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6|回复: 0

三、积善之方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9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修福积德造命法(了凡四训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三、积善之方


    (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⑴古德十人以证之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开端引用《易经》来作为积善理论的依据。积善的人家一定有余庆,他一生享受不尽,留给子子孙孙享之,其中有很深的道理。
   ‘昔'是过去,‘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现代自由恋爱,说老实话,有好处!好处是什么?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父母,不会把你配错;坏处是若父母没有受过教育,无知无识,可以把女儿卖掉,所以儿女不甘心、不情愿的勉强凑合,这是缺点。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绝对的好处。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孔子的母亲姓颜,这里的‘颜氏'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你看!不是随便嫁的。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积德、代代修善,这家庭里子孙一定有发达的,所以他将女儿嫁给孔家是有道理的。
   ‘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他们一家人的长处就是修善积德。‘逆知',就是预知,就是根据他们祖宗积德,晓得他们家里将来一定有好子孙,会兴旺的,这才把女儿嫁给叔梁纥,生了孔子。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自古以来,幸福的家庭很多。
   古代的执政者,只要掌握政权,大的是帝王,统治国家;小的县市长、乡镇长--我们一般讲政务官。在他们的职责范围里有三句话--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之君”,君是领导人,你是这个地区的领导人;“作之亲”,你是这个地区百姓的父母,你要把百姓当做子弟来看待,要照顾他、要爱护他、要养育他;“作之师”,师是模范,他们不懂,你要教导他。现代民主制度,没有这三条。所以“君、亲、师”三个人的责任集中在执政者身上--如能尽职,功德不可思量。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前面依据《易经》叙述孔夫子的家世,再说到孔夫子对于舜王的赞叹。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孝之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在佛法来说,他是道道地地的修行人。《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舜确实做到了,所以他积的德‘子孙保之'。这些话‘皆至论也',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真理。
   ‘试以往事徵之',我们从历史事实上看到。以下了凡先生所举的人、所举的事,都是当朝的--就是明朝--距离他几十年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善有善报,勉励人要修善,要积善。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我童年在建瓯住过六年,常和同学们到杨荣他家去玩。他们的房子古色古香,门口两个石狮子,挂着灯笼,像庙堂一样。明朝时的“建宁府”就是现在的建瓯县,在南平北面,建阳南面,属于闽北,距离浙江很近,从建瓯到金华大约三百里。
   ‘世以济渡为生',他家里的先人是划渡船谋生的(大陆从前河川大部分都是用渡船)。
   ‘久雨溪涨',建瓯有一条河,就是闽江,一直经过南平,从福州出海。雨下多了,河川就泛滥,成为水灾。
   ‘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这是讲水灾相当的严重。
   ‘他舟皆捞取货物',别人看着大水灾,就捞东西,趁机会发一笔横财。
   ‘独少师曾祖及祖',只有他的曾祖父及祖父。‘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父子两个划了船专门救人,对于漂流的货物,看都不看一眼,只顾救人。
   ‘乡人嗤其愚',乡人讥笑他:这样发财的机会,不多捞一点而去救人;笑他愚痴。
   ‘逮少师父生',到杨荣的父亲出生。‘家渐裕',家庭生活环境慢慢好转了。诸位想想:划渡船一天能收入几文钱?还有坐渡船的身上实在没有带钱,也不能不渡。所以渡钱多半是随意给--船旁边摆一个小的盘子,并没有刻意规定渡船要收多少钱。这是从前福建常见的情形;学生过渡都不要付钱。这就是善因定有善报。
   ‘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风水不是假的,但是没有善福也得不到。而且风水好坏,一定是按照个人的福德因缘,自自然然的,纵然有人指点,那只是一个增上缘;如果没有这个福分,指点你得到风水不但没有福,祸害反而来了,这是没有福分享受。所以看到福报来了不要欢喜,为什么呢?想想自己能不能消受得了?
   读了《了凡四训》,真的一点也不错,确实一个普通的凡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改过,不晓得修善,你的命运里没有变数,只是常数。唯有真正懂得积善改过,那就有变数了;真正改造了命运、创造了命运。我们在这一生,看到许多的事,儒、佛所讲的道理完全证实了。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冠'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二十一、二、三岁都叫弱冠。也就是他年纪轻,二十一、二岁中进士--进士及第。这是过去最高的学位,等于现代的博士,拿到博士学位了。
   ‘位至三公',他以后做官,做到了少师。‘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也是三公,位置比太师、太傅、太保稍微低一点。以现代的地位相比,大概是国策顾问的地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有什么困难的事情要向他们请教,所以地位很高。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古时候做官的确是荣宗耀祖。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现在做到这样高的官位,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曾祖父,也跟他官爵一样。他的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为少师--这是古代的荣宗耀祖。
   我们今天奖励行善,政府表扬好人好事。实在讲,古时候这种表扬比我们现在表扬有力量,教育的意义更深。因为子孙对国家有贡献,国家对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远祖。今天表扬好事是你个人而不及尊长,古代的追封加到曾祖三代如其官。在我们肉眼看,好像人已死了多少年了,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这是优良教育的深意,使知自己成就,亦必赖祖宗之积德修善,报在子孙之事实。明乎此,焉有不肯修善之理?此事若就佛法中讲六道,帝王的追封,不管他在那一道,荣耀实际上他也能得到。他如果是在鬼道,一切鬼王都尊敬他;他是大善人,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所以这种教育的意义,实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因为世代积德积得厚,杨荣以后就变成世家。一直到了凡这个时候,他们家里世代皆有贤人,既贵且盛。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鄞'是浙江宁波,在明朝称“鄞县”,现在称宁波。‘杨自惩'先生,‘初为县吏',在县政府里当差--相当现代科长、科员这样的职位都叫“吏”,“县吏”是不太高的职位。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这个人心地厚道,正直清明。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从前县长兼理司法(现在是政务跟司法分开了,司法由法院、法官去处理),县长就是法官,他要兼理司法。有一个罪犯,问口供不说实话,狡辩!县长就发脾气生气了!给他用刑,打得很重,血流满地;可是县长怒气还没息。
   ‘杨跪而宽解之',杨自惩看到这情形,就替囚犯求情。‘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这个囚犯犯的罪很重,教人看了就生气!不得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其实说这样的话要有相当的胆识,这是直谏!如果长官不接受,怪罪下来,很麻烦。假如这个长官相当贤明、明理,他不会怪罪,这是提醒他。‘上失其道',‘上'是指政务官,不敢指皇帝,也就是指省市县长。国家的政治教育没有办好,这叫‘失道'。‘道'是什么?道就是君、亲、师。我们做地方官员主持县政,没有做到亲、师的本分,没有真正爱护老百姓;百姓犯过了,我没有教得好,这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散'是无所适从,无有依靠。政教要上轨道了,老百姓皆有一个原则可以依靠。
   中国从刘邦建立政权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孔孟,制定教育政策,用孔孟的思想教导百姓。在这以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之多教人无所适从。诸子百家留下来的典籍,每人有自己的主张,每人有一套说法,看看都很有道理;这么多的主张,这么多的讲法,我们到底依那一个?所以一定要在诸子百家里选择一家,大家都觉得他的主张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民族也能够适应,取这一家为主,以诸子百家来辅助,这样确立了国民教育宗旨。
   我们的道统主流是孔孟,从汉高祖制定一直到清朝都没有变更,自然成了中华民族的道统。孔孟教给我们五伦十义,这是我们要遵守的原则,这就是道。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指居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夫妇。丈夫要怎样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要怎样做好妻子的本分;分就是义务,你要尽到你的义务--夫妻和合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室的外面就是家--家中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兄弟。每个人的身分不相同,义务责任就不一样。每个人应尽自己的义务职责,这叫“天职”--不是别人派给你的;这就是“道义”,天然的叫“道”。家之外是社会、国家--上有领导人是国君;下有被领导的人,那就是臣,平辈的有朋友。“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领导与被领导)、朋友;从内向外扩展,则“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五伦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团结。我们这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族--“中华民族”,这是道。
   古圣先贤心目中从政者即是伟大人物,称为“大人”--负有对人民教育、养育、领导之天职。教导人民、教他一举一动,使他的见解、他的思想、他的思考有个范围(伦理道德),不能超越范围,人怎么会作乱!怎么会做坏事!再加以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薰陶。儒家基本教育的目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学校已经不教这些课目,疏忽人文而重科技,老百姓的思想、见解、所作所为没有一个准则了。这就是教我们看到别人犯罪,回头想想自己为官做得不够好。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对于他犯罪的动机、犯罪的行为,我们真正知道了,要同情他,要哀悯他,不能因破案而欢喜。为什么不能欢喜?因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
   ‘喜且不可,而况怒乎',破案尚且不可欢喜,又怎么可以发脾气!从前做官、做县市长,至少是个举人(何况大多数县市长都是进士及第的),所以一提醒,他马上觉悟了。
   ‘宰为之霁颜',这是很有胆识的劝谏,而县官一经提醒就觉悟了,就息怒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见到杨先生的智慧、德性、见地,都很了不起。所以他在公门好修行,多行善事。
   杨先生‘家甚贫',在从前做官只靠俸禄,是不会发财的,所以退休后真是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人非常之多;如果做官告老还乡而富有的,就是贪官污吏。否则钱从那里来?因为以前念书人不会去做生意。如果官做大了,对国家有大的贡献,那么国家有奖励,送你多少田宅,这是相当的富有。如果是平常一个官吏告老还乡,都是相当清寒,何况杨先生只是县政府里的一个小职员。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他不接受人家送礼。有人要拜托他,尤其是犯了案子的人(犯法的囚犯),总想说一点人情,能够得到好一点的照顾,或者刑罚判得轻一点--可能他的职位掌管这些事,于是人情就免不了。他总是秉公处理,不接受别人送的礼,十分清廉,很难得!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从前囚犯的粮食很少,有时在递解的路上常常缺乏粮食,没东西吃,杨先生总是尽心尽力,设法救济他们。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杭'是现在的杭州,杭州到宁波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囚犯带着刑具,手镣脚铐,都是步行,这样一天能走多远?一天能走五、六十里已是相当辛苦了;而从杭州走到宁波,要好多天才能走得到。
   ‘沿路忍饥,菜色可掬',沿途没东西吃,饿了好多天,很可怜!夫妻商量一下,‘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家里米少,都送给他们,自己就没得吃;自己吃了,他们就没得吃了,怎么办?煮粥!分一半给他们。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以后他生两个儿子,这是夫妻积德,报在儿孙。‘吏部'就是相当现在的内政部。从前的中央政府只有六个部,现在则有十几个;以前部的职权比现在部的职权要大(像前面讲的礼部,就兼现在教育部和考选部的职权)。‘吏部'是管行政的,职权也比现在大。‘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政务次长--副部长。部长在那时候叫“尚书”;侍郎是次长,就是副部长。通常副部长有两位--“左右侍郎”,像我们现在部里也是两位次长--“政务次长”与“常务次长”。
   ‘长孙为刑部侍郎',‘刑部'就是现代的法务部、司法行政部;这两个部的职权,都是从前的刑部。
   ‘次孙为四川廉宪',‘廉宪'相当于行政专员,比省长小一级,比县市长高;大概管七、八个县到十几个县的地方行政首长。
   ‘又俱为名臣',治理地方非常有成绩,很有声望地位。
   ‘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今'就是现在。楚亭先生也是做官的,也是非常之清廉,是他们家的后人。这是夫妻两个积德,子子孙孙都好!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正统'(公元一四三六年--一四四九年),是明朝英宗的年号。‘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就是造反、叛变。‘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都宪'是官名,‘楷'是他的名字。‘布政司'相当于现代的民政、财政厅长,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财政。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一段是讲不妄杀所得的果报。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凡是统军的大将,后代有好果报的人很少。为什么呢?杀业太重了、结的冤仇太多了。做将军有好后代的,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十个都见不到,这里其中一个得善报的,因果报应最明显的:唐朝的大将郭子仪,他的后代能保全,是做将军积善德。宋朝的时候,曹彬、曹翰都是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曹翰的后代就很差,没有传到第三代,女儿沦落为娼妓,家败人亡;曹彬是很仁慈的将军,不妄杀,后代都很好。所以做将军的人如果军纪不严,士兵骚扰百姓,都是他的罪过。这里说的是不妄杀的果报;这个人很聪明,只要不是拥护叛党的,都教他们如何来区别,在战争的时候就可以不误伤人命。其子孙的功名富贵,说明了善因善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2:28 , Processed in 0.13824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