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8|回复: 1

[大德开示] 净公上人:五戒十善卍南无阿弥陀佛201711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五戒十善  (共一集)  1984/3/2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6-001-0001

http://ft.hwadzan.com/media/mp3/16/16-001/16-001-0001.mp3

  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二次的专题研究,这个负责的同学,学员长跟我要一个题目,上一次我们谈到戒律,所以今天就以五戒十善做为我们研究的讲题。

  学佛,自古以来,在经论里、在祖师的语录里面都给我们说明了,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福德的事,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福的人?在佛法里面讲,唯有学佛才是真正有福的人。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学佛就有福了,那么我们现在也学佛了,我们都有福了?这个话不尽然,为什么?我们看到学佛的在家出家四众当中,没有福的好像还满多的,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明了,原因是在没有学佛,这是我们首先要将病源给找出来,然后我们才有对治的方法。

  所谓学佛的人有福,就是学佛的人一定要依照戒律去修。而戒律便是修福,你能够照戒律去修,当然这就是一个有福之人,这个道理是在此地。不过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纵然前生是个大修行人,现在你又乘愿再来了,这是极恭维的说法,你乘愿再来。你来到人间之后,又免不了有隔阴之迷。可以说你从出生那一天一直到现在,你还没有开悟,你依旧是迷惑颠倒,这在佛法里称之为隔阴之迷,凡是没有见性的菩萨都免不了,何况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对修行人是极不利的一个时代。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就很感叹的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就是修行的障碍,何况到现在已经是浊到不能再浊了,我们在这个时期闻法修持真是谈何容易!换句话说,生在这个时期福报就少,从哪个地方来看?可以从戒学上看。我们常常看到的,不但是在家同修,尤其你们大专学生,甚至於出家人当中也有把戒律看轻了。经论偶尔还翻一翻,欣赏欣赏它的理论,说得不好听一点,不过是拿著佛经做为消遣而已,在一切消遣活动当中比较高尚一点。而对於戒律则漠不关心,纵然看到、听到,也点点头,可是怎么样?决定不会照它去做,在现代人之说法,所谓我们潜意识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的存在。

  换句话说,我学人当年开始学佛也犯这个毛病,这就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总以为自己很聪明,戒律不过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们一群人的生活规范,在时间上来说,我们差距有三千年之久;地域上来说,那是古代的印度,今日的台湾。因此,理论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谈谈,至於生活方式,又何必去守古老印度的风俗?这种说法乍听起来满有道理,确实这些东西是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许有人说根本就不应该去学习。凡是有这个观念、有这种思想,说实在话,你就是没有福,你就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别说大乘佛法你没分,连小乘佛法你也够不上,所以佛法是以大福德为基础。因此佛在这个教育纲领里面给我们指出来,戒行是定慧的根基。如果我们没有戒行,定不能成就,慧就更谈不上。

  学佛无非是想开智慧,智慧一定是从定中发现,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决不是在经论、在古人注疏里面你能够学到的。你纵然是读遍了千经万论,读遍了古德的语录,你也开不了智慧,读诵的功效也不过是增长你的世智辩聪而已。世智辩聪,稍稍懂得佛法的人都知道,八难之一,遭了难,为什么?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叫做增长无明,也就是增长迷惑。无明增长焉有不造罪业之理?制造罪业,你还能免得了三途苦报吗?这就是说明学佛最后的结果是往生到三恶道里去了,诸位想想,你的福报在哪里?因此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舍弃自己的观念,要承认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接受佛陀的指示,接受佛陀的教育,我们循著他的指导,循著这个方针来自求多福。佛陀的好处是叫我们自觉,是叫我们自悟,自己去觉悟,他永远只辅导我们,协助我们,他从来没有强迫我们过,没有牵著我们鼻子走,这是佛菩萨了不起的地方,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首先就将我们凡夫与佛的关系给我们做一个肯定而具体的说明,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真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十方诸佛是平等的,无论在智慧上、在品德上、在能力上,没有一丝毫的差别。这个理论基础是指我们人人皆有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才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自己,千经万论就是发明这个道理。修学佛道也就是想证实这桩事情,证明真如本性就是真正的自己,证明我们自己有无量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学佛无非是求证而已。

  觉与迷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这是首先要掌握到的。觉迷关键就在错认了身心世界,不知道现前的身心与世界的真相为何。如果彻底明了了,佛法里面常讲的解脱、自在,你就可以证得了。经论上实在给我们说得非常的明白,非常的清楚,可惜我们看不懂,我们也听不懂,这是什么缘故?这种缘故就是我们习惯运用意识来面对现实,这是绝大的错误,而不能用六根的根性来面对现实。经论里面对於这个道理说得最多,说得最有体系,最清楚的无过於《楞严经》。所以虚云老和尚劝导我们,在末法修行,对於教理的研究只要守一部《楞严经》就够了。并不是说明《楞严经》可以包括整个佛教,这不能这么讲。《楞严经》在整个佛法位置究竟能占多少分量?这个问题我过去请教过李炳南老师,他给我说一部《楞严经》最低限度可以包括整个佛法十分之三,诸位想想,这个分量就很可观。十分佛法里面,《楞严经》里面有三分,这就相当之重。以《楞严》的基础,再去看一切经论,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由此可知这部经的价值。

  而虚云老和尚教给我们的是要把这部经背诵,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实在说起来,这部经并不算很长,只有六万多字,有没有人肯下决心去背诵《楞严经》?能背得很熟,可以以后面的经文解释前面的经文,以前面经文解释后面经文,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师可以自通。这样说起来,自古以来读《楞严经》的大有人在,有几个人通?通了的人确实不少,没有通的人大概还要占大多数。我们得要问了,那些为什么没读通?给诸位说,没有读通的是没有福报,也就是说没有戒律的基础。《楞严》很重视戒律,四种清净明诲就是讲的根本戒。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戒行的基础,读遍千经万论还是不能开悟。道理很简单,不能持戒,贪心去不掉,瞋恨心拔不了,痴慢心不能破除,你有三毒烦恼障碍你自性清净心,你的三毒烦恼阻碍你本性的智慧,同时三毒烦恼还能够障碍你的德能。换句话说,清净法身,三德密藏,都被贪痴烦恼障蔽了。

  戒律的功能就是破除三毒烦恼的,我们要是不能够持戒,换句话说,烦恼是天天在增长,止都止不住,那经中的义趣你怎么会得到?纵然十方诸佛来给你讲,你也得不到。刚才讲了,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真智慧不能现前。真智慧要现前,必须要将烦恼断尽,唯有心地清净,智慧才能增长。换句话说,烦恼去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烦恼增长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再讲到戒律,戒律是佛菩萨行为的规范。说实在话,在佛菩萨谈不上规范,人家一举一动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称之为规矩、模范,那是我们凡夫眼光当中看的。所谓小乘戒律,在家同修五戒十善,这些是我们的私生活,佛菩萨的私生活就是如此。心里面有,叫做德,某人有德,有德性。德是什么?心里面有戒,这叫德。表现於外面,表现在事相当中,这是善行,也叫做功,所以功德是这么一个讲法。并不是说寺庙里面你出一点钱、出一点力,这就叫功德,那是假的,功德是要自己修的。内心里面没有戒定慧就是没有德,事相当中不能够表达戒定慧那就没有功,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怎样成就你的功德。

  如何修学功德?刚才说过,佛的心、佛的行为记录下来就是戒学。对我们凡夫来讲,我们凡夫在心里面没有德,与那个德恰恰相反,我们心里面充满贪瞋痴、贡高我慢,对於圣教疑虑不能深信,这叫根本烦恼。我们学戒,这个作用在教育上来讲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效。我们学佛菩萨要心里内在与外表同时并进,才能有成就。内里面我们要修定慧,外面我们要学戒律,表里一如,这样才能够收到效果,才能够迅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功德。由此可知,戒学也就是叫我们要勉强的去学佛菩萨的生活,人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正常的,我们现在变成不正常。不正常要改为正常,当然初学的时候也有点难受,这个习惯突然改过来好像很不自然,为什么不自然?心没有变过来。心里面贪瞋痴果然拔除了,你的一举一动就自然合戒律,一点都不难,就很自然。这样以戒律帮助定慧,以定慧帮助戒律,这样相辅相成才能够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这才叫做真正的学佛,而不是一般泛泛的所谓佛学。佛学,我刚才讲,不过是拿这个东西来做个消遣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诸位明了这点意思了,就晓得戒律对我们的修持是多么重要!

  而戒律偏重在福德上,虽然偏重在福德,我们还是要修定修慧,为什么?如果单修戒律而舍弃了定慧,果报不圆满、不究竟,那就是经上常给我们讲的人天有漏的福报,来生在人天两道当中享福去了,而人天福报最容易迷惑人。福一享多了,就享得更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三世怨。第一生持戒持得很严,修得很不错,但是没有定慧。第二生到人天享大富大贵,富贵人家造业就比平常人家造得多。福享完了,因为享福的时候他又不知道继续再造福,他不守戒了,尽造一些罪业,罪业造多了,到第三世就到三途去报到,苦不堪言,可见得修福不要忘了修慧。

  所以佛跟我们说「诸恶莫作」,这一句就是我们自己私生活的准绳;「众善奉行」,这一句是我们处众的原则。与大众相处,我们要守著这个原则:「众善奉行」。最重要的是末后一句:「自净其意」。断恶修善,我们目标都要放在自净其意上,这就是佛法。如果我们目标不放在自净其意,放在人天种种的享受那就错了,不是得不到,得到的,人天一切享受都可以得的到,但是你的意地不清净,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重要的纲领,也可以说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千经万论也不过就是阐述这三句话而已。这三句话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纲领,也是十方一切诸佛都超不出这个范围,这三句话看起来很平常,仔细研究,你才知道这三句话博大精深,真正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没有止境。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看看戒律,我们愿不愿意遵守?戒律上所说的是我们本性、性德表现於事相,并不是外在,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定的,也不是古印度他们的生活规范,不是的,是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有的功德。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会认真的去学习,才会以戒律来辅助你的定慧,成就自己智慧光明。

  我们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重点是在戒律,是在培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它著重在这一点,但是我们看印光老法师的序文就把自净其意的道理补进去了。有这篇序放在这部书的前面,就把《了凡四训》变成出世间的法门,而且是出世间的基本法门,我们要想学佛就得从这个地方做起点,从这里去做。如果你要轻视了它,那还是刚才说的,你没有福报。怎么说我们轻视《了凡四训》就没有福报?我们举个比喻,佛教的大乘经典好比是大学课程,大学教科书,好不好?当然好。你不读这些东西,你学位拿不到,它可以帮助你拿到学位。小乘佛法就好比是中学的教科书,《了凡四训》好比是幼稚园的教科书。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是什么程度?我们念幼稚园的程度还没有,自以为,这个大学教科书很好,你很珍惜它,幼稚园教科书看不起。好了,叫一个三岁小孩捧著大学教科书,他有什么用处?他要拿到幼稚园的教科书,他有用处,大学教科书给他是毫无用处。所以诸位要明白,今日之下,你们学大乘经典是空中楼阁,你们能得到什么?念了一辈子大乘经,依然造作罪业,所造的罪业比平常人还要来得重,果报还要来得惨,不学佛的人很不容易堕地狱,学佛的人很容易堕地狱,这个道理太显然了。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小学、中学的基础,一下就想读大学,自以为是天才儿童,真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诸位要想脚踏实地老实来修学,我们应当遵从祖师的教训,从《了凡四训》、从《感应篇》做起,从五戒十善实实在在的去修行。五戒十善是纲领,《了凡四训》跟《感应篇》可以说是细目,不要把它看作那是道教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照它那个去学?它是五戒十善的细目,何况这些书的注解几乎完全用经论的道理来解释,以经论的道理来解释,它不是佛经是什么?所以佛在四依法里面明明的开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你要是明了四依法的意思,你就不会再执著,不会再分别了。

  我们很冷静细心的去观察海内外的佛教同仁们,绝大多数几十年的光阴空过了,而没有收获,不但说在福慧上谈不上,连个命运都扭转不过来,换句话说,比袁了凡都比不上,这真是惭愧到了极处。比不上佛菩萨还情有可原,连袁了凡都比不上,这数十年寒暑真正叫空过,太可惜了。所以印光大师一再的提倡《感应篇》、《安士全书》与《了凡四训》,他一生当中这三部书合起来大概印过一千万册以上,我所晓得的,每一种他都印过三百万册以上,这不是针对我们毛病而说的吗?假如我们真正是多善根多福德,他一定不再印这些东西,他会给我们大乘经论,换句话说,人家知道我们程度。给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依教奉行是真得利益,千万不要再为聪明所误,换句话说,不要再以为自己是聪明人。你要做到像《金刚经》里面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四相没有破,我们所有的知见都是错误。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要是不听佛菩萨的话,不听祖师的劝告,我们要吃大亏。

  讲到五戒,戒条只有五条,看起来很简单没有什么希奇。诸位要记住,从凡夫地,我们初学,也就好比念书,今天送你上学,送你上幼稚园小班,第一课就教你这个,一直到你成为等觉菩萨还教你这个,这就不可思议了。初学的人学五戒,等觉菩萨还学五戒,由此可知,五戒不可以轻忽。你要是小看了它,你就想一想为什么等觉菩萨还要学五戒?要把话说穿了,大家就很容易明了,等觉菩萨要不要福报?要福报,要福报就得修五戒,你不修五戒就没有福。我相信每位同修对於这个福报不会满足的,愈多愈好。所以等觉菩萨对於福报也不满足,他也是多多益善,所以愈不肯舍弃。十善是五戒的展开。

  等觉菩萨那个五戒是怎么个讲法的?当然跟我们解释不一样,名称是一样,内容不一样,范围也不一样。这就是说从戒相、戒行、戒法都不一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都不相同,到哪个阶段有哪个阶段的讲法,有哪个阶段的做法。太高的,太玄的,我们不需要知道,知道了反而成为障碍。我们只需要我们眼前所应该知道、所应该要学习的,这就够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真正是幼稚园的课程,没有给你说不吃肉,只是说不杀生,换句话说,还可以吃肉,这就讲幼稚园的课程第一课,你能够受持。到不吃肉那个境界又高一层,凡是有生命的都不可以杀,不但不可以杀,而且还不可以伤害,这是培养慈悲心。诸位要知道菩提心里面所包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五戒十善就是培养菩提心。换句话说,没有戒律就没有菩提心,这是一定的道理。戒律好比是土壤、水分、肥料,菩提心好比是种子。没有土壤、水分、肥料,你纵然有种子,它也不能生长,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不但是讲的佛菩萨这些圣人,也是我们人天立足的根本,没有戒律你就没有立足处。

  至於初学的同修,你就可以照这样去学。肉食吃成习惯,一下断,断不了,断不了没关系,慢慢来。佛教给我们,教我们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三净肉是不得已而开的,很勉强的。是你没有见到杀,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第三个不为我杀,不是为我杀的。现在市场上那些卖的,你也都可以买来吃,为什么?你也没有看到杀,也没有听到叫的声音,它又不是专门为你杀的。不过我劝诸位最好还是不要吃肉,为什么?肉食不卫生,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我想每位同修都希望长生不老,都希望年年十八,多好!你要能够不食一切众生肉,可以能够保持你的青春。说实在话,学佛要是真正如法,真正到家了,确实能保持。不能保持,除了有特别的因素之外,多数未尽如法,不能完全如法。要完全如法了,诸位二十岁学佛,你到八十岁看起来还是二十岁的样子,这是真正的如法。真正如法是身心两方面都相应,外表差不多像个样子,里面不相应不行,里面相应外表不相应也不行。这是说到我们学佛真正受用处,真实的利益。我学人二十六岁学佛,我没有能保持现在还是二十六岁,这就是未尽如法。怎么说未尽如法?不懂得。那个时候我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现在确实我还可以保持二十六岁的样子,不是保持不住。我相信这个道理,我也相信确实能够做得到,佛法决定不欺人。五戒里头有不妄语,怎么可以欺骗人?所以肉食纵然不能戒除,要减少,要向戒除这个道路上精进。

  饮食一道,实在讲是没有功夫的人才需要饮食,有功夫的人不需要饮食。不需要饮食,人还能活吗?能活,活得比我们有饮食的人还好,道理在哪里?人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要活动,活动当然需要消耗热量,饮食无非是补充热量而已。那么它消耗在什么地方?给诸位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所以得到定的人,他就没有什么消耗,没有消耗当然就无需要补充。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阿罗汉一个礼拜吃一餐饭,辟支佛两个礼拜吃一餐饭,而且都吃得很少。我们一个礼拜吃一餐饭、吃一碗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妄念太多,消耗量太大,不能源源补充你就受不了。所以佛规定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顿,给诸位说,那不是勉强的。现在的出家人一天吃一顿行不行?不行,为什么?没有定。除了三餐之外,还要吃宵夜、吃点心。色界天人,初禅以上,财色名食睡都不要了,为什么?定成就了,所以定功真正成就了,统统不要了。既然色界天人都不要了,阿罗汉还要一个礼拜吃一顿,阿罗汉还比不上色界天吗?不是的。阿罗汉的吃饭,示现的,那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并不是他真正的需要,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他那个吃一餐是给我们众生应酬而已。

  说到应酬,你要不应酬就不能度众生,所以纵然是自己在生活当中日中一食、斋戒清净,有些道友晚上宴会请你去吃饭,你要给他说「我持午的,过午不食,我不能去,对不起你」,当然其中也有知道的,对你很尊敬,还有大多数不知道的,「你这个穷和尚摆臭架子,我这么好的菜请你,你还看不中眼,你还不来!」惹来的谤法、谤僧,造无量的罪业,你这是菩萨心吗?你这是行菩萨道吗?你叫人家造口业,造口业要堕地狱,你就是叫人家堕地狱,你这就不是菩萨。真正是菩萨,人家晚上请你吃饭,欢欢喜喜立刻就去了,这破了斋了?不叫破斋,依然斋戒清净,这叫什么?叫众生生欢喜心。他生欢喜心,你跟他讲的话他就相信,你才能度得了他,所以那是度众生的方便,是一种交际应酬而已,你懂得这个道理。往往有一些死在戒律里面、死在字里行间,还自以为戒律清净,实际上不晓得害了多少人,造了无边的罪业,还以为自己清净。这是佛法难解之处、难行之处,真正通达了,你才晓得戒律是八面玲珑的,决不是死的。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缘的,开的时候也叫持戒,并不是叫犯戒。所以戒律要认真的学习,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能够轻易的看过。在这些个例子里面,我们不能够多举,只举出这一条来说。

  刚才讲了,饮食热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念上,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自净其意上真用功夫,你心愈清净,你需要量愈少,所以饮食一道与我们妄念多寡成正比,与劳心劳力没有什么多大的相关,总在妄念上。诸位明了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过去这些修行人,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宗旨就是要减少妄念,所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无事没有妄念,心地清净。

  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入众度生,就是教化众生,都要随缘而不可以攀缘,为什么?攀缘妄念多,随缘没有妄念。譬如说这个讲座,大家请我来讲,我就来讲,我没有妄念。如果我自己想尽方法来找,我要来专讲大专讲座,这个妄念就多了。人家不让我讲,我马上就走路,绝不留恋,没有妄念,随缘。如果还老念著这个地方,想尽方法来保持,妄念增加了。这是举这一个例子,一切法当中都要如是。

  随喜功德,恒顺众生,减少你的妄念,才能够达到自净其意,才能够成就道业、成就福德、成就智慧。《华严经》,普贤菩萨代表毗卢遮那如来,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可见得我们念《行愿品》,《行愿品》虽然常常念,境界现前,十大愿王早就忘得干干净净,这有什么用处?十大愿王念念在心里面,念念相续而不忘失,这叫德;遇到事情能够照这样做,这叫功,这叫功德无量。虽然念了,心里没有底子,念过去就忘了,事情、境界现前又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好,既无功,也无德,功德双亡。换成五戒也一样,也是那个道理。所以大家著重在清净心上,道不在别的地方,在清净心。

  度众生也不必著急,那么多众生这么苦怎么办?说老实话,诸佛菩萨比你的悲心深重得多,他都不著急,你著什么急?因缘没有成熟,他不能接受,所以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是说他与佛无缘,而是他现在业障深重而不能接受,这就叫无缘。一个、二个也很自在,不必集合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讲经,这样一来反而不自在。现在大家找我到这儿来讲,我就不自在了,要不然我今天三、二个好友,志同道合的,我们在一块儿谈谈经、研研教,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谈到哪里,这多么自在!老远跑到这个讲堂,又不能活动,站在这里像个木头,真不自在。自在才是享受,佛法里面叫解脱,真解脱,身心自在。

  诸位明了这个道理,讲到饮食之道,不要勉强的学持午,不要装面子,为什么?存心装面子又加重一层罪过了,他不是在求自净其意。持午,为什么?我不持午,人家看到我道行不高,不尊敬我,不供养我,那么他持午的目的在哪里?叫人尊敬他,叫人供养他,这个持午叫造罪业。他不学佛法,他不知道用佛法这个招牌来造罪业;学了佛法,拿佛法的招牌来造罪业,自己要堕落,害得供养他的那些人也堕落,为什么?供养他的人,心不平等,「某人有道有德,我要供养他。那个不守戒律,算了,我们不要供养他,不要去理他」,真叫以盲引盲,到最后统统是堕落。所以不必要装,要认真勉励去学习。这是讲到不杀生这一条,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申的一点意思。在生活上我们要趋向於自然,绝对不可以贪图名闻利养。这些是牢笼、是绳索,无始以来我们就上了这个当,吃了它的亏,现在应当要觉悟,跳出这个牢笼,挣断这个绳索,舍掉名闻利养。

  第二条不偷盗。不偷盗,经文本义叫做「不与取」。主人没有同意,你拿过来了,这就叫偷盗。偷盗的罪业很重,实在是盗心取得的,也是招得不如意。纵然你所偷得来的、盗得来的,说个老实话,还是你命里头所有的,你命里头没有,你想偷也偷不来。既然是命中所有的,我又何必去偷盗?不偷盗也能得到。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受时间限制,没有办法给诸位说明白,希望同学们在戒经里面,在古人的注解里面多多的研究,多多的探讨。将五戒的学理,理论的依据,戒体、戒相、戒法、戒行,样样都搞清楚,然后才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像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弟子。如果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根本就不是佛所教的那么一回事情,换句话说,你已经造了罪业,造什么罪业?你冒充佛弟子,在外面招摇撞骗,这就不得了!这个罪过就大了。所以要做就做真的,决不要做冒牌的,要积功累德,不要造罪业。

  今天这堂课,虽然五戒十善的条文没有细说,可以说我们将五戒十善的道理、意义,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希望这个说明能够提起诸位同学对於五戒十善的重视,对於五戒十善认真的修学,那么这堂课也就没有白上。好,我们下课。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3:06 , Processed in 0.15449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