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32|回复: 1

君子修身之道南无阿弥陀佛2018060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4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11/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05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问是怎么行孝,夫子说「无违」。怎么无违?夫子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三句可以说是《弟子规.入则孝》部分的总纲领。《孝经》上说的事亲五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这是「生,事之以礼」;「丧则致其哀」是指「死,葬之以礼」;「祭则致其严」是「祭之以礼」。《弟子规》正是这三句的开解。

  我们首先来讲「居则致其敬」,如何对父母恭敬。在《论语.为政第二》当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言偃,他在这里问如何行孝。孔老夫子没有一开始就回答他,而是从反面来说明。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这个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解释,是「饮食供奉也」,就是只是用饮食、物质上的供养。孔老夫子这个话好像就是对今天的人说的。他说「今之孝者」,今天的人以为行孝就是用饮食、物质来供奉父母,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像在几年前,广州日报曾经做了一个调查,在母亲节前夕,记者采访了一些母亲以及他们的儿女,多半都是些有钱人,企业家、高薪阶层。记者先问这些儿女说,「母亲节快到了,你们要如何对母亲尽孝?」这些人很多都是这样回答的,「我要多赚钱,将来能够买好房子、买车供养我的母亲」。然后记者又去问这些母亲,「妳想妳的儿女怎么样孝敬您?」这些母亲没有一个说希望得到名车、洋房,反而很多是这么说的,「我就希望我那个儿子别太忙了,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顿饭就不错了!」你看看,儿女有没有想到母亲的需要?

  如果以为就是拿物质上的供养就算是尽孝了,孔老夫子在此地说得很不客气,他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犬马就是狗、马这些畜生,养畜生也叫养。如果养畜生跟养父母是一样的话,那怎么能够叫孝?所以「不敬,何以别乎?」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于对父母有敬意。所以「不敬,何以别乎?」不尊敬父母,而只是物质上的供养,那跟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

  在《朱子集注》上有这样一段评论,「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朱熹朱夫子在这说,人畜犬马你都可以养,那养父母如果没有尊敬心,「敬不至」,就是没有尊敬心,尊敬心没到位,则「养犬马者何异?」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所以孔老夫子这句话讲得很重,点出不敬之罪很大,如果把养父母当作养犬马那样,那叫大不敬,岂能说是尽孝?所以这是孔老夫子深深的警醒我们。

  怎么才能够叫对父母「致敬」?你要是能做到《弟子规.入则孝》前八句,就叫对父母致敬。所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八句就是具体落实「居则致其敬」。真正对父母有恭敬心,念念都想到父母,能够跟父母心心相印,至诚感通。

  「二十四孝」里面有孔老夫子的一个弟子,叫曾子,曾参。曾参是孝子,孔老夫子的《孝经》就是借着他为对象写出来的。他做「父母呼,应勿缓」可以说做到了究竟。《二十四孝》上记载他,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里贫穷,天天得上山砍柴。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突然来了一位客人,他母亲不认识,是曾子的朋友。母亲在家里也不知道怎么招待,所以一下就有点着急。没有办法了,就想了一个办法,母亲咬自己的指头。结果十指连心,一咬指头,心痛了。谁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了。曾子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赶紧就回家。一回家才发现,原来是来了朋友。母亲跟他讲,「我不知道怎么来呼唤你,只好咬自己的指头了」。你看看,「父母呼,应勿缓」,不是用语言呼,隔得这么远,用语言也呼不来,咬自己的手指,让曾子得到感应。如果不是曾子纯孝之心,何以有这样的感通?

  有些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太神奇了?不可能的!实际上现代人因为迷失自性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所以他觉得这个不可能。其实这个是人人本有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不仅能够跟自己父母感通,可以跟宇宙一切万物感通。所以《孝经》上讲,孝到了极处,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迷得太深,不要说父母咬手指我们感通不了,现在你看孩子在外面玩,有一个女孩,她晚上跟朋友一起到KTV歌舞厅唱歌跳舞,搞到深夜都不回家。回到家,打开电话,才看到,原来她的父亲给她打了十几个电话,都是未接电话。回到家里父亲都在等着,非常焦虑,不知道女儿在外面发生什么事,打电话也不听。你看现在人跟曾子比起来,那差得十万八千里,人家曾子的母亲不用手机,就咬手指,曾子就能唤回来;现在人打爆手机了,他都不肯回来,这个感通的能力已经丧失殆尽了。「父母呼,应勿缓」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为被物欲所迷。所以儒家《大学》里面教我们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格除物欲。物欲是障蔽自性的东西,因为有它,所以我们的自性性德不能够显露。因此朱子也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欲望太浓,孝心也就没有了,只有把物欲格除了,良知才能现前。这叫「致知」,格物欲,致良知。不仅父母对我们眼前这些事情的呼唤,我们要「应勿缓」,父母对我们的指令要「行勿懒」;引申开来,父母对我们的一切的愿望,只要是好的、善的愿望,我们都要努力去实现,养父母之志,这叫做「应勿缓,行勿懒」。

  我记得我的母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鼓励我将来出国留学拿博士学位。因为我的外公过去曾经是大学的教授,所以我母亲很希望我也能做一个教授,希望我读完博士能够在大学教书,在世间取得一定的成绩。昨天跟大家汇报了,在大学期间和在美国留学的期间,就努力的完成学业,提早在四年当中完成了硕士、博士的所有课程,后来毕业了就在大学里教书。之后在美国教了四年,美国政府还给我杰出教授与研究人才的绿卡。但是后来我的老师希望我到澳洲去,在澳洲协助他一起推动圣贤的教育以及宗教和谐,所以我就放弃了美国,放弃了美国大学高薪的职位,到了澳洲,在澳洲昆士兰大学任教。结果第三年,大学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并且给我终身教职。当我拿到终身教职的时候,可以说母亲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可是在那一年母亲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又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贺卡是这样写的:「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母亲不仅是希望儿子做教授了,要做君子、要做圣贤。「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那也得再接再厉。怎么做圣贤?我在之后我母亲生日的时候,我写给母亲的贺卡当中回答了母亲的问题。我的贺卡这样写到:

  「亲爱的妈妈,韶光飞逝,妈妈已到了耳顺之年。而您教养儿子已三十多个寒暑,我在这三十多个寒暑中,愈来愈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爱。母爱,能在寒冬中为儿女带来温暖,在酷暑中带来清凉……您对我三十多年的养育中,含辛茹苦,毫无保留,不求回报。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孝养父母,说『天地是孝德结成,日月是孝光发亮』,父母恩德无边,而『孝亲乃天地第一德』。《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因此,大孝者应以德济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目前世界圣教衰危,天灾人祸频繁。我们庆幸得蒙恩师教诲,得遇正法,获益无穷。我愿继承恩师之志,为挽救世运人心,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努力修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尽形寿为人演说圣贤之道,弘法利生,以报父母、恩师、天地、祖先、古圣先贤之德。」

  母亲接到我这封贺卡,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母亲跟我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觉悟,就是希望能够将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弘遍全世界。只有把圣贤教育弘扬开来,才能够令世界和谐。我们母子虽然是一介平民老百姓,可是古人讲,「位卑不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为一个平民老百姓,都要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为和谐世界做添砖加瓦的工作。因此母亲这样对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所以母亲支持我、鼓励我。我于是就决定向我的大学提出了辞职,舍弃了终身的教职,重新做一名圣贤教育的学生,跟随恩师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儒释道的教育。并且自二OO七年一月份开始,就开始学习每天讲课,到现在头尾已经五年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这样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因为中国的孔孟学说讲究的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讲究的是「真诚慈悲」。现在的社会最缺乏这些东西,所以有种种的乱象,人们为了自私自利的企图,可以造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国家也是如此,像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出兵去征服小国。人心不仁义了,没有忠恕、没有真诚、没有慈悲,自然就招感天灾人祸。孔老夫子跟颜回说,如何使天下归仁?你自己从「克己复礼」开始做起。你自己克己复礼了,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回归到性德了,自然依礼而行,然后你去教化社会的大众,必能够使天下归仁。所以我就抱着这一种梦想走上了圣贤教育之路。这是我母亲的愿望,也是我恩师的愿望。「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别看这简单的几句话,可是你要真做到,也可以成为圣贤。

  实在讲,「父母呼」,难道就是指我们眼前的父母?这个「父母」是代表,其实老师呼,我们要不要应勿缓?你出去工作的时候,领导呼,你要不要应勿缓?社会大众现在的需要,大众呼,你要不要应勿缓?乃至现在地球这么多的灾难,地球母亲也在呼唤,呼唤我们不要再破坏环境了,不要再人为的去改变大自然,不要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滥杀生物了,这些都是众生呼唤,我们也要应勿缓。真正的「应」最好方式,就是推动圣贤教育。真正的行,行勿懒,这个行也是从自己自身上落实圣贤的教导,然后把这个圣贤教育弘扬开来,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我们在这种修学上不能懒,要精进,要勇猛。只要你真正去做,圣贤的境界你这一生决定能达得到。

  圣贤的境界离我们遥远吗?你看在《论语.述而第七篇》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仁的境界就是圣贤的境界。前面我们有汇报过,仁是二人,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自己以外的一切众生。这二者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能够归一了,这就是仁。所以仁字,人字旁一个二,合成一体。如果你把这个本来一体的境界一分为二,搞人我的对立,甚至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那就破坏了仁的境界,那就不仁了。

  仁的境界,难不难得到?仁远乎哉?不远,就在你眼前。说句老实话,本来就是仁的境界,这个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就是因为我们迷失了本性,生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才把这个一体的境界隔离开来。因此要回归仁的境界不难,「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欲」就是我的念头,我这个念头,第一,觉悟了,认识到了宇宙本来一体,这是觉悟。觉悟之后要修行,修行是什么?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了,就叫我欲仁。那你觉悟了,你放下了,立刻斯仁至矣,仁的境界就在眼前,它没有变化,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够觉悟,能不能够放下自私自利。

  所以《弟子规》头八句讲起来要用很多的时间,因为它的境界也可以说是无限的深广。真正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他成圣贤有余了。谁是真正的父母?在相上讲,一切圣贤人都是我们的父母,圣贤人的呼唤,圣贤人的教诲,我们要应勿缓,我们要依教奉行。在理上讲,圣贤人都是证得自性的人,实在是「自性呼,应勿缓」,我们要回归自性。你能回归自性,你就成为圣人了。回归自性不是说你从外面得到什么,只是要你放下原来没有的这些妄想习气。哪些习气?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这些习气本来没有,现在你把它放下就行。它们好像乌云障蔽着太阳,不是说阴天没有太阳,其实在阴天太阳都出来,还是高挂在空中。那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就是被乌云挡住了,你能够把乌云拨开,就能见到太阳了。我们的妄想、烦恼、习气就是乌云,把这些拨开、去除了,自性的太阳就现前。所以说《弟子规》不能把它看成是简单的童蒙教材,虽然它是从小就要念的,从小就要做的,可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的认识不断的提升,我们发现《弟子规》也是一部可以终身奉行的修身宝典,它跟《论语》不二。

  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新时代了,孩子如果还学传统文化,变得太老实、太善良了,会不会将来长大了在社会上受人欺负?俗话也讲,「好马被人骑,好人被人欺」,你学了《弟子规》做好人,被人欺负怎么办?其实这是一种误导,真正的好人,其实不会被人欺负,反而被人尊重。我就是在传统文化教育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自小到大好像很少被人欺负过,倒是很多人挺尊重我的。反过来,如果不学习传统文化,不听话、不老实,反而会出现很多的危险。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十多年前,有一个中学生,跟孩子们有个约会,同班同学约会一起去玩乐,搞party,大家喝酒。结果那个礼拜六,他母亲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带这个孩子去澡堂洗澡。北方人都是喜欢到澡堂,可是这个孩子已经跟同学们约好了,那一天要去party。他妈妈又叫他去,他觉得很为难,这边是母亲的呼唤,我是不是能够应勿缓?可是那边又很想跟这些孩子们一起玩乐,毕竟是同年人,大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是他还是比较有孝心,最后还是决定放弃玩乐的机会,跟他母亲一起,陪他母亲去澡堂。这是个男孩子。结果那天之后,他回到学校就听到,原来他的同学们在那天party的时候出事了。出什么事?原来那些男同学、女同学在一起,他们喝酒,喝得醉醺醺的,结果男同学就奸污了女同学。后来这个事情被派出所追查,把那几位男同学都抓起来,关进了少年劳教所,一关就是关了十多年,情节很严重。结果他自己也非常庆幸,这个孩子跟他母亲去澡堂,就没有到这个party去,自己很庆幸,而且想想都后怕,如果自己那天去了,也跟着喝酒,那肯定也是闹出事来,说不定自己也就被关到劳教所里头了。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后来出来工作,一路都非常顺利。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看到了以前同班的同学,那几个犯了罪的,后来从劳教所里出来,但是因为已经错过了学习机会,没有完成学业,也没有什么工作,一天到晚就是这样无所事事在混日子,看到了他这位很有出息的同学,大家都很羡慕,但又不好意思跟他说话。结果这个同学看了之后非常感慨,当年幸亏听了他母亲的话,父母呼唤他,他应勿缓,他行勿懒,才避免了自己的灾难。

  所以一个听话、老实的孩子,听父母的话,其实往往无形中就得到很多益处。我自己思惟从小到大,还算是听话的孩子。其实听话对父母未必有什么好处,可是自己得到的好处就大了。可能无形中避免了许许多多的灾难和危险,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在父母的福德庇荫下很顺利的过关了。所以我们能够顺利的成长,真的要感谢自己的父母。

  有的人说,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教人顺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没有任何的个性,是不是会扼杀少年儿童的创造力?西方教育很崇尚个人的那种思惟,培养孩子从小就培养他的创造力、他的独立性,我们用《弟子规》来教育孩子,是不是在扼杀孩子的人格?你看现在西方,在美国引起了一场争论,关于虎妈的争论,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一个报导,是讲一个华裔的女教授,她培养自己的女儿学小提琴,用高压的政策,让她的女儿非常的听话。当然完全用高压的政策来培养孩子学一门技艺,这并不是古圣先贤所主张的。因为技艺只是枝末,根本在德行,应该从德行这个根本上开始培养。西方的教育,因为我曾经在西方世界也住过不少年,在美国待过八年,在澳洲待过四年,我非常了解,尤其是美国,孩子从小他就有一种个人主义的倾向,所以什么他都会为自己想,很少去考虑别人。

  现在这些西方的教育理念传到中国,也多多少少对中国人有了影响。我们中国人也逐渐淡忘了老祖宗的教学理念,就想着用功利的思想来培养孩子。其实这种思想我们随处可见。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街头,也许你会看到这么一幕,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儿子只有三四岁大,儿子在地上打滚,玩,不肯回家,母亲在叫他回家吃饭了,但是小孩子在地上继续玩,对他母亲的呼唤置之不理。结果母亲叫得没法子了,就想出了一条妙计,从她的口袋里摸出了一件法宝,什么法宝?是一块很漂亮的巧克力糖,她用这个巧克力糖在这孩子面前扬了一下,立刻就吸引她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眼睛就紧紧盯着这巧克力糖,于是母亲做了一个很奇妙的动作,拿这个巧克力糖在他面前慢慢的拉起来,结果这孩子也就一下子跟着把身子直立起来了。这一幕让我们想到好像马戏团训练野兽的那种方式。然后他妈妈就问,「孩子,你要不要吃巧克力糖?」这个孩子点了点头。妈妈又说,「你要吃巧克力糖,那你就跟着我回家吃饭」,说着就往前走,孩子就乖乖的跟着母亲后头走。

  我想这种情景大概很多地方随时可以见到。但是很多人看了这幕情景,也许没有留意、没有深思这意味着什么。你看这个孩子只有三四岁大,他的母亲在旁边一直叫唤他回家吃饭,他竟然置之不理;可是当这个巧克力糖一出现的时候,他就服服贴贴的听这巧克力糖的摆布。现在只有三四岁大,糖果呼,就应勿缓了。在他的心目中,他母亲的比重竟然没有一个糖果重。那么等到他慢慢的长大,他上了小学,可能一个巧克力糖对他已经无济于事了,这个时候也许他母亲要他做什么,必须要给他一个更高价的东西,譬如说一部手机,他才会动,手机呼,应勿缓。等到上了中学,他觉得手机已经不行了,不足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了,可能要给他买一部手提电脑,才能够动弹。等上了大学,手提电脑都不管用了,或许母亲只能花钱买部小汽车给他,才能够让他做事情。

  这个孩子就在这样功利主义思想的教育下成长,他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人?心里完全没有孝敬父母的观念。没有孝敬父母的观念,他出来工作,怎能能够尊重领导,怎么能够忠于职守,怎么能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这种人很可能将来在高名厚利的诱惑之下,会做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很多的高官贪污受贿、堕落,或者是在美色之前失足,本来是很有出息的人,但是在这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欲望的勾引之下就堕落。其实他堕落是有个源头的,你去细细想想,他的源头在哪里?从小,母亲的教育理念错误,所以导致孩子长大之后变成唯利是图。所以想想,现在西方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跟中华古老的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哪个更好?是「父母呼,应勿缓」好,还是这些「功利呼,应勿缓」好?我们细细想想,不难得到证明。

  所以古圣先贤教我们,先在孝道上扎根。夫子讲,孝,最重要的是敬。由心里头对自己的父母真正有一种敬意、有一种感恩,常常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自然就能够做正人君子。一个人有诚敬心,他在这个社会上是无往而不利。古德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凡是事业有成,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他都是对这个事业有诚敬。而诚敬心的培养都是从家里开始,从小开始对父母有诚敬心,慢慢形成了诚敬的理念,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用这颗诚敬心。诚敬到极处的时候,他也能够成圣成贤。所以由对父母的诚敬,扩展到对人民、对一切事业的诚敬,敬事而爱民,这就是君子。

  我记得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在我的博士导师指导之下学习和做研究。我的导师是一位很敬业的人,他一个人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了他的那个学院所有其它老师论文的总和。他自己也很忙,所以我做他的助理研究就非常的辛苦。一般他的助理研究的工作,同学们都不爱干,因为他要求很严格,工作量很大,只有我自己所谓初生之犊不怕虎,我勇于承受这样的挑战。他对人的要求严格在哪里?我举一个例子,像我每个礼拜规定是为他工作二十个小时,做一些数据的整理、搜集工作。一般来讲,我们接到工作之后,首先问他,您这个工作什么时候完成?他总是这样回答,「我昨天就要了」。换句话说,交代给你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就不要再问了,赶紧去做。他的工作量,每周二十小时是完不成的。一开始我要用四十个小时才能完成,结果我就老老实实的用四十个小时去做。后来,慢慢熟能生巧,我三十个小时就能完成了,到后来我二十个小时就能完成。一直到最后,我能十个小时完成他一个礼拜所有的工作量。所以有多余的时间,我就跟他一起合作做研究、写论文,在我博士毕业前就已经发表了八篇论文,这对我后来在学术领域上的成长是大有裨益。

  所以感觉到其实你能够诚敬的工作,得益的还是自己。这种理念,实际上从小母亲就培养,培养自己能够忍辱负重,能够接受严格的指导。我记得我在幼儿园,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我都淡忘了。我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因为母亲送我在幼儿园全托,礼拜一送我去,礼拜六才把我接回家,中间六天在幼儿园度过。每个礼拜一,我母亲就拉着我的小手,要翻过一座小山,走四十分钟的路程到幼儿园。我母亲让我自己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一个礼拜用的书本、用品、衣物等等,书包比较大,我是孩子,个头小,走这么长的路,所以路上遇到我母亲的一个朋友,她看见了,不忍心,就批评我母亲说,「妳怎么能够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么大书包,走这么远的路?」我母亲一看,这教育理念不一样,也不要辩论了,就在她面前从我的身上把书包接过来,然后等那个人走了以后,又把这书包还给我,让我继续背。所以从小我就炼就了好身体,小腿就特别粗,练出来了。不仅炼好了身体,也炼出了负重的心态和能力,到最后在美国留学读书的时候,这种心态管用。「父母命,行勿懒」,其实最后得益的还是自己。

  「居则致其敬」,这一节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7:00 , Processed in 0.14524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