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65|回复: 0

太上感应篇汇编定弘法师主讲(第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八集)  2013/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8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二十二页第二行,「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感应篇》第一句经文,昨天我们只讲了第一小段,我们就接着讲。它这里讲,此节合下一节总共四句,为一篇的纲领,是垂训之大旨、要旨。所论的圣贤之心,「不因祈福避祸,而后为善不为恶」,先是用祸福感应的道理跟一般人讲,让他能够生起祈福避祸之心,这还是凡心,不是圣贤之心。但是对凡人这个很有效,哪个人不希望得到福报、远离祸害?人都希望这样,那就应该断恶修善,因为祸福都是自己召的。这样不断的断恶修善,这里讲为善不为恶,时间久了,做习惯了,连那个祈福避祸的心都放下了,这就进入圣贤。所以,可以说这是帮助我们转凡成圣的一个很好的阶梯。「论造化之理」,这是讲自然的天道,就是积善就有善报,而且有余庆,这个余庆就是余福,能够福荫子孙;积恶必有恶报,而且有余殃,余殃是殃及子孙。「固不爽也」,固然如此,绝不会有差错。我们今天看第二小段:

  【小曰吉凶。大曰祸福。】

  这里讲吉凶、祸福可以从大小上来界分,小的报应就叫『吉凶』,大的报应就是『祸福』,它们的原理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君子趋吉避凶,就是唯有断恶修善,而不需要去祈求,那个福自然会来降临,它是自然感应的。所以:

  【无门。无定门也。】

  它没有一定的,说「你该怎么做,走哪一个门」,它是一种自然感应,非人为去刻意的安排,它是自然而然的。

  【自召。自作自受也。】

  作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言天地无私。因物付物。祸之福之。本无一定之门。】

  这里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正体现出天地无私,天地就是造化,没有私心,没有偏袒谁,只要人行善,他就得福,造恶就得祸。这里讲『因物付物』,这个付就是赋予、给予,也就是报应的意思,因一物报一物。用我们现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一报还一报。『祸之福之』,天地降给人祸或者福,这个之是个代词,代指某人,降给某人祸或者福。无,本来没有『一定之门』,换句话说,它的门很多,报应的形式是多样化,但是原理原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下面说:

  【听招致以为报应。惟在人心自召耳。】

  『听』就是听凭,『招致』,招致的就是果报。意思就是说,上天没有私心、没有自己的意思,就听凭所招致的果报,这就叫报应。换句话说,就是惟人自召,而且是惟人心自召,那个果报完全是人心念头引发的。底下说:

  【然人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如同虚空。何有善恶。只因此念才动。所向好事是善。所向坏事为恶。其先不过起一念。行一事。及后日积月累。遂有善人恶人之别。而得祸得福。悉决于起念之时矣。】

  这给我们分析得非常深刻、透彻,祸福怎么来的?真的惟有人心自召,自己感召的。所以祸福的门就在你的心里,一念心是善的,那个福的门就开了,福就进来了;一念心是恶的,这个祸的门也就跟着开了,招来的是祸。这祸福就好像门外的很多客人等着,看你招谁,善人就从善门那里进,恶人就从恶门那里进,实际上那门全是你自己心控制的、你念头控制的,换句话说,原来因果就是念头决定的。然而人一念未起的时候,你念头还没起,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心叫真心。『此心湛然』,湛然就是比喻像湖水那样非常清澈,没有丝毫污染,这是比喻真心,真心照现万物,却又不染着万物,这个心不会动摇,就是六祖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自性就是讲这里的心,这个心是真心,人人本有,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动摇。动的是什么?动的是妄念。所以这个真心『如同虚空』,虚空没有动摇,很清净,一尘不染,念头好比是虚空里生起的一片云彩,这就是我们的妄念,所以妄念有生有灭,就像云彩有生有灭,可是虚空没有生灭。我们的自性、真心就是虚空,何有善恶?本来就没有善、没有恶,有善有恶全在那个起来的妄念,『只因此念才动』,这个念头就是妄念。妄念为什么会动?就是因为迷了,迷而不觉,佛法称为无明,这叫根本无明。本来真心本性没有动摇,现在动了,动了还不觉,你没觉悟。觉悟了马上不动,这可以;现在不觉了还动,这一动就有相起来了,宇宙万物就跟这个念头一起出生了。

  就像人作梦一样,没有作梦的时候就没有梦境;现在作梦了,梦中不觉,心在动,所以这个作梦的心就开始生出梦境来了。所以梦境怎么来的?因为你有作梦的心。而且梦境跟你作梦的心是同时生起的,不是一个先一个后,说「我先起一个作梦的心,然后再起个梦境」,不是的,那个梦境就是你作梦的心,叫妄心、妄念。而这个念头念念相续,就产生相的相续,宇宙幻有就出生了,就像梦境一样,梦境就出现了,而且念念相续,这个相就在相续,这就是因果相续,所以因果原来是这么来的。你所向的是好事,你这个念头是善的,什么叫善?为人则善。你为了帮助别人、帮助众生,这是好事、这是善,就得到善报。善念生出来的就是善的境界,马上就有报。同样的,所向的是坏事,就是恶,什么是坏事?为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那就是造恶了。所以这个善恶不能光从事相上来看,要从你的心地、你的念头上来看,那个果报是因你的念头而形成。譬如说你骂人,骂人这个相、这个事情,很难说是善还是恶,看你发的是什么心。如果你发的心是为他好,帮助他觉悟、教育他,让他断恶修善,让他记住自己犯的过错,以后不会再犯,这分存心纯是为他,这是善。假如这里头有一念有自己在里面,自己生气、动怒了,因为他做了错事,冒犯了我的利益,让我心里不高兴,我来骂他,有自己在里头,这就是恶。这都要自己细细去分辨,也可能这个念头一半是善、一半是恶,你一半是为他,一半还是有自己,虽然骂他是为他好,自己还真生气,这是半善半恶。也可能是百分之八十是善,百分之二十是恶,或者是百分之二十是善,百分之八十是恶,这个念头自己要细细省察。

  总之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它俩不能互相抵消。你那百之二十是善,它就将来有百分之二十的善报;你百分之八十是恶,将来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恶报。『其先不过起一念』,最早先的时候,就刚动这一念,很细微行一事,这可能是个小事,但是已有善恶分别了。如果在这里头没有觉悟,一直在起恶念、作恶事,『及后日积月累』,善当然积累是好;如果是恶,自己不觉察,一直在积累,这就形成大的果报,所以有善人、恶人的分别。其实最初「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是善人,这个善还不是跟恶对立的那个善,是本善,这个本善就是『一念未起时,此心湛然』,那就是本善。真心本性是本善,那里头没有善、没有恶,什么都没有,叫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虽然一样,习性不一样,习性怎么来的?就是日积月累来的。最初那一念是善的,你念念相续都是善,那你就是善人;如果最初你那一念是为自己,自私自利,哪怕很细微,你没有觉察、你纵容它,还滋养它,日积月累,积小恶就成大恶,最后就背千古骂名。像秦桧就是典型自私自利,卖国求荣、坑害忠良,坏事干得很绝,他杀了岳飞,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可能他在最初的时候,那一念就不正,可能很小的时候,四五岁、八九岁的时候,他为了跟小朋友争一块糖果,就起了一个歹念,他要名闻利养,可能那时候只是个小糖果,但是他没有觉察,大人也没提醒。于是这个念头一直保存着,而且不断的长大,随着他自己长大,念头也开始长大,日积月累,最后他长大了,可以为了保存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坑害忠良。

  小的时候是为了一块糖果,大的时候是为了荣华富贵,其实那个念都是为自己,只是有小大之分。所以当我们起一个念头不善的时候,自己立刻要警觉,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不积不足以败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我们要积善修德。得福、得祸都起于那一念,取决于起念之时,所以真正修行从念头上修,这就是禅宗所谓的从根本修。一个人修行功夫得不得力,全看他能不能观照住自己的念头,把握住自己的念头;如果自己的念头不善,还不能观照,或者观照出来不能够去努力改掉,这都是没有修行,这就是放纵自己的习气。放纵自己的习气,要知道将来是福还是祸,你自己明白。现世的祸报、祸殃都是小,来世三恶道那个祸殃才大。特别是我们学佛,学佛的人都有使命,要将佛法发扬光大,我们这一念如果是善的,如果是能符合佛陀教诲,你就在发扬光大佛法;如果你这一念是恶,跟佛陀教诲相悖,你就不是光大佛法了,反过来你是在消灭佛法。消灭佛法的罪可重了,就看你那一念往哪个方向走,是往地狱走,还是往极乐世界走,不可不慎。下面说:

  【故太上开口曰无门。曰自召。懔懔于为人起念之时。吃紧提撕警觉。】

  『太上』,这里是笼统来讲,就是一切的圣贤垂训,道家可以专指太上老君。太上开口就说,就是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提醒我们,让我们起戒慎恐惧,这个『懔懔』就是戒慎恐惧的样子,起敬畏之心、起恐惧心,不敢乱来、不敢放肆。为人起念之时就已经有善恶分判,一个念头不对,已经注定未来的祸殃,已经引起了天地鬼神的愤怒,所以怎么能够不戒慎恐惧?知道这个道理就要用功,努力的断恶修善,要『吃紧』,吃紧就是努力,『提撕』就是提醒,『警觉』是我们自己要警觉,自己提醒自己,自己要有警觉心。这个吃紧二字说明我们要力行,不可以轻忽、不可以懈怠。下面说:

  【觉者。内观洞照也。人心善恶。莫不有几。一念内照。便知向往。易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动与吉会。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

  『觉者』就是觉悟的人,他能够内观洞照,『内观』就是观自己的心,心在内,外面的境界全是心在改造,境由心造、境随心转,所以觉悟的人不去改变外面的境界,改变自己的心就行了。愚蠢的人才会改变外面境界,愈改变是愈麻烦,他没改变自己的根源,那就是心地。所以内观是常常能观心,『洞照』就是明察秋毫,内心里面哪怕是很微细的念头都能够观察出来,这就是功夫;如果心浮气躁,就观不出来。一定是要将气沉下来、将心安住,就像灵猫守在老鼠洞门口,看到小老鼠一冒头,牠立刻就抓上去,非常敏捷、非常迅速。我们对我们的恶念也是要这样,这个恶念刚冒头,我们立刻把它扑灭,不容它生存、不容它相续,这就是所谓圣贤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恶念,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人心善恶,莫不有几』,这个几就是心很隐微的一动,这叫几。人心的善恶不是说已经造了很大的恶事,才能够看出这个心是恶的,不必,到那个地步已经是不可收拾了。观察我们的心地善恶就从最隐微的地方看,能观自己,你就能观人,你的心清净了,能够观照自己的善恶念头,你自然就懂得来者是善是恶,为什么?外面的境界你洞然明白,因为你的心平静如水,像那个湖水,很平静,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很清楚,哪怕是微微一动你都能了解,而且心愈清净,人心的波动会照得愈清晰,根本没有可能隐瞒的。所以你看,像我们在师父上人旁边,你就没有办法隐瞒。一个人有智慧,心地清净了,把你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非你不动,你稍微一动他立刻就知道,你这念头从哪来,将来果报往哪去,你什么意图,前因后果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要瞒只能瞒那些愚人、凡夫俗子,比你功夫好的、智慧高的瞒不过,当然更瞒不过天地鬼神、佛菩萨。所以做人千万不可有欺心,欺骗的心,自欺欺人、欺天地、欺鬼神、欺佛菩萨,这种心已经是在造大恶了。『一念内照,便知向往』,内照就是内省,观照自己的念头,这一念起来了,立刻观察,「这一念该不该起,是善是恶?这一念起来了之后往哪个方向走,未来的果报是如何?」自己马上得清楚,便知向往。譬如说我这一念自私,我就知道我向着三恶道走了;如果我这一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就是向着善道、天道走;一念念佛,这是向着极乐世界走。但念佛是心里真在念,真有,你的心是个佛心,不是嘴上念,嘴上念,心里还想着自私自利,那你还得往三恶道走,跟你嘴上动弹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跟你的心动有关系。所以《易经》说(《易经》是孔子亲自做的批注,是圣人的垂训。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爻辞,孔子批注卦辞、爻辞,形成《周易》,这里头讲的全是宇宙人生真相、圣贤的教诲),这里头一句话说,『几者,动之微』,这个就是解释几是什么意思,几就是微微的动,这个动当然是指心动,也可以是指你的言语、动作,很微小的那个动,叫几。『吉凶之先见者也』,就是能看出他将来的吉凶祸福,所以吉凶祸福先从你微微一动就能见到。譬如说了凡先生在家训里讲到的,看一个人能不能有功名、能不能考上,从他的一言一动是不是谦虚、谨慎就能看出。如果他谦光动人,整个就是谦虚的磁场,很诚恳、很谨慎,不敢走在人先,总是卑己敬人,了凡先生说就可以预卜这个人一定能考中。他就是从这么一个小动作就能看到,而且很准,绝没有差错。用什么原理来预卜人的吉凶祸福?就是感应之理。

  《易经》用来给人算命,要知道那个是很其次的作用,最重要是用它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所以学《易经》不是为了算命、算卦,是用它来做镜子,对照对照,我有哪些恶要改,哪些善要修?然后你就可以预卜将来的吉凶祸福了。而吉凶祸福是不断的在变化,为什么?因为你的那个心不断的在变化。譬如说佛典里有个小故事,讲有一个小和尚,他的师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有一天入定观察这个小徒弟,发现他的命数已到了,只剩七天的寿命,于是出定之后跟他的小徒弟说,「你准备回家吧,不要待在这了,回家看看父母,七天后再来」。意思就是说你回家正好就在家里可以往生了。小徒弟就告别了师父回家去,走在路上下雨,见到地上有很多蚂蚁被水淹了,就生起了一念慈悲,用土筑起一个比较高的堤,让那些蚂蚁都爬到那个高堤上,救了很多的蚂蚁。然后回家里住了七天,没事,又回到寺院。这阿罗汉看到小徒弟,「怎么又回来了?」很吃惊,于是又入定观察到底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徒弟在路上救了很多生命,延寿了。所以命运在不断的改变,小徒弟就是因为这一念善,救生,他的命运立刻就改了,原来七天就得死,结果延寿了。所以吉凶最初就在那一念,如果那一念没有起来,看到这些蚂蚁被水淹了,还是麻木不仁的,就这么走过去,那么真的他七天就死了。一念仁爱心起来,要知道天有好生之德,你能够救生,也救了自己。

  所以『于此觑得破,做得主,自然欲净理纯,动与吉会』。于此就是从这个念头上,你能够看得破,觑就是看得破,看破什么?看破一切吉凶祸福都源自我们的心地。你真明白了,就叫看破,没有迷信,还需要算命吗?不需要了,命运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全是你念头在做主宰。所以你做得主,就是你能控制自己的念头、把握自己的念头,把一切不善的念头全都清除干净。自然欲净理纯,欲望都干净了,没有欲望,这个欲也代表一切烦恼,贪瞋痴慢疑,这都是烦恼,用一个欲字代表,全都扫净,天理就纯了,就是纯是天理,所谓天理就是自性的性德,念念与性德相应。所动皆吉,『动与吉会』,会就是相会,你的一言一动都跟吉相会,没有凶了,这个时候你请一个会算卦的人来给你占一卦,全是吉,不会有凶,为什么?吉凶是果,因是善恶,你都已经纯善无恶,那当然纯吉无凶。所以所动皆吉,根本就不需要再算卦了,此时此刻你所向皆顺、所做皆吉。『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矣』,毫厘就是很小的差别,如果有丝毫的差错,这是念头上一念不正,天地悬隔。悬隔是很大的差别,天和地你看差别多大,悬是悬殊,这是讲果报上的悬殊,而那个因就是非常微细的差别。好比一个大圆盘,在圆周上的距离可能很大,但是那个圆心上的偏差可能很小,从圆心上出发,你方向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只是一度、两度(总共三百六十度,就差一度、两度),可是一直走到圆周上,那个圆周上的距离就很大了。我们的心就是圆心,果报就是圆周,就是整个境界,境界随着你的心在转。下面一段:

  【宋灵源禅师谓伊川曰。祸能生福。福能生祸。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祇畏敬谨也。福能生祸者。以其居安之时。纵其奢念。肆其骄怠。尤多轻忽侮慢也。】

  这里引用宋朝『灵源禅师』的话,灵源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在传记上可以找到他,他跟『伊川先生』是同一时代的人。伊川先生就是程颐,二程的程颐,哥哥是程颢,弟弟是程颐,兄弟俩都是大儒,伊川就是他的出生地,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古人对人的尊称,最尊敬的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也不称他的号,称他的地名;次一等的称他的号,不称他的字;再次一等的,比较同辈的,平常的称呼称字,不能称名;称名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这是古人称谓的这样一个习惯。伊川先生就是程颐,灵源禅师跟这些大儒有来往,常常一起探讨宇宙人生的道理,开悟的人见地绝对不会有差错,所以这些大儒都常常请教这些佛门大德。灵源禅师说,『祸能生福,福能生祸』,这个话跟老子在《道德经》上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异曲同工,祸福是相依的。有祸的时候未必是个坏事,因为祸能生福;有福的时候未必是好事,福能生祸。怎么讲?底下说,『祸能生福者,以其处危之时,切于思安,深于求理,尤能祇畏敬谨也』。当在危险、困难、挫折的时候,就是处危之时,这时候虽然表面上是祸,但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人能够奋起。切于思安,切是急切,希望得到安乐,因为他没有安乐,他急需安乐。深于求理,于是他就会深刻的学习和悟这些因果的道理。人只要能够深入的思考、深入的学习圣贤的教诲,他一定能够有转变,而且尤能(更能)祇畏敬谨。祇,这是地神,像神祇就是指神灵,畏就是敬畏,敬就是恭敬,谨就是谨慎,意思说像对待神灵那样的敬畏、恭敬、谨慎。人往往是在危难、忧患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敬畏、谨慎,而这种心能造福,所以祸能生福。

  纵观历史,确确实实很多大成就的人物,都是因为在困难、危险的状况当中奋起而成就的。就拿最近的毛泽东来说,他能够用非常弱小的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美式装备,也就是因为这个祸能生福。二万五千里长征,共产党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消耗殆尽了,而在此时此刻,他们切于思安、深于求理,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能够有战斗力。下面说福能生祸,福怎么能生祸?『以其居安之时』,生活很安定,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于是人就开始懈怠,『纵其奢念,肆其骄怠』,放纵自己的奢侈的念头,放肆,肆就是放肆、随便,开始生骄慢、懈怠了,不再去发奋图强。『尤多轻忽侮慢也』,就是这个时候会有更多的轻忽,轻率、不谨慎、随便,侮慢就是骄慢,不能够谦卑。往往谦受益,满招损,打仗的时候骄兵必败,所以安乐不一定就是福。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真正一个人想有成就,不要去享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都是害人的,很容易让人生起奢念、骄怠、轻忽、侮慢,特别是奢侈、傲慢的心一起来,这个人注定要失败。他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能力,只要有傲慢心,这个人就肯定注定要失败。修道更是如此,稍微有一点进步,这时候如果是生起骄慢,对人无礼,修行上懈怠,对自己观照、内省的功夫懈怠,那就一定会有大倒退;如果遇到恶缘,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堕落恶道,往往修行人到最后还会堕落三恶道,就是因为一念之差。所以祸福之门我们要守得住,那就是自己的心。下面:

  【东岳大帝训曰。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密移。迷者罔觉。】

  这都是很好的格言,可以说这部《汇编》也是个《格言联璧》,这里头都是非常好的警世修身的言论,这里举出『东岳大帝』的教诲。五岳,东岳是泰山,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就是东岳大帝。他曾经教诲说,『行善如春园之草』,一个人行善积德,可能很难看到他的突出的效果,就像草在不断的长,『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你虽然没观察出来它一天长多少,但是它确实在长,一个月之后你就发现草长得很高了。这就是行善一定要有恒心,不能用浮躁的心,耐心做去,遇到考验、障碍来了,也不要退心。往往一发心来做好事、做义工,那都是菩萨心,遇到障缘自己就会退心,就没办法长了,所以要有耐心。日有所增,每天都要增加我们的善念。『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造恶的也是如此,都是不知不觉就损了大德。就像磨刀石,磨刀石把刀一点点磨掉,石头也在磨,不见其磨损,但是它确实在不断的亏损下去,可能五年之后石头已经下去一大截了,但是你一天天看,看不出来。这都是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要谨小慎微,不可轻忽小恶,也不可以因为小善而不去做。所以『祸福密移』,这个密就是暗暗的,看不出来,祸福都在移动、都在改变,跟着你的念头。迷者不觉,『罔觉』就是不觉,不觉察祸福的改变,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办法觉察自己的心念的改变,而最后愈迷愈深,没办法回头。下面引唐朝六祖惠能大师的话:

  【唐六祖惠能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经云。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云。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

  先看到这里。唐朝六祖惠能大师,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禅宗第六代祖,他在《坛经》里面教我们『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心地。你看我们的心就是一方寸,大概一个拳头大,就是你的心,一个拳头也就是一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当然实际上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心脏,不是那个心,它是指我们的念头。一切福田都取决于你的念头,福田由你的心去耕,看你播什么种,播的是善种,收获的是善的果报;如果播的是恶种,收的是恶果,反正田都给你,就看你播什么种。『经云』,就是佛经里说的,『吉凶祸福,皆由心造』,真的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当然吉凶祸福更是由心造。所以佛法就是重修心,这是抓住根本,宇宙万物都是心造的。又说『罪福』这两轮,就是善道和恶道,『苦乐』的两个果,这两极在果上看是分判得很清晰。『皆三业所造』,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的,『一心所感』,心就是念头,发动三业,所以三业的根还在你的心。戒律是从三业上来戒除不善,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造贪、瞋、痴,这就是戒律,在三业上来防范。禅和净土从心上防范,像我们念佛,就一心念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什么念头都没有,当然三业就不会造恶,所以防住这个心,三业都防住了,这就是真正的持戒。所以蕅益大师讲,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7:44 , Processed in 0.11618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