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9|回复: 1

[其它] 佛说因果诸经集第一四四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说因果诸经集录》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真而立。是故缘起理事融通无碍。有其四重。一泯相俱尽。二相与两存。三相随互摄。四相是互即。初中以本从末唯事而无理。以末归本反上可知。经云。非劫入劫。劫入非劫。是此义也。二中全事之理非事。全理之事非理。故俱存而不杂也。经中诸劫相即而不坏本劫者。是此义也。三中由随事之理故。全一事能容一切也。由随理之事故。一切事随理入一中也。反上即是一入一切可知。四中由即理之事。故全一即一切也。由即事之理故。全一切即一也。是故唯理无可即入。唯事不可即入要理事相从相即故。是故有即有入。时劫依此无碍法故。还同此法自在即入余义思之可解。  
玄义章  
  缘起无碍一。染净缘起二。拣理异情三。药病对治四。理事分无五。因因果果六。二谛无碍七。真妄心境八。能化所化九。入道方便十。  
  缘起无碍门第一。  
  问缘起诸法会融无碍如何可见。答今释此义作二门。一开义融通。二句数决择。初中开有三重四句。一空不空门。谓一切皆空无有毫末相。以缘起无性故。虚相尽故。或一切不空。以空为诸法故。以非情谓之无故。不异色等故。或二义无碍。或两门俱泯。并可准思。二相在不在门。谓或一切入一中。由一无性以法性为一。又一切法既即法性。是故一切同在一中。而不相是也。或不在。一谓由无性一多绝。故不坏其有互不杂故。虽恒涉入住自位故。或俱。谓微细相入恒在外故。万里迢然恒相在故。相在不在是一事故。无障碍故。或俱非。谓入出融故。绝二相故无在不...(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分无分一味。以全体在一法。而一切处恒满故。如观一尘中。见一切处法界。四俱非。分无分以自体绝待故。圆融故。二义一相非二门故。事中一有分。以随自事相有分齐故。二无分以全体即理故。大品云。色前际不可得。后际亦不可得。此即无分也三俱。以前二义无碍具故。具此二义方是一事故。四俱非。以二义融故平等故。二相绝故。由上诸义。是故理性不唯无分故。在一切法处。而全体一内不唯分故。常在一中全在一外。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处恒在他方处。不唯无分故遍一切。而不移本位。又由理不唯无分故。不在一事外不唯分故。不在一事内事不唯分故。常在此处而无在也。不唯无分故。常在他处而无在也。是故无在不在。而在此在彼无障碍也。  
  因因果果门第六。  
  师子吼品云。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通法已去)。果者阿耨菩提。果果者无上大般涅槃。后四句者。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此中具智慧及菩提二句)。非因非果名为佛性(中道正性谓法身理也。开第三句即为五种佛性也)。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是前因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是曰因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非因非果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无(果与果果二性)。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且如无明是佛性有二义。一当体净故是法身性。二是能知名义成反流。故名报身性。余支准此。又初四句中。初者谓染净缘起门。二内熏发心。三...(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果者阿耨菩提。果果者无上大般涅槃。后四句者。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此中具智慧及菩提二句)。非因非果名为佛性(中道正性谓法身理也。开第三句即为五种佛性也)。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是前因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是曰因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有(非因非果性)。或有佛性二人俱无(果与果果二性)。十二因缘名佛性者。且如无明是佛性有二义。一当体净故是法身性。二是能知名义成反流。故名报身性。余支准此。又初四句中。初者谓染净缘起门。二内熏发心。三始觉圆四本觉现。又初随染隐体。二微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源显实。又初与第四俱是理性。但染净异。中间二俱是行性但因果异。又初染而非净。第二净而非染。第三亦染亦净。第四非染非净。又初是自性住。二是引出。三四是至得果。又初二因。后二果。又转初为四转二为三。又依初起二。以二成三。以三证初冥合不二。是故四义唯一心转。若离无明此四相皆尽也。  
  二谛无碍门第七。  
  二谛无碍有二门说。一约喻。二就法。喻者。且如幻兔依巾有二门。一兔二巾。兔亦二义。一相差别义。二体空义。巾亦二义。一住自位义。二举体成兔义。此巾与兔非一非异。且非异有四句。一以巾上成兔义。及兔上相差别义。合为一际故为不异。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二以巾上住自位义。及兔上体空义。合为一际故为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直者。体无妄伪言行相符。蕴德居怀不拘名利。轻金若块。重教逾珍。但为正业调生。速愿自他圆满。故曰柔和质直摄生德也。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但欲广利群生冤亲平等。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证菩提。又菩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音致)。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要令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华严经云。广大悲云遍一切。舍身无量等刹尘。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无诸垢。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名之为苦。菩萨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无。故云离苦。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暂替因果丧亡。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涂。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杂集论云。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离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已上明四种行德竟。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华严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又准入佛境界。经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如人迷故谓东为西。乃至悟己西即是东。更无别东而可入也。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此义亦尔。不入而入。故云入也。何以故。入与不...(第1520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


...心言罔。及宝藏论云。理冥则言语道断。旨会则心行处灭  
  名大乘顿教 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一念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亦有二。一逐机顿。即此文示之。二化仪顿。即后圆教收之  
  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 情尽见除也。大疏亦云。情尽理现诸见自亡。混成一块者。约法则混成真性。约喻则一块真金故。裴相序云。融瓶盘。钗钏为金  
  繁兴大用。起必全真 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  
  万象纷然。参而不杂 万法起。必同时一际理无先后。释上二节。依还源观  
  一切即一。皆同无性 无量中解一也。大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一即一切。因果历然 一中解无量也。禅诠都序云。果彻因源位满。分称菩萨  
  力用相收。卷舒自在 一有力收多为用。则卷他一切。入于一中。即上文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也。多有力收一为体。则舒己一位。入于一切。即上文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也。文虽先后。义乃同时。故云卷舒自在也  
  名一乘圆教 所说。唯是法界缘起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此亦有二。谓同教一乘。圆全收诸教宗。别教一乘。圆全拣诸教宗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 师子六根。与金同时成立。以表人法因果体用悉皆具足。妙严品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大疏云。如海一渧具百川味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 眼耳互收。纯一事故  
  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 会诸根之同。例眼耳之别  
  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 眼即耳等皆杂也。如菩萨入一三昧。即六度皆修无量无边诸余行德。俱时成就故名为杂。耳非眼等皆纯也。又入一三昧唯行布施无量无边。更无余行名之为纯。即教义章云。纯杂自在无不具足。名圆满藏  
  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此名依至相立。贤首新立广陜自在无碍门故。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  
  三金与师...(第1521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


...旨。萨婆若。云一切智。今明果德为道。故深广如海耳  
  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 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即同此文无始已来所有颠倒也。论又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乃至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即同次文。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矣  
  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 究竟极果也。亦名究竟觉。一切种智即三智之一也。昔圭峰疏。圆觉以一切种智。释圆明。贤首述还源。由圆明而证菩提。今文谓具一切种智而成菩提者。通而辨之。虽发辞小异而归宗大同也。若依起信。有大智用无量方便。乃至得名一切种智。皆属同教。又按昭信钞文。叙五教机各成菩提。唯取圆宗。以因果二门相摄即别教耳  
入涅槃第十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 二相俱尽。所观境空也。烦恼不生。能缘心泯也。内外双亡。玄寂着矣  
  好丑现前。心安如海 新记云。如金作器巧拙悬殊。即好丑现前也。记次文云。一以贯之唯金究竟。即心安如海也。上句覆疏二相俱尽。下句覆疏烦恼不生  
  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 惑业都尽。无集谛之妄想也。三苦皆亡。无苦谛之逼迫也。无漏智发出缠离障。则道谛已修也。解脱自在永离苦源。则灭谛已证也。入者。了达解悟之名。涅槃义翻。圆寂经云。流转是生死。不动名涅槃。然涅槃一章。诚杂华之渊蕴。故晋译宝王性起。而搜玄探玄。钩深以索隐。唐翻...(第1521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


...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  
  余覃思大经薄修此观。罗其旨趣已在疏文。恐堕业于深经。少赞演兹玄要。精诚之者时一发扬。数子恳求叩余一阐。咸言注想访友寻源。或学或传遍求众释。积岁疑滞今方焕焉。夕惕勤勤愿释深旨。顾以西垂之岁。风烛难期。恐妙观之沦湑。使枝辞之乱辙。乃顺诚请略析幽微。名法界玄镜。冀将来道友。见古贤之深衷矣。  
  观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  
  释曰。大等六字所依之经。略无经字。法界观下能依之观。今先略释经名。大方广者。一切如来所证法也。佛华严者。契合法界能证人也。法分体相用。人有因果。大者体大也。则深法界。诸佛众生之心体也。旷包如空湛寂常住强称为大。故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即大义也。方广者。相用周遍即体之相。相德之法无边即相之用。业用广而无尽。三无障碍举一全收。圣智所缘为所证之法界也。佛者果也。万德圆明。华喻因也。众行荣曜。严通能所。而有二重。一华因能严。佛果所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无行不备。无德不圆。二华为能严。大方广者则所严也。严体相用成佛三德。称体而严显真常德。如相而严辩修成德。依用修严成大用德。遍严如德成德无边之华严也。故一总题有体相用。人有因果。人法双题。法喻齐举。一经三大皆大方广。五周因果并佛华严。一题七字各有十义。今当略释。大十义者。则七字皆大。一大者体大。法界常遍故。二方者相大。性德无际故。三广者用大。称体用周故。四佛者果大。十身皆悉遍法界故。五华者因大。普贤行愿自体遍故。六严者智大。佛智如空能为严故。七经者教大。竭海墨不能书一句故。八者义大。上六字所证皆称性故。九者境大。总斯七字普以众生为所缘故。十者业大。以斯教旨横遍竖穷无休息故。具十无尽故称大也。方广十义者。如体之相称体之用。即十方法十大用也。佛十义者。一大者法身。佛以法为身。佛身充满于法界故。二方者。智身智如法故。三广者。具于二身。一者化身。一身普周为无量故。二者意生身。一多随意无不周故。佛者含五六身。一菩提身。觉树...(第1522部~华严法界玄镜二卷)


...行众福。大海因不可尽故。八者愿身。毗卢愿因周法界故。严者。第九相好庄严身。十莲华藏相好严故。经者。第十力持身。舍利圆音声教无尽故。则经七字皆成佛也。华严十义者。以十度华严。于十身为严不同即十严故。略无经字。十义亦略。是摄是贯是常是法。并可知也。无尽教海不出七字。故依此教以成观门。修法界观门略有三重者。略标纲要。修之一字总贯一题止观。熏修习学造诣也。言法界者。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然法界之相要唯有三。然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今是后三其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总为三观所依体。其事略有十对。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随一一事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其制作人名德行因缘。具如传记。  
  观曰。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  
  释曰。此列三名。真空则理法界二如本名。三则事事无碍法界。言真空者。非断灭空。非离色空。即有明空。亦无空相。故名真空。如文具之。二理事无碍者。理无形相全在相中。互夺存亡故云无碍。亦如文具。三周遍含容者。事本相碍大小等殊。理本包遍如空无碍。以理融事全事如理。乃至尘毛皆具包遍。此二相望成于十门亦如下说。然事法名界。界则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无碍法界具性分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第四法界亦...(第1522部~华严法界玄镜二卷)


...。菩萨乃弘誓。与拔因虽小异俱析实阴而归但空。声闻阶位立于七贤七圣不同。种福乃三生六十劫。次明支佛者。支佛此翻缘觉。若出无佛世观华飞叶落。顿悟支佛名为独觉。生于佛世闻说因缘顿悟支佛名为缘觉。并福厚根利谓四生一百劫所修因也。三明菩萨乘者。从初发心缘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一味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谓度天魔外道。爱见二种六道众生。此缘苦谛境而发心也。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愿断。爱见六道众生二十五有。见思之缚令得解脱。即缘集谛境而发心也。三未安者令安。谓法门无尽誓愿知。即令爱见六道众生。知三十七品道谛。自安此缘道谛而发心也。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令六道爱见众生。灭二十五有因果证灭谛理。此依灭谛境而发心也。既以发心须行填愿行。即三祇百劫所修六度。从初值释迦牟尼。至罽那尸弃名初僧祇。从此常离女人身。亦不自知当得作佛。即是外凡五停心总别念位。从尸弃至燃灯佛。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受然灯记当得作佛号释迦文。尔时自知口亦未说名二僧祇。此是暖法修事六度。次从然灯至毗婆尸佛为第三僧祇。亦知亦说此是顶法之位修行六度。若过三祇百劫。种福三十二相百福成一相。福谓相因福义多途难可定判。于南洲男身佛出世时。缘佛身相故得种也。一云。轮王于四天下自在为一福。有云。如帝释于二天下自在为一福。有云。大千人盲治差为一福。有云。一切人破戒能为说法。令舍毁禁为一福。有云。不可譬喻唯佛能知。入第三...(第1523部~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二行为空门。集道各四及苦下苦无常十行为无作门。灭下有四为无相门。故知三乘莫不依谛。七修对治者。若利人即入。钝人不入当修助道。故论云。贪欲心起教修不净。及背舍等为助。无常析观归真为正。八识次位者。虽修正助等法明识。真似阶降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令无上慢九善修安忍。总修四念入于暖法似道烟生。若不安忍不至暖顶。顶法退为五逆。暖退为一阐提。忍世第一后入真无漏。由能安忍内外诸障。十无法爱者上安忍。策进外凡令入内凡。令无法爱策内凡位。而入见谛断于见惑。或超或次得成无学。利人节节得入。钝人具乘至十。阿毗昙中所明虽广不出十意。名为十法成乘。有门既尔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亦如是。广如大本三藏教竟。次明通教。通者同也。此教三乘因果大同故名通教。故经云。欲得三乘当学般若。论云。声闻及缘觉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三人共行十地。三人同断见思。前无七贤之名。后无等觉妙觉。所证虽同三藏观法巧拙有殊。通教体阴则真名巧。三藏析阴方真名拙。即是界内巧拙相对。相对虽尔。此去三教并属大乘。大名虽同若地若行。名数多少深浅天隔。初干慧地即是外凡。体阴界入如幻如化。总伏见爱八倒名四念观。住是观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总相智慧深利故称干慧地。二性地者。得暖法理水沾心。增进顶忍及世第一。见无漏性皆名性地。即内凡也。三八人地。四见地此两地不出入观。共断见惑发真无漏。见于谛理即初果位。八人者。八忍也。即无漏一十六心。亦应云八智。智少...(第1523部~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众生。三乘机熟。即坐道场。用一念相应智慧进断余习及界内无知。得一切种智。名第十佛地。转无生四谛法轮。化三乘众入无余涅槃。如火烧木无复灰炭。香象度河到于边底。故经云。诸法实性相三乘。亦皆得而不名为佛。三乘观行亦有四门。今亦约有门明于十法成乘。初明观境。即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定慧前。虽止观并空如空。而安二法。四破法遍用幻化之慧。破幻化见思。五识通塞。虽知苦集十二缘生及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十二缘灭及六度等。通之节节检校皆如幻化。六道品调适者。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品也。七对治者。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识次位者。了干慧等十地因果。三人殊途而不谬滥。九令安忍干慧外凡内外诸障而入性地。第十速令内凡性地。不着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余三门亦如是。广如大本通教竟。三明别教者。此约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为别。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并此教也。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璎珞明五十二位前加十信。仁王不论等觉但五十一位。金光明经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既是界外菩萨行位。随机利益岂得定说。今约璎珞总明七位。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觉。七妙觉。初十信者。十心之中以信为本。故云十信。十心者。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即是外凡伏忍位也。住行向。三并属内凡柔顺忍位。二明十住者即习种性。从信入住习。从假入空。断界内见思。...(第1523部~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名字佛性如知修观。刹那无间。观行佛性获净六根。相似佛性破界外惑。证真初住乃至等觉四十一位。分证佛性妙觉一位智断俱圆。究竟佛性理同故即。事异故六。故名六即。如诸大教有即名者。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等。并判六即方免滥非。问华严经云。初发心住便成正觉。何须更因余之位耶。答正觉分成名成正觉。非即发心成究竟正觉。譬如闇室分四十二分。一炷之灯即名室明可同于二三乃至四十二炷。若了此喻一成一切成不失。初后明昧宛然应知。圆人四门并位位十法浅深有异。今且总明十法名相一观不思议境者。谓观一念所具之心。即无作四谛达此具心无非众生。生佛一如涅槃无二。即苦灭谛不可思议。达此具心无非烦恼。烦恼即般若即集道谛不可思议。惑智相即因果宁殊。一一无非空假中。境即空故方便净。即假故圆净。即事故性净。三净一心中得名大涅槃。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名不思议境。境法非一名广。无非实相名高。故法华云。其车高广。第二发真正菩提心者。缘前实境起四弘誓。缘前若境誓度众生。故法华云。未度者令度。缘前集境誓断烦恼。故法华云。未解者令解。达惑即智则法门无尽誓愿知。故法华云。未安者令安。生死即涅槃则佛道无上誓愿成。故法华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四谛是所缘之境。四弘是能发之誓。誓若无境名为狂愿。境不发誓名为顽谛。依谛发心离于邪小偏伪之过。故名真正。故法华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等。三巧安止观者。体境法界法界寂然名止。止即定也。寂然常照名观。观即慧也...(第1523部~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纪定其修短也。检正史所载。伏羲氏始画八卦陈甲子造书契。乃有世年。庖牺已前。本无纪历。进退何依。  
  奕云。请胡佛邪教退还西域。凡是僧尼悉令归俗者 对曰庄周云。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考诗书礼乐之致。但欲攸叙彝伦明忠烈孝慈之先意在敬。事君父纵称至德。唯是安上治民。假令要道。不出移风变俗。自卫反鲁。讵述解脱之言。六府九畴。未宣究竟之旨。及养生济物之谈。龙图凤纪之说。亦可怀仁抱信遵厉乡之志。删经赞象肆阙里之文。次曰九流。末云七略。案前汉艺文之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但未畅远途。皆自局于一生之内。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遂使当现因果理涉旦而犹昏。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故知逍遥一部。犹迷有有之情。道德二篇。未入空空之境。斯乃六合之寰块。五常之俗谟。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也。原夫实相杳冥。逾要道之道。法身凝绝。出玄之又玄。唯我大师体斯妙觉。二边顿遣万德俱融。不喧不寂。安能以境智求非爽非昧。胡可以形名取。为小则小而无内。处大则大也。无垠故能量法界而兴悲。揆虚空而立誓。所以现生秽土诞圣王宫。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云于鹫岭。则火宅炎销。扇慧风于鸡峰。则幽途雾卷。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盖承躯。出则帝释居前。入则梵王从后。左辅密述以灭恶为功。右弼金刚以长善为务。声闻菩萨俨若侍臣。八部万灵森然翊卫。演涅槃...(第1524部~破邪论二卷)


...猿。起六十二之见山。泛九十八之使海。耽湎行厕恋着画瓶。扇八魔风吹三毒火。纵六入贼盗五阴城。不忧二鼠之危。恒兴四蛇之怒。信其牛羊之眼。发其枭镜之凶。于是立我慢幢声自大鼓翻覆毁誉之口。夸企儒墨之谈。反表为里颠裳为衣。败俗伤真间朋乱友。陵辱三宝欺侮二亲。轻忽冥只呵骂风雨。与鬼神为仇隙。与骨肉为怨憎。自矜自高不仁不孝。恃其管见愚谓指南。何异蝍蛆之甘臭螮。鸱枭之嗜腐鼠。以毒为美。深可畏哉。靡虑将来之辜。不愁地狱之报。嗟乎肆一言之祸。招万劫之殃。致使沉滞幽涂沦历恶道。入铜狗铜蛇之网。居八寒八热之城。锯解磨磨炉烧镬煮。餐灰食火啖雪吞冰。处处燋然心心苦楚。百骸九窍撩乱刀锋。五脏四肢纷披剑锷。所以然者。皆由拨无因果谤出世间破和合僧不信正法邪见根深之所致也。况复舍身受身常婴三界。从狱至狱不离三涂。大圣观已兴悲。至人为之流恸。故知善恶之理如响应声。报施之征似形带影。可不慎欤。可不慎欤。  
  诏云。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服章。利在何门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损益二宜请动妙释 答法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辩。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但以四趣茫茫漂沦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仁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隐之路。于是刹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天竺贵族厌荣华而入道。是以悉达太子去衮龙之衣。就福田之服。誓出二种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此其利益也。案佛本...(第1524部~破邪论二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10:38 , Processed in 0.1553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