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0|回复: 0

真孝广集第八一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佛门真孝广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真孝广集第八一卷







...提。若言阐提全无善法。何以得有怜爱等心。若有此心即是有善。佛言下答先答。初问又二。先答问。次论义。初答中二。先叹问。次正答。性非三世约未来得故言未来。故下举例说因为果说果为因。佛性亦尔。云未来者因中说果。言食及触者。食可见。触名不同。或以识为触。或根为触今具二义。故论云。触不定故。故无别法。若意识在缘名触。此触在识。若言眼识眼触。此触在想。今言见色名触。此谓识心以之为触。色是前尘能生识触。故谓色为触。亦因中说果。世尊下第二论义。先问。次答。问因前生果性既非三世。云何言众生有。佛答性非内外犹如虚空。而诸众生定有此性。文云。悉皆有之。如汝所言下答。次问初牒问非之。何以故下正答。有法譬合。法说。虽有孝慈等善文云皆是邪业。虽有见闻皆是无记。既无正善皆名邪恶。取业求业者。对翻于善。善中先生善欲。次生善思。今以取业对善欲。求业对善思。虽皆言善犹是无记。次举譬云。如诃梨勒味唯是苦。色香非苦。然前难阐提岂得无善。其有怜爱即名为善。故佛答云。悉是邪恶。庄严云。无出世善有怜爱善。光宅云。设有怜爱并无记性。不名善性。如棋书等是工巧无记。开善云。断善作恶。设有怜爱并属恶邪。何得有善。观师同。开善云。重恶居身。如种苦瓠根叶悉苦。合如文。善男子如来具足下。第二明根性不定。或恶或善。又二。初正明不定。后更问答论义。初又二。初明不定。次断善根。初明不定又三。一知不定根二出不定相。三结不定。初如文。次文者。数习则利...(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2)


...。三止。四观。五还。六净。鬼神名者。一者善神王名。二者恶神王名。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下。第四兼化须跋。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初缘起又三。一告阿难。二阿难奉命。三相随而来。初文须跋陀罗此有二翻。一云好贤。二云善贤。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者。慢是散心之惑。既得上定应伏下惑。而言未舍憍慢者。数论两解。若依数义。慢从他使背上而起。彼既得非想定。即缘彼地而起慢也。故言未舍憍慢。若依论解。慢是散心烦恼此实已伏。非想一地犹有慢在。且慢本自高。而彼得下定我心殊多。以有我心故得名为未舍憍慢。生一切智起涅槃想者。此是须跋长存之想。谓生一切智想及涅槃想。又云。其人爱心习犹未尽者。可有二义。一云。此是善爱。谓父慈子孝之爱。此乃有烦恼爱故生此心。但生判属世中之善。而谓为习犹未尽者。未必便是习气。但明数起。此善其事既数数习不已。是故便云习犹未尽。二者此论烦恼之习。若烦恼习有二解。旧云。要永伏断方始起之。即是所用。二解。明凡夫所起之习。而言未尽者。以其得上地定伏于重惑。余轻者在故云习犹未尽。时须跋陀到已问讯下。二是论义。文为二。初论业行。后论解脱。初业行者。即是世间解脱即出世间。具与佛论世出世二事。就前文为四。此下第一求听。佛言。今正是时。第二佛许。瞿昙有诸沙门下。第三彼正问佛。四如来答。前二如文。第三问佛中。不云是其己义。但言世间有诸沙门等皆作此说。何故不自出己义宗。此亦有意。前来闻佛破诸外道所立之义。所以...(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3)


...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力士下今经喻也。额珠如前引。经宝藏者。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如贫女舍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井中下经云。如闇室中井及种种宝。人亦知有闇故不见。有善方便然大明灯照之得见。是人终不生念。是水及宝本无今有。涅槃亦尔。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然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正因佛性。附此众生者。由心神不断故。但约下谓其理元一。约时有异故云两时异。或作若字者误。本有下神时虽无当果之事。而有当果之理。时或作助者误。金心即等觉。种觉即妙觉。明乳下乳喻众生。酪喻佛性。醪暖喻修行。醪应作捞。谓取酪必捞搅也。应法师云。应作酵古孝切。起酒面也。经文多作醪音劳。三苍说文皆云有滓酒也。醪非字体。胡麻喻众生。油喻佛性。捣压喻修行。双取二文者。取如来性文证本有。取师子吼及迦叶文证当有。又引下即迦叶品云。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石。此师但得简去木石之文。岂识依正互融之理。当知木石刹尘悉由心变当体即心。我心成佛即刹尘俱成。安有木石别居心外。则非本有之用者。谓众生则有本有之用。木石则无也。宁晓因中有依正互融之理。果上有依正互融之事耶。因中有果过者。斥彼所解过同外道。若相续常者。由因相续得至果故。亦应至无常者。此亦他人不了二鸟双游之旨。故有斯难。若达双游则常与无常二皆理具。了因了本有等者。了因是智照本有性。如灯照物。生因...(第1516部~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发初即解序品。故云序谓庠序等。所以疏初乃标序品二字。或例法华文句。于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且净名疏初亦不标其品目。用意各别。岂须一准。又疏文已经治定。标题从省。故削大般二字。但题云涅槃疏。此乃荆溪新意。或加大般二字者。亦非必也。正名宣尼所诫。后之学者宜善思择。二疏下疏缘起二。初通示。二由二。初制疏远由二。初受经摄静。缘起者。因由曰缘。兴致曰起。余我也。童年稚岁也。摄静寺名。在章安。即慧拯法师也。传云。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具载上卷。予尝读高僧传。见古来盛德鲜有不讲诵斯经者。信夫。法王顾命慈父遗嘱为臣为子理合遵奉。迩世讲诵閴其无人。法渐陵夷于斯验矣。庶几同见同行勉力流通。载纽颓纲重树颠表。忠臣孝子于是乎在。二走虽下求旨天台二。初别示缘差二。初八障丧听二。初师存丧听二。初正明八障。凡称走或仆或蒙皆谦也。东京赋曰。走虽不敏庶斯达矣。注云。走谓走使之人。公子自谦敏达也。愿闻旨趣者。既诵其文愿知其义。负笈天台者。切韵曰。笈负书箱也。史记云。后汉苏章字士成。北海人。负笈追师不远千里。天台指智者所居之山也。陶隐居真诰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星。故曰天台。舆地志曰。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极秀者也。心忻蓝染者。刘子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此以染义喻从师求解不取胜义。登山甫尔者。甫始也。言未久也。仍逢出谷者。又值智者奉陈后主诏出山也。疏主传曰。陈至德元...(第1516部~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耳。三值水夜奔桃林水奔者。尚书放牛桃林之野。是也。左传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注云。桃林在弘农华阴县。此言行至桃林山。水夜至避之奔走。故失伴侣。四又被下被谗收往及至京都。又遭谗佞。谓为巫蛊惑乱于人。而炀帝信谗故收往河北。幽蓟二州名在河北。蓟音计。五乘冰马陷冬月度河。故乘履其冰以济北岸。马虽陷冰而死。其身犹获生存。临危履薄者。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疏主意云。昔闻诗语喻以戒慎。而今身当履践。故下句云。生行死地也。宁可言尽者。危难若此。那可具言。二昔裹下总结俱丧者。裹粮至东南者。即指前负笈天台已下文也。入山出谷扬越往来。何啻千里。文选云。裹粮万里簦长柄竹笠也。史记虞卿蹑屩担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金百镒。再说拜为上卿。负罪至西北者。即指又被谗已下文也。三谗者。晋献公三子皆为骊姬所谗。故曰三谗。疏主自比也。三子谓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也。左传第五曰。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太子祭于曲沃。归胙干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太子。太子奔新城。公杀其傅社原款。或谓太子。子辞。君必辩焉。太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太子曰。...(第1516部~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闻持比专著述。运思之外汲引无疲。辩中观则龙树可期。谈自然则老庄非远。于是四方杂还。如归长者之园。七贵纷纶。若赴华阴之市。固以学侔安远才迈肇生。实开士之栋梁。法城之墙堑者也。乃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并作庸文谤毁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师愍其盲瞽恐入泥犁。爰发大悲遂制斯论。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峰。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骏争骛。莫不叶坠柯摧云销雾卷。状鸿炉之焚纤羽。犹炎景之铄轻冰。负胜之俦于斯可见。暂归慈定已破魔军。聊奋慧刀即降愚贼。佛日于是重晖。法云由其广被。然法师所作诗赋启颂碑诔章表大乘教法及破邪论等三十余卷。在世久传。然此论凡八卷十二篇二百余纸。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修述多年仍未流布。昔秦孝公听说帝而寐。闻谈霸而兴。阳春和寡。深可悲叹。但法师所述内外兼该。恐好事后生致有未谕。弟子颖川陈子良近伸顶礼。从而问津烂然溢目。若明月之入怀。寂乎应机。譬宝珠之瞩物。既悟四衢之幻。便息百城之游。于是启所未闻。聊为注解。庶将来同好。幸详其致焉。  
辩正论卷第一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下) 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 佛道先后篇第三(卷第五) 释李师资篇第四 十喻篇第五(卷第六) 九箴篇第六 气为道本篇第七 信毁交报篇第八(卷第七) 品藻众书篇第九 出道伪谬篇第十(卷第八) 历世相承篇第十一 归心有地篇第十二。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  
  有上庠公子问于古学通人曰。盖闻。气象变通...(第1517部~辨正论十卷)


...。世用足矣。至如李老仙方意存羽化。释迦梵本期自涅槃。纵体于太清之中。游神于常乐之境。贵练形以不死。求寂照于无生。构鹏鷃之寓言。张过未之虚说。何异邹衍谈天终归眇莽。虞丘辩梦徒骋华词。今大唐驭极圣皇垂拱。尚贤尚齿贵德贵仁。反正之化已弘。还淳之风广扇。理须舍繁就简去伪归真。愚谓佛道二流在政非急。久欲闻奏。请试论之。不揆所疑敢陈未喻。夫子多识前古深究学源。献替可否幸详其要。于是右学通人敛容峻坐。良久而谓曰。异乎吾所闻也。论云。观天之象。则见日月五星次度之分。观地之象。则知百川四渎所归之处。观古今之迹。上形太极混元之前。却睹将来未萌之事。秋毫不疑。乃曰智也。子既知而故问。余亦述而略说。考周孔六书之训。忠孝履其端。李老二篇之萌。道德创其首。瞿昙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事迹乃异理数不殊。皆尽美尽善。可崇可慕也。是以谈众妙以虚心。开善权以汲引。吾往尝见远游先生。颇亦闻之。说通方论。具叙三教兼陈九流。先生遁逸岩阿莫知氏讳。容仪闲雅进退可观。言笑温弘动止有则。虽语有品藻而志无褒贬。饭饵松术靡测其年。栖寝烟霞熟详其世。至于三古本末焕若镜中。百氏枝条明如掌内。穷周孔之令典。究佛道之弘规。察其所怀在乎逍遥齐物。观其所尚。归乎平等性空。先生燕默之余。顾谓仆曰。世不达者多相是非。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不是。不非其所非。而非其所不非。此则是其所非。而非彼所是矣。夫论儒之教也。意在居家理治长幼顺序。在上不骄为下不乱。臣...(第1517部~辨正论十卷)


...。李老二篇之萌。道德创其首。瞿昙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事迹乃异理数不殊。皆尽美尽善。可崇可慕也。是以谈众妙以虚心。开善权以汲引。吾往尝见远游先生。颇亦闻之。说通方论。具叙三教兼陈九流。先生遁逸岩阿莫知氏讳。容仪闲雅进退可观。言笑温弘动止有则。虽语有品藻而志无褒贬。饭饵松术靡测其年。栖寝烟霞熟详其世。至于三古本末焕若镜中。百氏枝条明如掌内。穷周孔之令典。究佛道之弘规。察其所怀在乎逍遥齐物。观其所尚。归乎平等性空。先生燕默之余。顾谓仆曰。世不达者多相是非。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不是。不非其所非。而非其所不非。此则是其所非。而非彼所是矣。夫论儒之教也。意在居家理治长幼顺序。在上不骄为下不乱。臣子尽其忠孝。仆妾竭其欢心。大则配天祀帝尊亲享祖。欲使天地昭察鬼神效灵。灾害不兴祸乱不作。小则就利乘时谨身节用。施政闺门之内。流恩仆隶之下。咸奉其事各得其宜也。道之教也。言万物之所以生。至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然而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叙道则为始为母。谈教则有徼有妙。是以元始拱默于金台。太上垂衣于紫殿。遣二真以导俗。命五老以披图。履幽而明抱一而贞。寂魄乎大罗。偃仰乎太清。然后设无为之化。行不言之教。布黄庭紫府之文。授金版银绳之箓。玄霜绛雪之妙。玉液云英之奇。九云明镜之华。八练神丹之彩。足以还年却老。足以羽驾长生。游阆苑而忘归。沐咸池而不返。乍披褐于阊阖。或控鹤于蓬莱。静虑姑射之阿。思微崆峒之上...(第1517部~辨正论十卷)


...通运于五材。玉衡转眇眇乎。不测其机。合璧悬茫茫乎。熟详其化。不皦不昧惟微惟彰。统众圣之灵府。赴群生之嘉会也。于是出火宅而御三车。入爱河而挥八棹现希有事。岂独庵罗树园。说不思议。非但摩伽陀国。种种方便一一慈悲。破生死之樊笼。济涅槃之彼岸。莫不意珠腾曜智炬凝辉。总纳百川。浚东溟之在地。纲维万象。逾北极之居天。宁与高下相倾儒墨交竞。诚固推之于真际。反之于玄源。玄源也者。则境智俱亡。真际也者。则权实斯泯。大宣究竟之旨。普运神通之力。寻其善巧讴和之致。陶钧负荷之功。造化无以方。日用莫能拟。足以括囊四大超忽三景。子当书绅以自镜也。  
  公子曰。美则美矣。疑且疑焉。夫能匡社稷者莫过怀忠。养至亲者莫过奉孝。经天地者莫过修文。定祸乱者莫过讲武。安上下者莫过弘礼。移风俗者莫过习乐。此固皇王之要训。亦治道之大方。维摩竭慈悲之谈。厉乡垂道德之论。未为济世之急。犹涉木雁之词。非唯仆之未宾。抑亦贤之同去通人曰。讷言敏行君子所称。无以己之寡闻取况于典论。子不闻鲁侯之诫乎。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害。多事多患。若事亲殉主则以忠孝为初。远害全身则以道德居始。利生救苦则以慈悲统源。奉孝怀忠可以全家国。行道立德可以播身名。兴慈运悲可以济群品。济群品则恩均六趣。播身名止荣被一门。全家国乃功包九合。故忠孝为训俗之教。道德为持身之术。慈悲盖育物之行。亦犹天有三光鼎有三足。各称其德并着其功。遵而奉之。可以致嘉祐也。  
  公子曰。前汉艺文志云。全身保国凡有九流。一曰儒流。谓顺阴阳陈教化。述唐虞之政。宗伸尼之道也。二曰道流。谓守弱自卑。陈尧舜揖让之德。明南面为政之术。奉易之谦谦也。三曰阴阳流。谓顺天历象敬授民时也。四曰法流。谓明赏敕法以助礼制也。五曰名流。谓正名列位言顺事成也。六曰墨流。谓清庙宗祀养老施惠也。七曰纵横流。谓受命使乎专对权事也。八曰杂流。谓兼儒墨之铨。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也。九曰农流。谓劝励耕桑备陈食货也。遵其道可以安庶品。行其事可以利国家。为政备矣。于民足矣。纵先生通方之说...(第1517部~辨正论十卷)


...。百论破外以简邪。中观祛内之偏执。十二玄门之精诣。摩诃衍义之宏深。并大教之栋干也。言注解者。就文现义。述而不作之俦也。并立像以取形。即事而出理。若生肇之注净名。支陆之训般若。属词洒落抗意标奇。昔仲尼既殁。寄微言于荀孟。大觉已逝。传法印于通人。高山仰止实开蒙滞者也。言章疏者。举网提纲拾遗补阙。通一部之文义。亦所以备遗忘也。大法初度未遑解释。卫安帛远创启玄章。自斯厥后竞撝谈柄。至于凭敷大品爱亮涅槃。集镜毗昙静琳成实。何但词省意深。固亦义周文惬。犹丹青之写状。若水镜之图形也。并悬诸日月足称尊俎矣。言传记者。释门记事之尽也。如斑马述作陈范修文。王隐之序晋仪。袁宏之着汉纪。斯并治民小术。动硕学之奇才。忠孝片善。摇史臣之芳翰。况三达易隐八戒难思。卓朗擅其嘉声。法开播其清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2:32 , Processed in 0.13117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