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6|回复: 0

幸福成功的根基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7/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昨天我们谈到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我们认识到《弟子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道德教材,每一个人,不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应该学习,而不仅是小孩子才要学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始认真的学习这一部中华伦理道德的教材。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清史的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秀才叫做李毓秀先生,李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来训导儿童,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把这本书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根据《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这句话来做为总纲编订的。《弟子规》文章并不长,总共是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很容易念,念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诵。总共这部书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确实是每个人都应该熟读背诵。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在生活当中时时提得起来,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这才能够有受用。

  整部的《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前面一小段叫「总叙」,中间有七个段落,分别是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个大段来标示的,这七个段落里面总共讲了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文章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句做为结论和劝勉。所以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总叙加上后面结劝,中间有七个段落。我们今天开始先来看总叙,我们先把总叙念一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就是全篇的总纲领,把整篇文章的宗旨为我们和盘托出。这里讲的『弟子规,圣人训』,开宗明义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弟子规》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文章?它是圣人的训导。哪一位圣人的训导?具体的说,是孔老夫子的训导,这句话,「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就出在《论语》里面,而《论语》就是孔子的言行,记载着这位至圣先师每天的生活行持而已。所以《弟子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章,而是圣贤的教诲。圣人的训导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基本原理原则实际上就在童蒙教材《三字经》里面头几句话,就把圣人训导说得很明白,《三字经》开宗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前面八句话可以说概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是我们本有的,所以本善是我们人的本来面目。

  本善具体的说是什么?就是道德。《礼记》里面有一篇《中庸》,《中庸》里面有句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讲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东西,不是人为创造的,自然而有的意思,所以性是自然而有的,这个性就是本性。动念、造作如果能够合乎本性的话这叫做率性,率性就是循着本性这样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的行为那就叫道。所以道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去创造的。老子说这个道是宇宙本体,你看他在《清静经》里面说,「大道无名,生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他也认识到宇宙有个本体,这个本体就叫做道。这个道其实也不是它本来的名称,大道无名,没有名字的,它是宇宙的本体,生养着宇宙万物;换句话说,宇宙从哪里来的?就从这个道来的。这个道没有形相、也没有名号,老子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我就是勉强的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做「道」。所以「道德」两个字含义很深,道就是宇宙本体,就是儒家讲的天命,就是性、本性。

  圣人觉悟了,我们说他证道了,证道以后是什么样子?他的身心就跟道合而为一,就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没有你我的分别,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一切众生、一切人统统就是一个我,这种境界是圣人的境界。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个本性,所以每个人都有,都跟道是合而为一,只是我们没见到。我们如何去见到?见到确实不容易,不要说见到,就是体会一下也不容易,为什么?道是无形无相的,没有形相,你说不出它是个什么样子,它又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我们身体的器官没有办法去接触到,眼睛看不到,鼻子闻不到,耳朵听不到,舌头尝不到,我们的身体也不能够接触到,甚至我们的意识、思惟都没办法想象得到,更说不出来,所以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宇宙本体,寂然不动,一动的话就有形相,这个形相就是德。道德两个字,道是本体,德是现相,它有形相出来,为什么?因为动了。我们说心不动的时候就跟道合而为一,心一动,一个念头起来,这就有形相,这就有德了,而这个德与道相应,跟道相合。我们没有办法见道,但是我们能够见德。什么是德?最平常的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这个德我们能见得到。孝养父母什么样子?我们能够知道、能够体会得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什么样子?我们也能体会得到。所以我们一般人虽不能够见道,但是可以从德上去体会。

  只要循着这个德来生活,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做个有德的人,我们必然有机会去见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按照这个德去生活?这是我们有习气,我们放逸惯了,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随着自己的那种习气、习性,造成现在跟道德相违背,所以不能见道。要见道,关键还是要接受圣贤的教育。所以《中庸》也讲,「修道谓之教」,教就是帮助我们从不良的习性回归到道德上来。《三字经》讲「性相近」,本性是相同的,但是「习相远」,有的人成为圣人,有的人是凡人,有的人幸福快乐,成圣成贤,有的人烦恼重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这些统统都是有没有接受教育的结果。而教育,目标就是让我们回归到道德上来,回归到本性上来,把我们本性中的本善发显出来。

  所以孔子,这是圣人,教人,《论语》上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立志要立志在道上,「志于道」。这个道是什么?刚才讲的,就是天命,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体。我们立志要见道、要证道,要回归本性本善,要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这就是圣人。怎么去做?要「据于德」,要依靠道德,德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规》就是德行教育的基础教材,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帮助我们证道、见道的,最终成为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圣人。所以《弟子规》可不能小看它,小的方面能帮你得到幸福人生、成功事业,那都是小的,大的方面来讲,帮助你成就圣贤。

  道和德,道是体、本体,德是相,体现的相是德,这是从内在来讲,表现在外在就要「依于仁,游于艺」,仁它的根本还是道德。仁是什么?爱人,对人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仁和艺这都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君子要行仁、要学艺,为什么?因为行仁、学艺就是回归道德,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本善。怎么样行仁?孔子有一句话讲,「力行近乎仁」,你努力的去修学,按照圣贤教诲去做,这叫力行,力行就跟仁相近。所以我们对《弟子规》不可以小看,每一句我们都要进行反省,认真的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每一句都要做到,不可以马虎,这就是行仁,行仁当中这就已经在恢复道德、恢复本性。「艺」是指艺术,艺泛指才能,你的技艺,古人讲六艺,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现在我们说百工技能,一切的行业。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业,都是有一门艺,你做这个工作当中把你的仁爱之心体现出来,把你的道德表现出来,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道德仁义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

  在我们人类社会里面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面临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这个关系我们讲的五伦关系,这五伦: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妇、有君臣、有朋友。君臣这里面是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每一个人一出生他自然而然就要面对这五种人伦关系,这个不是人为创造的,自然而然的。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必定有父母,所以父子关系产生,父母家族里面必然也有同辈的,兄弟姐妹产生,将来长大了,有夫妇的关系、有朋友的关系,踏入社会工作,必定有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如何处理好?要在关系当中我们要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所谓五伦十义,在五种人伦关系里面我们要履行十种义务。哪十种?所谓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良、弟悌。

  这五伦的关系,你是在这个关系当中,自然就要承担起你的义务,如果你不承担义务,这个关系必定搞不好,所以做父亲的必须要仁慈,做母亲的也是如此。父母对儿女他的爱心这是天然之理,能够以爱心对待自己的子女,这就是德,这个关系是道,随顺这个关系就叫德。儿女对父母要孝顺,这也是德。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上级对下级要有仁恕之心,要关怀他、照顾他,他犯了错误也要用一种宽恕的心对待,帮助他改过,这是领导应尽的义务;下级对领导也要有一种忠诚之心,不能够有欺骗的行为,这是应尽的义务。夫妇之间要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要互相的体贴,互相的照顾。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恭敬。朋友之间要互相讲信义。这些都是符合道德的。

  古人把道德进行了归纳,归纳成八种,叫八德,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八德的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说法把它汇集在一起,去掉相同的字,可以说有十二个条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条都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德行、人品,这些都是《弟子规》里面教导的内容。具体的说,《弟子规》教我们这七大部分,所谓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这七大类归纳得非常好。既然说这些教诲是圣人训,这个圣人没有单说是孔子圣人训,虽然是孔子提出的提纲条目,但是孔子自己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他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说的是尧舜禹汤的教诲、文武周公的教诲,孔子自己本身没有创作。所以《弟子规》做为圣人的训导就不是说孔子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不是的,而是什么?孔子他也证到了,他对于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完全认同,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都是自然之理,每个人本性本来就有的本善,只是古圣先贤把它彰显出来。我们凡人这个本善被蒙蔽了,被什么蒙蔽?被习性蒙蔽,「习相远」。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听从圣人的教诲,按照《弟子规》上所说的教诲去力行,就逐渐把我们不良的习性给洗刷掉,让我们的本性本善彰显出来,这样不知不觉也就成为一个圣人。当我们成为圣人以后一看,《弟子规》是什么?就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写照,不是说圣人非规定我们要这样做的,我们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做的,这是我们本性自然的流露。当我们没有回归到本性的时候,我们要勉强去做,这叫力行,等到回归本性,这个本善自然流露,你就不用刻意,自自然然你就跟《弟子规》完全相符合。

  孔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规矩。规矩,最基本的是《弟子规》,你用《弟子规》去对照孔子的言行,一条条的对照,没有违背的,为什么?这是圣人本来生活的样子。你本来也是这样子的,我本来也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他制定了一个戒律、清规,让我们去守,不是,我们本来的生活行谊,这是我们的本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我们明了这个事实,对于学《弟子规》来讲就信心十足,对于学习圣贤之道就信心十足。为什么?我们本有的本性,当然可以把它恢复,本有的本善,当然可以彰显出来。那些不良的习性,像不孝、不义、不忠、不悌这些不良的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把它去除掉。所以整个圣贤教育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回归本来面目的过程。既然是你的本来面目,哪有做不到的?当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本性中的本善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往外流露,是无量无边的善,举止动念无非是善,那是说不尽的。

  说不尽的善,圣人也为我们归纳,就讲到这七个方面,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所以总叙里面就讲「圣人训」,底下就用这七个部分来概括。『首孝弟,次谨信』,这里讲了四个方面,「首」是首要,首要做到的就是孝悌。孝悌里面,孝是根、孝是体,而悌是孝的作用。我们来详细来分析这几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涵盖着很深的含义。孝它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你看古代的字真的很有智慧,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确实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没有办法相比的,它是一个智能的符号。你看「孝」字,它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这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叫孝。所以孝就是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的这种观念,这叫孝道。现在人总是说有代沟,子女跟父母之间这两代人都有代沟。有代沟,这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以后这孝字没有了。所以有代沟就叫不孝,孝里面没有代沟。

  像我过去,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虽然学习、工作也都很紧张,但是必定坚持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给我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因为我是父母的独生子,只身在外,远渡重洋留学,父母一定会担心。所以,以父母之心为自己的心,想到父母会忧虑,那就要多跟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所以我四年留学生活写的信,每一封信,我父亲和母亲都一样,都把它积累起来,都一大箱子,现在有时候回头看一看,自己都很感动。每年我必定回国来探亲,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花费各方面都很省,把钱积下来,一方面给父母每个月寄回去,每个月寄三百美金,另一方面,积累下来买机票回国。另外打电话的费用,当时打电话费用还挺高的,不像现在话费都低下来了,但是每个礼拜打电话一打总是忘记时间,讲起来都有一个多小时。很多同学都跟我开玩笑说:「像你这样子花费这么多,打电话都不稀罕钱,每年还回家探亲,机票费这么多,买这么多带回家里的礼品,你这钱要是积累下来你都可以买一部小汽车了。」当时我只是骑一部自行车每天上学,冒着风雨都是骑着车上学,四年都没有买小汽车,不像很多留学生到那里没多久,家里也有钱,自己的钱多,就买了汽车。但是虽然我没有买汽车,把这个钱用在跟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安心这上面,我觉得心里很踏实,跟父母就没有代沟。所以我跟我母亲不仅像母子,真的像知心,无话不说。

  这个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把这个一体的观念落实出生活言行这叫做孝道。这个一体是什么?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叫道,这叫做本性。我们把这个一体表现出来,从哪里开始表现?对自己父母开始,对待父母能够尽自己的爱心,然后把对父母的孝心展开,对老师、对兄弟姐妹、对亲人也是这样一体的爱心,另外到了学校里对同学,走到工作里面对领导、对同事,走到社会里面对社会大众,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用这一体的爱心对待全世界的人,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为什么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讲一体的意思,原来宇宙万物跟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种观念叫做孝。而且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你看「孝」字,老字头,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这才叫做大孝。圣人就是把这种大孝、至孝证得,表现出来,所以他不仅爱现前的大众,还爱以后的大众,他有对未来、下一代那种爱心,他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未来,就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现在糟蹋。你看现在搞很多这些污染的工业,为了现前暂时的经济腾飞发展,搞这些污染的工业,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谁承担苦果?我们的儿孙,我们的后代。我们这样子做就是对后代不负责任,没有爱心,这就不是孝。所以讲到这个一体的观念是很深的。整个圣贤的学问可以说用个孝字可以概括,圣人横说竖说,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孝字,因为孝字就是仁爱。如果真正懂得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难事,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叫治国、平天下,只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世界各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并不难实现。

  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就展开了这么一个讨论,有一天孔子在跟这些同学们一起座谈,孔子就发问,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他这个问题提出来,这是讲先王,古圣先王,这是讲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他们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可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人都和顺,「民用和睦」,让百姓都和睦,上下级之间,政府跟大众没有怨恨,你看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提出这个是大问题。在孔子旁边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曾参)他是个大孝子,他在老师旁边奉侍,当他听到老师这么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出来了,曾子在旁边立即就恭恭敬敬的起来请问老师,向老师先作礼,然后再请教,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我哪里能够知道有这种先王的至德要道?请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你看曾参对老师这样恭敬,这么样的谦卑来请教,老师看到这样的好学生心里很欢喜。为什么曾参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他是孔子的传人,德行第一。曾参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因为他本身是个大孝子,他对于自己母亲奉侍尽心尽力,这种孝心带到了老师这边,自然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所以孝跟敬是一体的,敬就是悌。「首孝弟」,弟就是恭敬。所以老师见到这样恭敬好学的学生必定是肯教,很欢喜的教,把自己毕生的学问都和盘托出。孔子见到曾参这样请教,马上就把答案说出来,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说孝道它是德的根本,它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

  所以教育从哪里教起?要从教孝开始教起,「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从这里产生。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孔子教人必定先教孝道。所以这就是在《孝经》里面孔子为我们阐述从天子到老百姓,我们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做国家领导人也好,你做官员、公务员,还是做社会上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乃至下岗的、退休的老百姓,最可贵的德行都是孝。因此《孝经》里面,孔子提醒国家领导人,要真正治理国家,真正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怎么做?《孝经》上说得很清楚,天子之孝就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这个意思很清楚,做国家领导人,天子要以身作则把孝道做出来,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然后把这种孝心扩展到天下、国家,用孝来教化百姓。

  所以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而中华文化,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他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会议当中,他在这个报告里面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说得太好了!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是孝,因为有孝的根,所以中华文化才有这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能使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就只有中华文明可以历久弥新而生生不息,别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衰败了?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注重孝道。《弟子规》开宗明义就讲到「圣人训,首孝弟」,古圣先王、圣贤统统都是教导百姓孝道,所以大家有这种一体、一种团结的观念。国家领导人有这个意识要振兴祖国,用什么方法?用孝教育,用孝的教育最好。现在科技发达,媒体作用就很大,国家用国家的媒体来教导大众,效果就非常显著。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前不久连续播出关于孝的电视连续剧,比如说「温暖」,比如说「家事如天」等等,这些都是教导人伦道德、教导孝道的。像「温暖」这个电视剧,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它所用的题材是在二00五年初所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一位大孝子的故事改编的。这位孝子叫田世国,他是广州市的一名律师,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把肾切除,要换肾才能够让他母亲活下来。当时家里面每个儿女都争着要为自己的母亲献肾,田世国是老大,大儿子,三十八岁,所以他说了算,就决定自己把肾捐出来,还不让他的母亲知道,因为母亲非常爱儿女,如果知道儿女为自己要捐肾,母亲宁愿跳楼也不肯接受的。所以田世国跟医院的医生都商量好,告诉他母亲这个肾是从外面买的,不是自己家的,是买来的。然后在换肾的时候,医生先从田世国身上把他的一个肾切下来,然后又立即移植到隔壁手术床上他母亲的身上,这个手术做得也很成功,后来母子都出院了。而令人感动的是,当母亲和儿子同时出院,母亲还不知道自己身上这个新的肾是来自于她儿子的。所以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对于田世国的评价,说这是「慈母身上肾,孝子一片心」,讲捐肾救母这是大亲、大情、大义。田世国一个人为母亲献上肾,他自己对记者说,我自己并不觉得我好像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自己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我这里献个肾又算什么?这样的一个孝子,就感动了全中国。所以中央电视台还特别拍摄了这部「温暖」的电视连续剧,以他的行为做为题材教化全中国的老百姓,这也是国家政府非常懂得用孝道教化百姓的作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真正要想和谐社会,让全国的民众团结和爱、相亲相爱,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教孝道,利用媒体播放电视片、播放电影进行宣传,包括这种感动中国的活动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评选等等,现在我们都看到在全国各地展开,这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你看看《弟子规》上简简单单几个字,「圣人训,首孝弟」,就够我们去发挥,够我们去落实的。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悌就是孝的起用。孝是讲一体,悌就是讲恭敬。我们跟所有的人是一体,我们不要说宇宙万物,就说人,我们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恭敬,对待自己必须是谦卑,这是德。所以悌它也是孝,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恭敬也要从对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对老师,对比我们年长的人、位高的人、德高的人、声望高的人,凡是有比我们有长处的这些人都要恭敬。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的,刻意的那种叫虚情假意,那种不是悌,那个是别有用心。所以《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这叫做由近而远。仁爱的落实,都是要由近而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2:49 , Processed in 0.14084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