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8|回复: 1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七十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七十八集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8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二五页:
  ◎【四、所被阶品】
  『阶』是阶级,就是等差的意思,『品』是品类。这在介绍全经大意的时候,也是一项重要的项目,意思是说这部经是什么样的根器、什么样的等级才可以学,才能得到这个真实的利益,所以必须要探讨,明了之后,自己才晓得适不适合我们现前这种根性、程度来修学。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是「料简」,第二段是「总收」。第一段是拣别,就是区分、分别。
  玄义【已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阶等?先明料简,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前面两句,这是叙说上面所讲的,我们读了之后,晓得这部经经文虽然简略,可是里面的含义非常的丰富。语句看起来简单,意义非常的深远,这是大概能体会到一些,可是不知道对於什么样根器的人,对於哪一种阶级、品类的人,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这是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之前应当要知道的。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了,首先来拣别,来料理、拣别一下。说前面三种『非器』,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这个根器,佛经里面常常用器来作比喻,譬如器皿必须完整它才有作用,好像我们有个茶杯,这个茶杯是好的,称之为器;如果这个茶杯破了,就不能称为器,装了水就漏掉,就不能用了。
  哪三种是非器?就是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此地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无信者』,他不相信,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带业往生他不相信,那他学这个没用处,得不到好处。第二个『无愿者』,没愿,虽然相信,他不想去,他对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但是他并不向往,没有意思求生西方,这个人也没有办法,这个经的力量对他不发生作用。第三个『无行者』,虽然有信有愿,他不念佛,不肯念佛,这个也没办法,也不能成功。除这三种人之外,换句话说,统统都有分,『反是皆器』,可见得这个门广大!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你相信,你愿意去,你肯念佛,就行了,就是这个法门的根器。
  疏【先明根器,有是有非。】
  『是』,这个人是修念佛法门的根器;『非』,这个人不是念佛法门的根器。
  疏【次别阶等,有胜有劣。】
  阶级、等差这里面差别很大,经疏上都给我们说得很明白。
  疏【欲令舍非从是。】
  这个法门人人都有分,你不信那就没法子。只要你具足信愿行,你对於西方净土就有分。所以说,舍非从是。
  疏【弃劣取胜。】
  这是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问题。
  疏【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
  这是我们首先要相信的。诸位从经论里面去观察,或者从祖师语录上去看,你就晓得学佛一定要问,学问学问,一定要问。你要是不肯问,有很多意思听了之后,你未必把那个意思真正听到,可能你把意思听歪了,曲解了,那才叫冤枉。我没有曲解,也得问问是不是这个意思。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对每一会总是提出许多问题。理解的完全没错,也要请教佛陀,佛陀给他印证一下,如是如是,你体会的不错!如果错了,再给他修正。现在我们学佛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不问,他自己要是错解了,他到外头也错说。当然他自己不知道他错,知道他错,那就不错了!自己错了不晓得,又不肯发问,那有什么法子!所以说是没办法了。所以在台湾,我们讲经只是讲,讲完了就算了,这是在台湾普遍的这么一个风气,在国外不行,在国外讲一个钟点,至少要留半个钟点让大家发问,有的时候发问的时间比讲的时间还要长,他们肯问,问得非常热烈,跟我们这边的风气不一样。我们这边的风气就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颜回听孔老夫子从来不发问的,但是人家真懂。
  第一要相信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众生,觉悟了就叫佛。迷的是什么,悟的是什么,这要搞清楚。迷悟不在外面,迷悟在内,在心!什么迷了?心迷了。什么悟了?心开悟了。心不迷,就叫做佛;心不悟,就叫做众生。佛是心地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了自心的诸佛。古人说:「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流转」,在六道轮回,「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所以众生与佛是一不是二,迷的是这个心,悟的还是这个心。再跟诸位说老实话,心哪有迷悟呢?心要有迷悟,这个心就不能叫真心!心确确实实没有迷悟。所以这个迷是虚妄,不是真实。虽不是真实,它确有此事,它有这么桩事情。
  学佛,无非是去了迷情而已!一学佛,这一开端是传授三皈依,三皈依是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传授给你。第一个就是「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佛就是自心觉,觉而不迷就叫佛。皈,回来,皈是回来,从哪里回来?从迷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从邪,邪知邪见,就是你知识、见解、思想那个错误的回过头来,依正确的,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自性清净,从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这个叫「皈依僧」。佛法修行总纲领就是这三条。
  佛法改不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跟诸位说,不改变。就在你现前生活方式里面,佛需要改的什么?改你那个心,把你这个迷的心改成觉,邪的心改成正,染心改成净。换句话说,你心地如果是觉正净,你现在这个生活就是佛法,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是教你觉正净,因此佛当年在印度,印度人那种生活方式并没有特殊的给他改变,只加上觉正净而已。佛法传到中国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也是教我们在生活习惯里面、处事待人接物,学觉正净就行了。这桩事情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尤其显示得明了。五十三位,那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真正是大经所标榜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觉正净而已。我们今天跟佛不一样,就是佛觉,我们不觉;佛正,我们不正;佛清净,我们不清净。除这个之外,我们跟佛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
  讲到信,第一要先信自他不二。不但莲池大师在此地这个说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他老人家讲了六条:第一个就是「信自」,信生佛不二就是信自己。第二才相信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的话不是妄语,不是假的,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真的,这是「信他」。我们这里信愿念佛,将来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这是信他。头一个是信自己,相信自己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这一生必定成佛,要有这个坚强的信念,这叫信根本,信自心。
  这是佛法讲信与一般宗教讲信不一样。一般宗教里第一个信,他信神,一切都要依赖神;佛法不是的,佛法第一个信自己,第二才信神,佛菩萨能帮我们的忙。第一个是信自己,所以与宗教确实不相同。除建立根本的信心之外,要紧的就是要信三宝:信佛、信法、信僧。佛在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讲六种信。三宝有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一定要从住持三宝启发自性三宝,这才叫做信三宝,决定不能被外境所转动,这点很重要。
  讲到根本、自心,净土常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两句话意义实在是很深,但是它是事实,这是建立信心的根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换句话说,不是外人,根本就是自家人,关系非常的亲密,那哪有不能生的道理?哪有临终他不来接引的道理?我们基本的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所以说『众生念佛,定得往生』,这个语气非常的肯定。『究竟成佛』,成圆教的圆满佛,圆教佛。佛有藏通别圆四种,唯独圆教佛才是究竟圆满。
  疏【如经所云。】
  底下引《弥陀经》上的话来说。
  疏【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
  『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相信佛的话,这人就有福了。
  疏【愿,谓信非徒信。】
  『信』之一字,不是说我信了就完了,这个不行,信了以后要发愿。
  疏【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
  这就是愿。『如子忆母』,这句话是出自《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讲:「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也就是牵挂众生、怀念众生,「如母忆子」,像慈母想念他的儿子一样,用这个来比喻诸佛念众生。佛念众生,可惜的是众生不念佛,这个没有法子。经上讲「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是讲感应,儿子想念母亲,像母亲念儿子一样,这两个人就有感应了。大势至菩萨用这个理论,来说明众生与阿弥陀佛当中感应的关系。现在是佛念我们,我们把佛忘掉了。我们要是像佛念我们一样的念佛,你这一生决定往生。所以读了这个经,听到这个法门,就要生起一个向往之心。『瞻依』,瞻是瞻仰,依是依靠。『向慕』,慕就是像小孩爱慕他的父母一样。必定要求往生,必定要求见佛,这就叫发愿,这就有愿。
  对於这个世间样样都能放得下,都能舍,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给诸位说,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到,全是假的。众生得不到以为得到,这就叫迷,心迷了;觉悟的人晓得,没有一样能得到。要想真正能得到,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那你就样样都得到了。所以在这个世间,你所亲爱的人,你所不愿意离开的人,实在说,不愿意离开,到后来还是要别离,不能不别离,没有法子!唯一的一个办法劝他念阿弥陀佛,劝他求生净土,将来你到极乐世界,他也去了,这就常常在一起了。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办法,人死之后六道轮回,晓得谁到哪里去!以后再碰头,恐怕是百千万劫之后可以碰一次头,碰头不见得有好结果。所以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大家同生西方极乐世界。
  疏【如经所云。】
  这也是引《弥陀经》里面佛所说的。
  疏【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
  前面劝我们相信他的话,此处劝我们发愿求生净土。真正深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第一弟子。《无量寿经》讲的,释迦牟尼佛最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学生,真正能相信老师,不违背老师的教诫,这是第一弟子,最好的学生。
  疏【行,谓愿非虚愿。】
  虚就是不实。愿是真实的,不是假愿。
  疏【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
  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这是真正的精进念佛。说二六时中不间断,我们听了这句话,就不要死在这话里头;死在这话里头,那就错了。你听了这句话,好!从现在起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什么事也不要做了。有没有这样的人?有,那是福报特别大的人。他不需要工作,有人供养他,这像一般闭关念佛,那是有大福报的人。你现在天天要工作,天天要为生活奔波,好,你也拼命在念佛,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又想著还要工作,结果是佛没念好,工作也没做好,世出世法样样都不是,这就错了。古来这些净土宗祖师在佛前发愿,信愿持名,除了睡觉吃饭之外,这个功夫不间断。在家同修有许许多多工作,当你工作的时候要把念佛放下,专心办事。
  一心不乱,不能错解了。「一心不乱」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心,就是专心。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乱,要把它运用在社会上,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才管用。你一面开车一面一心不乱念佛,好了,出车祸了;如果这样念佛的话,念佛这个法门会被整个社会批评,会被整个社会扬弃,为什么?不合人情。大家都学佛了,整个社会瘫痪了,这还得了吗?你学佛了,你家里人也不要吃饭了,你的太太、儿女天天挨饿,他们一定到外面宣传:千万不能学佛,学佛不得了,都变成神经病!所以一定要懂得这道理。做什么事情专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乱。吃饭就一心不乱的吃饭,穿衣就一心不乱的穿衣,接待客人就一心不乱的接待,世出世间法样样圆满,念佛对於整个社会才有贡献,大家才觉得这是真正需要的。不能搞错了,这句话听错可不得了。
  再跟诸位说,念佛「念念相继,无有间断」,念念是什么念?是觉念、正念、清净念。「阿弥陀佛」这句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阿」是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我样样都觉而不迷,就是阿弥陀佛。我不念这句佛号也是念佛,我觉而不迷,样样都觉而不迷。处事待人接物,我统统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号也不念,这个人叫真念佛。咱们念这句阿弥陀佛,提醒自己觉正净,提醒自己!
  诸位一定要明了,你能把佛号放下,办事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办事还是念佛。「我在办事,没念佛!」你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所以,二六时中真的没有间断,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搞错了。所以有疑惑一定要问,决定要学佛,不要搞旁门外道。
  疏【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
  我刚才跟诸位说的,都是一心不乱的大意。念佛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专心的,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动别人。有些人很执著的,譬如他在念经的时候,有人来了,理都不理,决定不打招呼,决定不接待,给诸位说,这是小乘人,小乘的戒律确实是如此。大乘则不然,菩萨在诵经,有个客人来了,他立刻合起经本去接待客人,等到客人走了继续再念。团体课诵时另当别论,那是要注意大众的威仪。个人做早晚的时候,如果有事情来了,他课程放下,他就见客。
  过去台中李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说是不见客,等到课诵完之后再见,在我们一般推想应该是如此。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菩萨道利益众生是第一。众生的事情摆在第一优先,人家老远一定有事情来看你,你要他在那里等半天,也许他还有别的事情,他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所以一到立刻就要见。不要叫人家说:学佛的人架子很大!给人反感。尤其是那个不学佛的人来见你,看到你这个样子装模作样:这个人可了不起,架子真大!他起反感,他毁谤佛法。正在诵经的时候,人家一来了,立刻放下就接见,人家那个感觉特别亲切,觉得这个人非常慈悲,「你看他念经,我有事情要找他,他经都不念了来招待我」,他受感动!这个感动是正面的,他对佛教永远有一个感恩之心。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度众生,叫一切众生对佛法有一个好印象,不要给他留一个坏印象。这都是讲到要专心、一心。
  疏【此之三事,号为资粮。】
  『资』是资本、本钱,『粮』是粮食。『资粮』是从前出门必须要带的,现在交通方便,身上只要带钱就可以了,从前带钱不一定能买到吃的东西,必须带干粮、带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资粮就是「信愿行」,这三桩事情具足,往生极乐世界条件就够了。
  疏【资粮不充,罔克前进。】
  资粮不足,没办法走。三资粮具足,这就是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路上精进。
  疏【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
  用『鼎』做比喻,鼎是三个脚才能站得住,少一个也不行,少两个也不行,三个没有也不行。就是告诉你,这三个条件一样都不能少。
  疏【又以喻明。】
  底下再举个比喻来说明。
  疏【譬之五谷,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谷,栽培此种,定得成谷者也。】
  这是拿『五谷』来做一个比喻,我们现在讲植物。首先你要相信那个种子就是的!我们讲稻米,这种子就是稻米,你要相信它。种子种下去之后,它将来就长出稻米出来,你得要相信。你要不相信,不肯下种,那就没有法子,这个稻米永远也长不出来。
  疏【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谷者也。】
  相信,不错,这个种子的确种下去会种出稻子,但是他不种,不种也不行,也不会有收获的。这是比喻信而无愿。
  疏【愿而无行者,虽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
  虽然他想相信,也肯发愿,但是他不行。就好像种那个种子,他相信这个种子能长得出来,他也去种了,种了以后他就不管了。种下去之后,除草、施肥、灌溉这些他都不去做,那还是长不出来,那个种子会枯死的。你有信有愿,你没有行,那决定不能成功。
  疏【准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
  这个意思就是说,拿这个比喻来说明,这三个条件缺一个,修这个法门都不能成功,所以都叫他做『非器』。为什么?『羸劣破漏之器』,没有用处的。我们对於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因为非器,这底下也是用比喻说,『不堪承受甘露法味』。甘露法味是比喻,出自《楞严经》。佛在经上讲的这个意思很深,所谓纯无漏,这是真正法器。譬如,这个茶杯很干净,这里面盛著甘露,这是上味,如果这里面有一点点毒,整个甘露都变成毒水了。换句话说,一丝毫的毒都不可以掺杂。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断恶要断得干净,修善要修得圆满,比喻这个意思。决定不能以为那个小小过失无所谓,没有关系!小小过失无所谓,就是你这个器皿那个毒没有洗得干净,还残余一点在,这一点残余之毒必定会变成致命的伤害。
  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烦恼习气太重了,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哪一个烦恼习气最重,就从这个最重的下手,先断最重的,再断其次的。就好像治病一样,大夫治病,这个人他很多病,病里面有一样病是要命的,这个病应当先治,先把命保住,然后再治其次重的病。先对治最重的毛病,最重的毛病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众生根性不相同,贪瞋痴慢疑,很多不相同的,自己明了,别人不知道!佛陀在世,佛是五眼圆明,不但看到你这一生,看到你过去、过去的过去,无始劫以来你的思想、行为他都知道,所以佛说法对症下药,一下就把你治好了。
  现在末法时期,那些法师大德没这个本事,没有神通,看不到你的过去世。因此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明了,我有哪些毛病,这些毛病当中哪一种毛病最重,最重的这一条毛病先改,要想方法改。改过就叫做忏悔,忏是发露的意思,忏是印度话,忏摩,就是把我所做的错的事情,统统说出来让大家知道,不隐瞒。不隐瞒自己的罪过这叫忏,悔是后不再造。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过去做了好多错事情,现在好难过,常常在追悔!他以为这个叫忏悔。这不得了,这叫罪上加罪。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你怕你自己造的罪业不够多吗?每想一次阿赖耶里面那个印象又深一层,又加一次,这怎么得了!这不是忏悔,忏悔是能把业障消除掉,你这是天天把那个业障再增加,唯恐它力量不大,唯恐它不厚,这怎么得了!这个学佛学颠倒了。
  佛法,决定不懊悔过去,过去事情做了就算了,不要再去想它。忏悔法门就是:我做错事情,我向大家表白,从今以后不再做这个错事情,这叫真正忏悔。决定不去想它!你有那个想,为什么不想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阿弥陀佛?去念你那些罪过,这个真是糟糕。你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天天想那个罪过,念那个罪过,哪有不堕地狱的道理?那是修地狱法门。要觉悟,要真正觉悟。所以千万不要把佛经里头那些名词术语意思搞错了,那就麻烦了。
  经上讲说,必须把自己这心地里面的污秽洗刷得干干净净。这个忏悔就是洗刷的方法,把心地洗得干干净净,这样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够承受甘露法味。甘露法味也有比喻,这个时候心地真正清净之后,这一闻法,一接触佛法,他就会开悟,就法喜充满。你接触佛法不会开悟,是你心不清净,清净心没有不开悟的。所以诸位千万不要后悔,不要想从前那些罪业的事情。因为你愈想,你的心决定不得清净。我们念佛是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成天胡思乱想,怎么能得成片?功夫不会成片,也得不到一心。
  疏【又复世人虽行众善,於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
  这就讲世间的善人虽然行善,乃至於讲学佛的人虽然是深入经藏,依教修行,修得很好,很有功夫,但是他不相信净土,他不愿意往生,这种人还是叫『非器』。「三生石」的故事,学佛的同修都听过。圆泽禅师,唐朝时候人,这个人是修禅的,功夫实在是高明。他有个护法李源居士,李源那个时候做很大的官,护持他。圆泽禅师跟李源交情非常深厚。有一天李源提议去朝峨嵋山,两个人志同道合,好,一同朝峨嵋山去。但是选的路程,两个人意见分歧。禅师希望走陆路,李源讲:我们坐船,舒服多了,从水路去。到最后圆泽禅师拗不过李居士,就跟李居士坐船去了。船走在一个河边上,看到一个怀孕的女人在那里洗衣服。船从她那里经过,圆泽禅师一看就流眼泪。李源居士说:路上见到怀孕的女人洗衣服的很多,你都不流眼泪,为什么见到这个人流眼泪?他说:我之所以不愿意走这条路,就是怕见到她,她怀孕已经三年,就等我投胎,如果不见还可以免掉,现在见了,逃不过,一定要去投胎了。
  其实,他真的是有神通,在离开庙的那天,遗嘱就写好了,寺里所有事情应该怎么处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李源以后回到寺里,才知道他老早就晓得。他说:我到那里去投胎,你把我的后事办了,然后你到这村子哪一家,你去见我,我们见面,我对你笑一笑为证。小孩刚刚出世三天,你想想看,一敲门他见到这老朋友给他笑一笑,引证。而且又告诉他,十二年之后,八月十五月圆的晚上,约定在杭州一个寺庙的外面见面。你想想看,比现在活佛转世高明多了!这个转世,他什么都不晓得,一塌糊涂,这个清清楚楚,而且跟老朋友约好十二年之后,咱们在哪里再见面,真不简单!所以转世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希奇。你们想想,哪个不是转世来的?没有一个不是转世来的,一个就是转世他清清楚楚,一个转世不清楚就是了。
  圆泽禅师这样的能力,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还免不了三界受苦。功夫比他更高的,也不过就是到四禅天享天福而已,要想出三界了生死不容易。三生石这个故事是真的,印光大师《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也提到这桩事情,勉励我们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不求生净土,即使修得像圆泽禅师一样,还是要轮回,这是因缘果报。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要真正觉悟,要发心。
  这就说明修其他宗,显教也好、密教也好,不信西方净土,不愿意往生,统统是非器。下面说,善人,修行得很好的,都不行。
  疏【虽有诸过,於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
  这一点诸位特别要留意,你造了什么样的罪业呢?《观无量寿佛经》说的,你造五逆十恶要堕阿鼻地狱的罪业,都不怕,你遇到这个法门了,「我相信,我发愿,我念佛」,你还是一样往生。所以你做那点小小的过失,又怕什么?何必一天到晚耿耿於怀,不肯放弃呢?这个糟了。你虽然造罪业,没造五逆十恶,没有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咱们没干这种坏事,没有这么大恶!这种大恶的人,念佛都能带业往生,何况其余小小的罪过,那算什么?问题就是你要真正相信。
  有心去做的,做这个恶事,这是罪;无心做的,那是过,过失,罪业跟过失不相同。我们今天虽然是念佛了,可是罪过依旧免不了,大大小小总是有。这是什么道理?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我们今天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才会有这个现象。烦恼要是伏住,就是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就不会再造罪过,这是一定的。换句话说,只要还有小小过失在,就证明你的功夫没有成片。功夫真正成片,没有过失了,因为你确实能伏住烦恼习气,你有这个能力。到事一心不乱,烦恼习气就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到理一心不乱,那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讲到这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有一句话要奉劝诸位同修。五逆十恶里头,还有一条重罪是堕地狱的,就是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我自己没有证果,我对人说我证果了,这是堕阿鼻地狱的罪。我自己没有开悟,我跟别人说我已经开悟了,没有证道,自己说证道,这个罪过非常的重,这不是普通的妄语,这叫大妄语。所以千千万万要谨慎。有一些妄语叫增上慢,不是他有意的,他无知,愚痴!我过去就遇到一个同修,修行念佛念得很不错,他来告诉我,他证阿罗汉果了。他没证得,我怎么讲他都不相信。我说:真正证到阿罗汉果,六种神通就具足了。那时我们在他家里,他家里有墙,我就问他:外面有车走过,有人,你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他说:我看不见。我说:我心里现在在想一桩事情,你知不知道?不知道。我说:你没有天眼通,没有他心通,你没有证阿罗汉果。他才服气了。虽然不是有意打妄语,是他无意的,他自己以为是这样的,错了!大错特错。
  所以我们常常检点自己,自己心里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决定是凡夫,什么也没得到,慧也没有开。没有定,哪来的慧?没有定的慧叫狂慧,那个会害死人。真正的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你心没有得清净,哪来的智慧?这是一定要晓得,千万不要造这些罪过。
  疏【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反是』,与前面所讲的相反,换句话说,就是他有信、有愿、有行,那就是净土法门的法器,就可以承受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不思议的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7:30 , Processed in 0.13138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