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34|回复: 2

第十讲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讲述学祖宗智慧 改人生命运》

第十讲 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


大家早!
我们这几天讨论到的是,学习要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夫,修
学重实质不重形式。上节课,我们谈到对治一些根本的习气,贪、瞋、痴、慢、
疑,这是五毒烦恼。上节课我们谈的主要是针对「贪」这个部分,这节课我们来
接着一起探讨「瞋」。瞋,就是脾气大。脾气大的后果很不好,人在盛怒之下做
的事情,往往是后悔莫及。比方说在历史当中,一怒杀人,一怒发动军队,那个
后果都很难收拾。
比方说,唐太宗是很有德行的人,但是他也免不了错杀忠臣。有一次,有一个臣
子叫张运古,这是很好的一个臣子。但是有人进谗言,唐太宗一时很生气,就把
他杀了。最后查出来是被诬告的,唐太宗非常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这个怒得
要节制,不然我们人生多少的遗憾事都是因为发怒造成!
当然这个「怒」字也提醒我们,人在发怒的时候,这个「心」已经变成「奴隶」
了,被这个坏脾气控制住了。人都不愿意做奴隶,更不愿意做坏脾气的奴隶。所
以有一个典故叫「三审定谳」,大家听过没有?(答:没有。)这个典故应该是
跟唐太宗很有关系的。就是一个案子经过三次的审定之后,才确定。不然第一审
就把人给砍死了,那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挽回了。所以现在一般像在台湾,审判分
地方法院一审,高等法院二审,最高法院三审,就是这个意思了。因为唐太宗那
个时候错杀了忠臣,他非常后悔,说以后面对这一些重大案件一定要非常谨慎,
不可因一时的意气去处理事情。
包括很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因为忍得住怒气,才不至于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像汉
朝初年,刘邦用的大臣当中有韩信,韩信是个大将军,特别会打仗。结果韩信自
己称王,当下刘邦火冒三丈,就快要大发雷霆了。正要发雷霆的时候,旁边张良
赶紧踩他的脚。因为韩信武功高强,军事能力很强,假如那个时候刘邦大发雷霆
,可能那个冲突就开始了,而刘邦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张良是「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赶紧踩刘邦的脚。当然,刘邦也不简单,一被踩,怒气就
下来了。我们被踩烂了,可能还是很困难的,还是一意孤行,就麻烦了。
所以你看,那个怒没有忍住,可能就没有汉朝了哦,那整个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
,我们就不叫汉人了。所以成大事者,确实要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要有这种
定力,才能成得了大事。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不要发怒,不要惶恐,首先
要定得住心来应对。定得下心,最起码不会让事态恶化下去,所以掌握情绪的人
才能掌握得了未来。
汉朝有好几个这样的故事,包括吕后的故事。吕后是刘邦的太太,结果匈奴写了
一封信,侮辱吕后、轻慢吕后,吕后非常生气,樊哙就想召集十万大军要打匈奴
。你看就因为一个羞辱,十万人就要出动了,那不知道多少人要流离失所。幸好
有一个大臣季布理智地分析,这才止下来了。止下来以后,还恭敬地对待匈奴的
来使,本来要把那个来使当场杀了的,就忍下来了。结果事情过后,匈奴的单于
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还来道歉。
所以人能忍得下来,才能化解冲突,甚至于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我们从这
些故事中感觉得到,伏得住怒气,才能避免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个瞋--瞋恨
、怒气,是「失正法之根本,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所府藏」。这个瞋恨心起
来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下子就都报光了,都没有了,「失正法之根本」。
而且你看人动怒的时候,不只成就不了自己,成就不了别人,很可能变成以身谤
法。人家一看,「学传统文化的人,脾气都这么大,别学了。」不仅自己失了正
法,很可能还造成别人信心的丧失。所以这个控制情绪很重要。孔子说「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假如常常发脾气,铁定学习不会有乐趣的。然后「善心
之大贼」,人常常在情绪、愤怒当中,这个善心出不来。「种种恶口之所府藏」
,一个人常常会骂人,动不动嘴巴特别厉害,就是因为他常常都有情绪在内心,
生闷气、埋怨别人,内心动了瞋恨心了,机缘一出现,抓住机会就骂人。所以这
个是「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一直积一直积,最后就爆发出来。
所以一个人常常骂人,也是他心地上常常都在酝酿这些怒气。一个人内心都是心
平气和,不容易发脾气的。我们思考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他的内心是
什么不妥当了,才会发脾气?好,诸位学长,我们要解决问题得从根本原因去找
。大家觉得我们脾气上来了,主要的原因在哪里?
「不顺自己意」。那是不是贪?不顺自己的意就不高兴了,那这个无形当中说明
控制的欲望很强。再来?「傲慢」。傲慢,然后不顺自己意了,也生气。还有没
有?「要求别人做好」。那也是不顺自己意了,他不顺我要求了嘛,还是控制的
念头。「没有为人着想」。能为别人着想,就把「我」给忘了,气就出不来了。
气怎么出来的?就是有这个「我」。「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对
我?」
所以大家要找出来生气的根本,「贼王」在哪里,擒贼要先擒王啊。大家记不记
得前几天跟大家讲的几个故事?刘宽,有一天刚好乘着牛车,突然有一个同乡跑
过来说「这一头牛是我的」。刘宽呢,「好好好,你牵去吧,牵去吧」。他生不
生气?他没生气。那种情况下,一般我们生不生气?什么生气,揍他。「我的,
我驾了几年了,还说是你的!」你看,「我」出现了。「你怎么可以误认我的牛
?」人就是不顺自己的意会生气;或者骂我了,我不高兴了;侮辱我,我不高兴
了;你让我有损失了,我不高兴了--会起这些瞋恨心。所以你看刘宽没有「我
」,「你牵去吧。」
结果没几天,那个人他的牛找到了,发现误认人家的牛了,赶紧恭恭敬敬地把牛
送回去,然后很不好意思:「哎呀,大人,对不起对不起,我误认了。」假如刘
宽那个时候让他牵去之后心里面还有不舒服,就是藏了情绪了,他牛牵回来会怎
么样?就骂,骂一通,骂得很凶了。所以人心上绝对不要藏任何的情绪,不然迟
早会爆发。刘宽当下又是体恤那个人:「哎呀,这个牛长得很像,太正常,太常
见了,谢谢你还把我的牛送回来。」你看还给人家台阶下。
人家给你台阶了你就赶快下,不要人家给你脸,你不要脸,还在那生闷气,没事
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能包容,能宽恕,能恒顺,大事就化小。所以这个是
刘宽的风范。他为什么脾气这么好?他没有「我」,不是想自己而已,他都是想
到别人的处境。
包括他那个婢女,端着热羹来要给他喝,结果一不小心翻倒了,还泼在他的朝服
上面。要是一般人,想到「我」,「我」的衣服,「我」待会儿要上朝,火就来
了,都是「我」、「我」、「我」,一个接一个。可是刘宽马上想到的是:「你
的手烫到了没有?」衣服脏了再洗就好了嘛,这么生气干什么。而且他还体恤到
,这个婢女也是一片心意啊,端热汤过来。而人情绪一起来,往往体恤不到人家
本来的那一份对我们的善心、付出,只注意到她当下把事情搞砸的这个动作上,
然后就发脾气了。这样会把人家那一份善都给抹杀掉了。
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比方孩子看你回来,他高兴,赶紧去端一
杯水,结果端过来时走路太快了,不小心,「啪」,打碎了。当场我们假如发脾
气了,孩子那颗要服务母亲、恭敬母亲的心就被否定掉了。所以当下是能感觉到
孩子的心,然后先协助,先不要骂一通。把这个东西都赶紧收拾好,把这个茶杯
碎片都扫好,以免造成危险。然后对孩子讲:「刚刚你要给妈妈端茶,妈妈很感
动,但是做事情啊,要谨慎一点。」你很和颜悦色地跟孩子讲,他一定记忆非常
深刻。
所以人不能伏住脾气,最好的机会教育点就丧失掉了;都是情绪的一种发泄,那
整个家庭、团体氛围就很不好了。能止住情绪,当下心平气和应对,孩子就学到
了,从这一个事情当中,学到以后怎么样不再犯同样的问题,而且他还感觉到妈
妈修养很好。骂一通以后,留在孩子、留在同仁心中的,就是妈妈、领导脾气很
大而已,其它的一句也没记住。所以当下跟孩子讲「宽转弯,勿触棱」,「事勿
忙,忙多错」,「执虚器,如执盈」。在这个机会点上,孩子听到这些句子就会
领悟得非常深刻,就不容易忘了。好,我们止住脾气,才能真正借由这个机会给
予当事人最好的引导。
所以我们分析出来的,瞋恚,主要的还是这个「我」在作祟。不顺自己意了,或
者人家这么对我我不能接受、这么骂我我不能接受、这么要求我我不能接受,就
生气了--还是看自己看得很重。所以怎么样忍住瞋恚?最重要的是一个「忍」
字,要忍得住脾气。
那这个忍的功夫有几种。第一是「力忍」,硬是把它压下来。当场脾气快上来了
,实在受不了了,硬压也压不住了,怎么办?先离开现场。大家不要说「好啊,
历事炼心很重要」,结果那个境界已经扛不住了,还硬撑在那里,那就不好了。
你真的忍不住了,先离开现场为好。当下你就深呼吸一下,然后说「对不起,我
要上厕所」,赶紧去厕所,先发泄发泄没有关系,先把这个气排一排,稍微平和
一下再回到现场,这个是硬把它压下来。不过怕到时候压压压,火山爆发就麻烦
了。
再提升叫「忘忍」。人家恶意对我们,对我们不礼貌,不计较、包容,「算了算
了,没事没事,不要计较了」,这是忘忍,不放在心上。有一句俗话叫「公侯顶
上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就是肚量很大。大家一提到肚量,有没有想到
哪一个景象?「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人能修
养到这个境界,那就没有人能够让他生气了。诸位学长,希不希望过没有人能让
我们生气的日子?什么时候开始过?(答:现在。)嗯,你们真是自求多福,不
自讨苦吃,不自掘坟墓了。好,这个扩宽心量很重要,不要计较。
再来,「反忍」。人生气有时候就是傲慢,都觉得自己对,那个气焰越来越强,
「都是他错,理都在我这边」,火就上来了。《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因
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人肯反思说「这一件事情我还有哪些
不对」,一反省,火气就开始下降。其实俗话里面也提醒我们,「一个巴掌拍不
响」,一定是两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才会发生冲突。所以成语里面又告诉我们
「半斤八两」,还有「一般见识」,能够发生冲突,就是水平差不多,没有什么
好去指责别人的了。
所以你看,以前会教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要跟人家打架了,都不用问原因,先打
一顿,是不是?「你不要给我解释太多,你会跟人家打架,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人能够反思自己还是有不对的地方,心就慢慢平和下来了。我们时时要冷
静,不要让情况更恶化,这个很重要。
而且一个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子,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时时要想到给人好榜样看
。就像我们读的《孝经》:「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
可观」,一举一动,人家看了可以效法,「进退可度」。所以我们今天假如常常
发脾气,那人家都在看我们。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多了,道理也懂得比较多,我
们容易去看别人,却可能忽略了人家也在看我们。我们都希望家里的人赶快学,
家里的人有没有在看我们学得怎么样?有。我们到单位去,希望大家学,可是大
家都在看我们学得怎么样。
我记得我上次回去的时候,我父亲还跟我提到,他说,有一个人学传统文化,大
家都觉得不错,结果有一次在公司里发脾气,发完以后,同事在谈话当中都说:
「学那传统文化也不怎么样。」所以我爸爸赶紧来提醒我。真的,这会把人家的
信心都给断送掉。
发怒,在古代可能会杀了人家的命,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可是发怒,可能把人家
的慧命都给断送掉了,把人家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给断送掉了,严重性不亚于杀
了人家的命。因为断送了这个慧命,他要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可能都要很长时间
以后。所以我们面对他人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就像爱护一个婴儿一样,像《
大学》里讲的「如保赤子」。你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就怕他滑下去。就那一
份心,自己去做榜样,去引导别人学习传统文化。有这样的观照,有这样的柔软
,很多习气、脾气就容易伏下来。
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尤其夫妻关系有冲突了,可能对方有七分错,我们有三分
错。但是我们假如咬着他七分错,那他铁定咬我们三分错,然后就不可开交了。
这个时候我们只有三分错,我们还承认自己三分错,马上对方的惭愧心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反忍」很重要。甚至于是完全没有错还反省,那是至诚感人。所以
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不管人家是不是误会我们了,人家态度、情绪一来,我
们第一个反应:「啊,对不起。」包括走路,明明是人家撞我们,我们很习惯、
很自然了,「啊,对不起。」养成习惯,自然就提起来了。
别人撞我们,我们还说对不起,好不好?好啊!为什么?我假如不站那里,他就
撞不到嘛,凡事还是跟我们有点关系嘛。真正拿这些道理常常观照自己,「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就没有怒气了。跟自己有关的,先反省自己。
我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姐姐念高中。她有一天打电话给我爸爸:「爸,我
眼睛不舒服。」我爸很疼孩子的,「好,明天带你去看医生。」刚好我姐姐那个
时候是在补习班。为什么是在补习班呢?因为我姐姐大学联考没考好,然后我姐
姐说:「那我去读那个专科就好了。」结果我爸爸就给我姐讲:「你还是去考大
学吧。」因为我爸爸怕我姐姐以后没读大学,心里自卑,父母有时候都考虑得很
远啊!
那一天打了电话,我爸爸一放下电话,就很不安,心想那就现在去吧。马上给单
位请假,就赶到补习班,要接我姐姐去看眼睛。结果我爸爸一去,才知道我姐姐
那一天没去上课。哇,怎么孩子没有在补习班读书?发现情况了,我爸爸还心平
气和地问我姐:「女儿,你是去哪里了?」我姐姐一看很没面子,恼羞成怒了-
-所以这个怒里面还有一个恼羞成怒,好面子也会生气哦。她马上就跟我爸讲:
「我本来就不想补习嘛,偏偏要我考大学!」我爸的一片心意还被她骂,哦,你
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爸是为她设想,她还骂我父亲。
结果骂完了,我跟我二姐在那里战战兢兢,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没
多久,我爸把我们两个找去了。我心跳加速,「咚咚咚」。突然我爸就对我跟我
二姐讲:「你们觉得,爸还有哪里做得不好,你们给爸提出来。」哇,那个当下
,我跟我二姐两个人互相看一看,心领神会,对父亲无尽地崇敬啊,觉得父亲的
修养太好了!
我们从小都觉得,能被父母生下来是最大的福气了。我们家虽然不是很富有,但
是父母对我们非常爱护,家里又很和谐,常常同学到我们家里来,「哎哟,当你
爸的孩子真好」;我爸又很好客,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都已经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
人了。结果父亲经过这一件事情,还觉得是不是他还有哪一些做得不好,又主动
地让我们提出来,所以那一幕,一辈子都忘不了。父亲没有任何的错,都能够反
观「我是不是还有错」,赢得孩子对他深深的佩服。这个是「反忍」。
还有「观忍」、「喜忍」、「慈忍」。这个「观」其实就是用宇宙人生的道理来
观照自己:我之前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才会这样对我。我们确实是做了一些让
他很不舒服的事情,我们自己忽略掉了,他才发脾气。
我们前面跟大家讨论到,物质剎那变化,我们的这些情绪、心理反应,也是剎那
变化,它不是真的。他发完脾气,待会儿就好了,你不要跟他计较。比方说我们
看电影,它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我们是否能分辨得出来它不一样?可能就
被这个景象给骗住了,觉得真的有东西,其实没有。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
我们人是一秒钟换多少张底片?一千两百八十兆张底片。统统是剎那之间就不见
的东西了,你何必当真呢?何必计较呢?
所以人能常常这样去观照,就不会这么样计较、这么样当真了。他说他恨你,假
的,别当真,过两天就好了;他说他爱你,也是假的,别当真,当真你麻烦就大
了。有没有道理?他说他爱你,你就陷在里面了,到最后他不如你所愿,你就痛
苦万分了。所以人这些爱啊、情啊、生气啊,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变化莫测的,你
别把它太当真了,要懂得放下。当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要拿出真
心来,别人是不是真心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要是真心才好。
而人真正要有真心去爱人,除非他把这些习气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些
习气不放下,真心、真诚的心是起不来的。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我们有没有真
情、真义、真爱。「欲爱人者先自爱」,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爱得了人,而懂得把
这些习气去掉叫自爱。去掉以后他的真心自然显现,就能去爱人。好,这个是我
们怎么忍住脾气的第四个方法,「观忍」,用道理去观照。
再来,「喜忍」,欢喜接受考验。考卷来了,他要试试看我的功夫到哪里。「哇
,他骂我了」,好事还是坏事?第一个,他是考验我修养到哪里。人能想通了,
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坏事,都是来成就自己的。我们以前有很多对不住人家的地方
,现在人家跟我们发脾气,我们完全心平气和,这些结、怨就解掉了。好,这是
喜忍。
再来是「慈忍」,慈悲心去对待别人。今天他对我们发脾气了,我们很不忍心他
被脾气、被欲望给控制住了,这个就是慈悲了。念念为对方着想,气就上不来了
。我们刚刚讨论的,其实生气都是因为有这个我执,有这个「我」才会生气。念
念为他着想了,看到一个人生气,怕他身体不好,赶紧让他消消气。所以《弟子
规》里面讲到「父母责,须顺承」,孝子看到父母生气了,赶紧恭恭敬敬的,希
望父母的气不要再变大了,赶紧让他消消气,都是念念为对方着想的心。
有一个媳妇,她婆婆骂她,有时候还误会她,然后她先生看到了,心理上还是蛮
为她抱屈的。这一对夫妻很有意思,先生上去发言,就说:「我这一辈子最幸运
的就是娶到我太太。」结果那太太上去了,就说:「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嫁
给我先生。」大家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个气氛?互相欣赏、互相感恩。结果这个先
生就讲了:「有时候我母亲误会了我太太,她在被责骂的时候,我都觉得她很委
屈。」结果他太太就讲了,她不委屈,因为她觉得婆婆脾气上来了,假如她再回
嘴,可能婆婆会更生气,会伤了她的身体,所以她赶紧更加恭顺,甚至于是先承
认错误:「我错了。」先道歉,慢慢的,婆婆脾气就下来了。
而且假如是误会了,被骂一顿,等事情澄清了,可能婆婆会更加地佩服、感念这
个媳妇的德行,是吧?但是误会了,我们又回嘴,到时候面子放不下,那很多事
情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心结。所以忍得住情绪还是很重要。这个是我们讲到的六个
能忍住脾气的方法。
刚刚跟大家讲的是「瞋」,接着我们讲的是「痴」。《大学》里面讲:「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理的人就不愚痴了。所以能了解事物
的本末,事物发展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个就是不愚痴了。记得上一次跟大
家提到,什么才是根本,我们之前谈到很多本的概念,我们再复习一遍,
人生什么是根本?孝是根本。
再来,德是根本。我们每天读《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这个是「德者本也」,德是本。
还有没有?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还有没有?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
还有一个答案没出来,昨天刘总的课你们没注意听啊。女教是根本,是吧?昨天
我好像记得一句话,「教好了一个男人就是教好了一个人,教好了一个女人就是
教好了一个民族」,是吧。所以「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谈到教育,女教是根本,童蒙养正是根本。「三岁看八十」,所以从小养成好
的人格,这个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
还有没有?五伦是根本。父子有亲是根本。
就教育来讲,善心是根本。我们时时都能从根本去思维,就不会在枝末打转。包
括教育里面,环境教育是根本,一个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孔子说: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你要找到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孟母三迁,
她就是搬到一个好的环境去熏陶。
台湾整理了一个《青年十二守则》,也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我们跟大家交流一下

「和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民族文化要
复兴,得要有忠勇的气概出来。忠是尽心尽力,勇是勇于承担,还有勇于改过。
我们自己好了,才能给人好的影响,所以「知耻近乎勇」,很有味道,知耻就是
改过。
「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事之本。礼节为治世之本。」我
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都是做人处世最重要的根本所在。
我们看,「礼节为治世之本」。今天孩子懂得怎么接待客人,这个都是在形成他
做事的能力。《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负责一些工作,负责接待
,形成了做人做事的能力,这个能力还可以用到怎么去治理一个地区的人民。尤
其以前是大家族,几百口人在一起,那就更磨炼他应对进退的能力了。
我背这六条是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去背的。另外六条是:「服从为
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助人为快乐之
本。勤俭为服务之本。」
我们看,其实这一段话、这些教诲都非常重要。比方说,我们现在希望去利益人
,首先你要有学问,自己连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了,怎么去利人。然后,「助人
为快乐之本」,人生的价值是以服务为目的。可是我们要去助人,要去服务人,
又不勤劳,又不节俭,就服务不好人。不节俭,你到哪一个团体、单位去,都是
给人家乱花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勤劳,人家常常叫你做事,好像求爷爷
告奶奶,那怎么服务人?不给人家添麻烦就很好了,是吧?勤奋节俭的人才能真
正服务好人,才能真正利益得了团体。所以大家看,那个花钱大手大脚的,那种
人不能用。
而且要有恒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有恒为成功之本」。
而且在团体里面,首先要懂得服从,有大局观。你到一个团体里面,都要别人顺
着你的意思去做,那就添乱了。一个人要做好的领导,首先他是一个好的下属。
一个好的下属,首先一定懂得服从。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像多头马车一样,那
到底往哪里走?所以,下属一开始应该要懂得配合,懂得服从。这个很重要。
假如领导不对,你可以劝谏,但是不可以在底下批评领导、批评团体,这个都是
大忌。纵使决策不妥当,先服从。你该建议的建议完了,你也不要强求。等事情
一印证,确实你讲的话对,那领导对你信任,对你的见识慢慢地就认同了。我们
赢得别人的信任,它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够强求马上就要听我们的。
当然,比方说你提的意见确实对,结果如你所料,他们出状况了,这个时候你要
不要说「你看,你们当初就是不听我的,活该」?那这么讲也不行。那领导一定
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明天不用来了。」所以为什么说,要委曲求全,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屈
志老成。很多团体里面的事情,不可能事事都如己意啊,要懂得忍住自己的脾气
,有时候还要恒顺一下,服从一下。
除非是这一件事情会把整个团体给毁掉,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候,就要像《
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太严重的时候,你不得不坚持了,那你就赶
紧大哭,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
这个唐太宗有用过。他父亲决定军队要怎么走,他觉得这一去铁定全军覆没,可
是他父亲又不听他的,他就在军营外「哇哇」大哭起来,后来他父亲看他这个样
子就有所调整。那个是会全军覆没的时候,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你们不要每
天用,不然那就麻烦了。
我们再看,一个人没有信义,他的事业是不可能做得长久的。这个是十二守则,
这个都是本。我们明理之后,这个「痴」能够对治。
另外还有一个习气,是「慢」,傲慢。这个傲慢,不知不觉就来了,你不跟他sa
yhello(打招呼),它也会来。你比方说《弟子规》说的「勿谄富,勿骄贫」,
奇怪了,有钱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没钱的人;有地位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人
家没地位的;长得好看了,双眼皮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单眼皮了。告诉大家我
是内双,不要误会。有时候你觉得人家没有,说不定人家真有,是吧?你不要太
嚣张。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因为我长得跟我母亲比较像,有
一次我回外婆家,我母亲就给我外婆讲,「啊,这个礼旭比较像我们这边,你看
,眼睛……」就说我比较像我妈妈这边,外公外婆这边。我外婆讲了一句话让我
很震撼,我外婆说:「哪有,人家鼻子很挺啊。」就是我的五官里面,只有鼻子
像我爸,其它的都像我妈。我外婆那时候就是马上说,人家的鼻子很挺,像他爸
。哦,那一点都没有那种傲慢,马上都……觉得好像称赞自己诚惶诚恐,「没有
没有,人家好,人家好。」所以我从我外婆身上体会到很多人生的态度。
我外婆到我们家是十支手指头数得出来的,都是不好意思,怕给人家亲家添麻烦
,特别厚道,都坐一下就走了,连吃饭都不愿意打扰。结果每一次我外婆来了,
跟我奶奶牵着,两个老人就开始寒暄谈话。然后我外婆就跟我奶奶讲:「哎呀,
我这个女儿不好,嘴巴不甜,动作慢……」就从那个进门到坐下这个过程当中,
一直在说我妈妈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在旁边都觉得怎么这么奇怪,自己在讲
自己女儿不好。结果当她们两个老人坐下来了,我才知道个中的学问。当坐下来
的时候,我奶奶就开始说,哎呀,这个媳妇哪里好、哪里好。所以不好要自己讲
,把好留给别人讲。
但一般人,这个傲慢很容易起来。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一些情况,人容易傲慢?
学历高容易傲慢,口才好容易傲慢,才能好容易傲慢,经验多容易傲慢,年纪大
容易傲慢,是吧?还有吗?(答:钱多会傲慢。)钱多,对对对。你看,人外在
条件好了,就容易傲慢了。这个稍不谨慎,时时都容易被邪气给干扰。甚至有一
个人被关进监狱里面去了,他已经关了五年了,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新的犯人进来
,跟他关同一间,他一看那个人快要进来了,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体,趾高气扬
,那个人一进来,「我告诉你哦,我已经关五年了哦。」你看,他还觉得他资历
比较深,其实那是丢脸的事情,甚至都傲慢起来了。现在更扯的是,干坏事还傲
慢,是吧?女朋友交好几个,伤天害理,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这个「慢」
得要对治才好。
而我们比较常犯的,就是经验有了,就拿着这个经验去衡量别人、去要求别人,
这个是比较不容易察觉的。给别人建议,不是拿着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去扣在别
人的身上。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经历跟他一不一样?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条件
不同,外在物质条件,包括当事人的年龄、经验都不同。所以人在领受一个经验
的时候,整个客观状况要认真考虑。而给人建议的时候,必须置身于其中,就好
像你就是当事人,这样给人家的建议才贴切。所以做事情要常常能有心境上觉得
自己是旁观者、给人建议的时候自己是当局者的这种态度。
我记得有一次,卢叔叔的两个孩子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我们坐在一起检
讨,总结经验。结果卢叔叔就请其中一位大姐姐说话,「你就小弟弟、小妹妹这
一次办的活动,给他们一些建议吧。」那个大姐姐是台湾大学毕业的,又在大公
司待过,结果她就开始讲,哪里不好哪里不好哪里不好,讲了很久。这个小弟弟
小妹妹刚忙完,结果连点肯定都没有,劈里啪啦就是一顿批评,然后他们的头整
个都垂下去了,抬不起头来了。我在旁边也感觉那个气氛不大对劲。
后来这个大姐姐讲完,卢叔叔就说道:「你刚刚所有的要求、提的意见,都是你
大公司所具备的条件,所以你这样给人建议是不客观的。你不能因为你那些条件
、那些经验,然后就扣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那他们有什么条件?他们那些条件
比起你差太多了。所以他们有现在这些条件,能做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你看
到了没有?」
所以有时候经验主义,那个傲慢就上来了,不能体恤别人的难处跟难得,这样我
们去给人建议可能就不是很妥当了。好,我们了解到,这个傲慢时时都会出现,
就更要谨慎,不可放纵自己的慢心。
而且,我们今天能把什么事情完成,那要靠祖宗的福荫、靠圣贤的智慧、靠众人
的付出。多少义工、多少同仁的投入,才能把事做成!我们可不能觉得是我的功
劳,那就麻烦了。人常常也会自以为有功,去争功,就不对了。
所以颜回为什么被孔子称赞?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孔子对他好学的评价不
是说他每天二十四小时看书,孔子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能放下这些习气
才是真好学、真学问。
「不迁怒」,瞋恚心能伏得住。今天要发怒了,马上觉得不对了,马上转过来,
这是不迁怒。今天这个人做得不对,我们起了情绪了,绝不会把这个情绪再带给
其它的人。有时候我们在单位里面生了气,那个火药味还拿回家里去,这个都不
妥当了。再来,「不贰过」,就是错不再犯,能记取这个教训。
而颜回自己也说,他是「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无施劳」就是不邀功的态度
。他知道成就一件事情是众缘和合,太多人的付出,而且他觉得那个是他的道义
,他心上绝对没有功,甚至于是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比方一件事情让我们做,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八分,
可是我们却只有做到四分。我只是做到四分,那我对这一件事情有没有功?还是
有过?自己很有可能还沾沾自喜,我做了这四分功。这一件事情,我假如没有这
些习气的作用、没有判断错误、没有决策错误,可以做到八分,这个叫做随缘、
尽心尽力。可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甚至于贪瞋痴慢还常常起作用
,还造成失和,人与人之间不舒服,事情只做成了四分。我们常常这么想,就觉
得战战兢兢,不敢邀功,就不可能还觉得这四分是自己的功劳了。
孔子对学生也是抓住很多机会教育点。有一次,孔子跟学生到了鲁国的太庙。在
参观的时候,看到一个器皿,那个器皿叫「欹器」。孔子学识很渊博,他听到介
绍的人说这个是「欹器」,他就问,是不是那个装进的水适中,「中则正」;装
的水太少了,「虚则欹」,就是歪了;「满则覆」,装得太满了,它就倒了,翻
掉了的东西?那个介绍的人说:「对对对,就是这个东西,欹器。」孔子就感叹
:「哪有自满而不倾覆的,不失败的呢?」自满一定会这样的!
结果这个子路马上就问:「夫子,那有没有可以一直保持满而不倒的?」孔子说
有,「挹而损之」。这个「挹」,其实就是伏住自己的傲慢,然后懂得谦退,懂
得自我嘲讽,或者自我察觉不足。谦退,这样才能不满出来,不倾倒,不自以为
是。
这些贤者他们问问题很有味道,他一定要问到下手处怎么做。子路又问,既然要
损,「损之有道乎?」怎么损,其实就是怎么谦退了。孔子马上讲:「高而能下
,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
,明而能暗。」
地位高,但是常常能下人。道德、财富很满,但是却能够虚怀若谷。富贵能节俭
,这样才能保持,不然就要倾覆了。贵而能卑下,不仗势欺人,不然祸就来了。
智而能愚,有智慧,能收敛光芒,大智若愚。勇而能怯,这个勇当中有怯,才不
会因莽撞把事情给搞砸了。所以有大勇的人,他是谨慎的,不是鲁莽的,这个勇
不是匹夫之勇。
所以刚好有一次,孔子讲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就是
对着颜回讲:「假如有人用我们,我们一定把大道给推行开来;没有人用我们,
我们也自得其乐,不会埋怨不会抱怨,不会怀才不遇。颜回,我们两个有这样的
心态。」
结果这个话讲完了,子路在旁边就说--可能稍微有点吃醋,子路也很直率。子
路马上跟孔子讲,夫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夫子啊,你假如当三军的统帅,
你要找哪个学生陪你一起去?夫子马上抓住机会点,「暴虎冯河……吾不与也」
,我绝对不带那个赤手打老虎,然后赤手过大河的人,因为那个都很危险,那是
匹夫之勇,我不带这种人。
但是大家要了解,孔子这么直接点他的问题,代表他非常信任子路:子路不会批
评一句话,「哼,不跟你好了」,他不是这种弟子。所以你看师父常常讲,李炳
南老师对学生,真想跟着学的,有打有骂;然后那个不是真心要学的,都对他很
客气,「不错了,很好了」,因为怕骂了以后他就跟你结怨了,不能骂。所以子
路跟孔子那个对话,其实是非常高度的信任。然后孔子接着又提醒他,我会带怎
么样的人呢?「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是有睿智的;面临事情,他很谨
慎地去考虑周详。《中庸》里面也一直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
这个是「勇而能怯」。
「辩而能讷」,虽然很有辩才,但是不好为人师,这个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在乡
里面,话很少,人家还觉得孔子不大会讲话。可是孔子一到朝廷之上,辩才无碍
,只要是为人民谋福祉,都可以把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可是为什么在家乡不是很
多话?家乡有很多是他的邻居,很多是他的长辈啊,哪有在长辈面前都滔滔不绝
地讲道理的呢?所以《弟子规》说「对尊长,勿见能」,这个都是很有道理,而
且是自然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而且说实在的,真正能让所有的人佩服、所有的人接受的,并不是口才,而是真
正把道理做出来。所以「穷天下之辩」,不是你讲得多好,你真正都做出来了,
那个就是为人演说,你演的同时就在说了。而这个「讷」的人,就是默默地去做
,赶紧把事情做好,不急着去炫耀。所以这个是「辩而能讷」。
再来,「博而能浅」。学问很广博,但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自满。而且说
实在的,真正广博之人,他的心里真的会觉得自己太肤浅,为什么?越学越觉得
自己的不足。这不是装出来的,真的是博,而后觉得自己浅薄。这个历代有学问
的人给我们做了榜样。李叔同先生,也即弘一大师,这么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老人家晚年说自己「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学问越深,越察自己
的不足。印光大师,号「常惭愧僧」,祖师的风范时时提醒我们,绝不可傲慢,
要常惭愧、常谦退。
再看「明而能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很有智慧,但是也给别人留余地,该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他懂,不太苛刻对人。所以这个是孔子刚好借由欹器
,给弟子们讲到了怎么样懂得不傲慢、谦退的道理。
这一节课,这个「慢」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二?一?年五月十二日
课程研讨(九)
蔡老师:大家好!
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
,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想做一个调整,就是礼拜一跟
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礼拜二跟礼拜四就重看一遍上一节课的带子,就
是再听一遍。有什么问题,都礼拜一跟礼拜三再来讨论,好不好?
因为一般来讲,一个半小时下来,能记得三四成算很厉害了,所以再听一遍应该
还是会从上一节课获得一些内容,可能还会说「哦,上一节课没听到这个重点」
,或者是体会没那么深,所以对熏习还是会有帮助。
我们来看一篇刚刚讲的故事,是《古文读本》里面的,大家看一下原文。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
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
:「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
「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
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
,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
自损而终,故益。』」(《说苑?敬慎》)
孔子参观周朝的太庙,里面有欹器,孔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盖为右坐
之器。」就是在天子坐的右边放的一个器皿。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觉得到,古代的
这些领导者、天子、高位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战战兢兢的态度,生怕自己没有在
道上,没有在正念上,都会希望大臣给他提意见,甚至于他的装饰品、他的用具
都尽量能提醒他提起正念。《大学》里面讲:「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那个就是他每天洗脸用的盆子,他每天都看,就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

那这个「右坐之器」,就是天子常常看着它提醒自己:不可以傲慢,要谦退。所
以孔子说了,「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自满了,太满了,就要倾覆掉了。
所以孔子就这个傲慢特别提醒我们这些学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有周公的才华,但是他却骄傲而且「吝」,这个「吝」,就
是知道的学问、智慧、经验不告诉别人。其实这个跟骄傲也很有关系了,就不希
望人家比他好,不希望人家比他高,所以有什么好的东西、好的经验都不告诉人
家,甚至于是,看到人家摔倒了、失败了,还挺高兴的。「使骄且吝,其余不足
观也已」,就是人有骄傲了,又吝啬自己的经验不去告诉别人,这个人一定骄傲
,会去压到别人,甚至于会产生嫉妒,去障碍别人。
《大学》里面有一篇讲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人之
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这是肚量很大很谦退,很会欣赏别
人的好。但是另外一面就是,「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家有才华了,嫉妒
他破坏他;「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人家崇尚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反
而去破坏,让人家学不成,这样的人就会把整个团体给搅乱了。
所以这个骄傲,孔子讲这是非常严重的习性。所以要用人一定要用谦退的人,谦
退,他的存心就是给别人留余地。我们说礼让、忍让,今天我们也讲到脾气,这
个要懂得忍。人与人守礼,处处都恭敬别人,这叫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那
人懂得时时礼让,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忍让,能忍得住,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化解对立、化解冲突,都能化掉了。
而且能保持好彼此的关系,有这个很重要的好处。我们俗话常说,「忍得一时之
气,免得百日之忧」。有时候一个怒气忍不住了,得罪人了,就担心老半天了,
甚至于是把很宝贵的关系给毁掉了。我们看,很多兄弟姐妹就因为发了一场脾气
,十年都不讲话。十年的老朋友,一个言语不谨慎,「三年交情,一语寒心,温
情尽消」。所以必须忍得住脾气,脾气不好,那后果很难收拾哦。这几句话我们
常常提醒自己,感觉到后果很严重,就慢慢地谨慎起来了。
所以孔子也告诉我们,「忿思难」。人要发脾气的时候,要思考、观照,发出来
很难收拾,很难弥补,很难挽回。考虑到后果,就更能观照,不只是脾气不能发
,稍微有点情绪都要懂得调伏它。凡事都要「禁于未发」,在还没有发展的时候
就要懂得把这些习气给调伏,不要等到它已经很严重了,要压都压不下去了。
而谦让、谦虚的态度就是给别人留余地。当我们在炫耀自己外在的种种条件、成
就的时候,就会让人家很难堪,很无地自容。谦让的人给别人留余地,慢慢地会
成为替别人设想的人。所以礼让、忍让、谦让,这个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是非常重要的修养。
所以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欹」,是「漆」这个念法
,「中则正,有之乎?」这个守庙的人说,「然。」来,我们接下来把它读完。
预备起: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
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
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
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
损而终,故益。』」
好,谢谢!
我们看,孔子抓住这个机会点,来,赶紧拿水来,试试看。现场做,大家一定都
记住,不会忘记。果不其然,满而覆,中而正,虚而欹。「孔子喟然叹曰」,就
叹了一口气说,哎呀,哪有自满而不倾覆,不失败的呢?
子路马上说,那有没有可以持满的方法呢?孔子说:「你假如要一直保持这个持
满的状态啊,那得要不断地调伏傲慢,能够谦退,自损。」子路说:「那怎么损
呢?」孔子就讲了后面这一段话。所以,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就懂得谦退,就会
「损而不极」,「极」就是太满了,太过了,太自大了,就不至于会这样了。所
以能够守住这个道理的,是德行很高的人才能达得到。
所以六十四卦里面告诉我们,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了。所以「《
易》曰:不损而益之」,不懂得谦退,不懂得自损,「益」就是说还要继续增加
,还要继续张扬的话,那就会损了,「故损」。「自损而终」,自己都懂得惭愧
,自己懂得自我卑退,终身都保持这个谦退的态度,这个人会得大利益。所以「
满招损,谦受益」,《书经》这句话就跟《易经》里面的这个义理完全相应了。
我们这几天刚好讲的都是怎么样调伏贪、瞋、痴、慢的功夫。关于这个贪,《德
育古鉴》讲到有几个贪财最后是什么结果的。这个故事刚好有跟大家讲过。「定
远狄令」,定远这个地方的狄县令,「有富翁死,而其妻掌家,所遗数万金,叔
欲之」,这个叔就是他的弟弟,想要抢夺。不给他,他就去找这个县太爷,这个
狄令。「使人密嘱曰」,秘密告诉他,你帮我找她要钱,吞了她的财产,吞了我
跟你分一半,「追得若干,愿与中分」。狄县令立刻拘拿了他的嫂子,然后「严
刑考讯,悉追出之」。结果呢,「狄果得其半焉。其妇积恨而死。后狄罢归」,
他回到家乡去了,「一日昼寝」,刚好白天睡觉的时候,忽然见到那个死掉的妇
人「持一小团鱼」,挂在他的床上,「倏然不见」,就不见了。没有多久,他就
遍身长疽,「疽」就是恶疮,开始长了。那个疽的形状,就跟她提来的团鱼(就
是甲鱼),差不多。然后用手「按之」,「头足俱动」。
古代有一个公案,汉朝七国之乱,大家听过没有?汉朝有「文景之治」,但是文
景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七国之乱。晁错建议把诸侯的权力慢慢削弱掉,变成中央集
权,结果要削的时候,这七国就作乱,打起来了。然后,因为建议把七国的权力
削掉的是晁错,袁盎就说:「是晁错建议的,这个诸侯打过来了,把晁错杀了他
们就不打了。」结果就真的把晁错这个大臣给杀了。七国打不打?打啦,「醉翁
之意不在酒」,人那个贪心起来的时候,就很难制止了。因为是袁盎建议的,所
以晁错为了报袁盎这个仇,足足跟了他十辈子,跟到了唐朝,袁盎做了悟达国师
。这个在历史当中都可以考据得出来的。
哇,你看人那个怨气!冤家宜解不宜结啊!结了怨,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所
以人做事,不要做到让人家恨得牙痒痒的,那个都是在损德。晁错追了十世,因
为袁盎是读书人啊,后来又有修行,旁边都有护法保护,十辈子他都报不了仇。
到了唐朝,这个袁盎做了国师,更报不了仇。有一天,皇帝很赞叹这个国师,就
送了他一个檀香做的宝座。结果这个悟达国师一坐上去,哎呀,挺舒服的。他觉
得他是国师,皇帝又这么尊敬他,傲慢就起来了。结果傲慢起来,旁边护法就不
见了,走了。「哎呀,这个人没有道心」,就走了。一走,晁错的冤魂就附在袁
盎的脚上,脚就生了疮了,这个在历史当中叫「人面疮」,就是那个疮长得像一
个人的头,然后就痛得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在地上打滚啊,后来就差不多快死了

后来他突然想起当初他在大西北那个地方,曾经有一个老人病得很严重,全身溃
烂,这个悟达国师不简单,用嘴巴去吸他的脓,把他治疗好了。结果这个老人就
跟他讲了,你以后假如有遇到什么劫难,到这个地方来找我。诸位学长,你们有
没有遇过全身溃烂的老人?没有哦。可能就是高人要来考试哦,看我们的慈悲心
够不够。结果后来他去找这个老人了,这个老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叫迦诺
迦尊者。他已经看到他以后会遇到这个劫难了,所以他来找他,就跟他讲,「你
十世以前在汉朝,你就是袁盎,你杀了晁错,他这个冤魂追了十世过来了。」后
来这个迦诺迦尊者给他们晓以大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冤家宜解,不宜再
结冤仇了。」当然迦诺迦尊者有德行啊,就感化了这个晁错的冤魂。这一个典故
在佛门编成了一本忏仪,叫做「慈悲三昧水忏」,就是记载了这个公案,迦诺迦
尊者怎么劝化晁错跟袁盎的这个冤结,把它化掉了。
长人面疮不仅仅是在唐朝哦,在台湾我亲眼看到了一个女子,她脸上长了一个瘤
,那个瘤就是一个人的样子。这个女士她二十几岁就长了这个人面疮,那个瘤比
她的头还大。结果她有一天做梦,就梦到有一个老太太说:「你还我儿子的命来
,还我儿子的命来。」她说:「我这么年轻,我又没有害过人家的命。」她话才
说到这里,就回到了清朝。她跟一个男子谈感情,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男子,那个
男子想不开自杀了。所以那个老太太就找她讨还他儿子的性命。有时候想,这么
年轻怎么会患这么严重的病,想都想不明白,所以人不能跟人结怨啊。这个是台
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西方人也是这样,真的就一个脸长在他
脸上。
好,我们回到「定远狄令」的故事,继续往下看。这里「遍身生疽,如团鱼状。
以手按之,头足俱动,痛彻骨髓。昼夜号呼,踰年而死」,隔一年就死了。他的
「五子七孙,皆生此疽,相继而亡。止一孙仅免」,而「无立锥之地矣」。
所以《易经》告诉我们,「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
其妻子家口以当之」,你自己死了之后,连家里的人都要来还这个债,殃及家人
跟子孙。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绍兴府一个布政使,官也不小了。「巧于贪饕」,就是
贪污了。「积财至数十万,及败官归」,可能被免职了,回来了。但是贪了很多
钱,「买良田千顷,富甲一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一个郡是最富有的。
「其祖父屡见梦」,你看祖先跟我们真的是一体的,都来提醒我们了。他祖父说
道:「你赶紧要改过了,不然要派人来收拾你了,你这个罪业太严重了。」「冥
谴将及」了,阎罗王这边的将士要过来了。他都不相信,「弗信」。
「有一子一孙,纵欲嫖赌」,「殀死」。这个布政使「寻染瘫痪」,就半身不遂
了。然后,子孙都死了。「子媳孙妇」,又不守妇节,「颇着丑声」。所有的亲
戚「利其有者」,就是有利可图了,然后就趋之若鹜,靠近他,然后夺取他的钱
财。因为他瘫痪了,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些事情的发生,这个是痛不欲生了。身体
痛苦了,而且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掠夺他的财产。
所以「垂死」,就是快要死的时候了,「家已罄矣」,这个「罄」就是空掉了,
就完全败光了。「临危」,就临终以前,忽然「张目大呼曰」--我们有一句成
语叫做回光返照,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官至布政不小,田至十万不
少,我手中置,我手中了。」说完就死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横取人财」,这个果报这么惨。那不是把钱还回去而已啊
,是断子绝孙的果报。所以人对钱财一定不能起贪念。
好,我们接着来探讨几个问题。
怎么才能学好文言文?
先背五十篇。熟能生巧,熟悉了就好。而且要抱着感恩心去学。还有要抱着「人
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
必强。」所以告诉大家,能把文言文、能把学问学好,不是聪明的人,而是有恒
心的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聪明的人很少有大成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小
时了了,大未必佳」,「少年得志大不幸」。
清朝当官做学问首屈一指的,是曾国藩先生。曾国藩先生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
背一篇文章,背呀背呀背呀,结果刚好那一天他们家来了个小偷,躲在梁上等他
去睡觉。结果他因为那篇文章背不下来,他就一直背一直背,不知道重复了多少
遍,都到深夜了,那个小偷真的受不了了,就跳下来了,把那篇文章背了一次给
他听,「像你这么笨的,不要读书了」,就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看,
曾国藩先生素质不高,连小偷都比他高,可是人家为什么最后这么有成就?没别
的,恒心。所以你看,曾国藩先生说:「养生跟求学问,都是这个『恒』啊,有
恒心,就能办到。」他很有恒心哦,每天散步三千步。
而且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曾子,孔子说他是「参也鲁
」,曾子算是比较鲁钝,不是那个很聪慧的,可是曾子是宗圣哦,得孔子的心法
,传下来了。所以有高成就不一定要聪明,大家不要挂碍。只要有「若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决心跟恒心,一定会有成就。
下一个问题。
对正体字不太熟悉的我们,又该如何下手,才可以确实体会文字其中的含义?
我们先读这些我们挑出来的跟五伦八德相应的文章,我们也从这些文章当中体会
这些义理,提升自己的道德。至于文字的含义,您假如要研究文字,那就要深入
《说文解字》。大家不要担心,我们现在最重要是贯通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
个是现在劝老百姓最重要的学问。现在不是赶紧去讲《说文解字》的时候,不要
着急。
大陆有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有一位学问很好的彭教授,他这个东西快
出来了。他讲《说文解字》讲得很好,到时候大家要学,别操心。
下一个问题。
通过几天学习,听了刘芳总裁的分享,觉得自己的差距越来越大,不知不觉就上
火了,信心又不足了,这是为什么?怎么办?
问得好。为什么?太着急了。然后对自己信心还是不够,所以罚你把「勿自暴,
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五十遍,要把这句话念在心上。颜回好学有一个态
度非常可贵,就是坚信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他不怀疑孔夫子给他讲的这个真相
。所以颜夫子有一句名言,叫「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是
颜夫子强调的,后来孟子也有讲。所以告诉大家,孔子不会骗人,孟子不会骗人
,要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只想着,如何克服、如何做到,绝不想自己做不到。这
个信念我们要时时能提得起来。
明白差距是好事啊,就知道怎么努力了嘛。不要明白差距反而上火了,就不好了
。所以人要理智,要转到正念上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而且听我们刘芳老师讲的,就要效法她的柔顺,效法她的礼敬,效法她的善巧方
便这些心境,效法她时时欣赏、感激家人的好。这个都是自己可以马上来效法的
。所以我们也时时提醒自己「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下一个问题。
在这里学习完回家之后,我可能不能上台讲课,可能得做外围护持,我又很喜欢
读《大学》、《论语》这些古文,请问我回去继续做好护持工作,可不可以多看
一些古文?有人说,这样学习会太杂了,请老师给予一些意见。
大家给他一些意见吧。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好学是好事。而我们其实不管做
讲学还是行政工作,精进一定要保持。真的,依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你不读经
不听经,就打妄想,就退了。所以要保持精进学习,不懈怠,一有时间就听经,
一有时间就看书。当然,假如是听经,最好还是一段时间专注听一套经。这个时
间就听《弟子规》,这个时间就听《了凡四训》,专注听,才比较会有新的体悟
。因为我们学得很多,人的那个惯性又起来了,就又变成学知识了。
诸位学长我们冷静一下,我们十几年,从幼儿园读到大学,记了这么多的书跟句
子,请问大家,哪一句利益了你的人生,时时提醒鞭策我们?大家有没有?哪一
句?真的没有?(答: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位高学长,请受小弟一拜。
我只记了一句,「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那个是在写作文的时候
才用上去的。到底这句话对我人生有什么启示?没有。所以我们是学儒,不是儒
学,不是搞学术研究,不是记一大堆知识,而是让每一句教诲都能融入我们的心
灵,这叫「消归自性」,就是跟我们的心灵融成一体。用这样的心境去学,学一
句都有很大的受用。
所以您喜欢看这些古文,看着看着也要消归自性。您读着《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读着读着私心要放下哦。「选贤与能」,时时为团体
发掘人才。「讲信修睦」,我有没有在生活、工作当中落实。所以我们读书,确
实是每一句要读到心里面去,拳拳服膺在心上,这样就好。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得不得力,应该要问自己。我这么学了觉得心乱了,那
就要调整,不要一下学得太多太杂。专一点,会比较容易吸收跟提升自己的境界

下一个问题。
我们不贪财、色、名、食、睡,欲望减少,清净心现前,智能增长。可是往往在
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又沾染上了,学习当中不进则退而不自知。请问老师
,如何察觉不知不觉?
好,诸位学长,怎么让自己在一切境界当中不会不知不觉染上这些习气?用什么
方法能够不沾染?或者能及时发觉,「哎呀,染上了」,赶快拍一拍?(答:吾
日三省吾身。)很好,还有没有?(答:早晚读《弟子规》一遍。)早上提醒自
己,晚上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过失,有没有沾染。
再来,善友为依很重要,依众靠众。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自己沾染了,那好朋友
是旁观者清啊,他容易看到,可以提醒我们。当然,我们得先有「闻誉恐,闻过
欣」的心态,人家就很愿意提醒我们。
再来,很重要一点,就是平常心就清净,就不容易染,警觉性高。所以我们还是
强调,平时如战时。境界还没来,心就要保持清净,不要有太多的妄想、杂念。
平常还是多念「明明德」,保持正念,时时不要再让这些妄想杂念上来。就像湖
水很平静,一起什么小波浪,马上就察觉。
下一个问题。
格言上说,「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如果都不知道自己轻浮,又何以
学稳重?不知道急躁,又何以学缓慢?今天老师也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
,请问我们如何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心而不偏?如何正确和有效地观自己的心?
其实很重要的,还是要保持时时都观照自己这一颗心,「善观己心」。而人的这
个觉照的能力、警觉性它也是慢慢提升的。我们多读经、多熏习,可能听了五遍
、听了十遍之后,真正就完全记在心上,不会再忘记了。所以,还是得要下功夫
,还是得要老实,依教奉行,去熏、去学。我们急于马上看到效果,急于求成这
个心态要调伏,要很有耐性来熏习提升。一想「赶快,赶快」,就快不了,「赶
快,赶快」就上火了。所以老实很重要,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警觉性
就会上来。
好。那怎么叫「熏」呢?每天一定要听经,不能断。而且每一次听的时候,要十
分恭敬,就像师长到我们面前来,这样子我们听一句就能领受一句。印象越深,
观照力就越强。好,这个是每天保持熏习不断。
再来,在做事的当下也提醒自己,我有没有恭敬?我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人想?我
有没有符合仁义礼智信?做的时候,同时又在观照自己。你说仁、义、礼、智、
信,到底找哪一个?是吧?挺累的哦。那就抓一个「仁」,我能不能时时都是为
人想?这个又是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段时间就找一门入,就找一句教诲,把它
做到彻底,觉得做得可以了,再换下一个经句。不然有时候我们要观照,遇到境
界了,哎哟,这个时候要想哪一句?想不起来了。当然这个当下你不能说,「等
我一下,我找一句再来跟你讲话。」
好,这个一门入,建议大家学《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就从那一门先入
,这一段时间就是对治这一句。比方说,我们对人恭敬提不起来,那就提醒自己
时时保持恭敬心,对人恭敬,对一切事物都恭敬。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恭敬的态
度就能保持得好,一不恭敬了,马上就警觉到。这个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我有一阵子就是提醒自己要定,不能急,然后那段时间就一直观照,走路也观照
,吃饭也观照,说话也观照,观照自己有没有急起来。一段时间之后,一要急了
,马上警觉性就起来了,就把它开始调了。
好,今天跟大家谈的是面对这个瞋、痴、慢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对治,也请大家
把你印象比较深的一句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周学长。
忍住脾气的方法,哪个方法?
周学长:那个观忍。还是很难调伏这个脾气,然后就找朋友和家人开始念:发生
了什么事情,可能是我前世欠他的。可是还要找好几个人念,然后才会觉得比较
平息。
蔡老师:还是会找人讲一讲是吧?
好,那你要找的人也要功夫比较够的,不然你给他讲一讲,变他有脾气了,要找
对人啊。他同时还能够提醒你,把你的正念再提醒起来。不然我们把一些委屈讲
一讲,结果听的人统统火冒三丈,那家里的事就越来越大了。
苏学长。
苏学长:谢谢老师。刚才还在想是不是会喊到我。我是属牛的,消化比较慢,老
师讲的这些课程得慢慢地消化,一时还想不起来。我一直看这个讲台后面的幕布
,这几天都在思考幕布上「」是什么意思。我在想,是不是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
育中心的老师,就是教给我们要一门学习「诚敬谦和」。我这几天就是在琢磨观
照这「诚敬谦和」四个字。
蔡老师:这个苏学长讲得好,大家可以从「诚敬谦和」这一门入。
谢谢。这个「」是马来西亚的国策,「」的意思就是one Malaysia(一个马来西
亚),就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融成一体。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
的国家,所以,这个「」是不分彼此,是不分别、不执着,都是一体的。它是这
个意思。
黄学长。
黄学长:老师好,您讲到「慢」的地方,怎么样伏住傲慢。然后说我们给人建议
,要置身其中,要自己为当局者。后来又说了一句话,做事要为旁观者,建议要
为当局者。我对前面这个「做事要为旁观者」有点儿不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蔡老师:就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够保持一个冷静,不要陷在事情里面,这样
才能客观地去处理事情。因为我们有时候陷在那个工作里面,就不能很冷静、很
客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你在当局的时候,如何保持很冷静很客观?
那心态上就要像旁观者一样嘛,这样你就不容易陷在里面,在那些人事纠葛里面
跳不出来。
黄学长:是不是指要跳出这件事外看事,站得更高。
蔡老师:对,站得更高。这个「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因为你陷在事情里
面,可能我们的执着,贪、瞋、痴、慢都会起来。
好,游学长。
游学长:老师好。正如前面的学长讲的发脾气这件事,假如是我,我会跑出去兜
个圈子,买些喜欢的东西吃,回到家里我就没事了。
蔡老师:这个叫「忘忍」,忘了,不放在心上就没事了。
游学长:要不然会爆炸,会得心脏病,所以还是跑出去比较好。
蔡老师:对对对,你忍不住,脾气起来会得心脏病,然后把它忍在心里会得癌症
。这个方法就是「忘忍」,把它转移了就没事了。不过买的东西要是健康食品,
最好是胚芽饼。
我们看这个「瞋」字,是目字旁。大家一想,目字旁是什么意境啊?生气的时候
眼睛都瞪得很大,都快要暴出来那种感觉。
我们刚刚说不顺己意会生气,我们现在改过都从根源上去改,那就不要要求别人
顺自己的意思啦。
再来,还有哪一些会生气?(答:好面子。)这个叫恼羞成怒。还有没有?被误
会或者被侮辱就生气了。(答:身体不好。)那这个要体恤,身体不好容易动火
气。假如因为这样而生气,我们也就包容他了。那自己不要犯这些错。
然后练修养什么时候练?就在这些时间练,是吧?在这些境界当中我们都能不动
气,人家侮辱我们,我们不生气;误会我们了,我们不生气。为什么?误会是一
时的嘛。「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日久见人心」嘛。干吗急着一时
去解释,或者去生气呢?人家误会,我们越生气越解不开,如作茧自缚了。「闻
谤而不怒」,人家侮辱你了,你都不生气,那个毁谤就如「举火焚空」,它烧完
了就没了。而且人家毁谤你,你都不解释,能忍得下来,事情过后,知道的人都
佩服你。有时候我们一闻谤,生气了,还要解释,还要去找很多人来认同自己,
搞团体分党分派去了,就是没事找事,就为了个面子,就为了自己对,把事情搞
得很复杂了。
还有没有什么原因生气的?(答:被欺骗了。)是,这个都很容易生气的。好,
「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转过来没有?还生不生气?
不生气了?好,懂得过日子的人就是这样。
来,还有没有生气的原因?这一些都能不动气,那你遇到任何境界就不会被它转
了。这都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
大家现在确确实实学了之后还没做到,都不轻易讲话,是吧?「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我可以理解大家的这个心境。好,请受小弟一拜。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二?一?年五月十二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0:34 , Processed in 0.1294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