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91|回复: 0

[佛教文化] 杨曾文教授:关于药师法门和生态佛教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5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曾文教授:关于药师法门和生态佛教的思考2016年09月25日 14:30:00 佛教在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教授发表《关于药师法门和生态佛教的思考》


编者按:2016年9月17日首届东海药师文化论坛在浙江宁波伏龙寺圆满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教授发表《关于药师法门和生态佛教的思考》,指出,中国佛教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药师法门具有济度群生的特色,生态佛教突出一个“生”字,探讨药师法门与生态佛教可以使人们更加有意识地贴近人生、关怀众生,为积极参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作出贡献。以下为论文全文:


内容提要:文章对药师佛法门和当代人间佛教所具有的“主生”、重视现实人生的特色进行说明,并对中国当代人间佛教应如何济生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药师佛、药师佛法门、人间佛教、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杨曾文,生于1939年12月7日,山东省即墨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等。


收到邀请参加由浙江省慈溪市佛教协会主办的首届东海药师文化论坛“药师法门与生态佛教”之后,经常思考这个论题的含义,何谓“药师法门”(实为药师佛法门或药师佛信仰)?“生态佛教”这一比较新颖的提法又该当怎样解释?那么,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药师法门与生态佛教”,应作怎样的理解呢?


以下是笔者对此的思考,谨写出来向诸位请教。


一、慈悲济生,致福消灾——药师佛法门的主要特色


自东晋十六国以迄隋唐二代,随着佛教在大江南北的广泛流行,大乘佛教的佛、菩萨信仰的经典翻译不断增多,在社会民众中的信仰也日益普及和盛行。除受广大普通民众信奉的西方阿弥陀佛信仰和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或弥勒佛)等信仰之外,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信仰也逐渐盛行开来。药师佛经典主要有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被编入署名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密多罗译《大灌顶经》之中)、隋南天竺僧达摩笈多(?—619)译《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唐玄奘(600-664)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义净(635—713)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在这些经典中,翻译最好和最流行的是玄奘的译本。


据这些药师佛经典,可以了解所谓药师佛本愿或法门是以“慈悲济生,致福消灾”为主要特色。经中所说药师佛十二大愿的主旨是对念诵药师如来名号和修持药师佛法门的众生给予保佑和救助,庇佑他们身体健全和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安乐幸福,“所求皆得”,能够消灾获福,延年益寿,并且得以信奉正法,乃至达到最高觉悟。这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旨在接引念佛众生在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形成鲜明对照。


近世以来,以太虚大师(1890-1947)为代表的佛教界有识之士倡导贴近民众、利益群生和造福社会的人间佛教对推进中国佛教走出颓境,摆脱危机,实现社会转型贡献甚大。太虚在推动佛教革新运动之中,也曾提倡药师佛法门,1934年在宁波阿育王寺讲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的过程中说:东方药师佛主人间的济生、资生延寿;西方阿弥陀佛主人间的度死、救死度亡之事,为了改变唐宋以来偏重于“度亡之佛教,变为适应今日现实人生之佛教”,并且为适应中国民族的性格和“古圣先贤之道德文化”传统,应当提倡药师佛信仰。


正是药师佛法门具有突出的“主生”、济度群生的特色,才受到近世以来直至现在倡导人间佛教的佛教界人士和信众的欢迎。近年在中国各地兴起的建立供奉药师佛造像、寺院和景区,提倡药师佛法门和信仰,举办探讨药师佛信仰与当代人间佛教的研讨会等,皆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二、生态佛教——强调人间佛教致力济生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佛教”突出一个“生”字,看来是有意强调当代推行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


笔者想到如下两个方面:


(一)按照当代人间佛教适应时代、关心社会和利益群生的宗旨,将积极参加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是广大信众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参照进入新时期以来历届中国佛教协会重要会议的报告,特别是赵朴初前会长发表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1983年)和《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1993年)以及此后历届会长的报告和2015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全国会议通过的最新《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等文件,可将当代人间佛教思想归纳以下六个要点:


1、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2、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佛教必须关心和贴近现实社会,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致力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崇高的事业而积极奉献;


4、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等优良传统;


5、佛教必须“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维护佛法的神圣性和组织的纯洁性,严格修学戒定慧三学,加强自身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的五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


6、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  



可见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将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关心和改善民众生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同时要求保持佛教的历史和传统,维护佛法的神圣性和组织的纯洁性,引导信众修持戒定慧三学,加强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的自身建设,发展文教事业,保持佛教的生命力,扩大社会良好影响。


(二)挖掘佛教教义体系中的慈悲济世、戒杀护生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实践进行宣传。

进入新时期近40年来,中国佛教界遵循富有进取精神的人间佛教思想,实践时代付予的使命,引导广大信众遵照党和政府的总体方针和计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做出了卓越贡献。


现在,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号召和带动下,举国上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它置于重要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说: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据最新报道,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在视察青海期间一再强调要重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笔者认为,中国佛教界各级组织和广大信众在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中佛教可以发挥自己的具有的优势,做出重大贡献。这里仅举出以下两点:


1、发挥佛教中的慈悲济世、戒杀护生的思想,维护自然生态和保护动物


佛教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还包括各种动物。戒律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一切生命,所谓“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所谓不杀,包括使用各种器具、手段的他杀、自杀、教人杀等等。大小乘佛教皆教人以慈悲为怀,大乘佛教特别提倡以利乐众生和解脱众生苦难为旨的大慈大悲的菩萨道。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引导民众保护自然生态,不要滥杀动物,例如在渔业生产中要注意节制,防止竭泽而渔,实行严格休渔规定,保障渔业资源不致枯竭。在山林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注意对珍贵动物进行保护,禁止猎杀动物。


佛教界自古有放生的优良传统,对保护动物,培养人们慈爱、仁慈品性有很大贡献。然而笔者想到,在当代放生的做法上应特别防备因放生而导致杀生的结果,即防止有人借举行放生仪式而大量向商贩购买动物,从而鼓励有人到江河捕鱼,到山林诱捕猎取鸟兽。在放生过程中或结束之后,造成大量动物死亡。或是将外国外地动物引进新地区不适当地放生,致使造成外来物种动物的恶性发展,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



2、从环保和生态平衡的角度对佛教缘起论及“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作新的诠释,重视和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


因果缘起思想是佛教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佛教虽有小乘大乘及各种学派、宗派之别,然而对因果缘起的见解是基本一致的。小乘佛教的缘起思想主要围绕业(行为,有身语意三业)感缘起而展开,特别表现在对十二缘起的解释中,认为有贪、瞋、痴(“无明”)为根本原因,才引起生命过程,招致生死轮回,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或说“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等等。


在这些理论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实际已超越对人生现象的因果解释,已经含有世界种种事物和现象皆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前后之间存在着因与果、本与末、净与染等逻辑层次的思想。运用这种理论来观察人生和周围世界,就会认识到不仅人的善恶行为会招致不同报应,而且人与人,物与物,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彼此密切连结,互相发生联系和影响的。


在当前我们在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时,可以从佛教的因果缘起学说中汲取合理成分并赋予新义加以阐释和发挥,进一步充实和创新佛教的缘起学说,让当代信众从中受到启发,加深理解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既然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那么,人类在对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就应当从对立双方、彼此平衡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适当的规划和措施,致力环保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否则,势必造成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严重失衡,人类社会就会遭到自然界、地球环境的惩罚。



佛教中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大乘佛教般若中观思想、以真如法性为本体本原的法界缘起思想、以佛性为觉悟基因的心性论等,皆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后秦僧肇在《肇论?涅槃无名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以及隋唐以后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说法中经常提到“色心(物质与精神)不二”“正依(生命主体与国土环境)不二”“理事(本体本原与现象)圆融”等论断,蕴含相当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思想中既有宇宙万物统一的思想,又含有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彼此平等、依存和互相会通、和谐的思想。


可以认为,佛教这种思想在当代全民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显得十分可贵,对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有着宝贵的启示意义。如果法师们在讲经和弘法过程中巧妙地结合佛教中的这种思想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受到他们的理解和欢迎。



当然,在向信众讲述佛教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及类似思想时,可以先讲清楚这种思想的佛典依据及其原意、在指导修行过程中的意义,然后在结合现实问题时可以联系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时代课题,阐释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3、动员广大信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佛教具有爱国受教的优良传统,对于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是坚决拥护并已做出了重大成绩。相信对于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是衷心拥护的。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推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就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格局,注意控制开发的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再生的空间,促进资源节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广大佛教信众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利和义务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绿色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可以慈悲护生的精神致力动物保护,在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水源,教育信众过节俭生活,抵制铺张浪费,收集可回收利用的物资,提倡在家信众多吃素食,参加保护环境的义务劳动,在日常和法事活动中提倡文明供佛和文明进香,改变已经变味的名曰放生实则造成杀生不良后果的做法,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和事业给予资助等等。


药师佛信仰和药师佛法门以“主生”、济度群生为特色,应当说与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在弘扬药师佛信仰,倡导药师佛法门的过程中,应更加有意识地投入贴近人生、关怀众生,致力于利益人群,造福社会的人间佛教的实践,并且积极地参加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为中国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1:32 , Processed in 0.1298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