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4|回复: 0

幸福人生讲座2018072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之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与净宗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5/5/8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52-124-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学佛这六年左右,人生起了很大的变化。确实没有学佛以前烦恼丛生,迷惑颠倒。迷惑一定又造作很多恶业。造作恶业内心踏不踏实?自不自在?不自在。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走才能让人生幸福美满。所以其实也很痛苦。后来因为在电视上看到老和尚讲经,一听生大欢喜!当老和尚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我们当场就是一个念头,老师教了就要全力去做。在学习当中,也一直在体会师长对于我们学生的用心。老和尚从宣讲净土经典,在过程还宣讲般若经典,在最近又宣讲《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十善业道经》,甚至于在这二、三年又极力提倡《弟子规》。诸位同修,师长的行持,师长讲这些经典的存心在哪里,我们体会到了吗?

  师长生怕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修学机会,能够当生成佛的机缘,如果当面错过太可惜。看到我们太执着,所以讲般若经典,希望我们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了让我们的执着放下,让我们的念佛功夫能得力而宣讲。后来又发现,做人的根基不稳,所以讲了很多基础经典,《十善业》、《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接着又看连做人的根基都不牢,所以大力提倡《弟子规》。我们看到师长念念为了成就我们,我们绝对不能辜负老人家这一片心意,一定要依教奉行,这一分念念为学生的心、为众生的心,我们要铭记在心里。

  所以我到澳洲,最重要的一个体悟,就是老和尚定的两年打根基的课程,这两年要依净业三福来扎好根基。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所以我离开澳洲以后,就开始在学校当中教孩子《弟子规》。自己当然,我们教书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我只有一双眼睛看他们,他们是几十双眼睛看我。所以我说「事勿忙,忙多错」,我们提到「言语忍,忿自泯」,孩子也会拿着这些经典来要求老师,所以当老师的会战战兢兢,不敢做错。所以教学相长,当老师就进步特别快。由于师长的这个教诲,我们依教奉行,也得到很大的利益。因为也感受到老和尚念念为众生、为佛法,所以心里就起了一个念头,希望能分担师长的辛劳。那时候跟师长没有讲过话,只在新加坡见过一次面,很有感应,我就被安排到海口去推展中国文化。

  所以诸位同修,事情并不复杂,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我们不要每天去强求那个境界,应该从自己的存心下手。很多各地同修有时候会写一些感想,然后希望我们能递给老和尚,文章里面都提到,他作梦梦老和尚多少次,他跟老和尚的因缘特别殊胜,希望拿给老人家看,看完之后,希望他能够久住世间。要不要拿给老和尚看?每一个人都很殊胜,不是只有他,也不是只有我,只要在这一生能遇到老和尚,绝对都是稀有难逢的因缘。难道看了说,这么多人梦到我,老人家就久住世间了吗?如何让师长久住世间?老师慈悲,只要有人肯学,老师会不会走?不可能!我们在教书的人,学生真肯学,下完课都留下来帮他辅导,都辅导得心甘情愿。所以世间两种人最好骗,一种是父母,一种是老师。所以当我们真正依教奉行,才是让师长能正法久住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所以不要再花一大堆时间在那里把作梦的经过写完,应该要牢记师长的存心,依教奉行。

  为什么师长尽心尽力推《弟子规》?除了成就我们的道业以外,念念系着世界的安定和平。当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圣贤教诲,思想改变了,依报会随着正报转。老和尚真正是我见过最积极的人,他绝对不会坐在那里去让事情恶化,老人家所看到的绝对都是从因上解决问题,当别人都还没有做的时候,他一定冲在最前面,全心全力。刚好有机会跟老和尚一起吃饭,他对我们提到,在这个目前的世界局势,只要有一个地方乱,都很可能让地球整个受殃及。所以处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心量一定要念念能考虑到整个地球。所以推展圣贤教诲绝对不是只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推展,一定要向全世界去推展。我们要师志如己志,要把老人家的志向当自己志向。

  诸位同修,我们如何把《弟子规》、把圣教推展开来?发了愿心总要一步一步迈出去,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第一步在哪里?《大学》里面有一句相当重要的话,这一句话可以安我们浮躁的心。因为我们一看到理想,心里就很激动,恨不得马上就进入那个境界。一定要了解,步步为营。所以《大学》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欲平天下者,一定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你不要听到弘扬《弟子规》这么重要,马上工作辞掉,抛家弃子,这样行不行?这样就太攀缘。你看现在圣贤如何能够开显出来,能够产生影响力?我们要理解到,现在的人用讲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他要眼见为凭。你今天落实《弟子规》,孩子养得很好,他马上过来问你怎么教的?

  有一个孩子学得很好,去参加婚礼喜宴,回来以后,他的母亲跟我们说到,她说她孩子去宴会,新郎不是主角,他变成主角。因为一看到这些长辈,马上九十度鞠躬礼,向这些长者问好。所以这些长辈都跑过来,「哎哟!妳这个儿子怎么教的?现在根本看不到这种小孩了!」这个妈妈很聪明,放《弟子规》在包包里面,当场可以怎么样?这个叫缘成熟,为人演说演得漂亮,说的机缘就成熟。所以你看,修身,孩子学得好,就齐家,齐家树立了榜样,所有接触我们的人都来效法,那就再治国、平天下。所以不是四件事,是一件事,真修身者必齐家,真齐家者必治国、平天下。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影响。

  现在世间有一场戏特别缺人家演,叫夫妻和乐,有没有人报名要演?要立志,当他们看到你夫妻,这么和睦相处,羡慕得不得了,「妳是怎么跟妳先生相处的?」马上怎么样?《弟子规》拿出来。有没有效?你相不相信《弟子规》可以解一切现在世间的问题?因为《弟子规》掌握圣贤人的纲领,处世的原则都在里面。不然我们现在来做实验,夫妻有问题,《弟子规》怎么解?我看五伦关系排在排行榜可能夫妻关系排得上,怎么解决?你们不要这样看着我。现在假如提不起来,那真正在吵架的时候,我看也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了。这个叫历事炼心,遇到情况的时候,经句可要提得起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突然忿怒起来,话还没出来,想到「言语忍,忿自泯」。在那里藏私房钱的时候,突然想到「财物轻」。在那里气得半死,先生怎么做这个行为?很难接受,只想着对方的不好,心里就忿忿不平,所以没有做到「恩欲报,怨欲忘」。还有没有?「亲有过,谏使更」,不是在那里气他错,应该时时有一个真诚,希望他赶快迷途知返,要赶快尽心尽力去规劝他,哪还有时间在那里发牢骚?哪还有时间在那里打那么多的忿怒、那么多的妄想?所以从我们自己的修身,就是师志如己志,真正与师长的心合在一起,必然得佛菩萨、古圣先贤的加持。所以学圣、学贤最重要的要存心,从他们的存心去学习。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菩萨,就是要作佛。我记得在台中看李老师的纪念VCD,其中老人家九十多岁,对着学生讲到,他说你们学佛,你们就得作佛,这样才对得起佛菩萨跟师长的用心。所以学佛就要有志向,当生一定要作佛。刚好,我在深圳讲了这段话,有一个孩子,七岁,坐在底下,他就举手跟我说:「蔡老师,学佛不作佛,要干什么?」所以不要想得很复杂,学了就做,自然就成佛了。我们就得学佛的存心、佛的用心。佛是什么存心?佛是菩提心。所以往生的人都是诸上善人,行善当然最重要是心善。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理解到「三辈往生」,三辈往生里面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是佛的根,你把根找到了,君子务本,务根本,本立了?道自生。假如我们一向专念有念,菩提心没发,能不能往生?那就不能往生,那就当面错过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如何发菩提心的道理搞清楚,依教去奉行,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善导大师有提到,往生的品位、往生与否,「总在遇缘不同」。诸位同修,我们现在已经缘具足。老和尚讲经说法四十七年,老人家的行持跟释迦牟尼佛完全一样,这样的机缘稀有难逢,必然要依教奉行。老和尚还怕我们对菩提心体会不深,还善巧方便讲了五个心,哪五个心?有没有人讲不出来?相信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假如善学,就时时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有没有符合这五个心?您时时这样用功,不出半年、一年,一定会发现自己有相当大的提升。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圣狂之分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来看看,如何真诚?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会问,什么叫真诚?感受不到。圣哲下了一个批注,「一念不生是为诚」。这个一念,什么念?妄念,一个妄念不生,提起的就是真诚心。真诚心是本有的,因为佛陀在经上就讲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真诚心每个人都具备。为什么不起作用?「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当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这个就是妄念,真诚就起不了作用。所以只要我们不用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心就是真诚心。怎么来观照?有一段话这么提到,「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也」。所以如何把真诚心保持好?从起心动念、从言语造作开始,时时有警觉性,那你的诚心就可以保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也」。真诚就是不虚伪、不欺骗,首先要不欺骗谁?自欺欺人,自欺是最可悲的。所以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不欺骗别人;上不欺天,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确确实实,佛菩萨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起了一个妄念,佛菩萨知不知道?杨老师常常跟我说,她说她起了不好的念头,都会告诉自己,这些诸佛菩萨一定在那里笑,这个学生还起这个念头!她每每这么想,警觉性怎么样?就提高了。

  所以,如何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总要有一个标准去观照。《弟子规》可以让我们落实真诚心。我们看到,诚跟敬常常是合在一起,诚敬、诚敬,对别人真诚一定恭敬。当然,真诚首先要落实在对父母,跟父母讲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你看这种讲话的态度我们有没有诚敬就观得到。「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的事我们答应了一定要赶快去做。诸位同修,我们最容易跟谁失信,不守信?跟谁?父母。为什么?父母对我们恩德最大,结果我们居然失信于他,这样做人不对。我们来观一下心境,为什么对我们最有恩德的人我们反而特别容易失信?代表对他们轻慢,不够重视。刚好有一个朋友,我讲到这一句经文,他坐在底下很紧张。因为突然想到,三天前他回家里,他父亲刚好在刮胡子,结果他一看到父亲的刮胡刀很旧了,马上,也很有孝心,拿起来说:「爸,我买新的给你」,就把刮胡刀丢到垃圾桶。结果一丢,过没多久忘了,回来都三天了也没想起来。刚好听完课,他就赶快回家给他爸爸打电话,他说:「爸,我已经去买了,明天就帮您寄过去」。他们家里的人跟他说,爸爸气了三天。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不真诚。

  我们最不容易失信于谁?客户,跟客户,客户是上帝,客户是皇上,一定都要给他做到最满意。动机是什么?重利轻义,都是为了利,那个心是妄心,不真诚。所以建立在利字上的人际关系稳不稳定?等没有利益可言,很可能翻脸不认人。所以我们要观照自己,在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随波逐流,依然要用一分真诚面对一切的亲友。当然,我们面对客户,我们依然可以用慈悲之心去跟他交往,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一切众生都将是未来诸佛,你有这样的态度,真诚能不能提起来?当然可以提起来。你是要往生以后才诸上善人、才诸法眷属相聚,还是当下就要有这种心境?什么时候应该有?不然每天在那里念回向偈,「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念那一句叫有口无心。你当下就要把众人当法眷属,当莲池海会的善友一样看,那你的真诚心就出来了。真诚确确实实希望对方好,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在「入则孝」当中有提到,「亲有过,谏使更」。所以人与人相处,我们有一个本分,一定要善尽劝导亲人、亲友的职责。当朋友犯错了,我们不劝他,有没有真诚?甚至于他的官做得比我们大,犯了错,内心还有一点点高兴,这样就是幸灾乐祸。诸位同修,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很细微的念头,有没有违背菩提心、真诚心?当我们劝告自己的亲人,劝了二、三次劝不动,脾气上来了,「真没有善根,真是一阐提,可怜悯者!」当下有没有真诚心?就没有了。人为什么会瞋?因为有贪,贪别人要听我的,一不听,你那个控制的欲望压不住,就很生气。所以,只要我们这一分真诚能够不变,相信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在劝别人当中,也要观照自己有没有真诚?诸位同修,您劝别人,成功的机率高不高?不高。问题出在哪?这个时候就很重要,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提起来的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是佛菩萨的教诲?所以一个人的功夫在哪里看?在遇境界当中就看得出来。

  圣哲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一句教诲在《中庸》里面,就提到,一个人射箭,把箭射出去了,没有射中目标,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应该是我的技术不够好。但是现在往往不是这个念头,一射过去,没有射好,面子挂不住,马上说,这一支弓箭是台北哪里生产?怎么生产得这么差?这个弓有问题,还有这支箭也有问题,害我射歪了。所以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错。这个心就不真诚。所以时时要提醒,宁为成功找方法,不可为失败找借口。确实找借口很容易,你要找一百个、一千个都找得到。但是你只要下定决心肯把方法去找到、去力行,相信世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怎么找好的方法?劝别人没有劝动,我们首先反省,是不是我们的心态不对?是不是我们的方法不正确?从这里来观照,这样子我们才能够从很多的历炼当中提升自己。你不能一直失败了,然后就在那里自怨自艾,那没有帮助。

  我们来看看「谏使更」,学习要懂得从生活面去领会到,这个谏,「亲有过」,不单是对自己的父母,夫妻也是亲人,兄弟、朋友都是亲人,甚至于是,陌生人是不是亲人?我们有这一颗「他是陌生人」的心,是真心还是妄心?因为真相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他人就是自己,要感同身受,要能「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所以这个劝,只要有机缘,我们都要诚心诚意去劝。

  记得有一次我在坐公交车,刚好看到一个朋友在抽烟,要不要劝?社会风气谁造成的?大家?大家不是标准答案,我造成!当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那社会风气转得特别快。因为人产生分别,社会坏是社会的问题,跟我没关系,所以人与人就愈来愈冷漠,这个冷漠的空间就姑息养奸,让很多人肆无忌惮,没有公德心。明明车上就写着「禁止吸烟」,他还继续吸。这个时候我就走过去。劝别人要用什么方法?我的诚意够了,接下来要方法。所以劝别人,我们要了解到,一是要看存心;二、要有好的态度;三、抓对时机也很重要;再来,要很有耐性。所以我要首先考虑态度,要「贻吾色,柔吾声」,理直不可气壮,要气和。假如我那时候很凶,对他讲,「赶快把你的烟给我收起来!」可能隔天报纸会报导,公交车上面有人打架,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一过去就跟他讲到:「这位先生,我有气喘」。戒律有开遮持犯,这个妄语可以开,但是妄语要开有一个先决条件,绝对是可以利益他人,绝对不是为自己掩过饰非,这个很重要。

  我就这么样跟他劝告,希望他不要抽烟。结果他可能没有被人家劝过,突如其来的劝告,他也不知道要讲什么,瞪着我,很想讲话又讲不出话来。这个时候我依然看着他,要「贻吾色」,你可不能马上脸就变了,那就结恶缘。我们「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要再跟人家起冲突了。依然笑着,然后慢慢,你不能这样就转过来,要慢慢缓和转过来,继续拉着杆子,然后我就闭上眼睛。我们很清楚,众生与我皆一体,所以我用至诚的心祈求他的觉性可以起觉照,我就开始帮他念佛,就一直念,心情也很平和;差不多念了二、三分钟,我吸了一下,没有烟味了。后来下车,刚好有两位老师跟我一起坐车,他们一下来就跟我讲,这位朋友在这个过程瞄了我两眼,就这样看一下,然后又看一下,看完以后就把他的烟熄掉了。

  所以确实,人都有良知,要靠我们去唤醒。而唤醒的态度很重要。再来,唤醒的时机也要对。《弟子规》告诉我们,劝父母的时机在哪?「贻吾色,柔吾声」是态度,「谏不入,悦复谏」。所以你看,经典句句都是精髓,都没有废话。时机在哪?察言观色,高兴的时候劝。看爸爸很高兴,「爸爸,你看你现在精神多好,少吃一些肉身体更好。」「好啦好啦!」滴水穿石这样劝,要有耐性。所以「悦复谏」,要有不厌其烦的耐性。这个时机除了高兴的时候,还要看情况,比方说你在劝他的时候旁边有人,适不适合?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要私底下没有人在的时候好劝,因为大人最重视的是什么?现在台北面子一斤卖多少?我现在生意做得满大的,在全世界收购面子。道业要有增长,首先一定要把面子卖掉,待会再麻烦师姐帮我准备一个桌子,我来做生意,来买面子。所以自己要放下面子,但是对人要能顾及他的面子,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人前不可以跟他对着干,要私底下来讲,他比较能够接受。

  再来,用真诚的心不厌其烦的劝。您现在假如劝一个朋友,他马上后不再造,您有这样的朋友举手。假如有,一定要告诉我,我们现在弘扬文化太缺人才,他一定是颜渊转世,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就用一分宽恕的心去包容,你愈有宽恕的心,愈容易让对方的惭愧心提起来。所以,有一些人必须劝一年,有一些人必须劝十年,还有人必须劝三十年,有一些人下辈子再说。下辈子再说,现在要不要劝?要!你现在不劝,他下辈子更没机会。而且你在劝的时候能不能说,这个就是蔡老师说的,下辈子才劝得动?那就错误了,这个态度就不真诚。所谓无住生心,你这样看他,你劝他一定有反效果,因为他从你的眼神当中看得出来,你不相信他可以变好。所以劝别人是我们的本分,我们的真诚自自然然做的事,不要去求对方要马上有什么回馈回来。这个是我们在劝当中,可以观照自己的存心、自己的方法。

  当然,劝的时机也要成熟,劝才有效果。所以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信而后谏」,别人相信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劝谏他;「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信任还没建立,你就去劝告他,他觉得你在毁谤他,你看他不顺眼。所以,信任是劝谏的先决条件。其实当一个人有真诚的时候,他一定会把方法、态度找到。我们在人与人关系当中,如何建立信任?我们看到很多的朋友人缘特别好,很羡慕他。那没有用,要能看到他为什么能赢得大家对他的认同、对他的一种向心力,最重要他一定懂得什么?付出。诸位朋友,「大道不器」,所以学东西要懂得举一反三,大的道理绝对不是只有在某个时候才能用。

  人与人不外乎五伦关系。所以父子要建立信任。如何建立父母对我们的信任?当然孝顺要做好,当你孝敬得愈好,你父母往生得度的机缘就愈成熟,这是相连的。再来,君臣关系要不要先建立信任?您能不能第一天去上班,上完班以后,走到老板的办公室跟他讲,「老板,告诉你,你用到我是你的福气,因为我这个人特别正直,有话就讲,所以今天上完班,观察到公司有十个缺点,您看一下」。老板很有修养,也没生气,他说很好很好,你明天不用来了。所以信任要建立才好劝告,不然人家不舒服,你都没了解清楚就乱批评。所以君臣关系要先付出,你表现得很尽职,自然而然领导人对你信任度就愈来愈高。再来,夫妻关系也是一样,今天能不能媳妇嫁过去,第二天也一样,列出十大缺点?然后跟先生、跟婆婆讲,家里要这样改才会好,这个媳妇以后的日子怎么样?所以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必然要抓住多看、多听,还有少说,最后付出,多做。这个原则随时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都可以用得上。

  多看、多听的重点在观察,因为我们付出要针对他人的需要,不然你会愈帮愈忙,而需要也就要透过我们的多看、多听,所以要善于观察。诸位同修,我看您也很有经验,遇到一些朋友,跟他聊了几句,看看他的观念,就知道先给《了凡四训》好,还是先给《认识佛教》好,还是先给《三皈传授》好,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那都是你在观察他的根器,观察他的知见状况,进而再付出。很多同修很热心,看到他对佛法有兴趣,马上十几本都帮他准备好。一拿出去,马上看到对方的脸很不自然。当他还没了解的时候,其实他拿愈多,心里上怎么样?愈有负担。他拿了那个佛像,他觉得,哎哟!我自己住在寝室里面,那个佛像很有压力。他还不了解。所以不可操之过急。这是我们在劝告别人的时候,也要时时坚持这一分真诚的心。

  《弟子规.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能真诚待人,才能和睦相处。而这个真诚表现在哪里?和睦是结果,因要能够平等对待,才能感来这样的一个结果。在明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郑濂,他们家里住了一千口人,七代同堂。你看,如何能够让一千个人和睦相处?不真诚办不到。我们现在一家多少口人?三口、四口,都搞得不可开交。所以确实,我们的智慧、存心差古人很多,要懂得观照、反省。郑濂如何办到?明太祖送了两个大水梨给他,想要试看看,他回去怎么分这两个大水梨?结果他回去以后,端了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个,把水梨击碎,这些汁都流到缸里面,然后对着一千口人说,「来!每一个人喝一碗」。做到什么?平等对待,没有私心。他没有私心,他最亲的这些子孙佩服他,一些比较远的亲戚打从心里认同他,说你看,他不是分给儿子多,而是分给我这个外甥多,赢得整个家庭的和顺。所以这一分心也是真诚对待一切人。

  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9:47 , Processed in 0.14392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