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9|回复: 1

转帖:学诚法师:让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fo.ifeng.com/a/20170804/44658764_0.shtml

编者按:被称为“黄金纽带”的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经成为世界佛教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每届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都堪称精彩绝伦,各国佛教代表齐聚一堂,交流互鉴,融合发展,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第十一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学诚法师以《让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为题做基调发言,他以当下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佛教对世界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学诚法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更应该发挥佛法的圆融特性,将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编辑学诚法师发言如下: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李保华)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油价飙升、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此外,生物多样性、白色污染、水资源保护、核废料问题、农药污染、森林减少等各方面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严峻,可以说,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已经危在旦夕,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人类面临的终将是灭顶之灾!

可喜的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在气候、能源、粮食、水资源等危机面前,除了制定本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更纷纷大声疾呼国际间携手合作。

尽管全球环境保护的工作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应意识到问题的解决仍旧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目前,仍有许多团体和个人为了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不惜损害其他团体与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安全,这些行为无疑使全人类的环保事业蒙上了阴影。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明确指出,今天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其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分离的思维模式。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主导着人类,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不顾一切地向大自然掠夺,才会造成今天的恶果。以佛教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贪心借助着科技的发展而肆无忌惮地膨胀,为了贪求舒适与便利而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而使环境问题不断恶化。而且,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的一面。而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会失掉作人的资格。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同时,由于无明使人类看不清缘起因果的真理,认识不到人与万物的息息相关,才会做出急功近利、逃避责任、转移污染、以邻为壑等等恶劣行径。这样的结果是,由于贪欲和无明的驱使,人们做出许多试图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努力,却因为不具备真正的智慧而终将陷入危机与苦难之中。正如《法华经》所说:“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从以上的事实和分析可以看出,维系生态、保护环境绝对不仅仅是环保团体的工作、各国政府的职责,拯救濒危的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身为慈悲伟大的佛陀的弟子,我们更不能漠视这一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更应当以勇健无畏的气概,为了地球母亲的命运挺身而出。身为一名佛教徒,我们应当从佛教博大精深的教义中寻求智慧的源泉,努力搭建不分国家、不分宗教、不分种族的对话平台,与各界人士共同担负起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责大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类思想的偏差,这些错误思想的纠正,是环境保护能够取得根本性进展的保证。佛教的教理教义、佛教徒的生活模式都蕴含着宝贵的环境生态伦理思想,提倡佛教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于匡正人类的偏差观念,提高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促成人们崇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佛教与环保有关的思想,首先体现在“知足常乐”的苦乐观上。人的欲望是无尽的,日益膨胀的欲望势必导致地球资源匮乏,势必因为掠夺资源而发动战争,这样的恶性循环,终将使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然而,人们追逐欲望是为了寻找快乐,快乐的得到却不一定要通过放纵欲望。《佛遗教经》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与这种“少欲知足”的思想对应,从古到今的众多佛弟子一直有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佛教中缘起、因果的世界观为佛教徒的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陀以其亲证的缘起真理揭示了宇宙一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因果联系。人的正报与其赖以生存的依报––自然环境,有着“依正不二”、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缘起因果的道理还告诉我们,自身的发展诉求不能损害到他人的权益,不能罔顾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否则必将遭受恶果。南传大藏经》中也有“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的记载。在佛教典籍中,对于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鱼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可看作是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标准。

如果说由于敬畏因果而戒杀强调了自利,佛弟子出于慈悲的理念而护生则更体现了利他的精神。《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强调平等心与大悲心的关系,强调菩萨应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在这种无比广阔深邃的慈悲精神的光芒照耀下,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没有容身之处。大乘佛法中“为诸众生不请友”的慈悲精神,激励了古今无数佛弟子努力躬行实践,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广修六度万行,而在中国佛教则突出体现在放生、素食的优良传统上。

为了成就菩萨道,不仅要成就众生,还要净佛国土。由于《般若经》等经典的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成为中国佛教徒的实践目标,也因此促成了众多名山古刹的清净庄严。据《高僧传》记载,早在北魏年间,梵僧昙摩密多来到敦煌之后,曾经“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并种植树木上千株,形成方圆百里的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峨眉山,其优美的环境、茂密的森林并非出自天然,而是主要来自从唐朝开始中国历代僧人的杰出贡献。时至今天,无论地处深山的各大丛林,还是位于繁华地带的都市寺院,都以其参天的古木、如茵的花草迎接着各方信徒访客,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

佛教的智慧宝藏中蕴藏着如此珍贵的生态保护思想,历代佛子的实践有着如此丰富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面对千疮百孔的人类生存环境,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但自己要以祖师大德为典范,实践自然环保的生活,更应当义无反顾地秉持佛菩萨的慈悲救世之心,大力弘扬佛陀的智慧言教,以期启发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扭转人类的整体共业。现代的佛教徒和佛教团体,应该更积极地提倡“人间佛教”、“入世佛教”的参与精神,为环境保护等人类福祉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地球村,地球的苦难向我们提出一个共同的环保课题,这个难题不仅仅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正如同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教徒应以更开放的心胸找出与各界人士对话、合作的道路,利用区域文化的特点,推动与非佛教人士间的对话与环保行动。

在儒道文化里蕴涵着大量的仁爱、护生思想,这些“发乎道德,应于福祸”的道理,与佛法的精神是相通的。例如,孟子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定的根本。儒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主张“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道法自然”是中国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提出的主张。《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万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人类对一切生命和保护生命系统负有伦理责任。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在这一点上,佛家、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有着不少共通之处。

由于进入工业化的时间较早,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普遍比较重视,工作起步较早。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神学家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论,他将人与动物视为应当和睦相处的兄弟关系,为基督教文化关注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不同宗教、文化体系的对话固然重要,教内的合作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年来,中韩日三国佛教界“黄金纽带”关系日益牢固,在呼吁世界和平、推动环境保护、重建伦理道德等各方面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出许多丰硕成果。十年前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决定,为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念,三国佛教界每年4月在本国植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三国佛教界人士又来到美丽的济州岛,共同探讨佛教徒为环境保护所承担的责任,讨论如何用佛教的环保思想,来启发和引导当今社会的伦理观念,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之际,佛教徒有义务担负起应尽的全球责任,用自身的行动去感召人们,以彼此的同心同愿来影响社会,并发挥大乘佛法的圆融特性,让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

发表于 2018-8-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8:20 , Processed in 0.14418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