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18|回复: 0

[亲子互动] 转帖:圣悦法师:在家青少年学佛生涯规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07月27日 14:07:00 佛教在线


佛陀一代时教,宣说了世出世间的无上真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迷到觉,转凡成圣,跳出三界系缚,直至圆证菩提。从佛陀当年的教导来看,学佛没有老少男女之别,有教无类,普度群机。然而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上学佛之路,使佛教焕发出生机,但同时也引发出一些问题。本文就在家青少年如何规划学佛生涯略谈己见。

一、在家青少年学佛的必要性

青少年如初升的太阳,蓬勃向上,来日尚多,于是有人认为,对于青少年,学佛不是最迫切的问题,只有中老年人才应该认真对待终极关怀问题。这种看法是一个误区。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引导他们学习佛法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生死事大,生死问题是每一个人必须认真对待、不容忽视的根本问题,了生死成为佛陀思想及其所创立的佛教的核心宗旨。生死大事不会因为年龄的差异而改变,这件事情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平等存在的,青少年照样不会例外。

佛陀教诫人们应该关心的根本问题,是从人生的种种痛苦中得到解脱,诸受皆苦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判定。佛言,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逼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会苦,五阴盛苦。《阿含经》中,佛陀又将人生一切苦归结为三苦:第一,苦苦,即纯粹的苦,老、病、死等所生的苦。第二,坏苦,指快乐幸福被破坏,或者失去后必然产生的怅惘、空虚、失落感等苦。第三,行苦,指身心的一切活动都是无常变易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苦的。为什么说一切皆苦?佛经中认为:第一,乐不会单独产生、存在,总是与苦纠缠不离,生死之中虽然有乐,但乐与苦总是互相依存,有乐必然有苦,快乐失坏,必生忧苦。第二,乐不能无条件自生,乐不能自主自在,依他而不能自主自在,即是苦。第三,依赖一定条件产生的诸乐,产生后都不能恒常存在。无常变易,不能常保,始终处于迁流变化之中,所以也是苦。

佛陀所说的苦,不仅仅就人生而言,而是涵盖了全宇宙各种形态的众生。三界六道的众生无不受苦。基于这样的判定,佛陀以他的大智慧开示众生离苦得乐的法要。青少年虽然年轻,但仍然流转三界,苦无了期。要想解除诸苦,到达永恒幸福的彼岸,必须依照佛陀的教法认真修学。青少年无论从身体状况还是时间精力上,都有学佛的巨大优势,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心学佛,及早积累资粮。

二、在家青少年学佛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佛陀的言教,对于出家和在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出家僧尼,明显具有禁欲、出世的色彩,但就在家众而言,以合理地过好人间生活、发达人生为本,进而趋向超越人生、解脱成佛的目标。从佛经所载佛陀对在家弟子的教诲看,在家学佛,应当以合理地过好世俗生活,尽到社会责任,获得现法安乐。佛陀对此提出了四种具足:第一,方便具足。即是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养家,服务社会。第二,守护具足。即妥善保护田产财物,不令损失。第三,善知识具足。指结交良师益友,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第四,正命具足。即善于理财,收支平衡。对于在家学佛而言,这四种具足缺一不可。

在家学佛要处理的重大问题,就是各种人际关系,尽到应尽的伦理责任。《善生经》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为人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养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也应以五事敬亲其子,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弟子有五事敬奉师长,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师长也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为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即: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妆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妻子则以五事敬顺其夫:爱敬关怀;备设衣食;和言实语;善体人意;善摄眷属。宗族亲戚之间,互相应以五事亲敬:给施;善言;有利同享;有错教诫;有难相帮。为主人者,当以五事教授僮仆:量才使用;饮食随时;随时慰劳;为之治病;给以休假。为僮仆者当以五事奉事其主:早起;做事周密;不与不取;作事有序;称赞主德。作为在家佛学之人,应以五事供奉沙门: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由以上可以看出,佛陀是把在家学佛者完全放在整个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网路之中去考量,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自己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尽到自己的义务。作为青少年,也许为人子、为人女,也许为人夫、为人妻,也许为人父、为人母,也许为人亲、为人友,好多时候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路中同时身担不同的角色,这就要求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各自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友善、互相增上的目的。佛经明确记载的言教,至今对青少年学佛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就会给学佛带来很多障碍。

除了上面所述人际关系之外,在家青少年学佛还要处理好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尤其是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生存压力急剧增大,学佛的需求很高,但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的矛盾似乎更加突出。这是当代青少年学佛不能不仔细思量的重大问题。按照佛陀的教义教制,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之间根本不应该有矛盾,如果有矛盾,是因为自身对佛法的理解出了偏差,或者所修法门不对机缘。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的条件。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安身立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工作不仅是谋取生活来源的手段,更是服务社会、报众生恩、报国土恩的实际行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应该把工作看作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处青山不道场”。即使平凡的工作,也会生出世间、出世间的功德。在家学佛者应该努力把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打成一片,正如《华严经》所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如果能如此发心,如此行持,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完全统一起来,随时随地都在学佛,反过来会促进各种关系更加融洽。

另外,在家青少年学佛还要正确处理与恋爱、婚姻之间的关系。人是欲界众生,有饮食、睡眠和性的需求。除了乘愿再来的三果以上圣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都有生理上的欲求,心理上也有与异XJ往的渴望。虽然性爱、爱情和婚姻被佛法说为欲界生死之根,是最为重要的烦恼。就算证到初果、二果,也难免因一念男女情爱而再生人间,何况道前凡夫。然而,爱情、婚姻一事,多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数是既定的业报。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使爱情、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合理,以缘起法则冷静观察自己和对方,勤观无我,超越低级的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怀著慈悲、平等之心,尊重对方,关心对方,则恋爱、婚姻对佛学的障碍就会大大减轻。如果双方都学佛,在佛化家庭里互相激励,互相成就,那是最好不过了。

三、在家青少年佛学的要点

(一)深发菩提心

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立志成佛,并且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的深切志愿,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和本因,是修行菩萨道的本源动力。如果菩提心不发,或者发而不坚,即使精进修持,也是世间有为法,不能生出出世间的果报。菩提心为大乘之本,应时时观修菩提心,时时护持,念念不失,令菩提心不断增长巩固。

(二)以正知见为导

得正知正见,是佛教诸宗修道的前导,是必需具备的首要条件。没有正知正见的指导,一切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练。得正知正见,一般要经过闻思经教,研读经纶,由闻而知,由知而解,对所知所解反复观察抉择,并在禅观中体会,在生活中运用,从而生起决定胜解,成为自己的思想见解,方能运用于修持。当然,如果有真正的善知识指点提持,获得正知正见的过程就会大大缩短。

(三)以人天乘善法为基础

释尊所说的在家学佛之道,大略由人天道、解脱道、大乘道三级构成。其修习的重点和次第以“一正命二布施三劝化”为正业,以人天乘善法为基础。立足于家庭、社会,以正法为导过好世间的生活,尽到伦理责任,勤作奉献,力行布施,担负起劝导众人向善向道的责任,以做个好人、发达人生为本,不断地积累资粮,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了生死的大事。人间佛教的思想为在家青少年学佛指明了方向。

(四)以大乘渐道法门为本

出家修道有著比在家人优越得多的条件,可以专心一意用功修道,而在家人有著种种的责任和生计营为,修习禅、密而能成就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个别根器非常猛利者之外,大多是在家青年学佛,应从经教中所示的大乘通途而入,即太虚大师所说的大乘渐道之行为本。大乘渐道以深入世间双修福德和智慧,即世间而出世间,能对人的德行才智进行全面的锻炼。大乘渐道也就是大乘菩萨道,其修学是在受持三皈、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以对缘起性空义理的胜解所得到的思慧力为主导,在社会生活中修六度四摄,一方面伏断自身烦恼,一方面积累福智,利益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5:11 , Processed in 0.1662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