教他背《弟子规.总叙》,但我探亲结束后返回大陆,今年再来雪梨时,他已经不会背《弟子规》了。

  答:你看我们觉得学《弟子规》,什么叫学《弟子规》?这段话就执著在「背」,他不会背了,背不是真学,要做才是真学。谁做?教育的「教」字,小篆的字给我们讲得太清楚了。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孩子,右边一只手拿著一枝树枝。这个教字没有嘴巴,不是叫小孩做的,是我们做给小孩看的。所以那两个叉,第一个叉就是父母、老师做出榜样来,下面一个叉就是小孩模仿,这是教育。很多家长跟我们交流一些教育的问题,假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要把它转成我们的家风、家道,我们的意念没有回到自己先做,这个问题无解。我们不先要求自己转,那叫心外求法。我们一切的亲朋好友是我们的依报,是我们的人事环境,依报,「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的心境真的转了,依报就会转。

  我们学的时候不是先改变自己,而是先要求别人,而是先看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已经不平,心已经不净。边给孩子讲、边给孙子讲的时候还很急躁,还皱著眉头。他感觉到我们那种控制、那种占有,所以下次我们要找他谈,他马上「奶奶,我要上厕所」,他就走了;「妈,我还有事,我工作很忙!」所以,要先从自己开始做起。很多家长听课听完很急促的来说「蔡老师,你多讲一些什么方法可以一下就让我的孩子变乖的方法,那个技巧、方法一定要告诉我们。」心态要观照,孩子行为的偏颇,那都是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有没有可能说用一个方法,马上让他整个人生态度完全转过来?我们这个心是贪心,贪快、贪好,我们没有反求诸己,原来都是我这三、五年在教孩子的观念当中偏颇了,我要赶快先修我自己。我们能回到先修自己的身,那个心才平得下来;都是要求他人,那个心都是浮躁的,都是定不下来的,定不下来一定生烦恼。

  闽南话说「吃快就撞破碗」,就是这个道理;孔夫子也说「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这都会给我们很好的省思。做任何事情,我们求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什么是水到渠成?以身作则,水到渠成。从自己,这正报,从自己开始转变起,依报自然就转。今天只要身旁的亲朋好友没什么转变,一定是我们的问题,要用「一定」,不能用「说不定」,用说不定就有侥幸,任何侥幸的心态就不是真心,就不是真正的反省。所以,醍醐不能掺杂这些杂质、毒药进去,要真正反省自己,从我们自己身上找答案。

  有位女士她是在乌鲁木齐,她的学历挺高的,她的先生也很有成就,她先生底下的员工有几千人,她觉得先生对她不够尊重。诸位同修,我们起一个念头说别人不尊重我们,这个念头对不对?这个念头就是心外求法。自敬而后人敬,我们自己尊敬自己,人家才会尊敬我们,「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能真心恭敬别人,自然人家就尊敬我们。修道人,对任何一个人没有要求,只有要求自己,这个才是内学。我们起个念头,别人不尊重我们,那我们就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她觉得先生不尊重她,她又顺著自己的意思去理解为什么先生不尊重我。所以真的要随顺圣贤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想法。她想因为是先生觉得她的工作能力不够好,赚的钱不够多,所以她就要跟先生比赚钱。对先生不了解,都错解、误会。自己跑到深圳去找工作,也找到不错的工作,一个月收入超过一万块钱,也是很高的收入,也是白领阶级。

  其实说实在的,先生是不是因为她赚钱少,不恭敬她?最主要的,很可能是先生工作这么繁忙,回到家里,家里也没安顿好,婆媳之间的事还让他生烦恼,孩子的教育让他不安心,所以他心里烦躁,他不是真正对你不恭敬。假如家里统统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先生生欢喜心、生感恩心。错解之后又去工作,家里愈搞愈糟,有一天半夜一、二点,她的父亲打了一通电话给她,接起电话来,她父亲讲:「女儿,我不管你现在是赚一万,还是赚十万,我不管,你赚再多的钱,假如把你的孩子给毁了,一点意义都没有。」说著说著就说到,因为电话声当中传来哭闹声,她的父亲跟她讲:「你的小孩从九点多十点左右吵著要看电视,我叫他去睡觉,他不肯,哭到现在半夜一二点还在哭,这样的孩子我没有办法教,你自己看著办。」这位女士放下电话,隔天就辞职了,所以母爱还是非常有力量。

  她回来之后就用心的开始教她的孩子,人生的因缘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感应来的,烦恼就感应来业障;对孩子无私的爱心,对众生的愿心,就感来好的善缘。她这分要把孩子教好的心,很快的她就跟《弟子规》的缘接上来了,又听了我们一些老师们讲的课,开始反省自己。婆媳关系本来不是很好,就开始每天亲手打豆浆做早餐给她婆婆吃。第一天、第二天没什么反应,做了半个月、一个月下来,谁会不感动?所以婆婆就愈来愈欢喜,觉得媳妇很有孝心。有一天走在路上,回来的时候碰到媳妇,这个婆婆手上提了一些菜,一时间情绪也很感动,就把菜放下,就抱住自己的媳妇,对她媳妇讲:「你跟我年轻的时候真像,好强,不服输,但是心地很好。」你看婆媳之间都敞开心门来谈话了,那很愉快,完全就是自己的女儿一样。她的婆婆打电话给她儿子,还会跟她儿子交代,你可不能欺负我家媳妇。你看这个儿子听到这段话多安心,婆媳关系很好。

  她先生的事业,因为她放下了,回来照顾家庭,她的先生没有后顾之忧,事业如日中天,发展得很好。后来先生回来,在工作上有些无奈,因为年轻又发展得好,嫉妒就很多,所以她先生就生烦恼。她学了中国文化,当她先生讲到这些问题,她想都没想直接讲了一个字,让,把功劳要让出去,你的嫉妒、障碍就少了。她先生一听到这句话,愣了一下,你一个小女子怎么懂这么多!你看古圣先贤这些教诲都能解决人生的这些烦恼。我们让功於众,大家都欢喜;把事情做好了都往自己身上揽,那没嫉妒、障碍才怪。她回来之后对她先生也很用心、很照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家在做的时候,是真正发自内心去敦伦尽分、去付出,在做的当下绝对不是说,我先生有没有看到我在做?刻意做给人看,人家会感觉到不真诚。

  有个太太听完课之后,也很勇猛精进,回去后真的很努力干,在那里拖地,做菜都加菜。做了一个礼拜,这个心快伏不住了,怎么连一点赞叹都没有?到了第七天,自己在那里拖地的时候,先生继续坐在他暖暖的沙发上,在那里看报纸,一动也不动。太太终於忍不住,把拖把一丢:「我做了那么多,你都没看到吗?」她先生挺有修养的,慢慢把报纸放下,然后对她说「你不是学《弟子规》的吗?怎么样?忍不住了吧!」因为我们做的时候不是打从内心去付出,愈刻意做,人家就愈刻意不看。所以一切都要从真实心中作。

  有个先生他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之后,蔡老师讲「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有一天他太太在那里煮菜,忙得很,他就在厨房的门口说「太太,你好辛苦!」他太太说,知道辛苦,那就赶快进来帮忙。这先生说「蔡老师说做牛做马都愿意,没有说叫我进来干活。」这都是自私自利的心在做,这不行;要打从内心看到太太的辛苦,彼此这种心境就传递了。任何事情夫妻相互的帮忙、协助,这时候就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她付出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半夜突然觉得先生好像不知道怎么了,她就张开眼睛,她的先生半夜睡不著,坐起来。她问你怎么了?她先生讲「你每天帮我留的那盏灯,我都看到了,你有时候留的这些消夜,怕我肚子饿,我都感受到。」她先生是因为她做了这段时间太感动了,想得睡不著觉,坐起来。时间有限,这个故事就讲到这里。之后她在工作当中,一上台都是恭恭敬敬给底下鞠躬,她所有的员工都愣住了,敬人者人恒敬之。以至於到海外去跟这些外国的友人做报告,她一上去也是恭恭敬敬给大家鞠躬,她下台的时候,外国人跟她讲,你是真正的中国人。一言一行都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我们没有依照这些教诲、这些礼仪去做,我们是变成破坏自己民族的形象。

  我们要能让一切人生欢喜,最重要的要先从自己做起,正己自自然然能感化他人。很多我们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埋怨,都来自於我们不先要求自己,先要求他们。他们的内心明明知道我们说的也是对的,但心里不服,你都没做到还讲我,就有怨。怎么去怨?都要求自己的人没有怨,人家对他没有怨。师父在一把扇子当中写到「圣人常受天下之责」,常受天下人的责备,「而无责人之心」,却没有责备他人的心,「是以终无怨」。他的一生没有埋怨他,他的一生世世代代的子孙都怀念他,都缅怀他的德行。所以没有人骂尧舜,只有佩服他,因为尧舜治国的时候,任何人民的事他都是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诸位同修们,我们希不希望我们的人生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不只自己无怨无悔,让我们一切的亲人对我们也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痛不痛快?痛快!我们往这个方向去走,就是反求诸己。

  其实在推广中国文化当中,我们前几天的课程跟大家也有分享到,确实我们在家里尽好先生的本分,尽好太太的本分,尽好为人父母的本分,尽好兄弟的本分,为人子女的本分,到公司里,尽好我们为人同仁的本分,已经在弘扬中国文化。因为我们尽本分当中,我们对《弟子规》、对佛法的体会就愈深,愈深都是自然感悟到的就流露出来,跟人家一起交流,真感情、好文章就能感动别人。很多人说我很想做,怎么做?从当下自己的每个角色先尽力做好。一般我们都不是先从自己修身做起,我们一听到这么好,马上想:我要去找县长,我要去找市长,我要去找哪个大官。当我们去找这些大官的时候,他对我们佩服吗?他从我们身上感悟到了《弟子规》、佛法的好了吗?唯有他从我们身上真正感悟到道德、学问的重要,他才会去推展圣教,所以还是皆以我们自己的修身为本。人对我们有信任,我们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这叫知所先后。劝诫别人,跟别人分享有一个基础,就是一定要取得人的信任。这个信任就看我们落实的程度到哪里,落实得愈好,人家对我们的信任就愈高,人家愿意听我们的话的缘就愈成熟。

  问:这位同修又提到,我如果没有再教他,有人说孩子太小,不要太早教他,要发展到四岁以后再教。

  答:这个说法不是真理。现在这个时代知识爆炸,人云亦云,现在人讲话都不负责任,都没有对照讲出来的话跟真理相不相应?但是现在言论自由,也怪不得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判断力,真理才听。真理是什么?教育从哪里开始?不只从胎教,还没怀孕就决定了。孔老夫子的外公找女婿的时候怎么找?找看看这个家族祖宗有没有积德!孩子能不能教好,一开始,我们有没有德行感应来好的子孙,这就已经决定了。感来是来报恩的,感来是来为往圣继绝学的,他的根基就很好。因为我们中心很多老师,他们还没结婚的,或者已经结婚还没生孩子的,我都跟他们讲,要生就要生再来人,不然就不要在那里找麻烦。闽南话说「不要找麻烦」。要很坚定的信念,就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就能感来这种好的子孙。至於怎么样感来好子孙,请看《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里面有对求孩子有很好的开示,包含「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这些,还有胎教,还有小时候的教育。

  「三岁看八十」,从怀孕到三岁以前,那是教育的关键,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做榜样给孩子看。我们这次到马来西亚去,遇到孔老夫子后代,这位老师说到他没读过《弟子规》。大家不要听到这里「没读过?」接著听下面的重点。虽然我没读过,但是当我把《弟子规》看一遍的时候,这每一句我都想起我小时候的情景。他一看到「置冠服,有定位」,爸爸、妈妈就是这么做的。他一看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马上想到父母的表演情境。《弟子规》真的是家教,是父母做给小孩看的,他虽然没读过《弟子规》,他已经学过《弟子规》了。他还提到他称呼自己的父母,绝对不可能用「你怎么样、他怎么样」,都是「父亲大人、母亲大人」,非常的恭敬。所以这不会太早,三岁以前、胎教都是关键。

  有一个孩子两岁,我们一位老师去他们家做家访,他的哥哥是这位老师的学生,这个孩子跟著父母、跟著哥哥,四个人陪老师在客厅坐。妈妈就把一盘葡萄端出来,葡萄水分很多很甜,看起来很甜。这个小孩拿著葡萄,第一个就拿给这位老师吃,你看他才两岁,他知道先给客人吃。拿给客人完之后,这个孩子又拿著葡萄去给爸爸、去给妈妈吃,接著他又拿著葡萄去给哥哥吃。当他要拿给哥哥的时候,他的口水太多了,已经滴下来滴到自己的手臂上,他还是拿给哥哥吃,最后才给自己吃。不得了!一个两岁的孩子,你看他那种节制欲望的能力有多高。为什么他能节制欲望?他有孝悌的心,他先想父母、先想兄弟。他去公司工作他一定效忠领导,他一定友爱同仁,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往后事业的成就,也决定了一个人往后道业、学业的成就。因为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的人,对老师一定是孝敬,对於同参道友绝对是尽心尽力友爱。因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体会到老师最欢喜的,师父最欢喜的,是看我们同修之间互相扶持,勇猛精进。所以「入则孝,出则弟」确实是人生的大根大本,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好,今天就跟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交流到这里,有讲得不圆满、不对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批评指正,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19:17 , Processed in 0.15548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