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0|回复: 1

君子修身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集)  2011/6/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20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讲到「勿谄富」,现在讲「勿骄贫」。谄富、骄贫,看见富贵的人起谄媚心,看到贫贱的人就产生骄慢心,心中对于富贵十分贪着,对贫贱的人他自然就会骄慢。在《论语.宪问第十四篇》里面说到,「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是两者相比较,在贫贱的地位上没有怨恨,就是不怨天、不尤人,这个比较上难;相比之下,「富而无骄」比较容易。骄就是讲骄贫,看到比自己贫贱的人他就生骄慢心,自己富贵,有福报了,他就生骄傲。这个难易就可见得,「勿谄富」相对来讲比较难,「勿骄贫」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两者虽有难易,它的心源、本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骄贫、会谄富?就是因为对名闻利养贪着。有贪心其实不自在。为什么一个人能做到贫而无怨?没有怨恨,就是没有烦恼,他不以为苦。换句话说,这就是乐。

  蕅益大师在点评这一章里面讲「无怨就是乐」,这个乐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而是他心中有法喜。像颜回「不改其乐」、孔子「乐在其中」,他们就做到了贫而无怨、富而无骄。他们把贪心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才能得到这种乐趣。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要节俭,生活稍微清苦一点有好处,清苦能够砥砺自己成圣成贤的志向。常处于富贵,生活很享受,学道就难。所以修行人要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不去羡慕别人富贵享受。我们知道富贵享受犹如昙花一现,这一生即使是你一生富贵,那福也享完了,来生就苦。放下对于富贵享受的追求,你才能够担起颜回箪食、瓢饮、陋巷的家风,你才能够体会孔颜之乐,你才懂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妙趣。《弟子规》上讲「勿厌故,勿喜新」,都是讲这个道理,真正把享受的心放下,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能够得法喜。他的喜悦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所以贫富、新旧在他面前是一味平等的,他才能够得法喜,他的喜悦是内心不断的证悟圣贤之道得来的,提升灵性。

  我们再看《弟子规》下面说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这是讲处人之道,就是要学会做人,要懂得察言观色,处处替别人着想,不是任着自己的性子,要尊重别人。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曲礼」这个「曲」字是讲让自己曲下来,谦卑下来,尊重别人。自己不肯谦卑下来,怎么能够尊重别人?那就没有礼了,礼者敬而已矣。《弟子规》这一条只是说到其中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中体会怎么样去尊重别人。「人不闲」,看到别人忙着的时候,不要拿着事情去打搅别人。真正有事商量,如果不是说十万火急的事情,可以再缓一缓,等他清闲一点的时候再去跟他谈;「人不安」的时候,心绪不宁,这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他,别跟他说话,让他安静下来,这都是对别人的爱护。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常常在不适当的时候拿事情去烦扰别人、拿话来搅乱别人的清净心,这就是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实际上也就不尊重自己,能尊重别人才懂得自重。

  《论语•里仁篇》里面就有这么一章,「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个「数」字就是烦琐的意思。子游,这是孔子的弟子,在这里也说出这个道理。他说「事君数」,为人臣的,做人的部下、做人的下属,对待领导,如果常常用事情打搅领导,很多烦琐的小事令领导感觉到烦厌,这叫「事君数」,这是自取其辱,这个辱在古时候如果激怒了君王可能遭致杀身之祸。现在来讲,领导也会对下属很烦厌,甚至会把他炒鱿鱼,解雇了。所以事君要有事君之道,尊重领导要懂得察言观色,即使是领导有错误,对领导劝谏也要看有没有适当的时机,《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劝谏领导要懂得柔声和气,也要看准机会,他喜悦的时候、他高兴的时候再给他劝谏。

  曾经有一位同学问过我,他说我很希望帮助自己的父母学习传统文化,可是父母不接受,怎么办?我强行的去劝他、让他学,他还生烦恼、还生逆反。我就告诉他要懂得「谏不入,悦复谏」的道理,不可以成天到晚逼着人家学。就好像这里讲的「事君数,斯辱矣」,你是自取其辱,你父母不仅不能接受,而且父母会很烦厌你。他问我那怎么办?我说你让他高兴。怎么才高兴?我举个例子说,你带着他一起看这个光盘,什么时候看?你逼着他看他不看,譬如说你带他去旅游,去泡温泉,然后你在酒店里面拿着放碟机你放个半小时,泡着温泉或者是泡着脚,看一段。他就能看进去了,他心就不烦厌。想办法!而且劝不可以老劝,老劝也会让人生烦厌。特别是看到自己父母有过失,劝一次他不听,劝两次不听,第三次要看看机会了,要更加的柔声和气,让他生欢喜,这才能够劝。对于领导更是这样,根据古礼,对于领导劝顶多劝三次,「三谏不从则去」。你劝三次他不听你的,你就要离开。如果不离开就会遭祸,就会遭辱了。所以我们讲谏不过三,不能够烦琐。

  事君如此,其实交友也如此,跟朋友交往也不可以烦琐,也要懂得察言观色,否则太烦琐了也会跟朋友疏远了,不至于受辱,但是也会友情疏远。古语有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太过亲密,说话不注意,往往就会得罪人。我们事君、交友,以道义来结合,虽然我们不是为了避开辱或者是一定要跟朋友亲密,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心,我们是以道义相交。但是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一些细节,往往我们道义也就很难尽到。譬如说你「事君数」,你常常令你的领导烦厌,那你也不能事君。你跟朋友相交,见到朋友有过失,理应劝谏,但是如果没有注重形式,令朋友生烦厌,这也没有尽到自己的道义。这是从《弟子规》「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说起的。

  在《论语.述而第七篇》有这么一章讲到,「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是孔子在助葬的时候,参加人家的丧礼。别人有丧事,当然他的心情会很不安乐、很痛苦、很难过。孔子在丧者旁边,他也不敢随便的轻举妄动,连吃饭都不敢吃饱。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孔子那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生怕会打扰了对方、生怕令对方起烦恼,所以做什么事都非常的谨慎。这也是表达他老人家的同情之心。

  《弟子规》上又讲到「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短处,不可以随便批评,去揭发人,说人的过失,实际上也是自己的过失。

  在《论语》当中我们看「宪问第十四」篇,「子贡方人」,这个「方人」的「方」字,就是作谤字讲,毁谤人。子贡是孔子弟子里面言语第一的,很会说话,大概也很爱说话,言谈之中可能有意无意也就喜欢批评别人,讲人家的过失。结果孔子在这里就教训他,「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孔子说赐,赐是子贡的名,说你自己是不是很贤?你就是个贤人吗?以我来说,我则自顾不暇了。孔子很谦虚,他说自己圣与仁不敢承当,甚至君子都还未够格,这是孔子之谦卑。孔子一生都在改过迁善,圣贤之道没有别的,就是勤学、改过。孔子好学,孔子能够不断的改过迁善,这是他能够成就圣贤的方法。他一天到晚都在反省自己,有毛病就努力的改,哪有什么闲工夫去看别人的毛病,去毁谤人、批评人?所以他无暇。无暇,没空。自己没有达到圣贤的地位,就要不断的反省改过,改过都来不及,哪有什么闲工夫去管别人的过错?

  古德有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一个修道的人,修行人,正人君子,他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心里面常常就是观照自己的言行、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他不去看别人的过失,人家的好丑跟自己有什么相干?爱管别人的人肯定是轻忽了自己的过错,眼睛往外看就不能内照了。一个人爱批评人,这个人肯定不是修行人。一个真修行的人一定是念念观照自己,不去看别人。即使是看别人,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别人都是圣贤,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这种人就是真修行人。孔子在这里给子贡做身教,说「夫我则不暇」。从这里就可知圣人之所以成圣人,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修自己,没有闲工夫管外面的境界。

  下面《弟子规》又说「人有私,切莫说」。别人有隐私,别人有见不得人的事,你可千万别说,一说了就是损口德,造恶业了。特别是他这个私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利于社会、不利于人群,这个我们千万不要去揭露,说出来可能会有严重后果。在《论语.八佾第三篇》,孔子也是用这个道理来教训他的学生。我们看,「哀公问社于宰我」,这是鲁哀公向孔子的弟子宰我请教。宰我是孔门弟子里面言语第一,跟子贡一样都是很会说话。鲁哀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鲁定公的儿子。他问社,这个社就是讲立社,就是祭祀。祭祀都要用一根木头来做社主,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牌位一样。哀公问宰我,要用什么样的木头来做社主?「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哀公问社,其实他是意在言外,用什么木料去做社主,他是想问问宰我,怎么样应对眼前这个局势。当时鲁国三家专权,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控制了整个鲁国的政权,鲁国国君形同虚设,这是严重的违礼的状况。孔子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建议堕(音灰)都,就是把这三家的都城毁掉,以便国君收回主权,但是未能成功。到了鲁哀公的这个时代,三家的局势形成已久,没有办法再改变了,但是鲁哀公仍然不死心,所以在这里请问宰我,应该怎么样办。

  宰我也很聪明,他立刻就体会到哀公的意思,也一语双关的说出他的建议。他就回答说,做社主的木料在夏朝用的是松树;殷朝(就是商朝)用的是柏树;到周朝用的是栗树,栗子树。这个栗是有个谐音,他后面就说了,「使民战栗」。这个战栗就是恐惧的意思,使民战栗,宰我的意思就是说,哀公你可以尝试着去削除三家的权力。换句话说,必要时可以动用武力,使三家战栗,战栗就是恐惧。换句话说,你可以下手诛杀三家。

  这个话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听到这里就批评宰我,他说宰我讲这个话非常不妥当,这个话非常严重,搞不好可能会导致鲁国大乱。为什么?很显然,鲁国三家专权已久,如果早能够改变这个局势,孔子当年就能改变了。连孔子当年都改变不了的事情,现在岂能够再改变?所以孔子在这里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个事情已形成很久,不可以再说了。也就是说,宰我你这个劝谏没有用,遂事不谏,你现在进谏这个事情于事无补,根本不可能,你为什么要劝谏?虽然你劝谏的没错,但是不可能的,就不能说。说了之后反而会引起混乱,甚至你会遭到杀身之祸。第三句「既往不咎」,这个话也是保护宰我,宰我已经说了,说错话了,那就不要再去追究他了。

  我们问,应该怎么回答好?假如鲁哀公问到你,你应该怎么回答?在蕅益大师的《四书解》里面就提到,鲁哀公曾经也问过有若,有子。有若就回答他说,「惟礼可御暴乱」,有子提倡礼教,也就是用礼乐教化世人。虽然你不能够强行改变三家专权这个违礼的事,这种局势已经形成,那能不能够改善?可以,用礼教,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教化人心,全民一起来学习。我们不要用武力,要用教育。大家明白了伦理道德,深信因果了,自然不会做违礼之事,三家专权的状况也自然能够改观,何必要去用兵、用武力?用武力只会让天下大乱。所以遇到国家出现混乱的局面,要想想,武力能不能解决问题?往往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可能会使问题更加恶化。应该怎么样?拨乱反正,返回到正道上。什么是正道?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是正道,让人心正,这个局势自然也就能够改邪归正,它会非常自然的改善,比用武力要强。孔子在这里你看很懂得善巧方便,这是「人有私,切莫说」,哀公他自己的心意,还有三家他们违礼的这些做法、意图,这个时候只能维持下去,不能够揭发。你的揭发于事无补,反而会动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育。对于那些不正常的现象,现在我们从新闻报导里面常常看到,譬如说贪官污吏,譬如说违法乱纪等等,这些现象怎么去改观?要强行改观,会不会出现动乱?会不会引起恶势力勾结在一起?这就是让天下大乱。孔子的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去好好思量,很值得我们参考。

  我们再看底下《弟子规》经文上说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能够常常赞扬别人的善行,这也是一种善行。当别人听到了你赞叹他的善行,他会更加勉励,会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所以要常思惟别人的善法,口中常说人家的善行,赞叹别人,行为上效法别人的善行,身口意三业都善。如果思想里常去思惟别人的恶,口中也说人家的恶,行为必然也就效法,身口意都不善了。

  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有这么一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南宫适叫南宫子容,也叫南容,跟「公冶长篇」里面讲到的南容是一个人。他向孔子请问,实际上也
发表于 2018-9-2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淫果报最甚
愿我生生世世永断邪淫,愿一切与邪淫有因缘的众生永断邪淫。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远离邪淫之因,不造作邪淫之恶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9:08 , Processed in 0.16893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