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19|回复: 0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一四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四四集)  2001/3/28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44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八正道的第五条「正精进」,进是进步,正就是不邪。现在社会一般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他也是很努力,非常精进,可是他的方向、目标错了,他是向名闻利养上精进,这在佛法裡不称为正精进。正跟邪从哪裡辨别?最简单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带得去跟带不去的。能够带得去的,这是正;带不去的,这是邪。为什麽说带不去的是邪?我们要是在一些带不去的方面,坚固的执着、贪恋、佔有,会造成来生的苦难,这就叫邪。由此可知,八正道这个「正」的定义就是在正见、正思惟,我们讲的正知、正见,只要这两条正了,其馀统统都正;这两条要不正,其馀的想正也正不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在大乘佛法裡面,要是讲到绝对的正精进,我们说一句老实话,无过于念佛求生淨土,这是纯正。用一生的时间,决定求得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求得到?答桉是肯定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依据经典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学,你决定可以证得,这是究竟真实大圆满。这个话不是我们随便说的,而是诸佛世尊在经教裡面所讲的。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有一等人,多半是没有念过书的,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不认识字的,乡村裡面老太婆、老阿公,他什麽都不懂,一天到晚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再仔细观察他的行持,他的心清淨,他没有妄想,万缘放下,对待任何人都是真诚、慈悲。我们仔细观察,他没有学过十善业道,他也没有念过《十善业道经》,但是他的行持与十善业道所说的完全相应,心善、思想善、行为善,与人交往都是那麽样真诚恳切,别人欺他、骗他,他也没有放在心上,还是欢欢喜喜念他的佛,这种人成功,这种人就是佛经裡面所讲的上上根人,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确确实实万缘放下,这是正精进、真精进。我们学佛,如果不从这上着眼,不在这裡下功夫,实在讲,错了!

  我们今天学教,弘扬淨土,劝化世人,与正精进有没有牴触?有没有矛盾?跟诸位说,没有。念佛法门与任何行业、工作都不牴触,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讚歎,道理就在此地,完全没有牴触。那一些老太婆、老阿公们,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家务事,照顾他的家庭,照顾他的子孙,与他的亲戚朋友往来,不妨碍他。由此可知,我们弘法利生也不受妨碍。什麽东西能妨碍我们自己?妄想,胡思乱想,这是大害,着相,这是妨碍。所以,真正妨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一丝毫妨碍都没有了。所以《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我们仔细去观察,《华严经》上给我们示范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形式上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他们身分不相同、行业不相同,但是他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相同的;修学法门不相同,都是属于念佛法门。我不知道你们同修有没有看出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念佛法门,妙不可言!所以个个成无上道,人人皆是极乐世界的法身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读《华严》,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才晓得怎样叫做「正精进」、「真精进」。

  这个地方的注解是「勤修正谛,趣涅槃故」。正谛就是正法,这个意思还不好懂,世间人所讲的「真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与真理相应,就是注解裡面讲的「正谛」。修因一定有果报,果是大涅槃。「涅槃」是梵语,翻作「寂灭」,寂是寂静。寂静的境界我们想像不到,无法想像,古人讲「一念不生」,这是寂静。一念不生,我们也不容易想像到,为什麽?我们凡夫念头太多了,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不能觉察,《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得到。这个生灭的念头就是六道轮迴裡头生死的根源,这个东西断掉了、没有了,这是寂灭的境界,如来果地上才证得。等觉菩萨所证得的还是属于相似位,不是真实位,相似位;三贤菩萨,那就不必说了。世出世间法裡头只有这是真实的,这个境界裡面具足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诸佛如来证得。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迷失了;不是没有,统统都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平等。佛为什麽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佛是从性德上看的,一切众生平等,毫无差别。差别相从哪裡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儒家所讲的习气、习性,祖师常常把这个连起来讲「习染」。「染污」是佛经上常说的,由于习气染污了真性,所以才变现出很大的差距。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来帮助凡夫恢复自性、恢复觉悟而已。

  自性是本有的,觉悟也是本有的,诸位一定要晓得。迷惑不是本有的,烦恼习气不是本有的,那是什麽?那是在环境裡头薰习而成的,不是本有的。不是本有,当然可以断掉;确实是本有,当然可以恢复。这就是说明:烦恼再重、习气再深,肯定是可以断掉的;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肯定是可以恢复的。佛法的修持,第一个讲信心。第一个信心,信这一桩事情,相信我们的习染可以断掉,相信自性德能可以恢复,头一个「信自」。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裡面讲「信」,他讲了六个,头一个「信自」。从这个地方建立自信心,人这才能发愤、努力,正精进。

  我们知道,我们要想把烦恼习气断尽,恢复我们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淨土,最快捷的方法。现前我们要学的,就在我们现前生活当中,工作裡面,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点点滴滴都与淨土相应,你们想想,哪有妨碍?如何与淨土相应?跟诸位说,只要与清淨心相应,就是与淨土相应。经上不是说得很好吗?「心淨则佛土淨」。所以,如何与极乐世界相应?与清淨心相应就是与淨土相应;换句话说,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无论面对什麽样的境界,绝不失清淨心。

  什麽叫清淨心?决定不污染就是清淨心。六根对六尘境界,你要是生起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要是生起贪、瞋、痴、慢,你被污染了。换句话说,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只要不分别、不执着,就与清淨心相应;还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在裡面,你依旧堕在习染之中,你不清淨。功夫,练功,练什麽功?不是练**,那个**确确实实是剽窃佛经的名词术语,这个罪过很重!你要晓得,世间名牌彷冒这都有罪的,你要是剽窃佛法裡面这些名词术语,那个罪过都在阿鼻地狱,所以这些人真正叫「可怜悯者」,他不知道果报可怕。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练什麽?练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修清淨心,就是修平等心,成就我们的淨业;一句佛号,愿生淨土,就去了。这个法门真的是容易,可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练这个功夫,你就难了,你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真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9:35 , Processed in 0.11157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