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0|回复: 0

错误的无我见(释青平)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错误的无我见(释青平)


错误的无我见
青 平
  佛教以三法印为要津,而三法印又以"无我"印为核心。印顺导师在《佛法慨论》中说道:
  诸法,通于有为与无为。从有为无为同是无我性去理解,即能将常与无常统一起来。诸法的无我性,可从缘起法去说明。缘起法本通两方面说:一、流转的因果相生,即是无常;二、还灭的因果寂灭,即是涅 。所以缘起能贯彻这两端;缘起是无我性的,无我也即能贯通这两端了。(注1)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两点:其一,三法印可以用"无我"性来统一贯通,可见"无我"在三法印中的核心地位;其二,只有从缘起的角度,才能正确理解与把握"无我"。
  事实上,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无我",确实是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应慎重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四部《阿含》中,佛陀批评了几种以错误方式去理解"无我"的观念,本文将着重对这些错误观念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同时希望能为我们的学习修行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不知如来真实之意
  在《央掘魔经卷第二》中,央掘魔罗对满愿子解释传法时说道:
  谓过去一切诸佛。于一切法中极方便心。不得众生界及我人寿命。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及三世一切声闻缘觉。于一切法中极方便心亦悉不得。我亦如是众生说。离众生界我人寿命。说无我法说空法。如是说法。尔时央掘魔罗。谓满愿子言。鸣呼满愿。修蚊蚋行不知说法。哀哉蚊蚋无知默然。不知如来隐覆之说。谓法无我。堕愚痴灯如蛾投火。诸佛如来所不得者。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心无如来藏不可得。现在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心无我性不可得。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心无自性不可得。三世一切声闻缘觉。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心无如来藏亦不可得。此是如来偈之正义。(注2)
  同在此经中,如来所说偈中说道:
  长夜习无我 迷于隐覆教(注3)
  在这里,央掘魔罗解释佛法时,说三世一切诸佛及三世一切声闻缘觉,所说的法,不外是说无我法、说空法。然而如来说无我法时,并不是为说无我而说无我,无我法中,有如来极深的、?quot;隐覆"不显而不易为人所理解接受的教化,如果不解如来所说"无我"的真实含义,甚到会如飞蛾投火堕入愚痴的灯火之中。为何说它"隐覆" 不显而不易为人所理解接受呢?因为在当时印度作为主流思想的婆罗门教思想背景中,"无我"理论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反叛者的面貌出现的。在印顺导师的《印度佛教史》中,解释佛陀时代,作为婆罗门教思想核心的奥义书是如何理解"我"的:
  奥义书重视真我的知识……,从《梨俱吠陀》的创造赞歌以来,一元倾向的创造神话,经理论化而成宇宙的本原,为神秘的大实在。在奥义书中,称之为"梵";如显现为人格神,就是梵天。有情生命的本质,称之为我。在生死历程中,人类似乎是迷妄的,虚幻的,然探索到自我的当体,到底与真常本净的梵是同一的,所以说"我者梵也"。自我是超经验的纯粹主观,所以是"不可认识的认识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观,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归宿,最上的妙乐"。(注4)
  在婆罗门教思想中,"我"是作为本原与本质的含义而被理解的,作为宇宙本原的梵天,可以称之为"大我",而作为有情生命的本质,则可称之为"小我","大我"即是无?quot;小我"的总和。而佛陀提出"无我",针锋相对的正是婆罗门教思想中的"我"。佛陀根本就否定了有上述"本原"与"本质"的存在,佛陀认为,所谓的"本原"与"本质",不外只是"缘起"的现象,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并没有什么长存不变的"本原"与"本质"。佛陀更是反对把这种"本原"与"本质"当作有情生命的所谓最高归宿与最上妙乐,这些都被佛陀斥之为虚妄。
  那么,佛陀所说的"无我"其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在《四部阿含》中,佛陀几乎总是用着一种固定的语式,在说明着"无我"的问题,这就是:
  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5)
  以此,我们可以理解,"无我"的提出,首先与"无常"相关。常,指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恒常不易。因为一切俱为无常,故色受想行识亦为无常。又因为色受想行识俱为无常,故而"无常者即是苦"。而这后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在含义便是:"不苦只能来自无无常",无无常即恒常,可见,只有事物的存在状态恒常不易,才有可能不苦。"苦者是无我",这句话所包含的内在含义同样就是:"无无我才可能不苦",无无我即有我。可见,有我,即意味着事物有一状态恒常不易的我,也同时意味着它是不苦所能实现的条件。这一点,正是婆罗门思想的关键之处,在这种思想中,首先承认了有一恒常不易"我"存在,而这一"我"恰恰是恒常永乐的条件。
  佛陀提出"无我",却彻底否定了这一观念,佛陀不存认有恒常不易的"我"存在,所以有情生命自身不可能不苦,而苦,同时就意味着"无我"。佛陀"无我"观的提出,已包含着对作为主流思想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巨大变革与更新。它明白昭示:正由于色受想行识等乃至一切俱为无常,俱不可恒常不易,故而是苦,故而才是无我。
  也因为一切俱为无常,俱不可恒常不易,故而"无我者即是空"。"空"可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与"实"相对的"空",乃意指其内容,究竟所体现的真不真实;其二,是与"有"相对的"空",乃指其本体上的含义,到底有没有自性存在、恒常不变的本体。就其第一层含义而言,"空"意味其内容所体现的"不真实",这与"无恒常"密切相关,因为其存在状态变动不居,所以它永远无法体现出稳固不变的内容。故而,我们甚至无法确指它到底是什么,更无法以某时某刻的状态,去指称它具体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它的真实内容,因为某时某刻本来就稍纵即逝,而另时另刻,其内容又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就它永远无法体现出实实在在的真实内容而言,它就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也包含了这样的含义:你不能说它就是什么,因为它永远没有恒常不变的内容;你也不能说它就不是什么,因为尽管它的内容始终在变,但它还是"有"内容。
  再从第二层含义上说,"空"意味着并无自性存在、恒常不变的本体。这从上面《央掘魔经卷第二》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无我"即等于"无如来藏",也等于"无我性"、等于"无自性"。 由此可知,"自性"意味着是"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的本体(注6)。故而,"无我者即是空",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正说明了"无我性"即等于"无自性",这也就同时否定了"常一主?quot;之本体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与后期大乘"无我"思想的广演,似有不尽相同之处。
  由此,我们已经大体可以看到,佛陀之所谓"无我"归结起来至少有这三层的含义:就其存在状态而言,它 "无恒常";就其所体现的内容而言,它"不真实";就其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它"无自性"。故而我们可以归纳佛陀所说的"无我",其具体含义即是:"无恒常、真实、自性的我"。
  了解了"无我"的真实含义,我们就能善加避勉那曲解"无我"的过患。在《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中,佛陀说道:
  有我见审有此见。无有我见审兴此见。有我见无我见于中起审见。又复自观身复兴此见。于己而不见己。复兴此见于无我而不见无我。于中起此见。尔时彼人复生此邪见。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后世。常存于世而不朽败。亦不变易复不移动。是谓名为邪见之聚。邪见灾患忧悲苦恼。皆由此生而不可疗治。亦复不能舍遂增苦本。由是不为沙门之行涅槃之道。(注7)
  佛陀批评了已生起"无我"之见,却又不能体入如来真实本意而反不见真实之"无我"者,佛陀称之为邪见之聚,是邪见灾患及忧悲苦恼的根源,并指明这不是沙门之行的涅槃之道。

二、思维无我如外道因,堕入断见
  佛陀还批评了另一种错误观念,在《央掘魔经卷第四》中,佛陀对文殊师利说道:
  如是文殊师利。于真实我世间如是。如是邪见诸异妄想。谓解脱如是。谓我如是出世间者。亦不知如来隐覆之教。谓言无我是佛所说。彼随说思量如外道因。起彼诸世间随顺愚痴。出世间者。亦复迷失隐覆说智。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僧真实。(注8)
  在这里,佛陀批评了那种承认"无我",却用外道之因去理解"无我"的观念。在印度,当时作为主流思想的婆罗门教思想是承认"有我"的,而主流思想之外作为新兴思想而兴起且影响最大的,除佛教外,还有被佛教称之为外道的沙门义学。沙门义学中最著名的有六派,被佛教称之为六师外道,六师外道各自的观点据《梵网六十二见经》(支谦所译,下略为"支谦译")及别译的《梵动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所译,下略为"耶舍译")所记,共有六十二种,被称为"六十二见"。六十二见之中,与佛教同样反对"有我"论而提倡"无我"精神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断灭论"。此论有七种见解:
  (1)支谦译作:"诸我色四大,父母所生","破碎坏败,以后世不复生死"。耶舍译作:"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然是无常,必归磨灭"。
  (2)支谦译作:"其我者色天及欲行天,彼我者,若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耶舍译作:"我欲色天断灭无?quot;。
  (3)支谦译作:"其我者色无意故,彼我若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耶舍译作:"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
  (4)支谦译作:"其我皆过诸色想天,悉逾嗔恚想天,念种种无央数虚空知行"。耶舍译作:"我无色空处断灭"。
  (5)支谦译作:"其我皆逾一切虚空知天,无央数名识短天,所念行其天,若不坏败时,后世便无生死"。耶舍译作:"我无色识处断灭"。
  (6)支谦译作:"皆逾一切识知天,不复著名无识知,念行其天, 我者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耶舍译作:"我无色不用处断灭"。
  (7)支谦译作:"皆逾一切无识知天,其天人无想有想,念行其天,我者死坏败时,后世便不复生死"。耶舍译作:"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注9)
  然而佛陀所宣说的"无我",却是横贯三世的缘起,所以佛陀是完全反对上述所说的断灭论的。所以,佛陀反对那种承认"无我",却用外道之因去理解"无我"的观念,最主要所反对的,正是这种断灭论。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记载了一件事,有一次,有婆蹉种出家之人,来到佛的住所拜见佛,并询问是否"有我",不料他连续三问而佛陀却三不见答,这引起了阿难的疑惑:
  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种出家三问。世尊何故不答。岂不增彼婆蹉种出家恶邪见。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注10)
  与此相类似的另一件事,则见于《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有犊子梵志去拜见佛陀,问佛陀有关"有我"与"无我"的问题,佛陀同样默不作答:
  彼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昙。一切众生。为有我不。佛默然不答。又问。为无我耶。佛亦不答。尔时犊子作是念。我曾数问沙门瞿昙如是之义。默不见答。尔时阿难侍如来侧。以扇扇佛。彼时阿难闻其语已。即白佛言。世尊。何故犊子所问默然不答。若不答者。犊子当言。我问如来。都不见答。增邪见耶。佛告阿难。于先昔彼问一切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犊子所问。吾于昔时。宁可不于一切经说无我耶。以无我故。答彼所问。则违道理。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我故。云何以我。而答于彼。若然者。将更增彼昔来愚惑。复次阿难。若说有我。即堕常见。若说无我。即堕断见。如来说法。舍离二边。会于中道。(注11)
  上面两则记载,有人理解为是佛陀不愿让问者在得到"无我"的回答之后对"无?quot;见产生执着。其实,这并不是这里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在这里,佛陀所反对的是邪见而不是偏执。偏执所指的,乃是得到正确认识之后,却在行为上超出了正确的限度。而作为邪见,则根本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此处所指的邪见,便是断灭论之见。佛陀一方面反对以婆罗门教思想为首的"有我"之常见,另方面也同时反对着以断灭论为首的"无我"之断见。佛陀真正所提倡的,乃是离于二边处中、并会于中道的缘起思想。

三、偏执无益之见:十八爱行、十四无记
  佛陀还反对那些偏执无益之见,这些见解不仅仅只是指那些错误的见解,其中也包括了那些所谓的正确见解,但过渡偏执于这些见解之中,却完全无益于自己的修行,佛陀认为它们俱为邪思。邪思之见,包括了十八爱行、三十六爱行与百八爱行,在《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中,佛陀告诸比丘:
  我今当说爱为网、为胶、为泉、为??根。此等能为众生障。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闇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诸比丘。何等爱为网、为胶。乃至往来流驰。无不转 。谓有我故有:我、欲我、尔我、有我、无我、异我、当我、不当我、欲我、当尔时、当异异我、或欲我、或尔我、或异、或然、或欲然、或尔然、或异。如是十八爱行从内起。比丘言。有我于诸所有。言我欲我尔乃至十八爱行从外起。如是总说十八爱行。如是三十六爱行。或于过去起。或于未来起。或于现在起。如是总说百八爱行。是名为爱、为网、为胶、为泉、为??根。能为众生障。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闇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驰。无不转时。(注12)
  邪思之见,还包括了外道六十二见与十四无记。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中,佛陀为五百大比丘开示: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时尊者大均头。在静寂之处兴此念想。诸前后中央之见。云何得知。尔时大均头到时着衣持??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均头白世尊言。今此诸见前后相应。云何得灭此见。又使余者不生。世尊告曰。于是均头。此见所出与所灭之处。皆是无常苦空。均头知之。当建此意。夫见之法六十二种。要当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见。云何为十。于是均头他好杀生我等应当不杀。他好盗我不盗。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语我不行妄语。他行两舌斗乱彼此。绮语恶口嫉??恚邪见。我行正见。均头当知。如从恶道得值正道。如从邪见得至正见。回邪就正。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没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复使他人取灭度者。可有此理。是故均头。当念离杀不杀灭度。离盗不盗灭度。离淫不淫灭度。离妄语不妄语灭度。离绮语不绮语灭度。离??言不??言灭度。离斗乱彼此不斗乱彼此灭度。离嫉??不嫉??灭度。离恚不恚灭度。离邪见得正见灭度。均头当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为有我耶。为无我耶。有我无我耶。世有常耶。世无常耶。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命是身耶。为命异身异耶。如来死耶。如来不死耶。为有死耶。为无死耶。为谁造此世(附注:此即十四无记)。生诸邪见。为是梵天造此世。为是地主施设此世。又梵天。此众生地主造此世间。众生本无今有已有便灭。凡夫之人无闻无见便生此念。(注13)
  佛陀为什么认为这些偏执无益之见是邪思,完全无利于修行呢?在《起世经卷第八》中佛陀解释了这个问题
  邪思惟时。即被结缚。正忆念时。即便解脱。何以故。诸比丘。思惟有我。是为邪思。思惟无我。亦是邪思。乃至思惟我是有常。我是无常。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等。并是邪思。诸比丘。此邪思惟。是痈是疮。犹如毒箭。其中若有多闻圣达智能之人。知是邪思如病如疮如痈如箭。如是念已。系心正忆。不随心行。令心不动 。多所利益。诸比丘。若念有我。则是邪念。则是有为。则是戏论。若念无我。亦是戏论。乃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悉是戏论。诸比丘。所有戏论。皆悉是病。如痈如疮。犹如毒箭。其中所有多闻圣达智能之人。知此戏论诸过患已。(注14)
  在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在邪思之中,我们是被邪思所系缚的,故而只有去除所有邪思而正忆念时,才可得到真正的解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系心正忆、不随心行、令心不动 ",才能"多所利益"。同时,也只有"乐无戏论。守心寂静",才能"多所修行"。
  上面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佛陀对错?quot;无我"见的批判,从中我们可知,不知如来真实本意、思维无我如外道因、十八爱行、十四无记,这种种错误的"无我"见,是我们应引起注意,并应在修行实践中克服避免的关键所在。
  注释:
  注1:《佛法慨论》106页,台·正正闻出版社
  注2:大正2:No.120-2/525a: 央掘魔经卷第二
  注3:大正2:No.120-2/528a:央掘魔罗经卷第二
  注4:印顺《印度佛教史》P3
  注5:相关资料各见于:大正2:No.99-2/7c: 杂阿含经卷第二;No.99-2/7c: 杂阿含经卷第二;No.99-2/15a: 杂阿含经卷第三;No.99-3/19c: 杂阿含经卷第三;No.100-11/448c: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No.100-16/486a: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六;No.125-24/678c: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No.125-30/715c: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No.125-35/745c: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注6:见《佛光大辞典》"我"
  注7:大正2:No.125-34/740c: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注8:大正2:No.120-4/541c: 央掘魔经卷第四
  注9:详见大正1 No.20/264a-270c: 《梵网六十二见经》; No.1-21/88b-94a: 《梵动经》
  注10:大正2:No.99-34/245b: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注11:大正2:No.100-10/444c: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
  注12:大正2:No.99-35/256a: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注13:大正2:No.125-43/784b: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注14:大正1:No.24-8/350a: 起世经卷第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印光大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orde ... =%E5%8D%B0%E5%85%89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u3214876.pipipan.com/fs/3214876-302586915 https://u3214876.ctfile.com/fs/3214876-302586915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陈大惠  http://www.sxjyqqw.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  http://www.sxjyxxw.org/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2:37 , Processed in 0.12898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