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6|回复: 1

真孝广集第六四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门真孝广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之乱道。拯径行于夷路。旨肆而隐义婉而章。博约载弘广大悉备。一音半偈显兹悟拔。慧日正水荡此尘迷。俾宗奥有归教思攸在。异端自杜诬善知息。凝系表于绳初。导禅流于苦海。岂伊含孕三藏。冠冕七籍而已哉。弟子幸邀至运侧承格诱。沐流欢击奉以书绅。谢举白。  
  司农卿马元和答。  
  辱告。颁示敕旨垂答臣下审神灭论。窃闻标机之旨非凡所窥。符神之契唯仁是极。故众教徘徊理诣于惇善。群经委曲事尽于开济。伏惟至尊先天制物。体道裁化理绝言初。思包象外攻塞异端。阐导归一万有知宗。人天仰式。信沧海之舟梁玄霄之日月也。神灭之论宜所未安。何者前圣摛教抑引不同。括而言之理实无二。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孝经云。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虽未显论三世其旨已着。薪尽火灭。小乘权教妙有湛然。究竟通说因情即理。理实可依。且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有国有家历代由之。三才之宝不同降情。神灭之为论妨政寔多。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二者俱违难以行于圣世矣。弟子庸乏懵于至道。滥蒙颁访所据凡浅。荷惕之诚追以无厝弟子马元和和南。  
  公论郎王靖答。  
  垂示圣旨答臣下审神灭论。伏惟至尊垂拱岩廓游心万古。居无弃日道胜唯机。爰访群下恢弘孝义。睿藻渊玄妙理深极。自非克明徇齐之君。就日望云之主。岂有剖判冥寂明章雅论。阐大圣于须臾。定俗疑于俄顷。非唯理测宸衷。亦以义切臣子。含和饮憓之邦。衣裳道素之域。莫不倾首仁泽沐浴唐风。弟子江淮孤生不学无术。虽复从师北面一经不明。纵忆旧文。岂伊仿佛。五经纷纶事类弘博。神明之旨其义多端。至如金石丝竹之响。公旦代武之说。宁非圣旨。且祭义而谈尤为显据。若论无神亦可无圣。许其有圣便应有神。神理炳然。岂容寂绝。弟子所见庸浅无以宣扬至泽。既涉访逮辄率所怀。弟子王靖和南。  
  散骑侍郎陆任太子中舍陆倕答。  
  辱告惠示。至尊所答臣下审神灭论。昔者异学争途。孟子抗周公之法。小乘乱道。龙树陈释迦之教。于...(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云。祖考来格。且濠上英华着方生之论。柱下睿哲称其鬼不神。为薪而火传交臂而生谢。此皆陈之载籍章其明者也。夫缘假故有灭。业造故无常。是以五阴合成终同烟尽。四微虚构会均火灭。穷谓神明之道非业非缘。非业非缘故虽迁不灭。能缘能业故苦乐殊报。此能仁之妙唱。搢绅之所抑也。虽教有殊途理还一致。今弃周孔之正文。背释氏之真说。未知以此将欲何归。正法住世尚有断常之说。况象法已流而无异端之论。有神不灭乃三圣同风。虽典籍着明多历年所。通儒硕学并未能值。皇上智周空有照极神源。爰发圣衷亲染神翰。弘奖至教启悟重昏。令夫学者永祛疑惑。眷逮不遗。使得豫餐风训。沐浴顶戴良兼欣戢。明山宾和南。  
  通直郎庾黔娄答。  
  孝经云。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  
  乐记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周官宗伯职云。乐九变人鬼可得而礼。祭义云。入户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尚书云。若尔三王有丕子之责。  
  左传云。鮌神化为黄能。伯有为妖。彭生敢见。  
  右七条。  
  弟子生此百年。早闻三世。验以众经求诸故实。神鬼之证既布中国之书。菩提之果又表西天之学。圣教相符性灵无泯。致言或异其揆唯一。但以圣人之化因物通感。抑引从急与夺随机。非会不言言必成务。非时不感感惟济物。而参差业报取舍之涂遂分。往还缘集沦悟之情相舛。猥其小识晦兹大旨。滞亲闻见莫辩幽微...(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  琏白。逮告垂示敕答臣下审神灭论。伏读天旨昭镜尘蒙。弟子门宗三宝。少奉道训。虽诚归至教。识暗玄津。谨寻内外群圣开引殊文。如来说三乘以标一致。言二谛以悟滞方。先王诠五礼以通爱敬。宣六乐以导性灵。或显三世以征因果。或明诚感以验应实。岂可顿排神源永绝缘识者哉。若然则善恶之报虚陈。祭敬之设为妄。求之情理其可安乎。而昧惑之徒尚多偏执。是以圣明玄览游神妙门。动言出理皎若朝晖。发文显证朗如宵烛。顿足开建愚惛惬信凡鄙者也。伏习诏旨综检心源。谨裁还白不宣抃舞。弟子陆琏呈。  
  杨州别驾张翻答。  
  辱告。伏见敕答臣下审神灭论。盛旨穷机微言合道。生知出六儒之首。自然该十圣之外。至如感果之规理照三世。孝飨之范义贯百王。妙会与春冰等释。至趣若秋旻共朗。足使调阐变情。桀跖移志。反浇风于遂古。振淳波乎方册。英声茂实粤不可尚。法师精理之秀擅高日下。俱沐圣化独游神明。深鉴道蕴洞识宗涂。弟子昔闻师说悟太儒之旨。今偶昌时奉不灭之训。信以照晢吝蒙纾洗尘。盖足蹈手舞言象岂能胜。张翻和南。  
  太子左率王珍国答。  
  辱告。伏见敕答臣下审神灭论。神之不灭经典明文。即心语事皎然在理。论神有灭实所骇叹。天照渊凝妙旨周博。折彼异端弘兹雅范。信可以朗悟冥涂。栋梁千载矣。伏览欢戴窃深罔极。比故诣展迟获咨申。王珍国呈。  
  领军将军曹景宗答。  
  枉告所宣答神灭敕。理周万古旨包三世。六趣长迷于此永...(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
  枉告所宣答神灭敕。理周万古旨包三世。六趣长迷于此永悟。五道恒疑晓若发蒙。自非鉴穷八解。照侔十号。排罔逸俗。安得如此。奉佩书绅。敢违寝食。法师识踰有境学诣无生。裕扬之善焕如东里。披玩周环用忘所疾。曹景宗白答。  
  光禄勋颜缮答。  
  猥枉明诰颁述敕旨。审神不灭以答臣下。理据显然表里该妙。所以惠见独宣舟梁合举。夫目所不睹帷屏为隔。耳所不闻遐迩致拥。不得以不闻不见。便谓无声无物。今欲诘内教。当仗外书外书。不殊内教兹现书云。魂气无所不之。佛经又曰。而神不灭。既内外符同神在之事无所多疑。疑其灭者即蜉蝣不知晦朔。蟪蛄之非春秋。宁识大椿之永久日月之无穷。主上圣明超古微妙通神。在三之旨有证。孝飨之理斯光。苍生管见已晦而复晓。晚俗沦真既迷而更悟。弟子宿植逢幸豫从餐道。投心慈氏归敬诚深。唯孱来缘可期载怀凫藻而已。弟子颜缮呈。  
  五经博士沉宏答。  
  弟子宏稽首和南。辱告伏览。敕答臣下审神灭论。夫唯几难晓用晦易昏。自非凝神斯鉴探赜斯朗。岂能拯重雰于有惑。岂能运独见于无明。窃惟大圣御宇上德表物。踊法云以湛润。开慧日而增晖。远比溟海近譬井干。粤今遂古孰能识乎此焉。至如经喻雀飞瓶在。火灭字存。礼云。非类弗歆祭乃降祉。且梦兰以授郑穆。结草以抗杜回。凡此群例不可悉纪。又五道递往六度同归。皆神之显验。不灭之幽旨。但郄克[跳-兆+麗]足岂从邯郸比踪。卢敖捷至宁与若士齐迹。今仰坠天璪俯逮...(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于河东蒲阪故老所谓阿育王寺处。见有光明。凿求得佛骨于石函银匣之中。光曜殊常随路迎睹于[溧-木+(革*月)]上。比丘今见辛寺。由此观之。有佛事于齐晋之地久矣。所以不说于三传者。亦犹干宝孙盛之史无语称佛妙化实彰。有晋而盛于江左也。  
文宣王书与中丞孔稚圭释疑惑(并笺答)  
  览君书具一二。每患浮言之妨正道。激烈之伤纯。和亦已久矣。孟子有云。君王无好智。君王无好勇。智之过生乎患祸所遵正当仁义为本。今因修释训始见斯行之行发誓念履行欲卑高同其美。且取解脱之喻。不得不小失存。其大至于形外之间。自不足及言。真俗之教其致一耳。取之者未达。故横起异同。君云。积叶栖信便是言行相舛。岂有奉亲一毁一敬而云大孝。未之前闻。夫仁人之行。非残害加其美。廉洁之操。不籍贪窃成其德。如此则三归五戒。岂一念而可舍。十善八正宁瞥想之可贵。未见轻其本而能重其末。所谓本既倾矣。而后枝叶从之。今云。二途离异何得相顺此言故是见其浅近之谈耳。君非不睹经律所辩。何为偏志一方埋没通路。夫士未常离俗施训。即世之教可以知之。若云斯法空成诡妄更增疑惑。应当毁灭就即因而言。闺门孝悌者。连乡接党竟有几人。今可得以无其多絓诸训诰。经史箴诫悉可焚之不君今迟疑于内教。亦复与此何殊哉。所以归心胜法者。本不以礼敬标其心。兢仰只崇者。不以在我故忘物。今之殷勤克己者。正为君辈之徒耳。欲令相与去憍矜除慢骜节情欲制贪求修礼让习谦恭奉仁义敦孝悌课之以博施。广之以泛爱。赏之以英贤。拔之以俊异。复何惭于鬼神乎。孜孜策励良在于斯。虽未能奉遵。亦意不忘之。今未有夜光之投而按剑已起。欲相望于道德。宁不多愧。当由未见此情故常信期心耳。在怀则不然。每苦其不及。司徒之府本五教。是劝方共敦斯美行以率下欲。使诡妄谄佞望门而自新。浮伪荡逸践庭而变迹。等彼息心之馆。齐此无欲之台。不亦善乎。一则仰顺宸极普天之慈。二则敬奉储皇垂爱之善。宵旦而警惕者。正患此心无遂耳。悠悠之语好自多端。其云愿善故言未知伤化之重。傥令诡事以忠孝。佞悦以仁义。虚投以礼让。假往以方直。乃至一日克己天下归仁。况能旬朔有余。所望过矣。本自开心所纳正苦此矫不多如其此烦未广。故鄙薄深慨。君正...(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胜法者。本不以礼敬标其心。兢仰只崇者。不以在我故忘物。今之殷勤克己者。正为君辈之徒耳。欲令相与去憍矜除慢骜节情欲制贪求修礼让习谦恭奉仁义敦孝悌课之以博施。广之以泛爱。赏之以英贤。拔之以俊异。复何惭于鬼神乎。孜孜策励良在于斯。虽未能奉遵。亦意不忘之。今未有夜光之投而按剑已起。欲相望于道德。宁不多愧。当由未见此情故常信期心耳。在怀则不然。每苦其不及。司徒之府本五教。是劝方共敦斯美行以率下欲。使诡妄谄佞望门而自新。浮伪荡逸践庭而变迹。等彼息心之馆。齐此无欲之台。不亦善乎。一则仰顺宸极普天之慈。二则敬奉储皇垂爱之善。宵旦而警惕者。正患此心无遂耳。悠悠之语好自多端。其云愿善故言未知伤化之重。傥令诡事以忠孝。佞悦以仁义。虚投以礼让。假往以方直。乃至一日克己天下归仁。况能旬朔有余。所望过矣。本自开心所纳正苦此矫不多如其此烦未广。故鄙薄深慨。君正应规谏其乖开发未达。云何言伤孝本语损义基。于悒有怀非所望也。若此事可弃则欣闻余善。又云。未必劝人持戒。当令善由下发必如此而弘教者放勋须四凶革而启圣虞舜待商均贤而德明如斯而遂美。其可望乎。君之此意则应广有所折。便当诘尧以土阶之俭。嘉离宫之丽。贬禹以茅茨之陋。崇阿房之贵。耻汲黯之正容。荣祝陀之媚色。其余节义贞信谦恭之德。皆当改途而反面。复何行之可修也。凡闻于言必察其行。睹于行必求于理。若理不乖而行不越者。请无造于异端。且殊涂同归。未必孱然一贯。顷亦多有与君此意同者。今寄言此纸。情不专一。有厝心于疑妄。国君普宣示之略言其怀无见仿佛翰迹易烦。终不尽意。比见君别更委悉也。  
  夫以人心之不同犹若其貌。岂其容一而等其智乎。鉴有待之...(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及冀能有美若人耳如其不尔。岂不悲哉。仆忝莅梓蕃庶在明仄观贡帝庭必尽才懿。故欲通所未通屈所未屈。如来告纷纭。有乖真唱。苟为诞说岂所期耶。昔王祥樵采沂侧。耳顺始应州命。公孙弘牧豕海上。白首方充乡举。终能致位元台。朝天变地。道畅当年声流万载。君意何如。敬布腹心。想更图之。刘君白答。  
  僧岩重答。  
  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征庄援释理据皎然。徒欲伏义辩情末由也已。虽高义出象微言入神。鄙怀所执犹或可晓。何者夫知人者哲。自审者明。忘分昧进良所未安。昔威直应命。终获减名之惭。遵祖聘能。卒招杨鹄之耻。若遗我欲效彼。追踪王吕恐曝鳃龙津。点额众矣。道与盗同罪举失其才亦宾主交鄙。可不慎乎。又礼云。非指玉帛孝乎。岂止保肤。故割肌无讥于前代。断发有加于曩辰。斯盖斩手全驱。所存者大。夫何怪哉。愿贷愚执赐遂陋衿。释僧岩呈。  
  重答。  
  重获来简。始见玄解皎然之悟。可谓相视而笑矣。君识鉴众流智该理奥。每检感应之源。穷寻分石之说。何常不句句破的洞尽义宗而苟自谦光乖其侧席仍踵覆车无悔败辙非知之难行之不易也。夫去国三年。见似家人者喜。作客日久宁不悲心。今誓舍重担而安坐。弃羁旅如还家。对孔怀之好。敦九族之美。趣门欣欣为乐已甚。况复文明御运姬邵协政。思贤赞道日昃忘餐。以君之才弘君之德。带玉声朝披锦振远。功济世猷名扬身后。与夫髡剪之辱鳏绝之苦。岂可同年而语哉。相与契阔。久要颇练。深志若隐。展禽之贤恐...(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为本。此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寔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存君御而已哉。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一代之大事。宜共求其衷想。复相与研尽之。比八日令得详定也。桓玄再拜顿首。敬谓。  
  八座答  此一首出故事。  
  中军将军尚书令宜阳开国侯桓谦等。惶恐死罪奉诲使沙门致敬王者何庾虽论竟未究尽。此是大事宜使允中。实如雅论。然佛法与尧孔殊趣。礼教正乖。人以发肤为重。而髡削不疑。出家弃亲不以色养为孝。土木形骸绝欲止竞。不期一生要福万劫。世之所贵已皆落之。礼教所重意悉绝之。资父事君天属之至。犹离其亲爱。岂得致礼万乘。势自应废。弥历三代置其绝羁当以神明无方示不以崖检。视听之外或别有理。今便使其致恭。恐应革者。多非惟拜起。又王者奉法出于敬信其理而变其仪。复是情所未了。即而容之。乃是在宥之弘王令以别答公难孔国张敞在彼想已面咨所怀道宝诸道人。并足酬对高旨。下官等不识佛理。率情以言愧不足览。谦等惶恐死罪。  
桓玄与王令书论道人应敬王事  
  沙门抗礼至尊。正自是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论尽之。今与八座书。向已送都。今付此信。君是宜任此理者。迟闻德音。  
  王令答桓书。  
  领军...(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成山。义斯着矣。  
  难曰。君道通生则理应在本。在三之义岂非情理之极哉。  
  答曰。夫君道通生则理同造化。夫陶铸敷气。功则弘矣。而未有谢惠于所禀厝感于理本者何。良以冥本幽绝。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是以夫子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谓也。  
  难曰。外国之君非所应喻。佛教之兴亦其指可知。岂不以六夷骄强非常教所化。故大设灵奇使其畏服。  
  答曰。夫神道设教。诚难以言辨。意以为大设灵奇。示以报应。此最影响之实理。佛教之根要。今若谓三世为虚诞罪福为畏惧。则释迦之所明。殆将无寄矣。常以为周孔之化救其甚弊。故言迹尽乎一生。而不开万劫之涂。然远探其旨。亦往往可寻。孝悌仁义明不谋而自同四时之生杀。则矜慈之心见。又属抑仲由之问。亦似有深旨。但教体既殊。故此处常昧耳。静而求之。殆将然乎。殆将然乎。  
  难曰。君臣之敬愈敦于礼。如此则沙门不敬。岂得以道在为贵哉。  
  答曰。重寻高论。以为君道运通理同三大。是以前条已粗言意以为君人之道。窃同高旨。至于君臣之敬。则理尽名教。今沙门既不臣王侯。故敬与之废耳。  
  难曰。历代不革非所以为证也。曩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为之检耳。  
  答曰。前所以云历有年代者。政以容养之道。要当有以故耳。非谓已然之事。无可改之理也。此盖言势之所至。非[怡-台+畫]然所据也。...(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体不允近。八座书今示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当行之事。一二令详遣想。君必有以释其所疑耳。王领军大有任此意。近亦同游谢中。面共咨之。所据理殊未释所疑也。今郭江州取君答。可旨付之。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远法师答。  
  详省别告及八座书。问沙门所以不敬王者。意义在尊主崇上。远存名体征引老氏。同王侯于三大。以资生运通之道。设宜重其神器。若推其本以寻其源。咸禀气于两仪。受形于父母。则以生生通运之道为弘资。存日用之理为大。故不宜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此檀越立意之所据。贫道亦不异于高怀。求之于佛教。以寻沙门之道理则不然。何者佛经所明凡有二科。一者处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经文。在三之训彰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符契。此一条全是檀越所明。理不容异也。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故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世乖。道之与俗反者也。是故凡在出家。皆隐居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隐居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成于暮岁。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如此岂坐受其德虚沾其惠。与夫尸禄之贤同其素餐者哉。檀越顷者以有其服而无其人。故澄清简练容而不杂。此命既宣。皆人百其诚。遂之弥深非言所喻。若复开出处之迹。以弘方外之道。则虚衿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余津矣。若澄简之后犹不允情。其中或真伪相冒。泾渭未分。则可以道废人。固不应以人废道。以道废人则宜去其服。以人废道则宜存其礼。礼存则制教之旨可寻。迹废则遂志之欢莫由。何以明其然。夫沙门服章法用虽非六代之典。自是道家之殊制。俗表之名器。名器相涉则事乖其本。事乖其本则礼失其...(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法可弘。法可弘则道可寻。此古今所同不易之大法也。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军国异容戎华不杂。剔发毁形之人忽厕诸夏之礼。则是异类相涉之象。亦窃所未安。檀越奇韵挺于弱年。风流迈于季俗。犹参究时贤以求其中。此而推之。必不以人废言。贫道西垂之年。假日月以待尽情之所惜。岂存一己苟吝所执。盖欲令三宝中兴于命世之运。明德流芳于百代之下耳。若一旦行此佛教长沦。如来大法于兹泯灭。天人感叹道俗革心矣。贫道幽诚所期。复将安寄。缘眷遇之隆。故坦其所怀。执笔悲懑不觉涕泗横流。  
  桓太尉答(并诏停沙门敬事)  
  知以方外遗形。故不贵为生之益。求宗不由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又云。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如来言理本无重则无缘有致孝之情。事非资通。不应复有致恭之义。君亲之情许其未尽。则情之所寄何为绝之。夫累着在于心滞不由形敬。形敬盖是心之所用耳。若乃在其本而纵以形敬。此复所未之谕。又云。佛教两弘。亦有处俗之教。或泽流天下道洽六亲。固以协赞皇极而不虚沾其德矣。夫佛教存行各以事应。因缘有本必至无差者也。如此则为道者亦何能违之哉。是故释迦之道不能超白净津梁。虽未获须陀。故是同国人所蒙耳。就如来言此自有道。深德之功固非今之所谓宜教者所可拟议也。来示未能共求其理。便使大致慨然。故是未之谕也。想不惑留常之滞。而谬情理之用耳。  
  桓楚许道人不致礼诏。  
  门下。佛法宏诞所不能了。推其笃至之情。故宁与其敬耳。今事既在己。苟所...(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坚持尽形寿。五者不饮酒。不得以酒为惠施。常当坚持尽形寿。若以酒为药。当权其轻重。要于不可致醉。醉有三十六失。经教以为深诫。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已行五戒便修岁三月六斋。岁三斋者。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五月一日至十五日。九月一日至十五日。月六斋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凡斋日皆当鱼肉不御。迎中而食。既中之后。甘香美味一不得尝。洗心念道归命三尊。悔过自责行四等心。远离房室不着六欲。不得鞭挞骂詈乘驾牛马带持兵仗。妇人则兼去香花脂粉之饰。端心正意务存柔顺。斋者普为先亡见在知识亲属并及一切众生。皆当因此至诚各相发心。心既感发则终免罪苦。是以忠孝之士务加勉励。良以兼拯之功。非徒在己故也。斋日唯得专惟玄观讲颂法言。若不能行空当习六思念。六思念者。念佛念经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何谓念天。十善四等为应天行。又要当称力所及勉济众生。  
  十善者。身不犯杀盗淫。意不嫉恚痴。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何谓不杀。常当矜愍一切蠕动之类。虽在困急终不害彼。凡众生厄难皆当尽心营救。随其水陆各令得所。疑有为已杀者皆不当受。何谓为盗。凡取非己有不问小大。及莅官不清。皆谓之盗。何谓为淫。一切诸着普谓之淫。施之色欲非正匹偶。皆不得犯。  
  又私窃不公亦兼盗罪。所谓嫉者。谓妒忌也。见人之善见人有得。皆当代之欢喜。不得有争竞憎嫉之心。所谓恚者。心怀忿恨藏结于内...(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本夏而鞠为戎墟。吴楚本夷而翻成华邑。道有运流而地无恒化矣。且夫厚载无疆寰域异统北辰西北。故知天竺居中今以区区中土称华以距正法。虽欲距塞而神化常通。可为悲凉者五也。若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者。道运崇替未可致诘也。寻沙门之修释教。何异孔氏之述唐虞乎。孔修五经垂范百王。然春秋诸侯莫肯遵用。战代蔑之将坠于地。爰至秦皇复加燔烬。岂仲尼之不肖而诗书之浅鄙哉。迩及汉武始显儒教。举明经之相。崇孔圣之术。宁可以见轻七国而遂废于后代乎。案汉元之世。刘向序仙云。七十四人出在佛经。故知经流中夏其来已久。逮明帝感梦而傅毅称佛。于是秦景东使而摄腾西至。乃图像于开阳之观。藏经于兰台之室。不讲深文。莫识奥义。是以楚王修仁洁之祠。孝桓建华盖之祭。法相未融。唯神之而已。至魏武英鉴书述妙化。孙权雄略造立塔寺。晋武之初机缘渐深。耆域耀神通之迹。竺护集法宝之藏。所以百辟搢绅。洗心以进德。万邦黎献。刻意而迁善。暨晋明睿悟秉一栖神。手画宝像表观乐览。既而安上弘经于山东。什公宣法于关右。精义既敷实相弥照。英才硕智。并验理而伏膺矣。故知法云始于触石。慧水基乎滥觞。教必有渐神化之常限。感应因时非缘如何。故儒术非愚于秦而智于汉。用与不用耳。佛法非浅于汉而深于晋。明与不明耳。是知五经恒善而崇替随运。佛化常炽而通塞在缘。一以此思可无深惑。而执疑莫悟。可为痛悼者六也。夫信顺福基迷谤祸门。而况蒙蒙之徒多不量力。以己所不知而诬先觉之遍知。以其所不见...(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相抗乎。且据阴阳八杀之略。山川望祑之祠。七众委之若遗。五戒捐而不顾。观此一途。高尚自足投诚。况有圣种贤踪。则为天人师表矣。是知天上天下惟佛为尊。六道四生无非苦者。身心常苦义毕驱驰。不思此怀妄存高大。大而可大则不陷于有为。既履非常固可归于正觉。有斯事类。故敢序之云尔。  
  广弘明集归正篇第一 梁弘明集归正目录 明僧绍正二教论 谢镇之折夷夏论 朱昭之难夷夏论 朱广之咨夷夏论 释慧通驳夷夏论 释僧敏戎华论 何尚之答宋文佛教 谯王论孔释教(并张答) 唐广弘明集归正篇总目 子书商太宰问孔子以佛为圣人 老子符子明以佛为师 汉显宗开佛化立本传 后汉书郊祀志 吴主孙权论佛化三宗 宋文帝集朝宰叙佛教 元魏孝明召释老门人述宗 元魏书释老志 南齐江淹遂古篇 北齐颜之推归心篇 梁阮孝绪七录序 北齐王邵齐志明佛教 梁高祖舍事道诏 北齐宣帝废道诏 隋释彦琮通极论。  
广弘明集归正篇第一之一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  出列子
  子书中以佛为师。  出老子符子
  汉法本内传。  未详作者
  后汉郊祀本志。  出范晔后汉书
  吴主孙权论佛化三宗。  出吴书
  宋文集朝宰叙佛教(前集略)  出高僧传
  元魏孝明述佛先后。  出魏书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一  
  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对曰。丘也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时。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据斯以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也。时缘未升故默而识之。有机故举。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子书中佛为老师二  
  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  
  余寻终古三五帝皇有事西奔罕闻东逝。...(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1)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0:31 , Processed in 0.12238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