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4|回复: 0

君子修身之道南无阿弥陀佛2018081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集)  2011/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07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上次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实际上就是按照《孝经》事亲五致来编排的,也对应《论语》夫子讲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来编排的。昨天讲了「养则致其乐」,今天继续来给大家说明。

  在《论语》当中,「里仁第四篇」有这么一句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意思是说明,如果父母在世,为人子不能够无故远游离开父母,不知道去哪里了,这个让父母会系念、会忧虑。如果为了正事出行,必定要有一个方向,而且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

  《弟子规》上有相应的经句,所谓「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就是出去,出家门,可能是为了学业、为了工作,要有正常的事情、正当的理由才能够出游,出游之前必定要禀告父母,父母同意了才能够出行。反必面,返回来了一定要再禀告父母。居处需要有一个恒常的地方,不要老是变动,这样人心也能安定。我们自己的事业,我们从事的工作,最好不要老变动。《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实就跟《弟子规》这句相对应。这个「方」在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解释为「常」,就是要有常,不要无常,要有一个规定的时限。朱熹的批注当中,他引用了《礼记.玉藻篇》当中的话,说这个方就是方向。《礼记.玉藻篇》是这么讲的,「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如果父母亲年纪老了,在家里需要儿女的侍奉,所以出门不要随便改变方向,要不然父母想找我们也找不到,回来的时候不要超过预定的时间,这都是让父母安心的做法。而且,如果是出远门,应该常常有信件(现在是有电话)回来报平安,回来问候父母。

  这个「方」除了刚才讲到的有常和方向的意思,我们再看蕅益大师《论语》的解释,他说「方,法也」。这个方可以做为法来解释,什么法?圣贤的教法。我们为了正法才要出游,所以「为法故游,不为余事也」,这个标准就更为高了,我们出门不是为了玩的,是为了正法,为了提升自己学习圣贤之道,不是为了其它的事情。「不远游句,单约父母在说。游必有方,则通于存没矣」,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专门讲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远游,当然父母不在世的时候是可以远游的,因为没有什么牵挂。但是「游必有方」,是父母在世或者不在世,出游目的都是为了正法,都是为了学习和弘扬圣贤的教育。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礼记.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志于道的君子,他要出游,只是为了社会大众。为社会大众,暂时告别自己的父母而去学习正法、弘扬正法,这也是值得鼓励的。

  我在博士毕业以后,将我母亲接到美国跟我一起住,我奉养她。在出国留学之前,我就跟她一起生活,母子相依为命。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出国留学,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这四年就是远游,但是这是母亲准许而且是鼓励的。毕业之后,把母亲接到美国又一起生活,后来我们又到了澳洲,在澳洲又工作了四年,都是在一起。到了二OO六年下半年,我决定辞掉工作,跟随恩师学习正法,弘扬圣贤教育,母亲也是非常鼓励和支持我。虽然这意味着我又要离开母亲了,但是游必有方,我们的出行是为了正法去游学。所以母亲回到了大陆,过上了她的退休生活,幸好她身体还不错,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而我,现在每天就在香港跟随恩师来学习和弘扬儒释道教育。

  记得我的母亲在二OO六年九月二十七号带我来到香港拜师,请求恩师收留我这个学生。恩师对我一直都很有了解,因为我十九岁开始就听他的经教,后来常常见面,但是一直还没有下定决心来专门从事圣贤教育工作,直至二OO六年,我三十四岁,才下定这个决心。母亲特别写了一个「送子拜师文」,领着我来拜师,带了一点束修之礼。老师非常高兴,特别换上新的衣服来接待我们。我母亲按照古礼先向圣贤像拜三拜,然后请老师上座,母亲带着我向老师三拜,正式送子拜师。这种礼节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母亲为孩子显示你要尊师重道。我看到母亲对恩师的尊重,当然对恩师的敬意就更加的加强了。母亲请恩师上座以后,特别向他老人家读了「送子拜师文」。我在这里节出几个段落跟大家分享:

  「尊敬的恩师,回忆恭听您讲经说法十年,今日方有心得。思惟恩师一生,学习圣教五十五年,讲经教学四十八年。面对时代的缺陷,您推广儒家教育,倡导恢复中华传统道德,强调从落实《弟子规》做起;您众善奉行,赈灾济贫,捐助办学,设立教育奖学金,帮助老人和孤儿等等,您把仁爱的种子撒遍世界各地;您环球奔走,从事于促进宗教团结、圣贤教育的世界和平活动。您智慧的提出和谐社会、化解冲突的根本,是先化解自己心中本性觉悟与习性迷惑的矛盾冲突。并深刻的指出,其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靠教育,用圣贤的教育使人觉悟。觉悟后才会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才有幸福的人生、和谐的社会。您的这些理念和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国关于和平、教育的工作会议上,都得到热烈的反响和赞同。我们由衷的赞叹,您是一位出色的学者和教授,您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您是智能、仁爱与和平的使者!

  「您启发我们认识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人走上觉悟之路,而实践圣贤之道。恩师,这条路您走成功了,我看明白了。我很乐意让我的儿子,也是我唯一的孩子锺茂森,走您走过的路,全身心投入学习圣教、弘扬圣教的工作。

  「茂森一九七三年出生于中国广州,于一九九五年中山大学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一九九九年获得金融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在美国德州大学和肯萨斯州立大学教书,后听从您的建议而迁至澳洲昆士兰大学任教。因学术论文连年获奖及教学工作获得优秀评价而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前不久,厦门大学以八十万年薪聘请茂森为该校财经研究所主席教授,最近澳洲名城黄金海岸的邦德大学两次礼请茂森到该校任教授工作,等等。但茂森已立志走圣贤教育之路,所以毅然舍弃,并且最近已正式向昆士兰大学提交了辞职书。我支持茂森『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做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教授。我觉得目前世界不是缺乏经济才,而是急缺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师资,所以我赞成茂森重新选择人生道路。

  「尊敬的恩师,您曾说过一句名言,『圣贤是教出来的』,好得很!我今天就把儿子送给您调教,希望茂森在您的指导下,专心修身弘道。我希望茂森将来能承传圣贤的法脉,发扬光大!

  「今天我很高兴到大善知识这里送子拜师,略备束修之礼,还请笑纳。仰慕古圣先贤,从今而后,我们要过觉者的生活。至诚感恩您的教诲,我们现在更加懂得宝贵和珍惜。祝您健康长寿!平安吉祥!赵良玉携子锺茂森顶礼敬呈。二OO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于香港。」

  所以在母亲这样的鼓励下,我就顺顺利利的走上了现在走的路,无怨无悔。虽然这条路没有什么收入或者是利养,但是我们感觉到能够为社会大众、为正法久住做一点贡献,心里觉得很踏实、很安慰。

  这一段的《论语》就讲到这里。底下我们再讲一段《论语》,这是出自于「子罕第九」,在第十二章有这么一段经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一段经文是讲到孔老夫子有一次患了重病,病得很严重,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子路做为孔子弟子中较年长的人,他就想到要为孔子预备后事了。因为孔子曾经在鲁国做过大夫,担任过大司寇,所以子路就想以大夫之礼来为孔子治丧,这是表达对夫子的尊敬。但是因为当时孔子已经不是大夫了,按照礼,大夫的丧礼需要有家臣,因为孔子不是大夫,所以他没有家臣。子路就想了一个方法,「使门人为臣」,门人就是孔子的弟子,让孔子的弟子来做家臣,来为孔子治丧。

  结果孔子后来病好了,这个「病间」就是疾病减轻了。结果他知道子路使门人为臣,所以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子路。他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久矣哉是说孔子自己已经没有做大夫很久了,也就是说他没有用家臣很久了。孔子不是大夫,就是士,应该以士之礼来治丧。可是子路在这里伪作大夫的丧礼,让孔子的弟子们来做家臣,这是一种欺诈的行为。所以孔子在这里狠狠批评子路,由之行诈也,由就是子路的名,他说子路的行为是欺诈。「无臣而为有臣」,我明明是没有家臣,却故意要用大夫之礼,要让弟子们来做家臣。「吾谁欺?欺天乎?」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欺骗谁?是欺骗我,还是欺骗天?欺骗天实际上就是欺骗自心。

  底下孔子又说,「且予」,予就是我,「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就是不如,「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二三子就是讲弟子。孔子说,大家以弟子的身分为我治丧,不就是名正言顺吗?为什么要假扮家臣,让我死在那种假臣手中?后来底下又说,「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纵然没有家臣给我举行大的葬礼、按照大夫的礼节来行丧,我也不会死在道路上,总是有人给我治丧。这段话显示出孔老夫子对礼的重视。前面我们讲到,行孝要以礼而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是侍奉父母还是事奉师长,都应该尊礼而行,以礼事奉,如果是违礼了,就不是孝敬。所以孔子在这里批评子路,也是提醒我们。虽然子路的出发点,他的发心是好的,他要为自己的老师隆重的举行丧礼,但是如果不依礼而行,这反而陷老师于不义了。所以《弟子规》上有这样的经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子路这个事情做了,就是擅自做主,而且做得也不正确。他是擅为了,子道亏,做为学生之道也亏了。所以我们对父母尽孝,对老师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来行。

  在《论语》当中还有另外一章,「先进第十一篇」第十六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段话也显示出孔老夫子对原则的把握,而且对于学生严厉的要求。当时鲁国三家专权,权力最大的是季氏家族。当时是季康子当政,季氏家权力很大,拥有很多的土地,甚至比当时周朝初年周公还要富有(周公是鲁国的始祖),所以「季氏富于周公」。可是季氏还感觉到不满足,还在不断的敛财。在孔子弟子当中有一个很能干的人叫冉求,冉求当时做了季氏的家臣。冉求办政事非常行,当时他为季氏敛财,「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还在不断的增加季氏家族的财富。这个是孔子看起来非常不满意,因为季氏家不断的壮大,恰恰显示了鲁国国君的衰弱。这是使得季氏能够更加的嚣张,更加没有把鲁君放在眼里,而且聚敛财富意味着让老百姓收入相对就减少了。所以,孔子推行仁政,很反对国君或者是大夫自己聚敛。在《礼记.大学篇》里面也这么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养了一个聚敛之臣,他很能够敛财,很能够增加财富,靠税收把人民百姓的钱聚敛到上位者手中,这种人还不如一个盗臣,盗臣是偷窃国家财物的人。为什么?因为聚敛之臣,往往让国家失掉民心,这比盗臣所做的更为严重。所谓「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在上位的人如果不断的聚敛财富,民心就涣散了;假如能够散财,能够降低税收,让人民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人民就能够向着这个上位的人,民心就聚合了。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孔老夫子在这里非常严厉的批评冉求,他说冉求,「非吾徒也」,不是我的弟子了,把他逐出师门。说「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小子是孔子对其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大家可以击鼓来攻之,就是声讨冉求。这击鼓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一敲鼓就是公开的声讨。

  孔子为什么斥责冉求这么严重?实际上他还有个用意,那就是斥责季氏,斥责季康子。但是孔老夫子比较厚道,季氏做为一国的大夫,不能够公开的声讨,还要给他一面子,所以孔子通过斥责自己的弟子来斥责季康子。冉求在这里也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就是他要接受夫子的斥责。《弟子规》上讲「父母责,须顺承」,老师责,当然也要须顺承,这样一顺承的话,也就能成就老师的教化。如果冉求当时不服气,他说,「这是季康子,是他的指令,他要聚敛财富,我只是做他的家臣,我听命于他」,这样就达不到教化的效果了。更何况当时冉求治理得非常好,所以当时农民都丰收,丰收之后加一点税其实对农民影响也不大。但是孔子仍然反对,因为这有违于仁政的思想。而且农民丰收了,应该让农民、让百姓得到更多一些,百姓富足了,国家当然也就富足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斥责冉求,当然也是责备他没有很好的劝化季康子,当然季康子也是很难劝化过来的。孔子因冉求而树立出正确的一个做法,让后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在「宪问第十四篇」有这么一段经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冉求在这里确实没有做到。子路问怎么样来事奉领导,君就是领导,我们做一个臣子怎么样事奉自己的领导?孔子答复说,「勿欺也,而犯之」。欺就是欺骗,不能够欺骗领导。就像子路擅自做主,用大夫之礼为夫子治丧,这就是欺骗。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也是属于欺师,所以孔子痛责之;对于领导也是一样,不能够欺骗,要以礼奉事;对父母也是一样,也要以礼奉侍,不能欺骗父母,所以事亲、事师、事君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犯之」,这个犯是犯颜直谏。做为臣子,对于自己的领导要敢于劝谏,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冒着被罢官的可能,为了正义,也不能够陷领导于不义,要去犯颜直谏,这是对领导真正的忠诚。蕅益大师在批注这一章当中说了一句话,说「今之不敢犯君者,多是欺君者也。为君者喜欺,不喜犯,奈之何哉?」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那个时候都已经有这种现象了,现在应该是更普遍了。今之不敢犯君者,现在的下属都不敢犯颜直谏领导,不敢犯君者,实际上是欺君者。大家想想是不是?他可能是怕自己的领导会责怪自己,让自己丢了官禄,所以还是从自私自利的出发点考虑问题,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有了为自己名利的心,就很难做到忠诚,往往就会欺君。

  不过现在也不能都埋怨臣子欺君,实际上做领导的、为君者也喜欢被欺骗,不喜欢被人犯颜直谏,喜欢听好听的话,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是没有智慧的领导。「奈之何哉」,有什么办法?就无可奈何。问题是出在哪里?为君者、为臣者,说老实话,接受圣贤教育很少,所以没有是非、邪正的标准。古人有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做领导很难,做一个英明的领导不犯错误非常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尤其是对待不太英明的领导,做臣子的就很难了。这都是由于缺乏圣贤教育的缘故。

  我们的恩师现在提倡一部书,叫《群书治要》,这部书是唐太宗下令让魏征这些大臣们一起,从古圣先贤的经典史料当中编辑出关于治国平天下的这些经句,会集而成的一部书。总共有六十五部书的精华,有五十卷,所以这部书名字叫《群书治要》,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以说会集得非常好。如果能够把这部书读懂,为臣、为君都不难了。

  《弟子规》上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我们做儿女的要尽力的为父母做到,使父母能够得到他喜欢的东西;父母厌恶的,我们要很谨慎的去除。当然父母亲的好恶也要有正确的标准,如果是完全凭着个人的好恶,为人子就要有智慧来辨别,有的事情该不该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好像冉求事奉季康子,季康子喜欢敛财,他所好的,冉求力为具了,可是却遭到了孔子的批评。为什么?因为这是不义的。所以,好恶的标准应该用圣贤的标准,不能以个人的标准。

  再下来,我们再看一段《论语.为政第二篇》里面有这么一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根据《朱子集注》的批注,他就是孟懿子之子,名彘。我们前面有看到过孟懿子曾经也问过孝,孔子告诉他「无违」;现在他的儿子孟武伯也问孝,孔子告诉他,「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话的意思是讲,为人儿女侍奉父母,是不能够让父母忧愁,唯有儿女自己有病的时候,父母才会忧虑,其余一切都不能够让父母忧虑,这叫唯其疾之忧。

  在何晏的《论语集解》当中,引了马融的批注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然后父母忧之耳」。做为一个孝子不能够做坏事,不能为非作歹。父母当然也就不会为他忧虑了,他不会做坏事就不会得恶报,不会犯法也就不会受惩罚;只有他疾病的时候,父母会忧虑他。换句话说,真正一个孝子要注重德行,德行好,父母才不会为他忧虑。如果没有德行,非常任性,很纵欲、很自私,他难免会做出很多错事来,父母当然就会非常忧虑。除了疾病,疾病是很难预防的,当然有病父母也会忧,所以我们尽量的不要有病。但病是不可预料,而德行却是自己能把握的。所以孔子在这里是很婉转的来教育孟武伯,告诉他,你要修养好德行,不要让你的父母忧虑你,除了你身体不好以外,其它的不能让父母忧虑了。

  《弟子规》上有四句经文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儿女身体有病,父母当然也就非常忧虑了。像这两天我嗓子有点上火,结果我给我母亲打电话的时候,母亲知道了,她也忧心,我也感觉到很惭愧,没有好好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大概是忙着备课心里着急了,一着急就上火,嗓子就有点问题。但是,如果德行上有伤,不仅让父母亲忧,还会让父母亲羞,羞愧。所以古人责备人最重的一个口吻,就是说这个人没有家教,这是最严重的责备,不仅是骂他,骂了他的父母。

  在「泰伯第八篇」有这么一段话,「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是一位大孝子,他有疾,就是他病重的时候,在临终之前,他就召集了自己的弟子们,跟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这意思就是说,你们都看看我的手和足。这个启就是开启,就是让弟子们把他的被子掀开,看看他的手和脚。因为《孝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是孔子藉曾子写下的经典,因为曾子是大孝子。确实曾子做到了不敢毁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让弟子们来看一看他的身体,确实没有毁伤过,手和脚各个部位都是完完整整的。他这个动作,是对弟子们最后的教化,里面很有深意。底下他引了三句《诗经》的经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讲非常谨慎。战战兢兢是戒慎恐惧的样子,不敢造次,就好像在悬崖边上,或者是在薄冰上走路,都是要小心翼翼,如果稍微马虎就会出现危险。所以曾子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就是从今以后,曾子说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了。免了是什么意思?我把孝道做完全了。小子,是最后叫了他们一声,叫弟子们,让他们记住。这个深意在哪里?其实人身体虽然有死亡,但是灵性是不灭的。《易经.系辞传》上就有说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就说明生命流转的现象,父精母血结合成为受精卵,这就是生命的载体,游魂进入了这个载体就变成生命了。人不断的在轮回,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所以生死是不断的在轮转。因此死不可怕,怕的是什么?没有道。

  所以曾子给弟子们显现,孝道要自始至终不能够缺乏、不能够偏离,而孝道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悌是为人之道、为人之本,曾子给我们显现出来,他一生都是非常谨慎、非常小心的在用功,生怕自己损道,这是曾子对弟子们最切实的身教。他用身体的完整来给大家显示自己平素那种谨慎小心,不敢有一丝毫的疏忽,可见得他在道德修养方面也是一样的谨慎小心,没有一点疏忽。

  现在第一堂课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先休息五分钟,我们再来第二堂课。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5:01 , Processed in 0.34060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