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2|回复: 4

[其它] 卍续藏第08册No.0235华严经谈玄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9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08 册 No. 0235 华严经谈玄抉择》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08 册 No. 0235 华严经谈玄抉择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钞玄飙才举则无著牵羊者。论语云微子玄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云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王诸父。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煞)武王遂统杂兵。八百诸候不期而会。一陈交锋。纣军大败。纣王既败。左手执猫。右手牵羊。降伏之相也。

  ▲言翊羽暂腾则陈那乱辙其。乱辙之言。出于春秋。鲁庄公十年齐师伐鲁。鲁庄公将战。鲁人曹[(虺-兀+(小/(几@示)))-虫+(利-禾)](音贵)请从。(才用切)公与之乘。(绳证**在兵车也)战于长勺。(上酌反地名也)公将鼓之。[(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未可。齐人三鼓。[(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虺-兀+(小/(几@示)))-虫+(利-禾)]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用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则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知非诈也。释曰。配合消文可以意得。

  钞护法难陀未有得圣之文者。难陀可尔。护法菩萨。若准唯识论枢要云。菩萨临终之日。天乐霄迎悲声动域。空中响报波罗门曰。此是贤劫千佛之一佛也。

  钞初时约依他说有者。四谛之中。灭谛是圆成故。七十五法中。三无为亦圆成故。但从多分。故作是说。

  ▲言初即相无性者。体相无故。

  ▲言次无自然性者。托因缘有故。自然性无故。

  ▲言后由远离前(遍计对依他名前)所执我法。(二空生圆成门也性也)。

  钞此中等者。指当段疏义。当钞中四门之内第二。约心境空有。论了不了也。遍计唯境。依圆通心。前第三时等者。指前段正显所立疏也。即是钞中四门之内第一门也。而言含者。初时不云约三性故有。次时不云约三无性故空。唯第三时方言三性三无性。故云含也。

  ▲余二门者。即一乘三乘成佛不成佛也。

  钞二智光论师至无相大乘为真了义者。问准此所明。空教性教合为一种。何故圭峰性宗空宗。分成十异。故彼师云。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令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空宗则未显灵知之性。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不增不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故华严十地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性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等。十番皆以法为真谛。以义为俗谛)二心性二名异。(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目为性者。经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乃至唯是一心)三性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故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槃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有我者名为如来)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其妙理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皆是遮诠。若云知见觉照灵鉴等。皆是表诠。若无智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付法不生灭等。如说水云不干是遮云湿是表。诸教每云绝百非者皆是遮词。直显一真方为表语。空宗之言但是遮诠。性宗之言有遮有表。但遮者未了。兼表者乃的等)七认名认体异。(谓一一法皆有名体。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举义用问也。答云。是心举名答也。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彻其体也。答之即心指其体也。以此而推。心之名体。各为一字。余皆义用。知之一字。贯于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磨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答直须悟得。心是名不是体。知是体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等恐浅根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广以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令上根亡言认体故。以知之一言。直示其体。)八二谛三谛异。(空宗所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出二谛。学者皆知。不必引释。性宗则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与前宗同)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与前宗别))九三性空有异。(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空宗云。诸经每说有者。即约遍计依他。每说空者即是圆成实性。三法皆无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谓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十佛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见声求。皆行邪道。性宗则一切诸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真实功德。相好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根缘)此上所明。十异历然。二门焕矣。岂得二宗合为一教。今谓通云。会不会故。既师宗各异。何须会释。或总对相教小教。合为一宗。分别分破相显性。开成二教。故不相违。如通论大小。二乘作声闻乘。权实共为菩萨。大小各开。如名可知。以彼例此。居然易见。

  钞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者。良以空有二见。虽皆是病。存毁因果。轻重迥异。故此云尔。

  ▲言空有相即者。问既许空有两法更互相即。能即所即皆通有体无体。岂不违能即无体所即有体耶。答此云空者。非无体法。但是真空故。或据二有体相即。能即有体废。所即空存故。

  ▲言空有二体既同何要偏留依他但空偏计者。谓绳蛇同一麻体。何故偏遣其蛇。仍存绳耶。以喻显法。学者可知。

  钞随缘益物何须和会者。如对冷病。赞附子而呵甘草。若遇热病。赞甘草。而呵附子。何须和会。

  ▲言若约后门则法性宗为了等者。智光意。合无相法性二宗。同为一宗故。

  ▲言今观贤首之意等者。上依文述古二宗理齐。下约意增新两教义殊。

  ▲言摄生宽为了不及约物唯大为了等者。此意根性虽多。不及益物殊胜言故。虽广不及。理趣增明。

  ▲言杂以无稽首者。故尚书云。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注云。无考无信验不询专独终必无成故诫勿听用矣。

  ▲言则四不了皆属前宗等者。四不了义。一摄生宽。(化杂类故)二言教具。(无稽言教)三益物劣。(通三乘故)四显理微。(真未全故)四种了义。一摄生狭。(唯菩萨故)二言教阙。(但一来故)三益物胜。(减成佛故)四显理增。(尽缘相故)言若经意则二众俱得至合之?美者。谓此上二教。据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所传多执文迷旨。或执一见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浑纯不晓。故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无著天亲等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折性相。不洞染净。各别破其执空。令历然解于妙有。妙有者。是不违空之有也。虽各述一义。而举体圆具。故无违也。问若尔。何故已后。有清辨护法等诸论师。互相破也。答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未学人根器渐钝互执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尽。彻至毕竟真空。方乃成彼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偏空。意存妙有。妙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空文。即相破意乃相成。由妙有真空有二义故。一者极相违义。谓互相害全夺永尽。二极相顺义。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若不相夺全尽。无以举体全收故。极相违方极顺也。龙树无著等。就极顺门。故相成。清辨护法等。据极违门。故相破。违顺自在。成破无碍。于诸法无不和会尔。哀哉此方两宗后学经论之者。相非相斥不异仇仇。何时得证无生法忍。努力通鉴勿偏局也。问西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相非便成相疾。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各观心。各各察念。留药防病。不为健人。立法防奸。岂为质士。百喻洗足之诲。讲者铭心。涅槃摸象之谈。学流书绅而已矣。

  钞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等者。问如阿含中。亦与弥勒授记。若为通会。答部执不同故。或虽授记。不明显故。或多分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如小乘不说法空之例也。

  钞五段引经者。寻科自知。

  ▲言三论附出者。第四二论附第五。复一论附即地持也。

  ▲言第四云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者。入谓证入。离谓远离。能离是解脱无间证理断惑之真智也。正性即所入真理也。生即所断之见惑也。

  ▲言已者至见道已言未者。见道断前也。

  ▲言若入见道则名正定聚者。非是龙树所论三聚。此意但约小乘望于大乘。分可回心不可回心。而论定与不定。龙树唯论大乘三聚。而有三解脱。纵彼无学。尚是邪定聚。岂入见道。名正定聚耶。细思可知。

  ▲言如入声闻见道终无回心作菩萨者。问涅槃经初果回心八万劫等。此云何通。答根教异故。无有相违。般若应权。涅槃约实故。

  疏无性瑜伽亦同此说者。无种性义。瑜伽亦同说故。瑜伽合为一。论前但云三。钞六处殊胜者。言总意别故。内外六处中。唯内六处中唯第六处。第六处中。有八识。八识中。有第八识内四智佛种。有为无漏。故名殊胜。

  钞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者。贤首云。虽权实有异。同是菩萨所乘。是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云息处故说二菩。

  ▲言趣举二三者。趣者意也。或是向义也。

  钞非自(不从因生)非他(不从缘生)非共(不从二生)非离。(不自然生)此是四不生义。以显圣空。如彼镜缘。非自镜生。(无质不现故)非他质生。(无境现故)非二合生。(无二影现故)非离二生。(自然无影故)言智度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者。故下钞云。谓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已上大般若文)真如实有空不空性胜义。(已上佛地论摄论也)无相无为正性。(已上思益经中)法位真性无我性真实性心性一心。(大品华严)唯识性无性法印。(第一回向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寂灭。(智论)三性中名圆成实性。三身中名法身。三净土中名法性土。三佛性中名自性住性。五法中名如如。五藏中名皆是。谓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如来藏。四胜二中名胜义胜义亦通证得及道理灭谛。(瑜伽十四大十)六现观中名真谛。七谛通达中名法性。(显扬)二种佛性中名理佛性。十四谛中名胜义谛。三般若中名实相般若。三三宝中名一体三宝。三解脱中名空解脱。(出智论七十四)二果中名智果。涅槃中名性净方便。二谛中名真谛胜义谛。三谛中名空谛。(仁王经中)四谛中名灭谛。或名实谛。(显扬论名一谛)或名中道。或名解脱。涅槃中以一百门。显解脱异名。或名不二法门。或名无二性。或名实性。或名实相。或名无量义。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释曰。上并真如异名也。

  言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者。今有已有还无故不可为有。泥洹以不生灭为实谛。三界以生灭为真谛。二理不偏名中道义。彼问云。常无常二理相反。云何而为中道不偏之理耶。答二理虽殊。理自相资。何者因乖常故有三界无常。因解无常之实性故成常智。所以经引二鸟义自在此。二理不偏照。与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矣。清凉释曰。悬镜高堂即无心虚照。万像斯鉴则不简奸媸故。以绝常无常之净心。照常无常之圆理。即斯义也。上言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者。因根本无明。述乖真谛常之理。真妄和合。成三细六粗三界无常之法。问根本无明假因缘不。若无因缘。便非释子。同自然外道者。若有缘何者是耶。答一云本觉为因缘生故。若尔本觉。自性生即随缘生耶。若自性生。佛果位中。无明还生。有本觉故。本觉应是性染幻故。若随缘生。更随何缘。生无明耶。设更有法与彼为缘。无明应非名根本故。今谓通云。但用前念根本无明熏动本觉。迷真也。不知也。生起后念。根本无明妄念生也。不觉念起也。无明之外。更无有法。故号根本。设有难云。最初根本无明何法为缘者。此难违教。诸教同说。无明无始。何得难言最初根本无明耶。如彼相宗有种子。但用前念为因缘故。生起后念。推之无始。故无诸难。又解根本无明。具二种义。一有体有力义。二无体无力义。恒具二义。非前非后。望有体有力义。恒作能熏。熏本觉故。迷真也。不如也。望无体无力义。常为所生。依本觉故。妄念生也。不觉念起也。如一望多望有体有力义。常能生望多无体无力义。常是多生缘起之法。理定如是。亦如相宗。心境相望因义边。而作能变。变彼境故。为果义边。而作所牵。彼境牵故。应云。心所变境。同念之中。还能牵心。心如无明。境如彼觉。比类可知。又解无明之因而作能熏。熏本觉故。迷真也。不如也。无明之体。而作所生。依本觉故。望念生也。不觉念起也。如彼相宗。种子是第八识功用。而作能生第八识现行。自证分是本体。还为所生。亦如为教本。用为能起。体为所起故。又解龙树说一念本法有为自在。迷真也。不如也。作彼五种有为。妄念生也。不觉念起也。如彼龙王尾未出标岚也。又解四相为缘。熏动本觉。迷真也。不如也。生起无明。妄念生也。不觉念起也。良以无明四相。无始法尔。俱时成就互为缘故。龙树论说上下下上二种因缘。即其义也。若尔既互为缘。何分本末。答粗细别故。又如炷生焰焰其炷。虽互为缘。亦乃同时不妨。炷为其本。焰为其末故。此义幽隐。人多迷昧。辄依鄙见。粗伸区别。更愿群英各垂清鉴。

  ▲言所谓解脱相等者。如次即是我乐净常四德也。

  ▲言离诸苦缚者。苦即苦谛。缚即集谛。

  ▲言又云常寂灭相即性净涅槃者。重释前经。作涅槃解。

  ▲言解脱相者。有余涅槃也。解脱烦恼故。

  ▲言离相者。无住处涅槃也。远离二迷也。

  ▲言灭相者。无余依涅槃也。身智皆灭故。钞指一种影取前三。学者应思。

  钞毕竟有二种者。因种之别名也言究竟毕竟者。正因也。言世间毕竟者。有漏种子也。言出世间毕竟者。无漏种子也。又解准彼涅槃疏释云。望小大极故名毕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种。能因严果故曰庄严。果德穷满称曰究竟。世及出世约位分异。十地已还。通名世间。皆是变易世间摄故。佛名出世。是也。

  ▲言六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也。准唯识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性宗新修相宗本具)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心五愿前三曾发故)三意乐最胜。要慈愍一切有情。(现与利乐心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随修余行以庄严故)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之所摄受。(造三轮空离二我相)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三处回向略故言一)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即三时无悔。加行根本。后起无悔。若七随阙非到彼岸。实具无边。略云六度。今显圆数。而彰其十。一施度。辍己惠人故。即以无贪及所起三业而为其性。具有财法无畏施故。二戒度。防非止恶故。即受学菩萨戒持三业为性。律仪摄善饶益生故。三忍度。堪受诸法。?忍事理故。即以无顶精进审慧及所起三业为性。耐被怨害安受苦楚谛察诸法故。四进度。炼心于法。名之为精。进心务达。目之为进。以动及所起三业为性。被甲摄善利乐三故。五禅度。梵云禅那。此云静虑。即以等持为性。谓安住引发办事三故。(安住法乐引起诸道办利生事为次第故)六般若度。般若梵言。此翻为慧。推求谛理。名之慧也。此及后四。皆择法为体。生空法空及俱空故。七方便度。方谓方法。便谓便宜。此具回向拔济二方便故。八愿度。即希求要誓。为愿求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利乐自他二种愿故。九力度。能摧怨敌不可屈伏。随思随修任运成就。名之为力。谓思择修习力故。十智度。如实觉了决断名智。谓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成二种智故。此合后四故但云。

  ▲言理运弥载者。问真理湛然焉能运载。答岂不见商人载宝龙舟必仗于沧溟。贾容运珍象驾须凭于陆地者乎。

  ▲言海有八德者。三十二经云。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大雨注之不增不减。

  ▲言甘露以喻涅槃者。夫甘露阴阳精气天地灵液。其色润白。其味甘滑。食之即资色身。而延寿命。其涅槃者。九流交归。众圣冥会。纤瑕必去。片善无遗。证之则圆法身。而坚慧命。所以云尔。

  钞有净佛土出于三界者。此论说罗汉已生净土。何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答经据有漏皆除纯净之土。论约烦恼尽断分净之土。故不相违。净土多义。广如上说。

  钞影响其迹者。谓助佛传化。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示现化迹。或取不实是声如响应故。

  ▲言亦抑法华诸罗汉耳者。暗弹慈恩也。

  ▲言何得不依者。清凉结凭也。问安国之难此云何通。答岂不论云。如不轻品中等。此意但举昔时为例。是故言如。非是昔时菩萨预记今日声闻。又解论但显声闻根熟未熟悉皆得记。根熟得记者。今日灵山佛自与记。是也。未熟得记者。昔日不轻菩萨与记。是也。亦非昔时菩萨预记今日声闻也。

  疏不可不顺己宗判论错者。故彼疏云。由趣寂者与增上慢合一处说。翻译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发心。正义应言。趣寂者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全令发信解大乘心故。增上慢者。根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发趣向大乘心故。若趣寂者。后亦作佛。违涅槃等处处教文。即其义也。

  钞同引三卷者。二四七三卷也。彼经云。大慧何故复说入涅槃众生得成佛道。佛言。我为无余涅槃界故。密劝令彼修菩萨行。又密严经云。般涅槃者。非是坏灭。若解脱者。众生界灭。即坏如来一切智性。譬如热铁投水势热虽除而体不坏。又十法经云。若不信入无余依界声闻成佛。过挑一切众生眼。故钞云明知定无趣寂也。

  ▲言但是三昧等者。问入此三昧。是何位地人也。答一云凡夫人也。下引论证增上慢故。寡闻比丘之类也。二云是阿罗汉。四声闻中。决定声闻故。言第四为有定人说化灭喻等者。故彼疏云。有定人者。彼已得定诸有学凡夫人。今说往事令忆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别。或上界烦恼。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在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变无总名三昧。此定有漏名为世间。此中意说佛三事名大般涅槃。三乘同得择灭解脱。即是无学解脱道中所证生空理。由此后时。或苦不生。名为解脱。佛说此解名为化城。生空智证。名为暂入。以息众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后引至宝所。方至大般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永变作此相。至于无学解脱道中。正证解脱。都无分别种种之相。出解脱道后。世间定心重缘所得。以心粗故。不知所证之法。但见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谓涅槃。谓有实灭。岂非假解。是世间定。故言以有世。间三实无涅槃。而生涅槃。起坚执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云。说彼所证。犹如化城。尚为不实。不应趣。求况在无觉假所变耶。问此当第三宿世因缘说。彼下根五百千二百。并是罗汉。何云对治增上慢耶。答正被下根罗汉。兼治彼慢。故不相违。

  ▲言三昧者。正受也。三摩?提者。等至也。

  疏更受变易者。释此生死。大分二段。初依相宗释。二依性宗释。且初依相宗释者。定性二乘不受变易。何以故。非彼境界故。厌生死切故。趣寂灭深故。阙智障缘故。不长时修故。不普化生故。不求大觉故。得少为足故。种性决定故。法尔如是故。不定二乘五果圣人。若在本乘。亦不能受。回心已后。皆许能受。二种无学。决定便受。烦恼尽故。分段无故。初果圣人。或时即受。或经一生二生等受。极迟不过七大生后受。第二果人。或时即受或人或天一生。一往来已后方受。第三果人。或时即受。或于上地。一生二生。极迟不过十六生后。决定当受。直往菩萨。若智增上。即于初地。断尽分别伏竟俱生。不受分段。便受变易。若悲增上。直至八地。生空观恒相续。烦恼不起。无理能受分段。方始受斯变易。已上三乘圣人。分别烦恼定断。俱生烦恼或断或伏。皆尽无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此是无漏后智相应王所一聚有分别业为变易因)资现身因。(资昔地前所造故业招现身因功能殊胜凡小不测)令彼长时与果不绝。(一云令彼业种与果功能而不断绝。二云令彼报理与果功能而不断绝)因既如是。果必殊胜。彼显报体。改粗令细。易短令长。(改粗身成细身易短命成长命)数数如是。定愿资助。乃至成佛。解脱道中。方弃舍故。(觉其业势尽时还用定头熏资)烦恼种在。助愿润生。每一一资。稍得长时。烦恼种无。阙彼润缘。无一一资。时分仍促。问变易报体何法是耶。答总报正体第八识全唯业果故。通一聚故。别报兼体。前六识中。唯取无记业所招者。又该根尘具五蕴故。问变易因体是何。答约增胜论。无漏后得有分别智相应定愿。据尽理论。通该一聚心王心所。问变易缘体是何。答所知障品。问如何为缘。答有三种。一悲愿缘。由所知障一类法执。执菩提可求。发起大愿。执情可度。发起大悲。欲求菩提。欲度有情。须赖所依果报之体。乃用定愿。潜资故业。方受变易故。二所断缘。菩萨之人。本求种智。所知障品。障彼智故。唯识云。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欲断彼障。故留身住。受斯变易故。三所依缘。一切生死染妄之法。皆用智障而为所依。所依为无。生死难立。如无大地。草木奚存。赖彼为依。变易方受故。复依性宗释者。起信钞云。二乘无学通定不定性。(长时未回名定性。早发大心名不定性)由此二种妄心资熏无明故。有二种生死。(暗用龙树论意)岂可事识资熏枝末无明。令凡夫受分段苦时。彼业识等。不资熏于根本无明耶。(暗破相宗舍分段后方受变易)若令不熏彼枝末。从何所起。便失迷真。起妄道理。(破转救也)然此细苦。无始来有。即六道凡夫。二苦本具。无明熏真。莫穷其始。上下熏力。未尝不无。(迷自义也)今三乘众。厌苦忻乐。息妄显真。变易既属妄苦。理合厌而舍之。(表不故意资感而受)但为智行未及。何必资熏而受耶。(结破相宗)问二死之体。随目何法。为同为异耶。若云同者。三乘圣人。分段既舍。变易宁存。一体之法。不应亦舍亦存故。岂可一人亦死亦活也。如斩眠士夫。岂悟士夫而不伤耶。若云体同用异。但舍粗用。名舍分段者。亦不应理。三乘圣人同出宅。岂可难离烧燃之用而不出于火宅之体耶。火宅之体。即分段体。若言异者。二死顿具。应有二趣并生之过。(分段既属趣生之体变易岂非趣生体耶)又云。二苦本具变易不赖资熏等因缘者。分段亦应不赖造业等因缘故。彼此异因不可得故。若具不赖。深违教理。诸教同说。业系果故。不修善因应生天界。不造恶因。应堕地狱。分段本具。既赖造业等因缘。例准变易本具亦赖资熏等因缘故。今谓通释云。二种报体。同一真界。全此全彼。随缘转故。约性常一。无始顿具。约相不同。派成前后。分段缘合。彼一真界。全作分段报体。变易缘合。彼一真界。全作变易报体。楞伽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又法身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又相宗但说阿赖耶为趣生报体。殊不知阿赖耶以如来藏为体。故密藏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环。展转无差别。仍恐未晓。借以喻明。如一团金。(真界本一)百炼不轻。千理不改。(四相莫迁三世莫转)善随良工。作种种像。(妙随众缘作一切法)良工意铸人形。彼一团金。随彼良工。全作人体。复经多时。消镕人形。即铸天形。彼一团金。全作天体。复经多时。消镕天形。改铸形状种种差别。准上可知。(有同分段。将此生彼)复经多时。消杂类形。铸菩萨形。彼金全作故。初虽粗弱。时出治。渐渐细好。(有同变易转粗令细)复经异时。消菩萨形。铸作佛形。彼金全作故。(如舍变易得自受用)论彼像体。本是一金。未作像时。一切皆具。(论彼报体。本是一真。未作报时。一切皆具)论彼像相。遇缘方有前后不同。(谈彼报果随缘乃有前后不同)但以相宗约相唯前后故。性宗彻性亦顿具故。非唯本具不赖招感等因缘也。何者是因缘。次引无上依经宝性佛性论等。可知。不唯二种生死。余一切法。准此可知。故下钞云。法离于性本无今有者。性出自古此为本有。法既离性。故本无今有何遇耶。即虚空等。本无众生。常生众生。若尔法即于性。应非本无今有。何以论云。从无之有曰生。自有还无称灭。释曰缘会事显则是本无今有。无始众生不可得言本无今有。即斯义也。更愿诸贤证心镜鉴。勿滞常闻返生轻笑。贤首师意。寄彼六粗。以显分段体。三细唯变易体。若尔者二乘无学。未断智相及相续相。云何已离分段苦耶。又分段体而无总报耶。又无色界那含圣人入灭尽定。应舍分段耶。细思。贤首义分齐中五教料拣。须者应舍。

  钞生缘惑者所生变易体也。能生缘惑体也。生对缘惑之即可知。(相宗所知障为体。性宗根本无明)助感变易故名为缘。障彼净德。乃号其惑。

  言生因惑者。所生变易体也。能生因惑体也。(相宗。资感性宗亲招)力势强胜名因。障彼我德称惑。

  ▲言有者。一云有此变易故名有有。二云有此细苦故名有有。三云生表现有故名有有。言无有者。一云无彼分段故名无有。二云无彼粗苦故名无有。三云灭表后无名无有。上依义释竟更依佛性论第三。略示名相者。一方便生死。谓生死缘。即无明住地惑。能生新无漏业。譬如界内无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类故。名为方便。二因缘生死。谓生死因。即上无明所生无漏。有分别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但感同类。故名因缘。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缘。感得变易异熟有果。如三界内以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以其报谢后。更无有有。故名无有。名义稍稳。细寻可知。言缘无明住地者。缘之一字。义应在下。即前生缘惑也。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者。因之一字。义应在下。即前生因惑也。虽举因缘。意取报故。言种意生身者。声闻缘觉菩萨也。又准下疏云然此身。第四云谓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云何觉法自性。谓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依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造与造相。以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故。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谓达诸佛自证法相。释曰。初从所依定为名。次从所依智立称。三自证法相义定慧及法性相。故名种类。由此故能随众生类。种种一时现生。任运而成。云无作行。若依地位。初则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即八地后等。即其义也。

  ▲言譬如四取者。([或]见欲贪我语)言三三有漏业为因者。(三字在果欲色无色。三字在因福非福不动)言起三种有者。(三界各一故)。

  ▲言何无有等者。谓变易身为缘。刹那灭为体。如分段中生支为缘老死支为体故。

  ▲言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者。(相宗所知障与四住烦恼障作依处性宗智碍与九相烦恼碍作依处)言因无明住地起轻相惑有虚妄行者。因字合在行字之下。言轻相惑者。拣异有漏。有虚妄行者招生死故。(一云无漏之法。非是其惑。由与惑俱。故名为惑。如矿金故。二无漏之法。亦是其惑。由带其妄。故名为惑。即是不觉故)。

  ▲言缘无明住地等者。缘字合在字下。因字合在业字下。起字合在因字下。读者应审。言一切烦恼诸业生难。如次因缘杂三法也。言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者。即生缘惑一云种起现故。二云前起后故。三云用起体故。四云本起末故。缘从果以得名。生死之方便。依主释也。如分段中无明支也。

  ▲言因缘生死者。生因惑也。因得果名故。分段中行支也。言生报难。生支也。言过失难者。老死支也。问无漏业是道谛。变易体是苦谛。若许尔者。理应集谛证彼灭谛。彼既不尔。此云云何然。若皆许尔。是则四谛因果便成杂乱。今谓通云。彼无漏业通二谛收。约断漏义。得名道谛。分证灭谛。约相有义。得名集谛。招变易苦。故无前失。准上经论。十地菩萨。已出分段。若依贤首义分齐中。更有别理。不可不知。故彼文云。若直进中有二说。一谓寄显十地之中功用无功用粗细二位差别相故。即说七地已还有分段。八地已上有变易。二就实报即谈分段。至金刚已还。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刚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住经中。十地已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八地已上。一切菩萨。于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流知果恒相续故。如阿罗汉。既无现惑。何得更受分段身耶。答若是凡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又梁摄论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留彼种子。解云。圣生非现润。彼复留种。如何不受分段身耶。若言八地已上以知障为缘受变易者。所留惑种。即便无用。何不于此第八地初永害一切烦恼种子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若约回向菩提。声闻已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变易身。通诸位也。问若尔。何故有圣教说。八地已上。唯所知障为依止故。受变易身。答等为欲寄对二乘显其优劣。故作是说。又云。若准圆教。不说变易。但分段身。至于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穷于因位故也。

  ▲言下疏明四种生死可捡于此论者。应平声呼之。即是说义。即是名号品疏也。

  钞大涅槃光所入毛孔者。云涅槃时佛光入众生毛孔故。二云。涅槃经教光入众生心毛孔故。

  ▲言佛性略有五种者。谓善如清水性。不善如浊水性。无记如不太清不太浊水性。果如清净水性。理如水湿性。

  ▲言离欲善根人等者。得定凡夫离欲。但伏其现。那含圣人离欲。亦断其种。问真妄交彻中。如来不断性恶。何故今云善根人无不善佛性耶。答前约以相从性云不断。此约以性从相云无。又前据曾谈从旧得名云不断。此据现说新来离妄云无。又彼相宗复有四句。一因成果不成。为大悲菩萨。二果成因不成。有性断善恨人。三因果俱成。有性不断善根人。四因果但不成。无性断善根人。若约性宗。容有前三。但无第四。又准彼宗。第五无性。有三梵名。翻译亦异。一阿阐底迦。此云不乐欲。不乐涅槃故。二云一阐提迦。此云乐欲。乐住生死故。此上二名亦通大悲及与断善二种人故。三云阿颠底迦。此云毕竟无。唯局无性。通断善根及与不断。但无三乘无漏种故。若准性宗。断善之人。且就长时言毕竟无。或约大悲愿力故当不成佛。名毕竟无。

  疏若有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涅槃者。故下钞云。一切如来因地发愿。度尽众生。生界不尽。不取正觉。现是众生。沉沦九有。故知诸佛未合有。成则违誓。古有多释。一云。本拟度生。未期成佛。积行淳熟。行催自成。如拨火杖。本欲烧草。不欲烧杖。拨草既多。任运烧尽。故三论师詺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有云。成佛若不化生。可违本誓。成佛亦化众生。岂违本誓。难云。化生之义。虽许得存。尽竟方成。真义何在。岂得不违。如实义者。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未来际。无成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惧违昔尽竟成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则当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常无化。悲智自在。何局执耶。

  钞彼有十意者。一为引摄一类。(引不定二乘令依大乘涅槃故)二谓任持所余。(即[大]住已前。犹居退位。恐于大乘退。思二乘故)三法等故。(行乘唯有异而趣真无别)四无我等故。(若有实我可有乘别。既无实我故说一乘)五解脱等故。(三乘并于烦恼障中而得解脱。解脱无别故)六性不同故。(不定性人具大乘种。由有此性。故说一乘)七佛于有情得同自体意乐故。(此彼相即我既成佛故彼亦成佛故)八二乘于佛得同自体意乐。同名菩萨。得受记别故。(谓于此会中。佛与二乘。受佛记别。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菩萨名同一得记别)九化故。(示同趣寂后起得记使彼不定信舍寂求记)十究竟故。(由过此外无别胜乘依理究竟最为殊胜故说为一)。

  钞义语相违者。义当第二。语判第三故。

  疏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尔者。纵彼相宗所言契当也。此约言同教作是说。若约本义。理性大同。行性全异。行者相宗行。性即目法尔。无漏四智本种。性宗行性。即目所修善行。揽理所成。以为其体。泛约言同。故言可尔。

  钞何以至今。犹存无义者。清凉伤叹也。彼时经文未全。诸德言无可尔。今时文具。何存无义。

  钞能化便成无用者。疏云。即为调伏所化声闻佛菩萨等。自化其身。为彼同类。于无余依。现般涅槃。经百千劫。耽寂灭酒。醉逸而卧。后从彼起。现受佛记。令诸不定种性二乘尽作是心。往昔耆尊入涅槃者。今皆复起。现受佛记。况我今者不希作佛。而入涅槃。据上所说。即是有用。何故钞云。便成无用耶。答若相宗具大乘。不定性人。假设不化。终不沉寂。故成唯识云。如诸异生。拘烦恼故。若定性人。决定沉寂。终不可化。无用之难。其理昭然。

  钞然准法相立新熏者亦说有五等者。准彼宗说。护月菩萨。唯谈本有。设后熏习。但令增长。离本有种。更无别体。难陀菩萨。唯用新熏。三乘无漏。见道之种。世第一心。新所熏成。建立五种性。但依二障可断不可断义。非谓法尔有无种异。若依烦恼障种可断义边。利钝差别。开成声闻及与独觉二类种性。若依二障皆可断除。立作决定大乘种性。若依二障单?不定。可作不定种性。若约二障毕竟不断。立作无种性非无漏种法尔已来有无差别故。有漏种子。无始已来。具能所熏。立作断熏。其理可知。护法菩萨。新本合用。本种遇缘。本种性现。新熏遇缘。新熏生现。二齐遇缘。二合性现。如一麦中多面尘故。能持识体无差别故。无漏种子。法尔已来。有无类别。不许有漏。世第一心。熏无漏种。见道已去。无漏现行。方许新熏。有漏种子。具本具新。其理昭然。但在第八识中自证分内。生现功能。以为其体故。具足六义。遮他表自。以为其相。唯是有为。不通无为。与此性宗。其义全别。故钞云今借其言不依其义也。

  钞如折金杖者。俱舍疏云。建陀罗国。有王。名迦腻色迦。其王敬信尊重佛教。味道忘疲。传灯是务。有日请僧入宫供养。王因问道。僧说莫同。王甚怪焉。问胁尊者。曰佛是同。理无异趣。诸德宣唱。奚有异乎。尊者答曰。诸部事兴。虽复。方途。津梁一揆。是故大圣喻折金杖等。余无钞同。

  ▲言况以争衣者。俱舍论云。过去迦叶佛父。讫栗?王。作十种梦。来白彼佛。佛言。此衣当来释迦如来遗法弟子之兆也。其王梦见一衣。坚而且广。有十八人。各执少分。四向争挽。衣犹不破。此不表遗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虽有少异轨。而真法尚在。依此修行。皆得解脱。彼有十梦。此当第九梦矣。故钞云。

  疏以深密第二第三时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者。问前说深密第二时一向成佛。是为太过。云何此言定性不成佛耶。答深密第二时。文虽说一切成。意乃定性不成佛也。又彼依二。以判三时。一约成佛不成佛故。第二时一向成。第三时有成不成。二约三性空有故。第二时唯空。第三时中道。皆许定性无性不成佛故。今据三性空有云第二第三定性不成佛也。问第二空宗一味真空。云何说得不成佛耶。答真谛皆空。成与不成俱泯。俗谛皆有。有成不成故。

  疏顿诠此理故名顿教等者。问此门相本自尽。性本自现。无断无缚。约法唯是绝待一如。约人唯有清净解脱者。何者能化。何者所化。何须设教。化之何益。又终教成佛。为实为权耶。若实何须顿教。若权行相云何。今通此等多难。故立一章显示。盖闻真空缘相无升沉之两岐。幻有随缘派上下之二转。由是逮头横走。舍父虚贫。逐阳焰以捞鱼。趁空华而采果。故我世尊。与一子念。身云示遍于尘方。运同体悲。法雨宣流于沙界。虽开通于多路。复浅复深。然绾摄于二门。乃顿乃渐。其顿教也。诠即心即佛之旨。何假三祇。显无断无缚之宗。不登五位。似神仙术。点瓦砾兮即时成金。如菩萨通。揽江河兮顿然作乳。其渐教也。说从凡入圣之旨。定历三祇。阐断妄证真之宗。须经五位。类陶治匠。炼金砂兮渐渐成金。同放牧人。执牛乳兮微微得乳。匪唯顿渐成株。抑又权实不等。故龙树云。欲开隔檀门权显狂向位。虽圣教而昭昭。同悬日月。奈凡情而漠漠。各说青黄。鲜演忝为佛使。滥作人师。丁迷昧之时。难嘿斐然之谈。是以时陈小喻。助显宏宗。但晓悟于童蒙。焉敢呈达识。本意乎。欲提耳而告。拟指掌而示之。冀信心而受获昭体而证之者欤。如世二人。(渐顿两[眼])同在觉位。(向真如门)无病安健。(相尽性见)同在眠位。(向生灭门)梦见自身。(妄认之体)尪羸憔悴。(凡夫下劣)复萦重病。(更缠厚障)由惯习力。眠心变力。(由熏习力唯识变力)而于梦中。(生灭门内)遇自亲知。(得逢是时亲知世尊)伺察二人。(令时世尊观缘两根)利钝有异。(顿渐成别)一人闻说本身无病。即便信受。(如彼顿根)一人闻说自体安健未肯信受。(如彼渐根)是时亲知。(尔时世尊)随彼二人。(应彼两根)利钝有异。(顿渐成殊)乃设二法。(乃施两教)为初人云。(化顿根云)汝身自体无病。(相本自尽)本来安健。(性本自现)不须服药而疗治之。(非赖修行而断除之)汝今一切所见皆是眠心。眠心生则眠位一切法生。眠心灭则眠位一切法灭。(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眠心有也多时尪羸。眠心息也。顿尔安健。(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证觉)上所闻言。虽无眠中乃谈觉位事。顺向觉位称实说故。(上所闻教虽在生灭门中仍诠真如义向真如门如如说故)是时彼人。(尔时顿根)成皆信受。(总领顿教)即生不羸不病之解永于觉位故(顿起寂灭寂静之念随顺于真如门)未觉之时。恒如其上。(未臻得入但且同常)?然得觉。(顿尔得入)所见亲知。(所见世尊)所闻言说。(所闻顿教)永觉之心。(俱非心念)一切皆离。(说念成主)省本安健。(悟本元佛)为后人云。(化渐根云)汝今尪羸。(汝是凡夫)身萦重病。(体具多障)汝病可差(非同阐提)宜服良药。(应修对治)渐渐调治。(渐渐断除)方得安健。(乃得成佛)是时彼人。(尔时渐根)咸皆信受。(总领终教)虽受此言。未求良药(虽信佛语未修对治寄邪[邪]地)复经少时。(又历余时)从亲友所。(向世尊逐)乞得良药。([永]得对治)乍咽乍吐。(或修不修)正气才生。那气微损。(觉心初发灭相始立寄十信位)药力更盛。病势复痊。(觉心转明执计相除寄三贤位)勉强学行。(同修十度寄十地位)平复如故。(寄如来位)虽得安健。犹在梦中。(虽成妙觉而在生灭)伺彼信解。还说前言。(待彼根熟却谈顿教)方从梦眠。以趣觉位。(乃从生灭以入[直]门)直就穷中。但论平复。不遮前位。皆求其觉。(今论究竟直论妙觉不障余位皆许入顿)义不异前。无繁再示。就觉位论。(约[直]门说)在眠二人自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相两[眼]己身)所见良善亲知。(所遇大慈世尊)所闻权实两说。(所听终顿二教)一味元无。(平等真空)就梦位论。(约生门说)二人自体。(两[眼]己身)所见亲知。(所遇世尊)所闻权实两说。(所闻终顿二教)一向是有。(皆总成幻)以见二位皆各总摄一切法故。(以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故)所以者何。(何以故)以此二位不相离故。(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既尔二言皆齐。宁分权实。(若尔两教皆齐何分顿渐)答曰。就体无别。约诠有异。(克体[不]随用分异)一顺觉位。称实说故。(一顺真门如如说故)一顺眠位。权假说故。(一顺生门虚妄说故)是故得知权实有异。(由此应信顿渐迥别)虽眠觉之二位有异。然士夫之心体不殊。(虽真生之二门有异然法界而心性莫殊)随眠位之种种妄解。(多一识心)在觉位之一向亲知。(一一识心)若顺眠位。认自病生。从微至着。(常住心念)认自病差。从重向轻。(无常心念)属眠位摄。(生灭门摄)若顺觉位。了本无病。达无新差(俱非心念)属觉位摄。(真如门收)前就觉位。心念皆无。(无一一法非真如故)都约眠位。心念皆有。(无一一法非生灭故)今从所顺。各归一位。(俱就所顺各属一门)外曰认自病生。从微至着。(常住心念)认自病差。从重向轻。(无常心念)俱在眠位。眠心所摄。(俱在生门多一心摄)理顺无惑(无劳被结)了本无病。违无新差之。(俱非心念)眠心摄耶。(多一心耶)觉心摄耶。(一一心邪)若属眠心顺觉位故。(若属多一是随顺故)若属觉位在梦眠故。(若属一一动念故)今谓通云。据实二位皆收(一一门齐摄)但从所顺。别属觉位。(唯从所顺判归真门)问答云云。准前咸悉上来法喻。璨若星分。勿对旧见。不生新解。岂不知愚痴农夫。守株待兔。智慧贾客。麻须易金。况乎依法。不依于人。依义不依于文者哉。虽无显教之所凭。寔乃澄神之所得。幸愿群贤。俯赐镜鉴。

  言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者。四教之根。见道已去。所证真。理皆离言故。

  钞何得难言更何是教者。教字误书。应是理字。或据返难。义亦可通。

  ▲言形虽入岂智未升堂者。堂之与室。义一名异。意云论其身。则以为入室之资。何殊十哲。量其智。则未是升堂徒。无异三千矣。又解私??在内称室。通宾处外堂。以况刊定。身已臻于内室。智未阶于外堂。尚难齐于七十。岂能预于四科者乎。言若不指一言等者。一言即知之一字也。故圭峰云。性宗对久学及上根。令云亡言认体故。一言直示即知之一字也(达磨云指一言以直示后人意不解。寻思何言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名为一也)。

  疏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等者。贤首义分齐中。问曰。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即得佛者。何须臾说后得。初则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既不得后。应亦不得初耶。答实尔但得初时。无不得后故。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得初也。问若尔云何得说诸位阶降次第。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不坏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也。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者。何不说信位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答若自别后教即不依位成令寄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则寄彼得入位处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不于信初心说。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问若尔应云住位成佛。何名心满。答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佛也。余义准之。

  钞欠二十五法者。心法欠七。心所欠五。谓善中无痴一。根本中恶见一。大随中不正知妄念散乱三。不相应中欠十流转与定异相应并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无为中欠三不动念受灭真如故。二十五。

  疏说有百法者。夫百法者。瑜伽经纬唯识宗挑具义何限于万重出体。无过于百数。若曾习于彼教。罔假区分虑。但炼于斯文。故伸标释。此一百法。勒为五门。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心法有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诸识虽差。体性行相了别是同。然此五识别了识等。五尘为境。仍任运知。俱得自性现量性故。若入地后。许互缘故。自实他假。亦无根境坏乱之失。随根立名建号决定三性逢顺等境三受客俱。六位心所与识相应。谓遍行别境。善但具十。无轻安故。烦恼具三。贪嗔痴故。随惑之中。但俱中大无小随十不定全无界系云何。眼耳身三识色通界初禅鼻舌二识唯欲界一地缘合不定。或俱不俱六意识得名。作释亦如前。五不同眠等。别缘五尘。此识通能了一切法。仍非任运。假实俱得。亦通三性及与五受。间忧喜故。三涂实苦。三禅真乐。余处苦乐。皆假说故。心所相应。通五十一界地差别。除无想天及无想灭尽二定极重闷眠二位。此五位无余时无间。七末那识。末那梵语。此翻云意。积集了别。劣余七故。恒审思量。胜余七故。独彰意号不名心识。若据总名。理亦无遮。思量便为体性行相。依异熟识。复恒缘彼。执为内我。所变亲相真带质境。或本或见。或别种生。有覆无覆。性亦不定。心所相应。具十八数。遍行五所。别境中慧。根本四惑痴见慢爱。随惑大八具足二执。唯是俱生有覆无记性所摄故。三受之中。唯具舍受。与第八识。齐生同系。恒续无间。此染污名。三乘无学。种现永灭。有学灭定。出世道中。暂伏灭故。善无记法正漏体者。通此识惑。恒行不共。长夜未醒。独在无明也。八阿赖耶识。此翻云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摄持因果。以立自相别业总根。真异熟识界趣生体变异。异时异类熟故。名为果相。执持一切种子不失。立因相名。然此种子。亦名因相。而有二类。一者本有法尔而有。二者始起熏习而有。又此种子而有六义。一刹那灭才生即灭故。二果俱有与俱生故。三恒随转续至究竟故。四性决定善等性定故。五待众缘赖缘方生故。六引自果色心各生故。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何名熏习。所熏能熏各具四义。所熏四者。一坚位性。二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和合性。此上四义。准此识具。能熏四有。一者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唯七转识及彼心所。具上四义。可作能熏。此识行相。任运了别所缘之境。而具三类。根身种子及器世间。前之二类是所执受。后之一种但为所依。无漏种子。持而不缘。性相违故。若随业力。唯变当地惑。约定通亦变余地。二变之中。因缘变故。三境之中性境所摄。心所同缘。但分别变。三境之中。独影境摄。故无六处受熏持种六根身过。性唯无记。亦无覆故。心所相应。唯具遍行。五受之中唯舍受故。复与末那相依而转。如瀑流水。非断非常。二乘无学。八地菩萨。方永舍故。然此八识。自位说竟。具能缘多少。云何眼识九缘。谓空明作意种子根境。明了第六深净第七。根本第八。耳识其八于前九缘。不假其明。鼻舌身识。各具七缘。复除其空。合中知故。第六具五种子境界作意。七八为依。第七具三。根境合一种子作意。第八具四。开根境故。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眼识九中。不共眼根。六七八识。四是所依。具四义故。调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故。余五唯依不具义故。余之七识。准此应悉。上所明义。据有漏位。若论无漏。其义称异。二乘入见直至无学。唯转第六。唯生空故。大乘入地亦转。第七六入生空。七除我执。六入法空。七成无漏。五八二识佛果方转。同境根故。为所熏故。前五后得许疏缘如后三通本亦亲缘故。第八心王变自受用及持德种。余之七识。但故疏缘不容亲变。余身土及亲变之时。亦不违理。第八净心。如大圆镜。第七平等。翻我立号。审根两法。六名观察。五识利生时名成事。实具遍别善所相应。通二十二。拣择力胜。但彰智号。六识容间。七八相续。大同因位。神力难思。许化四事。内之三分。皆得互缘。实亦自缘。成遍知故。但新旧缘。变不变殊。无熏缘过。八非无记。七无增减。非能所熏。更不新熏。故先后成佛德平等。二心所有法。言心所者。谓恒依心起。与心相应。许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摸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惯习事相。定慧亦了得失等相。故遍行等名心所法。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一遍行遍四一切故。谓遍三性及与九地。诸心起时。必无前却。八识咸俱。住在何位。一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相思等所依为业。二作意。警心为性。引心为业。三受。领顺等境为性。爱为业。四想。取像为性。施设名言为业。五思。造作为性。役心为业。次别境。谓缘所决定曾习观察别别之境。故名别境。四一切中。唯遍性地。起亦不定。五受咸俱。一欲。吝望为性。勒依为业。二胜解。印境为性。非转为业。三念。明记为性。定依为业。四定专注为性。智依为业。五慧。拣择为性。断疑为业。善有十一。唯善心俱。得善所名。善者顺益义。此世他世俱顺益故。有寻伺等三地有故。唯除轻安。非欲界有。余通三界五受三中。唯除轻安。忧苦不俱。余具五受。此与别境。皆得相应。不相违故。一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乐善为业。二惭。崇重贤善为性。止息恶行为业。三愧。轻拒暴恶为性。止息恶行为业。四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五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六无痴。于诸谛理明解为性。此三同以作善为业。七勤。善恶修断勇捍为性。满善为业。八轻安。调畅身心为性。转依为业。八不放逸。防修为性。成满善事为业。十行舍。令心平等为性。治掉静住为业。十一不害。不损有情为性。治害悲愍为业。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此四法修断事中。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别有体。无异相故。行舍。亦即此四法上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非有别静。不害。即以无嗔一分。于诸有情。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拔苦。不害与乐。粗相差别。余八实有相用别故。四烦恼有六。此贪等六性是根本。得烦恼名。一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二嗔。于苦苦具增恚为性。不安恶行所依为业。三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四慢。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诸谛犹预为性。能障善品为业。六恶见。此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执我我所故。二边见。执断常故。三邪见。拨无因果故。四见取。五戒禁取。执自见自戒是胜是净能得涅槃故。无利勤苦等以为其相。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十分别起。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贪为嗔疑。定不俱生。贪与慢见惑得相应。嗔与慢疑惑得俱起。嗔与二取必不相应。此与三见惑得相应。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然与断见。必不俱生。与身邪见一分亦尔。疑不审与见相违。定不俱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贪嗔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分别慢唯四受相应。三涂无故。若俱生慢。亦苦俱故。疑后二见容四受俱。唯除苦受。俱生二见容五受俱。分别二见唯除苦受。三性之中。嗔唯不善。损自他故。余九通二。上二界者。唯无记摄。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若是俱生发恶业者。亦不善摄。余无记摄。三界系别。嗔唯在欲。余通三界。六烦恼中。见是假有。即慧分故。余是实有。别有性故。五随惑有二十。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无愧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但小随十。一忿。愤发为性。执杖为业。二恨。结怨为性。热恼为业。三覆。隐藏为性。悔恼为业。四恼。佷戾为性。蛆螫为业。五嫉。妒忌为性。忧戚为业。六悭。秘吝为性。鄙畜为业。七诳。诡诈为性。邪命为业。八谄。险曲为性。不受教悔为业。九害。损恼为性。遍恼为业。十憍。醉傲为性。染依为业。中随二者。一无惭。轻拒贤善为性。二无愧。崇重暴思为性。同长恶行为业。大随八者。一掉举。令心不静为性。能障止品为业。二昏沉。令心无堪为性。能障观品为业。三不信。心秽为性惰依为业。四懈怠。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五放逸。不能防修纵荡为性。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六失念。不能明记为性。散乱所依为业。七散乱。令心流荡为性。恶慧所依为业。八不正知。谬解为性。毁犯为业。二十皆通俱生分别。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大随烦恼。遍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中大全与五受相应。诳谄憍三。五受容俱。忿等七法。但除其乐。唯欲界故。二十容与别境俱起。此中妄念不正知念慧体者。容余与四相得应故。通痴分者。五皆相应。忿与念俱。刹那去过曾习类故。散乱与定。相应无失。染定之中。亦疏扰故。中二大十八烦恼俱。小十定非见疑俱起。粗细异故。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恚。并是嗔分故。悭痴慢俱。非贪嗔并。是贪分故。憍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分故。覆诳与谄贪痴慢但行相无违。贪痴分故。小七中。唯不善摄。小三大八。亦通无记。小七中二。唯欲界摄。诳谄欲色。余通三界。此二十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忿恨恼疾害依嗔分立。覆谄诳三。贪痴分立。悭憍二法。贪爱分立。放逸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总名放逸。非别有体。余皆实有。六不定有四。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悔。追悔为性。障止为业。二眠。昧略为性。障观为业。三寻。令心于境粗转为性。四伺。令心于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四中寻伺定不相应。粗细异故。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不依彼趣见起有无。故无杂乱。俱与前二。容互相应。前二亦有互相应义。五受之中。恶作除喜乐。唯戚行故。眠除乐受。唯欲界故。寻伺通五受。遍初禅故。四皆容与别境俱起。行相所缘不相违故。悔眠俱与十善容俱。此唯在欲。无轻安故。寻伺容与十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行相粗。贪等细故。睡眠寻伺十烦恼俱。彼此展转不相违故。悔与中大随惑容俱。非忿等十各为主故。睡眠寻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生得加行二善咸通。染净无记后三皆通。恶作非染。解粗猛故。四无记中。悔唯中二。行相粗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非定引生。寻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伺察名等义故。寻伺是假。思慧合成。悔眠是实。寻伺因无漏。悔眠唯有漏。作恶眠唯欲界有。寻伺在欲及初静虑。余界地法皆静妙故。此等心所。望彼心王。依同时同所缘亦同。事各体一。故所及王。得名相应故。三者色法。略有十一。谓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质碍变坏。名之为色。言五根者。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谓第八所缘不共不共四大所造净色为体。能与五识。作不共根故。言五尘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根境对论。五识亲相。以总从别。以暗从明。第八所缘内外诸色。亦在此收。法处所摄。而有五类。一极略。折俱碍色。至邻虚量故。二极迥。折所碍色。至不可折故。三受所引生色。即无表戒。四定自在所生色。即定果色。五偏计所起色。意识所得。异前四种。皆此所收。四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谓不与心心所色法相应。名不相应行。拣无为以立此名。一得。于一切法成就用故。二命根。现生第八亲名言种随业世势力连持色心一期决定差别用故。三众同分。人法自类相似用故。四异生性。见所断种令彼圣性不成用故。五无相定。六灭尽定。咸以遍别善王二十二法。微微心种。碍心功能。以为其体。有漏无漏凡圣所得。二定别故。七无想异熟。彼定所熟。感长寿天。中第六别报。遍别心王十一法种。碍心功能。中位无心。以为其体。八名。诠自性故。九句。诠差别故。十文。为二所依。彰彼二位故。但依此土。依声假立。若通余土。色等。亦立十一生。表先无故。十二住。表暂有故。十三异。表转变故。十四灭。表后无故。十五流转。因果续不断故。十六定异。因果各无杂故。十七相应。因果相顺故。十八势速。行转迅疾故。十九次第。因果各不俱故。二十方。约显色分剂故。二十一时。三世异故。二十二数。一多等别故。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有为诸行聚散缘别故。五无为法。略有六种。本性凝寂无始体真性离有无。岂存生灭。动作俱泯。故号无为。一虚空。体无色性。无碍容受故。二择灭。谓由慧力灭障显得故。三非择灭。缘阙不生性本清净伏惑所得故。四不动。不为苦乐行所动故。五想受灭。想受不行之所显故。六真如。离妄别倒。性常周遍故。前五是假。就义迳六故。后一是真。克法本真故。前五亦容识变。后一唯目法性。法相要义不可不知。愿诸后学勿倦文繁。

  钞谓种子识等者。一云种子不离识。故名种子识。唯取种子体。二云识持种故名种子识。唯取现体。三云种用识体。持业立名。种出现?取。今据初解钞一本性住。(唯法尔种)二习所成。(通本新故本有[重]长新熏熏生)。

  疏既所立识唯业惑生者。第八识全前六识分业惑亲生异熟法故。第七识全前六识分业惑疏生依异熟故。

  钞分别缘所生者。一云虚妄义。二云缘虑义。

  ▲言净分依他亦圆成者。无漏有为而有二门。一常无常门。此当无常依他性摄。二漏无漏门。此当无漏圆成性摄。

  ▲言性显二空非圆成实者。解性字也。二空但是所遣二我。以为其门。能远离真性方是圆成。今言其性。即能远离。拣非所离。故此云尔。梵云舜惹名空。梵云多名性。是故得知。性与二空。其体甚异。言真如离有离无性者。释上性也。意表真性任执有无一切皆离故。

  钞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等者。别名略如其钞。释名出体。今当粗陈。初释名。后出体。初文复二。初释总名。次释别名。释总名者。护法释云。世谓隐覆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名。名世俗谛。又复性堕起尽。名之为世。体相粗显。目之为俗。世即是俗。名为世俗。或世之俗。义亦无违。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世俗即谛。世俗之谛。二释如次。胜谓义有二种。一境界名义。二道理名义。第四胜义。诸论多说。胜即是义。或四胜义皆胜之义。论说依他圆成二性。随其所应。根本后得二智境故。其无漏真智随在何谛。亦以胜为义。真如为境故。通有财释。第四胜义。多分依于道理名义。废诠谈旨。非境界故。前三胜义境界名义。谛者实义。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胜义即谛。胜义之谛。二释如前。如四圣谛。圣者能知。有无事理。皆不虚设。目之为谛。次释别名。世间世俗者。隐覆真理。当世情有。堕虚伪中。名曰世间。凡流皆谓为有。依情立名。假说名为世俗。道理世俗者。随彼义立蕴等法。名为道理。事相显现。差别易知。名为世俗。证得世俗者。施设染净因果差别。令其趣入。名为证得。有相可知。名为世俗。胜义世俗者。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立。非体离言。名为世俗。此中世间。即世俗谛。乃至胜义。即世俗谛。皆持业释。世间胜义者。事相粗显。犹可破坏。名曰世间。亦圣所知。过第一俗。名为胜义。道理胜义者。知断证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前二俗。名为胜义。证得胜义者。圣智依诠。空门显理。名为圣得。凡愚不过前三俗。名为胜义。胜义胜义者。体妙离言。迥超众法。名为胜义。圣智内证。过前四俗。复名胜义。此中世间即胜义谛。乃至胜义谛。皆持业释。或胜义之谛。依士无失。次出体者。第一世俗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或无实体。实无但有假名。都无体性。然通有用无用二法。瓶等有用。我等无用。涅槃第十三云。有名无实。如我众生。乃至施火之轮。及名句等。五种世法。是名世谛。众生等用无。火轮等体无。第二世俗体者。瑜伽论说。谓所安立蕴处界等。涅槃亦言。诸阴界入。名为世俗。即有无为。诸法体事。有别体用。异于初俗。第三世俗谛体者。显扬论说。谓所安立预流果等。及所依处。即诸圣果四谛理等。涅槃亦言。有八苦相。名世俗谛。第四世俗谛体者。瑜伽论说。即所安立胜义谛性。涅槃说言。若烧若割。若死若依。名为世俗。由可烧割等。无有常一我法等相。即二无我。名世谛也。第一俗体假名安立。后三俗体有相安立。第一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蕴处等事。涅槃亦言。有名有实。名第一义。蕴处界等。亦是胜义。第二胜义体者。成唯识说。谓四谛等因果体事。涅槃亦言。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第三胜义体者。成唯识说。依诠门显二空真如。涅槃亦言。无八苦相。名第一义。总观诸法。为二无我。故无苦等。名胜义也。第四胜义体者。瑜伽论说。谓非安立一真法界。涅槃亦言。实谛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又言。无烧割等。名第一义。不依无我而显真故。前三胜义有相故安立。第四胜义无相非安立。初之一俗心外境无。依情立名。名为世俗。第二俗谛心所变事。后之二俗心所变理。施设差别。即前三真。其第四真。唯内智证。非心变理。随其所应。即是三性。上来显名辨体境。更有余门。备在法苑。法相准绳。勿倦文繁。

  疏同时四相灭表后无者。立则四相同时。显则灭独过去。但约相灭众生异时。

  疏义说?观决定别照者。一本后相从义名?观。本后别论实乃别照。二自证体同义说?观。见分用异决定别照。三根本?断义说?观。后得单断决定别照。四后得遍智义说?观。根本单缘决定别照。五了俗由证真义说?观。二智不融。二境不即。而常别照。

  钞世出世断道者。谓后得智?缘事理故。或后得智缘世间故名世。性无漏故名出世。

  ▲言断迷事理即观理境等者。附性宗谈相宗义也。性宗说彼所断即所缘境。故云照惑本空。又龙树云。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等。相宗不尔。谓根本智。唯缘真理。?断迷理迷事二惑。后得智通缘理事。单断迷事一惑故。或根本智亲缘理境。能断迷理之惑。后得智亲缘事境。但断迷事之惑也。

  ▲言应云义说?断者。约本智也。而实别断者。约后得智也。

  钞一切种等者。一切种者。所观境也。或属能观类差别故。言心者。八识心也。言心所有法者。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也。言及彼品类者。通该五蕴也。

  ▲言四念住者。身受心法也。

  ▲言大圆境智成自受用等者。实乃第八净识举邻近胜法故。不尔。应有二十二根身。过平等性智应根说法故。四智各别解也。

  疏少说法相等者。其犹说海水多波少也。波浪之外有静水故。所有波浪。皆是水性故。

  钞谓唯真不生者。问佛果功德。岂非真性耶。答此据妄识。非谓一地如水静故不赖风缘。又约举妄显真。亦非唯真性也。

  疏但以是真如等者。下疏释真如云。不变为真。顺缘曰如。由不变故与有为法有非一义。由顺缘故与有为法有非异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而起信云。无遣曰真。无立曰如。唯约遮诠。顿彰其理。亦非真性也。

  钞如失湿性将何随风等者。下疏释。水有十种义。即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澄泥净现。直心惑尽性显。五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六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七暖融成软。喻本识还静。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而法失自性。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水为喻。

  疏依他无性即是圆成者。钞虽已明其理昭然。仍恐初学犹坏迷懵。强用情螺。荐斟义海。释兹三性。启彼二门。初直明正理。后决择残疑。且初明正理者。三性各有二义。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即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槃更不灭也。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即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众生故也。则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是故真该妄微。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是故无异也。一以彼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当知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问如何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耶。答以此二义无异性故。何者无异。且如圆成。虽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现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所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相故。若非无性。即不藉缘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从众缘。从众缘故。必无自性。是故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故智论云。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即般若波罗蜜。此即由缘生故。即显无性也。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则由无性故。则明缘生也。涅槃经云。因缘故有。无性故空。此则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故也。非直二义性不相违。亦乃全体相收。毕竟无二也。所执性中者。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无处横计有故。如于木杌横见有鬼。然鬼于木毕竟是无。如其于木鬼不无者。即不得名横计有鬼。以于木有鬼非由计故。今既横计。明知理无。理无故得成横计。成横计故。方知理无。是故无二。唯一性也。当知所执道理亦尔。上来直名正理竟。后决择残疑者。问遍计是无。依他幻有。圆成实有。其理迥异。如何相即耶。答良以此宗本真唯一圆成实性。但随缘故。成余二性。何者。由诸识熏习故。举体成依他。因妄心分别故。举体作遍计。类麻体由细合等缘全成其绳。因迷倒情。全作其蛇。据义有异。分成三种。其体无殊。故相即也。又解通释。由识熏习妄心分别。成依遍二性。但宿现别故。何者。谓从无始以久熏习及与分别故。成彼依他。但从现在新新熏习及与分别复成遍计。如诞一子。本无名字。同圆成实也。乃为呼为扬家转习经以自他定为(似依他也)匆有一人。乍呼扬家。呼作赵家。众皆谓非(如遍计性)随门有异。而开三种统体无差。乃即相也。又解若约彼本是虚妄成依他起。谓妄差即名遍计。如患冷病。(同圆成实)夜梦溺河。(似依他起)怖死求救。(如遍计性)分三相即。义不殊前。又此三性。各具四句。真约不变。依他就相。遍计据情。皆是其有。真约随缘。依他就性。遍计据理。咸是其空。俱存?泯。如常可知。若具德有兹四句。若遮其非亦绝四句。反上思之。无烦曲示。更有余义。准之应悉。三性之义。二宗之要。一切性相。咸以为源。幸希学者。勿咎文繁。

  钞一因缘上三义具足等者。空即所执。假即依他。中即圆成。

  钞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者。何分理量二也。若言有者智不应一者。真智内证。应见相故。

  ▲言汝今无听者。不可思也。我今无说者。不可议也。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由不思议。一二之义。自在无碍也。或分汝我约俗二。无听无说约真名一故。言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者。真谛也。上句标体。下句遣执。远离诸相。无相无所胜过。名第一真智。所缘名义。不赖自性谛等所作。不赖同类因所作。不赖单因所作。名无自作。不赖梵王。不赖异熟因等。不赖单缘。名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者。俗谛也。因缘之法。无始本有。非由自性谛等自所作也。

  ▲言三假者。法受名也。

  ▲言于解常自一者。(独悲心平等似明镜无名)于谛常自二者。(同怨亲人异如好丑影别)通达此无二者。(一云通达真俗无二二云通达心镜无二)言而皆约事令第八谛独居事外者。问三科法中。法界法处。亦摄真理。四谛法中灭谛亦摄真理。二空真如。全是真理。此如何通。答离有其理。皆就诠论。咸云其事。唯第八谛。废诠谈旨故居事外。

  ▲言二而不二者。(结仁王经境二心一)未曾各。(本唯一谛)上句结仁王。下句结涅槃。

  ▲言一谛为真四言成权矣者。一云废诠谈旨谛为一。二空真如等为四。二云真谛为真。苦等四谛为权。三云空有相即为一。四重二谛为四焉。

  ▲言中道妙旨不唯约事者。(形破相宗)钞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者。相灭异时。二宗同许。性灭同时。一宗独立。又下钞(第十一上半三十八纸末)云。若相融为四者。揽缘名生。生即无性。空有无碍。虚相安立。名之为住。住即无住。圆融形夺。随缘转变。名之为异。异即无异。两相都尽。各无自性。名之为灭。灭即无灭。斯则即相而性。固无所得。

  ▲言一切法无生我说刹那义者。一切法者。总目色心等法。云无生者。万法缘生无性耶空。空即理性故云无生。我说刹那义者。由法即真。是故说云性灭同时。释成上也。

  ▲言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者。龙树引经释云。悟灭相品般若灭相位中。而共俱时有。灭相品无时共俱时无等。问若俱时有者。有惑智俱成失。如明与暗得俱时耶。智有无功失。不断惑故。惑有无功失。不障智故。若俱时无者。有惑智不分失。岂黑象负而白象亦真耶。智有无功失。体已无故。惑有自无失。不假断故。良由惑有二义。一相有义。能障于智。是智所断智方得有。二性空义。不障于智。非智所断。智亦本空。故无前过。今取本空。表灭同时也。

  ▲言所相法体等者。所相事体。随不变随缘。乃空有而自在。能相事相。随缘生无性。亦生灭而无碍。

  疏不二而二有能所断者。约性是一名为不二。就相差有。故名为二。如一瓮水湿性无异。(同一性也)随寒漂缘。半结成冰。(同妄惑也)随烧煮缘。半热成汤。(同真智也)以汤消冰。有能所消。(同智断惑分能所断)言二而不二说为内证者。惑既即如。断便称澄。疏明断义以以彰缘境。钞释如文言照惑无本即是智体者。烦恼即菩提。如火焚薪还是火。

  ▲言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者。菩提即涅槃也。薪尽火灭灰烬也。以喻对法。昭然可悉。

  钞云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等者。问约性空义。若别若总皆不断。约相有义。若别若总皆断。此云何通。答时别论互不相资。非缘起义。以显性空。彰不断义。三时总取。更互相资。是缘起义。以显相有。彰断除义。故此云尔。故下大疏(第六上半三十一纸内)云。谓三时无断方说断故。云非初非中后。释此有二义。一约相翻。二约相续。言相翻者。谓无间道。正断惑时。为智先起惑灭耶。为惑先灭智后生耶。为同时耶。此三惑智各有两失。故不成断。为智先起。智有自成无漏过不能灭惑过。烦恼后灭。烦恼有自灭过不障圣道过。智后同时各具四过。如灯不破闇。可以喻此。又涅槃云。毗钵舍那不破烦恼。若尔云何说断。若依唯识第九。明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禅两头位升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者。此俱举法相一边亦不违余缘集断义。若望此宗。则有所遗。谓秤衡是一。位昂无妨。解惑不尔。岂得俱时。明暗之喻。虽则相倾。到与不到。俱不破闇。同时即相乖。异时不相预故。若此宗断结。要性相无碍。上明非先后俱为显无性。无性缘成。则说断结。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不可断故。若定无者。则堕于断。失圣智故。言相续者。不约惑智相对。但就一智。自有三时。论依此释。就此三时。复有二种。一约心究竟通分三时。二约无间道中刹那三时。经论并通此二。论云此智尽漏为所智断为中为后。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云非初非中后故。此上顺释偈文。兼定三时。唯约智说故。言是智断惑。若尔三时无断。云何断耶。论云。如灯焰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此举与释成。谓实教断惑。必性相?明。经文证显证智。唯据甚深缘性不可说义。论主兼明断义故。性相?辨。非初中后辨。因缘无性。是断之不断。前中后取。即不坏缘相。是不断之断。故大品云。菩萨非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后心亦尔。而得菩提。譬如燃灯。非初焰燋炷。亦不离初焰。后焰亦尔。而性实燋故。龙树判云。佛以甚深因缘答。涅槃二十九。亦云众生五阴。虽念灭而有修道。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上诸经论。皆显性相无碍无断之断。又今经论及覆相成。谓若定断者。一念便足。何假三心。既并取方成。明知无性无初中后。无初中后是无性故。方得成于初中后断。此则因缘故无性。无初中后。无初中后是无性故。方得成于初中后断。此则因缘故无性。无性故因缘也。若云初念即能断后念方究竟断者。不异毗昙一念有烧始终方尽。若云初念独不能断。积经中后。方能断者。不异成实一念不烧相续方然。勿失旨。(一念上能具足一切道品。何有不能断除烦恼。又但成于断惑之义。不知断而不断不断烦恼入涅槃义故结殚云莫失宗旨)上犹通实教。若依圆宗。所断之惑一切迷故。一断一切断。无断无不断。若具显诸宗差别。如别行章。义甚幽微。无厌繁文。

  言若以智会如非证如矣者。乃拣权小也。故永嘉偈曰。若以知知寂。非是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知自知亦无缘知。如手作于拳。非是不拳手。如虽不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无知。以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如手不执物亦不作于拳不可谓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木石。(释辛)曰上一即是权小证如。中则实教。下乃顿宗。今据拣权。故此云尔。

  疏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等者。下疏。问无取五蕴即有为无漏。何以言不为相迁。答约教异故。前是权小所明。若实教定谈。非为无为。同真性故。但似蕴相现。立以蕴名。故涅槃纯陀云。善覆如来有为之相。应言如来同于无为。况一一融摄。钞云然杂集第三亦云无取五蕴。当言有为言无为。答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不现前故。不应言无为。所以者何。无取诸蕴。随所乐欲。若现前若不现前。无为不尔。以常住故。

  钞今言不异明即是常者。问龙树论释。本觉常住心念始觉无常住心念。何以此云明即是常。答始觉具二种义。一与本觉非异义。即常住也。二与本觉非一义。即无常也。以据前义。彼据后义。故不相违。言义同有为者。义同相宗定相有为故。

  ▲言不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定是无为者。故下疏(第九上半二十四纸内)云。是知寂然不动。未曾无为。应迹无方。未曾有为。岂可随于见闻以滞殊应之迹。

  疏无佛无不佛等者。钞有两解。一云单重遣拂也。二云无佛者寂也。无不佛者照也。无生者一切法不生也。相本尽也。无不生者般若生。性本现也。

  钞况心所变者。五蕴法也。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言离言说相等者。离三假相。满三实德。建立体真如也。离四种言说假相。满毕竟平等实德。离一种名字似相。满无有变易实德。离九种心缘假相。满不可破坏实德。

  ▲言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结归能入门也。言亦通四法界皆不可说故等者。问顿教分齐。但彰理法界。何故此云四法界也。亦违上文云。但诸经中一向辨真性处。即属顿教也。答有二解。一云正辨理法界。余三法界。因便言之。二云摄四法界。咸归一理故。

  ▲钞有一法非实相故者。仍恐未详。借一喻明。如众波浪。(事法界也)其水澄清。(理法界也)波水相收。(事理无碍法界也)诸波互藉。(事事无碍法界也)无非湿性。(无非实相归绝待理)是知借圆崇信成顿教义。妙之至也。

  ▲言谓以心传心等者。心即本觉一心也。心传者。师资相望也。故圭峰云。然达磨西来唯传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亦名佛性。或云灵觉。迷起一切烦恼。亦不离此心。悟起无边妙用。亦不离此心。妙用烦恼功过虽殊。在悟起迷此心不异。欲求佛道。唯悟此心故。历代祖宗唯传此也。然若感应相契。则虽一灯传百千灯。而灯灯无殊。若机教不授。则虽一音演法。而各随解。故诸宗异说。过在后人。即其义也。

  ▲言心无心相即安心者。古师偈曰。实相言思断。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云云。又又二祖白达磨曰。我心未宁。是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即思义也。

  ▲言念相都尽者。望念之相咸除也。或念自无明相目四相也。

  ▲言寂照现前岂不名佛者。始自发心乃至成佛。唯寂唯照。不变不断。但随他位。名义稍殊。谓约了悟时名为理智。(理即寂也知即照也)终发心修时。名为止观。(止即尘缘契于寂也观照性相冥于照也)约任运成行。名为定慧。(因止缘功融定定者寂然不变也。因观照功发是心慧者照无分别也)约烦恼都尽功行圆满成佛之时。名为菩提涅槃。(菩提梵语此翻为觉即是照也。涅槃梵语此翻为灭即是寂也)当始自发心乃至成佛。唯寂唯照也。

  ▲言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至刹那而登正觉者。直说难明。应举喻显。如有大官。(佛性)梦(迷也)在牢狱。([二]界)身(本识)着枷锁。(贪爱)种种忧苦。(一切业报)百计求出。(问法勤修)过人唤起。(善知识教)忽然觉悟。(闻法开心)方见自身。(法身真我)元在自家。(净名云毕竟空寂舍)安乐(寂灭为乐)富贵。(体上本有河沙功德)与诸朝寮都别异。(同诸佛性)以在眠心之时。恒处狱中。暂得觉悟之后。即居高位。法喻相对。俱然可知。言非了心于了耳者。遮痴禅也。但不生于常无常之解。岂不生于寂灭静之解耶。问所生之解。从何而生。此门真理。唯不变故。通释此难。已上上章。

  ▲言还被无生之所缠缚者。故古人云。无生终不性。万像徒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顾。故即斯言也。

  ▲言唯亡言者可与道合等者。即什公悟玄序次前云。夫玄道不可以设功得。圣智不可以有心智。真谛不可以存我会。至功不可以营事为。今钞即以下之言。此上二对。反显难思。钞文所引。即顺明难思亡者舍筌蹄也。

  ▲虚怀者离取着也。冥心者不己见也。遣智者泯能证也。道理真圣大同小异。然上三即法。后一约人。道者虚通。即前玄道。理以简于事。即前玉功所契。真简于俗。即前真谛。圣简于凡。即前圣智。故有心不契。遣智方知。若有契合。复应拂迹故。彼次云。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起。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是于万是之内。是所不能是焉。非所不能非。则无非矣。是所不能是。则非是矣。无异无同故恶亲无二。无是无非则毁誉常一。天然则机于道契。今略引二对。足令得意。言净名默住等者。问默住无言乃证顿教。岂相惬当。答但令生解即是其教不须言说。清凉云。语默视瞬皆说也。

  钞十身十忍十眼十通者。十身十眼已见上文。十定之名。今虽不标名。有本品故略显示。言十定者。定谓心一境性。十是数之圆极。以普贤深定妙用无涯。寄十以显无尽。故云十定。然此十定。皆云大者。因满之定性法界故。一普光大三昧。(身心业用包遍为普。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大三昧。(身智遍照名光。胜用大映为妙)三次第遍往诸国土大三昧。(十方无余之刹皆至入定为遍往。往无杂乱。不碍时节。历然为次第。以智用如理本自遍故)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明达诸法本自清净。离于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遍供诸佛。请法起行。名之为行)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佛出劫刹等事皆名庄严。过去门中。包此事尽为藏)六智光明藏大三昧。(未来藏中包含诸佛及佛此等名云为藏智慧彻照称曰光明)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现在诸佛作用众会身相益物皆曰庄严横遍十方故曰一切现可[曰]睹故[曰]不云藏)八知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于差别众生其身内外入定起定皆自在。虽通三种世间从多但云众生。前后诸定皆从多说)幻相如焰。受如梦。声如响。行如电。色如化。总观一切蕴界处等毕竟空故。犹如虚空。虽通此别意。经文之中。总喻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以皆从缘无自性故。如幻等虚而不实。虽无有实。非无幻化种种之相。如一切法。虽空不断不坏假名。二而不二。喻中道义。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佗起相。但是虚妄分别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所作缘。六处岂有实非。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如焰。漂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何有爱非爱用。故说如梦。梦中实无男女。而有爱非爱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实。何有戏论言说。故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善恶业果。故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云若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然彼论无空喻。而有影喻。喻镜像。更有映质光影喻。喻种种识无实。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无实。今经以义类同故。令在影中。经文当知。

  疏第四总相会通者。问既贤首五教为是。余师皆非是者。即收拣。何须委曲和会。答良以古今开合或二或三等。皆凭教理。悉非邪僻。但缘各皆党己为是。斥彼非。彼此礭定。故须和会。问既皆非邪僻。即各任礭定。何须会之。答经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经道非边。了义不遍。不应单取。必会之之令皆妙。问以冰杂火。势不俱全。将矛刺楯。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相违。一是则有一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但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也。谓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即易。人多随情斥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楯相敌。故违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则互顺。自然疑流皆水。环钏皆金故。亦也举要而言。局之则皆非。会之则皆是。故立斯门。不徒然矣。

  疏一大善巧摄生方便者。摄五教而为一教也。故贤首义分齐云。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以末归本门。初中于圆教内。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以余相尽故。或具四。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或一。皆准上知。云以末归本中。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四谓于后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此思摄是则诸教本末句结成网。大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是故此经云张大教网。洹生死海。涝天人龙。置涅槃岸。此之谓也。

  疏或唯后一是不共一乘者。问终顿二教何所摄耶。若一乘摄。何异前解。前解后三皆一乘故。若三乘收。中顿二教非三乘故。答实通三一。今显别教。具三乘摄。何以得知。故贤首义分齐云。二明三乘亦五。一小乘中三。谓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中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中三。始终俱离。五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故与皇朗法师云。若因开而得悟者。圣教乌之开。若因合而得悟者。圣教乌之合。如其雨晓。总成甘露。若也双迷。俱成毒药。开合随缘。事无恒准。

  钞上来开合遍收者。问清凉判教舍合后离。何故此云开合遍收也。答判虽依开。收乃通合故。次钞云。若准为一。难见浅深。非判教也。如依贤首五门判教。岂不收余师义也。是知判收不同。故无过失。言行布即始终之教者。问始教既属真实中摄。彼方便中大乘。是何教也。答始教一种。两处收摄。若对小乘。真实中摄。若对一乘。方便中摄。如分半满。亦两处摄故。

  ▲言权实双明者。乘不了而法了也。

  ▲言带权说实者。带共般若。说不共般若也。

  ▲言带实明权者带实相。而说观照也。

  ▲言相想俱绝宗者。破相始教与顿教也。

  钞此应广引者。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十大山王以严十地故)次照黑山。(喻缘觉者无法空之光故)次照高原。(喻声闻者不生佛法莲华故)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一种通合三聚。取决定能生处喻正定聚。得缘方正喻不定聚沙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也)曰不作是念。我先照此照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前后等。法合准之。

  疏更有一类不定根等者。问与摄末归本根。有何别耶。同据从浅至深故。答彼约从浅至深决定。此约从浅至深不定故也。

  钞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者。缘自内证真实境界不可显示一切众生故。此约证道也。本末常住无碍法界。不由如来新所建立。此约本性通二道也。

  ▲言二趣者。谓能说所说能想所想能名所名之二相也。

  ▲言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者。文义相属。谓之为堕。佛知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也。

  ▲言四悲愿所成等者。问第四第五同约自利即无利他方有。有何别耶。答第四佛如明镜。根如物身。说如影。在佛心故。第五佛如天月根如众水。身如如影。在根心故。细思甚别。慎勿相滥。

  ▲言悲愿所成即兼因果者。悲愿因也。所成果也。向言教证二道。名虽常闻。义甚幽僻。今承文便。粗当显示。准下疏辨。总百九重。一教行相对。言声为教。行德为证。犹下请中字义。(义者谓诸地胜妙行字者谓说十地差别相)二地前地上相对。以地前闻思修慧为教。地上行德为证。(解行已前依教证行名教。初地已上离言合实为证)三真伪相对。即于地中闻思修慧报生识智缘照之解。名曰阿含。真智出言为证。(谓不与如合堕世而修名之为伪。契如为真。地上菩萨生来即有此智。故云报生识智悲初证如故属于教可宣示故真智出言故名为证)四修成相对。一切地中。真伪合修为教。舍伪契真为证。犹下所明义说二大。(说大中有证智故云真。有加行后得缘世法故云伪名真伪合修义大中唯明证智故云舍伪契真矣)五相实相对。世间修得彼证相名教。契本实相为证。(相即前舍伪契真有即得故实相则违本离相无所得故)六体德相对就彼离相所成行中显本法性为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依本成德为教。犹下炼金金体与钏等。(谓所成行体为证成德为教故以金喻证显本性故庄严其喻教信等德是修成故)七体用相对。前体及德皆证。依体起教智之用为教。下珠放光。光喻于教。珠体喻证。八自分胜身相对。自分所成体德及用皆证。进受佛教为教。下叹金刚藏二万妙智及辨名为证。力坚念教法为阿含。九约诠就实相对。真智之体为证。约言分十为阿合。犹下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录摘文解

  玄飙才举无著牵羊 智光立无相 宁起有见如须弥等 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 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六波罗蜜七最胜所摄 海八德 不可不顺己宗判论错 但是三昧 性相二宗 受变易生死 三种意生身 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 诸相立新熏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百法 四种胜入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水有十义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于解常自一等 处虚空在喻证空处之迹喻地阿含 四相俱时而有 照体无自即是证如 以智会如非证如矣 谓以心传心 心无心相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 亡言者可与道合 十身十忍十眼十通 一大善巧摄生方便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陈大惠  http://www.sxjyqqw.org/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圣学根之根-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keyword=%E6%A0%B9%E4%B9%8B%E6%A0%B9
四書、老子選粹白話解-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867
老人言-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640
老人言【白話譯文】-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859
《群書治要》講座-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56/167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55/57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認識佛教-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0
因果-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38
三皈傳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1
地藏菩薩本願經-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2
學佛答問-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4
學佛日誦-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409
淨修捷要-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13/8
淨修捷要(五念簡課)【難字漢語拼音】-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900
【禮拜版】淨修捷要32拜有聲書-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1/243
淨修捷要報恩談-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750
淨修捷要報恩談有聲書-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1/210
海賢老和尚生平修行事蹟-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5/34/0/87285
来佛三圣-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search/?keyword=%E4%BE%86%E4%BD%9B
來佛三聖永思集-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642
靜老說的話  http://hz1.hwadzan.net/fabo/pdf/HZ23-08-01.pdf
無量壽經-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27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902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1:02 , Processed in 0.19472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